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外旋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粉尘,场外,旋风,通量,力场,湍流,集尘。
外旋流论文文献综述
赵自强,何小民,丁国玉,江平,李明玉[1](2017)在《外旋流器旋流数对叁级旋流流场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二维粒子图像测速(2D-PIV)流场测试技术,试验研究了相同进口条件下多种旋流数组合旋流器出口冷态流场,分析比较了外级旋流器旋流数对流场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外级旋流器旋流强弱并不是回流区形成的主要决定因素;随着外级旋流器旋流数的增加,涡心有向前及向外移动的趋势,其回流区轴向长度逐渐变长,最大回流速度逐渐减小;回流区形状同时受外级旋流器旋流数及内级旋流器旋流数的影响,当外级旋流器旋流数相对内级旋流器旋流数足够大时,较易出现尾迹区;在旋流器出口附近,外级旋流器旋流数较小时旋流器组合流场的湍流强度峰值较大.(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李言钦,周怀春,魏新利[2](2008)在《新型内直流外旋流燃烧器流场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一种新型燃烧器的流场特性,其一次风分为内直流、外旋流2部分.采用5孔探针法和粒子图像测试技术测量一次风管模型的冷态射流场,并采用CFD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流场的时均分布和湍流特性(旋流强度、湍流强度、方向关联系数及湍动能等).结果表明:一次风的内直流部分使其具有一定的射流刚性,且没有中心回流区;外旋流部分对内、外侧气流的卷吸作用则使流场拥有较好的外部回流、整体混合及滞留特性;两者作用的相对强弱取决于叶片倾角及内外筒径比等.(本文来源于《动力工程》期刊2008年02期)
徐菡[3](2003)在《外旋流微滤膜器环隙内流场的数值模拟及膜器分离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滤也称微孔过滤,是以压力为推动力,以选择性屏障(膜)为分离介质,服从筛分原理的分离过程。在化工、医药、食品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是一项极具市场潜力和经济价值的新兴技术,但浓差极化和膜污染是制约微滤技术进一步发展和应用的两大难题。外旋流式膜器巧妙地将水力旋流器的原理与管式膜器微滤相结合,是一种新的强化微滤的膜器结构,目前对其膜器环隙内的流场分布及分离性能研究均处于起步阶段,且都以实验研究为主。本文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首次对层流范围内膜器环隙内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从理论的角度分析其流场分布的细节和特点,与前人的实验研究结果和外轴向流微滤进行比较,分析外旋流强化微滤的机理,对膜器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1)对外轴向流和外切向流两种方式下膜器环隙内流场进行变参数数值实验,作出流场及切应力的分布规律,分析无颗粒沉积时层流条件下流动结构对过滤通量的影响,认为:采用外旋流的方式将对膜面压力有削弱作用,但并不明显。而在实际微滤中,其向上凸的膜面切应力沿轴向的分布则有利于减小颗粒在膜面的沉积。 (2)采用正交回归实验,在无颗粒沉积的理想情况下,建立基于层流数值解的膜器跨膜压力损失模型、过滤通量模型、过膜器的压力损失模型和膜器过滤效率模型,首次从通量、能量损失及膜器对料液的处理能力等叁个方面,更全面地对外旋流方式下的微滤过程进行了描述。 (3)综合分析了在无颗粒沉积的理想情况下,流动参数、结构参数对微滤效果的影响情况,发现各参数对微滤效果的影响复杂,在膜器优化设计时必须综合考虑各因素而适当选取,且微滤效果的提高是以过膜器压力损失的增大为代价的,从而从理论上对实际微滤过程中观察到的通量随操作压力的增大而增大的现象做出了解释。 (4)通过颗粒受力分析,推导出外旋流方式下颗粒不沉积膜面的条件和已沉积颗粒沿膜面滚动的条件,认为从减小颗粒的沉积到促使已沉积颗粒沿膜面的滚动等方面,外旋流方式相对外轴向流较容易实现,当膜面上所有点上都满足上述条件时,在膜面上将无滤饼或形成一阻力较小的动态滤饼层。