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类比分析法解物理题(论文文献综述)
李青[1](2021)在《基于元认知能力培养的高中物理教学策略研究 ——以“问题解决”的教学为例》文中认为
佘春林[2](2021)在《基于科学思维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张童语[3](2021)在《基于良好物理认知结构生成的概念教学策略》文中指出物理认知结构是一种认知功能系统,它是由知识结构与心理结构共同作用而产生和发展的,它不仅反映了物理知识在头脑中的储存状态,而且反映出信息的加工方式。本课题深入分析了高中生物理认知结构的内涵、良好物理认知结构的特征以及物理认知结构与物理概念之间的关系。调查分析了高中生物理概念学习情况和认知结构现状。根据认知结构理论的观点,结合物理认知结构与物理概念教学的关系,从认知结构形成过程的宏观角度和认知结构构成要素的微观角度,笔者提出了基于良好物理认知结构生成的概念教学策略。本研究完成了以下工作:1.通过文献研究及相关理论的学习,将认知结构划分为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静态认知结构包含三类知识:陈述性、程序性以及模式性知识;动态认知结构包含三种能力:认知映射、认知操作以及认知监控能力。整理了物理认知结构的内涵以及良好物理认知结构的特征;理清了物理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阐明了物理认知结构与概念教学之间的联系:物理认知结构是以物理概念为基础而形成的,而物理认知结构对物理概念的掌握也是十分重要的,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2.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高一学生物理概念学习情况以及物理认知结构现状做了定性分析,发现大多数学生在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迁移应用上有困难,而且物理认知结构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不能很好的迁移应用陈述性知识,没有形成规范的解题程序,不能形成清晰的解题的方法和思路,不能迅速把问题情境与相应知识建立联系,以及解题的能力不足。3.基于物理概念教学与良好物理认知结构的关系,笔者主要讨论以生成良好物理认知结构为目标的概念教学策略。根据良好认知结构形成的四个过程,本文提出了宏观教学策略:了解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把握认知起点;提供丰富认知图式,生成认知结构;优化知识的表征方式,巩固认知结构;创设物理问题情境,应用认知结构。根据认知结构构成的三类知识和三种能力,本文提出了微观教学策略:丰富知识呈现方式,促进陈述性知识有序化;重视传授解题程序,促进程序性知识程式化;注重培养思维方法,促进策略性知识的生成;知识融入问题情境,提高认知映射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提升认知操作的效率;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提高认知监控的审慎性。4.基于提出的概念教学策略,设计了基于良好物理认知结构生成的概念教学设计,并进行了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良好物理认知结构的概念教学策略进行的物理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5.阐述本课题研究的结论、不足以及前景。
张林格[4](2021)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推理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要重视核心素养,培养科学思维,实现学生个体能力和品质的提升。作为科学思维重要要素之一的科学推理能力,它的培养就是对学生品质和能力的发掘,让学生可以以科学的思维去思考、处理问题。物理是一门通过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研究物质世界的基本结构、基本相互作用和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正是培养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学生能力素养和品质素养的发展有积极作用。目前的应试教育导致教师更注重知识传授,缺乏对学生自主思考的训练。为了节省时间,提早完成新课内容,多预留复习时间,大多知识都是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和提升能力的机会,这不仅影响学生良好品质和能力的培养,还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牢固,妨碍之后知识的学习。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发生,弥补教学的不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科学推理能力的研究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阐述,介绍了科学推理能力的概念、类别,以及科学推理能力所涉及的维度划分和测量工具,详细分析了科学推理能力的作用和培养原则。通过调查问卷了解教师对培养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态度及执行情况,了解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现状。以认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终身发展理论等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在物理概念规律课、习题课和实验课上培养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教学策略,最后给出这三个类型课的教学案例和应用建议。希望可以为广大教师借鉴使用,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
