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诗经国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国风,诗经,意象,天象,语料库,植物,变数。
诗经国风论文文献综述
杜立明[1](2019)在《诗经·国风(组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9年34期)
[2](2019)在《雄雉——选自《诗经·国风·邶风》》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中国篆刻(钢笔书法)》期刊2019年09期)
杜立明[3](2019)在《诗经·国风》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海燕》期刊2019年09期)
王文霞[4](2019)在《基于语料库的《诗经·国风》英译文本中显化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运用语料库方法对《诗经》的《国风》部分理雅各译本和许渊冲译本中的显化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研究。该文从词汇、词汇密度、衔接词方面对两个译本的显化现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两个译本翻译风格存在较大差异,和许渊冲译本相比,理雅各显化程度更高。(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9年17期)
[5](2019)在《东门之枌——选自《诗经·国风·陈风》》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中国篆刻(钢笔书法)》期刊2019年08期)
郑雪玲[6](2019)在《《诗经·国风》中“日”“雨”的意象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诗经·国风》从多方面表现了时代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文化,反映了先民的喜怒哀乐。《诗经·国风》中涉及天象众多,通过对"日""雨"两个意象的分析,探究其表达的先民心理以及背后的文化象征。(本文来源于《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房佳潼,杨蕊[7](2019)在《施图金版《诗经·国风》中植物意象俄译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诗经》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一本记载我国古代人民生活百态与自然事物的百科全书。《诗经》中的很多诗歌通过丰富的意象来抒发情感。在《诗经·国风》中出现了大量的植物意象,这些意象有助于诗歌向读者传情达意,却也使翻译《诗经》成为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本文以施图金《诗经》俄译本为文本材料,就《国风》部分中出现的植物意象在俄译时的翻译方法及翻译效果进行研究。(本文来源于《边疆经济与文化》期刊2019年06期)
黄妍玫[8](2019)在《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国风》中植物意象翻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诗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诗集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一部文化原典。为了将《诗经》这部文化典籍的美传播至世界各地,从19世纪开始,国内外大批学者跃跃欲试,并乐此不疲,各种各样的《诗经》英译本相继问世。意象,为诗歌灵魂之至,也是诗歌美感所在,《诗经》中的意象可谓是中国文学意象中的滥觞,大量的诗篇采用了比兴的手法,从而达到人物的“意”与事物的“象”完美结合。根据艺术的表现手法,《诗经》中的意象可以被分为描述型意象,比喻型意象和象征型意象,各类意象在诗篇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本文以许渊冲的《诗经·国风》英译本为例,选取其中占比重最多的植物意象为研究对象,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出发,对各类植物意象的审美再现问题进行分析。翻译美学将翻译与美学联姻,是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的研究领域。其旨在运用的美学的原理,去解决翻译过程中对美的认识、美的创造等问题。诗歌是集美于一身的文学体裁,对其翻译更倾向于艺术性,而非科学性,《诗经》更是艺术中的艺术,尤其是其中的意象,因而运用翻译美学的原理去解释《诗经》意象的英译问题颇具研究价值,亦是最佳角度。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认为艺术性是翻译的基本属性之一,不仅说明文学作品具有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美的集合,还将文学美的层次进行划分,对各个层次美提出不同的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以解决翻译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解决各类现象,其翻译美学理论与许渊冲的翻译原则有许多契合之处。