且为保证膜器长时间连续过滤,并不一定要一味地追求大的通量值。 (5)对环隙内涡的形成及其对微滤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定性分析,认为当环隙内流速达到一定程度时,在环隙纵剖面上会有涡的出现,涡的产生对颗粒的沉积和运动都有较大影响,可减小甚至防止滤饼的生成,从而起到强化微滤的作用,但为减小或防止环隙内出现低压区等对微滤不利的因素,切向速度的选取也存在最佳值的问题。 总之,在层流条件下,对于纯净水的微滤,外旋流的方式对微滤通量的影响并不显着。但对于悬浮液,外旋流中流体的旋转确实起到了强化微滤的作用。同时也需指出的是,为使外旋流的方式较好地达到强化微滤的目的,建议采用一定流量下的湍流方式较为合适。(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期刊2003-05-10)
沈亮[4](2002)在《外旋流膜器压力场及微滤机理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外旋流管式微滤膜器是一种新型的利用离心力场作用强化渗透通量的装置。待分离的悬浮液从切向流入膜器,在膜管和膜器壳的环隙间形成高速旋转的十字流,能有效克服浓差极化和膜污染现象的不利影响。本文首次对这种装置中流体的压力场进行实测,并结合渗透通量的实验,系统的研究了该种膜器的分离机理。 首先,建立了新的实验系统,同时完成测压和测通量的实验。通过改变料液浓度和料液进口操作压力,探索不同工况下压力场和通量的变化。完成同种工况下外旋流和外轴向流式十字流微滤效果的对比实验。 其次,分析实验数据,发现环隙剖面压力沿径向呈鞍型分布,靠近膜管和外壳内表面处较大,沿轴向递增,而不计重力场时略有下降的规律,提出膜器最大有效长度的概念;环隙纵截面上有类似泰勒涡的旋涡存在,导致压力在径向和轴向都有波动;操作压力和浓度的增大均造成压力场增大,但递增的幅度越来越小。 第叁,建立渗透通量的稳态经验模型和动态衰减模型两个新模型,前者将影响渗透通量的因素归纳成膜器进口雷诺数和欧拉数等重要的无因次数群,提出了具体的公式,为模器放大设计奠定基础;后者是一个幂函数模型,比原有的线性模型更贴近渗透通量随时间变化的实际过程。利用实验结果分别对这两个通量模型进行了验证,最大偏差分别为13.9%和30%。 最后,通过对流场中颗粒的运动及受力分析,得出通量和压力降一定时,旋流中的颗粒不进入膜面边界层和不在边界层内沉积的粒径范围,推导了由膜面压力和通量求解污染层阻力的公式。求解出各工况下的污染层阻力,综合膜面压力和通量的实验结果,发现料液浓度和操作压力的增加使流体压力场增加、同时也使污染层阻力增加,但由于二者变化的幅度不同,造成渗透通量在浓度增加时急剧减小、而在操作压力增加时缓谩增加的不同结果。 总之,外旋流式微滤是对传统十字流过滤的一种强化,尤其适用于低压操作条件,浓度在0刀5%以下悬浮液的分离。(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期刊2002-05-17)
张东晨[5](2001)在《国内外旋流筛的技术现状及发展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旋流筛是综合水力旋流器、离心机和弧形筛叁者特点的一种脱水分离设备, 在矿物加工领域应用非常广泛。分析和比较了国内外现有的旋流筛的类型、特点及使用情况,对旋流筛的研究及应用发展前景作了展望。(本文来源于《第四届全国矿山采选技术进展报告会论文集》期刊2001-10-01)
王成端,陈文梅,薛勇,陈海焱[6](2000)在《外旋流强化管式膜微滤的研究评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综述了国内外膜分离技术的发展基础上 ,分析了膜微滤的优缺点 ,并对提高膜通量、降低膜污染的外旋流强化管式膜微滤过程 ,给出了其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方法(本文来源于《西南工学院学报》期刊2000年02期)
