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还傩愿作为一种原始宗教仪式活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现过断裂,但是改革开放后又获得复兴重建,然而重建后的当代还傩愿却面临着传承危机。通过对湘西用坪及黔东南岑巩平庄以还傩愿为中心的傩文化考察,发现其传承危机的深层原因主要包括:传承机制的制约、文化记忆的逐步消逝、民众需求及社会意识结构的变迁等,基于该类信仰民俗传承的特点,可以采取一些以引导为主的、与其深层原因相关且符合其内在运作规律的对策。
关键词:湘西用坪;黔东南平庄;还傩愿;传承危机
据调查,湘西与黔东南岑巩还傩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出现过断裂,然而改革开放后,还傩愿在各种内外因素的推动下,通过傩法师的努力终于得以重建。但是,重建后的还傩愿却面临着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传承的忧虑。据笔者调查,这种传承忧虑表面上表现于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传承人面临断代危机。究其原因,具体包括以下几点:被培养人怕被看作搞迷信;还愿表演次数少,学习机会少;收入低;没有兴趣。其二是傩俗主体日益缺失。具体表现为:做的人少,观众少。之所以如此,主要呈现出如下因由:不相信,认为是迷信;怕麻烦;外出打工人员越来越多;其他娱乐方式的冲击;经济压力;寺院也可以还愿。其三是官方借名后的更改。官方这样做的表层原因多表述为更好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在这些现象及其表层原因背后存在着更深层次的原因。笔者自2007年10月至2019年5月,对湘西用坪(1)此处的湘西,系指地理概念的湖南西部。用坪原为沅陵县一个行政乡,2005年,与筲箕湾乡合并为筲箕湾镇,其原来所辖11个行政村合并为7个行政村。用坪境内多山,交通不便,居民均为“瓦乡人”,现多归属苗族。和黔东南岑巩平庄(2)岑巩县隶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古名思州,思州傩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平庄镇,系岑巩县边远山区乡镇之一,位于距县城82公里的西北部地区。岑巩县平庄镇平庄村凯空组已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就是思州傩戏傩技,现年54岁的傩法师肖光华就居住于平庄村凯空组。等以还傩愿为中心的傩文化进行了田野调查,现据笔者田野考察资料,拟从传承机制、文化记忆、需求、社会意识结构等方面予以探析。
一、传承机制的制约
在谈论传承机制之前,简单介绍一下以还傩愿为核心的湘西用坪傩的传承途径与传承方式。从用坪黄老裟(3)老裟(lau41sua44),瓦乡话音译,指傩法师。、林老裟到外地学艺的传说推断,用坪还傩愿的传承途径首先是业缘传承或称社会传承,尔后出现亲缘传承和地缘传承。据蔡法师(4)蔡法师,即蔡超旺,男,傩法师,生于1948年,用坪九龙山村人。介绍,其爷爷的手艺是从外面学来的,属于跨族群的业缘传承。蔡法师虽然师从辰溪师父,但他仍然认为自己属于祖传,属于第三代传人,因为自己
有前人。(5)前人,瓦乡话又称“再翁”,一般指傩法师的已经去世的前辈师父灵魂。瓦乡人对前人非常看重,认为做傩法事要前人得力。由此看来,蔡法师学艺兼具业缘传承、亲缘传承等渊源。而唐法师(6)唐法师,即唐守业,男,傩法师,生于1936年,用坪大坪头村人。是师从其爷爷学艺,属于亲缘传承。目前,用坪掌握傩法事表演程式和技艺的两位傩法师,又按传内不传外,传儿不传女的俗规(潜规则)在特定地域进行亲缘传承。就用坪还傩愿的传承方式而言,不单是口耳相传或书面传承,而且注重表演行为的传承,属于一种复合传承方式。而据黔东南平庄的肖光华(7)肖光华,男,生于1965年,汉族(自认为是仡佬族),岑巩县平庄镇平庄村凯空组傩法师,法名肖法开,自称傩坛13代传人。法师所言,他属于祖传,是第13代传人,其过职仪式于1992年举行。肖江河师从其父肖光华,并于2016年1月23-27日举行了一次过职仪式,这属于家族式的亲缘传承了。
他们的通话内容如下:“老公,是不是我想要什么你都会给我啊?”“那当然。”“我要星星。”“你养仙人球都死,还养猩猩?一头猩猩多少钱?”“不是,我要天上的星星!”“这个啊……晚上回家带你看。”
