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治平:重视董仲舒传世文献的挖掘、整理与研究——2019年中国·德州“董仲舒思想研究高峰论坛”开幕辞论文

余治平:重视董仲舒传世文献的挖掘、整理与研究——2019年中国·德州“董仲舒思想研究高峰论坛”开幕辞论文

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各位朋友:

提水灌溉的末级渠系水价:末级渠系水价=(管理费用+配水人员劳务费+维修养护费用+泵站运行成本费)/终端供水量

大家上午好!

又是一年秋高气爽、金桂飘香的季节,我们又来到德州董子书院一起探讨董仲舒的思想与学术,在这样山清水秀的环境内坐而论道,无疑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所以,我谨代表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委员会向“董仲舒思想研究高峰论坛”的承办方——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德州学院、德州市董子书院表示诚挚的感谢,辛苦你们了!

这次论坛的主题非常好,“董仲舒‘大一统’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很有特色,能够简明扼要地勾勒出董仲舒思想的核心与精华;也很有号召力,因为对于当下中国而言,这个话题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相信大家在接下来的一天半时间里可以展开充分的研讨和交流,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收获更多的智慧果实。本次大会我提交了一篇4万字的论文,专门研究董仲舒“大一统”思想对汉初中国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管理所发挥的实际影响,有点心得体会将与大家一起分享,期待引起更多的共鸣。

然而,非常遗憾的是,董仲舒至今在学界所获得的关注、尊重和影响都与其重要地位极不对称,显然远不如孔子、朱熹。至于普通的社会大众,对董仲舒的认识和了解更是极为肤浅,大多只是一些脸谱化的印象而已。董仲舒的思想发生于汉民族精神体格的成型期,其内容广博而深邃,其构造过程繁复多变而精彩纷呈,具有很强的思想穿透力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力。董仲舒是永远说不完的,董学是潜藏在儒学山体下的一座富矿,因而值得后人不断地挖掘和开发。

有鉴于此,在我本人所设计、呈报的选题征集已经入选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招标选题(编号:28)的基础上,我们利用全国性专业学会组织的独特优势,集中各路董仲舒研究的学术力量、整合海内外董学研究的学术资源,德高望重的周桂钿教授、旅居日本的董学研究大家邓红教授、积极推动董学研究的魏彦红教授等都亲自担任子课题负责人,台湾儒学大家董金裕教授,我们董会的副会长季桂起、秦进才、吴锋教授,副秘书长刘国民、常会营教授,理事王宏海、臧明、王文书、曹迎春、何大海等董学专家学者都是课题组成员,结合的董学界老中青三代力量,认真扎实地组织开展了“董仲舒传世文献考辨与历代注疏研究”的申报工作。从7月中旬到9月10日,几乎两个月时间,日夜兼程,披星戴月,整天都忙于收集各种材料,撰写投标书,繁忙而紧张,劳顿而疲惫,幸好得到了董学界许多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

在跨中集中力作用下,顶板剪力滞系数出现峰值,大约为1.4,之后远离集中力逐渐减小,但是靠近支座附近又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而加预应力后,跨中剪力滞系数峰值约为1.3,说明预应力对跨中剪力滞系数和靠近支座附近的剪力滞系数都有“削峰”的作用。

选取2017年7月—2019年7月来我院进行医治的甲状腺恶性肿瘤患者300例。选取的患者是通过常规的方法(即二维超声法)确诊患者有甲状腺结节,并且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其中男性和女性病例各为132和168例;年龄范围为18岁~63岁,平均年龄为24岁;其中甲状腺结点位于左侧甲状腺有144位,位于右侧甲状腺比前者多六位。

盛世修典,是悠久中国历史和璀璨中华文化的一大重要传统。董仲舒传世文献的真实性、可靠性一直备受质疑,文字散佚在各种不同典籍之中,迫切需要通过开展一系列认真扎实的考辨、汇校、勘订和重新注疏工作,而使董学研究有本可依。董仲舒是孔子之后非常重要的儒学大家。孔子、董仲舒、朱熹,堪称中国儒学史、中国文化史上的“三大巨擘”。孔子为中国文化描绘蓝图,塑型创范,一生推销,终不得志,所以他是一个伟大的总设计师;而到了董仲舒,则终于让蓝图落地,借力皇权助推而使其转化成现实的社会体制,所以他是中国文化的总建造师;而朱熹则是一个中国文化的总装潢师,他雕梁画栋,使中国人的哲学探索和精神追求更趋向于内在化、细致化。基于三位大师的贡献,中国文化这座大厦才能够在世界文明体系中熠熠生辉,而显得璀璨夺目。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称其“为群儒首”,《汉书·五行志》称其“为儒者宗”,王充《论衡》说:“孔子终论,定于仲舒之言”(《案书》),“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超奇》),康有为《春秋董氏学·天地人》称:“赖有董子,而孔子之道始著矣”,徐复观《两汉思想史》说“汉代思想的特性,是由董仲舒所塑造的”,这些都揭示了董仲舒思想对于汉代乃至儒学思想史、中国文化史的崇高地位与里程碑意义。在中国思想史上,汉代的地位颇像一个漏斗,先秦的百家思想在这里汇聚、整合,后世的各派学术从这里发端、流出。这在董子的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

