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微米颗粒物论文_郑淑睿,孔少飞,严沁,吴剑,郑煌

导读:本文包含了亚微米颗粒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华北平原,气溶胶,浓度,颗粒物,电厂,离子,点位。

亚微米颗粒物论文文献综述

郑淑睿,孔少飞,严沁,吴剑,郑煌[1](2019)在《华北南部冬季大气亚微米颗粒物数浓度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1月华北平原经历了一段持续时间久、影响范围广和颗粒物浓度高的重污染时期.本研究通过SMPS+E扫描电迁移率粒径谱仪,选取华北平原南部某郊区点位,对此次重污染期间颗粒物数浓度粒径分布演化进行连续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间环境空气质量尤其是PM_(2.5)平均浓度为141.32μg/m~3.大气亚微米颗粒物数浓度主要集中在核模态和爱根核模态的超细粒径段(78.9%),呈递减型单峰分布,颗粒物平均数浓度为83174cm~(-3).重污染天时,核模态颗粒物数浓度明显增高,对应低风速(1.5±0.4) m/s、高相对湿度(90.8±4.5)%和低O_3浓度(15.8±8.3)μg/m~3.48h后向轨迹显示,观测点位气溶胶主要受湖北省、陕西省和山西省临近省份的传输影响.潜在源贡献因子法和浓度权重轨迹表明,气溶胶潜在源区主要为本地源和观测点位以北的区域.(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胡茂良,魏帅虎,吉泽升,许红雨,王晔[2](2019)在《固相合成法制备Al_2O_3亚微米颗粒增强AZ31复合材料及强化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固相合成方法制备Al_2O_3亚微米颗粒增强AZ31镁基复合材料,利用OM、SEM、TEM对Al_2O_3/AZ31镁基复合材料进行组织观察,利用维氏硬度仪、电子万能拉伸试验机对Al_2O_3/AZ31镁基复合材料进行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经过固相合成后,Al_2O_3亚微米颗粒均匀的分布在AZ31基体中,通过对基体位错运动的钉扎作用,使该区域的位错密度增加,促进动态再结晶形核,复合材料的晶粒被显着细化。Al_2O_3/AZ31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随着Al_2O_3亚微米颗粒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当Al_2O_3颗粒含量为2%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达到最大值,其硬度、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伸长率分别为83HV、302 MPa、203 MPa和8.15%。(本文来源于《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赵京,张玉锋,魏小林,李腾,宾峰[3](2019)在《高碱煤燃烧过程中亚微米颗粒物PM1的生成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碱煤中通常具有较高的碱金属含量,其是煤燃烧过程中形成亚微米颗粒物PM_1的主要前体。在一维高温沉降炉上,研究了不同反应温度和取样位置对高碱煤燃烧过程中PM_1生成特性的影响,并分析了其质量粒径分布、产量以及矿物元素组成。同时研究了不同反应温度下高岭土对PM_1高效吸附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温度的增加,亚微米颗粒物PM_1生成量逐渐降低,颗粒粒径向小粒径偏移。PM_1生成主要受到Na、S等矿物元素的影响,随着温度升高,PM_1中Na、S相对含量降低,Ca、Fe、Si等相对含量增加。硅铝氧化物在高温条件下形成的氧活性位能够高效捕获Na蒸气,进而抑制PM_1生成。PM_1生成特性主要受到高浓度的矿物元素均相成核、异相凝结沉积以及矿物元素蒸气与一些中间产物的相互作用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冯明,侯冲,忽敏学,刘志宏[4](2019)在《亚微米级颗粒物在气体动压轴承内运动与沉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气体轴承中的多余颗粒物是导致陀螺电机不起动的主要原因。研究颗粒物的吸入、运动沉降以及排出规律,对解决陀螺电机不启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以螺旋槽气体动压止推轴承为研究对象,将气体流场作为连续相,颗粒物作为离散相,通过联立求解气体N-S方程和颗粒物力平衡方程,得到了亚微米级颗粒物在轴承中的运动与沉积规律。分析发现气膜中速度场分布与颗粒物沉积之间的相关性,且与实验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同时,发现槽数为12或13、螺旋角为α=20°左右时颗粒物最容易从轴承中排除,增加槽深和较小槽长也有相同效果。为在生产实践中优化陀螺电机轴承结构参数,降低不启动率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惯性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陈曦,郑磊,王国英,冀峰,高慧[5](2019)在《离子色谱研究亚微米细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含量水平和污染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一种采用离子色谱仪同时测定空气亚微米细颗粒物(PM_(1.0))中5种水溶性离子(F~-、Cl~-、NO_3~-、SO_4~(2-)、NH_4~+)的方法,分析了北京市东部某城区2017—2018采暖季PM_(1.0)中主要水溶性离子的含量和污染特征.采用石英纤维滤膜采集居住区环境空气样品,经超纯水超声浸提洗脱后,F~-、Cl~-、NO_3~-、SO_4~(2-)选用岛津IC-SA2柱,以碳酸钠/碳酸氢钠溶液作为淋洗液进行分离,NH_4~+选用岛津IC-C4柱,以草酸溶液作为淋洗液进行分离,经电导检测器测定.F~-、Cl~-、NO_3~-、SO_4~(2-)、NH_4~+在0.078—25μg·mL~(-1)线性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0.9990,方法精密度在0.016%—0.76%之间,对标准参考物质进行分析,测定结果符合参考值.(本文来源于《环境化学》期刊2019年03期)