传承机制作为傩文化内在运作机制之一,主要通过一系列传统习俗规约及相关制度来体现。据笔者调查,湘西用坪瓦乡人(8)瓦乡人,指居住于湖南沅陵、泸溪、古丈、辰溪、溆浦等县交接之地,且多聚居于沅水流域及其各支流区域自称“果兄翁”或“果熊翁”的族群,人口约三四十万。其语言独特,自称其语言为“果兄喳”,他称其语言为“瓦乡话”,因其语言而获得族群称谓——瓦乡人。与周边苗族、土家族、汉族的还傩愿一样,其传承的传统习俗中均包含着一项重要仪式,即度法仪式。按习俗,只有经过度法的傩法师才有资格掌坛,才能领受师父的坛头,才能单独做法事,才能获得掌坛资格,才能有自己的牌经。没有经过度法的老裟,本地称插坛老裟,没有自己的正式坛头,不能掌坛,只能帮忙做法事。这与笔者所了解的平庄镇傩法师肖光华、周安发等的说法一致。也许正因为如此,平庄镇榜上组的周兴权,其父是本地傩法师,虽然属于祖传,但一直没有举行过职仪式,在其父亲已去世的情况下,他于2017年1月5-9日,邀请肖光华法师为其主持过职仪式,即湘西用坪所称的度法仪式从而拥有了正式的掌坛资格。
关于傩法师度法(黔东南平庄称过职)仪式及要求,据湘西用坪蔡法师介绍,传法分大传和小传。小传即肉口传,仪式简单。大传度法要筑坛,在室外的田里要筑一个天师台,一个老君台,要表演两天一夜的还傩愿法事。唐法师对此也有记忆:“‘继鳖’(9)继鳖,瓦乡话,即传法接班之意。要做还愿法事。还愿以后,搞肉口传,把弟子不断旋转,把人都旋头晕了,就把你背到神龛下,做法事,烧纸,传法。‘继鳖’时要喝小酒杯中的浓痰,这样,法就得了。传法前要送帖。度法发帖,等于通过大家了。要请‘前人’喝酒来。度法以后有前人保护了。”(10)访谈对象:唐守业,男,傩法师,生于1936年,用坪大坪头村人。访谈时间:2008年8月16日。访谈地点:唐守业宅。而从黔东南平庄镇举办的两场过职仪式来看,应该属于用坪傩法师所说的大传,其过职仪式中主要表演的就是以还傩愿仪式为核心的内容。肖法师也告诉笔者主要就是表演还傩愿中的内容。
在湘西用坪,两位传承人,对度法俗规了然于心。但是,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破四旧”与“文革”期间的打压造成了用坪傩文化传承的断裂。现在的两位传承人一个没有度法,一个仅采取小传方式,没有获得牌经。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文革”的一系列政治运动,使得唐守业失去了度法机会,但是处于特定历史际遇中的唐法师因为祖传关系和其自身的基础及傩法事知识又获得了本地人对其传承人资格的认同。用坪瓦乡人特别是其坛头内的民众之所以认同其传承人身份和地位,主要原因是:他是祖传,有前人,小时候看过,知道怎么做,有书,有道具法器,能做会做,对瓦乡人还傩愿的了解和掌握比其他人多。这体现当代瓦乡人更注重傩法师的实际表演技艺和正统地位。唐法师也坚持说自己属于祖传,是否度法无所谓。
(2)国库支付端口不对高校开放。财政专项的支付基本都是通过财政一体会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国库集中支付。目前高校基本都上了自助报账系统和网银系统,中央以及不少省级财政部门已经允许高校网银对接国库支付系统,但是市级财政部门出于安全考虑,很多还是不开放端口,不允许高校网银对接,出纳要手动重复录入指标、账号等相关信息,影响支付效率。
实验室检测数据基本上来源于测量设备。CNAS-CL01:201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在条款6.5和附录A给出了计量溯源性的详细信息。CNAS-CL06:2011《量值溯源要求》明确了实验室可通过校准活动来实现测量设备的计量溯源性。统一测量尺度,实现测量的可追溯性是实验室合格评定体系的重要原则。另外,通过定期的校准能掌握测量设备的性能状况,是实验室结果数据风险防控较为有效的手段。由此可见,测量设备计量溯源性是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林诺夫斯基虽然创立了“参与观察法”,但其功能理论存在重大缺陷,即“缺乏对社会变迁和历史发展的注意和分析”[7]。这提醒我们考察还傩愿功能时必须关注其不断变迁的事实。
