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对策——以四川省为例

矿产资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对策——以四川省为例

一、矿产资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对策——以四川省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于沨,王伟,于扬,王登红,刘善宝,高娟琴,吕秉廷,刘丽君[1](2021)在《川西九龙地区锂铍矿区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文中指出川西九龙地区是近年来中国关键矿产资源勘查的热点地区之一,区内锂铍等稀有金属矿产资源优势突出,有望逐步发展成为国家级大型资源基地。作为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屏障,该区生态环境脆弱,面对矿业开发的巨大机遇,在当前"环保优先"的现实情况下,急需摸清该区环境家底,支撑国家能源战略发展。本文用ICP-MS方法检测了该区352件土壤样品中7种重金属元素(Cd、As、Pb、Cr、Cu、Ni、Zn)的含量,运用地累积指数法、污染负荷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健康风险评价模型,结合GIS空间分析,综合研究了该区土壤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生态风险。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7种重金属元素浓度的平均值均没有超过国家农用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As和Pb平均含量低于四川省土壤背景值,Cd、Cr、Cu、Ni和Zn含量高于背景值,分别是背景值的2.44、1.04、1.15、1.28和1.17倍。(2)Cd、Pb、Cr、Cu、Ni和Zn六种重金属元素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明显受到区内黑云母花岗岩的影响,Pb的高浓度中心以及Cr、Cu、Ni和Zn的低浓度中心与岩体的空间位置对应关系明显。(3)地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区域整体上不存在重金属异常累积;污染负荷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污染负荷指数均小于1,不存在重金属的污染;除Cd存在轻微的潜在生态风险外,其余6种元素均不存在潜在生态风险。(4)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空间上,Cd元素的单元素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空间分布规律与岩体存在一定联系,无生态风险区域与黑云母花岗岩岩体位置对应。土壤中的重金属可以通过手口、呼吸和皮肤直接接触三种途径进入人体,其中手口途径是产生健康风险的最主要途径。在全部重金属元素产生的健康风险中,除Cr的手口途径会产生可以接受的正常的自然致癌风险外,其余元素均不存在致癌性和非致癌性。研究表明,当前研究区土壤不存在重金属污染,潜在危害程度较低,且不存在非致癌和致癌性风险。但基于土壤中重金属存在一定的累积效应,在今后矿业开发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土壤重金属浓度的变化,防止重金属污染带来的风险。

李志遥[2](2021)在《代际传递视角下的凉山彝区贫困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大规模的扶贫工作成功消灭了凉山彝区的绝对贫困,但长期贫困积累下来的伴生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凸显,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卫生服务等体系建设上的资源分配不均也带来了潜在的返贫风险,地区发展水平长期落后所带来的致贫不利因素可能通过代际传递继续影响凉山彝区的人民。因此,解决好贫困代际传递问题是精准扶贫工程能否发挥长效作用的关键。近年来,对于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的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焦点,但从目前研究来看,大多以理论分析和宏观国家层面研究为主,基于某地区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且对于贫困代际传递的阻断实践分析多以国内政策为主,缺少对国际经验模式的研究与借鉴。本文将从后精准扶贫时代的凉山彝区贫困代际传递问题入手,通过对凉山彝区贫困代际传递的现状分析,从凉山彝区各阶段扶贫政策中提炼出能够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措施,同时结合国际已有的贫困代际传递阻断模式经验,最终提出针对凉山彝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政策建议:均衡全面发展教育;着力建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移风易俗;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发展彝区特色产业体系;优化政策设计。要抓住脱贫攻坚战释放的发展机遇,解决好凉山彝区贫困代际传递问题,进一步扩大脱贫攻坚战胜利果实,为脱贫地区的长久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段嘉欣[3](2021)在《川南某地富硒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预测预警》文中提出近年来,土壤重金属污染在世界各地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农作物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问题频频发生如镉米事件,因此人们更加关注农产品安全健康问题,解决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变得刻不容缓。深入了解研究区重金属污染情况,加强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污染评价、来源解析、预测预警的研究,对四川南部酸性土壤农田系统的生态安全问题做好防治。研究区选在四川南部某富硒酸性土壤地区,当地致力于打造富硒稻米产业但重金属污染严重,因此将当地做为研究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对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了解、污染评价、污染来源解析及污染预测预警,得到以下认识:1.研究区土壤中Se、Cd元素含量较高,Se含量超过国家富硒标准为天然优质富硒大米,但Cd超过国家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值,存在土壤污染风险,造成部分水稻籽实Cd含量严重超标,对人体产生一定程度危害。2.针对土壤重金属污染,对土壤污染进行评价,利用单因子指数,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地质累积指数、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方法进行污染评价,当地主要污染元素为Cd元素,污染程度轻度、但范围较广、毒性较强,需要引起广泛关注。3.通过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主成分分析可知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土壤地球化学反应、农业耕作方式、农业化肥、大气降尘。其中酸性土壤地球化学反应与成土母质是Cd含量高的主要原因,大气降尘在外来输入中占主导地位。通过奥陶系灰岩BP1与志留系碎屑岩BP2的富集系数与质量平衡系数可知,不同岩性成土母质风化过程中元素富集迁移存在差异,奥陶系灰岩中Cd元素迁出高于志留系碎屑岩。4.以土壤重金属Cd元素为污染预测预警指标,采用通量模型计算出年净通量为3.15g/ha a,土壤污染趋势会不断恶化。根据生态安全风险指数法对研究区提出预警,应注意土壤污染发展趋势,调整生态结构,减少环境生态危害,为此提出合理建议。

