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文人论文_冯仰操

导读:本文包含了民初文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文人,民初,政治,诗文集,士绅,遗民,报人。

民初文人论文文献综述

冯仰操[1](2019)在《再造地方:清末民初文人的地方实践与文学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受"爱国必自爱乡始"时代思潮与"士绅传统"的影响,清末民初文人将再造地方作为再造中国的起点,广泛参与了地方政治的革新、地方社会的改良和地方文化的建构,并通过文学介入其中。人们通过自上而下的推行,向地方社会推行以现代民族国家为内核的西方文化,却导致了"士绅传统"主导的地方秩序的瓦解。之后的文人群体被迫离乡进城,只能以"侨寓"的身份书写关于地方的乡愁。(本文来源于《江苏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薛超睿[2](2019)在《民初文人“捧角”现象的新变及与士心世态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国初年,遗民文人聚集在北京、上海、天津等都市,流连歌楼戏院,为艺人填词谱曲,以文字追捧结好,成为20世纪初叶都市文化的一个异类,毁誉参半,批评者讥之"沉湎于声色,乃托词于醇酒妇人者",欣赏者则赞其知音顾曲,文人雅好。产生文人捧角的新变化及这一文化现象背后的士心世态的原因是:捧角是传统"士伶交往"的延续,是由赏色的欲望投射到审美的艺术评论的过渡;由文人参与创作的剧目,对戏曲艺术由俗入雅起到提升作用。(本文来源于《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冯仰操[3](2018)在《清末民初边缘文人的交游与影响——以南社重要成员周祥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南社成员周祥骏的交游与影响,典型反映了一位清末民初边缘文人的文学世界。作为地方乡绅,周祥骏在徐州一地建立了以新式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交游网络,并因上海之行建立了以南社为中心的交游网络;此外,他不仅承受着时代潮流的影响,并通过各种途径回应与影响着当时的文坛。(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孙卉雯[4](2018)在《清末民初文人江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江瀚是清末民初一位重要的文人,其活跃在学堂、政府等机构中,交友广泛,桃李满天下。他与晚清政府的许多政客都相识,如晚清名臣曾国藩、晚清军机大臣瞿鸿机、安徽巡抚王爵棠等。后来他还官至河南布政使,可见他在当时的政坛有着一定地位。并且他还对于晚清的教育事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而最让后人推崇的是,他后来在京师图书馆和故宫博物院中担任重要的官职,在保护文献、文物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江瀚留给后人的着作也十分可观。他与当时的文学流派桐城派和同光派文人都相识,从《片玉碎金》这一诗札集可看出,他在当时的文人圈子里,人缘很好,有不少大家如赵熙、王先谦、陈叁立等,都曾写诗与他唱和。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的历史地位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历史形象亦模糊不清。本论文由绪论、正文两章节组成。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江瀚其人,并对目前有关江瀚的研究状况作了相对全面的梳理,最后说明了本论文的写作思路、理论和研究方法。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江瀚的生平进行梳理,通过对《江瀚日记》的分析,可以给大家展现出江瀚一生中主要时期的大事件。使得江瀚其人的形象更加清晰,更加全面,不仅停留在其后期京师图书馆馆长和故宫博物院维持会会长的身份。并且对于其一些着作的成书轨迹加以补充。第二部分主要是探寻江瀚的交游情况,当我们揭开了一个人的社会关系之网,也就可以解释他所有行为的动机与意义,从而更好地了解其人,了解江瀚的内心世界和思想行为,也能了解当时的社会状态。第叁部分主要是分析江瀚的诗和文,并且反应清末民初两个主要流派的特点。第四部分主要是探寻江瀚的思想,主要是通过日记、书信、诗文集等一手资料,来全面分析,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战乱年代,文人们的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以及体会他们对于祖国的感情。(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6-01)

程露[5](2017)在《清末民初“航海诗”的特征及其现代性——以广东文人黄遵宪、梁启超、丘逢甲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航海诗"指文人创作的描写航海经历及航海体验的诗歌。清末民初广东文人黄遵宪、梁启超、丘逢甲以航海体验者的身份观海写海,拓展了传统海洋诗的题材与内涵,塑造了"水"与"月"等新意象。"航海诗"既展现了诗人的心路历程,更反映出文学现代性思维的萌芽与发生,表达出具有现代性意味的复杂感触,包括全球意识、新时空观、飘零感、孤独感、现代国家意识等等。对于外交官黄遵宪、革命家梁启超、教育家丘逢甲而言,其"航海诗"中的新词汇、新风光、新事物绝不仅仅是为了达到一种新鲜新奇的效果,更饱含着他们对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中的命运与走向的思考与关切。诗歌除了个人抒情的需要,更承担着启民智,兴国运的现实作用。(本文来源于《广东开放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唐小兵[6](2016)在《士大夫政治与文人政治的嬗替——清末民初的一段思想文化史》一文中研究指出士大夫政治是传统中国尤其宋明以降最主要的政治特征,这种政治形态到了清末民初随着科举废除、王权瓦解,和新式学校、学会和现代媒介的兴起,向独具特色的文人政治转型,并伴随着隐秘的会党政治,最终经历民初政治的纷争和思潮的震荡,走向1920年代的主义时代和政党政治。(本文来源于《思想与文化》期刊2016年02期)

