可控掺杂论文_程田盛,潘炯,徐鹰鹰,鲍群群,胡萍

导读:本文包含了可控掺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纳米,性能,黑磷,伽马射线,可控,磁学,荧光粉。

可控掺杂论文文献综述

程田盛,潘炯,徐鹰鹰,鲍群群,胡萍[1](2019)在《锌锰掺杂Fe_3O_4纳米颗粒的尺寸可控合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锌锰掺杂的Fe_3O_4纳米颗粒具有优异的磁性能,在生物医药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磁性纳米颗粒的尺寸与其磁学性质以及生物磁性应用密切相关。因此,为了适应不同生物应用对尺寸的需求,研究其尺寸调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高温热分解法,通过加入还原剂1,2-十六烷二醇,改变金属前躯体和回流时间成功制备了尺寸在5~20nm的锌锰掺杂Fe_3O_4纳米颗粒。研究发现:强还原剂1,2-十六烷二醇的加入有利于合成小尺寸的纳米颗粒,而以金属氯化物作为金属前躯体和延长回流时间可以进一步合成更大尺寸的纳米颗粒;纳米颗粒的饱和磁化强度随着尺寸的增大而增大。(本文来源于《无机材料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任洁,腾长久,蔡正阳,潘海洋,刘佳曼[2](2019)在《一步法可控减薄和掺杂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TMDCs)具有超薄结构,且其电学、光学性质对厚度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近年来备受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如何控制TMDCs的厚度和掺杂,是其未来应用的关键所在.本文提出了一种简单高效的HAuCl_4处理方法,实现了TMDCs的一步法可控减薄和掺杂,可以制备出薄层及单层TMDCs,同时实现了对MoS_2的可控p型掺杂.本文系统研究了关键实验参数的影响,并基于此提出了金插层辅助减薄和掺杂TMDCs的机理.研究还发现该方法具有普适性,可以实现对多种TMDCs的可控减薄,包括MoSe_2,WS_2, WSe_2.电学测试表明, HAuCl_4处理后的MoS_2纳米片具有更高的场效应晶体管开关比,其阈值电压向正电压方向偏移.本工作提出的这种控制二维TMDCs材料厚度和掺杂的方法,对其未来在高性能电子和光电器件的应用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Science China Materials》期刊2019年12期)