武晓艺[4](2021)在《农业有机废弃物能源化生态效应评价及实现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工业化进程稳固加速,我国农业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跨进化学农业生产模式。作为人口大国,为了实现粮食稳产增产、增加畜禽产品供给目标,我国通过持续增加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提高粮食单产提升粮食总量水平,通过畜禽规模化养殖与分散化养殖并举政策促进畜禽产品供给,但与此同时却导致了我国农业化学性面源污染、畜禽养殖点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近年来,为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生活环境,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化肥农药减量化、降低分散化畜禽养殖规模政策,采取了农业清洁生产行动,但化肥农药施用总量、农户分散化畜禽养殖比例居高不下。因此,通过农业有机废弃物能源化产业途径纠正农业负外部性对改善农村环境、恢复农业生态功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首先,基于能值理论建立了面向生态的农产品供求函数理论分析框架与计量模型,在此基础上根据外部性理论分析了相对于粮食产量社会最优目标而为了达到私人最优目标和政府最优目标所产生的化学农业负外部性,对比分析了在我国粮食稳产增产条件下利用庇古税、科斯产权等手段存在的困境。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利用能值理论建立了面向农业生态需求的农业有机废弃物能源化、生态化外部性分析的理论框架与计量模型,据此分析了在满足我国粮食稳产增产条件下农业有机废弃物能源化、生态化所具有的明显正外部性。其次,根据上述理论分析模式与计量模型对江苏省涟水县高沟镇现行农业模式的外部性进行了计量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化学农业模式、畜禽养殖导致的资源负效应与环境负效应、代内负效应与代际负效应都非常明显。同时,根据上述理论分析框架对该镇农业有机废弃物能源化、生态化外部性进行了情景模拟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农废能源化不仅具有明显的资源正效应与环境正效应,而且还具有明显的代内正效应与代际正效应。最后,针对农业有机废弃物能源化的正外部性和公共物品属性分析了面向我国农村的分布式农废能源化产业实现模式,并根据市场失灵理论提出了农废能源化产业实现的PPP模式。

李治兵[5](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20年,我国已完成了全国农村脱贫攻坚的历史性任务,实现全面小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由全面小康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阶段。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战略,也将进入全面推进的阶段。因此,乡村振兴已成为下一步农村从基层党建到经济产业发展,再到文化建设、生态保护、乡村治理等多项工作的时代背景和总体方略,对民族地区下一步旅游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统领指导意义。岷江上游羌族地区在生态保育、文化传承等方面地位突出,但也面临着自然灾害频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多重困境。在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村寨旅游的发展已经不是单纯的产业发展问题,而是涉及经济、文化、生态、基层治理等多个方面的复合问题。在羌族地区发展村寨旅游业,对于在资源与环境硬约束背景下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背景下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经济双循环发展格局下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和政府有关乡村振兴的决议、规划、政策为指导,运用民族学、经济学、旅游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多学科交叉等研究方法,按照“背景研究—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咨询交流—重点突破”的思路,采用“理论研究—样本分析—案例田野”的程序,对民族村寨旅游业研究背景及意义进行分析,系统梳理相关文献,聚焦民族村寨旅游业研究的核心命题,明确研究的内容、思路,以此作为数据来源、案例选择及调研过程的依据;梳理相关指导思想及理论,对乡村振兴与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选取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特性以及乡村振兴实施情况,全面勾画出其村寨旅游业发展的历程与现状。综合运用既有研究成果、政府政策及田野调查资料,从产业、生态、文化、基层治理、收入五个方面构建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体系,以老人村、桃坪村、坪头村等三个典型案例村寨,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式,剖析其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及存在的问题。系统总结村寨旅游发展在产业融合、村民增收、生态建设、文化传承与保护、基层党建等方面的成效,生成具有民族地区发展特色的村寨旅游发展经验。以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暴露的问题为逻辑起点,辨析其产业结构、产业组织、管理机制、基础设施建设等现实挑战,洞悉其在人力、土地、资金、管理、基层组织、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制约因素,把产权制度、土地改革、村民组织化、基层治理等纳入村寨旅游发展分析框架,探索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民族村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科学路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乡村振兴战略是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以及所有民族地区村寨旅游发展的重大时代背景和统领方略。在此背景下,发展村寨旅游应当并也能契合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和村治方面的要求。第二,岷江上游羌族地区在乡村振兴战略初步实施阶段,尽管连续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但村寨旅游业的恢复、发展、升级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文对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区域宏观贡献与案例村寨的微观贡献的研究表明,村寨旅游是推进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之一。第三,在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村寨旅游发展应树立新的资源利用与产业获益理念。第四,产业融合是促进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业良性发展以及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路径。第五,构建劳动、经营、资本的多元化参与格局,其中落实与活用中央有关土地确权与“三权分置”重要政策,探索多样化土地流转,确保村民资本化参与旅游业及收益权利是一项重要新课题,也是巩固全面小康和推进乡村产业融合振兴的政策保证。第六,加强村级基层党建,探索村寨旅游业新型集体经济形式并保证村民的主体地位,同时加快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完善社会主义村民自治,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振兴和发展旅游产业是构建良好村寨旅游秩序的重要途径。

