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动脉造影螺旋CT扫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肝动脉造影螺旋CT扫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一、肝动脉造影螺旋CT扫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周宇斌[1](2019)在《CBCT技术在原发性肝癌血管内介入术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 CB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技术在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中的应用价值,为肿瘤精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16年8月至2018年12月间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TACE术的7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58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65.14±10.75岁,所有病例均经病理或(和)临床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将所有患者分为DSA组(31例)及CBCT组(48例),其中DSA组患者在TACE术中仅行常规动脉造影,CBCT组患者则在术中进行DSA造影及CBCT扫描,两组患者均在术后一周内完善腹部CT检查以评估肝脏碘油沉积情况。对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利用χ2检验评估两组间的疗效差异,评价CBCT在辅助诊断肝癌、鉴别肿瘤滋养动脉及实时评估肿瘤内碘油沉积的价值。结果:入组79例患者共行TACE术91次,平均每例1.15次,手术成功率100%。术后出现腹痛46例,恶心15例,发热37例。术前经CT/MRI检查诊断共计92个肿瘤病灶,其中DSA组31例患者术前共发现42个肿瘤,术中造影可见37个肿瘤病灶,5例病灶未见明显显示。CBCT组48例患者术前共发现50个肿瘤病灶,术中使用增强CBCT检查探测到全部肿瘤病灶,同时检测出术前未检测到的3个小肝癌病灶,进一步对CBCT组中,DSA及CBCT检出小肝癌(肿瘤最大径<3cm)的数量进行比较可见,DSA及CBCT均可检测到28个肿瘤病灶;在DSA上显示不清,而CBCT可检测到的肿瘤病灶共8个(p=0.008)。CBCT组48例患者在常规DSA造影下可见1 12条疑似肿瘤滋养动脉,经进一步CBCT扫描后,共明确肿瘤滋养动脉79条,其中发自肝固有动脉76条;肠系膜上动脉2条;右膈下动脉1条。非肿瘤滋养动脉检出率为29.5%(33/112)。DSA组31例患者共计42个肿瘤,其中碘油完全沉积(Ⅰ型)的病灶占64.3%(27/42),碘油部分缺失或分散沉积(Ⅱ型)的病灶占28.6%(12/42),少许或无明显碘油沉积(Ⅲ型)的病灶占7.1%(3/42)。CBCT组48例患者共计53个肿瘤,其中碘油完全沉积(Ⅰ型)的病灶占84.9%(45/53),碘油部分缺失或分散沉积(Ⅱ型)的病灶占15.1%(8/53)。由此可见,CBCT组的碘油完全沉积率高于普通DSA组(χ2=5.430,p=0.020)。CBCT组较DS A组会增加总的手术时间(p=0.008),但并不会增加辐射量(p=0.454)。结论:1.CBCT可以作为原发性肝癌的一种辅助诊断方式。2.CBCT可以帮助术者尽快的确定肿瘤滋养动脉,指导导管的位置,减少术中造影的次数。3.CBCT可以实时评估碘油沉积情况。4.虽然术中进行CBCT扫描会相应的延长手术时间,但仍在可接受范围以内,且并不会增加患者的辐射总量,是一项安全有效的辅助技术。

孙兴智[2](2019)在《小肝癌诊断中CT检查的价值与CT特征回顾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癌临床诊断中应用CT检查的价值及其CT特征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35例小肝癌患者进行研究,均接受常规超声检查与螺旋CT检查,并予以DSA检查,将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记录与比较分析常规超声检查与螺旋CT检查小肝癌符合率情况,并总结CT诊断小肝癌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DSA检查结果显示肝右叶病灶23例、肝左叶病灶12例,超声诊断符合率依次为78.26%、75.00%,螺旋CT诊断符合率依次为95.65%、91.67%,螺旋CT诊断符合率均高于超声诊断,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螺旋CT诊断小肝癌总符合率为94.28%,超声诊断总符合率为77.14%,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螺旋CT诊断更高(P <0.05);DSA检出病灶42个,螺旋CT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检出病灶依次为33个(强化30个、无强化3个)、31个(低密度灶24个、等密度灶2个、高密度灶6个)、35个(低密度灶31个、等密度灶4个)。结论小肝癌临床诊断中应用CT检查与超声检查均有不错的价值,但CT检查诊断效果更好,可提高肝左叶病灶与右叶病灶检出率,使得总体诊断符合率更高,同时CT诊断小肝癌在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均有自身的影像学特征,可作为临床诊断鉴别依据,值得在临床应用。

