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扫描装置,包括:臂架(1),设有多个探测器,并用于形成检查通道;第一舱体(3),内部设有射线源,并与所述臂架(1)连接;防护墙(2),与所述第一舱体(3)或所述臂架(1)连接,用于对待防护对象进行射线防护;和轮胎组件,用于使所述扫描装置相对于地面发生移动;其中,所述臂架(1)、第一舱体(3)、防护墙(2)和轮胎组件被设置为在连接状态下一起运输。此种扫描装置需要转场时,可省去了在检查现场重新安装的环节,可缩短拆卸时间,提高转场效率;还能避免在检查现场重新搭建防护墙和进行防护墙土建工作,使扫描装置被运输到检查现场后能够很快投入工作。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臂架(1),设有多个探测器,并用于形成检查通道;第一舱体(3),内部设有射线源,并与所述臂架(1)连接;和防护墙(2),与所述第一舱体(3)或所述臂架(1)连接,用于对待防护对象进行射线防护;和轮胎组件,用于使所述扫描装置相对于地面发生移动;其中,所述臂架(1)、第一舱体(3)、防护墙(2)和轮胎组件被设置为在连接状态下一起运输。
设计方案
1.一种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臂架(1),设有多个探测器,并用于形成检查通道;
第一舱体(3),内部设有射线源,并与所述臂架(1)连接;和
防护墙(2),与所述第一舱体(3)或所述臂架(1)连接,用于对待防护对象进行射线防护;和
轮胎组件,用于使所述扫描装置相对于地面发生移动;
其中,所述臂架(1)、第一舱体(3)、防护墙(2)和轮胎组件被设置为在连接状态下一起运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胎组件绕竖直的轴线可摆动地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检查通道的延伸方向上,所述轮胎组件在所述扫描装置的工作状态下超出所述第一舱体(3)的外侧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胎组件被配置为在所述扫描装置的运输状态下摆动至位于所述第一舱体(3)垂直于检查通道延伸方向的外侧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胎组件包括:
支架(5),可转动地设在所述第一舱体(3)底部;和
轮胎(4),固定在所述支架(5)下方;
其中,所述轮胎组件被配置为在所述扫描装置的工作状态下摆动至所述轮胎(4)的轴线与所述检查通道的延伸方向垂直,并在所述扫描装置的运输状态下摆动至所述轮胎(4)的轴线与所述检查通道的延伸方向一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舱体(3)的底部外侧设有容纳槽(6),所述轮胎组件位于所述容纳槽(6)内,且摆动轴线靠近所述容纳槽(6)的内侧壁设置,所述轮胎组件在所述扫描装置的运输状态下被设置为沿垂直于所述检查通道的延伸方向朝外摆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部件和驱动部件,所述控制部件用于控制驱动部件带动所述轮胎组件摆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检查通道的延伸方向上,所述臂架(1)和所述第一舱体(3)之间的相对位置在所述扫描装置的运输状态和工作状态保持不变。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墙(2)相对于所述臂架(1)可收合地设置,用于在所述扫描装置的工作状态下展开以对待防护对象进行射线防护,并在所述扫描装置的运输状态下收回,以缩短所述防护墙(2)在所述检查通道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检查通道的延伸方向上,所述防护墙(2)在收回的状态下不超出所述第一舱体(3)的侧部。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墙(2)在水平面内可转动地设置,能够在所述扫描装置的运输状态下向内收回。