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海洋论文-李赫,郭新毅,马力

分层海洋论文-李赫,郭新毅,马力

导读:本文包含了分层海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海洋环境噪声空间特性,海底反射损失,海底地声参数估计

分层海洋论文文献综述

李赫,郭新毅,马力[1](2019)在《利用海洋环境噪声空间特性估计浅海海底分层结构及地声参数》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环境噪声场中包含了海洋中的诸多信息,海底地声参数是影响海洋环境噪声场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于不同的海底分层结构,海底反射损失会根据沉积层厚度和各层声速呈现出不同的临界角和干涉条纹结构.本文利用Harrison能流理论,从理想反射系数出发,分别考虑了声速、密度、衰减系数、沉积层厚度等几种参数对无沉积层和单层沉积层中反射系数的影响,并对单层沉积层海底的反射系数进行了化简,结合互易原理解释了反射损失条纹结构的形成机理.中国黄海某海区试验结果表明,利用海洋环境噪声空间方向谱获得的海底反射损失,可以提取海底反射临界角和干涉条纹信息,由此可估计出海底分层结构、声速和沉积层厚度等海底参数信息.(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21期)

袁瑞,王统泽,张洪生[2](2019)在《南海北部海洋分层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中较强的层结特征是发生海洋内波的必要条件,基于HYCOM计算的南海北部多年温盐数据,分析了该区域海洋分层年际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ONI指数,分析在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分别发生时南海北部海洋分层对该事件的响应。(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期刊2019-10-11)

李平,史晓源[3](2019)在《我国滨海城市海洋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分层模型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旅游开发的同质化倾向,是国内沿海旅游城市之间竞争加剧的重要原因之一。海洋旅游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以往主要集中在城市与城市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单一层面分析,缺少在区域和城市两个层面对海洋旅游竞争力影响的探讨。通过选取国内环渤海、长叁角、闽台两岸、珠叁角和海南省五大海洋旅游区域的25座代表性城市,在充分借鉴前人对海洋旅游竞争力影响指标的研究基础上,采用分层模型的分析方法,分别构建了平均数作为结果的回归模型和带随机效应的单因素协方差分析模型两个半条件模型。结果显示:国内沿海城市海洋旅游竞争力差异90.14%来源于城市自身的差异,其他9.86%的竞争力差异是由区域经济与环境差异造成的;区域层面的因素主要有区域内平均GDP、区域内部经济均衡度和区域人均消费水平;市域层面的因素主要有近海水质、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数量、游客人均消费以及第叁产业投资额占固定投资的比重。(本文来源于《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周筠珺,成鹏伟[4](2017)在《海洋分层介质中雷电电流源的水平辐射电场传播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海洋战略的持续推进,海上各类固定及移动的工作平台均需进行更加有效的雷电防护。海上防雷工作中深入了解雷电电流源水平辐射电场(Er),在海洋分层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本文就能够对海上设施产生较大影响的地闪进行研究,因此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正地闪首次回击电流源(PS)及Nucci电流源(TLS),通过时域的方法对两种雷电电流源的水平辐射电场在由空气、海水及洋壳所组成的海洋分层介质中的传播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在海面及其以上的高度(h≥0 m),当距雷电电流源水平距离r=0 m时,两种雷电电流源产生的Er均为正值;其中PS产生的Er是随时间呈对数增加,而TLS的则随时间呈单峰正偏态分布;当r>0 m时,两种雷电电流源产生的Er与r=0 m时的基本呈反位相。(2)当r=0 m,h介于0~50 m及100~500 m之间,PS于雷电发生后10μs的Er值则分别介于3.273 3×10~6~1.177 1×10~7v/m及1.035 1×10~7~1.155 3×10~7v/m之间,而TLS的Er峰值则分别为9.274 7×10~5~2.887 6×10~6v/m及2.688 7×10~6~2.854 2×10~6v/m之间。(3)当h=10 m,r介于50~500 m之间,PS于10μs的Er值则介于-1.1216×104~-7.027 9 v/m之间,而TLS的Er峰值则介于-2.478 4×10~3~1.385 9 v/m之间;当h=10 m,r=1 000 m时,TLS的Er峰值为9.482 6 v/m。(4)在海面以下(h<0 m),r介于50~1 000 m之间,两种雷电电流源的Er主要为正,且随时间均呈单峰正偏态分布;当h=-5 m及-10 m时,PS与TLS的Er值于两个深度的差分别介于5~53 v/m与2~28 v/m之间。(本文来源于《海洋通报》期刊2017年06期)