董学界长期缺少一套具有集成性质、经过严格考辨的、类似于《董仲舒全集》或《董仲舒文集》、《董仲舒著作集》之类的综合性、史料性基础文献,也更没有人对这些文献的历代注释进行全面地整理和集中。始终没有一套具有统一性、权威性和可依赖性的集成性、集注性文献及其注释本,不能不是当前董学界的一大学术遗憾,极大地阻碍着董仲舒思想研究的进步,已经成为遏止今后董学事业发展和学术水平提高的一大瓶颈。

目前已被发现的《春秋繁露》最早刻本是宋嘉定四年江右计台刻本,现收藏于北京的国家图书馆。自武帝至隋代,煌煌八百年几乎所有的历史文献都未述其详。直至南朝梁目录学家阮孝绪的《七录》中才突然冒出《春秋繁露》的书目名称,八十二篇(阙三篇,实存七十九篇)中,仔细考辨一番,还会发现有一些还是后世学者撰作的窜入。《史记·儒林列传·董仲舒传》基本不涉及董仲舒著述文字,也没有记载董仲舒与武帝进行“天人三策”的故事。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所记载的“天人三册”(或“天人三策”),却不被司马迁《史记》所录,于是其真实性、可靠性也引起了人们的猜测和争议。这样的文献如果不加甄别、清理而大胆引用、阐释和发挥,那肯定是要贻笑大方的。董仲舒传世文献自身的可疑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经常让人不敢接近。

《艺文类聚·卷三十》收有《董胶西集》。《全汉文》也辑录董仲舒之文两卷。《汉书·艺文志》还记录有“《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之说。范晔《后汉书·应劭传》也记载:“故胶西相董仲舒,老病致仕。朝廷每有政议,数遣廷尉张汤亲至陋巷,问其得失。于是作《春秋决狱》三百三十二事”。清代学者黄奭编《董仲舒公羊决狱》一书。现存《春秋繁露》、《史记·儒林列传·董仲舒传》、《汉书·董仲舒传》是我们研究董仲舒最基础的文本依据。但是,关于《春秋繁露》一书的真伪,显然是一个相当复杂、长期具有争议性的问题。

然而,在中国儒学史上,董仲舒的研究一向不是那么太热,从来就没有成为过什么“显学”,可究原因很多,政治的、社会的、历史的,当然,还有董学自身的问题。而文献方面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原因。据《汉书·儒林传·瑕丘江公》说,董仲舒“能持论,善属文”,所以其著述应该是比较丰富的。《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说:“仲舒所著,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但至今大部分均已失传,一些思想资料散见于《古文苑》,《汉书》之《食货志》、《五行志》、《匈奴传赞》,《续汉书·礼仪志》,《全汉文》,《太平御览》,《抱朴子·内篇·论仙》,《通典》、《六帖》,《黄氏日钞》,《玉函山房佚书》,《汉学堂丛书》等历史文献中,不为人们所关注和重视,于是也很难进入研究者的论域,因而也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董仲舒思想全貌的认识和理解。

而在今天的这个开幕式上,我则想呼吁一下董学界:必须重视对董仲舒传世文献的挖掘、整理和研究。

展开这个重大课题的研究无疑是我们董学界的一件大事,作为课题最终结项成果的《董子学案:董仲舒研究学术疑难考辨》和《董仲舒传世文献勘订与校注》两书将解决董学研究的燃眉之急,澄清人们对董仲舒的很多误解和偏见,也为董学研究深入开展提供完善而可靠的文本依据,对于中国哲学史、中国儒学史学科建设也将发挥很好的促进作用。如果申报成功,还请在座的各位同行给予我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通过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再经过毕业实习的历练,初步具备企业需求的知识储备,毕业后即可直接上岗。从培养效果来看,学校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生,企业找到符合自己要求的人才,毕业生找到自己满意的岗位,三方共赢,实现最优的培养目标。

硬件实践初步探索 硬件实践的目的仍然是发现理论课程中较少涉及而在实际工程中会出现的问题,使学生拓展知识面,提高对工程实践的认识。同时,硬件实践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因此在本部分的初步实践探索中,选拔对课程内容有较高兴趣、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对硬件实践意愿较高的学生参与,由教师全程指导。学生通过参加硬件实践,进一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对硬件电路的认识。

最后,预祝2019年德州“董仲舒思想研究高峰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收稿日期:2019-09-16

作者简介:余治平(1965-),男,江苏洪泽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儒家思想与文化研究。

标签:;  ;  ;  ;  ;  ;  ;  ;  ;  ;  ;  ;  

余治平:重视董仲舒传世文献的挖掘、整理与研究——2019年中国·德州“董仲舒思想研究高峰论坛”开幕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