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墙(2)设有两组,两组所述防护墙(2)分别位于所述臂架(1)沿所述检查通道延伸方向的两侧,每组中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所述防护墙(2),能够朝着所述检查通道的中线折叠实现收回。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检查通道的延伸方向上,所述防护墙(2)的横截面的高度朝着远离所述臂架(1)的方向逐渐减小。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臂架(1)在高度方向上可升降地设置,被配置为在所述扫描装置的工作状态下升高以形成所述检查通道,并在所述扫描装置的运输状态下降低收回。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臂架(1)能够在所述扫描装置的运输状态下收回至不超出所述第一舱体(3)的高度或者道路行驶的最大限制高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舱体(3’),所述臂架(1)呈门式结构包括横臂和分别连接在所述横臂两侧的两个竖臂,所述第一舱体(3)和所述第二舱体(3’)分别与两个所述竖臂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臂架(1)在垂直于所述检查通道的延伸方向上长度可调。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扫描检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扫描装置。
背景技术
扫描装置是设置在港口、海关和民航机场等地,以对集装箱或者行驶的车辆等进行检查的设备。扫描装置利用辐射成像的原理,对通过其的待检物进行扫描,以获得待检物的透视图像,从而实现扫描检查。
根据使用的需求,扫描装置有时需要被运送到不同的场所执行检查任务。特别是一些比较大型的扫描装置,由于体积较大,转运较为困难,在运输过程中可能不满足公路的运输高度要求,而且由于受到运输设备尺寸的限制,一般在运输时需要将扫描装置的各个部件拆散,例如臂架、舱体、探测器、射线源等,再到作业现场重新安装和调试。而且现场需要重新搭建防护墙以及进行防护墙的土建工作,耗费时间较长,且需要较大的人力投入。
因此,扫描装置在需要转运时操作较为繁琐,而且受到多次重复安装的影响,也不容易保证扫描装置的检测精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扫描装置,能够提高扫描装置在需要转运到不同场所使用时的便捷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扫描装置,包括:
臂架,设有多个探测器,并用于形成检查通道;
第一舱体,内部设有射线源,并与臂架连接;和
防护墙,与第一舱体或臂架连接,用于对待防护对象进行射线防护;和
轮胎组件,用于使扫描装置相对于地面发生移动;
其中,臂架、第一舱体、防护墙和轮胎组件被设置为在连接状态下一起运输。
进一步地,轮胎组件绕竖直的轴线可摆动地设置。
进一步地,在检查通道的延伸方向上,轮胎组件在扫描装置的工作状态下超出第一舱体的外侧部。
进一步地,轮胎组件被配置为在扫描装置的运输状态下摆动至位于第一舱体垂直于检查通道延伸方向的外侧部。
进一步地,轮胎组件包括:
支架,可转动地设在第一舱体底部;和
轮胎,固定在支架下方;
其中,轮胎组件被配置为在扫描装置的工作状态下摆动至轮胎的轴线与检查通道的延伸方向垂直,并在扫描装置的运输状态下摆动至轮胎的轴线与检查通道的延伸方向一致。
进一步地,第一舱体的底部外侧设有容纳槽,轮胎组件位于容纳槽内,且摆动轴线靠近容纳槽的内侧壁设置,轮胎组件在扫描装置的运输状态下被设置为沿垂直于检查通道的延伸方向朝外摆动。
进一步地,扫描装置还包括控制部件和驱动部件,控制部件用于控制驱动部件带动轮胎组件摆动。
进一步地,在检查通道的延伸方向上,臂架和第一舱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在扫描装置的运输状态和工作状态保持不变。