杨流赛,马诗强,魏宏月,黄至鑫,曾常根[3](2019)在《Eu~(3+)掺杂CaMoO_4柿子饼形貌荧光粉的可控发光以及能量传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水热法在纳米晶合成方面具有优势,因此以硝酸钙、硝酸铕和钼酸铵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合成了Eu~(3+)掺杂CaMoO_4的红色荧光粉。利用XRD、SEM和PL进行表征,研究Eu~(3+)掺杂摩尔分数对样品的结晶性、尺寸与形貌以及发光性能的影响。XRD分析表明,所合成样品CaMoO_4:Eu~(3+)都为纯相白钨矿结构的CaMoO_4。激发和发射谱图的测试结果表明CaMoO_4:Eu~(3+)可以被近紫外光有效激发,实现高色纯度的红光发射。在掺杂摩尔分数范围内可以观察到从CaMoO_4基质到Eu~(3+)离子的能量转移及浓度猝灭效应。当掺杂摩尔分数为5%时,CaMoO_4:Eu~(3+)表现出最佳的发光性能,可以作为一种性能优良的红色荧光粉材料应用于白光LED领域。(本文来源于《上饶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雪[4](2019)在《离子掺杂致晶体相可控及其发光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稀土离子掺杂的上/下转换发光晶体已经作为新一代功能材料出现,它们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能,如长发光寿命、低毒性、尖锐的发射带,且在生物成像、化学传感器、防伪和3D显示等方面展现出潜在的应用。然而对于其实际应用来说,有限的上/下转换发光效率还远远不够。因此,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围绕“向稀土发光材料中掺杂异质离子Cu~(2+)或Ca~(2+)离子,使其上/下转换发光效率得到提高”来展开,具体如下:(1)采用水热法制备YF_3:20 mol%Yb~(3+),2 mol%Er~(3+),x mol%Cu~(2+)(x=0-40)样品。随着Cu~(2+)离子掺杂浓度的增加,样品由正交相YF_3逐渐演变为立方相NaYF_4。相变的原因是,掺杂的Cu~(2+)离子占据了样品中Y~(3+)离子晶格位点,导致电荷失衡与较低的能量势垒。同时,我们也系统地探讨了从α-NaYF_4到(α+β)-NaYF_4的相变过程。相变的原因是,水热反应时间从12小时延长至24小时,[101?0]晶面的表面能急剧减小,[0001]晶面的表面能相应增加。则[0001]晶面的相对增长率比[101?0]晶面快得多。最后,样品将沿[0001]晶面方向生长并形成不规则的球形,即形成(α+β)-NaYF_4混相。(2)采用水热法制备Cu~(2+)离子共掺杂的β-NaYF_4:20 mol%Yb~(3+),2 mol%Er~(3+)上转换微米晶。X射线衍射(XRD)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数据分析,Cu~(2+)离子的掺杂不影响样品的晶相与形貌。通过荧光光谱观察到,随着Cu~(2+)离子的掺杂摩尔分数从0增加到40%,紫外到可见的上转换发光强度先增强再减弱。在掺杂5 mol%Cu~(2+)离子时,β-NaYF_4:20 mol%Yb~(3+),2 mol%Er~(3+)微米晶上转换发光强度最强。这是因为低价态的Cu~(2+)离子掺杂导致F~-空位的产生,降低了Er~(3+)离子周围晶体场的对称性,从而有利于上转换发光的增强。(3)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一系列Sc_2O_3:2 mol%Eu~(3+),x mol%Ca~(2+)(x=0,10,30,40,50,60,70,80,90)氧化物。探究了在CaSc_2O_4:Eu~(3+)基质中,随着Ca~(2+)离子掺杂浓度的增加,Eu~(3+)-O~(2-)电荷迁移带峰值从285 nm红移至298 nm,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少量Sc~(3+)离子被电负性较低的Ca~(2+)离子取代。同时,电负性较低的Ca~(2+)离子掺杂浓度的增加,使Eu~(3+)离子周围化学环境发生极化,则Eu~(3+)离子的(~5D_0→~7F_4)/(~5D_0→~7F_2)跃迁发射强度比值逐渐增大。(4)采用均匀沉淀法,以尿素为沉淀剂,合成一系列Eu~(3+)离子掺杂的Re_2O_3(Re=Sc~(3+),Lu~(3+),Y~(3+),Gd~(3+),La~(3+))荧光粉。主要探究了Eu~(3+)离子掺杂的Re_2O_3样品中Eu~(3+)-O~(2-)电荷迁移带和Eu~(3+)离子的~5D_0→~7F_2红色跃迁发光,发现随着基质中阳离子半径的增大,Eu~(3+)-O~(2-)电荷迁移带发生红移。观察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Eu~(3+)离子掺杂的Sc_2O_3荧光粉的前驱体形貌为不规则形貌,Lu_2O_3,Y_2O_3,Gd_2O_3荧光粉前驱体形貌为近似球形,La_2O_3荧光粉的前驱体形貌为纺锤形。(本文来源于《长春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马博文[5](2019)在《稀土掺杂NaLaF_4纳米晶的可控合成与上转换发光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稀土氟化物由于声子能量低和稳定性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稀土离子掺杂发光材料。由于NaLaF4具有更低的声子能量和非辐射跃迁几率,上转换发光效率相对较高,使其在生物医疗、太阳能电池、防伪等应用领域有着光明的前景。目前,在NaLaF4纳米晶的合成中,通常需要高温、强碱及较长时间等反应条件,且晶体结构和形貌粒径难以控制。此外,由于形成能较高且La3+离子半径较大,导致制备高质量NaLaF4纳米晶非常困难,严重影响了 NaLaF4纳米晶的上转换发光性能。为制备发光较好的高质量NaLaF4纳米晶,本论文通过引入Gd3+共掺,实现NaLaF4纳米晶的合成,且其晶体结构和形貌粒径可以得到有效调控以及上转换发光得到增强。研究了pH值和反应时间对NaLaF4纳米晶的晶相、形貌的影响,探讨了纳米哑铃的生长机理与形貌对上转换发光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应用溶剂热法在乙醇/油酸/水的反应体系中,研究了 Gd3+掺杂浓度变化对于NaLaF4:Er3+/Yb3+纳米晶的形貌粒径、晶体结构和上转换发光的影响。合成出了纯相NaLaF4:Er3+/Yb3+纳米晶,提高了上转换发光效率,并且使得合成方案更高效。实验结果显示:(1)随着Gd3+掺杂浓度的逐渐增加,样品的晶相逐渐变化,当掺杂浓度到达30%和40%时,合成出了纯相的β-NaLaF4:Er3+/Yb3+纳米晶。样品形貌均为纳米棒且不随Gd3+浓度变化而变化,但其粒径呈现逐渐变小的趋势,并且随着Gd3+浓度增加粒径分布变得更均匀。(2)研究了 Gd3+掺杂浓度对NaLaF4:Er3+/Yb3纳米晶上转换发光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随掺杂浓度增加,上转换发光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当Gd3+掺杂浓度为30%时,上转换发光最强。2.调控反应溶液pH值实现了不同形貌NaLaF4:Er3+/Yb3+纳米晶的合成通过调控反应时间探讨了纳米哑铃的生长机理。进一步研究形貌对于NaLaF4:Er3+/Yb3+纳米晶上转换发光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随着pH值的逐渐增加,样品形貌呈现出纳米棱柱→纳米棒→纳米线的演变过程。在合成纳米棒的实验中,减少反应时间获得纳米哑铃。然后,通过调控反应时间研究纳米哑铃的生长机理发现,当反应时间为6h合成出六角盘状LaF3纳米晶,当时间延长至9小时合成出了纳米哑铃状NaLaF4,延长时间至10h形貌则演变为纳米棒。(2)不同形貌的NaLaF4:Er3+/Yb3+纳米晶表现出相似的上转换发光,均在540nm和650nm附近有着尖锐的发射峰且红光强于绿光。(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许云川[6](2019)在《PbWO_4纤维及其Ce、Eu掺杂结构的可控合成和γ射线防护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伽马射线是一种能导致生物体细胞损伤、癌变甚至基因突变的高能光子,潜在地威胁人类健康及环境安全,需要对其进行有效防护与控制。目前,伽马射线防护柔性材料存在笨重、体积大等缺点,制成的可穿戴制品难以满足当前辐射防护要求,其根本原因在于伽马射线防护功能结构的吸收系数低、功能单一等不足。因此,研究伽马射线吸收系数高且多功能化的功能结构有助于提升伽马射线防护柔性材料的综合性能。首先,本文利用沉淀法组合两种伽马射线吸收系数高的重元素Pb和W并获得形貌和尺寸可控的PbWO_4晶体。在调控PbWO_4晶体结构过程中,以硅烷偶联剂(3-巯基丙基)-叁甲氧基硅烷(KH590)作为表面活性剂,可以驱动PbWO_4晶体沿着某一特定的方向生长。通过XRD、SEM和TEM测试,表明PbWO_4晶体首先由最初不规则的PbWO_4纳米颗粒逐渐转变为形貌、尺寸均一的PbWO_4纳米纤维,然后再转变为双锥形(正八面体)的PbWO_4微晶。电子万能试验机、热导率分析仪和伽马探测仪性能测试结果表明,PbWO_4纳米纤维不仅具有优异的伽马射线防护性能,还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和机械性能,能提升伽马射线防护柔性材料的综合性能,有助于拓展其在可穿戴辐射防护中的应用。其次,Pb存在伽马射线弱吸收区(40 keV~88 keV),为了确保已合成PbWO_4晶体在低能伽马射线防护中的应用,本文采用沉淀法进行了Ce、Eu稀土元素掺杂PbWO_4晶体。采用XRD、SEM、TEM、XRF对掺杂前后的PbWO_4晶体进行了结构、形貌、组成等表征与测试。结果表明,Ce掺杂PbWO_4晶体后,XRD图谱中主峰峰位先向右发生了偏移然后又向左发生了略微的移动,而Eu掺杂后的PbWO_4晶体,主峰峰位往大角度方向发生了微小的偏移;SEM、TEM图显示,随着Ce、Eu掺杂量的增加,PbWO_4晶体的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且晶格条纹间距减小;XRF数据显示,Ce离子可以取代部分的Pb离子和W离子,Eu离子只能取代Pb离子。伽马射线防护性能测试结果证实掺杂后,伽马射线防护性能得到明显提升,当Ce、Eu掺杂量分别为10 mol%和15 mol%时,伽马射线衰减系数值最大,依次是2.61 cm~2/g和2.52 cm~2/g。(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马亚鑫,门正兴,郑金辉,王晓霞[7](2019)在《镧系离子掺杂NaLuF_4纳米晶的可控合成及上转换发光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水热法制备了镧系离子Gd~(3+)/Yb~(3+)/Tm~(3+)和Dy~(3+)/Yb~(3+)/Tm~(3+)掺杂的NaLuF_4纳米晶。对样品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XRD)和上转换光谱分析。XRD结果显示所制备的NaLuF_4纳米晶的晶相结构、尺寸可通过简单的Gd~(3+)、Dy~(3+)掺杂方法来调控,随着Gd~(3+)、Dy~(3+)掺杂浓度的增加NaLuF_4纳米晶倾向于形成六角相结构,说明高的Gd~(3+)、Dy~(3+)浓度能够促进立方相向六角相的转变,有利于六角相结构的形成,为制备结构精确可控的纳米晶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方法。在980 nm激光激发下,所制备的Gd~(3+)/Yb~(3+)/Tm~(3+)共掺的NaLuF_4纳米晶具有强的476 nm的蓝光发射,并且随着Gd~(3+)浓度的增加上转换发光强度逐渐减弱。(本文来源于《稀土》期刊2019年03期)