传统传承机制,尤其是其中的潜规则是造成传承危机的深层原因之一。危机的化解还有待一种新的传承机制的构建。这种机制必须是一种既不脱离传统,又能适应社会文化变迁现实的机制。黔东南岑巩平庄的肖光华师父就对这种传承机制及其潜规则持开放态度,既有男弟子,也有女弟子,目前已经为多位弟子举行了度法仪式,体现了一种传承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官方应对此予以支持和引导,鼓励傩文化传承人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打破传统传承机制的束缚。
二是及时修订完善方案预案。重点组织制订《黄河防御洪水方案》,抓紧制定《长江防御洪水方案》,组织制订(修订)和批复《珠江洪水调度方案》《漳卫南运河洪水调度方案》《黄河水量调度方案》《淮河水量调度方案》以及《2014年度长江上游水库群联合调度方案》《长江三峡—葛洲坝2014年汛期调度运用方案》等。
二、文化记忆的消减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指出“集体记忆不是一个既定的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建构的概念”[1]。而“作为‘集体记忆’概念的‘延伸’,出现了诸如‘文化记忆’‘历史记忆’‘地方记忆’‘官方记忆’、……‘社会记忆’等”[2]。德国学者扬·阿斯曼(Jan Assmann)在1997年出版的著作《文化记忆》中发展了哈贝瓦赫的观点,提出了“文化记忆”的概念。“阿斯曼将记忆划分为四类:模仿式记忆、对物品的记忆、通过社会交往传承的记忆以及文化记忆。文化记忆涵盖了前三个范畴的记忆,与社会、历史范畴相联系,它负责将文化层面上的意义传承下来并且不断提醒人们去回想和面对这些意义”。“文化记忆的传承一定是遵循着特定而严格的形式的,从媒介上来说,文化记忆需要有固定的附着物、需要一套自己的符号系统或者演示方式,如文字、图片和仪式等”[3]。确实,文化记忆需要依托于附着物,而仪式作为文化记忆的附着物是其最好的传承方式之一。
首先,谈谈民众的需求及其变化。普通民众的需求多是一种很现实的带着功利性的需求,与还傩愿在本地人心目中的功能有着密切关联。就传统还傩愿而言,其功能主要表现为驱邪逐疫、求子、求吉、治病、求寿、求官、求六畜兴旺等。这些功能是与民众的功利性需求相对应的。如用坪蔡关基(12)访谈对象:蔡关基,男,生于1940年,用坪九龙山蔡家人。访谈时间:2008年8月18日。访谈地点:蔡关基宅。举办还傩愿是为了驱邪治病、求吉纳福,唐法师作为事主举办用坪重建中的第一次还傩愿也是为了治愈儿子的病。而岑巩龙田镇总院村甘冲组村民ZYQ于2016年12月下旬为其孙子举办的过关愿,就是为治好孙子的眼睛而举办的一次祈福消灾、驱邪求吉的愿傩仪式。然而,这些传统需求正发生着变化。从总的趋势来看,对还傩愿传统意义上的需求正逐步减少。之所以如此,因为随社会经济、文化、医疗卫生等的发展,出现了满足这些需求的其他方式和途径。用坪唐法师告诉笔者:“以前是兴这个,现在医疗发达了。不能生小孩,可以到医院去治,又有药。以前,家里养猪养牛养鸡不顺,也还愿。过去,有的到土地堂许愿:如果猪好了,就拿这个猪脑壳来还愿。现在没有为它们还愿的,有的杀了吃了,有的打两针好了,有的埋了。”(13)访谈对象:唐守业,男,傩法师,生于1936年,用坪大坪头村人。访谈时间:2008年12月9日。访谈地点:唐守业宅。黔东南平庄镇的肖光华法师在访谈时也有相似的表述。
从世界农业合作起源看,农业合作金融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小农经济在商品市场面前,丧失市场话语权,而由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互助金融组织,其意义在于保护农民等弱势群体的经济利益。20世纪初期,中国知识分子及社会人士之所以将农业合作形式移入中国,其用意亦在于此。但在抗战期间及以后,南京政府实行计划经济,却将农业合作金融异化为其推行农贷政策的一种有效工具,甚至纳入县政建设的政治体系。农业合作金融由此异化为实现政权统治的一枚棋子。
