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大陆论文_宋传中,李加好,严加永,王阳阳,刘振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华南大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华南,大陆,地壳,长江流域,彰化,印支,函数。

华南大陆论文文献综述

宋传中,李加好,严加永,王阳阳,刘振东[1](2019)在《华南大陆东部若干构造问题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南大陆的结构、属性、过程与动力学一直是地质学家关注的热点。本文以钦杭构造带东段为主要研究地区,通过精细的构造解析、变质变形研究、年代学分析,结合反射地震剖面,探讨了华南大陆东部几个科学问题。(1)江南造山带形成于新元古代华夏板块与扬子板块的"软碰撞"作用,可划分为扬子板块南缘、扬子—华夏汇聚带和华夏板块北缘3个构造单元,江南断裂带和武夷山—遂昌断裂带分别为江南造山带的北界和南界。(2)扬子—华夏板块汇聚带由多个小板块拼合而成,其间有多条缝合带,大约900 Ma开始汇聚,760 Ma全面闭合,850~780 Ma为活动高峰期,具有递变式的汇聚拼合过程,由南向北发展,先斜向俯冲,后右旋走滑,最晚集中在中部活动。(3)华南大陆东部为中生代奠定的构造格架,主要构造为一系列北东走向褶皱和逆冲断层,大量地壳范围内的迭瓦状逆冲推覆构造,由南向北逆冲,可下切到中—下地壳。(4)华南大陆燕山晚期区域性伸展构造广泛发育,存在"华南热隆"构造,震旦系内的滑覆构造典型,同期大规模岩浆活动、火山活动和大规模的热液成矿。(5)华南大陆构造演化为:850 Ma扬子—华夏板块递进式汇聚,760 Ma全面拼合,江南造山带形成;600 Ma华南大陆盖层发育;430 Ma钦杭构造带受南部构造影响;220 Ma钦杭构造带受北部远程构造影响;160 Ma逆冲推覆构造产生;140 Ma大规模伸展,构造-岩浆-成矿关系密切;随后江南持续隆升,华南强烈热隆。(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期刊2019年04期)

贺强,张少兵,郑永飞[2](2019)在《华南陆块北缘新元古代大陆裂谷带高温低压变质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陆裂谷带的整个岩石圈的结构、成分和热状态受到区域性伸展的改造。因此,它是地表水-岩石相互作用、高温变质作用和双峰式岩浆作用等主要地质过程发生的理想场所。其中,变质岩是研究大陆裂谷带最合适的切入点。变质岩中保存完好的峰期矿物组合可以忠实地记录地质历史时期的热梯度。据此,特定类型的变质岩可以指示特定的构造背景。在现代板块构造体制下,低温高压蓝片岩相-榴辉岩相变质系列出现在冷俯冲带,其热梯度通常低(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赵延娜,段永红,周铭,魏运浩[3](2019)在《华南大陆东部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南大陆东部地区地处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汇区域,长期受到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俯冲影响,是欧亚大陆东部边缘构造框架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也是研究板块相互作用的天然实验室。已有的大尺度全国地震体波和面波成像结果可以很好的分辨出主要的盆地和块体分布,但体波成像的射线在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覆盖率较差,且在传统的地震面波成像中,由于高频信(本文来源于《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4-13)