白涛[3](2017)在《肝动脉造影对肝细胞癌微小病变检出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肝动脉DSA与MRI动态钆喷酸葡胺增强在肝细胞癌微小病变检出的前瞻性对比研究目的:对比探讨肝动脉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与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动态钆喷酸葡胺增强对肝细胞癌微小病变(直径≤2cm)检出率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前瞻性分析我院符合入组标准,其他检查显示出肝脏内单发或多发病变中包含有微小病灶(即直径≤2cm)的病例术前两周内同时行肝动脉DSA和MRI动态钆喷酸葡胺增强检查。年龄最小25岁,最大75岁,中位年龄51岁。47例88个病灶经手术切除证实,3例4个病灶由病理穿刺活检证实,7例15个病灶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碘油沉积并术后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随访证实。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肝动脉DSA与MRI动态钆喷酸葡胺增强的检出率进行Mc Nmar卡方检验、Kappa一致性检验,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受试者运行特征曲线分析肝动脉DSA与MRI动态钆喷酸葡胺增强对被检出的肝细胞癌微小病变直径的大小。结果:57例107个微小病灶,其中63个病灶直径≤1cm,44个病灶直径>1cm;富血供型91个,乏血供型16个,44个见包膜征。肝动脉DSA共检出92个,其中乏血供型1个;MRI共检出76个,其中乏血供型6个。肝动脉DSA、MRI动态钆喷酸葡胺增强的检出率分别为86.0%(92/107)、71.0%(76/107),Mc Nmar检验结果P<0.05,Kappa值为0.303(P=0.001),两者差异显着。乏血供型微小病灶,MRI动态钆喷酸葡胺增强的检出率为37.5%(6/16),肝动脉DSA的检出率为0.1%(1/16),Fisher’s确切概率法显示P>0.05。微小病变直径≤1cm时,MRI的检出率为52.4%(33/63),肝动脉DSA的检出率为81.0%(51/63),病变直径大于1cm且小于或等于2cm时,MRI的检出率为97.7%(43/44),肝动脉DSA的检出率为93.2%(41/44)。结论:肝动脉DSA与MRI动态钆喷酸葡胺增强对肝细胞癌微小病变的检出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肝动脉DSA对于富血供型微小病变的检出明显优于MRI动态钆喷酸葡胺增强检查,而且肝动脉DSA可进行后续的栓塞化疗术,对于肝细胞癌的精准分期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第二部分肝动脉DSA与MRI动态钆喷酸葡胺增强对肝细胞癌巴塞罗那分期的应用价值研究目的:探讨肝动脉DSA与MRI动态钆喷酸葡胺增强对肝细胞癌巴塞罗那分期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同第一部分。通过CT检查评估为BCLC-A期,其他检查未发现而临床高度怀疑或者其他检查显示出肝脏内单发或多发病变中包含有微小病灶(即直径≤2cm)的病例,术前同时行肝动脉DSA及MRI动态钆喷酸葡胺增强检查。结果:经卡方检验,肝动脉DSA与MRI动态钆喷酸葡胺增强检查结果分期相同115例,MRI动态钆喷酸葡胺增强分期之后经肝动脉DSA检查发现分期改变有62例,改变分期的占总的达33.3%(62/186),肝动脉DSA分期之后经MRI动态钆喷酸葡胺增强检查发现分期改变有9例,改变分期的占总的达4.8%(9/186),肝动脉DSA对巴塞罗那分期的判断显着优于MRI动态钆喷酸葡胺增强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结论:肝动脉DSA在肝细胞癌巴塞罗那分期应用方面优于MRI动态钆喷酸葡胺增强检查。第三部分肝动脉DSA与MRI动态钆喷酸葡胺增强对肝细胞癌微小病变检出的成本效果分析目的:建立肝细胞癌微小病变检出的卫生经济学评价模型。方法:根据肝动脉DSA与MRI动态钆喷酸葡胺增强检查方法,分为肝动脉DSA诊断组和MRI动态钆喷酸葡胺增强诊断组。收集两组治疗方案直接医疗成本,统计两组的检出率,对两组进行成本效果分析、增量成本效果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结果:肝动脉DSA诊断组的成本效果比为69.46元/%,MRI动态钆喷酸葡胺增强诊断组的成本效果比为22.24元/%,肝动脉DSA诊断组是MRI动态钆喷酸葡胺增强诊断组的3.1倍;以MRI动态钆喷酸葡胺增强诊断组为基础,增量成本效果比为293.8元/%,表示从MRI动态钆喷酸葡胺增强诊断方案改换为肝动脉DSA诊断方案,诊断灵敏度每增加1%,费用增加293.8元。本研究假设检查费、材料费及药物费下降10%,肝动脉DSA诊断组的成本效果比为62.55元/%,MRI动态钆喷酸葡胺增强诊断组的成本效果比为20.04元/%,肝动脉DSA诊断组仍是MRI动态钆喷酸葡胺增强诊断组的3.1倍;以MRI动态钆喷酸葡胺增强诊断组为基础,增量成本效果比为264.51元/%,表示从MRI动态钆喷酸葡胺增强诊断方案改换为肝动脉DSA诊断方案,诊断灵敏度每增加1%,费用增加264.51元。