在此,还需要区分两种传承方式的优劣,一种是口述与书面传承,即通过口头叙述和书面抄本进行的传承;一种是仪式表演传承,即通过一定的仪式行为进行的传承。据调查,口述传承留下浅层记忆,而仪式表演可以留下深层记忆。相对于口头与书面传承,传承人更看重仪式表演传承。美国学者保罗·康纳顿说:“有关过去的意象和有关过去的记忆知识,是通过(或多或少是仪式性的)操演来传达和维持的。”[5]然而,当前用坪与平庄还傩愿表演次数不多,尤其是湘西用坪,每年举办次数2-3次,这使得还傩愿的传承在书面文本基础上多采取口述方式,这弱化了传承的效度,缺乏形成文化记忆的机会。这样发展下去,必然会增加传承的难度。因为还傩愿的传承依赖人,依靠人的文化记忆,而文化记忆是存在于具体的个体身上,如果旧的个体的文化记忆不能激活,那么,随着个体的去世,文化记忆也将随之消失。同样,如果老年人身上被激活的文化记忆在年轻一代身上得不到延续,那么这种文化记忆也会断裂。故此,重建文化记忆是民俗传承的关键所在。而文化记忆的缺失会造成传承的困境。
据笔者调查,湘西用坪与黔东南平庄六七十岁以上的人,才有传统还傩愿的历史记忆,80岁以上的人记忆更强,而60岁以下的人,没有看过传统还傩愿仪式表演,可以说基本没有还傩愿方面的历史文化记忆,还傩愿记忆的缺失使得年轻人很难像有还傩愿记忆的老人那样产生热情。现在的还傩愿法事基本上是由有还傩愿记忆的老年人做主筹办。正是这一部分人利用自身牢固的历史文化记忆带动、促进着用坪与平庄还傩愿的重建。可见,记忆与民俗重建成正比。当下,随时光流逝,老年人逐渐去世,老年人身上的傩文化记忆也随之逐步消逝,因为“没有基本的‘故事讲述者’,记忆便有束之高阁之虞”[6]。传统意义上的表演次数有限,加上年轻人大多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更有甚者,认为这是“迷信”,产生排斥和抵制心理,从而造成了在年轻一代中难以形成还傩愿文化记忆的现象。所以说,文化记忆的逐步消减乃至消逝构成了还傩愿传承危机的另一深层原因。那么,如何加深文化记忆,如何激发和留存文化记忆?笔者认为:首要举措是增加表演次数。一方面,扩大认知面,使大量民众从未知人群转化为已知人群;另一方面,强化记忆,使大量已知人群,激活已知记忆,强化已知记忆,烙下深刻记忆。而用坪和平庄传承人多次组织傩班的外出表演活动就是一种弘扬和留存傩文化记忆的活态方式,具有良好的效果。其次,利用现代传媒技术,通过现代传媒工具经常广泛的传播与弘扬,在有意和无意间留存或强化傩文化记忆,并使个体记忆转化为集体记忆。
三、需求的变化
从以上描述可知,湘西用坪两位传承人的身份和地位均没有本地传统意义上的“合法性”。为了解决时代造成的问题,为了湘西用坪还傩愿重建的顺利进行,老裟自己调整关于传承人资格认定的标准和规则,在传承机制的运作上表现出了特定时代下的灵活性与变通性。这种调整也得到本地民众的认同。他们将唐、蔡二位法师视为正统传承人,请他们主持还傩愿法事。虽然传承观念和传承规则的这种调适,在某些方面突破了传统的传承机制的约束,解决了改革开放初期还傩愿传承的危机,使用坪还傩愿得以重建,但在当下又出现新的传承危机,这种危机也突出表现在传承机制方面,因为在老裟潜意识中,还是坚守着传统的传承机制。例如,唐法师说,以后要为自己儿子举行度法仪式,搞一下度法,自己儿子就可以大胆穿法衣做法事了。(11)访谈对象:唐守业,男,傩法师,生于1936年,用坪大坪头村人。访谈时间:2008年8月17日。访谈地点:唐守业宅。由此可见,唐法师一方面利用祖传这一本地民众可以接受的观点肯定自己的传承人地位,灵活解释传承机制;另一方面又想坚持传统的传承规则,获得正当的名分。这说明了传统传承机制的潜在影响力,暗示着传统规则仍然在起作用。传承机制中对用坪还傩愿传承产生重大约束的因素还表现在一系列潜规则上。这些潜规则包括: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师父要留下绝招在临死前传授,等等。这些规则成为目前还傩愿传承的一道道壁垒,无形地阻碍着当下还傩愿的传承。用坪老裟虽然忧虑傩文化传承,却不愿意突破传统的潜规则,如两位传承人都只培养自己的男性直系后代,而对其他想学艺的人持保守态度。可见,传承机制中的许多潜规则成为一种无形的枷锁,时时束缚着还傩愿的传承。
不可否认,需求是推动还傩愿重建的动力,但不同层次的人有不同的需求。而且,这种需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是变化的,这种变化使得需求成为“双刃剑”,对还傩愿具有正、反两方面影响。以下通过对普通民众、傩法师、官方的需求及其变迁的描述,探讨其对还傩愿传承所产生的影响。