郑淑睿,孔少飞,严沁,吴剑,朱戈昊[6](2019)在《夏收时段农村大气亚微米颗粒物数浓度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从源区的角度研究华北平原夏收时段大气亚微米颗粒物粒径谱分布,采用扫描电迁移率粒径谱仪,于2017年6月对华北平原典型农村点位亚微米颗粒物数浓度进行连续观测.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大气亚微米颗粒物粒径分布主要集中在小于300nm处,平均数浓度为28371cm~(-3).不同模态颗粒物数浓度分布差异明显,核模态(<20nm)呈线性分布,爱根核模态(20~100nm)呈多项分布,积聚模态(>100nm)呈对数分布.48h后向轨迹聚类结果表明,观测点位气团受其东部的江苏省、山东省和安徽省生物质燃烧传输影响时,颗粒物总数浓度增加66.7%.潜在源贡献因子法和浓度权重轨迹法,表明潜在源区为观测点位以东的区域,且以粒径小于100nm的颗粒物为主.(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隋子峰[7](2018)在《燃煤电厂亚微米颗粒物形成机理及释放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严重雾霾现象频发,由于细微颗粒物对人体呼吸系统和心肺系统会造成危害以及其引起可见光损失等问题而受到广泛关注。作为大气中细微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传统燃煤电厂由于其对细微颗粒物(PM10)的控制效果相对较低,特别是对于亚微米颗粒物(PM1)的捕集效果不明显,对雾霾天气的贡献受到了广泛研究。面对燃煤发电作为我国重要的电力来源与主要的燃煤消耗源在相当长时间内不会发生改变这种局面,为降低燃煤发电对环境细微颗粒物的贡献,国家及燃煤发电企业提出了更加严格的大气污染物控制要求——“超低排放”。燃煤电厂中传统空气污染物控制设备改造以及新型污染物控制设备应用,有助于超低排放中对于颗粒物的控制(低于10 mg/m3或5 mg/m3),但对于数量浓度占主导地位的PM1的研究关注不足,并且基于全规模的燃煤电厂现场测试的亚微米颗粒物研究不充分。依托于低压荷电撞击器(ELPI+)测试设备,本文建立起了一套适用于燃煤烟气实验以及电厂测试的细微颗粒物的测试方法。并对于其等速采样、切割粒径等相关因素的计算进行了分析。通过在实际电厂ESP前后(高浓度及低浓度情况),其电荷法测试结果与EPA Method 201A的对比实验发现,该套系统对于PM2.5的测试数据具有可比性,适用于本文主要针对于亚微米以及超细颗粒物的研究。实验室研究中以燃煤过程添加钠化合物的方式,针对两种机理对亚微米颗粒物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无机矿物破碎/熔融-聚结方式形成的细微颗粒物主要作用于空气动力学直径大于0.2μm的亚微米颗粒物;而通过气化-成核/冷凝方式形成的颗粒物主要集中于超细颗粒物(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0.2μm的颗粒物)。在0.2-1μm这个粒径范围内的颗粒物将受到两种机理的影响。同时发现痕量元素,随着挥发性的升高,其在细微颗粒物中的分布向小颗粒方向移动,硒更易于分布在亚微米颗粒物中,而锰分布于空气动力学直径大于0.5μm的颗粒物中。钠化合物在燃烧时提供的助燃效果,可促进矿物质的破碎/熔融以及气化过程,使痕量元素在细微颗粒物中分布明显增多。并且氯的存在对于矿物元素向细微颗粒物中的迁移具有重要意义。面对燃煤电厂PM1研究相对缺乏这一情况,在以上方法建立及形成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对燃煤电厂燃烧条件及其沿烟道沿程释放规律进行了现场测试研究。本文首先对部分锅炉条件/燃煤性质变化对亚微米颗粒物释放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明确了负荷、灰分对亚微米颗粒物释放规律及其粒径分布范围的影响:负荷的降低主要导致0.006-0.0135μm以及>0.168 μm的颗粒物浓度下降,特别是对于空气动力学直径接近0.587μm的颗粒物;灰分的降低会使所有的亚微米颗粒物均有所降低,特别是对于超细颗粒物(PM0.2)的影响更加显着。通过酵素提质煤技术的应用,探讨了燃烧产生烟气中的亚微米颗粒物与NOx的释放规律之间的关系:在酵素的影响下,NOx降低约20%的情况下,PM0.2浓度下降约18.9%,主要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在0.0184μm-0.168μm范围内的颗粒物浓度发生了下降。结合实验室数据(外加热燃烧)与燃煤电厂数据(自维持燃烧),发现燃煤产生的颗粒物质量浓度与数量浓度的粒径分布曲线均成双峰/类双峰模态。对于质量浓度粒径分布,峰值主要可能出现于>3μm处,而在0.15-0.32μm附近也存在出现次峰的可能性;对于数量浓度粒径分布,主峰峰值出现于0.05-0.1μm处,并且在0.006μm或1μm处也可能存在次峰。对比了常规电厂与超低排放电厂对亚微米颗粒物的控制效果,发现超低排放电厂相对于常规电厂,无论在质量浓度及数量浓度上,对于亚微米颗粒物的控制效果更加优越,并且超低排放电厂能够实现细微颗粒物排放浓度低于1mg/m3。造成这种减排效果的主要原因基于静电除尘器的改造以及湿式静电除尘器(WESP)这种深度净化设备的添加,增强了电厂亚微米颗粒物的控制效果。给出了沿燃煤电厂烟道沿程亚微米颗粒物及超细颗粒物的变化规律。发现静电除尘器可导致PM1/PM2.5及PM0.2/PM1的质量浓度比的变化范围变大,同时其可能导致有机颗粒物分解,进而形成粒径小于30nm的颗粒物以及挥发性有机物(VOC)。湿法烟气脱硫设备(FGD)能够有效脱除粒径小于30nm的颗粒物以及VOC气体,但FGD中部分石膏雾滴会释放到烟气中。特别观察到FGD后烟气中氯增加,这也会增加汞等元素在FGD中二次释放的可能。WESP的加入则可对FGD后的烟气中的燃煤亚微米颗粒物、石膏雾滴及氯化物等污染物进行更深入的净化。(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8-06-01)