铁晓航[6](2021)在《四川省绿色GDP核算与时空分异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忽视资源环境的基础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核算数值客观性和真实性的弊端。未将资源环境纳入核算体系,使得现有的国民生产总值受到学术界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质疑,无法真正地反映出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改善和优化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引入绿色GDP核算体系成为客观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关键。为了客观地衡量四川省经济发展水平,本文选择四川省21个市(州)作为样本单元,运用资源环境价值损失法构建绿色GDP核算体系,依托Arc GIS、Geo Da等软件平台,采用数理统计与空间分析方法,对四川省1999─2018年绿色GDP的时空分异特征、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性进行研究,主要结论有:(1)从绿色GDP核算结果看,自然资源耗减价值呈波动上升趋势,主要耗减因子为能源资源,其次是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环境污染损失价值呈逐年上升趋势,环境退化价值整体呈上升趋势,污染治理成本整体呈下降趋势。除2006年外,资源环境改善价值整体呈上升趋势,寿命延长所创造的价值整体呈上升趋势,园林生态效益整体呈下降趋势。(2)从时序演变分析看,无论是总值还是人均值,绿色GDP与传统GDP均保持同步上升趋势,其增速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大小逐渐趋同。在绝对值上,绿色GDP与传统GDP、人均绿色GDP与人均传统GDP的差值逐年拉大,而在相对值方面,绿色GDP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在内部各账户中,自然资源耗减价值占比最大,其次是环境污染损失价值和资源环境改善价值,三者均表现为波动下降趋势。(3)从空间分异看,人均绿色GDP在全省范围内差距较大,表现为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经济区;绿色GDP指数表现为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经济区;绿色GDP指数增速变化类型呈“L-H型>H-M型>M-H型>M-M型>H-L型>M-L型>L-M型”的规律。(4)从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性来看,各市(州)均经历了由不协调到协调的发展过程。尽管四川省在2018年已初显绿色发展模式格局,但结合各市(州)近20年的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性分析,当前四川省的发展模式还处于传统发展模式向绿色发展模式的过渡阶段。

陈飞[7](2020)在《矿业废弃地复垦土壤-作物中镉迁移和演变特征》文中研究表明矿业废弃地的复垦再利用对于对保护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拓宽土地利用空间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复垦措施不当,治理工作可持续性差,土壤重金属含量较刚治理时呈现反弹现状,揭示复垦后土壤重金属迁移转化和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可为后期复垦措施的科学选择与修复土地的再提升提供参考。本文以西南某硫磺矿废弃地为研究区,通过土壤-作物“点对点”采样测试,基于经典统计学、地统计学、单因子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富集系数和迁移系数等方法,分析了复垦土壤重金属镉(Cd)含量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评价了土壤表层重金属Cd污染现状,揭示了 Cd在不同作物、不同器官的迁移转化规律和演变规律。本研究获得的重要结果如下:(1)研究区复垦土壤表层pH平均值为6.91,处于4.45~8.31之间,pH呈现中部高四周低的分布格局。2019年土壤Cd含量的平均值为1.13mg/kg,变异系数为158.41%。半变异函数模型符合球状模型。研究区复垦土壤Cd含量只有三区西北部局部区域含量低于当地土壤Cd背景值,研究区中部Cd含量最高。剖面土壤重金属Cd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不断增加,Cd含量与土层深度呈正相关。(2)研究表明反距离权重法比较适合研究区土壤Cd空间预测;研究区复垦土壤、作物中的Cd含量空间分布格局和复垦土壤表层基本一致,研究区中心和五区西南部的Cd含量较高。对于不同作物及其器官而言,玉米的富集系数和迁移系数大于高粱,玉米的叶含量最高,迁移系数和富集系数叶最高,玉米各器官浓度为:叶>根>茎>籽粒,可食籽粒Cd的富集含量最低。复垦土壤重金属Cd污染指数均值为4.32,属于重度污染风险;地累积指数为1.53,属于中度污染水平。全区的污染风险基本处于污染风险范围。(3)随着时间的推移,复垦后的土壤pH呈现上升趋势;Cd含量呈现下降趋势,但与复垦首年(2013年)相比,Cd含量出现反弹现象。点位超标率由2015年的90.24%变为2018年的75.61%。就空间格局而言,土壤Cd在空间格局上发生一定的变化,整个研究区土壤Cd含量呈现降低的区域面积占主导地位。图[19]表[13]参[105]

周平[8](2020)在《高中生物学困生的成因调查及转化对策研究 ——以四川省武胜中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国在基础教育中不断探索、深化课程改革,力图不断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学质量。但在高中生物学实际教学中,生物学困生普遍存在于各个学校,这类学生在高中生物学习中往往不能达成生物学习目标,生物核心素养相对匮乏,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生物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很多学校开始关注生物学困生并积极开展转化工作。基于上述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存在的现状,笔者通过考察四川省广安市的公办中学,从学校生源、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方面综合考虑,并结合研究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最终以四川省武胜中学校作为研究对象。本文在武胜中学高一年级开展生物学困生成因调查和转化策略研究,帮助生物教师全面了解生物学困生现状,为生物学教学工作提供参考意见,同时为班级里生物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促进该校生物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查阅高中生物学困生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武胜中学高一年级班级设置情况,最终确定在火箭班、重点班、平行班3个班级层次中各选3个班,共9个班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教师访谈、课堂观察、数据统计分析等方法,找出生物学困生的致困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转化策略。其中,生物学困生的判定以学生调查问卷中第一部分第6题和第7题的答案为标准,即认为现阶段生物学习困难并对目前生物成绩不满意的学生就被视为生物学困生。经过数据统计和分析发现,该校高一年级生物学困生的成因主要由学生家庭教育、人际交往、学校管理、社会环境造成:学生家长对他们的生物学习不够重视,没能在生物学习上提供帮助和资源;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浓厚的生物学习氛围,相互之间缺乏学习互助;学校缺乏有关生物学方面的课外活动或竞赛,课堂未充分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以致部分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学生所处社会缺乏有关生物学习的环境和设施,当地政府对学校生物教学工作上的支持力度不够。与此同时,生物学困生自身在生物学习中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在生物学习中缺乏自主性、积极性,没有明确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课堂表现也不佳。此外,调查还发现生物学困生的班级层次、学科喜欢类型、生物学习兴趣以及生物学习目的会影响其致困原因。根据生物学困生的成因调查结果,结合生物教师的访谈建议,本文主要从学生自身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四个方面提出转化策略。希望通过各个层面的通力合作,帮助生物学困生积极主动投入生物学习、改善生物学习状态,帮助生物教师更好地开展生物学教学工作,推动高中生物学教学达成新课标要求,助力学校教学工作满足新时代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