据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关于湘西用坪傩与黔东南岑巩平庄傩的文化记忆主要是通过还傩愿仪式活动进行传承。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文革”期间,这种愿傩出现了断裂,无法通过公开的仪式表演活动来传承记忆。不过,关于还傩愿的文化记忆仍保留于民众大脑之中。用坪还傩愿之所以能够重建,与本地民众深刻的傩文化记忆密切相关。当老一辈的历史文化记忆得到充分激活,就可以使原有还傩愿得到恢复重建。当激活的历史文化记忆能以仪式的方式得以传承,就会在一代新人中形成文化记忆,而一代新人文化记忆的形成就延续了还傩愿的生命。刘铁梁通过对范庄“龙牌会”的考察,认为“即便祭祀活动曾完全休止,只要它还在人们记忆中留存,‘复兴’就仍有可能”[4]。笔者也赞同这一观点。所以说,还傩愿的重建和传承都离不开民俗主体的文化记忆,尤其是断裂后的还傩愿的重建更是与文化记忆息息相关,只要存在着文化记忆,民俗事象的复兴重建和传承就有可能。
“社会结构的涵义在不同的时期、在不同的社会学理论那里是不同的,结构被理解为位置、角色、组织、制度、关系模式等”[8]。对于社会结构,马克思也有论述。马克思认为社会结构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基础,“社会结构既可以指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体,又可以指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关系的统一体”。“社会的基本结构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四个层次组成”[8]。马克思关于社会结构的理论及其关系阐述,在探讨今天的民俗文化传承与中国社会结构的关系时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故笔者在此,欲就社会意识(包括文化教育)方面谈谈其对还傩愿传承带来的影响。
其次,谈谈傩法师的需求及其变化。据调查,傩法师也有需求,一方面是需要完成先祖的使命,将祖传的手艺传承下去;另一方面,傩法师还有自己的精神需求,这种需求更多的时候表现出一种对荣誉和地位甚至一种隐形的精神权力的追求。湘西用坪蔡法师曾自豪地告诉笔者,当他们被请到沅陵县城进行还傩愿表演时,作为师父级别的他和唐法师受到特别关照,受到许多文化爱好者的追捧和敬重。这种对荣誉和地位的追求,成为傩法师无形的精神支柱和动力,使得其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而黔东南平庄的肖法师将外出表演所获奖状均张贴于中堂木壁上,这也是一种精神需求的表达。除此之外,傩法师也持有一种物质利益考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还傩愿中存在的“不论贫富,一请就到”的传统规则已受到冲击,老裟开始重视利益计算,“工钱不能少”“是否划算”成为基本要求。物质利益需求的放大使得还傩愿失去了部分事主,对传承造成不利影响。
再次,探讨一下官方的需求及其变化。官方对于还傩愿也存在着需求,就用坪所属的沅陵县来说,最初将之作为传统文化予以发掘,虽有经济目的,但只处于从属位置。后来,在旅游开发热浪推动下,将还傩愿等传统文化作为品牌文化置于经济主轴之上,大力实施“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希望借此发展旅游经济。这种需求及其变化既给用坪傩文化的复兴重建乃至传承带来了契机和动力,也给还傩愿带来了许多传承中的问题,显示出“双刃剑”特征。就其负面影响来看,它传播的文化记忆常是一种脱离了传统还傩愿本真性的记忆。
蔡法师是跨族群学艺,他师从与用坪九龙山村接壤的辰溪县傩法师——张法兴。据蔡法师介绍,他通过吃下师父嚼过的一块豆腐这种小传度法仪式,获得了法名——蔡法财,拥有了掌坛资格。但是因为不是大传,没有获得牌经,有许多危险法事不能做,如打方盖等。不过,蔡法师仍将自己视为与大传度法一样的正统传承人。他坚持认为自己属于祖传,因为有前人。可见,传承人在特殊时代背景下也在不断制造着自己的合法地位,以获得“地域合法性”,而这种合法性又是建立在对传统传承机制的变通解释上。
总之,以上民众、傩法师、官方等三方面的需求曾经构成还傩愿传承的推力。但是,随着时代发展,三方面的需求也产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了的需求与三方各自利益和动机相关,使得需求成为“双刃剑”。当下,这些变化了的需求与还傩愿原有功能或机制产生抵触或矛盾,从而给还傩愿传承造成了障碍,形成新的传承忧虑。也正是这种不断变化的需求,使得还傩愿与社会——文化体系的整合都是相对的、暂时的,使得还傩愿不断受到生存和发展的挑战,从而面临新的危机。所以,这种需求变迁构成还傩愿传承危机的又一深层原因。对此应采取的对策是:必须重视这些需求,追溯其产生原因,寻找地方性的调适方式,因势利导,力求促成最优变化趋势。