徐娴静[5](2020)在《高中物理习题课有效性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是课堂教学方面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最受争议的话题之一。高中物理作为普通高中课程中的一门基础课程,习题课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课型,它具有巩固物理知识、深化物理规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然而,当下物理习题课却屡屡出现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笔者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几年中,对习题课教学有效性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感受,在查阅资料时发现多数文献零散、缺乏系统性、多以教师经验为主,缺乏对学生实际情况的考查。因此,关于高中物理习题课的有效性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本研究从国内外相关文献着手,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题背景和研究现状,对物理习题课、习题教学、有效教学、教学策略几个重要概念进行理论分析;为了解高中物理习题课教学现状,笔者根据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借鉴其他研究人员和教师的宝贵经验,从所在区两所高中校抽取26位教师、4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教师与学生对习题课的认识存在出入,教学环节不符合学生的需求,习题课存在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兴趣不高的现象。一节有效的习题课不仅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下功夫,还要兼顾学生的课下学习情况,因此,本文以调查结果为基础,结合一线教学经验,从教师课堂教学和课下指导两个方面对高中物理习题课的有效性进行研究,提出几点教学策略。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方面进行研究,本文针对习题课内容提出习题的选用策略、习题的几种分析策略,其中包含审题指导策略、过程分析策略、演算指导策略、问题引领、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以及实验题的有效教学策略;针对教学环节提出几点实施策略,其中包含教师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语言的严谨性、示范的规范性,以及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通过对教师课下指导方面进行研究,本文提出课后习题的布置策略、提供讲义引导学生自学、指导学生定期复习,以及对学生做心理引导的几个实施策略。最后,以这些策略为理论指导,笔者设计习题课教学环节并深入课堂实践,在实践中检测这些策略的效果,并针对效果提出了相关总结和建议。本文通过对高中物理习题课的有效性进行研究,提出几点教学策略,归纳出一节有效的习题课需要教师做到几点:(1)善于学情分析,寻找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需求的习题;(2)善于采用多种习题分析方法和教学手段,丰富教学过程;(3)善于心理辅导,引导学生做好课后自主学习。希望能够通过本研究,完善理论体系,给一线教师的教学带来参考。
李雪莹[6](2020)在《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高一力学问题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物理问题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解决一个个问题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却出现了将物理问题解决教学简化成题海战术的偏颇,使问题解决教学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因此制定有关物理问题的“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就显得很有必要。首先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问题及问题解决等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找出了问题解决教学的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及信息加工理论的理论基础。其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上海某中学高一年级165名学生的物理问题解决能力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高一学生的物理问题解决能力不强,并总结出了相应的影响因素。然后在调查研究所得结论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将高一力学问题进行了分类,并针对每类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物理问题教学策略。笔者在运动学、静力学、动力学这三大类力学问题的基础上又对问题进行了细分,将运动学问题分为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运动图像问题以及追及相遇问题;将静力学问题分为受力分析问题和共点力平衡问题;将动力学问题分为叠放体问题、关联速度类问题以及曲线运动问题。然后针对这八小类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教学策略:1.通过多种方式呈现问题;2.运用多种手段分析问题;3.多种方法解题,明确最优解法;4.多角度引导学生总结反思。其中在“运用多种手段分析问题”这一策略之下,又根据问题的特点设置了不同的具体策略: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1)运用“问题链”提供解题思路;(2)借助运动图像分析简化问题;(3)运用多种表征方式,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运动图像问题:(1)通过“问题链”整体把握问题;(2)赋予图像生活化的意义;(3)借助多媒体分析整理图像;(4)运用类比法分析图像。