贾达[9](2021)在《基于安全生产考虑的中小型露天矿山矿权设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中小型露天矿山企业数量约占露天矿山总企业数量的95%,且露天矿山安全生产事故主要集中在中小型露天矿山,通过对中小型露天矿山安全生产事故分析,发现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的原因多数与矿权设置不合理相关。为解决此问题,本文从安全生产的角度对矿权设置进行研究,并与矿权风险评价研究相衔接,促进矿权合理设置,降低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概率。首先,通过查阅文献、现场调研了解我国中小型露天矿山主要事故类型和矿权设置现状,并对主要事故进行原因分析,发现中小型露天矿山主要事故类型与矿权设置具有相关性。其次,根据中小型露天矿山主要事故类型与矿权设置的相关性,从安全生产的角度对矿权设置不合理引发的安全生产事故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分析,探究矿权设置因素与安全生产事故的关系,得到由矿权长、宽、开采深度和地形坡度等因素组成的矿权设置判据。然后,将事故分析了解到的矿权范围、周边环境和地质条件等因素作为层次-模糊综合分析法的指标层,并由矿权设置判据为模糊分析中评语集和隶属度矩阵的建立提供依据,最终建立了一套科学的矿权风险评价模型。最后,将这一套矿权风险评价模型应用到某市拟设中小型露天矿山矿权中,通过对拟设矿权风险评价,找出评价矿权的薄弱环节,得出矿权是否设置的结论,同时矿权风险评价结论符合我国对矿权设置的总体要求,验证了矿权风险评价模型的可行性。通过从安全生产的角度对中小型露天矿山矿权设置研究,得到了矿权设置判据并建立了矿权风险评价模型,对中小型露天矿山矿权合理设置起到了促进作用,从本质上降低了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概率。

郑平[10](2020)在《四川省邻水县土地资源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尚未有完善的自然资源评价体系模型可以借鉴。为了客观掌握土地质量空间分布情况,构建一套完整且适用性高的反应土地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将结合GIS和RS技术对四川省邻水县耕地和林地两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分别进行评价,评价体系中将土壤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三大资源作为自然资源评价的核心三要素,建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体系,同时把生态风险、地质灾害、矿产资源、地热资源作为评价结果的修正因子,修正后耕地质量适宜性评价一等优质土地面积占大约50%,主要原因是水稻籽实和玉米籽实中Se含量较高,四川省邻水县整体耕地质量较好,中等以上的耕地质量面积占比95%。阔叶林修正后面积变化不大。针叶林质量适宜性评价修正前后优等面积都较少,主要为三等为主。通过分析影响耕地和林地适宜性评价的优劣指标,发现大部分耕地地区土壤化学指标中的土壤环境指标是贡献最大的优势因素,其次是土壤养分指标。从劣势因子角度,用水保障程度是大部分地区的劣势因子;针叶林和阔叶林总体来看,气候指标是优势因子,生物指标为劣势因子。各部分单指标评价因子利用GIS技术和RS技术快速准确获取,通过GIS技术的表面分析工具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获取研究区坡度和坡向数据;利用RS技术对影像数据预处理,准确评估研究区生物量和生多样性的特点以及分布特征;通过空间插值获取评价单元的土壤养分、灌溉水环境指标、有效土层厚度、质地、生物多样性指数、生物量等单指标空间数据。通过土地变更调整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经济产能,促进经济发展。我们认为部分灌木林地和草地可以调整为耕地,最终通过适宜性规划,认为可调整为耕地的面积为84.00km2。为四川省邻水县的林地利用和农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矿产资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对策——以四川省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矿产资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对策——以四川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川西九龙地区锂铍矿区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样品采集和测试
3 评价方法和模型
    3.1 地累积指数法
    3.2 污染负荷指数法
    3.3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
    3.4 健康风险评价模型
4 结果与讨论
    4.1 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浓度特征
    4.2 研究区土壤重金属的异常累积情况
    4.3 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
    4.4 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情况
    4.5 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对健康的影响
5 结论

(2)代际传递视角下的凉山彝区贫困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主要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2 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贫困的定义
        2.1.2 贫困的代际传递
        2.1.3 凉山彝族地区
    2.2 理论基础
        2.2.1 贫困恶性循环论
        2.2.2 贫困文化理论
        2.2.3 能力贫困理论
        2.2.4 人力资本理论
第三章 凉山彝族地区的基本概况及脱贫历程
    3.1 凉山彝族地区的基本概况
    3.2 凉山彝族地区的贫困代际传递阻断历程
第四章 凉山彝区贫困代际传递的表现、成因及影响
    4.1 凉山彝区贫困代际传递的表现及特征
        4.1.1 凉山彝区贫困代际传递的表现
        4.1.2 凉山彝区的贫困代际传递的特征
    4.2 凉山彝区贫困代际传递的形成原因
        4.2.1 个人因素
        4.2.2 家庭因素
        4.2.3 社会因素
        4.2.4 基础设施建设
        4.2.5 产业因素
        4.2.6 政策因素
    4.3 凉山彝区贫困代际传递的不利影响
        4.3.1 对地区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
        4.3.2 对家庭的不利影响
        4.3.3 对贫困者个体的不利影响
第五章 国际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5.1 美国的“社会权利保障”模式
    5.2 印度的“科技革命”模式
    5.3 巴西的“发展极-增长点”模式
    5.4 日本的“儿童福利”模式
    5.5 国际阻断代际传递模式的启示
第六章 阻断凉山彝区贫困代际传递的政策建议
    6.1 均衡发展教育
    6.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6.3 推进移风易俗
    6.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6.5 发展特色产业
    6.6 优化政策设计
第七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川南某地富硒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预测预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
        1.2.2 土壤污染源解析
        1.2.3 重金属预测预警模型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3.3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测试
        1.3.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2 地质与生态环境特征
    2.1 自然地理
    2.2 地质环境
    2.3 土地资源及土地利用
3 土壤环境地球化学特征
    3.1 土壤中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2 土壤重金属与pH值、有机质相关性分析
    3.3 元素在垂直剖面上变化特征
    3.4 水稻籽实中Cd、Se含量及安全性评价
    3.5 土壤重金属元素空间分布特征
    3.6 小结
4 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4.1 土壤重金属单因子污染评价
