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松树萎蔫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松树,松材线虫,细菌,质心,立木,马尾松,松枝。
松树萎蔫病论文文献综述
李瑞[1](2010)在《松材线虫伴生细菌与松树萎蔫病关系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3年生黑松苗作接种材料,分别接种消毒后的松材线虫和从线虫体内分离得到的细菌分离物以及线虫与细菌两者的混合物,调查比较发病情况。结果表明,单独接种消毒后的细菌分离物,松树不萎蔫,单独接种松材线虫松树发病枯死,而接种松材线虫和细菌分离物两者的混合物,松树发病更为严重。由此说明松材线虫的伴生细菌对松树萎蔫病的发生有一定作用,但并不是导致松树发病枯死的决定因素。(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0年04期)
张志诚,毛振宾,欧阳华[2](2007)在《松树萎蔫病发生中心化趋势和扩散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GIS挖掘松树萎蔫病发病林型几何质心,利用空间计量统计的方法探求松树萎蔫病扩散的模式。结果显示:滁州地区松树萎蔫病的发生呈现随机分布的态势,空间均值模型和加权标准化距模型的计算发现松树萎蔫病发生的空间特征向量-空间均值点位与首次江苏省松树萎蔫病发病区域的江浦区有较近的空间距离关联,空间均值出现在全椒县东北方位、滁州县东南方位和江苏南京市江浦区西侧方位的区域,加权的标准化距(STD)为58.133km,理论上推断以该均值点为中心,发散范围可以达到周边以58.133km为半径的区域。根据加权标准化离均差椭球参数(SDE)模型拟合得出松树萎蔫病发病点理论扩散趋向为西北-东南方向与正北左倾为62.373的角度,理论扩散的范围为长轴46.75km、短轴20.34km的椭形区域。(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6期)
张志诚,孙江华,黄保续,张锋,欧阳华[3](2006)在《基于GIS的松树萎蔫病发生格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GIS对发病信息的空间定位以及发病林型几何质心的挖掘,对空间点(单元)发病属性数据建立距离矩阵,利用空间自相关性指数Moran sI研究探询安徽滁州地区松树萎蔫病发生的空间扩散机制,结果表明:松树萎蔫病在安徽滁州和马鞍山地区的发病率从0.18%到46%不等,严重发病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明光县管店林业总厂及其相邻的鲁山林厂和老嘉山林场,发病率都在40%~46%;其次为马鞍山地区的横山林场及其附近的薛津镇.在安徽滁州地区和马鞍山地区松树萎蔫病的发生和扩散有适宜的生境条件,该地区松材线虫易感植被集聚分布的特点使松树萎蔫病持续发生和蔓延成为可能.空间自相关性的分析发现,松树萎蔫病在该区域内发病的Moran sI的空间自相关指数高达74.86%(0.05水平检验),推断在安徽滁州和马鞍山地区1316个以林型为发病单元的发病点的分布格局为高度聚集型,同时也说明松树萎蔫病在安徽滁州和马鞍山地区的发生具有一定强度的传染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期刊2006年05期)
张志诚,刘鹏,孙江华,欧阳华[4](2006)在《松树萎蔫病在安徽的侵染及其发生的气候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GIS技术对安徽省松树萎蔫病发生的空间分布和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安徽省松树萎蔫病主要发生在年均温15~15.5℃,1月均温1~3℃,7月均温28~29℃,日平均气温大于10℃积温4 900~5 000℃,干燥度0.9~1.0,年降水量在1 000~1 400 mm等降水线之间的广大区域内.(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01期)