追及相遇问题:(1)通过“问题链”突破思维盲点;(2)借助坐标系分析物体的位移关系;(3)通过图像分析相遇问题。受力分析问题:(1)借助“问题链”引导学生分析问题;(2)借助物理模型,直观感受物体的受力情况;(3)巧用假设法,攻克接触力的分析难点;(4)通过类比法,感受运动情况对受力分析的影响。共点力平衡问题:(1)通过“问题链”建立解题思路;(2)运用物理模型,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叠放体问题:(1)通过“问题链”提供解题思路;(2)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相对滑动的条件;(3)借助示意图,寻找物体间的位移关系;(4)借助运动图像,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关联速度类问题:(1)通过“问题链”提供解题思路;(2)运用类比法,引导学生加深对速度分解的认识;(3)从能量角度帮助学生突破速度关系。曲线运动类问题:(1)借助“问题链”提供解题思路;(2)实验探究,突破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3)运用比较法,研究平抛运动问题。最后针对所提出的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教学实践研究。
李生宝[7](2020)在《类比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类比教学法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和教学研究的重要思维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类比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大多数以解题的形式存在。而没有能够让其灵活性、启发性和创造性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方面发挥出该有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也要求在教学中要更加注重过程评价,更加关注教学对学生未来的更加长远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应对新时代的要求,切实解决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特选取本课题进行研究。本文在建构主义和迁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艾宾浩斯记忆曲线理论,采用文献研究、实践探究等方法对类比教学法在高中物理中的应用展开了较为全面的研究。论文分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课题提出的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以及文献综述。第二部分为本研究相关的理论基础。包括类比法的分类、概念、特点等基本内容,以及类比教学法用于高中物理的原则与途径等。第三部分为类比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七个不同的类型对类比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案例进行了具体分析。第四部分为类比法在解物理题中的应用。主要从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这三个方面来具体展示了类比法在解高中物理题目中的应用。第五部分主要分析了将类比法用于教学实践的效果,以及本研究的结论与反思。
虎鸣[8](2020)在《类比分析法在高中物理“示波器”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高中物理抽象又枯燥,在高中课程的学习中一直都是学生比较困扰的学科。想要保证高效的课堂学习效率,活跃的课堂气氛加上生动有趣的讲解必不可少。类比分析法作为其中常用有效的方法,如何将它更好的运用在日常的物理教学中,以课程中"示波器"实验教学为例,本文将展开详尽探讨。
杨南南[9](2020)在《基于元认知理论下高二物理错题成因诊断分析及教学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时代要求与17版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现代教育越来越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而学生元认知水平的提升刚好满足了这一要求。笔者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做题时“屡错屡犯”的现象相当普遍,本研究从元认知理论切入,分别测量了排名靠前、排名中等、排名靠后三类学生的物理元认知水平和物理错题成因,并结合这两个调查统计,诊断分析出三类学生的物理错题成因。最后针对三类学生的错题成因诊断,提出了以降低出错率、优化物理元认知水平为目的的教学建议。本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研究所依据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通过查阅国内外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明确了物理元认知水平可分为3个维度和9个子维度。第二部分是本研究的核心部分。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上海市七宝中学高二年级125名学生的物理元认知水平、物理错题成因进行了调查。一方面,通过对三类学生的物理元认知水平的统计分析,笔者发现学生的物理元认知水平与物理成绩排名呈正相关;三类学生的物理元认知体验普遍偏低,尤其是情感体验子维度的得分更低;排名中等和排名靠后学生的物理元认知知识维度偏低;排名靠后学生的物理元认知监控维度得分最低等。另一方面,结合学生的物理错题成因调查,诊断分析出三类学生的错题成因普遍表现为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审题能力有待提高,其中排名靠前学生在简单题目的审题上不够重视;排名中等和排名靠后学生在物理思维方面有待提升等。第三部分是基于元认知理论,并结合归因理论和试误学习理论,针对三类学生的物理错题成因诊断,笔者提出了相应的、具体的、优化的教学建议。排名靠前学生应强化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注重深入反思,提升物理元认知监控能力。排名中等学生应提升审题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弱化思维定势负迁移。排名靠后学生应激发物理学习动机;夯实物理基础;提升物理思维能力。之后,笔者进行了教学案例的展示和分析。第四部分对本课题研究的结论、不足及前景进行了阐述。
