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神经卡压论文_杨洸

导读:本文包含了周围神经卡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周围神经,神经,颈椎病,电势,骨骼肌,结缔组织,丹参。

周围神经卡压论文文献综述

杨洸[1](2019)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残余神经症状与周围神经多重卡压的关联性探讨及“中医叁联康复疗法”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术后残余神经症状患者的临床特征,为该病临床基础研究及诊治提供参考;明确LDH术后残余神经症状与周围神经多重卡压综合征的关联性,并提出相应诊疗思路;观察“中医叁联康复疗法”对LDH术后残余神经症状中周围神经多重卡压患者的康复疗效,为该病的康复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1.文献梳理: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Wanfang Data)及Pub Med等中外文数据库,复习LDH术后残余神经症状及周围神经多重卡压相关文献,总结各自的中西医认识及康复治疗现状。2.临床特征调查: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制订《LDH术后残余神经症状临床特征调查表》。随机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2月就诊于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600例符合纳排标准的LDH术后残余神经症状患者,通过临床调查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表现、神经卡压点、发病影响因素、中医证素等相关资料,整理后将数据录入Microsoft Excel2016,并运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3.诊断与康复思路分析:在文献梳理和临床特征调查的基础上,将LDH术后残余神经症状患者的临床症状、体格检查、病史及辅助检查等资料与周围神经多重卡压综合征进行关联性分析,区分出多卡征型LDH术后残余神经症状患者。通过典型案例进一步验证二者的关联性,并借此总结出相应的康复治疗思路,阐释“中医叁联康复疗法”的合理性。4.康复疗效观察: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在参与临床特征调查的患者中随机抽取符合诊断参考标准的多卡征型LDH术后残余神经症状患者12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两组患者予健康教育及服用甲钴胺作为基础治疗,且均在日常活动VAS≥4分时配合服用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试验组采用中医叁联康复疗法(电针+中药熏蒸+功法锻炼);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疗法(低频电疗+热疗+麦肯基背伸训练)。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2周后,采用VAS评分、JOA下腰痛评分表、改良Oswestry下腰痛调查表、下肢肌力、神经电生理等进行疗效评价,运用ELISA检测血清中IL-6、TNF-α含量及SOD活性,并于干预2周后对两组进行临床总体疗效评价。结果1.文献梳理:LDH术后残余神经症状发病率较高,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腰臀部疼痛,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肿胀、皮肤感觉障碍、肌力减退及跛行等,这些症状可时轻时重,且在特殊体位、劳累后等明显加重;其发病机理主要涉及LDH引起的炎症反应、外周敏感化、神经根再压迫、术中过度牵拉或刺激神经、术后脊柱稳定性破坏、术后疤痕组织形成及社会心理等方面;西医康复仍主要沿用LDH的治疗方法,如口服药物、物理疗法、再次手术等,以及具有针对性的局部封闭治疗。该病在中医学归属于“腰痹病”、“腰痛”等范畴,与肾虚、外邪侵袭、金刃损伤、气滞血瘀相关,治疗主要涉及单一的中药内服和外用、针刺疗法、功法锻炼等,以及多种治疗联合运用的综合康复疗法。周围神经多重卡压主要表现为相关卡压神经支配区域的疼痛、麻木及肢体感觉障碍等,其发病机制包括轴突运输受阻、质子泵上/下调、神经系统免疫炎症、中枢敏感性、微循环受损及神经生物力学运动模式改变等多种学说;诊断多从病史、临床表现及神经电生理检查等方面考虑;西医康复方法包括营养神经类药物、改善神经及周围组织状态的物理疗法、阻断神经传导的封闭疗法及解除卡压的手术疗法等。该病属中医“痹证”范畴,与急慢性损伤、肝肾虚损、风寒湿热邪痹阻,痰瘀互结等相关,中医康复方法主要包括中药内服和外用、针刺疗法、针刀治疗、推拿治疗等及综合康复疗法。目前临床上尚未见针对LDH术后残余神经症状中周围神经多重卡压患者的相关临床研究。2.临床特征调查:(1)一般资料:600例LDH术后残余神经症状患者中,男性322例,女性278例,平均年龄(61.78±7.51)岁,61-70岁年龄段患者分布最多;平均病程(5.85±3.61)年,平均身高167.86±7.98)cm,平均体重(62.09±11.46)kg,平均BMI值(22.05±3.89)kg/m~2。(2)临床表现:600例LDH术后残余神经症状患者中,超半数存在臀部疼痛(63.17%)及下肢感觉异常(62.67%),多数存在下肢放射痛(54.67%),且持续疼痛未有缓解(54.50%);部分存在腰部疼痛(45.50%)、间歇性跛行(39.00%)、下肢痿软无力(37.83%)、小便排泄障碍(30.67%)、腰部活动受限(26.00%)等症状。(3)神经卡压点:600例LDH术后残余神经症状患者中,坐骨神经及其分支走行的部位对压迫刺激敏感增强,且伴有Tinel征阳性。