陈圣涛[5](2016)在《温度分层海洋表面的波动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中的温度/密度分层是一种普遍现象。该文基于N-S方程,结合Airy波浪理论和VOF两相流模型,数值模拟了分层海洋中的波动特性。通过与理论解的对比验证了数值模型的有效性。研究了波浪作用下的海面波动特征、温度/密度分层情况下波动的传播过程以及密度分层对波动抑制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海面处、下层海水处,温度波动并不符合明显的正弦特性,存在着"削峰"现象,更接近于"方波"的特性,体现了由温度分层导致密度变化所引起的抑制效应。该文的结论对研究海洋表面热量交换、营养物质的输运、船舶航行和波浪的传播等具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期刊2016年05期)

欧焱青,黄益旺[6](2016)在《水平分层海洋环境噪声场模型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环境噪声场是声呐系统的主要背景干扰场。只有深刻认识海洋环境噪声的时域、频域和空域等特性,才能正确地评价声纳装备的性能,提高声呐性能和作用距离。本文分别在Kuperman提出的简正波模型和Harrison提出的射线模型基础上,推导了风成表面噪声源作用下噪声场谱级和空间相关函数的表达式。根据仿真了中国南海某海区实际波导环境下噪声场空间特性,并对两种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两种模型基本可以相互验证,此外,仿真结果表明:噪声强度随着频率增加而减弱,噪声谱级和垂直相关性受声速影响比较明显,在非均匀声速下噪声场垂直相关性不仅仅和垂直间距有关,还和其空间位置有关。(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6-08-21)

乔玉香,安立龙,张光亚[7](2016)在《人才培养分层化 教学改革机制化——广东海洋大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出发,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提出了其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路径,并分析了其所取得的成效。(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期刊2016年07期)

陈涛[8](2016)在《不确定海洋环境下AUV分层任务规划与重规划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AUV(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al),即自主水下机器人,其在海洋开发和探索中得到广泛应用。为了能够有效提高AUV在不确定性、复杂且任务多变的海洋条件下进行任务执行和探索时的稳定性,需要对于其分层任务规划和重规划方法进行充分的研究,以期能够有效提高AUV在不确定海洋环境下自主完成任务以及适应程度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通讯世界》期刊2016年12期)

