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画书阅读
[摘 要]图画书(picture book)区别于大多数的阅读材料,其表意媒介并非单纯的图画、文字或声音,而是通过多元素共同发声的整体结构来进行自我表述。图画书多维度的展示和延伸并非为了覆盖所有的意义空间,各种元素之间的彼此补充和嵌套有时也并不能缩小概念的外延,而是沿着多条不同的线索将整体撕开了巨大的裂缝,这就为图画书的隐喻结构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关于这一点的研究可以通过格式塔美学原理来为我们指引方向。
[关键词]图画书;格式塔;结构隐喻性;儿童文学
本文所论述的“隐喻”有别于文学用词中的“隐喻”概念,主要指图画书意义生产中最重要的一种特征——开放性所带来的阅读效果,即通过对读者施加隐性的话语来表达作者观念或指导受众行为的影响模式,而这一知觉效果的产生既与图画书本身的特殊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不能脱离读者的参与而独立存在。格式塔理论代表人物考夫卡认为,有两种“力”左右着我们的知觉行为:一种存在于“分布本身的过程之中”,一种则存在于“这种分布和刺激模式之间”,他称之为“组织的内力和外力”。[1]也就是说,我们的知觉经验由两方面决定:一方面来源于刺激物本身的分布形式,另一方面来源于我们关注某一物体时自身心理场与刺激物的交互反应。落实到本文对图画书的研究则体现为以下两点:图画书本身自有的特殊结构和我们阅读图画书时所经历的格式塔式的心理过程,它们共同构成了本文所要探讨的主题。
一、结构隐喻性的原始材料基础——图画书的特殊结构
当我们提到早期阅读这一概念的时候,我们所阅读的对象是什么呢?对此,学界主要争论的观点有三:一是“文本说”,二是“视觉符号说”(通过视觉来获取信息符号并将其翻译的过程),三是“绘本说”(图文等元素所共同呈现的整体形象)。对于图画书的主要受众儿童而言,他们尚未建立起文字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常识系统,甚至连最直观的图画也未必全然明白,当人们还沉浸于儿童是主要通过阅读文字来提高语言能力的幻想中时,当下的诸多研究成果开始逐渐改变着人们对阅读的既往理解,揭示了儿童兴趣、能力发展的真实状况。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周兢教授与她的团队就通过眼动实验进行了儿童在自主阅读状态下对于书籍的注视区域的研究,实验发现,“4—6岁儿童在图画书自主阅读中仍然首先关注图画,并在此过程中主要关注图画”[2]。也就是说,儿童并非以文字作为主要阅读对象,也没有使用成人所习惯的文字性叙事思维,而是采用了第三种观念——“绘本说”中整体观看的方式来完成阅读过程,也即现实要求我们首先要意识到不能以文字的单一线性结构来分析图画书的意义生产方式,而是应该从其特殊性出发,关注其有别于传统阅读材料的特征。
图画书结构的特殊性首先要追溯到它丰富的构成形式,除却最为普遍的与视觉相关的图画、文字、书籍设计等要素之外,目前市面上的作品往往花样翻新,加入了听觉、触觉甚至嗅觉等诸多的感官体验。以往的研究往往将诸多元素视为彼此孤立的割裂个体来看待,但我们发现图画书的意义无法以单个元素的形式加以一一解读,只关注图画的叙事或文字的讲述都会造成大量整体信息的流失,这是因为各种元素的有机组合产生了只有整体才能拥有的全新的意义,也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正如加拿大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培利·诺德曼所说:“图画书至少包含三种故事:文字讲的故事、图画暗示的故事以及两者结合而产生的故事。”[3]
格式塔美学代表人物阿恩海姆在论述相似性要素在整体作品中的关系时指出:“它们在相互联系的同时,又是互相分离的。通过这种方式,便产生出一种视觉对偶。这种对偶,就在那由吸引力和排斥力组成的丰富多彩的网络中建立起了整体的统一。”[4]如果我们只阅读一本图画书中的文字部分,那么或许只能得到少量而固定的信息,阅读者并没有什么“机会”去探索文字所没有涉及的信息领域,但当图画及其他元素加入进来的时候,我们发现单一元素所延伸而成的单线叙事被打破,各元素的彼此配合生产出新的知觉材料,这时候,大量的空白领域产生了——我们不得不去思考这些元素交织而形成的,不精确却依旧存在的信息,并运转我们的自我心理机制来将其补充完整,图画书的结构隐喻性由此诞生了。
由上可见,同一知识点每一螺旋的时间选择和呈现方式需要结合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而确定[18],避免过低或过高地估计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具体而言,可以依据相关的学习理论(如范希尔的几何思维水平理论)来设计适宜的螺旋时间及相应呈现方式.