频次从高到低部位分别为梨状肌处(48.67%)、腓骨颈处(43.17%)、踝管处(37.83%)、腘窝处(30.67%)、坐骨结节与大转子间(25.67%)、足底跖骨处(21.83%)、小腿中下段1/3交界处(19.83%)、股骨髁间(17.83%)。其中坐骨神经及其分支神经出现单卡(1处卡压)者占44.67%,出现多卡(2处及2处以上卡压)者占40.83%。(4)发病影响因素:600例LDH术后残余神经症状患者中,手术方式后路者(63.83%)多于椎间隙入路者(36.17%);其中从事中度体力劳动者占44.67%、重度体力劳动者占比30.50%;其中术后少量饮酒者占36.00%、大量饮酒者占32.50%。(5)中医证素特点:600例LDH术后残余神经症状患者病位证素排名前叁的是肾(56.33%)、肝(27.50%)、脾(11.17%);病性证素多为虚实夹杂(81.17%),其中,虚证证素占比最多为气虚(41.54%);实证证素占比最多为血瘀(57.59%)。3.康复疗效观察:(1)一般资料:本研究纳入的128例患者中,试验组男性31例,女性33例,平均年龄(60.31±7.69)岁,病程(8.05±4.43)年,BMI(22.10±2.70)kg/m~2;对照组男性35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62.23±7.17)岁,病程(7.89±3.94)年,BMI(23.00±4.33)kg/m~2。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病程及BMI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疗效比较:(1)临床总体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93.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9%,但试验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疼痛: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3)功能:治疗后两组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改良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5),且试验组JOA评分及改良ODI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4)下肢肌力:治疗后两组膝关节屈曲伸展和踝关节屈曲伸展均较治疗前显着改善(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5)神经电生理: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腓肠神经、腓浅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显着提高(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背部肌肉的平均肌电波幅(AEMG)、中位频率斜率(MFs)、平均功率频率(MPF)均较治疗前显着改善(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6)生化指标:治疗后试验组血清中SOD活性较治疗前明显增高,且优于对照组,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显着差异;两组血清中IL-6、TNF-α含量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1.文献梳理:LDH术后残余神经症状临床较为多见,治疗仍以LDH治疗方法为主。该病属中医“腰痹病”范畴,治疗主要采用单一或综合康复疗法。周围神经多重卡压较为公认的机制是“轴突运输受损”,西医康复治疗常予营养神经类药物、物理疗法、封闭及手术治疗等;中医康复治疗包括中药治疗、针刺疗法、针刀治疗、推拿治疗等。LDH术后残余神经症状与周围神经多重卡压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但尚缺乏对周围神经多重卡压引起的LDH术后残余神经症状进行关联性分析和针对性治疗研究。2.临床特征调查:600例LDH术后残余神经症状患者主要表现为下肢、臀部、腰部疼痛,且多伴有下肢皮肤感觉异常及肌力减弱等。坐骨神经及其分支易于卡压部位以梨状肌、腓骨颈、踝管等为主,其中多卡征型LDH术后残余神经症状者约有40%。该病的发病与BMI值、手术入路方式、体力劳动强度、吸烟等因素有关,提示日常劳作中避免过度劳累或避免吸烟。该类患者中医病位证素以肾、肝为主;病性证素以虚实夹杂为主,多见气虚、血虚、阳虚、血瘀、气滞、寒邪等,提示治疗该病应以补肝益肾、强筋壮骨为主,兼以健脾益气、活血化瘀等。3.诊断与康复思路分析:多卡征型LDH术后残余神经症状的诊断应该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格检查、病史、辅助检查来综合判断,且需与腰椎管狭窄、骶髂关节炎及糖尿病、甲状腺功能紊乱等代谢疾病引起的周围神经卡压相鉴别。本病康复方面,以解除神经卡压为目的,遵循“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远端后近端”的原则,应采取综合康复疗法。“中医叁联康复疗法”(电针+中药熏蒸+功法锻炼),针对多重神经卡压的病理特点,能多角度解除卡压,阻断轴浆流异常导致多重卡压迭加加重病情的恶性循环,恢复神经传导,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改善症状。4.康复疗效观察:“中医叁联康复疗法”可明显改善多卡征型LDH术后残余神经症状患者腰臀部疼痛等症状,改善腰部及下肢活动功能,增强腰背肌肌力,提高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并可降低血清中IL-6及TNF-α含量、提高SOD活性。(本文来源于《福建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6-01)