进一步地,防护墙相对于臂架可收合地设置,用于在扫描装置的工作状态下展开以对待防护对象进行射线防护,并在扫描装置的运输状态下收回,以缩短防护墙在检查通道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
进一步地,在检查通道的延伸方向上,防护墙在收回的状态下不超出第一舱体的侧部。
进一步地,防护墙在水平面内可转动地设置,能够在扫描装置的运输状态下向内收回。
进一步地,防护墙设有两组,两组防护墙分别位于臂架沿检查通道延伸方向的两侧,每组中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防护墙,能够朝着检查通道的中线折叠实现收回。
进一步地,在检查通道的延伸方向上,防护墙的横截面的高度朝着远离臂架的方向逐渐减小。
进一步地,臂架在高度方向上可升降地设置,被配置为在扫描装置的工作状态下升高以形成检查通道,并在扫描装置的运输状态下降低收回。
进一步地,臂架能够在扫描装置的运输状态下收回至不超出第一舱体的高度或者道路行驶的最大限制高度。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舱体,臂架呈门式结构包括横臂和分别连接在横臂两侧的两个竖臂,第一舱体和第二舱体分别与两个竖臂连接。
进一步地,臂架在垂直于检查通道的延伸方向上长度可调。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扫描装置,设有轮胎组件使扫描装置整体于地面灵活地进行移动,通过将臂架、第一舱体、防护墙和轮胎组件设置为在连接状态下一起运输,在扫描装置需要转场时,所有部件均无需拆散,可将扫描装置整体运输,省去了在检查现场重新安装轮胎组件和调试的环节,可节省拆卸时间,提高转场效率;另外,还能避免在检查现场重新搭建防护墙和进行防护墙土建工作,使扫描装置被运输到检查现场后能够很快投入工作。这些优点都能大大缩短扫描装置从运输到投入工作所耗费的时间,提高转场效率,提高使用便捷性,减少人力投入。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扫描装置的一个实施例处于工作状态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扫描装置的一个实施例处于工作状态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扫描装置的一个实施例处于运输状态的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扫描装置的一个实施例处于运输状态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臂架;2、防护墙;3、第一舱体;3’、第二舱体;4、轮胎;5、支架;6、容纳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在以下段落中,更为详细地限定了实施例的不同方面。如此限定的各方面可与任何其他的一个方面或多个方面组合,除非明确指出不可组合。尤其是,被认为是优选的或有利的任何特征可与其他一个或多个被认为是优选的或有利的特征组合。
本实用新型中出现的“第一”、“第二”等用语仅是为了方便描述,以区分具有相同名称的不同组成部件,并不表示先后或主次关系。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采用了“上”、“下”、“顶”、“底”、“前”、“后”、“内”和“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控,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扫描装置,在一个实施例中,包括:臂架1、第一舱体3、防护墙2和轮胎组件。其中,臂架1上设有多个探测器,并设置为例如L形或门形等,用于形成检查通道。第一舱体3内部设有射线源,并与臂架1连接。防护墙2与第一舱体3或臂架1连接,用于对待防护对象进行射线防护。轮胎组件可设在扫描装置底部,用于带动扫描装置相对于地面整体发生移动。例如,可在第一舱体3沿检查通道延伸方向靠近两侧的位置分别设置一个轮胎组件。
在需要进行扫描检查时,待检物沿着检查通道的长度方向相对于臂架发生相对运动,射线源发射出的射线穿过待检物被探测器接收,通过对探测器接收的信息进行分析,可以判断待检物是否符合安全标准。