杨震[8](2019)在《掺杂型红光量子点的水相可控合成及其在LED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第四代绿色光源,白光LED因具有节能环保、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备受欢迎。商业中实现白光发射的方法是采用蓝色LED芯片激发YAG黄色荧光粉来实现白光的发射,但是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白光色温较高,显色指数较低,需要添加红光荧光粉进行调节。商用LED的这个缺陷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空间。量子点作为一种新型纳米材料,相对于传统的荧光粉,量子点尺寸更小,发射波长可调,光热稳定性较好,因此也成为大家关注的LED发光材料。本文采用水相法成功制备了叁种掺杂型红光量子点:CdTe:Gd~(3+)、ZnS:Mn~(2+)、CuZnInS/ZnS,并且对这叁种量子点的形貌和结构、光学性质等相关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进一步将其与商用蓝光芯片组合制备了高性能白光LED。第一章,介绍了量子点材料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合成方法以及LED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为论文研究提供了相关依据。第二章,对样品制备和表征过程以及所涉及的相关仪器和化学试剂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第叁章,通过水相加热法制备了一系列发光可调的CdTe:Gd~(3+)量子点,并且对制备的样品进行了发光性能的研究。X射线衍射(XRD)结果显示Gd~(3+)离子的掺入对CdTe的结构没有产生很大影响,均为闪锌矿结构,并且由于Gd~(3+)的离子半径小于Cd的离子半径,引起晶格收缩,从而使CdTe的X射线衍射峰向大角度发生了移动,计算得到的颗粒大小为3 nm左右,与透射电镜(TEM)测试所得结果吻合。荧光发射光谱以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明,Gd~(3+)离子的掺入使CdTe的发射峰发生了较大的红移,通过绝对量子产率的测试,发现了CdTe:Gd~(3+)的量子产率比未掺杂的CdTe提高很多,达到了85%,通过沉淀离心干燥得到的量子点荧光粉,最大激发波长为460 nm,能够被近紫外LED芯片有效激发。另外,制作的白光LED器件的各项测试结果表明,CdTe:Gd~(3+)量子点在LED应用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第四章,通过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的红光荧光粉ZnS:Mn~(2+)。通过XRD、激发光谱以及发射光谱研究了ZnS:Mn~(2+)的晶体结构以及发光性能。所得的量子点中,Mn~(2+)在基质ZnS中的最适掺杂浓度为5 mol%,其激发峰为460 nm,与LED蓝光芯片发射波长相适应。透射电镜显示颗粒尺寸约为3.5 nm,与XRD计算数据相符,具有良好的单分散性。最后,将所制备红光量子点用于LED器件的制备。第五章介绍了水相加热法合成一系列发光可调的红光量子点CuZnInS/ZnS。在叁元量子点CuInS的基础上,通过掺加不同比例的Zn离子,以达到增强荧光强度和调节发射波长的作用,并通过包覆ZnS外壳进一步增强其荧光强度和荧光稳定性。通过XRD、激发光谱、发射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以及TEM,研究了其晶体结构和发光性能。CuZnInS/ZnS量子点颗粒为球形,粒径约为3.5 nm,与XRD计算所得粒径一致。荧光光谱表明,通过Zn的掺杂以及ZnS外壳的包覆,极大地提高了量子点的荧光强度,当Cu/Zn摩尔比为1:1时,其荧光强度最高,荧光发射峰位于607 nm,其对应的最强激发峰为460 nm,与UV LED芯片的发射匹配良好。将上述量子点荧光粉用于白光LED器件的制备,很好的补充了商业LED中红光的缺失,显色指数较高,表明所制备的掺杂量子点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9-04-15)

