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宁: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研究论文

高晓宁: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研究论文

【摘要】五四时期通常被认为是由新文化运动开始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这一段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在这一特殊的历史阶段被进步知识分子宣传进入中国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回顾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背景及影响,对于认清当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巨大作用,进一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及在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启示。

【关键词】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了普遍的传播,这一思想的流传历程以及对当时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实质上便是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并能动运用于国内实际的过程。随着五四运动的深入发展,人们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愿望更加迫切,在这样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被系统地梳理并总结,进而得到了大规模的普遍广泛的宣传和发展。当时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对中国双重压迫,危机四伏、千疮百孔的国家现状促使有志青年和知识分子急切寻找救治社会的良方,在这些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马克思主义能够脱颖而出并被中国人民所选择,正是由于它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今年是我国建国70周年,同时也是五四爱国运动100周年,回顾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背景及影响,对于认清当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巨大作用,进一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及在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启示。

一、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背景

五四时期中五四运动是一个分水岭,五四运动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步传播,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获得了广泛传播。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得到传播和发展是受到国内和国际形势的不断变迁影响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有着国内外的双重背景。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与资产阶级理论在中国行不通

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各阶级都在为找到一条有效的救亡道路而努力。洋务运动,地主阶级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发展实业,培养新式人才;太平天国运动,农民阶级发动反抗满清朝廷的武装起义;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农、工、商等的政治改良运动;辛亥革命,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最终却大权旁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客观上表明当时需要新的思想武器。虽然各个阶级的努力并没有彻底拯救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社会,但人们的思想因此大大解放,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获得了相对宽松的空间。在这期间,有识之士不断向西方学习。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从维新运动到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清王朝统治,企图运用资产阶级理论建立一个新中国。但事实证明中国缺乏实行西方宪政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民族资本主义没有初始的积累,无产阶级力量弱小,人们寄希望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但是民族资产阶级自身存在局限性和妥协性,也没有先进科学理论作指导,最终导致中国人再度陷入迷茫之中。

(二)新文化运动启蒙与后期阵营分化

资产阶级理论尝试失败导致封建残余卷土重来,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找从太平天国到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屡屡受挫的内在原因,最终发觉经济变革、政治革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将目光转向了文化领域。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为代表的先进人士首先觉醒,发动了新文化运动。针对旧文化带给中国人的精神枷锁,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通过文学的形式对抗封建旧思想,对传统的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封建文化进行猛烈批判,冲破了封建主义的思想禁锢,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扫除了思想障碍。但是,新文化运动阵营在与封建逆流以及各种复古思潮抗争的同时,内部不断发生着斗争和裂变。随后引发了“问题与主义”之争,这也是无产阶级思想与资产阶级思想分流的开端,之后逐步形成了两个不同阵营。在这期间,马克思主义成为辩论的焦点,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舆论氛围。

(三)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与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一战期间及其后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西方各国忙于战争无暇东顾,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工人阶级的队伍也随之成长壮大起来,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构成了阶级基础。一战前中国民族工业的产业工人共60余万人,到1919年,产业工人已增加到200万人,他们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遭遇极其艰苦。在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的驱使下,工人阶级动用了“罢工”这个武器,萌发了“共同反抗”的意识。这时的工人阶级还没有意识到自己阶级的历史使命,仍然是一个自在的阶级。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历史新时期,继续发扬战斗传统,工人的斗争规模空前扩大,阶级意识也逐渐增强,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他们迫切需要寻找科学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从而由自为阶级转化成为自在阶级,承担起时代使命。

(四)一战的爆发与巴黎和会的失败

一战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巴黎和会进一步暴露帝国主义的本质。中国人民看清了帝国主义恃强凌弱的丑陋嘴脸,了解到了资本主义的本来面目,对帝国主义的幻想开始破灭了。先进的知识分子意识到依靠资本主义民主改革不能使中国摆脱现状,因而开始寻找救国图变的新道路。五四运动促使先进知识分子思想观念改变,他们由先进的民主斗争战士开始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群体开始形成,传播其思想理论的力量不断壮大。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由学生开始,继而形成全国规模的五四爱国运动。

五十多年以来,中国人不变的是对西方社会的向往。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不仅使知识分子重新认识自身地位,也使国人尤其是青年学生信仰发生转变,不断地向马克思主义靠拢,推动了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广大的人民群众在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介绍下开始认识到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反动统治的丑陋面目,越来越多的中国大众开始减少对马克思主义的陌生感,逐渐被马克思主义独有的魅力所吸引,改变了思维方式,懂得了如何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开始独立地思考中国社会现状。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不单单将马克思主义当作一种学说,而是把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采取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人在知识分子的团结下增强了革命信心,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从此以后,中国人民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投入长期曲折的斗争并最终取得了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五)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与苏俄政府对华态度的转变