    4.2 土壤重金属内梅罗污染评价
    4.3 土壤重金属地质累积指数法
    4.4 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
    4.5 小结
5 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解析
    5.1 土壤污染源解析-主成分分析
        5.1.1 分析原理
        5.1.2 分析过程
        5.1.3 分析结果
        5.1.4 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贡献率
    5.2 土壤风化壳剖面重金属元素迁移
        5.2.1 土壤风化壳剖面
        5.2.2 风化剖面中重金属富集特征
        5.2.3 风化剖面重金属的迁移特征
    5.3 小结
6 土壤中Cd变化趋势的预测及预警
    6.1 农田生态系统的输入通量
        6.1.1 大气降尘
        6.1.2 灌溉水Cd年输入量
        6.1.3 农业化肥输入量
        6.1.4 Cd年输入总量
    6.2 农田生态系统Cd输出通量
    6.3 土壤Cd累积量的预测
    6.4 Cd的生态安全预警及对策
    6.5 小结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农业有机废弃物能源化生态效应评价及实现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4.1 技术路线
        1.4.2 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1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与内涵
        2.1.2 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构成
    2.2 市场失灵理论
        2.2.1 公共物品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 能值理论
        2.3.1 能值基本内涵
        2.3.2 能值转换率
    2.4 理论启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能值理论的化学农业模式生态效应分析
    3.1 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化学农业生态效应
        3.1.1 化学农业模式的生态效应
        3.1.2 基于能值的农产品供求函数构建
    3.2 化学农业模式负外部性分析的理论框架
    3.3 农业负外部性计量模型与算法
        3.3.1 农业负外部性计量模型
        3.3.2 农业负外部性计量算法
    3.4 规模化畜禽养殖业负外部性计量
        3.4.1 负外部性计量基础数据
        3.4.2 畜禽粪便污染计量
    3.5 主要化学投入品负外部性计量
        3.5.1 负外部性计量基础数据
        3.5.2 水污染估算
        3.5.3 土壤污染与生物多样性减少估算
        3.5.4 健康危害估算
    3.6 化学农业模式负外部性分析
        3.6.1 能值分析参数与取值
        3.6.2 主要农资投入及其有效利用量
        3.6.3 农业综合负外部性计量与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业废弃物能源化生态效应分析
    4.1 农废能源化外部性理论分析
        4.1.1 农废能源化正外部性
        4.1.2 农废能源化对化学农业模式负外部性的纠正
    4.2 农废能源化外部性计量分析
        4.2.1 农废能源化外部性计量模型与算法
        4.2.2 农废能源化资源量估算
        4.2.3 农废能源化模式设定
        4.2.4 农废能源化外部性构成与作用
        4.2.5 农废能源化外部性计量
    4.3 农废能源化对化学农业负外部性纠正分析
        4.3.1 农废能源化对化学农业外部性纠正计量分析
        4.3.2 农废能源化对化学农业外部性纠正实践启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实现模式及对策
    5.1 农业面源污染与农废能源化属性和治理
        5.1.1 农业面源污染与农废能源化属性
        5.1.2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农废能源化实现
    5.2 我国面向农村的农废能源化发展模式分析
        5.2.1 我国面向农村的农废能源化发展历程
        5.2.2 我国面向农村的分布式农废能源化发展制约因素
    5.3 分布式农废能源化PPP模式
        5.3.1 PPP项目模式
        5.3.2 分布式农村农废能源化模式
        5.3.3 面向农村的农废能源化PPP模式
    5.4 实现农废能源化的对策分析
        5.4.1 宏观对策分析
        5.4.2 微观对策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5)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学术研究综述
        (一)关于中国乡村的研究
        (二)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
        (三)关于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
        (四)关于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研究
        (五)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旅游业关系的研究
        (六)对已有相关研究的简要评价
    三、研究视角与方法
        (一)研究视角
        (二)研究方法
        (三)田野调查点的选择
    四、研究内容和重点难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五、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1章 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
    1.1 指导思想
        1.1.1 乡村振兴战略
        1.1.2 乡村振兴战略与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的内在联系
    1.2 理论基础
        1.2.1 当代中国民族理论
        1.2.2 乡村旅游理论
        1.2.3 产业融合理论
        1.2.4 乡村文化变迁与文化保护理论
        1.2.5 中国当代产权理论
    本章小结
第2章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基本情况与乡村振兴战略初步实施
    2.1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概况
        2.1.1 羌族与岷江上游羌族地区
        2.1.2 自然地理概况
        2.1.3 历史文化概况
        2.1.4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2.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的基本情况
        2.2.1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的数量和所属行政区划
        2.2.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风貌、地理分布
        2.2.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经济概况
        2.2.4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社会概况
    2.3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及其重要性分析
        2.3.1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及其发展
        2.3.2 灾后旅游业振兴及其问题
        2.3.3 单一区域性扶贫、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及其问题