四、社会意识结构的变迁
另外,民众需求的转变也给还傩愿传承带来忧虑。2009年8月7日,笔者在沅陵县筲箕湾镇中学大礼堂看到:蔡法师和唐法师在表演还傩愿仪式中的第一场启师时,看的人很多,可是到第二、第三场,就只剩下几位老年观众了。对此,原筲箕湾镇文化站长一句话道出了其中缘由:“你表演几个小时,谁坚持看完,大家就是图个热闹。”(14)访谈对象:蔡一庭,男,56岁,沅陵县荔溪乡人。访谈时间:2009年8月7日。访谈地点:筲箕湾镇中学。这就是当下部分民众需求:图热闹,搞娱乐。岑巩平庄傩班外出主要表演爬刀山等傩技,也是以刺激性的技艺获取观众的青睐,吸引观众的眼球。这种需求的变迁给坚守传统表演方式、以祭仪为主的用坪还傩愿带来了不协调。看来,正是民众的种种需求,使得还傩愿得以重建,又正因为民众需求的不断消减与变迁,使得重建后的还傩愿面临着新的传承危机。
“社会意识是社会大系统中的精神因素及精神生活过程,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客观过程在人们观念上的反映”[9]。它是一种观念,一种认识事物的方式。作为社会结构的一个层面,它与国家方针政策、文化教育制度和措施,与民俗主体的信仰、所受教育、生活阅历、认知能力等密切相关。
“文革”期间,一系列政治运动压缩了傩俗活动的空间,还傩愿也受到打压和破坏。一方面,傩法师的道具法器科本被烧毁,同时傩法师的身份被定性为迷信落后人士。这使得傩法师由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民众的崇拜者转换为迷信落伍者。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宣传形式和途径,给民众传输无神论思想,消除民众对傩法师的崇信。这些行为和措施,使民众传统意识结构产生了变化,也使得还傩愿逐渐失去了信仰基础、生存基础,从而导致其传承产生断裂。
改革开放后,随民俗信仰的复兴,人们的意识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多了一些理性,少了一些盲从,还傩愿不再完全被视为封建迷信,人们对之多持辩证态度。正是这种意识结构产生变化的大环境,为还傩愿的重建提供了广阔空间,赋予了正当性和合法性。但是,也应该看到,社会意识上的转换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多年形成的社会意识的影响依然存在。由于长期所受教育和社会意识的熏陶,使得许多人仍将还傩愿当作“迷信”,这种社会意识结构的内在矛盾——科学与迷信的矛盾,不仅存在于年轻人中,还存在于老年人中。2008年12月8日中午,笔者采访还愿事主蔡关基时,他开玩笑说:“这是花钱买罪受。这是搞迷信。”也正是由于社会意识方面的影响,傩法师竟也称还傩愿为“迷信”。唐法师曾对笔者说:“用坪大坪头这个HDY四五年没有孩子,又爬斋堂,问我,我说:‘那你就相信一下迷信,以后如果你添了孙,你就还个愿,就送龙衣龙袍,这是你自愿的,我也不能跟你担保这个事,你同意了之后就搞,你不同意就不搞。”(15)访谈对象:唐守业,男,傩法师,生于1936年,用坪大坪头村人。访谈时间:2009年8月10日。访谈地点:唐守业宅。在此,可以看到一种悖论现象,当研究者视还傩愿为文化遗产并予以特别关注的时候,受关注者却不以为然,甚至以“迷信”相称。可见,社会意识结构对傩文化传承人影响之深之广。
但斯沃琪集团的的离开,对表展主办方MCH集团是一个很大的打击,这个集团是巴塞尔和苏黎世地方政府拥有的。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尤其是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意识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原有的知识和信仰基础发生了动摇。在许多人的意识结构中,还傩愿的神圣性已经逐步淡化,他们看重的是其表演性、世俗性和娱乐性方面的内容,但是更趋于理性。就以驱邪治病为目的的还傩愿而言,事主在做还傩愿之前已经让病者去医院接受过治疗,即使做了还傩愿,还是要接受药物治疗。