梁正伟[4](2018)在《华南大陆地壳生长与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陆地壳的生长与演化始终是地球科学最基本的问题之一。为了探究华南大陆地壳的生长与演化,本文对长江上、中和下游及其两条最大的支流(嘉陵江和汉江)分别采集了9个河沙样品,并对其中的碎屑锆石进行了U–Pb–Lu–Hf–O同位素测试。通过对这些河流碎屑锆石的详细研究,并结合全球其他的数据,我们有以下发现和结论:(1)报道了长江流域碎屑锆石的年龄组成。来自长江上游的河流碎屑锆石的U–Pb年龄主要集中在6个区间:0–100 Ma、200–300 Ma、400–500 Ma、700–1000 Ma、1800–1900 Ma和2300–2500 Ma,其中0–100 Ma年龄组的锆石具有一个强烈的41 Ma年龄峰。与上游样品相比,来自中下游的锆石具有大致相似的年龄分布:100–300 Ma、400–500 Ma、700–900 Ma、1800–2000 Ma和2400–2500 Ma,但缺失新生代的年龄。(2)定量比较了亏损地幔和岛弧地幔模式年龄的差异。在计算地壳形成的模式年龄时,亏损地幔和岛弧地幔都被用来作为地壳的原始源区。在本文中,我们通过定量计算推导了两种模式年龄的关系和差值。结果表明两种模式年龄表现出较好的线性关系,且其差值范围介于160–300 Ma之间。本研究中的锆石对于两种不同的模式年龄给出了与理论计算相似的年龄差值。(3)通过Hf-O同位素限定了地壳源区的性质。具有地幔氧同位素特征(δ~(18)O=4.7–6.0‰)的锆石在εHf(t)对结晶年龄的投图上构建了5组阵列线。这些阵列线分别与亏损地幔演化线相交于~1.3 Ga,~1.35 Ga,~2.1 Ga,3.1 Ga和4.0 Ga。其中四条阵列线的斜率所对应的地壳源区176Lu/177Hf比值变化范围为0.020–0.025,显示出典型的镁铁质地壳特征,而交点年龄为1.35 Ga的阵列线斜率给出的~(176)Lu/~(177)Hf比值为0.016,指示一个较为酸性的地壳源区。另外,由于华南最古老岩石中的岩浆锆石和沉积物中最古老(3.5–3.8 Ga)碎屑锆石的εHf(t)值均落在具有最低εHf(t)碎屑锆石的阵列中,我们推测华南地区可能存在的最古老岩石应该不会早于4.0 Ga。(4)阶段式的大陆地壳生长模型及其地球动力学内因。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被厚厚的显生宙沉积物所覆盖,出露于地表的太古宙岩石则只局限于扬子克拉通北部的极个别地区,因而使得在现代河流沉积物中太古宙锆石比例将会比实际比例低的多。为了校正这种采样偏差,使我们的结果更加符合实际地质情况,本文采用Dhuime et al.(2012)的方法来计算华南大陆地壳生长曲线。我们的结果表明华南地壳的生长演化曲线具有两个转折点:~2.8 Ga和~1.8 Ga。我们认为~2.8 Ga的转折点对应于板块构造运动在扬子克拉通的开始时间,略晚于全球板块构造运动3.0 Ga的开始时间。因此,我们认为全球范围内不同地区板块构造运动的起始时间很可能并不是同时的,而3.0 Ga更可能代表的是不同克拉通或者地区的板块构造运动开始的平均时间。较年轻的~1.8 Ga转折点标志着华南地壳在中元古代开始了另一个快速生长期,而这一时期与Columbia超大陆的聚合与裂解时间大致相吻合。因此,中元古代地壳的快速生长可能是由于在超大陆裂解过程中扬子克拉通在伸展构造背景下的大量新生地壳物质上涌。此外,我们对比了全球范围内有氧同位素控制和无氧同位素控制的基于碎屑锆石的大陆地壳生长曲线。结果表明基于地幔氧同位素特征的碎屑锆石得到的地壳生长曲线主要表现出阶段式的生长方式,而没有氧同位素控制的碎屑锆石得到的地壳生长曲线则表现出相对平滑和缓慢的生长方式。我们认为后者可能是不同年龄、不同源区物质混和的平均结果。结合本文华南地壳生长曲线,我们提出大陆地壳阶段式的生长方式。导致这种阶段式地壳生长的最根本原因则是地球内部动力学的转变。(5)碎屑锆石氧同位素与大气氧浓度和超大陆聚合裂解的关系。我们发现碎屑锆石δ~(18)O最大值的变化趋势和大气中氧气浓度变化步调一致,表明碎屑锆石的δ~(18)O值与大气氧浓度有着紧密的关系。锆石δ~(18)O的升高表明岩浆源区地表成熟沉积物的增加,而这种地表成熟沉积物的增加可能是大气中氧气浓度升高导致的。其中最明显的表现是在大氧化事件后锆石δ~(18)O的范围和最大值迅速升高。另外,我们发现形成于超大陆(除了Gandwana超大陆)聚合期,的锆石具有出较高的δ~(18)O值,而在超大陆裂解期的锆石的δ~(18)O值则明显降低。我们认为锆石δ~(18)O值的降低标志着超大陆的裂解。Gandwana超大陆时期没有表现出较高的δ~(18)O值,可能由于扬子克拉通在Gandwana期间活动并不明显,相反,华南在Gandwana超大陆裂解期(400–500 Ma)经历了强烈的加里东造山运动,产生大量S型花岗岩,因而使得这一时期的锆石具有较高δ~(18)O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18-05-01)

