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钛酸铋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性能,无机,纳米,无铅,粉体,特性,温度。
钛酸铋钾论文文献综述
张帆,王毅民,孙冬梅,王琪月[1](2015)在《钛酸铋钾纳米粉体的水热法制备和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Bi(NO3)3·5H2O和纳米Ti O2作为铋源和钛源,KOH作为钾源和矿化剂,采用水热法制备钛酸铋钾,(K,Bi)Ti O3(KBT)纳米粉体,并对样品进行了XRD和SEM表征。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180℃时保温24 h,能够得到单一晶相的KBT粉体。KOH浓度由6 mol/L增加到8 mol/L时,KBT由赝立方晶相变为四方晶相,说明粉体粒径尺寸明显增大;KOH浓度为6 mol/L时,粒径尺寸约50 nm。(本文来源于《中国陶瓷工业》期刊2015年01期)
杨庆庆[2](2013)在《钛酸铋钾钠基无铅压电陶瓷及其掺杂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概述了压电晶体与压电效应以及铁电晶体与铁电性,总结了五类无铅压电陶瓷的主要掺杂和结构特点,介绍了压电陶瓷的主要性能参数和压电陶瓷在压电振子和压电换能器两方面的主要应用。讨论了传统固相法制备陶瓷的实验过程和陶瓷的性能测试方法,在此基础上确定了陶瓷的最佳制备条件,并研究了陶瓷的各向性能。本文研究了两组实验。实验一是在BNT基础上,掺杂四方相BKT,合成二元系无铅压电陶瓷Bi0.5(Na1-xKx)0.5TiO3(BNKT),研究了BNKT陶瓷在叁分相与四方相共存的准同型相界处的压电与介电性能。实验二是在BNKT的基础上掺杂第叁组元LiNbO3,制备了(1-x)Bi0.5(Na0.8K0.2)0.5TiO3-xLiNbO3(简称(1-x)BNKT-xLN)陶瓷,研究了其对陶瓷烧结特性和各向性能的影响。根据化学式Bi0.5(Na1-xKx)0.5TiO3用传统固相法制备纯BNKT陶瓷的烧结条件为:800℃预烧,保温2h、1150℃烧结,保温2h,升温速率2.5℃/h。极化条件为:极化电场4KV/mm,极化温度120℃,极化时间25min。BKT含量对BNKT相结构、微观结构、电性能的影响:(1)XRD结果显示,不同BKT组分点的陶瓷样品均形成单一的钙钛矿结构固溶体,XRD图谱衍射峰稍微向低角度偏移了,表示晶胞体积增大了,在x=0.2时,BNKT陶瓷存在叁方相与四方相共存的准同型相界处。(2)SEM测试结果显示,陶瓷晶粒尺寸先变小后增大,表明适量的K+进入到晶格中,提高了陶瓷的致密度和烧结特性。(3)陶瓷的压电常数d33和平面机电耦合系数Kp在准同型相界处达到最大值。相对介电常数ε33T/ε0和机械品质因数Qm,随着BKT含量的增加,分别成线性增大和线性减小。在BNKT陶瓷的基础上,掺杂第叁组元LiNbO3,合成了(1-x) Bi0.5(Na0.8K0.2)0.5TiO3-xLiNbO3(简称(1-x) BNKT-xLN)系列陶瓷。通过研究烧结温度对陶瓷的体密度和径向收缩率的影响,确定了该系列陶瓷的最佳烧结温度为11300C,比纯BNKT (1150℃)陶瓷的烧结温度降低了,说明LiNbO3的引入对该系列陶瓷起到了助烧的作用。LiNbO3掺杂对BNKT陶瓷各项性能的影响总结如下:(1)适量的LiNbO3掺杂,对该系列陶瓷样品均形成了单一的钙钛矿型固溶体结构,过量的LiNbO3掺杂,陶瓷的XRD图谱衍射峰出现了杂峰。(2)随LiNbO3含量的增加,陶瓷的晶粒尺寸逐渐变大。(3)压电常数d33和平面机电耦合系数Kp在x=0.01处达到最大值,相对介电常数ε33/T/ε0和介质损耗tan δ随着LiNbO3含量的增加,几乎以相同的趋势急剧增大。(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1)
何敏,赵苏串[3](2010)在《钛酸铋钾陶瓷的sol-gel法制备及性能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硝酸钾,五水硝酸铋,钛酸四丁酯为原料,采用sol-gel法制备了K0.5Bi0.5TiO3(KBT)压电陶瓷,分别用DSC-TGA、XRD和FT-IR分析了凝胶的热演化、晶化与相变过程,研究了KBT陶瓷的介电性能。结果表明:600℃烧结即可合成纯钙钛矿相KBT粉体;sol-gel法比传统固相反应法的烧结温度降低约200℃,且能有效控制晶粒长大,抑制杂相生成。所制KBT陶瓷的介电温谱的分析结果显示KBT为典型的弛豫型铁电体。(本文来源于《电子元件与材料》期刊2010年06期)