结论:从卫生经济学角度,肝细胞癌微小病变的检出,常规MRI检查可能是最优的检查方法。第四部分:肝动脉DSA与MRI钆塞酸二钠增强技术在肝细胞癌微小病变检出的前瞻性对比研究目的:对比分析肝动脉DSA与MRI钆塞酸二钠增强对肝细胞癌微小病变(直径≤2cm)的检出率,探讨两者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前瞻性随机分析术前同时行肝动脉DSA与MRI钆塞酸二钠增强检查。年龄最小31岁,最大66岁,平均年龄49.6±8.9岁。MRI检查和肝动脉DSA检查间隔时间不超过2周。35例64个病灶经手术切除证实,2例3个病灶由病理穿刺活检证实,5例10个病灶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碘油沉积并术后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随访证实。采用SPSS 16.0软件包行Mc Nmar检验、Kappa一致性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受试者运行特征曲线分析对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42例77个病灶,其中42个病灶直径≤1cm,35个病灶直径>1cm;肝动脉DSA共检出67个微小病灶,均为富血供型;MRI钆塞酸二钠增强共检出72个微小病灶。肝动脉DSA、MRI钆塞酸二钠增强的检出率分别为87.0%、93.5%,Mc Nmar检验P=0.062>0.05,Kappa值为0.635,P<0.05,两种方法一致性较好。乏血供型微小病变中,肝动脉DSA检出率为0%,MRI的检出率为70%。Fisher’s精确概率检验结果显示P=0.016<0.05。MRI钆塞酸二钠增强检出病变的最小直径约为0.4cm,肝动脉DSA检出病变的最小直径约为0.5cm。病变直径≤1 cm时,肝动脉DSA的检出率为76.2%(32/42),MRI钆塞酸二钠增强的检出率为88.1%(37/42),两者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病变直径>1cm又≤2cm时,肝动脉DSA与MRI钆塞酸二钠增强的检出率均为100%。结论:肝动脉DSA与MRI钆塞酸二钠增强对肝细胞癌微小病变的检出率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较好的一致性;MRI钆塞酸二钠增强对乏血供型微小病变的检出率显着优于肝动脉DSA检查。从不同的禁忌症和后续治疗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合理的选择微小病变的检出方法,不仅有助于肝细胞癌精准分期,为患者治疗和预后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而且还可以为病人避免不必要的检查所带来的痛苦。第五部分:前瞻性随机对照肝动脉DSA与MRI钆塞酸二钠动态增强对肝癌微小病变检出研究目的:随机对比分析肝动脉DSA与MRI钆塞酸二钠增强对肝细胞癌微小病变(直径≤2cm)的检出率,探讨两者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前瞻性随机收集术前行MRI动态钆塞酸二钠增强或肝动脉DSA检查。MRI动态钆塞酸二钠增强123例,其中男108例,女15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81岁,平均年龄50.5±12.5岁,103例133个微小病灶经手术切除证实,9例24个微小病灶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碘油沉积并术后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随访证实,11例34个微小病灶经临床处理影像学随访验证。肝动脉DSA检查共66例,其中男56例,女10例。年龄最小27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50.5±10.6岁。手术切除34例共44个微小病灶,TACE术29例共63个微小病灶,3个10个微小病灶经临床和影像学随访证实。采用SPSS16.0软件包行卡方检验对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动脉DSA、MRI钆塞酸二钠增强对微小病灶的检出率分别为91.5%、89.5%。两者检出率经卡方检验,χ2=0.29(p=0.59),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病变直径≤1cm时,肝动脉DSA的检出率为75.8%,MRI钆塞酸二钠增强的检出率为64.9%,卡方检验χ2=1.147(p=0.284),两者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病变直径>1cm时,MRI钆塞酸二钠增强的检出率为100%。结论:肝动脉DSA与MRI钆塞酸二钠增强对肝癌微小病变的检出率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从肝动脉DSA与MRI钆塞酸二钠增强所提供的信息不同而选取较优的检查方法,在精准分期的同时,又可以减轻患者不必要检查所带来的痛苦。