陈杰,潘志刚,张格,单淑梅,徐振国[7](1999)在《旋风集尘器外旋流区粉尘分离过程与浓度场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内旋流加速旋风集尘器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研究了粉尘颗粒在外旋流区内运动的规律,建立了粉尘颗粒在流场中运动的动力平衡微分方程和轨迹方程,导出了浓度场分布的理论公式,提出了分离效率计算的数值方法。(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1999年03期)
陈杰,潘志刚,徐振国,赵学笃,温晓南[8](1998)在《旋风集尘器外旋流区与内旋流区的流场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内旋流加速旋风集尘器外旋流区和内旋流区的流场分布,测量出各旋流区的速度,推导出流场分布的空间向量。实验表明,流场切向速度的分布形式为沿半径方向递减的准自由涡,准自由涡指数为0.5,外旋流区的最小切向速度15m/s,内旋流区的最小切向速度32m/s,外旋流区和内旋流区上端轴向速度的分布形式为指数分布,最大轴向速度分别为4.92m/s和5.57m/s;内旋流区下端的轴向速度在与中心旋流的交汇处为0,并沿径向以指数递增;各旋流区的径向速度较小,方向向心。(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1998年03期)
朱浩东,杨敏,梁家刚[9](1994)在《国内外旋流分离器特点及发展方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内外旋流分离器特点及发展方向朱浩东,杨敏,梁家刚(江汉机械研究所)旋流分离器是利用旋转流体产生的离心力使两相流分离的设备。按其工作介质可分为旋风分离器和旋液分离器。前者主要用于气固两相分离,应用范围广泛,对这类分离器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比较深人,对内部...(本文来源于《石油机械》期刊1994年12期)
任俊,王文梅[10](1993)在《国外旋流设备的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旋流设备的新进展作了评述,指出借助离心力场和重力场迭加来单一实现物料分级的普通旋流设备正在向综合力场旋流设备和旋流组合机构2个方向发展,而其应用正逐渐向浓缩、脱水及物料分选方面扩大。(本文来源于《国外金属矿选矿》期刊1993年11期)
外旋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了一种新型燃烧器的流场特性,其一次风分为内直流、外旋流2部分.采用5孔探针法和粒子图像测试技术测量一次风管模型的冷态射流场,并采用CFD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流场的时均分布和湍流特性(旋流强度、湍流强度、方向关联系数及湍动能等).结果表明:一次风的内直流部分使其具有一定的射流刚性,且没有中心回流区;外旋流部分对内、外侧气流的卷吸作用则使流场拥有较好的外部回流、整体混合及滞留特性;两者作用的相对强弱取决于叶片倾角及内外筒径比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外旋流论文参考文献
[1].赵自强,何小民,丁国玉,江平,李明玉.外旋流器旋流数对叁级旋流流场特性的影响[J].航空动力学报.2017
[2].李言钦,周怀春,魏新利.新型内直流外旋流燃烧器流场特性的研究[J].动力工程.2008
[3].徐菡.外旋流微滤膜器环隙内流场的数值模拟及膜器分离性能研究[D].四川大学.2003
[4].沈亮.外旋流膜器压力场及微滤机理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2
[5].张东晨.国内外旋流筛的技术现状及发展前景[C].第四届全国矿山采选技术进展报告会论文集.2001
[6].王成端,陈文梅,薛勇,陈海焱.外旋流强化管式膜微滤的研究评述[J].西南工学院学报.2000
[7].陈杰,潘志刚,张格,单淑梅,徐振国.旋风集尘器外旋流区粉尘分离过程与浓度场分布[J].农业机械学报.1999
[8].陈杰,潘志刚,徐振国,赵学笃,温晓南.旋风集尘器外旋流区与内旋流区的流场分布[J].农业工程学报.1998
[9].朱浩东,杨敏,梁家刚.国内外旋流分离器特点及发展方向[J].石油机械.1994
[10].任俊,王文梅.国外旋流设备的新进展[J].国外金属矿选矿.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