由于扫描装置设有轮胎组件,扫描装置可灵活地在场地内移动,无需像固定式或轨道式扫描装置一样需要进行土建,而且能使扫描装置的移动更加顺畅和平稳,还可实现转弯,运动轨迹可自由选择。
在预设范围的场地内,如果需要对处于不同区域的待检物进行检查,可以使扫描装置依次运动至待检查物聚集的区域,以对该区域内的待检物进行检查。或者也可以保持扫描装置位置不动,通过各类车辆或传送装置携带待检物依次通过扫描装置。在检查过程中,待检物与臂架1发生相对运动即可,可以是待检物单独运动、臂架1单独运动或者同时运动。
其中,臂架1、第一舱体3、防护墙2和轮胎组件被设置为在连接状态下一起运输。在工作状态下,臂架1、第一舱体3、防护墙2和轮胎组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在工作状态和运输状态下相同。此种扫描装置至少具备如下优点之一:
(1)在扫描装置需要转场时,各关键部件均不需要拆散,轮胎也无需拆卸,可实现整个扫描装置的运输,省去了在检查现场重新安装和调试的环节,可缩短拆卸时间,提高转场效率,提高使用便捷性,减少人力投入。
(2)在运输时,扫描装置的各部件连接在一起,且处于同一辆运输设备上,在涉及多个扫描装置的运输时,无需进行标记或配套。
(3)能够避免在检查现场重新搭建防护墙和进行防护墙土建工作,使扫描装置被运输到检查现场后能够很快投入工作,从而大大缩短扫描装置从运输到投入工作所耗费的时间。
(4)将扫描装置的各部件连接在一起运输,在新的检查场地中使用时无需重新安装调试,可保证扫描装置的检测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轮胎组件绕竖直的轴线可摆动地设置。该实施例能够在扫描装置的工作状态和运输状态使轮胎组件摆动至合适的角度位置,在工作状态下提高行走和支撑稳定性,在运输状态下使整体尺寸适应运输设备的需求,使扫描装置可以更加灵活方便地实现转场,进一步省去了拆装轮胎的时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检查通道的延伸方向上,轮胎组件在扫描装置的工作状态下超出第一舱体3的外侧部。该实施例能够增大轮胎组件之间的支撑间距,以提高扫描装置工作和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基于此种轮胎组件的设置结构,如图3和图4所示,轮胎组件被配置为在扫描装置的运输状态下摆动至位于第一舱体3垂直于检查通道延伸方向的外侧部。
当运输设备为运输车辆时,由于一般运输车辆车厢的容纳体积一般受限于宽度尺寸,因此将轮胎组件转动至垂直于检查通道延伸方向的外侧部的位置,可减小对运输车辆宽度的要求。另外,虽然此种结构运输时轮胎组件会增加扫描装置在垂直于检查通道延伸方向上的尺寸,相当于在运输车辆长度上需要占用更大的空间,但是可以提高扫描装置运输时的稳定性。
如果在运输时轮胎组件的设置位置不影响运输尺寸,可以使轮胎组件保持原位置,将扫描组件整体进行运输。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轮胎组件包括支架5和轮胎4。其中,支架5可转动地设在第一舱体3底部,轮胎4固定在支架5下方。轮胎4与支架5可整体摆动。轮胎组件被配置为在扫描装置的工作状态下摆动至轮胎4的轴线与检查通道的延伸方向垂直,参考图1;并在扫描装置的运输状态下摆动至轮胎4的轴线与检查通道的延伸方向一致,参考图3。
该实施例在工作状态下便于扫描装置运动,在运输状态下可将轮胎4摆动至第一舱体3位于第一舱体3垂直于检查通道延伸方向的外侧部,即使在该方向上增加了尺寸,但是可以减小对运输车辆宽度的要求,因为运输车辆的长度可易于根据运输需求选择,而宽度则会受到道路行进宽度的限制。而且,在运输状态下轮胎4摆动至轮胎4的轴线与检查通道的延伸方向一致,可增加扫描装置沿运输车辆宽度方向活动的难度,提高运输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一舱体3的底部外侧设有容纳槽6,对于矩形的第一舱体3,相当于去除第一舱体3外侧角切除部分尺寸以形成容纳槽6,例如,容纳槽6可呈矩形结构。轮胎组件摆动的轴线靠近容纳槽6的内侧壁设置,使得支架5内侧也贴近容纳槽6的内侧壁设置,这样轮胎组件在扫描装置的运输状态下被设置为沿垂直于检查通道的延伸方向朝外摆动。