史鑫尧[9](2019)在《黑磷的可控生长、掺杂及其光/电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二维材料以其独特的晶体结构以及优异的物理或者化学性质,在许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相对于零带隙的石墨烯或者宽带隙的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黑磷(BP)是一种直接带隙的半导体材料并且其带隙可以由层数调控(其中单层1.73 eV,块材0.3 eV)。黑磷具有良好的电输运性质,室温下的空穴载流子迁移率超过了1000 cm2V-1s-1,同时其独特的光学性质和各向异性等也使得黑磷在许多领域如电子器件、光学器件、传感器、储能甚至生物医学等都有潜在的应用价值。高性能黑磷器件的开发和应用离不开高质量黑磷的可控生长,而对黑磷进行能带调控则可以拓展其应用范围。鉴于此,本文针对黑磷的可控生长、掺杂及其光/电性能开展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在衬底上生长高质量的黑磷晶体。我们通过矿化物辅助气相传输(CVT)的方法分别在镀金衬底上生长出了高质量的黑磷块材和黑磷薄膜,研究了其电学与光学性质。(2)揭示黑磷在衬底上的生长机理。通过研究黑磷的生长过程,了解了Au3SnP7作为成核点的重要意义,并寻找到了缺失的一维黑磷,为我们在衬底上直接生长大面积层数可控的黑磷薄膜奠定了实验基础。(3)对黑磷进行能带调控。通过矿化物辅助化学气相传输的方法生长出了原子比例可控、带隙可调的高质量黑砷磷晶体,并作为可饱和吸收体应用于超快脉冲光纤激光器中,实现了稳定的调Q脉冲输出。(4)其他磷系二维材料的拓展应用。利用两步化学气相传输的方法生长出了高质量的单晶FePS3薄片,同样作为可饱和吸收体应用于超快脉冲光纤激光器中,实现了稳定的单波长和双波长调Q脉冲输出。(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3-10)