乔春梅,王晓磊,张小杉,王欣,张红[2](2017)在《高频超声对周围神经卡压患者术后预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高频超声对周围神经卡压患者术后疗效的评估,探讨周围神经卡压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原因,并为术后预防和康复护理提供有效的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确诊为周围神经卡压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5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32例,年龄28-69岁,平均年龄48.5岁),为对术后行3个月-3年的随访,(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六届肌肉骨骼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7-12-08)

马莉莉,曹立新,刘立晗,张忠强,高静[3](2017)在《周围神经卡压与神经根型颈椎病采用神经肌电图的鉴别效果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周围神经卡压(PNC)与神经根型颈椎病(CSR)采用神经肌电图的鉴别效果。方法选取临床诊断为CSR的患者80例及疑为PNC和其他疾病的患者150例,均为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收治,行神经肌电图检查。结果 80例临床诊断为CSR的患者,经肌电图检查,符合CSR者33例,占41.25%;各种PNC为18例,占22.50%;CSR合并PNC者2例,占2.50%;其他疾病6例,占7.50%;正常者21例,占26.25%;而在150例临床上疑为PNC和其他疾病中,有11例经神经肌电图诊断为CSR,占7.33%。这11例中,运动神经元性疾病5例,占45.45%;上或(和)下肢肌无力3例,占27.27%;其他手麻、末梢神经炎、臂丛神经损伤各1例,占27.27%。结论周围神经卡压与神经根型颈椎病采用神经肌电图检查,鉴别诊断效果显着,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7年85期)

苻晓慧,黄慜,杨萍[4](2015)在《周围神经卡压与神经根型颈椎病330例神经肌电图鉴别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周围神经卡压(PNC)与神经根型颈椎病(CSR)采用神经肌电图鉴别效果。方法:选取临床诊断为CSR的患者100例,及疑为PNC和其他疾病的患者230例,均为我院2012年5月—2015年5月收治,均行神经肌电图检查。结果:100例临床诊断为CSR的患者,经肌电图检查,与CSR符合41例,占41.0%;23例为各种PNC,占23.0%;CSR合并PNC2例,占2.0%;其他疾病7例,占7.0%;检测正常27例,占27.0%。反之,经神经肌电图检查按CSR诊断18例,占7.8%,为从疑为PNS和其他疾病的230例患者中检出。此18例中,胸廓出口综合征6例,占33.3%;腕管综合征1例,占5.6%,旋前圆肌综合征1例,占5.6%;属周围神经卡压,共8例,占44.4%。其他手麻、末梢神经炎、臂丛神经损伤各1例,各占5.6%;上或(和)下肢肌无力2例,占11.1%;运动神经元性疾病5例,占27.8%。结论:周围神经卡压与神经根型颈椎病采用神经肌电图检查,鉴别诊断效果显着,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医临床研究》期刊2015年24期)

诸新兰[5](2015)在《康复护理在上肢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术后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多发生于上臂、肘、前臂、腕部及肩胛部[1],也是常见病及多发病。本研究拟探讨康复护理在上肢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收集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浙江省上虞人民医院收治的上肢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73例,其中男29例,女44例;年龄27~64岁,中位年龄55.3岁。病程3个月至5年,其中胸廓出口综合征4例,肘管综合征23例,腕管综合征46例。所有患者均有相应(本文来源于《现代实用医学》期刊2015年05期)