冉思尧[7](2016)在《清末民初的文人与稿费》一文中研究指出1897年,福建举人林纾为排遣母亡妻丧之痛,与友人王寿昌合译了《巴黎茶花女遗事》。该小说出版后,着名报人汪康年看到其中商机,拟以重金买下版权重印,并事先在报纸上宣传。林同意此事,独对"润笔"坚辞不受,多次去信要求汪登报声明。1956年,存款逾万的青年作家刘绍棠加入中国作协后,为减少国家负担,主动申请不拿工资专事创作,靠稿费养家。自古以来文人耻于谈钱,对鬻文换财尤为不屑,然而短短数十年时间,文人卖文从(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下)》期刊2016年04期)

袁志成[8](2016)在《文人结社与民初文人心态》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人心态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历史问题,往往需要通过阅读大量的作品方能得窥其一。民国以降,传统旧式文人的生存空间日渐狭小,他们往往抱团结社,以求身份认同与空间的拓展。他们在结社题吟中往往表露出自放其意、对传统文化的自觉继承与发扬、对国亡家破和民生疾苦的悲悯之情等文人心态。(本文来源于《江汉论坛》期刊2016年04期)

吴昳[9](2016)在《乱世哀音—林纾的文人画与清末民初文化场域》一文中研究指出林纾的生活年代主要是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在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内,中国无论是政治体制、经济制度还是文化思想都发生了重大转变。这种转变不是单向的,而是以多元多维度的方式展开的。本文借以对林纾的生平的大致梳理,并将关注重点集中于林纾在定居北京之后,即辛亥年左右的艺文活动。主要以林纾的文人画为考察对象,借用文化研究的观点对林纾画中的一些特定意象进行深入的解读,以此来还原林纾的创作心理。并以林纾的画作为载体,对他当时在特定的北京文化场域域内的艺术交往活动等也进行考察。透过这些分析和解读,试图还原出一位传统文人在多元的思想和多种力量的冲击下的人生。(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6-03-25)

曾礼军[10](2015)在《乡邦文人与都市文学——清末民初上海文学建构中的报人小说家群体》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民初报人小说家群体主要云集于上海,是近代上海都市文学的主要建构者。他们以报刊杂志等新兴媒体为主要交流平台,通过个人交往、乡邦群聚和同人结社等交流形式而形成乡邦色彩浓厚的文人群体圈。不同乡邦地域的报人小说家群体对于上海都市文学建构具有不同的作用。大致而言,广东籍报人小说家群体起到先锋引领作用,江浙籍报人小说家群体承担主体建构作用,上海本籍报人小说家群体则致力于本地文学倡导。他们虽然在上海都市文学建构中有着突出的文学贡献,但对于都市上海却有着浓厚而深刻的文化隔膜和游离性,文学书写中对上海充满着辛辣的批判,精神皈依中则怀有深厚的乡土情结。(本文来源于《文学评论》期刊2015年06期)

民初文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民国初年,遗民文人聚集在北京、上海、天津等都市,流连歌楼戏院,为艺人填词谱曲,以文字追捧结好,成为20世纪初叶都市文化的一个异类,毁誉参半,批评者讥之"沉湎于声色,乃托词于醇酒妇人者",欣赏者则赞其知音顾曲,文人雅好。产生文人捧角的新变化及这一文化现象背后的士心世态的原因是:捧角是传统"士伶交往"的延续,是由赏色的欲望投射到审美的艺术评论的过渡;由文人参与创作的剧目,对戏曲艺术由俗入雅起到提升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民初文人论文参考文献

[1].冯仰操.再造地方:清末民初文人的地方实践与文学书写[J].江苏社会科学.2019

[2].薛超睿.民初文人“捧角”现象的新变及与士心世态的关系[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3].冯仰操.清末民初边缘文人的交游与影响——以南社重要成员周祥骏为例[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4].孙卉雯.清末民初文人江瀚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

[5].程露.清末民初“航海诗”的特征及其现代性——以广东文人黄遵宪、梁启超、丘逢甲为例[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7

[6].唐小兵.士大夫政治与文人政治的嬗替——清末民初的一段思想文化史[J].思想与文化.2016

[7].冉思尧.清末民初的文人与稿费[J].文学教育(下).2016

[8].袁志成.文人结社与民初文人心态[J].江汉论坛.2016

[9].吴昳.乱世哀音—林纾的文人画与清末民初文化场域[D].福建师范大学.2016

[10].曾礼军.乡邦文人与都市文学——清末民初上海文学建构中的报人小说家群体[J].文学评论.2015

论文知识图

康同荷译《环球游览图志》附录1987年哲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题目(9)广彩山水纹盘嵩樵“淡艳”烟斗光绪二十九年图(《中国古代地图集·清...附录1987年哲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题目(8)

标签:;  ;  ;  ;  ;  ;  ;  

民初文人论文_冯仰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