王文宝[5](2017)在《十万大山构造带变形—岩浆演化过程:对华南大陆印支运动的限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南板块位于全球板块动力学活动最频繁的特提斯和太平洋两大构造域之间。华南板块印支期构造岩浆演化过程及其与周缘板块俯冲和陆块碰撞等动力学过程的内在联系,一直以来是国内外地球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也是争议的焦点。本文选取华南大陆西南部的十万大山构造带为研究区,在详细的野外填图基础上,结合构造变形、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分析手段,重建了该构造带的二迭纪-叁迭纪构造-岩浆演化史,为了解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如何控制华南大陆印支期陆内变形-岩浆演化提供了地质依据。野外地质填图及古构造应力场反演结果证实,晚二迭世-中叁迭世,NW-SE挤压应力场导致十万大山构造带广泛缩短变形,形成了一系列自SE向NW逆冲的断层和相关褶皱构造,和~N-S走向左行和~E-W右行走滑断裂。总体上,构造变形由SE向NW强度逐渐变弱,表现为明显的由SE向NW扩展、薄皮逆冲式的变形展布规律,其可能记录了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导致的安第斯型陆内造山运动。这期地壳挤压缩短过程并不是连续的,其间穿插了一次短暂的岩浆-热事件,即:大容山-十万大山花岗岩侵位、抬升和高级变质岩的退变质作用。大容山-十万大山花岗岩呈NE-SW向带状展布,与十万大山构造带走向平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显示,大容山花岗岩体侵位于~250-240 Ma。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该花岗岩体属高钾钙碱性S-型花岗岩类,为古-中元古代壳源物质重熔的产物,与区域内的高温麻粒岩包体和紫苏花岗岩的形成同期。它们的动力学成因可能为: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过程中,因俯冲板片断离(slab breakoff)作用影响,高温岩石圈地幔和软流圈物质沿通道上涌,诱发上覆地壳发生超高温-高温熔融作用,并在不同层次形成高温麻粒岩、紫苏花岗岩和S型花岗岩。本研究还新识别一条宽约300 m的韧性剪切带,命名为钦州-防城韧性剪切带,其走向NE-SW,倾角>80°,拉伸线理近水平,以右行走滑运动学为主,剪切变形温度~400℃,时代为~250 Ma,其形成可能与早叁迭世华南板块与印支地块陆-陆碰撞作用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7-05-01)

赵延娜,段永红,魏运浩,邹长桥,林吉焱[6](2017)在《华南大陆东部赣闽地区地壳厚度与泊松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收集江西省和福建省共58个固定台站记录到的2011-01~2012-12的远震数据,利用接收函数H-κ扫描叠加方法得到台站下方平均地壳厚度和波速比估计,并通过插值得到华南大陆东部赣闽地区整体的地壳厚度变化趋势以及泊松比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壳厚度约为28~34km,由内陆向沿海有起伏地逐渐减薄,赣南地区同福建沿海地区地壳厚度较薄,江西东部和福建西北部地壳较厚;泊松比约为0.21~0.28,由内陆向沿海逐渐增加,赣北地区泊松比值最低,低于0.23(波速比低于1.70),沿海地区泊松比较高,可达0.28(波速比为1.83)。并探讨了造成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变化的构造因素。(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7年03期)

何志威,周高,孙科[7](2016)在《Rodinia超大陆旋回与华南新元古代成锰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新元古代,华南陆块新元古代南华纪地层中所形成的锰矿床大多集中在700 Ma左右,与Rodinia超大陆全面裂解时期一致。锰矿的成矿作用与晋宁运动后华南陆块大规模裂解事件密切相关,显示构造环境由挤压向拉伸的转变,这正是全球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表现形式。从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大地构造、沉积环境方面探讨了该时期的成锰作用,认为其与Rodinia超大陆旋回事件的关系密切。研究区的锰矿探矿工作可以沿Rodinia超大陆裂解时期华南陆块形成的一系列裂陷槽及同沉积盆地开展,为锰矿的找矿工作提供了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锰业》期刊2016年03期)

赵延娜[8](2015)在《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华南大陆东部地壳上地幔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南大陆东部地区地处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汇区域,长期受到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俯冲影响,是欧亚大陆东部边缘构造框架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也是研究板块相互作用的最佳天然实验室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华南大陆东部地区的地质概况和近年来华南大陆东部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的研究成果,采用华南大陆东部赣闽地区35台叁分量宽频流动台站于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记录的远震数据,以及赣闽地区58台固定台站于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记录的远震数据,提取了6784条P波接收函数,利用H-κ扫描叠加方法,得到了华南大陆东部赣闽地区地壳厚度和波速比结构的分布;通过接收函数的CCP迭加方法得到了华南大陆东部由内陆到沿海地区的莫霍面形态,以及深部410 km和660 km界面的形态,结合其它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讨论了华南大陆东部地区的地壳及上地幔结构特征,并对其动力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研究表明:(1)华南大陆东部地区地壳厚度范围在28—34 km之间,由内陆向沿海有起伏的逐渐减薄,江西西北部和沿海地区地壳较薄,江西东南部和福建西北部地壳较厚。波速比值在1.61—1.83之间,相应的泊松比值在0.21-0.28之间,波速比值(泊松比值)由内陆向沿海增加。研究区地壳主要以中、酸性岩石为主,部分地区受到地幔物质强烈上涌影响,地壳岩石中镁铁成分明显增加从而导致泊松比升高。沿海地区福州、漳州等地泊松比值较高,可能在深部存在部分熔融(2)沿江西九江—福建宁化剖面走向,地壳的平均波速比值在1.65-1.75之间,相对应的地壳平均泊松比值介于0.21-0.26之间,反映了华南大陆东部内陆的泊松比结构。泊松比值显示,研究区地壳岩石以长英质占优,表明研究区地壳结构相对比较稳定,壳幔垂向物质交换活动较弱。沿萍乡—广丰断裂带的波速比值明显高于两侧,其原因可能是受深部残存新元古代蛇绿混杂岩带的影响,这个结果进一步证明了该断裂是赣北地区两块体的汇聚边界,为江绍断裂的自然西延。(3)华南大陆东部地区上地幔主要速度间断面4101km和660 km在横向上未发现明显突变或起伏,上地幔转换带厚度与全球平均值基本一致,暗示了华南大陆东部地区上地幔转换带温度保持正常状态,表明华南大陆东部地区的上地幔转换带未受到欧亚大陆板块与菲律宾板块碰撞的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期刊2015-06-01)