崔腾霞[8](2018)在《滑阀间隙中单个微米颗粒物旋转现象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液压技术领域中滑阀的阀芯和阀体,柱塞泵的柱塞和缸孔,液压缸的缸筒和活塞等运动副之间具有数微米至数十微米的圆柱面滑动配合间隙,以实现导向、密封等功能。当工作介质中掺杂的与间隙尺寸相当的微米敏感固体颗粒物进入配合间隙后,将造成运动副的磨损,同时会出现运动卡滞现象。固体颗粒物诱发的污染卡滞是液压系统中最常见的故障之一,将引起液压件的流体控制性能劣化、功能丧失,液压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严重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从微观层面研究固体颗粒物诱发滑动件污染卡滞的作用机制,对提升液压元件的性能具有深远意义。本论文以液压滑阀配合间隙作为研究对象,运用COMSOL Multiphysics仿真软件对单个固体微米颗粒与配合间隙流场进行二维耦合建模,调用流固耦合模块,运用移动网格的任意拉格朗日-欧拉方法,对微米颗粒在间隙内的运动过程进行流固耦合仿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在滑阀配合间隙中,单个微米颗粒的运动轨迹偏离中心轴线出现上下波动,同时伴随着旋转运动现象。在非理想的滑阀间隙形貌下,由于固体微米颗粒外形不规则及颗粒的旋转运动现象,当阀芯与阀体相对运动时,可能使颗粒外形界面同时与阀芯、阀体表面相接触,迫使自由颗粒截留在间隙中,成为阀芯运动的滞卡因子,诱发滑阀卡滞。固体微米颗粒及均压槽的结构等因素会影响颗粒的运动轨迹,主要影响颗粒在均压槽内的最大径向位移。为了提高研究的可信度,设计出滑阀间隙内固体微米颗粒运移的可视化试验方案及装置,并进行了初步试验研究。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阐述污染固体颗粒物诱发滑阀阀芯运动卡滞的学术研究背景及意义;介绍滑阀阀芯卡滞故障对液压系统的危害,并简述诱发滑阀阀芯卡滞的因素和减小卡滞的理论预防措施;概述液压滑阀阀芯卡滞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简述污染颗粒物滞卡滑阀阀芯的理论机制;介绍COMSOL多物理场仿真软件的重要功能、内置模块及适用求解对象;概述流固耦合的基本概念;阐述研究流固耦合问题时常用的叁种描述方式。第叁章,建立滑阀配合间隙与单个固体微米颗粒的二维耦合计算模型,调用COMSOL多物理场仿真软件中的流固耦合模块,运用ALE移动网格法,以间隙流场为流体域,微米颗粒为固体域,仿真模拟单个微米颗粒在间隙内的运动过程,获得颗粒的运动轨迹,并发现颗粒在滑阀间隙中存在旋转运动现象,此现象从微观层面为固体颗粒诱发滑阀卡滞的机理提供了新的解释。第四章,建立含有均压槽的滑阀配合间隙与固体微米颗粒的二维耦合计算模型,探索均压槽的形状、深度和个数,以及颗粒的形状、大小和数量对间隙内单个微米颗粒运动特征的影响。第五章,设计滑阀间隙内固体微米颗粒运移的可视化试验方案,研制出合理的试验装置,进行初步试验观测。(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8-04-02)