这种充满现代理性的社会意识结构的变化使得以祭仪为主、以民俗信仰为支撑的用坪还傩愿面临新的传承危机。总的来说,社会意识结构与还傩愿起伏跌宕的发展轨迹有着密切关系。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还傩愿提供了广阔的自由空间和合法性地位,而还傩愿存活所需的社会意识结构的重新出现,又为还傩愿重建提供了结构性支撑。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的社会结构也孕育着新的危机,随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的普及与提高,信息科学技术的推广,原来的社会意识结构又产生了新的变化,支撑还傩愿的构件出现新的缺失,尤其是与其相关的信仰的逐步缺失,从而造成新的传承危机。从这方面看,社会意识结构变迁造成的制约也是还傩愿面临传承忧虑的再一深层原因。对此要采取以引导为主的对策,通过对传统傩文化中一些优质元素的弘扬,促使人们的认知结构、意识结构再次排列组合,并能够适应傩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综上所述,对还傩愿传承的忧虑真实地反映了当下傩文化生存现状,而从忧虑背后的深层原因来看,可以发现,一方面,还傩愿的重建与传承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任何一方的缺失都可能导致其传承的困境或新的断裂;另一方面,还傩愿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与传承路径,人们应该尊重它,虽然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但要把握适度原则。
综上所述,学龄前儿童视力异常的发生率较高,儿童眼保健工作者应重视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定期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视力筛查,早期发现并及时纠正干预,并对儿童日常生活中的不良用眼习惯进行矫正,可有效降低儿童视力异常的发生率,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39,71.
[2] 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7:239-240.
[3] 黄晓晨.文化记忆[J].国外理论动态, 2006(6).
[4] 刘铁梁.村落庙会的传统及其调整——范庄“龙牌会”与其他几个村落庙会的比较[C]//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264.
[5] 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M].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2000:13.
[6] 彭兆荣.仪式谱系:文学人类学的一个视野——酒神及其祭祀仪式的发生学原理[D].成都:四川大学, 2002.
[7] 李岚.信仰的再创造:人类学视野中的傩[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8:24.
[8] 郑杭生,赵文龙.社会学研究中“社会结构”的涵义辨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2).
[9] 上海市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第七版)[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226.
TheDeepReasonsandCountermeasuresoftheCrisisofInheritanceofTakingtheContemporaryNuoVow:AnInvestigationofNuoCultureinPingzhuangofQiandongnanandYongpingofXiangxi
LIU Xing-lu1,HE Pei-wen2
