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原位微纤化共混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聚烯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挤出机,强剪切
原位微纤化共混物论文文献综述
刘欢[1](2018)在《机头强剪切制备原位微纤共混物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创新地制造出了生产原位微纤共混物的设备,并使用该设备研究了叁个系列原位微纤共混物的生产工艺条件和配方,测试其力学性能,及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生成微纤的尺寸,发现使用强剪切机头确实能够制备出微纤共混物,为社会上产生的混合塑料开创了工业可行的再利用途径。按照共混物熔体在挤出机中输送和原位成纤原理,设想出安装在挤出机头部的强剪切机头,设计了总体安装方案,并把各零部件分别进行了设计、制造、组装调试、表面镀硬铬处理,最后组装成强剪切机头,试机表明,整套设备运行情况很好,无异常燥音,挤出时出条均匀,可以用于制备原位微纤。将设计制造的强剪切机头和挤出机分别用于研究LDPE/PET和PP/PET共混物在挤出过程中原位成纤,通过SEM观察共混物微观形态和MFR测定产物的熔体流动性,都表明产物中形成大量的微纤,充分证明强剪切方法制备原位微纤方法是可行的;通过研究发现增加共混物中PET用量、缩小走料间隙、提高芯子的转速、增加牵引切粒速度,都能明显改变挤出产物的熔体流动速率,观察正向和反向刻蚀样品的SEM照片,发现制备产物中微纤的直径约为3-7μm之间,平均长径比超过10。通过实验还发现HDPE/PET挤出时熔体强度很低,极易断条,还有样条粗细不均的现象;而聚烯烃(PO)原料(PP:HDPE:LDPE=1:1:1)挤出正常,与PET进行混合挤出,可制备出原位微纤共混物,并研究了影响生产的因素和产物的应力应变性能和各种温度条件下的冲击性能。通过研究表明,最佳制备原位微纤条件是:芯子与外壁间隙2.24 mm,芯子转速为30 rpm,牵引速度为20.6 cm/s。在该条件制备的LDPE/PET、PP/PET和PO/PET原位微纤复合材料,发现其拉伸强度和屈服强度随PET用量的增加有一定的提高;但室温、低温的缺口、无缺口冲击强度会有所下降。经过研究对比发现,强剪切法制备的LDPE/PET原位微纤较传统生产原位微纤方法制备的微纤直径更小,且微纤的长度更长,但数量比传统法少。(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5-22)
刘欢,王益龙,刘冰,娜迪热·加沙热提[2](2018)在《挤出加工方法对制备PP/PET原位微纤共混物微观形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使用双螺杆挤出机、配备不同结构螺杆或强剪切机头的单螺杆挤出机对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进行熔融共混挤出,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产物的微观形态。结果表明,使用双螺杆挤出机或使用配备叁段式螺杆的单螺杆挤出机挤出PP/PET,只能制备出PET以球状形态均匀分散在PP连续相中的共混物,不含有任何微纤;使用配备有头部直槽混炼件的单螺杆挤出机挤出PP/PET,部分PET会形成短而粗的微纤;采用熔融挤出-热拉伸-淬冷法挤出PP/PET,可生产出微纤直径约为5μm、长径比超过20的原位微纤共混物;采用强剪切机头及头部配备有直槽混炼件螺杆的单螺杆挤出机挤出PP/PET,可生产出微纤直径约为5~7μm、长径比超过20的原位微纤共混物,且该方法操作简单、辅助设备少、具有工业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塑料》期刊2018年02期)
谢兰,谢海波,郑强[3](2016)在《分步控制的流动场诱导聚乳酸共混物原位纳纤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分子共混物两相间热动力学不相容性往往导致相形态难以控制和界面结合较差,进而力学强度和延展性难以平衡。我们以全降解型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LA/PBS)共混物为研究模型,采用分步耦合机制,首先,利用挤出共混中的拉伸/剪切流动场,依次实现了分散相的共连续化和预取向。通过流变测试结果显示,当PBS含量从10%增至60%时,在低频区损耗因子具有频率依赖性,表明形成了网络结构,这与扫描电镜观察结果一致。进一步,利用注塑成型中的高压剪切流动场,我们实现纳米分散相的纳纤化,其尺寸约为100nm。同时获得了力学强度和延展性的显着提高。随着PBS含量从10%,20%,40%增加到60%,相对于纯PLA的冲击强度(5.6MJ/m3),PLA/PBS纳纤复合材料分别提高1256%、3039%、1822%和7133%;而断裂伸长率分别是纯PLA(5%)的13.4、31.6、23和75倍。另外,尽管PBS的拉伸强度只有35MPa,PLA/PBS复合材料的力学强度依然能够达到69MPa。由此可见,我们设计的分布控制的流动场能够作为聚乳酸高性能化和多功能化的基础策略。(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十七分会:流变学》期刊2016-07-01)
孙永锋,王益龙,王爱平[4](2013)在《HDPE/PA6原位微纤共混物的制备与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挤出-拉伸工艺制备了高密度聚乙烯(HDPE)/聚酰胺6(PA6)原位微纤共混物,探索了单螺杆挤出机的螺筒温度、螺杆转速、PA6用量及热拉伸比对产物微纤形成、熔体流动速率(MFR)和应力应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A6质量分数在5%~20%,HDPE/PA6在200,230,250,210℃(机头)的挤出机中熔融挤出,螺杆转速20~50r/min,料条经15℃水浴短时间冷却,再在70~75℃的空气中进行热拉伸,可以在HDPE连续相中形成直径5~10μm的PA6微纤。随PA6用量增加,HDPE/PA6原位微纤共混物的MFR急剧降低,拉伸强度显着提高,形成的微纤能够显着增强HDPE。(本文来源于《现代塑料加工应用》期刊2013年03期)