季伟[6](2015)在《TGF-β1/p38 MAPK信号传导通路在周围神经慢性卡压后骨骼肌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TGF-β1/p38MAPK信号传导通路在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卡压损伤致骨骼肌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10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18只。A组(假手术组):仅显露坐骨神经,不做其他处理;B组(即单纯卡压组):按照德国Mackinnon建立坐骨神经慢性卡压损伤模型的方法卡压坐骨神经,不做其他处理;C组(坐骨神经慢性卡压损伤+稀释液DMSO注射组);D组(坐骨神经慢性卡压损伤+p38抑制剂SB203580注射组);E组(坐骨神经慢性卡压损伤+转化生长因子TGF-p抑制剂1D11注射组);F组(坐骨神经慢性卡压损伤+重组人转化生长因子rhTGF-β1注射组)。术后每天分别向C-F组各实验大鼠腹腔注射DMSO、p38抑制剂SB203580(1mg/kg)、转化生长因子TGF-β抑制剂1D11(1mg/kg)及重组人转化生长因子rhTGF-β1(1ug/kg)。术后1月、2月及3月对各组实验大鼠行肌电图检查,记录神经传导速度以及肌肉复合动作电位波幅,然后取右下肢腓肠肌以Masson染色、免疫荧光染色、qRT-PCR以及Western-Blot等实验技术检测腓肠肌形态、肌肉纤维的横截面积、胶原纤维含量以及TGF-β1、总p38、P-p38、CTGF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坐骨神经慢性卡压损伤能够降低神经传导速度以及肌肉复合动作电位波幅,致使骨骼肌发生纤维化,诱导腓肠肌中P-p38以及CTGF的增加,p38抑制剂SB203580能够改善周围神经慢性卡压导致的骨骼肌的纤维化,降低P-p38以及CTGF的表达,TGF-β抑制剂1D11具有更好的阻止骨骼肌纤维化及降低P-p38以及CTGF表达的作用;然而,重组人转化生长因子rhTGF-β1能够加重周围神经慢性卡压导致的骨骼肌的纤维化,进一步降低P-p38以及CTGF的表达;与B、C组相比,D、E、F组中坐骨神经传导速度、肌肉复合动作电位波幅及TGF-β1、 p38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结论TGF-β1/p38MAPK信号通路参与了周围神经慢性卡压损伤后骨骼肌的纤维化过程,p38抑制剂、TGF-β抑制剂可以明显改善周围神经慢性卡压损伤后骨骼肌的纤维化程度。(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倪雅凤,蒋雪生[7](2014)在《15例周围神经损伤和卡压综合征术中肌电检测应用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术中肌电电生理检测技术在周围神经损伤和卡压综合征诊治中的应用在我国较多大医院(如上海华山医院)已开展好多年了,其临床价值及优越性已得到充分肯定。2012年1-12月我院在上海华山医院手外科专家的指导下有对15例周围神经损伤和卡压综合征患者诊治中应用此项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周围神经损伤和卡压的手术效果。现报告体会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1 2012年1-12月共有15例周围神经损伤和卡压综合征患者应用术中肌电检测技术,男性8例,(本文来源于《2014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4-10-16)

周富强,宋鹏[8](2014)在《丹参多酚酸盐在周围神经卡压松解术后康复中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在周围神经卡压松解术后康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周围神经卡压损伤病例采用手术松解,术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3例,术后常规静脉滴注抗生素3天预防感染,给予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200mg,加入5%葡萄糖静滴,同时口服B族维生素,对照组13例,术后常规静脉滴注抗生素3天预防感染,仅常规口服B族维生素。术后24周观察指标:麻木疼痛症状,感觉检查,肌肉萎缩,Tinel检查,恢复日常工作和生活情况。结果:治疗组优良率92.3%,与对照组优良率84.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丹参多酚酸盐具有一定的保护周围神经,促进神经再生作用,临床用于周围神经卡压松解术后康复治疗,疗效显着。(本文来源于《大家健康(学术版)》期刊2014年12期)