胡从意[9](2014)在《东莞第二家台资银行彰化银行东莞分行开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着胡从意)继玉山银行东莞分行之后,进驻东莞的第二家台资银行——彰化银行东莞分行昨日开业。省台办副主任侯振富,副市长贺宇,全国台商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会长郭山辉参加了开业仪式。彰化银行东莞分行将作为大陆华南地区的总部,服务范围将从东莞辐射到整个珠叁(本文来源于《东莞日报》期刊2014-11-20)

李建华,张岳桥,董树文,Stephen,T,Johnston[10](2014)在《华南大陆白垩纪构造-岩浆演化与动力学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南白垩纪构造演化以大规模的伸展断陷盆地形成、岩浆侵位和火山作用及多金属矿化作用为典型特征(图1),这些变形、岩浆与成矿作用在全球中生代构造演化中独具特色,一直为国内外地质学家关注的焦点。由于缺乏对华南大陆白垩纪构造演化过程及动力学机制的全面理解,关于这些地质现象的性质及动力学成因,一直存在争议。现有动力学模式包括:左行拉分+同期大陆裂解模型(Gilder et al.,1996),(本文来源于《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43:造山过程与深俯冲作用论文集》期刊2014-10-20)

华南大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陆裂谷带的整个岩石圈的结构、成分和热状态受到区域性伸展的改造。因此,它是地表水-岩石相互作用、高温变质作用和双峰式岩浆作用等主要地质过程发生的理想场所。其中,变质岩是研究大陆裂谷带最合适的切入点。变质岩中保存完好的峰期矿物组合可以忠实地记录地质历史时期的热梯度。据此,特定类型的变质岩可以指示特定的构造背景。在现代板块构造体制下,低温高压蓝片岩相-榴辉岩相变质系列出现在冷俯冲带,其热梯度通常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华南大陆论文参考文献

[1].宋传中,李加好,严加永,王阳阳,刘振东.华南大陆东部若干构造问题的思考[J].中国地质.2019

[2].贺强,张少兵,郑永飞.华南陆块北缘新元古代大陆裂谷带高温低压变质作用[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3].赵延娜,段永红,周铭,魏运浩.华南大陆东部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研究[C].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摘要集.2019

[4].梁正伟.华南大陆地壳生长与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2018

[5].王文宝.十万大山构造带变形—岩浆演化过程:对华南大陆印支运动的限定[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

[6].赵延娜,段永红,魏运浩,邹长桥,林吉焱.华南大陆东部赣闽地区地壳厚度与泊松比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7

[7].何志威,周高,孙科.Rodinia超大陆旋回与华南新元古代成锰作用[J].中国锰业.2016

[8].赵延娜.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华南大陆东部地壳上地幔结构[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5

[9].胡从意.东莞第二家台资银行彰化银行东莞分行开业[N].东莞日报.2014

[10].李建华,张岳桥,董树文,Stephen,T,Johnston.华南大陆白垩纪构造-岩浆演化与动力学过程[C].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43:造山过程与深俯冲作用论文集.2014

论文知识图

珠江口盆地近南北向地震解释剖面(据...中国大陆主要活动断裂及本文研究区域...早二迭世全球古地理格局(Stampfli,G...(晚二迭世)华南大陆在全...~2004期中国大陆λ向应变率场差...长山成矿带大地构造位置图(据范文玉...

标签:;  ;  ;  ;  ;  ;  ;  

华南大陆论文_宋传中,李加好,严加永,王阳阳,刘振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