(1.GuizhouOriginalEcologyandEthnicCultureResearchCenter,KailiUniversity,Kaili,Guizhou, 556011; 2.YunnanUniversity,Kunming,Yunnan, 650091, China)
Abstract: As a primitive religious ritual activity, Nuo vow broke up between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but it was revived and rebuilt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However, the contemporary Nuo vow after reconstruction is facing a crisis of inheritance.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Nuo culture in Yongping of Xiangxi and Cenggong Pingzhuang of Qiandongnan, it is found that the deep causes of its inheritance crisis mainly include: the restriction of inheritance mechanism, the gradual disappearance of cultural memory, the needs of the people and the change of social consciousness structur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heritance of this kind of belief, we can adopt some countermeasures which are mainly guided, related to its deep reasons and in accordance with its inherent operation law.
Keywords: Yongping of Xiangxi; Pingzhuang of Qiandongnan; taking the Nuo Vows; inheritance crisis
收稿日期:2019-05-16
基金项目:2019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项目“黔东南傩文化的现代展演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关系研究”(编号:2019JD052)。
作者简介:刘兴禄(1969-),男,土家族,湖南沅陵人,凯里学院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民俗学、少数民族文学;何佩雯(1994-),女,土家族,湖南沅陵人,云南大学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文学与文化。
中图分类号:C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9)05-0111-07
[责任编辑:吴 平]
标签:记忆论文; 法师论文; 文化论文; 湘西论文; 需求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神话与原始宗教论文; 原始宗教论文;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9年第5期论文; 2019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项目“黔东南傩文化的现代展演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关系研究”(编号:2019JD052)论文; 凯里学院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论文; 云南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