万晶晶[4](2016)在《CT能谱成像在小肝癌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能谱CT成像在小肝癌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及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CT能谱成像双期扫描检测出的小肝癌患者的影像学表现。采用能谱分析软件处理后可产生常规混合能量图像和单能量图像。测定两种方案中病灶的对比噪声比(CNR)和图像噪声。通过配对t检验的方法对两种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能谱CT单能量图像对小肝癌患者检出率高于常规CT扫描检出率(P<0.05);在动脉期、门静脉期的混合能量图像与最佳CNR单能量图像的客观评价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单能量图像的成像质量要比混合能量图像的好很多,两组指标相比都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CT能谱技术可以在不降低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显着提高小肝癌病灶的对比噪声比,有利于提升小肝癌诊断的准确率。

艾宁,李智岗,李顺宗,李博,赵瑜[5](2015)在《DynaCT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C臂计算机断层扫描(Dyna computed tomography,Dyna CT)技术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疗效,为临床合理应用Dyna CT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原发性肝癌介入患者,分为Dyna CT组与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组,DynaC T组46例,常规DSA组43例,DynaC T组为二维常规DSA联合增强Dyna CT检查.对两组的手术操作时间、X线辐射量及造影剂用量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Dyna CT检出病灶数量和明确血管走行的能力与常规DSA及螺旋CT进行对比,并随访两组患者,统计总生存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常规DSA组相比,Dyna CT组缩短了手术时间(P<0.05);两组间X线辐射量及造影剂用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术中加做Dyna CT检查并未增加X线辐射量和造影剂用量.Dyna CT组共检测病灶92个(46例患者),在直径<10 m m及10-20 m m直径的小肝癌中,Dyna CT的诊断敏感率明显优于螺旋CT(P<0.001);直径>20 mm肝癌中三种检查方法均能明确诊断,不具有统计学差异.Dyna CT组内46例患者中共有11例行常规DSA后发现肿瘤供血动脉严重前后重叠,不能分辨肿瘤具体供血动脉,行增强D y n a C T后,其中9例肿瘤供血动脉分支及走行显影清晰,超选择插管后诊断明确.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yna CT组总生存期为17.3 mo±1.1 mo,常规DSA组总生存期为12.6 mo±0.9 mo,经Log-rank检验,P=0.003.结论:常规DSA基础上应用Dyna CT在原发性肝癌介入化疗栓塞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提供更多诊断治疗信息,改善患者预后.