张志诚,牛海山,黄保续,张磊[5](2005)在《基于GIS的中国松树萎蔫病发生的适应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松材线虫在中国被认为是最具有破坏性和威胁性的外来入侵生物种之一.松材线虫潜在的区域扩散不论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还是从经济损失的角度都会对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服务功能和美学价值产生很大的影响.在中国存在很多的松材线虫容易感染的寄主植物,其中日本黑松和马尾松已经被证明是最容易感染的树种.媒介昆虫松墨天牛(MonochamusalternatusHope),是松材线虫病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媒介昆虫.这种天牛主要分布在河北及河北南部的大部分省份,其大范围存在使松材线虫病在中国更大区域的传播和扩散成为可能.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温度和积温都适合松树萎蔫病病原线虫和媒介昆虫的大面积发生.利用GIS对传媒昆虫、寄主树木、病原线虫以及气候等空间信息处理和分析,得出松材线虫病在中国有着极大扩散和传播可能,其中广东部分地区、广西和福建部分地区为松树萎蔫病理论上发生最为严重的区域;安徽、江苏、浙江、上海、湖南、湖北、贵州、四川、河南和山东部分地区为松树萎蔫病理论上发生的适宜区.科学的预防和严格的地区间检疫等措施对目前防止松材线虫更大范围内传播很有必要.(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期刊2005年05期)
肖炎农,谢帮志,王明祖[6](2004)在《湖北恩施松树萎蔫病病原线虫的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湖北恩施森林公园采集的松树萎蔫病木样品分离、培养得到同一种线虫,经形态观察、显微计测,并与高桥拟松材线虫、南京松材线虫的有关特征比较,认为该线虫为松材线虫。真菌培养试验表明,恩施松材线虫能在灰葡萄孢、黑根霉、蓝变菌、交链孢菌上生长繁殖,不能在尖孢镰刀菌上生存。(本文来源于《第叁届湖北湖南植保农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4-05-01)
王金成[7](2003)在《松树萎蔫病病原及一法国分离物的分类地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上世纪以来,松树萎蔫病一直是林业上的毁灭性病害。一般认为,松树萎蔫病的病原物为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Steiner&Buhrer)Nickle],但部分研究者认为拟松材线虫(B.mucronatus Mamiya&Enda)不同地理种群间存在致病性分化,有的种群甚至有较强的致病潜能。近几年来,松材线虫的伴生细菌又成为研究的热点。另外,法国拟松材线虫的分类地位不明确使得源于法国的分离物BmFr2的致病性无法归属。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以下试验,以期为松树萎蔫病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将收集到的27个拟松材线虫分别接种于3年生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苗和黑松(P.thunbergii)苗,结果显示接种的马尾松苗几乎观察不到感病症状,而黑松苗却对拟松材线虫表现较高的敏感性。从数据分析来看,拟松材线虫对马尾松苗的致死率和RHS系数均为0,而对黑松苗的致死率介于0-75%之间,RHS系数介于0-840之间。其中来自福建的一个线虫种群BmFJ2对黑松苗的致死率为75%,RHS系数为840,表现出与阳性松材线虫对照相当的致病力。其次来自法国的BmFr2和来自加拿大的Bmcan也表现出很强的致病潜力,对黑松苗的致死率均为50%,RHS系数分别为207.2和117.8。BmCWY1、BmCGHP、BmCGHH、BmCSX、BmFr1五个种群的RHS系数都低于100,同时对黑松有一定或较强的致死率。而大多数拟松材线虫群体对黑松苗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 选择4个松材线虫分离物作为材料分离到了4个细菌株系。接种试验表明无论是有菌线虫、无菌线虫与伴生细菌的混合物还是单独的无菌线虫都会造成寄主100%死亡。而分离出的所谓伴生细菌单独接种不能引起松苗的凋萎,对松苗的致死率为0。对RHS值进行t测验发现:(1)在0.01的显着水平上,有菌线虫和无菌线虫以及和无菌线虫与它们相应的伴生细菌的混合物之间差异显着;(2)在0.05的显着水平上,无菌线虫和无菌线虫与它们相应的伴生细菌的混合物之间差异显着。这就表明,尽管所谓松材线虫的伴生细菌不能单独引起黑松苗的萎蔫,但是它能使松材线虫更好的适应于在黑松苗中的生存并加速松树的死亡。 通过形态学比较,ITS-RFLP分子图谱比较以及生物学杂交3种方法对代表松材线虫的BxUS3、BxCAJ,代表亚洲型拟松材线虫的BmFJ2、BmCNJ、BmCSC1,来自法国的分离物BmFr2以及两个新种Bnsp1和Bnsp2八个分离物之间的分类关系进行了研究,一以期搞清法国分离物BinEr二的分类地位。结果显示,无论在形态上还是在*卜RFLP分子图谱上来自法国的分离物BmFrZ都与亚洲型拟松村线虫更为相似,而且它能与亚洲拟松材线虫BmFJZ、BmCNJ、BmCSCI成功杂交并建立了能够延续的种群,与松村线虫分离物BxUS3和BxCAJ以及个滑刃属两个新种Bnspl 和BnspZ u不能杂交或不能建立能够延续的种群。这表明法国分离物BmFrZ并不属于一个独立的种,而应归属于拟松材线虫。然而,要确定法国拟松材线虫的分类地位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3-06-01)