该实施例将支架5靠近容纳槽6的内侧壁设置,在运输状态下,如果轮胎组件摆动至位于第一舱体3垂直于检查通道延伸方向的外侧部,可尽量减小轮胎组件外伸的长度,以减小扫描装置的整体尺寸。该实施例特别适合于轮胎组件沿检查通道延伸方向超出第一舱体3尺寸较多的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扫描装置还包括控制部件和驱动部件,控制部件用于控制驱动部件带动轮胎组件摆动。该实施例能够自动控制扫描装置在工作状态和运输状态下轮胎组件的状态,使转场使用更加快捷方便。可替代地,轮胎组件也可以通过人工手动控制其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检查通道的延伸方向上,臂架1和第一舱体3之间的相对位置在扫描装置的运输状态和工作状态保持不变。该实施例能够使设置臂架1上的探测器与设置在第一舱体3上的射线源的相对位置在运输状态和工作状态保持不变,节省在检查现场需要对探测器和射线源的相对位置进行重新调试的时间,使扫描装置从运输设备上卸下来之后能够更快地投入检查工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防护墙2相对于臂架1可收合地设置,用于在扫描装置的工作状态下展开以对待防护对象进行射线防护,并在扫描装置的运输状态下收回,以缩短防护墙2在检查通道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
该实施例能够在运输时不拆除防护墙2,只将防护墙2收回以减小其在检查通道的延伸方向上占用的空间。扫描装置放在运输设备上时,检查通道的延伸方向与运输设备的宽度方向一致,垂直于检查通道的方向与运输设备的长度方向一致。当运输设备为运输车辆时,由于一般运输车辆车厢的容纳体积一般受限于宽度尺寸,因此将防护墙2收回可减小对运输车辆宽度的要求。另外,也可减小扫描装置的整体运输体积,易于运输,提高运输稳定性。
在运输状态,防护墙2位于辐射探测装置内部和\/或贴合于第一舱体3。在对被检物如集装箱、车辆等进行检查时,使防护墙2展开以防止射线泄漏,提高在辐射检查时的安全性,在不需要进行检查时,如转场运输时或存放时,改变防护墙2墙体的位置以减小扫描装置的整体占用的空间,方便扫描装置的整体运输,且存放时占地面积较小。由于扫描装置可以整体运输或存放,还利于减少再次使用时的安装调试工作,利于扫描装置快速做好检查准备。
仍参考图4,在检查通道的延伸方向上,防护墙2在收回的状态下不超出第一舱体3的侧部。此种结构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小扫描装置在在运输设备宽度方向所占用的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防护墙2在水平面内可转动地设置,能够在扫描装置的运输状态下向内收回。例如,将防护墙2的一端可转动地与臂架1或第一舱体3连接,另一端可自由转动。此种结构易于实现,无需占用臂架1等其它部件的内部空间。
可替代地,防护墙2也可以设计为多段伸缩的方式,在需要对待防护对象进行射线防护时伸出,并在运输状态下可缩回。
在一些实施例中,防护墙2设有两组,两组防护墙2分别位于臂架1沿垂直于检查通道延伸方向的两侧,每组中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防护墙2,能够朝着检查通道的中线折叠实现收回。在工作状态下,每个防护墙2都可展开至平行于检查通道的延伸方向的状态。
如图1所示,臂架1呈门式结构,臂架1包括两个竖臂和连接在两个竖臂顶部的横臂,检查通道形成于两个竖臂之间,如图2所示,上述的“检查通道的延伸方向”为垂直于臂架1所在平面的方向,“检查通道的中线”为与检查通道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且位于两个竖臂之间的中间线位置。
此种扫描装置的防护墙2形成对称结构,既能提供较好的防护效果,也能减小防护墙2展开后占用的空间,方便运输。
具体地,防护墙2包括第一防护段、第二防护段和连接件,第一防护段和第二防护段通过连接件可活动地连接,第二防护段能够相对于第一防护段朝着检查通道的中线折叠。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4所示,在检查通道的延伸方向上,第一防护段设置在第一舱体3的前后两个侧面之间,第二防护段至少部分地设置在第一舱体3的前侧面或后侧面以外,且折叠后第二防护段位于第一舱体3的前后两个侧面之间。