韩晓雪[10](2019)在《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中非金属元素的多元可控掺杂及形貌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半导体光催化技术已成为去除有机污染物和转换太阳能的最有吸引力的研究领域之一。作为一种无金属成分的光催化剂,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因其独特的电子结构、良好的物理化学稳定性以及合适的带隙(~2.7 eV)等优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光分解水制氢、光降解有机污染物和光催化CO_2还原等。然而,低的可见光利用率、小的比表面积和高的光生电穴复合率使得g-C_3N_4的光催化活性依然较低。为了提高g-C_3N_4的光催化性能,许多研究者采取了各种策略,例如杂原子掺杂、多孔化、纳米化和构建异质结等。本学位论文通过在g-C_3N_4中采用多元非金属元素掺杂以及对其形貌的调控,优化了g-C_3N_4的电子结构和性能。此外,我们利用SEM,TEM,EDS,XRD,FTIR,UV-vis,PL,XPS等手段对材料进行形貌、结构表征和性质测定,并通过降解罗丹明B(RhB)等有机染料和抗生素来测试其催化活性、稳定性和普遍适用性。相关工作如下:1.通过将硫源、硼源与叁聚氰胺一起热解、聚合,成功将S、B引入g-C_3N_4骨架。所得S、B共掺g-C_3N_4(SBCN)材料具有超薄的片状形貌且杂原子均匀分布于基质中。与未掺杂g-C_3N_4相比,SBCN减小了带隙,增强了导电性并促进了光生电穴对的分离。SBCN材料在光催化降解有机染料方面具有优异的光催化性能、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使用性。此外,我们基于材料的能带结构和活性物种捕获实验的结果解释了SBCN可能的光催化机理。2.高温热聚合磷源、硫源与叁聚氰胺并辅以氯化铵化学吹制,成功制备了P、S共掺杂g-C_3N_4纳米片(PSCNNS)材料。氯化铵在高温下分解生成氯化氢和氨气,抑制前驱体聚合和片层的规则堆垛,从而得到超薄的PSCNNS材料。所得PSCNNS材料增强了可见光区域的吸收、光生电荷的分离和传输效率。与未掺杂、P或S单独掺杂和P、S共掺杂的g-C_3N_4材料相比,元素共掺杂和纳米片状形貌的协同效应使得PSCNNS具有显着的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光催化性能。此外,该PSCNNS材料具有优异的光催化稳定性和可重复使用性。我们根据能带结构和活性物种捕获实验的结果解释了可能的光催化机理。3.通过将硼源和磷源的前驱体经过热聚合制备了硼磷共掺杂的石墨氮化碳(BPCN)材料,并借助热氧化腐蚀法对块体BPCN进行形貌调控制备得BPCN纳米片(BPCNNS)。引入的B原子和P原子可以显着改变g-C_3N_4的电子结构,拓展可见光吸收范围;纳米片的形貌提供了超薄结构、高比表面积和短电荷扩散程。两者协同作用促进了BPCNNS中光生电荷的分离,使其成为一种比g-C_3N_4、单元素掺杂g-C_3N_4和共掺杂g-C_3N_4用于去除RhB和土霉素更有效的光催化剂。同时,BPCNNS对RhB和土霉素的光催化降解方面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9-03-01)