        2.3.4 部分羌族村寨面临的现实问题
        2.3.5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分析
    2.4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初步实施
        2.4.1 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全面小康基本实现
        2.4.2 乡村振兴规划制定及相关政策体系的建立
        2.4.3 农村产权制度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2.4.4 合村并乡与乡村基层组织建设
        2.4.5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2.4.6 全域旅游推进与村寨旅游发展
        2.4.7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初步实施的成绩与问题
    本章小结
第3章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3.1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资源与条件
        3.1.1 岷江上游羌族旅游村寨分类
        3.1.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资源
        3.1.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条件
    3.2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村寨旅游发展历程
        3.2.1 起步阶段(90年代初至中后期)
        3.2.2 初步发展阶段(1998 年—2008 年)
        3.2.3 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
    3.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现状
        3.3.1 岷江上游羌族旅游村寨数量
        3.3.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供给能力及旅游收入
        3.3.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成效
    本章小结
第4章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体系
    4.1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4.1.1 科学性原则
        4.1.2 系统性原则
        4.1.3 可比性原则
        4.1.4 可行性原则
    4.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4.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体系的权重赋值
        4.3.1 确定权重的方法
        4.3.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
    本章小结
第5章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业发展及其对乡村振兴贡献个案研究
    5.1 老人村旅游发展及其对乡村振兴贡献
        5.1.1 老人村概况
        5.1.2 老人村旅游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5.1.3 老人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贡献
        5.1.4 老人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5.2 桃坪村旅游发展及其对乡村振兴贡献
        5.2.1 桃坪村概况
        5.2.2 桃坪村旅游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5.2.3 桃坪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贡献
        5.2.4 桃坪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5.3 坪头村旅游发展及其对乡村振兴贡献
        5.3.1 坪头村概况
        5.3.2 坪头村旅游发展历程与现状
        5.3.3 坪头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贡献
        5.3.4 坪头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5.4 三村旅游业发展及其对乡村振兴贡献的整体评价与对比分析
        5.4.1 整体评价
        5.4.2 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6章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优化发展思考
    6.1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经验
        6.1.1 同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村寨旅游发展
        6.1.2 差异化的村寨旅游发展策略
        6.1.3 村寨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具有综合贡献效应
        6.1.4 不同类型的村寨旅游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存在差异
    6.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问题探析
        6.2.1 旅游业发展后劲乏力
        6.2.2 新型经营主体发育迟缓
        6.2.3 旅游管理机制不完善
        6.2.4 村寨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不足
    6.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6.3.1 人力资本欠缺
        6.3.2 土地资源制约
        6.3.3 资金制约
        6.3.4 自然灾害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
        6.3.5 产权制度不完善
        6.3.6 村寨原子化
    6.4 乡村振兴进程下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优化发展思考
        6.4.1 村寨旅游发展思维转向
        6.4.2 探讨村寨旅游赋权及村民受益方案
        6.4.3 激发村寨旅游内生发展活力——多元化参与
        6.4.4 村民再组织与村寨旅游秩序的重塑
        6.4.5 加强旅游村寨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
        6.4.6 争取国家有关乡村振兴的扶持政策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及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附录
    附录一: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调查问卷
    附录二: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村民访谈提纲
    附录三: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管理者访谈提纲
    附录四:“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赋值专家打分表
    附录五:访谈纪要
    附录六:田野工作相关照片
致谢

(6)四川省绿色GDP核算与时空分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综合评述
    1.3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2 理论基础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四川省绿色GDP核算指标体系构建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资源环境概况