此种结构可以使防护墙2在折叠后能够全部地折叠至第一舱体3的前后两个侧面之间的空间内,使整个扫描装置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与第一舱体3的宽度大致相等,尽量减小整个扫描装置的宽度,方便运输。
在设计防护墙2时,第二防护段的长度的二倍等于或大于臂架1的两个竖臂之间的横向距离。在第二防护段的长度的二倍等于臂架1的两个竖臂之间的横向距离时,左右两侧的第二防护段分别向内折叠后正好对上,像两扇门一样将检查通道关闭;在第二防护段的长度的二倍大于臂架1的两个竖臂之间的横向距离时,左右两侧的第二防护段分别向内折叠后可以前后相互交叠,这样既可以通过折叠达到减小扫描装置前后宽度的目的,又可以具有较大的射线防护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检查通道的延伸方向上,防护墙2的横截面的高度朝着远离臂架1的方向逐渐减小。这样设置可以在尽量实现全面防护的前提下尽量减小防护墙2的体积,减轻扫描装置的整体重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扫描装置还包括锁止结构,锁止结构用于将处于第一舱体3一侧的两个防护墙2保持在一起,或者用于将各防护墙2与第一舱体3或后续提到的第二舱体3’保持在一起。第一锁止结构例如采用卡扣结构、插销结构、绳索、链条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臂架1在高度方向上可升降地设置,被配置为在扫描装置的工作状态下升高以形成检查通道,并在扫描装置的运输状态下降低收回。
例如,臂架1呈门式结构包括横臂和分别连接在横臂两侧的两个竖臂,两个竖臂设置为多级箱式结构嵌套的方式实现伸缩;或者采用导轨结构实现伸缩。通过采用伸缩结构,降低了扫描装置在运输过程中的高度,方便了扫描装置的运输。
该实施例可以在运输时通过使臂架1在高度方向上收回而降低整个扫描装置的高度,符合运输要求;而且扫描装置的重心降低后,在运输过程中不容易随路面的颠簸出现晃动,可提高运输的安全性。
如图3所示,臂架1能够在扫描装置的运输状态下收回至不超出第一舱体3的高度,或者道路行驶的最大限制高度。此种设置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扫描装置在运输时沿高度方向的尺寸,使扫描装置在高度方向的尺寸取决于第一舱体3的高度,可提高运输的稳定性,并保证道路行驶的安全性。
可选地,防护墙2的高度被设置为小于或等于第一舱体3的高度。这样设置可以在运输时使整个扫描装置的高度与第一舱体3的高度大致相等,尽可能地减小整个扫描装置的高度,避免超出道路运输时对车辆的高度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探测器包括设置于横臂上的第一探测部和相对于横臂位置可变的第二探测部,在检查状态,第二探测部位于检查通道的一侧,在运输状态,第二探测部设置于横臂上。该设置利于探测器适应检查状态和运输状态,可以在不影响探测器的功能的情况下,防止探测器影响辐射检查设备在检查状态和运输状态切换。
例如,在检查状态,第二探测部可以竖直地位于检查通道的一侧,也可以与竖直方向具有一定夹角;在运输状态,第二探测部例如可以与第一探测部沿水平方向并排地或沿竖直方向并排地沿横臂的延伸方向设置于横臂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探测部可以与第一探测部铰接,第二探测部通过绕第一探测部转动改变与横臂的相对位置。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探测部可以与臂架1铰接,第二探测部通过绕臂架1转动改变与横臂的相对位置。例如,第二探测部可以与横臂铰接,也可以与竖臂铰接。第二探测部铰接于第一探测部或臂架1上,利于辐射检查设备在检查状态和运输状态之间快速时探测器快速、准确就位,从而缩短辐射检查设备切换的时间,且利于检查状态时探测器处于准确的探测位置。