二、结构隐喻性的心理知觉——格式塔理论的运作
像图画书这样一种由多种元素共同参与完成的读物又是如何成为读者头脑中即刻呈现的知觉整体的呢?格式塔理论视大脑视皮层为一个电化学场,认为当不存在外界刺激时,诸力得以自足、平衡地分布于场间,但一旦刺激物的介入打乱了心理场原有的平静,被扰动的场就会极力地试图恢复到本身的初始状态,也就是恢复到人类审美认知的最原始的倾向——对完整和简化的追求之中。格式塔原理将其命名为“完形倾向原则”(也称“简洁律”),也就是“对于那些组织不好、不整齐、模糊不清和比较复杂的图形,知觉具有一种使其向组织得最好、最均匀、最明晰、最简化的图形转化的倾向” 。从图画书映入读者眼帘的那一刻起,它首先是被视为一个原有存在的整体,而非散乱的物质材料之和来被接受的,当心理场接触到这样一个包含有大量意义空隙的不完整结构时,读者内在的心理场会产生出一种高度的恢复平衡状态的张力,格式塔理论将其称为“孕育”或“诱发紧张”,这种张力试图通过自身机能来填补原有材料中未言明的空白,并使自身“相信”事实的确如此。也就是说,我们阅读图画书时所关注到的那些由结构特质所形成的隐性的意义缝隙,在严格意义上并没有被作者所清晰地确认下来,但读者往往可以通过整体所透露出来的力的倾向来猜测出作者的言外之意、话外之音,借助自身的参与来将尚未存在的事实确定下来,这种向着完整性的追求不仅使对隐性概念的阅读行为成为可能,而且高度的紧张感能够唤起读者强烈的参与愿望,也能在短时间内使其注意力更为专注地集中于作品,令人们“饶有兴味”地揣摩文本,获得更加深入的阅读体验。这不仅使读者更好地完成阅读过程,也使作品的自身价值得以实现,因此,对于图画书来说,是否能达到隐喻效果也是衡量其作品价值实现与否的一条重要标准。
选择低丘缓坡地带、交通方便、土层深厚、具有良好光照条件、水源充足且灌溉方便的笋用林、笋竹两用林;也可对材用林进行定向改造,改造时间一般需要2年。其他林地条件与冬笋型、春笋早出型竹林相同。
前文我们提到图画书阅读的对象应该是由图画、文字等诸多元素构成的整体刺激物,但是,图画书并不是一般大众所理解的“配图的故事书”或是“有字的叙事画”,这样的观念实际上是忽略了图画书作为一种独立书籍形式本身的意义所在,也是对其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的误解。格式塔理论对于这两者的论证主要可以综合概括为以下三点:其一,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之和;其二,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其三,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应用到图画书结构中我们可以看到,单一元素所构成的故事必然不同于其他元素所单独构成的故事,尤其是整体构成的故事,这就意味着原本彼此分离的物质材料在读者参与图画书阅读时已经再现为一个业已发生溶解和重组的全新个体,元素间的干扰和渗透使得许多新的意义诞生了,而这些新的意义是任何一个单独的部分所无法承担的,我们看到的是整体,而非部分之和。如果我们将图画书整体生硬地割裂开,只会人为地将知觉和意识之间的固有联系分离开来,得到无意义的原初材料。
格式塔理论的学者认为,知觉到的东西要大于眼睛所看到的东西,也就是强调了观者在整个观赏行为中的作用。这种知觉方式介于完全的物理材料和完全的心理加工之间,简单来说主要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是“放弃把呈现的部分(或形状)视为一个完整的整体”,也就是取消部分作为割裂个体的独立性,而将各部分视作一个彼此联系的全新的统一体,并以整体化的视角来看待原初材料;其次是“把它视为一个更大的和在结构上更加完美的整体的一个部分”,[5]也就是通过心理场与刺激物之间的交互反应而自动将原初材料在知觉中改造得愈加完整、简化、组织良好的过程。
设身处地为游客着想,明确乡村旅游的真正目的与意义。其中首要任务是健全基础设施,保障游客基本的安全与卫生要求。通过采访、问卷的形式了解周边地区游客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和提供服务,提高游客满意度和市场美誉度。此外,还应挖掘乡村旅游的潜在市场,如联系周边城市中小学,共同开展农事体验、农业知识科普活动。
三、结构隐喻性对于图画书的意义
阅读是带有心理预期的行为,读者渴望通过阅读来获得某种改变,书籍的意义就在于使这种变化的发生成为可能。一本书只有参与进了读者的生命活动才能说此次阅读行为是有效的,也就是书籍的意义被生产出来了。对于图画书来说,能否参与进小读者的生命发展过程就决定了这样一本书的价值效能的高低,而对于其来说,这一效能的实现往往要依赖隐喻效果的力量。因此,隐喻结构的使用很大程度上构筑了图画书的意义生产,增强了图画书意义呈现的效果。
但与此同时,需要我们去关注和反思的是,虽然在格式塔美学的作用下,图画书的制作一般希望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来达到整体的极致,激发儿童调动各种感官思维,极大地吸引注意力且往往作用显著,但是纵观当今的图画书市场以及目前早期阅读的引导方式,越来越多的刺激物被加入到书籍的制作之中,以至于结构变得愈加松散,主线被消解在漫天的信息之中,太多的目的掩盖了单纯的阅读行为。在充满着光电声色的大众文化里,人们变得太容易厌倦,很难得到满足,耐不住寂寞,然而,动和静作为人类的两种知觉状态同样需要达到主体上的平衡。当我们习惯于被训练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的能力的同时,专注力的培养一样不应该被忽视,那种能够使儿童以集中、深入的方式体验知觉平静状态的练习急待被提出。
参考文献:
[1] 库尔特·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原理[M].黎炜,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179.
[2] 刘宝根,周兢,李林慧,等.文字是幼儿图画书自主阅读中的关键信息吗?[J].中国特殊教育,2011(1):80-86.
[3] 彭懿.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M].南宁:接力出版社,2011:25.
[4] 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107.
[5] 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滕守尧,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82.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9)12-0045-03
[作者简介]景荟新,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
[收稿日期]2019-02-18
标签:图画书论文; 结构论文; 知觉论文; 意义论文; 元素论文; 《教育观察》2019年第12期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