孙永锋[5](2013)在《HDPE/PA6原位微纤共混物的制备与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使用20型单螺杆挤出机、冷却水槽、两台牵引机、恒温加热筒实验生产线,采用熔融挤出-冷拉伸-热拉伸工艺,制备了高密度聚乙烯(HDPE)/尼龙6(PA6)原位微纤共混物,系统地探索了挤出机螺筒温度、螺杆转速、PA6用量、冷拉伸温度与时间、热拉伸温度、热拉伸比等对挤出物微观形态的影响。挤出研究表明,制备原位微纤物最佳的螺筒温度为200、230、250、210℃(机头),PA6组分的用量不超过20%,挤出口模直径为4mm,螺杆转速的最佳范围为30-50rpm,冷却水温度为15℃,冷却时间为1s,热拉伸温度为75℃,采用圆筒式空气加热方式。微观形态研究表明,原位微纤共混物制样时最佳刻蚀时间为7min;随着螺杆转速的增加,PA6微球尺寸减小,分散性越来越好;随着热拉伸比的增加,微纤的数量逐渐增多,长径比逐渐增加;相同拉伸比下,随着PA6组分用量增加,微纤数量逐渐增多。相同PA6用量情况下,随着拉伸比的增加,微纤的长径比增加,共混物的熔体流动速率呈下降趋势;在相同拉伸比下,PA6组分的用量增加,共混物的熔体流动速率下降明显。共混物的应力-应变性能随着PA6用量的增加逐渐增强,PA6用量为12%时拉伸强度相比纯HDPE提高了37.4%;PA6用量为4%时,随着拉伸比的增加,共混物的力学性能也呈上升趋势。但冲击性能随着随着PA6用量增加呈下降趋势,而随着拉伸比的增加,冲击性能呈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增容剂的加入改善了共混物熔融挤出稳定性,经SEM观察,PA6微纤与基体结合紧密,微纤的长径比增加,共混物熔体流动速率增加;相比未加增容剂的共混物,原位微纤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得到提高,当PA6用量与HDPE-g-MAH用量达到12%时,共混物的拉伸强度相比纯HDPE提高了55.3%,冲击强度也得到明显的改善,当PA6与HDPE-g-MAH用量达到12%时,共混物冲击强度为102.8KJ/m2,相比纯HDPE提高了18.8%。(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3-05-01)
赵均乐[6](2012)在《原位微纤化LLDPE/PET共混物的反应增容》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熔融挤出-冷拉伸-退火”工艺制备了线形低密度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LLDPE/PET)增容共混物。通过傅利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证明了接枝聚合物LLDPE-g-GMA的形成。分别考察了LLDPE/PET共混比对共混物性能的影响,增容剂含量对共混物增容效果的影响,原位微纤化方法对增容共混物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通过扫描电镜(SEM)、力学性能、差示扫描量热(DSC)、动态力学分析(DMA)和流变等表征发现,共混比对共混物的性能产生较大影响,PET含量增加有利于微纤化共混物(MFC)拉伸和弯曲性能的提高,对普通共混物(NB)的影响则没有MFC变化明显。采用熔融挤出法制备了LLDPE-g-GMA反应增容LLDPE/PET共混物,研究了LLDPE-g-GMA对共混合金的形态、力学性能、结晶性能及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LLDPE-g-GMA增加影响了PET微纤的连续性,但有效地提高了LLDPE/PET的拉伸和冲击性能;同时LLDPE-g-GMA的加入提高了LLDPE的结晶速率;流变性能测试证明LLDPE-g-GMA增加了共混熔体的表现粘度。采用同样的制备工艺制得了LLDPE-g-MAH反应增容LLDPE/PET共混物,结果表明,在MFC体系中,随增容剂含量增加,微纤的横纵比在减小,得到的是较粗的短微纤和椭圆状粒子,且数量也在减小,在NB体系中PET分散相的尺寸在减小,分散均匀性在增加;增容剂明显提高了NB和MFC共混体系的拉伸和冲击强度,尤其是对MFC;共混体系中LLDPE的结晶度随增容剂增加而提高;储能模量(E′)、损耗模量(E″)和损耗因子(tanδ)值在增容后得到提高,同时微纤的存在使得tanδ峰变宽变矮,增容后tanδ峰温移向高温。共混熔体在HT和LT时均表现为典型的假塑性流体,增容剂增加了体系的粘度。(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2-04-18)
汪斌,黄汉雄[7](2011)在《水辅助注塑PP/SAN原位微纤化共混物制品的相形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水辅助注塑直接制备了不同SAN含量的PP/SAN原位微纤化共混物制品。采用扫描电镜研究了沿制品壁厚方向相形态的演变。结果表明,在所有配比的PP/SAN共混物制品的外表层和内表层,SAN主要呈微纤状分布在PP基体中,但是SAN的含量(本文来源于《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09-24)