第二探测部与第一探测部或臂架1的连接关系不限铰接,例如,在检查状态和运输状态,第二探测部还可以可拆卸地连接于相应的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臂架1在垂直于检查通道的延伸方向上长度可调,即横臂设计为可伸缩的形式以实现长度可调。在转场时,臂架1在垂直于检查通道的延伸方向上缩回,第一舱体3和第二舱体3’相互靠近,可进一步缩小扫描装置的体积,降低对运输车辆长度的要求。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扫描装置还可包括第二舱体3’,臂架1呈门式结构包括横臂和分别连接在横臂两侧的两个竖臂,第一舱体3和第二舱体3’分别与两个竖臂连接。这样设置可以使整个结构具有更好的对称性,结构布置更加合理。
第二舱体3’可以采用与第一舱体3相同的规格,这样可以保证整个扫描装置的外观比较美观。可替代地,第二舱体3’也可以选择与第一舱体3不同的规格,可选地,第二舱体3’的尺寸小于第一舱体3的尺寸,以减小整个扫描装置的重量。
第一舱体3和第二舱体3’可以采用具有外罩的封闭式结构,有利于保护内部结构,还可以防止沙尘进入舱体内的部件,外观也比较美观;第一舱体3和第二舱体3’也可以采用框架式结构,以减轻整体重量。
可选地,第一舱体3被配置为在扫描装置的工作状态下相对于地面固定地设置,进一步地整个扫描装置相对于地面固定设置。在工作状态,扫描装置保持不动,被检物相对于扫描装置移动,以完成扫描检查。这样设置可以简化扫描装置的结构,不需要在第一舱体3上安装行走装置,这对于扫描装置的运输和安装也更加方便,效果更高。
结合图3和图4所示,在较理想的情况下,如果不考虑轮胎组件,扫描装置在收合防护墙2和臂架1后,整体形成长方体,极大地缩小了沿检查通道延伸方向的尺寸,从而减小在运输设备宽度方向占用的空间,易于运输,并提高了运输时的稳定性。该扫描装置可以在运输状态和工作状态简单切换,现场无需安装调试,具有自防护功能,可整体运输,无需土建。
其次,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基于上述实施例扫描装置的转场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包括:
在臂架1与第一舱体3连接,防护墙2与第一舱体3或臂架1连接,且轮胎组件不拆除轮胎组件的状态下,将臂架1、第一舱体3、防护墙2和轮胎组件一起运输实现转场。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运输之前此种转场方法还包括:
将轮胎组件摆动至位于第一舱体3垂直于检查通道延伸方向的外侧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运输之前,此种转场方法还包括:
将防护墙2收回,以缩短防护墙2在检查通道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运输之前,此种转场方法还包括:
将臂架1降低至不超出第一舱体3的高度或者道路行驶的最大限制高度。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卸下轮胎4、收回防护墙2和降低臂架1高度的步骤顺序可以互换,可根据操作难易程度决定各步骤执行顺序。
下面以图1至图4的扫描装置为例,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扫描装置的结构和转场方法。
如图1所示,扫描装置包括臂架1、第一舱体3、防护墙2、第二舱体3’和轮胎组件。臂架1包括横臂和两个竖臂,两个竖臂之间形成检查通道。第一舱体3和第二舱体3’连接在臂架1的两侧竖臂上,且臂架1设置在第一舱体3和第二舱体3’的在检查通道延伸方向上的前后侧面之间,左右侧的防护墙2分别与第一舱体3和第二舱体3’连接。
同时设置第一舱体3和第二舱体3’,并使臂架1安装于第一舱体2和第二舱体3’上,使扫描装置的各部分配合关系更加稳定,利于减少转场后辐射检查设备的现场调试工作,也利于辐射检查设备在各种状态的整体稳定性,辐射探测装置的各组成部分布置也更加灵活。
在第一舱体3和第二舱体3’沿垂直于检查通道延伸方向的外侧部分别设置一个容纳槽6,容纳槽6在检查通道的延伸方向可贯通设置。在每个舱体的容纳槽6内沿检查通道延伸方向的两端分别安装一个支架5,每个支架5对应安装一个轮胎4。图1中扫描装置处于工作状态,此时,轮胎4自身的轴线垂直于检查通道的延伸方向,且臂架1处于升高状态。
