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凌源市大河北中心小学
摘要:语文教师,应该重视默读的训练和默读习惯的培养。给学生一个默默读书的机会,一个静静思考的时空,使他们在“读”“思”并举,张弛有度的语文的课堂中激情四射,神思飞扬,让我们抛却形式,摈弃浮躁,让“默读”点亮我们的课堂!
关键字:默读训练默读习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默读,是不出声的阅读,是在学生具有一定朗读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是独立阅读的主要方式。它的特点是不出声,省去发音器官的活动;速度快,便于集中注意力独立思考,不受时间、地点、场所的局限,在平常学习、生活、工作中运用方便,范围极广,平时不论是看书、看报,看其它文字材料,主要是默读。我们在培养学生默读能力之前,先要让学生明确其要求;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思考,理解内容;随着年级的升高,适当提高默读速度等等。不同的年级学生,默读训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大致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重视默读训练.
1、保证默读时间.既然默读是一种技能,而技能的掌握离不开训练,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去除那些可有可无的环节,取消大量烦琐的分析、讲解、“苦读”,舍得时间、多给机会让学生默读,每篇课文、每堂阅读课都让学生受到默读训练.只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学生才能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整体联系地读,步步深入地读.也只有这样读书,才能使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启迪,从中获得读书的乐趣,提高默读的质量.
2、培养默读习惯.从二年级下学期开始要做好朗读向默读的过渡,先有意识地将大声朗读和小声朗读配合起来.小声朗读阶段是默读开始形成时的有声阶段,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进入无声阶段,只用眼、脑,不用耳、口,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在学生刚开始学习默读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由词到句,由句到行,由行到段地逐步提高默读速度;同时,让学生边读圈注,体会如何在默读时捕捉重要信息.稍加熟练时,可要求学生经常性地对阅读材料提出疑问,进行反思和批判.久之,学生便会养成正确的默读习惯,默读能力和阅读水平也会逐渐得到提高.
3、提高默读效率.传统语文教学强调“熟读精思”,如果默读仅仅停留在“看”的层面上,那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要求学生在默读中积极思考,边读边圈注,学生才能在默读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才能实现与文本的真正对话.也只有这样,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阅读效能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如于永正老师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课上于老师紧紧扣住一个“恨”字,在四十分钟里多次引导学生有一定速度地默读课文,做批注,写出阅读时的想法,深入地感悟课文.给学生尽量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对英法联军恨之入骨的情感,以及对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惋惜之情.默读中,学生的“静思”情景令人难忘.在此基础上的交际讨论,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整个课堂关注学生读文后的收获,可谓精彩至极.
二、默读能提高阅读速度
默读的独特性在于它不出声,不像朗读那样将文字转化为语言,通过眼、口、耳﹑脑的协同合作来完成阅读,这样,注意力分散了,思维也受到干扰。心理测试表明,小学生默读时每分钟阅读300~500字,最快一分钟可达700~800字。默读可以很快地读完一篇作品,特别是知识性很强的文章。比如,我在一班教学《新型玻璃》一文时,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各种玻璃的特点和用途,他们根据自主理解批、划、圈、点,默读不到10分钟便对各种玻璃的特点和用途了如指掌,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成为“玻璃”,自我介绍,由于节约了阅读时间,可以有多余的时间让学生展示默读成果,因而学生兴趣盎然,阅读效果十分明显。而在二班教学同一课时,我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十分钟后,大部分学生对玻璃的特点和用途竟知之甚少,有的还刚刚读完,没来得及细细思考时间就到了。只有少数同学做了不太全面的回答。由此可见,默读的效率和效果非常明显。
三、默读能体现阅读的个性化
《课程标准》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说,默读最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更能关注阅读的个体差异。比如说在默读过程中,遇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看几遍,还可以结合上下文多读几遍,可以停下来思考、质疑,可以不影响他人,也不受任何限制,读到动情处还可细细咀嚼,品味再三,能有效提高阅读的思维和理解能力。
我曾多次观察我的女儿读书,虽说有些字她还不认识,可她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坐在沙发上读书,读到动情处,抿嘴一笑,读到激动处,泪眼朦胧……这说明她读懂了,已经进入了“角色”。我问她那些不认识的字她是怎么对待的,她说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猜。我从书中找出具体的例子,她居然把字意猜得八九不离十。由此,我想到,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在大力提倡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的今天,默读的优势、功能和价值实在不容低估,培养默读的习惯也迫在眉睫。
四、海量阅读,养成习惯
曾有教育专家感慨:“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恐怕很难培养出大师级的人才!这与教育对象读书‘功利化’倾向不无关系。”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学问的大气、深厚是需要以广博的涉猎做基础的。
学生掌握了默读的技能,形成了良好的默读习惯。才有可能广博涉猎、增强底蕴、张扬个性。可谓“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默读,其实也造就了有“精神底气”的“读书人群”。从这样的角度来看,默读的意义已经超越语文学习的范畴了!
默读是一种“相视而笑,莫逆于心”的意境,是一种“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默契……可以获得一种如饮甘醇,久而弥笃的味儿;一种萦绕心头而又妙不可言的味儿。可谓于无声处听欢歌!在学生基本掌握了默读的方法与技巧后,我们可试着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不断进行默读实践,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默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为了不加重学生的负担,教师尽量少布置语文书面作业,以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
每月可向学生推荐大量的适合学生阅读的童话故事、历险游记、科普短篇等读物,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并完成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分为两种:一种要求学生细细鉴赏,摘抄妙词佳句,写写读书感受;一种只要求了解大意,写出主要内容,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精读篇目。
总之,默读是一种最基本、最常用、最有效的阅读方式。不仅是语文学科,学习其他学科也应普遍采用这种阅读方式。应该说,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主要是通过默读的方式体现的,学生的默读能力和默读习惯关系着学生终身学习的质量和进程,而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默读习惯的特殊任务。语文教师,应该重视默读的训练和默读习惯的培养。给学生一个默默读书的机会,一个静静思考的时空,使他们在“读”“思”并举,张弛有度的语文的课堂中激情四射,神思飞扬,让我们抛却形式,摈弃浮躁,让“默读”点亮我们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