王晓嫚[6](2014)在《基于AFP阴性表达类型的肝细胞癌超声征象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探讨甲胎蛋白(AFP)阴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HCC)的超声及超声造影征象,间接评估AFP阴性及阳性HCC的生物学特点,并对AFP阴性及阳性HCC的组织分化及初步预后情况进行对比,为AFP阴性肝癌患者预后相对良好提供超声影像学依据。研究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及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3例经病理确诊为HCC患者,排除急重性肝炎、生殖系统肿瘤及其他消化系统肿瘤,所有患者均行血清AFP检测及超声、超声造影检查。以放免法持续测定血清AFP>20ug/L,并且排除急重性肝炎、妊娠、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及其他消化系统肿瘤等即为阳性对照组,以此将AFP阴性组确定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检查前空腹,采用百胜MyLab9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行常规超声检查,部分患者行超声造影,对病灶的大小、数目、形态、边界、内部回声、转移、门脉癌栓、超声造影灌注情况等进行重点分析(病灶大小以3cm为界,数目以2枚及以上为多发)。观察阴性组和阳性组的组织分化及初步预后情况。将所得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研究结果:103例HCC患者中,AFP阴性组43例(41.7%),阳性组60例(58.3%)。超声征象分析结果:肿块最大径<3cm55例,肿块最大径>3cm48例,单发75例,多发28例,形态规则50例,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53例,回声均匀(无出血、坏死)45例,出血、坏死58例,无周围侵犯或转移56例,周边侵犯或肝内外转移47例,肿块中心血流丰富52例,中心血流减少51例。超声征象与AFP阴阳性相关性分析结果:常规超声下阴性组病灶最大径<3cm者32例(74.4%),肿瘤为单发者38例(88.4%),肿瘤形态规则者阴性组31例(72.1%),瘤体内无坏死、出血者阴性组34例(79.1%),无明显血管侵犯或转移者阴性组29例(67.4%),阴性组中彩色多普勒血流(CDFI)表现为病灶中心血流丰富者31例(72.1%),以上统计均高于AFP阳性组(P<0.05)。超声造影检查:阴性组29例表现为“快进快出”10例(34.5%),“快进慢出”19例(65.5%);而阳性组44例表现为“快进快出”33例(75.0%),“快进慢出”11例(25.0%),两组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阴性组与阳性组超声征象比较:AFP阴性组中多数病灶体积偏小(最大径<3cmm),单发,形态一般较规则,回声均匀,很少出现坏死、出血等征象,彩色多普勒以中心血流丰富为着,较少发生转移或侵犯周围组织器官。而阳性组在以上征象上多表现为病灶体积偏大,多发,形态不规则,易发生坏死、出血,血流以周边丰富为特征,且易发生坏死或侵犯周围组织。阴性组与阳性组超声造影比较:本组病例行超声造影检查,阴性组病例中近1/3表现为“快进快出”,其标准为动脉期(15-30s)增强高于肝实质回声,静脉期(31-120s)增强低于肝实质回声。阴性组组约2/3病例表现为“快进慢出”,其标准为动脉期(15-30s)增强高于肝实质回声,静脉期相对于肝实质增强减退不明显,延迟期(121-360s)逐渐强化低于肝实质回声。阳性组超声造影多以“快进快出”为特征。阴性组与阳性组病理分化及预后比较:AFP阴性组中肿瘤根治性切除比例较对照组高,姑息性切除比例显着低于对照组;病理分化程度在阴性组中的分布为由高分化比例最多,在阳性组中的分化程度比例为中-低分化为多。随访观察两组预后(满2年)生存率的情况,其中2年内阴性组存活35例,2年存活率81.4%,阳性组2年内存活38例,2年存活率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本研究表明:肝细胞癌(HCC)的AFP阴阳性表达与超声及超声造影征象具有相关性。AFP阴性HCC患者超声检查具有肿瘤体积偏小、形态规则,边界清楚、较少发生出血、坏死、不易侵犯血管或转移等特征,超声造影主要表现为“快进慢出”等征象为特点,且AFP阴性HCC具有根治性切除率较高,组织分化相对较好,术后存活率相对较高等临床特点,为AFP阴性肝细胞癌预后相对良好的影像学依据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并可作为预后评估标准的一项重要检查手段。

游幼匡[7](2014)在《AFP阴性原发性肝癌影像诊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指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的发生的癌。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中年男性,男女之比为(25):1。全球发病率逐年增长,在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于第五,死亡率居于第三。我国为肝癌高发国家,死亡率仅次于肺癌和胃癌。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甲胎蛋白、影像学检查,提高早期肝癌的检出率。甲胎蛋白(Alpha Fetal Protein,AFP)是迄今为止应用最广的肝癌标志物[1],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主要指标,目前广泛用于肝癌高危人群的普查和筛查,文献报道AFP在诊断PLC

吴锦[8](2014)在《CT平扫与多期增强对肝脏实性占位病变检出价值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CT平扫与多期增强扫描对肝脏实性占位病变的检出价值。方法选取经64排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的50例患者117个病灶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12例,年龄为24-78岁,平均年龄为51.23+11.21岁,病灶最大直径≤5cm,平均直径2.86+1.12cm,分别计数平扫和三期增强CT扫描的病灶检出个数,计算出平扫与三期增强CT扫描的病灶显示率。结果CT平扫病灶的显示率为(75/117,64.10%),动脉期病灶的显示率为(116/117,99.14%),门静脉期病灶的显示率为(92/117,78.63%),延时期病灶的显示率为(90/117,76.92%)。平扫与动脉期比较,检出病灶的个数有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u=-2.97,P=0.0015;平扫与门静脉期相比,检出病灶的个数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1.75,P=0.0401;平扫与延时期相比,检出病灶的个数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1.68,P=0.0465;动脉期与门静脉期比较,检出病灶的个数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1.66,P=0.0485;动脉期与延时期比较,检出病灶的个数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1.81,P=0.0351;门静脉期与延时期比较,检出病灶的个数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u=-0.15,P=0.4404。结论CT平扫对肝实性占位病变的显示率低,漏诊率高;CT多期增强扫描能有效提高肝脏实性占位性病变的检出,能减少或避免漏诊的发生。