        2.1.3 社会经济概况
        2.1.4 绿色GDP核算概况
    2.2 四川省绿色GDP核算体系构建
        2.2.1 构建原则
        2.2.2 核算体系框架
    2.3 绿色GDP核算方法
        2.3.1 自然资源耗减价值核算方法
        2.3.2 环境污染损失价值核算方法
        2.3.3 资源环境改善收益核算方法
    2.4 数据来源与处理
3 四川省绿色GDP核算
    3.1 自然资源耗减价值核算
        3.1.1 能源资源耗减价值核算
        3.1.2 耕地资源耗减价值核算
        3.1.3 水资源耗减价值核算
        3.1.4 自然资源耗减价值核算结果分析
    3.2 环境污染损失价值核算
        3.2.1 污染治理成本
        3.2.2 环境退化价值
        3.2.3 环境污染损失价值核算结果分析
    3.3 资源环境改善价值核算
        3.3.1 寿命延长创造的收益
        3.3.2 园林生态效益
        3.3.3 资源环境改善价值核算结果分析
    3.4 四川省绿色GDP核算结果
4 四川省绿色GDP时空分异特征
    4.1 四川省绿色GDP时间尺度分析
        4.1.1 各账户时间尺度分析
        4.1.2 绿色GDP时间尺度分析
    4.2 四川省绿色GDP空间格局分析
        4.2.1 绿色GDP空间格局分析
        4.2.2 人均绿色GDP空间格局分析
        4.2.3 绿色GDP指数空间格局分析
    4.3 四川省绿色GDP变化类型空间分异格局
5 四川省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分析
    5.1 协调发展度模型
    5.2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
    5.3 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时空关联格局
        5.3.1 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时间关联格局
        5.3.2 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关联格局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加快建立完善通用的国家绿色GDP核算体系和制度
        6.2.2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扶持发展绿色产业
        6.2.3 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6.2.4 加大力度协调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促进各地区协同发展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矿业废弃地复垦土壤-作物中镉迁移和演变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重金属镉在土壤中的来源、含量和危害
        1.2.2 镉的生物学效应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获取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矿区复垦情况
    2.2 数据获取与处理
        2.2.1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2.2.2 土壤样品采集与分析
        2.2.3 样品测定方法描述
        2.2.4 研究方法
        2.2.5 数据处理
3 不同尺度复垦土壤重金属Cd含量特征分析
    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3.2 半变异函数分析
    3.3 复垦土壤Cd空间分布特征
    3.4 剖面土壤重金属Cd的含量分布
    3.5 本章小结
4 镉在复垦土壤-作物中的迁移转化特征及污染现状评价
    4.1 复垦区农产品重金属Cd的迁移富集特征分析
        4.1.1 空间插值优化模型的遴选
        4.1.2 重金属Cd在作物不同器官分布特征
        4.1.3 重金属Cd在不同作物中的迁移富集
        4.1.4 基于不同器官重金属Cd含量的复垦效果分析
    4.2 复垦土壤Cd污染现状评价及健康风险评价
        4.2.1 单因子评价
        4.2.2 地累积指数法评价
        4.2.3 作物健康风险评价
    4.3 本章小结
5 土壤重金属Cd含量演变特征
    5.1 不同复垦年份监测点位土壤Cd含量
        5.1.1 不同年份表层土壤Cd含量统计分析
        5.1.2 不同年份土壤Cd含量的变化规律
    5.2 不同复垦年份土壤Cd空间变化规律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8)高中生物学困生的成因调查及转化对策研究 ——以四川省武胜中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背景
    1.3 生物学困生概念的界定
    1.4 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的理论基础
        1.5.1 因材施教理论
        1.5.2 多元智能理论
        1.5.3 归因理论
        1.5.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5.5 成功教育理论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意义
2.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思路
    2.3 研究方法
        2.3.1 问卷调查法
        2.3.2 课堂观察法
        2.3.3 行为分析法
        2.3.4 教师访谈法
        2.3.5 数据统计法
3.高中生物学学习现状的调查分析
    3.1 调查资料分析
        3.1.1 调查问卷分析
        3.1.2 访谈记录表分析
    3.2 实施调查
    3.3 数据统计
        3.3.1 调查样本统计
        3.3.2 生物教师访谈记录统计
4.高中生物学困生的成因及其分析
    4.1 高中生物学困生成因的总体分析
        4.1.1 高中生物学困生成因总得分情况分析
        4.1.2 高中生物学困生各成因维度得分情况分析
    4.2 高中生物学困生成因的影响分析
        4.2.1 性别对高中生物学困生成因的影响分析
        4.2.2 班级层次对高中生物学困生成因的影响分析
        4.2.3 学科喜欢类型对高中生物学困生成因的影响分析
        4.2.4 生物学喜欢情况对高中生物学困生成因的影响分析
        4.2.5 生物成绩归因对高中生物学困生成因的影响分析
        4.2.6 生物学习目的对高中生物学困生成因的影响分析
    4.3 高中生物学困生成因的联系分析
        4.3.1 自身学习与高中生物学困生成因的联系
        4.3.2 生物教师教学与高中生物学困生成因的联系
        4.3.3 学生家庭教育与高中生物学困生成因的联系
        4.3.4 学生人际交往与高中生物学困生成因的联系
        4.3.5 学校管理与高中生物学困生成因的联系
        4.3.6 社会环境与高中生物学困生成因的联系
        4.3.7 教材设计与高中生物学困生成因的联系
5.高中生物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5.1 生物学困生自我教育
        5.1.1 激发生物学困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5.1.2 明确生物学困生对生物学习的动机
        5.1.3 端正生物学困生对生物学习的态度
        5.1.4 培养生物学困生对生物学习的习惯
        5.1.5 传授生物学困生对生物学习的方法
    5.2 .学校教育
        5.2.1 学校加强对生物学教学的重视
        5.2.2 班主任管控好班级生物学习氛围
        5.2.3 生物教师注重自我完善
    5.3 家庭教育
        5.3.1 家长重视孩子的生物学习
        5.3.2 家长适当提供生物学习环境和资源
    5.4 社会教育
        5.4.1 社会增加更多的生物科普宣传
        5.4.2 社会提供更多的生物学习实践