轮回是叶芝神秘主义思想下不可不提的主题。“轮回”本是古印度婆罗门教主要教义之一,认为死亡仅仅是走向下一个轮回,后被佛教沿袭并为其注入新的教义。“谓众生于六道中犹如车轮旋转,循环不已,流转无穷。众生由惑业之因贪、嗔、痴三毒招感三界、六道的生死轮转,恰如车轮的回转,永无止尽。故称轮回。”而该论文所指的“轮回”是叶芝在自己所处的时代大背景下,基于创作主题和目的的需要,对“轮回”的本意建构了自己的理解,使之能够充分地表达他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离不开俄国的十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列宁指挥布尔什维克党推翻了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证实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的可能性,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毛泽东这样说道:“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p471)中俄两国相似的国情和境遇促使中国有识之士开始认知接纳乃至应用马克思主义;同时,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对华态度转变,对外发布《和平法令》,相继发表了两次对华宣言,宣布废除沙皇政府同中国所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放弃以前夺取的中国领土,并将沙皇政府从中国攫取的一切都无偿地、永久地交还给中国,这同样使中国人民对苏俄政府态度转变。苏俄政府实行一系列对内对外政策也使先进的中国人看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进而吸引他们学习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尝试在中国开辟全新的革命发展道路。

二、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当被问及“学习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时,同学们还是将问题归咎于自身。在所有这些原因中“自控能力较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了81.13%;位居二、三位的原因是“基础较差”和“学习心理压力大、对学习没信心”;相反,“学习状态良好”的只占到了12.58%。由此本文得出初步结论:自控能力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是学风建设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使知识分子成长为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准备

理论一旦被群众掌握,就变成了巨大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到了许多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认同,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这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使大批青年更加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者群体,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普遍传播的新局面,为中国的革命和政治发展指引了道路,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政治革命新局面的开启也促进了新文化运动向一个新的方向发展。新文化运动开始是反帝反封建的启蒙运动,矛头指向封建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下,逐步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运动,增加了反帝国主义的新内容,文化运动与政治运动相结合,成为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化革命的一部分,使中国人的命运与世界人民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此,中国革命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再加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从革命性质、革命纲领、革命领导者、革命动力、革命方法直到革命实践活动,都与五四运动以前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根本不同了。

(二)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推动新文化运动向一个新的方向发展

五四期间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得知识分子看透了封建主义的本质,坚定了与其决裂的决心,迫切想要打破封建主义存在的经济和文化基础,摆脱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被压迫的地位。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也产生了新的认识,开始了解资本主义的弊病。同时认识到了自身在中国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感受到了文化传播的巨大力量,知识分子更加觉醒,主动投入到实际中去运用理论指导革命活动。五四运动的蓬勃发展也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开始走进工人、群众而获得了广泛传播,先进知识分子转变和成长为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他们认识到想要进行大规模的民主斗争、取得大范围的革命胜利离不开统一的指挥和领导,中国迫切需要一个领导机构为革命指路,因此马克思主义者开始了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道路,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相继成立,之后开始筹备成立中国共产党来领导中国革命。

(三)促使国人信仰转变,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长足发展

一个微信公众号须得有目标人群才能确保公众号价值的发挥。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公众号,目标人群并不复杂,因为其旨在还原某个事实、传播某类文化或输出某种价值,“清宫扬州御档”就属于此类公众号。因此笔者认为该公众号的目标人群主要以专家、老师和学生为主,特别是与历史、文学、图情档有关的人群,他们愿意研究御档中包含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内容,也愿意将这些文章分享到朋友圈,使更多的同行关注此公众号。

三、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现实启示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能够在国内得到普遍的宣传,先进的传播群体和多样的宣传方式具有难以代替的作用。从传播群体看,在五四期间,马克思主义者是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军,他们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又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还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者。当今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主体,党的思想理论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宣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需要一支道德高尚、信仰坚定、理论功底扎实、业务技术精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因此,充分发挥青年知识分子的作用,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队伍建设,培养和塑造一批敢于创新、勇于突破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至关重要。除此之外,五四时期对马克思主义起到传播作用的还有许多有代表性的群体,如无政府主义者、中国国民党人、民主主义知识分子等,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学术文化思想看待,他们传播马克思主义,但并不一定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更不一定实践马克思主义,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新时代,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也要加强同民主党派的团结协作,加强党内党外多重合力,充实传播群体,增强社会影响力,扩展马克思主义传播渠道。

(一)结合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同频共振

中国有数千年的本土文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能够短时间内扎根中国的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的文化具有许多共通之处,两种文化的契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人对于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陌生感和心理障碍,易于产生亲近和认同。两种文化部分观念的暗合,比如共产主义和中国的大同社会,也利于先进分子认同和理解外来的马克思主义,开启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传播。因此,新时期我们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学习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于中国传统文化同频共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当今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深入的过程。我们要在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持续推进理论创新,及时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挑战和新问题,不断推进理论的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国情,认准方向,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增加相关)

在国际国内双重历史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以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之势在中国传播开来,中国的知识分子更加觉醒,成长为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准备,促进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向一个新的方向发展,由此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导致国人信仰改变,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长足发展。

