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河道演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河道,河床,河段,长江,东江,襄阳,汉江。
河道演变论文文献综述
王宁,杨云平,刘晓菲,王建军,李晓星[1](2019)在《边界条件对长江中游周天河段河道演变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周天河段是长江中游重点碍航河段,研究其边、心滩演变与上下游河势的联动关系、主流过渡形式与航道条件的关系,可指导该河段航道整治工程实践。采用1985~2014年实测水沙和地形数据,研究了自然条件及人类活动影响下的边界条件变化对周天河段演变过程的影响。在自然状态下,周天河段演变规律为:大水年左岸边滩与心滩合并,河道深泓为一次过渡形式;中小水年边滩与心滩分离,且窜沟发育,形成二次或多次过渡形式。叁峡水库蓄水运行及航道整治工程的实施,改变了水沙及河道边界,其演变规律变为:应急清淤工程至控导工程期间(2001~2006年),临岸窜沟得到有效封堵,左岸侧边心滩冲刷,右岸侧滩滩体发育;控导工程至荆江河段一期工程期间(2006~2014年),左岸侧边心滩(九华寺、蛟子渊边滩及周公堤心滩)淤涨,新厂边滩和天星洲左缘崩退,右岸侧戚家台边滩淤积;荆江一期工程实施(2014年)以来,左岸侧边滩淤积,右岸侧边滩冲刷。分析表明:在"清水下泄"及航道整治工程作用下,未来一段时间周天河段河床仍以冲刷为主,但局部横向变形需引起关注,航道水深提高过程中应关注颜家台空荡区域的航道条件变化趋势。(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9年11期)
谷霄鹏[2](2019)在《长江芜湖河段大拐崩岸段河道演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芜湖河段大拐崩岸段为研究对象,利用现场调研及多年实测资料对该段河道历史演变、近期演变及近岸局部河床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成果表明:大拐崩岸段经过多年护岸工程的实施,总体岸线保持稳定,但局部河床近岸深槽冲刷下切,岸坡变陡,受水流顶冲易失稳崩塌。(本文来源于《水利规划与设计》期刊2019年11期)
黄建成,金中武,周银军[3](2019)在《汉江襄阳鱼梁洲河段近期河道演变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汉江襄阳段堤防整险加固与岸线生态治理工程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根据近年来汉江襄阳鱼梁洲河段实测河道水文、地形资料,分析了在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及崔家营航电枢纽运行后该河段河床演变特点、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该河段经丹江口水库多年的清水下泄冲刷已达到基本平衡,河势趋于稳定,鱼梁洲段右汉为主汉,左汊为支汉的格局未发生大的改变,河道滩、槽位置,深泓走变化不大,崔家营航电枢纽运行后,鱼梁洲河段处于水库常年回水区,河道比降变缓,流速减小,水流对河道的冲刷进一步减弱。预计未来该河段整体河势不会有大的改变,但中水以下河槽仍会产生一定的冲刷。(本文来源于《国际碾压混凝土坝技术新进展与水库大坝高质量建设管理——中国大坝工程学会2019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1-11)
谢炎,刘亚,范北林[4](2019)在《冲积河流河道演变的水沙因子指标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沙条件对冲积河流河道演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典型水沙因子的选取及其对河床冲淤的影响是河流地貌及河流工程学科的重点,影响着河相关系的研究进展。历年来,不同领域的学者开展了大量相关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分别从流量、含沙量以及水沙组合3方面对水沙因子指标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表明:早期学者多以流量或者含沙量单一影响因子对河道冲淤变化规律进行讨论研究,后续研究发现单一影响因子与河床形态没能形成稳定的对应关系,进而指出河床冲淤受水沙组合关系的影响。近期一些水沙组合指标的提出,对滩槽冲淤的定量研究起到了重大作用。类似研究目前多集中在大江大河,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多是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在其它流域的应用及修正有待更深入的开展。(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9年10期)
冯凌旋,徐双全,邹丹,崔冬[5](2019)在《近期长江口北支上段河道演变规律及治理措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基于1990年以来北支水下地形数据研究了北支上段河道近期演变特征和机制,其次根据北支上段近期河道演变规律提出了治理方案,分析了治理方案的效果。受人类活动、河段自身水沙动力条件变化和上游河段河势变化的影响,近期北支上段河道演变呈现出如下特征:进口处入流条件恶化,河宽缩窄,河道趋均直,弯道段曲率增加;河槽容积减小,河床冲淤交替出现,总体呈淤积态势;深泓线平面形态在微弯型和蜿蜒型之间变迁。根据北支上段河道近期的演变规律,提出了"疏浚工程+潜堤工程+护滩工程"的治理方案,利用MIKE 21FM数模软件分析了该治理方案的效果,结果表明治理措施效果良好,能够达到治理目标。(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期刊2019-10-11)