刘雨贵[9](2013)在《巨块型肝癌多层螺旋CT与DSA的影像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巨块型肝癌在多层螺旋CT与DSA条件下的影像特点,判断肿瘤血供特点的一致性,对比研究两种检查方法对静脉癌栓和动静脉分流显示的敏感性。以DSA血管影像为标准,对比研究多层螺旋CT中MIP与VR血管重建像对肿瘤供血血管显示的敏感性。讨论多层螺旋CT对巨块型肝癌的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巨块型肝癌病例32例,共32个病灶,32个病灶均由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肝细胞癌。所有病例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动态增强扫描)与DSA检查,在检查前均未做任何相关治疗,两种检查的时间间隔为4-9天,将两种检查所得影像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多层螺旋CT检出32个病灶,其中富血供型病灶4个,中等血供型27个少血供病灶1个;DSA检查32个病灶,其中富血供型病灶5个,中等血供型病灶26个,少血供型各1个。多层螺旋CT共检查出静脉癌栓18例,DSA共检出静脉癌栓15例,两种检查方法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层螺旋CT检出动静脉分流7例,DSA共检出动静脉分流10例,两种检查方法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层螺旋CT对肿瘤供血动脉做MIP、VR血管重建影,对比DSA,MIP共建出30个病灶的供血血管,VR共建出24个病灶的供血血管,MIP优于VR,两者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89)。结论:多层螺旋CT与DSA在判断巨块型肝癌血供类型方面具备高度的一致性。从巨块型肝癌影像表现来看,中等血供型巨块型肝癌占了绝大多数,又以肝动脉供血为主要血供方式。对于静脉癌栓的显示,多层螺旋CT略优于DSA,而对动静脉分流的显示情况,DSA则优于多层螺旋CT,但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运用多层螺旋CT的MIP和VR技术对肿瘤供血动脉进行重建,两种方法都有较高的敏感性,其中MIP更优于VR。

贾户亮,钦伦秀[10](2012)在《肝癌术后复发影像学早期诊断及其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肝癌术后转移复发的早期发现和诊断依赖于特异性标记物和影像学检查,而后者的作用最为重要。综合比较肝癌的常规影像学诊断方法,彩超费用低廉且易于普及,操作便捷,是肝癌治疗后随访和复发早期发现的首选手段,但存在盲点和受操作者技术限制。CT图像清晰稳定,可用于超声检查怀疑肝癌复发的进一步确认和补充。MRI的软组织分辨率高,对肝癌尤其是小肝癌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已经超过CT检查,渐被更多临床医生作为首选。放射性核素显像对小肝癌的诊断灵敏度较低,其应用价值需要进一步研究。一般建议病人术后每2个月进行1次随访,进行甲胎蛋白(AFP)测定和超声波检查,每年检查1次增强MRI或CT。一旦怀疑有复发,建议增强MRI或CT进一步确诊。

二、肝动脉造影螺旋CT扫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动脉造影螺旋CT扫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CBCT技术在原发性肝癌血管内介入术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病例选择
        2.2.1 诊断标准
        2.2.2 纳入标准/排除标准
        2.2.3 一般资料
    2.3 设备及材料
    2.4 治疗过程
        2.4.1 二维DSA造影
        2.4.2 三维CBCT检查
        2.4.3 碘油TACE术
    2.5 影像图像的评判
    2.6 术后CBCT及CT评估
    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CBCT在原发性肝癌诊断及微创治疗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2)小肝癌诊断中CT检查的价值与CT特征回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比较两种诊断方式不同部位肝叶病灶、诊断总符合率情况
    2.2 总结螺旋CT诊断小肝癌的CT特征情况
3 讨论