《诗经·国风》中的植物意象,作为翻译美学的研究客体,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是诗人运用赋比兴手法传达情思的载体,具有很深刻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本文主要是通过文献研究,文本分析和对比研究等方法来探讨许渊冲在有效传达《诗经·国风》中意象所做的努力,运用了何种方法策略。通过分析与总结,笔者发现许渊冲在再现意象美的过程中,寻求的是一种审美补偿的方式,是一种择优的方式,为了在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之间寻求一种折衷的方式来再现原诗意象。通过从翻译美学的视角,研究《诗经·国风》中植物意象的再现问题,一方面进一步深化国内外读者对其中意象的认识,以能深入了解《诗经》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另一方面在今后的理论和实践中,为学者和译者提供研究视角和方法论的指导,丰富对于《诗经》英译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6-01)
尹思琦[9](2019)在《地域文化视域下的南土《诗经·国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诗经·国风》作为采自先秦各地的民间歌谣,以其民俗风习之别呈现出各地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吕氏春秋·音初》将上古歌谣分为四方之音,本文拟在地域文化视域下对以二《南》和《陈风》为代表的南土《国风》整体观照,以地理与文化的双重视角探讨南方之音的地域文化特色。本文共分四部分尝试对南土《国风》进行文化还原式的探索。第一部分总论了周代南土地域文化生态。在阐释西周四土政治地理格局的基础上,结合西周以成周居天下之中的地缘政治思维,考证史料所见周代南土疆域,论证了《陈风》与二《南》的文化相似性,将《陈风》归入历来学界所持仅限二《南》的南音,勾稽了南土《国风》的文化面貌。第二部分探析了二《南》的地域文化。通过爬梳二《南》释名与释地的考证文献,辩证其居于北抵黄河、南及江汉的地域指涉。受周礼南化的影响,二《南》在宗法制社会下呈现出婚恋诗以庙见成妇礼为核心的特色,祀事诗中宗庙祭祖也彰显德性清穆。同时,孕育二《南》的南方文化,也使其在巴蜀、荆楚复合文化特质的影响下,表现出婚恋诗中对偶婚制的遗留,祀事诗中以情为介质的楚族群祭祀特色,咒誓诗中原始巫术遗存,以及氏族社会多图腾崇拜的特征。第叁部分探析了《陈风》的地域文化。陈国因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而深受多元文化共融的影响。先陈肇始之初,陈地因本土东夷部族日与鸟图腾崇拜遗俗的影响,形成了东门诗与羽舞祀高楳诗。其后随妫满建国而受到周礼乐文化的浸润,使得婚恋诗蕴蓄了对周贵族等级内婚制的认同,体现了慕悦以礼节情的情感特质。继而楚文化的北渐又与陈国本土风俗互渗,更促使《陈风》体现巫风浸润下的苦恋情结。第四部分综述南土《国风》的地域文化风格。总体上关照南土地域文化对风诗审美特征和艺术风格的影响,从情感、语言及艺术等方面展现南方之音的地域文化特色。本文拟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南土地域文化研究,以期揭示文学与文化之间互动的生成机制。(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30)
刘砚秋[10](2019)在《《诗经·国风》标题中的规律和变数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总体的观察下,《诗经》的篇目标题是存在着一些规律的。以《国风》为例,其大部分的标题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与先民的一些特点有紧密联系;出现的几个不符合规律的变数又把焦点聚集在《周南》,使其呈现出一种特殊性。(本文来源于《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诗经国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诗经国风论文参考文献
[1].杜立明.诗经·国风(组诗)[J].牡丹.2019
[2]..雄雉——选自《诗经·国风·邶风》[J].中国篆刻(钢笔书法).2019
[3].杜立明.诗经·国风[J].海燕.2019
[4].王文霞.基于语料库的《诗经·国风》英译文本中显化现象研究[J].海外英语.2019
[5]..东门之枌——选自《诗经·国风·陈风》[J].中国篆刻(钢笔书法).2019
[6].郑雪玲.《诗经·国风》中“日”“雨”的意象表达[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7].房佳潼,杨蕊.施图金版《诗经·国风》中植物意象俄译初探[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9
[8].黄妍玫.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国风》中植物意象翻译研究[D].广西大学.2019
[9].尹思琦.地域文化视域下的南土《诗经·国风》研究[D].山东大学.2019
[10].刘砚秋.《诗经·国风》标题中的规律和变数探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