万智巍,贾玉连,洪祎君,刘光旭,蒋梅鑫[6](2019)在《基于历史地图与遥感影像的近百年来长江荆江段河道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实测的军事地形图和Landsat遥感影像,重建了20世纪30年代至2015年的近百年长江荆江段河道演变空间数据集,并以此为基础使用计盒维数法在ArcGIS 10.2平台上测算得出河道分形维数近百年来的变化过程。研究表明:荆江河道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河道分维数值在1.074 7~1.049 1之间变动,平均值为1.061 3。近百年来荆江河道演变可以划分为2个阶段:20世纪30~50年代和1976~2015年,其分维均值分别为1.074 3和1.052 6。近百年来荆江河道处于逐渐趋于稳定的过程中。各时间断面下荆江的分维值都高于上荆江,下荆江的河流复杂程度大于上荆江,且荆江河道分维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下荆江。近百年来荆江河道分维下降的原因主要是1949年后荆江河道大规模治理和人工截弯取直。(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王珍,谭超,郭磊[7](2019)在《近50 a东江干流惠州河段河道演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得近50 a来东江干流惠州河段的演变规律及来水来沙变化对演变的贡献率,收集并分析了1964—2013年河道地形及来水来沙资料。结果表明,20世纪60年代航道大整治后,东江干流惠州河段河床总体表现为小幅冲刷;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河床基本在自然条件下淤积;2003—2009年全河段河床大幅下切,断面平均的冲刷厚度为1.9 m,冲刷总量近为7 200万m~3;2009—2013年,河道有冲有淤,总体以冲刷为主,河床总冲刷量为1 447万m~3,冲刷速度放缓,河道演变由全河段冲刷转向边滩淤积、主槽冲刷,禁采区淤积、可采区冲刷。分析同时段来水来沙条件变化,输沙量的减少对河道演变的贡献率约17%,人类活动主导了东江干流惠州河段河道演变。(本文来源于《广东水利水电》期刊2019年04期)
刘阿成,唐建忠,吴巍,张杰[8](2019)在《闽江口外海域晚第四纪地震层序和古河道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查明闽江口外海域晚第四纪地震地层特征,进行了高分辨率浅地震剖面调查,穿透的沉积物厚度最大约90m,划分为6个地震层序,自上向下为U1—U6。U1为全新世(海洋同位素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MIS) 1期)海相沉积单元,U3为MIS 3期的滨浅海—河口相,U5为MIS 5期的滨浅海与河流交互相,在MIS 5.2和5.4亚期海平面下降超过15m,发育了河流沉积;U2和U4分别为MIS 2和MIS 4期的河流充填相,而U6为MIS 6期的陆相沉积单元。根据地震层序关系研究了埋藏古河道的断面和分布特征、发育年代、演变及原因等。在全新世初期(11.5ka BP)之前,古闽江呈SE向经研究区南部和海坛岛东面流入东海(台湾海峡北口),随着研究区上游地势不断淤高,在11.5ka BP之后发育了NE向经北部向海到达西引岛附近的古河流,至约9.2ka BP海平面上升到约-30m高度时,全部河流消失于海面之下,闽江最后一次退出研究区。在闽江口东面,埋藏古丘陵的中南部高于现海面下50m(-50m),受其阻挡未能发育向东直接入海的闽江古河道。本文的研究结果提供了研究区自MIS 6末期以来古河流发育和演变等方面的新认识和证据。(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9年01期)
张亚军[9](2018)在《清水川流域暴雨洪水特性与河道演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清水川流域水文气象地质概况及水利工程现状,以清水川水文站为河道特征分析参证站,采用经验公式法和曲线法,对流域暴雨洪水特性和不同频率的洪峰进行探讨,且对河道冲淤变化、河道演变情况进行分析,河道断面冲淤变化的规律基本上是大水冲、小水淤,河床冲淤变化周期为2年~3年,河段多年的冲淤情况趋于平衡,提出清水川河道特性意见及保护意见,为流域开发建设及河道工程治理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陕西水利》期刊2018年06期)
张永生,余达水,余彦群[10](2018)在《淮河干流王家坝至临淮岗段河道演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淮干王家坝至临淮岗段位于淮河中游,河型复杂,河道比降平缓,该段河道行洪不畅,未达到设计泄洪能力。鉴于此,本文通过河道演变分析,得出淮干王家坝至临淮岗段可通过拓浚蒙河分洪道和疏浚淮干南照集至汪集段河道等措施进行治理。(本文来源于《治淮》期刊2018年11期)
河道演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以芜湖河段大拐崩岸段为研究对象,利用现场调研及多年实测资料对该段河道历史演变、近期演变及近岸局部河床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成果表明:大拐崩岸段经过多年护岸工程的实施,总体岸线保持稳定,但局部河床近岸深槽冲刷下切,岸坡变陡,受水流顶冲易失稳崩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河道演变论文参考文献
[1].王宁,杨云平,刘晓菲,王建军,李晓星.边界条件对长江中游周天河段河道演变影响[J].人民长江.2019
[2].谷霄鹏.长江芜湖河段大拐崩岸段河道演变分析[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9
[3].黄建成,金中武,周银军.汉江襄阳鱼梁洲河段近期河道演变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C].国际碾压混凝土坝技术新进展与水库大坝高质量建设管理——中国大坝工程学会2019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4].谢炎,刘亚,范北林.冲积河流河道演变的水沙因子指标研究进展[J].人民长江.2019
[5].冯凌旋,徐双全,邹丹,崔冬.近期长江口北支上段河道演变规律及治理措施研究[C].第十九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2019
[6].万智巍,贾玉连,洪祎君,刘光旭,蒋梅鑫.基于历史地图与遥感影像的近百年来长江荆江段河道演变[J].地理科学.2019
[7].王珍,谭超,郭磊.近50a东江干流惠州河段河道演变分析[J].广东水利水电.2019
[8].刘阿成,唐建忠,吴巍,张杰.闽江口外海域晚第四纪地震层序和古河道演变[J].海洋与湖沼.2019
[9].张亚军.清水川流域暴雨洪水特性与河道演变分析[J].陕西水利.2018
[10].张永生,余达水,余彦群.淮河干流王家坝至临淮岗段河道演变分析[J].治淮.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