(3)肝动脉造影对肝细胞癌微小病变检出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腰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肝动脉DSA与MRI动态钆喷酸葡胺增强在肝细胞癌微小病变检出的前瞻性对比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肝动脉DSA与MRI动态钆喷酸葡胺增强对肝细胞癌巴塞罗那分期的应用价值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肝动脉DSA与MRI动态钆喷酸葡胺增强对肝细胞癌微小病变检出的成本效果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肝动脉DSA与MRI钆塞酸二钠增强技术在肝细胞癌微小病变检出的前瞻性对比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前瞻性随机对照肝动脉DSA与MRI钆塞酸二钠动态增强对肝癌微小病变检出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不足和改进
全文小结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CT能谱成像在小肝癌鉴别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检查设备及扫描方法
    3. 图像分析与测量
    4. 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宝石能谱CT在腹部疾病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5)DynaCT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背景资料
同行评议者
研发前沿
相关报道
创新盘点
应用要点
同行评价

(6)基于AFP阴性表达类型的肝细胞癌超声征象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AFP检测
    2.3 超声检查方法
    2.4 超声征象分析
    2.5 AFP阴阳性表达与HCC的超声征象相关性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超声征象分析结果
    3.2 超声征象与AFP阴阳性相关性分析结果
    3.3 阴性组与阳性组超声征象比较
    3.4 阴性组与阳性组超声造影比较
    3.5 阴性组与阳性组病理组织分化比较
    3.6 阴性组与阳性组根治性切除率及预后比较
4 讨论
    4.1 AFP阴性表达与HCC的临床意义
    4.2 AFP阴性HCC与超声征象相关性研究的意义
    4.3 临床基础病史与AFP相关性分析
    4.4 AFP阴性HCC与常规二维超声征象相关性分析
    4.5 AFP阴性HCC与超声造影征象相关性分析
    4.6 AFP阴性与阳性HCC病理组织分化比较
    4.7 AFP阴性组与阳性组根治性切除率及预后比较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

(7)AFP阴性原发性肝癌影像诊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AFP 阴性 PLC 的临床特点
2、AFP 阴性 PLC 的影像学诊断
    2.1 B 超
    2.2 CT 检查
    2.3 核磁共振检查
3、展望

(8)CT平扫与多期增强对肝脏实性占位病变检出价值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病灶计数原则
    1.3 CT检查参数及扫描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3.1 CT增强扫描定义
    3.2 增强扫描分期的判断
    3.3 正常肝脏与肝脏病灶CT表现
    3.4 本研究的不足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巨块型肝癌多层螺旋CT与DSA的影像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一、流行病学研究
        二、肝细胞癌的病因
        三、肝细胞癌形成机制
        四、中晚期肝细胞癌病理分型
        五、中晚期肝细胞癌临床症状
        六、肝细胞癌的诊断标准
        七、肝细胞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及表现
        八、肝细胞癌的鉴别诊断
        九、肝细胞癌的治疗
    第二节 中医研究概况
        一、病因病机
        二、辨证分型
        三、中医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材料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中英文缩略语
    附录2:图片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肝癌术后复发影像学早期诊断及其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彩色超声检查
2 X线计算机辅助体层摄影 (CT)
3 核磁共振成像 (MRI)
4 放射性核素显像

四、肝动脉造影螺旋CT扫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CBCT技术在原发性肝癌血管内介入术中的应用价值研究[D]. 周宇斌. 苏州大学, 2019(04)
  • [2]小肝癌诊断中CT检查的价值与CT特征回顾分析[J]. 孙兴智. 临床研究, 2019(01)
  • [3]肝动脉造影对肝细胞癌微小病变检出的应用价值研究[D]. 白涛. 广西医科大学, 2017(08)
  • [4]CT能谱成像在小肝癌鉴别中的应用价值[D]. 万晶晶. 新疆医科大学, 2016(12)
  • [5]DynaCT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J]. 艾宁,李智岗,李顺宗,李博,赵瑜.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5(23)
  • [6]基于AFP阴性表达类型的肝细胞癌超声征象相关性研究[D]. 王晓嫚. 浙江大学, 2014(04)
  • [7]AFP阴性原发性肝癌影像诊断的研究进展[A]. 游幼匡. 全国第十三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进展学习班福建省第八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2014
  • [8]CT平扫与多期增强对肝脏实性占位病变检出价值的探讨[D]. 吴锦. 中南大学, 2014(02)
  • [9]巨块型肝癌多层螺旋CT与DSA的影像对比研究[D]. 刘雨贵.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S1)
  • [10]肝癌术后复发影像学早期诊断及其评价[J]. 贾户亮,钦伦秀.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2(10)

标签:;  ;  ;  ;  ;  

肝动脉造影螺旋CT扫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