吴代赦,段桐丹,李亚静,徐富强,范博[9](2018)在《某燃煤电厂周边区域空气中亚微米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某燃煤电厂周边区域中亚微米颗粒物的分布特征,于2017年11、12月份使用静电低压冲击器对电厂下风向不同距离处大气中亚微米颗粒物进行了实时测量。结果表明:采样点中亚微米颗粒物以核模态(<20nm)粒子数浓度占亚微米颗粒物的50%以上,超细颗粒物(<100 nm)是电厂周边亚微米颗粒物中的主要成分。电厂西南方向(下风向)14 km处核模态、爱根核模态(20~100 nm)及积聚模态(100~1 000 nm)粒子数浓度均高于对照点,日均值分别为138 364、8 803、4 450 cm~(-3)。不同距离处各模态粒子数浓度日变化特征存在较大差异。电厂西南方向的6、9、12、14 km处核模态粒子数浓度均在17:00左右达到峰值,其中14 km处的爱根核模态和积聚模态粒子数浓度峰值均出现在17:00,电厂东北方向3 km处的对照点的核模态粒子数浓度呈现"双峰型"日变化特征,峰值出现在9:00和17:00;位于电厂污染物最大落地地面浓度距离处左右的14 km处亚微米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于电厂的烟气排放。(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期刊2018年01期)