谈家金,王新荣,冯志新[8](2001)在《松材线虫伴生细菌与松树萎蔫病关系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马尾松水培离体松枝作接种材料 ,接种消毒后的松材线虫、线虫虫体上分离到的细菌分离物GD1以及两者的混合体。结果表明 ,单独接种消毒后的松材线虫或细菌分离物GD1均不能使松枝萎蔫 ,只有两者混合接种才能使松枝发病枯死。从而说明了松材线虫的伴生细菌对松树萎蔫病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植物检疫》期刊2001年06期)
孙永春[9](1993)在《松树萎蔫病防治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报道了在松树——阔叶树混交林试验区中,运用伐除枯立木和衰弱木,并加以药剂熏蒸为主,航空喷洒化学农药为辅的措施,使得松树萎蔫病造成的损失,降低到了可以接受的程度。(本文来源于《江苏林业科技》期刊1993年01期)
黄焕华[10](1990)在《深圳市松树毁灭性疫病—松材线虫萎蔫病》一文中研究指出1988年7月深圳市发现了松材线虫萎蔫病,该病蔓延扩散迅速,到1989年9月,发病面积已达21万亩,较前1年同期病害面积扩大了23.5%,病死松树增加3倍多。本文对该病的症状、病原、传播媒介和致病过程分别作了介绍,并针对深圳市松材线虫萎蔫病的特点提出了防治意见。(本文来源于《广东林业科技》期刊1990年06期)
松树萎蔫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GIS挖掘松树萎蔫病发病林型几何质心,利用空间计量统计的方法探求松树萎蔫病扩散的模式。结果显示:滁州地区松树萎蔫病的发生呈现随机分布的态势,空间均值模型和加权标准化距模型的计算发现松树萎蔫病发生的空间特征向量-空间均值点位与首次江苏省松树萎蔫病发病区域的江浦区有较近的空间距离关联,空间均值出现在全椒县东北方位、滁州县东南方位和江苏南京市江浦区西侧方位的区域,加权的标准化距(STD)为58.133km,理论上推断以该均值点为中心,发散范围可以达到周边以58.133km为半径的区域。根据加权标准化离均差椭球参数(SDE)模型拟合得出松树萎蔫病发病点理论扩散趋向为西北-东南方向与正北左倾为62.373的角度,理论扩散的范围为长轴46.75km、短轴20.34km的椭形区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松树萎蔫病论文参考文献
[1].李瑞.松材线虫伴生细菌与松树萎蔫病关系的初步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0
[2].张志诚,毛振宾,欧阳华.松树萎蔫病发生中心化趋势和扩散模式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3].张志诚,孙江华,黄保续,张锋,欧阳华.基于GIS的松树萎蔫病发生格局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6
[4].张志诚,刘鹏,孙江华,欧阳华.松树萎蔫病在安徽的侵染及其发生的气候分布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5].张志诚,牛海山,黄保续,张磊.基于GIS的中国松树萎蔫病发生的适应性评价[J].兰州大学学报.2005
[6].肖炎农,谢帮志,王明祖.湖北恩施松树萎蔫病病原线虫的特性[C].第叁届湖北湖南植保农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
[7].王金成.松树萎蔫病病原及一法国分离物的分类地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
[8].谈家金,王新荣,冯志新.松材线虫伴生细菌与松树萎蔫病关系的初步研究[J].植物检疫.2001
[9].孙永春.松树萎蔫病防治的初步研究[J].江苏林业科技.1993
[10].黄焕华.深圳市松树毁灭性疫病—松材线虫萎蔫病[J].广东林业科技.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