赵均乐,张亚丽,黄兆阁[8](2011)在《回收PE/PET共混物的原位微纤化和反应增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原位微纤化技术和反应增容,制备了含回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低密度聚乙烯(LDPE)和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以及高密度聚乙烯(HDPE)的原位微纤化共混物(MRB)。探讨了原位成纤作用下,相容剂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PE-g-MAH)用量对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扫描电镜(SEM)研究了含4份PE-g-MAH共混物的非等温结晶特性和共混物形态。结果表明,成纤和增容双重作用对共混物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弯曲模量和弯曲强度都有提高,而冲击强度有所下降;微纤对基体聚乙烯结晶有促进作用且注塑共混物比拉伸共混物更明显。HDPE与LLDPE发生了共结晶;拉伸共混物中的微纤比注塑共混物中的微纤长。(本文来源于《现代塑料加工应用》期刊2011年04期)
郭静,邢栋,范竞男,管福成[9](2010)在《聚丙烯/聚苯硫醚原位微纤共混物的结构与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熔融挤出拉伸冷却方法制备了聚丙烯/聚苯硫醚原位微纤共混物,研究了其形态、结晶形态、热性能、硬度和动态力学性能。发现PPS在基体中形成良好的微纤形态,并且在共混物中发现有球晶。DSC曲线中可以看出,聚丙烯的熔融温度没有大的变化,PP的起始结晶温度随着PPS含量的增加而提高。PP/PPS共混物的热变形温度随着PPS含量的增加不断提高。硬度测试结果表明,PPS的加入使得共混物的硬度增加。DMA曲线显示当温度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tanδ有最大值;随着温度的升高,PP/PPS共混物的损耗模量不断降低;共混物的储能模量随着温度的提高而降低。(本文来源于《大连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伍雄俊,黄汉雄[10](2010)在《加工条件对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聚丙烯原位微纤化共混物形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单螺杆挤出机组合狭缝机头制备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聚丙烯(PP)原位微纤化共混物,研究了加工温度、螺杆转速对其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机头温度160℃时形成的纤维比机头温度170℃时纤维平均直径小,长径比大,纤维区域厚度百分数(Φ值)高;当机头温度为170℃、螺杆转速为20r/min时,在狭缝机头出口靠近上下壁面处开始形成纤维,随着转速的提高,纤维平均直径逐渐减小,Φ值增大。(本文来源于《工程塑料应用》期刊2010年06期)
原位微纤化共混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分别使用双螺杆挤出机、配备不同结构螺杆或强剪切机头的单螺杆挤出机对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进行熔融共混挤出,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产物的微观形态。结果表明,使用双螺杆挤出机或使用配备叁段式螺杆的单螺杆挤出机挤出PP/PET,只能制备出PET以球状形态均匀分散在PP连续相中的共混物,不含有任何微纤;使用配备有头部直槽混炼件的单螺杆挤出机挤出PP/PET,部分PET会形成短而粗的微纤;采用熔融挤出-热拉伸-淬冷法挤出PP/PET,可生产出微纤直径约为5μm、长径比超过20的原位微纤共混物;采用强剪切机头及头部配备有直槽混炼件螺杆的单螺杆挤出机挤出PP/PET,可生产出微纤直径约为5~7μm、长径比超过20的原位微纤共混物,且该方法操作简单、辅助设备少、具有工业可行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原位微纤化共混物论文参考文献
[1].刘欢.机头强剪切制备原位微纤共混物及其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
[2].刘欢,王益龙,刘冰,娜迪热·加沙热提.挤出加工方法对制备PP/PET原位微纤共混物微观形态的影响[J].中国塑料.2018
[3].谢兰,谢海波,郑强.分步控制的流动场诱导聚乳酸共混物原位纳纤化[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十七分会:流变学.2016
[4].孙永锋,王益龙,王爱平.HDPE/PA6原位微纤共混物的制备与性能[J].现代塑料加工应用.2013
[5].孙永锋.HDPE/PA6原位微纤共混物的制备与性能[D].大连理工大学.2013
[6].赵均乐.原位微纤化LLDPE/PET共混物的反应增容[D].青岛科技大学.2012
[7].汪斌,黄汉雄.水辅助注塑PP/SAN原位微纤化共混物制品的相形态[C].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2011
[8].赵均乐,张亚丽,黄兆阁.回收PE/PET共混物的原位微纤化和反应增容研究[J].现代塑料加工应用.2011
[9].郭静,邢栋,范竞男,管福成.聚丙烯/聚苯硫醚原位微纤共混物的结构与性能[J].大连工业大学学报.2010
[10].伍雄俊,黄汉雄.加工条件对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聚丙烯原位微纤化共混物形态的影响[J].工程塑料应用.2010
标签:聚烯烃;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挤出机; 强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