刘瑜存,朱雯斐,王毓旻,李挺,陶士康[10](2018)在《基于高质量分辨率质谱仪研究上海城区秋季大气亚微米级颗粒物化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先进的高分辨飞行时间气溶胶质谱仪(High Resolution Time-of-Flight Aerosol Mass Spectrometer,HR-To F-AMS),于2017年9月8日—2017年10月8日对上海市城区开展了亚微米级颗粒物化学组分、粒径及其污染来源的在线测量.结果表明,观测期间上海城区亚微米颗粒物质量浓度平均为(22.0±17.2)μg·m-3;其中,有机物是PM1的主要贡献者,平均占总颗粒物浓度的49.3%,硫酸根、硝酸根和铵根的占比分别为24.2%、10.5%和9.7%.上海城区亚微米级颗粒物中无机盐组分类(硝酸根,硫酸根和铵根)具有较为一致的粒径分布,峰值粒径主要集中在空气动力学粒径500~600 nm.有机物的粒径分布峰值位于空气动力学粒径400~500 nm,且在小粒径范围内有较高的有机物浓度,表明存在一定程度的一次排放.观测期间有机气溶胶呈现明显的多峰分布,硫酸根、铵根和氯离子呈白天低、夜间高的特点,而硫酸根和黑碳的日变化并不明显.基于高分辨率有机质谱计算得到上海城区有机气溶胶氧碳比(O/C)的平均比值为0.37;有机物与有机碳(OM/OC)的平均比值1.65.利用正矩阵因子解析(PMF)模型对有机气溶胶高质量分辨率质谱进行来源解析,得到4类有机气溶胶:HOA(还原态有机气溶胶)、COA(餐饮源有机气溶胶)、MO-OOA(高氧化性有机气溶胶)和LO-OOA(低氧化性有机气溶胶),分别占有机气溶胶总量的15%、20%、32%和26%,说明观测期间上海城区有机气溶胶主要来自二次气溶胶的贡献.(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亚微米颗粒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固相合成方法制备Al_2O_3亚微米颗粒增强AZ31镁基复合材料,利用OM、SEM、TEM对Al_2O_3/AZ31镁基复合材料进行组织观察,利用维氏硬度仪、电子万能拉伸试验机对Al_2O_3/AZ31镁基复合材料进行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经过固相合成后,Al_2O_3亚微米颗粒均匀的分布在AZ31基体中,通过对基体位错运动的钉扎作用,使该区域的位错密度增加,促进动态再结晶形核,复合材料的晶粒被显着细化。Al_2O_3/AZ31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随着Al_2O_3亚微米颗粒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当Al_2O_3颗粒含量为2%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达到最大值,其硬度、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伸长率分别为83HV、302 MPa、203 MPa和8.1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亚微米颗粒物论文参考文献

[1].郑淑睿,孔少飞,严沁,吴剑,郑煌.华北南部冬季大气亚微米颗粒物数浓度变化[J].中国环境科学.2019

[2].胡茂良,魏帅虎,吉泽升,许红雨,王晔.固相合成法制备Al_2O_3亚微米颗粒增强AZ31复合材料及强化机理[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9

[3].赵京,张玉锋,魏小林,李腾,宾峰.高碱煤燃烧过程中亚微米颗粒物PM1的生成特性[J].化工学报.2019

[4].冯明,侯冲,忽敏学,刘志宏.亚微米级颗粒物在气体动压轴承内运动与沉积分析[J].中国惯性技术学报.2019

[5].陈曦,郑磊,王国英,冀峰,高慧.离子色谱研究亚微米细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含量水平和污染评价[J].环境化学.2019

[6].郑淑睿,孔少飞,严沁,吴剑,朱戈昊.夏收时段农村大气亚微米颗粒物数浓度分布特征[J].中国环境科学.2019

[7].隋子峰.燃煤电厂亚微米颗粒物形成机理及释放规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8

[8].崔腾霞.滑阀间隙中单个微米颗粒物旋转现象的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8

[9].吴代赦,段桐丹,李亚静,徐富强,范博.某燃煤电厂周边区域空气中亚微米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J].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2018

[10].刘瑜存,朱雯斐,王毓旻,李挺,陶士康.基于高质量分辨率质谱仪研究上海城区秋季大气亚微米级颗粒物化学特性[J].环境科学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亚微米颗粒物一吸附剂反应机理...一2上海一太仓观测点颗粒物个数浓度粒径...飞灰颗粒的SEM分析(a)及亚微米颗粒号无烟煤各阶段燃烧排放亚微米颗号蜂窝煤各阶段燃烧排放亚微米颗1-3论文研宄思路Fig.1-3...

标签:;  ;  ;  ;  ;  ;  ;  

亚微米颗粒物论文_郑淑睿,孔少飞,严沁,吴剑,郑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