(二)运用大众传媒,多个群体多种宣传方式合鸣共奏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一项艰巨的事业。五四时期在复杂的国内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冲破重重障碍,崭露头角,成为中国政治思想的主流,拨云见天,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时期。深入剖析这个来自遥远德国的思想在怎样的背景下传入中国,以及传入中国后带来的巨大影响,对我们今天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继续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具有现实的启示作用。

失败了。我和姐姐看似一个完美的计划泡汤了。第二天,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姐姐,姐姐惊讶地说:“啊,竟被他发现了。真可惜,这个计划没能成功。”

从宣传方式上看,报纸和杂志是当时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宣传和介绍的主要媒体力量,报纸刊物所宣传的内容引起了社会的广大关注。毛泽东同志通过自己主编的《湘江评论》,进行了革命的宣传鼓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周恩来同志在五四运动后,也积极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在他领导下的“觉悟社”经常集会学习和研究马克思著作与有关文章,还邀请李大钊等到天津讲演,介绍马克思主义观点。著作流行的同时,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中也扩大了和巩固了自己的讲坛。五四时期多样的宣传方式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在国内得到良好的宣传和介绍,加快了人民的思想解放,引发了群众的斗争热情。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不断创新传播方式,扩大传播范围。不仅要充分利用报纸、期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还要充分利用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数字报纸、数字杂志、触摸媒体、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占领信息传播新高地。

图1主要是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1所示,横轴为时间序列所选取的年份,实线代表碳排放量,虚线代表GDP增长率,两者在数据选用年份中变化趋势一致。

(三)坚持群众路线,知识分子与人民大众双向互动

知识分子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力军。他们接受了先进的西方教育,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期望能够找到改造中国社会的正确道路,他们尝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介绍到中国,在传播过程中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逐步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为了让工人和农民更好的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宣传的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加工成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创办报刊、开办夜校等方式传播给广大人民。由此,广大人民群众逐渐了解马克思主义,并开始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思想武器的革命实践。知识分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十八大以来,国家领导人多次论述知识分子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指出知识分子是国家的宝贵财富。知识分子只有认同马克思主义才能明确责任,积极投入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中,为人民服务。因此,重视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当前,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同样需要坚持群众路线,让知识分子发挥作用,尊重群众的意愿,倾听群众的呼声,满足群众的需求,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形式出现在生活中,让知识分子和人民大众双向互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更好地实现。

(四)立足国情,抵制错误思潮与满足现实需要双管齐下

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传播离不开社会主义思潮的传入,“如同其他国家一样,中国人民接触和介绍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从介绍社会主义学说开始的”。中国第一篇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也是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数量众多的社会主义思潮中,给了青年学生一种新的视野,使他们看到了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丑陋嘴脸,也看到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贴合了当时的现实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2](p11)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从根本上说,是适应了中国革命的客观需要。同时,马克思主义在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中,主要经过了三次大论战且获得了重大的胜利。通过三次大论战,马克思主义经受住了考验,扫除了障碍,终于走在时代的前列,成为指导中国革命的先进的理论武器。这说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思想,必须通过与其他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想斗争,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今天,全球化的信息时代背景明确显示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化必然要面对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因此,我们要在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前提下,深入研究中国国情,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审慎对待各种社会思潮,掌握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致力于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让全社会共享改革的成果。同时,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我们也要以包容开放的心态对待多元社会思潮,汲取符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的内容,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占领马克思主义宣传的主阵地,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王海风: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对先进知识分子革命的影响[J].南方论刊,2011(7).

[4]刘云凤: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主体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8,9(19):12-13.

[5]高瑞涟: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8.

[6]娄格: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者的科学探索研究[J].智库时代,2017(15):64,100.

[7]季水河:新文化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研究 [J].求索,2017(07):20-29.

[8]李文坛:社会主义思潮在近代中国的早期传播(1871-1910年)[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7.

[9]秦烨:五四新文化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研究[J].马克思主义学刊,2016,4(04):196-201.

[10]董银苹:五四时期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探索之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6.

[11]吴曼,张晓红: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及启示[J].兰台世界,2016(20):102-106.

[12]江巍:《新青年》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D].安徽师范大学,2016.

[13]程焕,王文平: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的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J].新闻传播,2016(13):14-15.

[14]常硕: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

[15]孙路芳: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实践及经验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5.

[16]王磊:深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研究的再思考[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04):12-16.

[17]朱琳:五四时期的“问题与主义”论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

[18]吴真:中国共产党成立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19]王宜胜: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根源[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3,26(02):25-27.

[20]王宜胜: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探讨[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2,35(05):9-10.

[21]张春丽:五四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原因、特点及影响[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31(03):22-25.

[22]李明: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传播问题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2.

[23]沙健孙:五四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与马克思主义[J].中共党史研究,1989(3).

[24]陈留根: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识[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本文为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央民族大学)项目(17M03JK2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高晓宁(1994.11-),女,汉族,山西大同人,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周洁

标签:;  ;  ;  ;  ;  ;  ;  ;  ;  ;  ;  ;  ;  

高晓宁: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