程猛[9](2016)在《新元古代至寒武纪化学分层海洋中的钼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元古代至寒武纪是地球海洋化学与生命演化的关键时期。沉积Mo同位素组成对探索早期地球海洋氧化还原状态及其与生物演化之间关系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已有的研究对于Mo在早期地球分层海洋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认识尚较为有限,这使得在应用其进行水体化学研究时存在较多问题。因此,我们开展了新元古代至寒武纪早期海洋Mo化学循环的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准确厘定Mo同位素分馏的局部和全球控制因素,从而对这个时期海洋局部和全球两个尺度上的氧化还原状态予以约束。分层海洋中Mo的循环强烈受到局部Fe-Mn氧化物和H2S的控制。通过对寒武纪牛蹄塘组杨家坪剖面(湖南省石门县)的分析,我们发现Fe-Mn搬运机不仅会导致Mo可能相对U产生额外富集,其与低H28水体的交互还会导致沉积物中形成异常低的同位素组成。在硫化水体中,沉积物中Mo同位素组成具有受H2S浓度梯度控制的空间差异性。这两种机制导致沉积物Mo同位素在空间上规律性分布的特征。因此,在对某一时期海水的Mo同位素组成进行重建时,通过空间上的对比有可能有效的排除局部因素的影响。Mo在硫化环境中的转化为MoS42-并进入沉积物需要硫化持续足够时间。因此,Mo同位素的分馏可以用来探索地质历史中的短暂氧化事件。通过对寒武纪荷塘组蓝田剖面(安徽省休宁县)含海绵化石石煤层Mo同位素的研究,我们在含层状海绵化石的层位中发现了多次Mo同位素的负偏移,并伴随更高的Mo、U和V的富集。该特征指示在沉积南华盆地内多次的氧化水体的涌入过程,但盆地内水体的氧化可能只持续了有限的时间。由于海绵对氧气的需求量很低,短暂氧化的水体为海绵的发育创造了重要的条件。这项研究展示了Mo同位素技术在记录古海洋海水氧化还原状态的快速波动方面具有重要潜力。埃迪卡拉纪蓝田生物群的出现指示生物系统的复杂程度相对之前显着增加,而海洋氧化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还尚不清楚。通过对该时期中岭剖面和袁家剖面的研究,我们发现这个时期海洋的Mo同位素组成仍然只有+1.2‰,与之前的海洋无明显差异,表明该时期海洋的硫化相对之前发生降低,但氧化水平仍然很低。因此,我们认为海洋氧化对此次生物事件的发生作用不大。新元古代至寒武纪海洋氧化还原状态的演化历来受到众多的关注,但已有研究多针对于某个时段而难以对整个进程给出完整约束。我们对这个时期海洋Mo同位素的演化曲线进行了重建,结果显示Mo同位素在750 Ma至560 Ma持续较低的同位素组成(+1.1‰-+1.2‰)且波动较小,而在约551 Ma时出现显着的增加,达到+2.0‰并在之后的寒武纪接近现代海洋,对应Kimberella—最早的叁胚层动物的出现。这指示海洋的整体氧化程度可能在551 Ma前后发生显着改变。之前海洋较低的氧化程度可能限制了动物的演化,导致其演化速度和分异程度均有限。(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16-05-01)

罗义华[10](2015)在《海洋油田分层开采脱手工具的应用情况及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油田油层层系较多,为实现多个油层分层开采的要求,经常使用到分层开采脱手工具。本文主要对近年来南海西部油田使用T-Guide分层脱手工具的作业情况进行统计,并与渤海使用的J型槽脱手工具和瑞丰公司T-Guide脱手工具进行对比,总结此类工具在作业中的优缺点和注意事项,以便加强作业安全风险控制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为后续进行类似作业提供经验与参考。(本文来源于《科技展望》期刊2015年26期)

分层海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海洋中较强的层结特征是发生海洋内波的必要条件,基于HYCOM计算的南海北部多年温盐数据,分析了该区域海洋分层年际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ONI指数,分析在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分别发生时南海北部海洋分层对该事件的响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层海洋论文参考文献

[1].李赫,郭新毅,马力.利用海洋环境噪声空间特性估计浅海海底分层结构及地声参数[J].物理学报.2019

[2].袁瑞,王统泽,张洪生.南海北部海洋分层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的响应[C].第十九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2019

[3].李平,史晓源.我国滨海城市海洋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分层模型的实证研究[J].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9

[4].周筠珺,成鹏伟.海洋分层介质中雷电电流源的水平辐射电场传播特征研究[J].海洋通报.2017

[5].陈圣涛.温度分层海洋表面的波动特性[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16

[6].欧焱青,黄益旺.水平分层海洋环境噪声场模型对比研究[C].2016’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6

[7].乔玉香,安立龙,张光亚.人才培养分层化教学改革机制化——广东海洋大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

[8].陈涛.不确定海洋环境下AUV分层任务规划与重规划方法研究[J].通讯世界.2016

[9].程猛.新元古代至寒武纪化学分层海洋中的钼生物地球化学循环[D].中国地质大学.2016

[10].罗义华.海洋油田分层开采脱手工具的应用情况及对比分析[J].科技展望.2015

标签:;  ;  ;  

分层海洋论文-李赫,郭新毅,马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