6.总结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本研究的不足与反思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中生物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2 高中生物教师教学情况访谈记录表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和竞赛获奖
致谢

(9)基于安全生产考虑的中小型露天矿山矿权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中小型露天矿山矿权设置程序及现状
        1.3.1 我国矿权设置程序
        1.3.2 我国中小型露天矿山矿权设置现状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矿权设置研究
        1.4.2 国内外矿权设置评估发展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中小型露天矿山主要事故类型与矿权设置相关性分析
    2.1 主要事故深层次原因分析
    2.2 边坡失稳事故分析
        2.2.1 边坡稳定性计算方法
        2.2.2 安全系数选取
        2.2.3 正交试验因素选取
        2.2.4 正交试验设计
        2.2.5 设计方案与数值模拟
        2.2.6 结果分析
        2.2.7 矿权范围分析
        2.2.8 矿权设置因素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2.3 爆破事故分析
        2.3.1 中小型露天矿山爆破飞石影响区域研究
        2.3.2 爆破振动影响区域分析
        2.3.3 空气冲击波影响区域分析
        2.3.4 爆破事故结果分析
    2.4 车辆伤害、高处坠落事故分析
        2.4.1 事故树分析基本理论
        2.4.2 事故树模型建立
        2.4.3 事故树定性分析
        2.4.4 引发车辆伤害、高处坠落因素分析
        2.4.5 车辆事故、高处坠落事故结果分析
    2.5 物体打击事故分析
        2.5.1 预先危险性分析方法简介
        2.5.2 预先危险性分析
        2.5.3 物体打击事故对矿权设置的影响
    2.6 矿权设置因素关系总结
        2.6.1 矿权长度
        2.6.2 矿权宽度
        2.6.3 矿权范围内相关参数
        2.6.4 矿权周边安全距离
        2.6.5 矿权设置判据
    2.7 本章小结
3 中小型露天矿山矿权设置评价研究
    3.1 矿权风险评价主要因素分析
        3.1.1 矿权范围
        3.1.2 地质条件
    3.2 周边环境
        3.2.1 矿权与周边矿山安全距离
        3.2.2 矿权与周边道路安全距离
        3.2.3 矿权与重要构建筑物安全距离
    3.3 FAHP在矿权设置评价中的应用
    3.4 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3.4.1 矿权设置评价指标
        3.4.2 建立矿权设置评价评语集
    3.5 层次模糊综合分析法步骤
        3.5.1 层次分析法分析步骤
        3.5.2 模糊综合评判法分析步骤
    3.6 本章小结
4 中小型露天矿山矿权风险评价模型实例应用
    4.1 某拟设矿权案例一
        4.1.1 基于FAHP的矿权风险评价
        4.1.2 矿权设置风险模糊矩阵计算
        4.1.3 矿权设置安全风险综合评价
        4.1.4 风险概率指标综合评价
        4.1.5 矿权薄弱环节
    4.2 某拟设矿权案例二
        4.2.1 矿权设置判据评判
        4.2.2 矿权设置风险模糊矩阵计算
        4.2.3 矿权设置安全风险多层综合评价
        4.2.4 风险概率指标综合评价
        4.2.5 该矿权的薄弱环节
    4.3 矿权设置过程中风险控制措施
    4.4 本章小节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四川省邻水县土地资源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适宜性评价思路与特点
        1.5.1 指导思想
        1.5.2 评价特点
    1.6 评价指标的建立
        1.6.1 耕地区土地质量适宜性评价指标建立
        1.6.2 林地区土地质量适宜性评价指标建立
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获取
    2.1 地理位置
    2.2 自然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候条件
        2.2.3 矿产资源
    2.3 土地资源与土壤类型
    2.4 数据获取与加工
3 土壤质量地球化学特征与灌溉水质综合特征等级划分
    3.1 土壤质量地球化学特征与质量等级划分
        3.1.1 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特征与等级
        3.1.2 土壤环境地球化学特征与等级
    3.2 灌溉水质综合特征与等级
        3.2.1 灌溉水环境地球化学特征与等级
        3.2.2 灌排保证率
4 土壤物理属性特征与等级
    4.1 耕地物理属性特征与等级
    4.2 林地物理属性特征与等级
5 气候和生物属性特征与等级
    5.1 气候属性特征与等级
    5.2 生物属性特征与等级
        5.2.1 生物多样性计算方法
        5.2.2 生物量计算方法
        5.2.3 生物多样性与生物量反演
6 土地质量适宜性评价与等级修正
    6.1 耕地适宜性评价
    6.2 林地适宜性评价
    6.3 等级修正
        6.3.1 校正因子种类
        6.3.2 等级校正
    6.4 优势因子与劣势因子
        6.4.1 识别方法
        6.4.2 识别结果
    6.5 适宜性规划与建议
        6.5.1 林地适宜性等级提升建议
        6.5.2 土地利用方式调整建议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矿产资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对策——以四川省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川西九龙地区锂铍矿区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J]. 于沨,王伟,于扬,王登红,刘善宝,高娟琴,吕秉廷,刘丽君. 岩矿测试, 2021(03)
  • [2]代际传递视角下的凉山彝区贫困问题研究[D]. 李志遥.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21(11)
  • [3]川南某地富硒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预测预警[D]. 段嘉欣.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4]农业有机废弃物能源化生态效应评价及实现模式研究[D]. 武晓艺. 东北电力大学, 2021(09)
  • [5]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研究[D]. 李治兵. 西南民族大学, 2021(02)
  • [6]四川省绿色GDP核算与时空分异特征研究[D]. 铁晓航.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7]矿业废弃地复垦土壤-作物中镉迁移和演变特征[D]. 陈飞.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7)
  • [8]高中生物学困生的成因调查及转化对策研究 ——以四川省武胜中学校为例[D]. 周平. 南宁师范大学, 2020(02)
  • [9]基于安全生产考虑的中小型露天矿山矿权设置研究[D]. 贾达.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10]四川省邻水县土地资源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D]. 郑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标签:;  ;  ;  ;  ;  

矿产资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对策——以四川省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