陈定章,周晓东,郑敏娟,朱永胜,罗璐[9](2014)在《高频超声对周围神经慢性卡压损伤引起神经行态学变化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周围神经慢性卡压损伤后不同时间的超声声像图变化与卡压时间及病理学之间的关系。方法健康家兔20只,随机分为5组(n=4),其中16只制备成慢性神经卡压模型。A组:神经卡压2周后,去除硅胶管。B组:神经卡压4周后去除硅胶管。C组:神经卡压6周后去除硅胶管。D组:神经卡压8周后去除硅胶管。E组:只分离神经不进行卡压,作为对照组。各组分别去除卡压后,不同时间取材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和病理学检查。用高频超声观察坐骨神经声像图变化,应用诱发电位仪测定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结果声像图表现对照组与卡压前正常神经未见明显改变,随卡压时间的延长,卡压段及两端内径逐渐增粗,内部回声逐渐减低,内部线性回声连续性差,神经外膜逐渐增厚。组织形态及病理学观察,各组神经卡压区域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轴突肿胀和阶段性脱髓鞘改变,卡压时间越长病理变化越重。卡压2周组神经束内髓鞘轴索和神经束膜纤维出现明显水肿,余各卡压组可见髓鞘崩解,轴突变性,纤维结缔组织增生逐渐明显,各卡压组的MNCV和SNCV结果均随卡压时间延长而下降。结论高频超声可实时、准确的反应慢性损伤后神经形态的动态变化,周围神经卡压损伤程度与卡压时间成正比,及早去除卡压有利于损伤神经再生与修复。为早期诊断周围神经慢性损伤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二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4-06-20)

陈定章,朱永胜,郑敏娟,张蕴楚,赵睿[10](2014)在《神经内、外囊肿致周围神经卡压的超声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目的:探讨超声在诊断神经内、外囊肿致周围神经损伤的价值。方法用高频超声检查和诊断8例肘管尺神经损伤伴囊肿和9例腓总神经损伤伴囊肿,观察其神经内、外囊肿致周围神经损伤声像图表现。结果 8例肘部尺神经损伤伴囊肿和9例腓总神经损伤伴囊肿,其中12例超声显示神经增粗水肿,内部束状回声消失或不连续,点线回声不清,神经周围局部呈无回声与周围软组织粘连。5例超声显示神经增粗水肿,外膜回声强,内部束状回声消失,呈瘤样低回声与神经相连续,其内有血流改变,部分束间有少量积液,神经周围无明显积液。12例术中探查所见与超声检查结果相吻合,5例不完全一致。结论肘关节囊液和上胫腓关节液流注可形成肘部尺神经和腓总神经内、外囊肿,声像图表现均有不同,神经内囊肿较神经外囊肿致神经损伤较重。结合不同声像图特征进行鉴别,以便尽早发现与诊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二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4-06-20)

周围神经卡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高频超声对周围神经卡压患者术后疗效的评估,探讨周围神经卡压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原因,并为术后预防和康复护理提供有效的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确诊为周围神经卡压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5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32例,年龄28-69岁,平均年龄48.5岁),为对术后行3个月-3年的随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周围神经卡压论文参考文献

[1].杨洸.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残余神经症状与周围神经多重卡压的关联性探讨及“中医叁联康复疗法”的疗效观察[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9

[2].乔春梅,王晓磊,张小杉,王欣,张红.高频超声对周围神经卡压患者术后预后分析[C].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六届肌肉骨骼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7

[3].马莉莉,曹立新,刘立晗,张忠强,高静.周围神经卡压与神经根型颈椎病采用神经肌电图的鉴别效果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

[4].苻晓慧,黄慜,杨萍.周围神经卡压与神经根型颈椎病330例神经肌电图鉴别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5

[5].诸新兰.康复护理在上肢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术后中的应用[J].现代实用医学.2015

[6].季伟.TGF-β1/p38MAPK信号传导通路在周围神经慢性卡压后骨骼肌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

[7].倪雅凤,蒋雪生.15例周围神经损伤和卡压综合征术中肌电检测应用体会[C].2014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4

[8].周富强,宋鹏.丹参多酚酸盐在周围神经卡压松解术后康复中的疗效观察[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

[9].陈定章,周晓东,郑敏娟,朱永胜,罗璐.高频超声对周围神经慢性卡压损伤引起神经行态学变化的实验研究[C].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二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14

[10].陈定章,朱永胜,郑敏娟,张蕴楚,赵睿.神经内、外囊肿致周围神经卡压的超声诊断[C].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二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14

论文知识图

名针刀从业者年龄段分布伤和周围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射频镇痛治疗-图5-2-6 ...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射频镇痛治疗-图5-2-7 ...张长青右腕管入口高频超声扫描的横截面声像事业单位一瞥江阴市人民医院骨关节中心(2)

标签:;  ;  ;  ;  ;  ;  ;  

周围神经卡压论文_杨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