可控掺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TMDCs)具有超薄结构,且其电学、光学性质对厚度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近年来备受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如何控制TMDCs的厚度和掺杂,是其未来应用的关键所在.本文提出了一种简单高效的HAuCl_4处理方法,实现了TMDCs的一步法可控减薄和掺杂,可以制备出薄层及单层TMDCs,同时实现了对MoS_2的可控p型掺杂.本文系统研究了关键实验参数的影响,并基于此提出了金插层辅助减薄和掺杂TMDCs的机理.研究还发现该方法具有普适性,可以实现对多种TMDCs的可控减薄,包括MoSe_2,WS_2, WSe_2.电学测试表明, HAuCl_4处理后的MoS_2纳米片具有更高的场效应晶体管开关比,其阈值电压向正电压方向偏移.本工作提出的这种控制二维TMDCs材料厚度和掺杂的方法,对其未来在高性能电子和光电器件的应用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控掺杂论文参考文献

[1].程田盛,潘炯,徐鹰鹰,鲍群群,胡萍.锌锰掺杂Fe_3O_4纳米颗粒的尺寸可控合成(英文)[J].无机材料学报.2019

[2].任洁,腾长久,蔡正阳,潘海洋,刘佳曼.一步法可控减薄和掺杂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英文)[J].ScienceChinaMaterials.2019

[3].杨流赛,马诗强,魏宏月,黄至鑫,曾常根.Eu~(3+)掺杂CaMoO_4柿子饼形貌荧光粉的可控发光以及能量传递研究[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9

[4].王雪.离子掺杂致晶体相可控及其发光性能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9

[5].马博文.稀土掺杂NaLaF_4纳米晶的可控合成与上转换发光特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9

[6].许云川.PbWO_4纤维及其Ce、Eu掺杂结构的可控合成和γ射线防护性能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9

[7].马亚鑫,门正兴,郑金辉,王晓霞.镧系离子掺杂NaLuF_4纳米晶的可控合成及上转换发光性质研究[J].稀土.2019

[8].杨震.掺杂型红光量子点的水相可控合成及其在LED中的应用[D].青岛科技大学.2019

[9].史鑫尧.黑磷的可控生长、掺杂及其光/电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10].韩晓雪.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中非金属元素的多元可控掺杂及形貌调控[D].浙江理工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Mn2+径向位置可控掺杂的CdS/Zn...+径向位置可控掺杂的CdS/Zn...基于可控掺杂技术的制备单原子...一些共升华可控掺杂剂的分子结...可控掺杂得到p一n结示意图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分子结构式

标签:;  ;  ;  ;  ;  ;  ;  

可控掺杂论文_程田盛,潘炯,徐鹰鹰,鲍群群,胡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