杨建锋,侯育冬,贾琳,朱满康,严辉[4](2007)在《熔盐法合成钛酸铋钾陶瓷粉体》一文中研究指出以K2CO3,Bi2O3和TiO2为反应物,KCl为熔盐,通过熔盐法在600℃成功合成纯钙钛矿结构K0.5Bi0.5TiO3(KBT)无铅陶瓷粉体。探寻了制备过程中影响粉体颗粒大小和形貌的工艺参数,并对影响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与传统固相法相比,熔盐法合成温度显着降低且颗粒平均粒径明显减小。固相法合成的粉体平均粒径为115nm,KCl含量5%和20%的熔盐法合成粉体平均粒径为78nm和67nm。此外,实验发现随着熔盐量的增加,易合成各向异性的棒状粉体。(本文来源于《电子元件与材料》期刊2007年11期)
钛酸铋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概述了压电晶体与压电效应以及铁电晶体与铁电性,总结了五类无铅压电陶瓷的主要掺杂和结构特点,介绍了压电陶瓷的主要性能参数和压电陶瓷在压电振子和压电换能器两方面的主要应用。讨论了传统固相法制备陶瓷的实验过程和陶瓷的性能测试方法,在此基础上确定了陶瓷的最佳制备条件,并研究了陶瓷的各向性能。本文研究了两组实验。实验一是在BNT基础上,掺杂四方相BKT,合成二元系无铅压电陶瓷Bi0.5(Na1-xKx)0.5TiO3(BNKT),研究了BNKT陶瓷在叁分相与四方相共存的准同型相界处的压电与介电性能。实验二是在BNKT的基础上掺杂第叁组元LiNbO3,制备了(1-x)Bi0.5(Na0.8K0.2)0.5TiO3-xLiNbO3(简称(1-x)BNKT-xLN)陶瓷,研究了其对陶瓷烧结特性和各向性能的影响。根据化学式Bi0.5(Na1-xKx)0.5TiO3用传统固相法制备纯BNKT陶瓷的烧结条件为:800℃预烧,保温2h、1150℃烧结,保温2h,升温速率2.5℃/h。极化条件为:极化电场4KV/mm,极化温度120℃,极化时间25min。BKT含量对BNKT相结构、微观结构、电性能的影响:(1)XRD结果显示,不同BKT组分点的陶瓷样品均形成单一的钙钛矿结构固溶体,XRD图谱衍射峰稍微向低角度偏移了,表示晶胞体积增大了,在x=0.2时,BNKT陶瓷存在叁方相与四方相共存的准同型相界处。(2)SEM测试结果显示,陶瓷晶粒尺寸先变小后增大,表明适量的K+进入到晶格中,提高了陶瓷的致密度和烧结特性。(3)陶瓷的压电常数d33和平面机电耦合系数Kp在准同型相界处达到最大值。相对介电常数ε33T/ε0和机械品质因数Qm,随着BKT含量的增加,分别成线性增大和线性减小。在BNKT陶瓷的基础上,掺杂第叁组元LiNbO3,合成了(1-x) Bi0.5(Na0.8K0.2)0.5TiO3-xLiNbO3(简称(1-x) BNKT-xLN)系列陶瓷。通过研究烧结温度对陶瓷的体密度和径向收缩率的影响,确定了该系列陶瓷的最佳烧结温度为11300C,比纯BNKT (1150℃)陶瓷的烧结温度降低了,说明LiNbO3的引入对该系列陶瓷起到了助烧的作用。LiNbO3掺杂对BNKT陶瓷各项性能的影响总结如下:(1)适量的LiNbO3掺杂,对该系列陶瓷样品均形成了单一的钙钛矿型固溶体结构,过量的LiNbO3掺杂,陶瓷的XRD图谱衍射峰出现了杂峰。(2)随LiNbO3含量的增加,陶瓷的晶粒尺寸逐渐变大。(3)压电常数d33和平面机电耦合系数Kp在x=0.01处达到最大值,相对介电常数ε33/T/ε0和介质损耗tan δ随着LiNbO3含量的增加,几乎以相同的趋势急剧增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钛酸铋钾论文参考文献
[1].张帆,王毅民,孙冬梅,王琪月.钛酸铋钾纳米粉体的水热法制备和表征[J].中国陶瓷工业.2015
[2].杨庆庆.钛酸铋钾钠基无铅压电陶瓷及其掺杂改性[D].陕西师范大学.2013
[3].何敏,赵苏串.钛酸铋钾陶瓷的sol-gel法制备及性能表征[J].电子元件与材料.2010
[4].杨建锋,侯育冬,贾琳,朱满康,严辉.熔盐法合成钛酸铋钾陶瓷粉体[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