如图2所示,防护墙2设有四个,分别设置在第一舱体3和第二舱体3’各自沿检查通道延伸方向的两侧。设置在第一舱体3沿检查通道延伸方向的两侧的防护墙2之间具有预设距离,以使射线源发射的射线能够顺利照射到待检物上。设置在第二舱体3’沿检查通道延伸方向的两侧的防护墙2之间也可具有预设距离,以通过第二舱体3’对这段距离进行防护;或者也可以相互连接成连续的防护墙,以实现更好的防护。图2中的扫描装置处于工作状态,防护墙2处于未折叠状态。
如图3所示,扫描装置处于运输状态,将轮胎组件整体摆动至轮胎4的轴线与检查通道的延伸方向一致,此时,在垂直于检查通道的延伸方向上,轮胎4可能超出第一舱体3和第二舱体3’的外侧部。接着,将臂架1降落至不超出第一舱体3和第二舱体3’的高度,使整个扫描装置的高度与第一舱体3和第二舱体3’的高度大致相等,同时防护墙2朝着检查通道的中线向内侧折叠。
如图4所示,扫描装置处于运输状态,折叠后防护墙2位于第一舱体3和第二舱体3’的前后侧面之间,使整个扫描装置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与第一舱体3和第二舱体3’的宽度大致相等。
在运输前,将轮胎组件整体摆动至轮胎4的轴线与检查通道的延伸方向一致;将臂架1降落至第一舱体3和第二舱体3’的高度以下,以使整个扫描装置的高度与第一舱体3和第二舱体3’的高度大致相等;同时,将四个防护墙2分别朝着检查通道的中线向内侧折叠,折叠后四个防护墙2均位于第一舱体3和第二舱体3’的前后侧面之间,以使整个扫描装置的宽度与第一舱体3和第二舱体3’的宽度大致相等。
在臂架1降落和防护墙2折叠后,在臂架1、第一舱体3、防护墙2、第二舱体3’和各轮胎组件均处于连接的状态下,对扫描装置进行转场运输。
到达检查场地后,将扫描装置从运输设备上卸下来,臂架1、第一舱体3、防护墙2、第二舱体3’和轮胎组件仍保持连接状态,现场无需重新安装任何组件和重新调试,也不需要临时搭建防护墙并对防护墙进行土建工作,即可使扫描装置投入工作状态。
如图1和图2所示,轮胎组件设置于辐射探测装置的底部,用于检查设备沿检查通道的延伸方向行走。如图3和图4所示,轮胎组件被配置为可原地旋转90°以使检查设备沿垂直于检查通道的延伸方向的方向行走。
此种扫描装置,在完成对一排成排的多个被检物(如第一排车辆)的扫描检查后,轮胎组件舱体向外摆动旋转90°,旋转到位后扫描设备整体在垂直于检查通道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也称横向,检查通道的延伸方向作为纵向)移动。当检查设备自动横向移动到另一排成排的多个被检物(如第二排车辆)处,再将轮胎组件旋转90°,然后对另一排成排的多个被检物进行扫描检查。依次执行前述步骤,以实现对多排被检物的连续扫描检查,提高扫描装置的使用效率。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扫描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13425.4
申请日:2019-01-04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11(北京)
授权编号:CN209327591U
授权时间:20190830
主分类号:G01V 5/00
专利分类号:G01V5/00
范畴分类:31G;
申请人: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同方威视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清华大学
第一申请人: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100084 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同方大厦A座2层
发明人:樊旭平;宋全伟;胡煜;孙尚民
第一发明人:樊旭平
当前权利人: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同方威视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清华大学
代理人:张文超;颜镝
代理机构:11038
代理机构编号: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