郑和建,吕晓玉[10](2018)在《高中物理解题中推理法的应用探析》文中认为在高中物理解题中,推理法的应用很关键.推理分析作为一种解题能力,以题意为基础,运用物理课程知识框架相关内容,对解题思路进行自主建构,从而为解题创造有利条件.1推理能力的表现形式推理能力是增进题意理解,做出有效解题预测的重要能力.高中物理解题过程中,运用推理法,可以有效提升解题速度,增进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提升学生推理能力,需要结合物理学科特点,从表层物理量的表征出发,挖掘物理原理的本质.在物理
二、类比分析法解物理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类比分析法解物理题(论文提纲范文)
(3)基于良好物理认知结构生成的概念教学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认知结构的国内研究现状 |
1.2.2 认知结构国外研究现状 |
1.3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目的 |
1.4 研究的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认知结构 |
2.1.1 静态认知结构 |
2.1.2 动态认知结构 |
2.2 认知结构理论 |
2.2.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2.2.2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 |
2.2.3 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理论 |
2.3 物理认知结构 |
2.3.1 物理认知结构的概念 |
2.3.2 良好物理认知结构的特征 |
2.3.3 物理认知结构与物理知识结构 |
2.4 物理认知结构与概念教学 |
第三章 高中生物理概念学习及认知结构状况的调查分析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的形式及内容 |
3.2.1 主要调查形式 |
3.2.2 主要调查内容 |
3.3 调查对象 |
3.4 高中生物理概念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 |
3.4.1 调查数据 |
3.4.2 部分调查结果分析 |
3.4.3 整体调查结果分析 |
3.5 高中生物理认知结构现状的调查分析 |
3.5.1 调查数据 |
3.5.2 部分调查结果分析 |
3.5.3 整体调查结果分析 |
3.6 调查结果总结 |
第四章 基于良好物理认知结构生成的概念教学策略 |
4.1 宏观教学策略 |
4.1.1 了解学生原有认知,把握认知起点 |
4.1.2 提供丰富认知图式,生成认知结构 |
4.1.3 优化知识表征方式,巩固认知结构 |
4.1.4 创设物理问题情境,应用认知结构 |
4.2 微观教学策略 |
4.2.1 丰富知识呈现方式,促进陈述性知识有序化 |
4.2.2 重视传授解题程序,促进程序性知识程式化 |
4.2.3 注重培养思维方法,促进策略性知识的生成 |
4.2.4 知识融入问题情境,提高认知映射的有效性 |
4.2.5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提升认知操作的效率 |
4.2.6 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提高认知监控的审慎性 |
第五章 基于良好物理认知结构生成的概念教学实践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对象 |
5.3 研究变量 |
5.4 实践研究过程 |
5.4.1 基于良好物理认知结构生成的概念教学案例《弹力》 |
5.4.2 教学案例分析 |
5.5 实践结果分析 |
5.5.1 实施效果成效检测 |
5.5.2 评价与反思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6.1 本研究完成的工作及结论 |
6.2 本研究的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关于高中生物理概念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 B 关于高中生物理认知结构现状的调查问卷 |
附录 C 利用spss处理实验组与对照组前后测数据 |
附录 D 《生活中常见的力—弹力》教学设计 |
致谢 |
(4)高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推理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二、理论综述 |
(一)课题理论基础 |
1.认知发展理论 |
2.建构主义理论 |
3.终身教育理论 |
(二)科学推理 |
1.科学推理的内涵 |
2.科学推理的要素 |
(三)科学推理能力 |
1.科学推理能力的概念 |
2.科学推理能力的类型 |
3.科学推理能力的维度划分 |
4.科学推理能力的测量工具 |
(四)科学推理能力的作用 |
1.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
2.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
3.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
(五)科学推理能力的培养原则 |
1.相辅相成原则 |
2.主次分明原则 |
3.循序渐进原则 |
4.持之以恒原则 |
三、高中生科学推理能力的现状和表现差异调查研究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问卷设计 |
1.教师问卷设计 |
2.学生问卷设计 |
(四)结果分析 |
1.教师问卷分析 |
2.学生问卷分析 |
(五)调查结论 |
四、培养高中生科学推理能力的教学策略 |
(一)概念规律课培养科学推理能力策略 |
1.明确物理概念,培养归纳推理能力 |
2.探索物理规律,提高演绎推理能力 |
3.辨析概念异同,增强类比推理能力 |
4.尝试规律总结,提升假设推理能力 |
(二)习题课培养科学推理能力策略 |
1.多方面思考,培养归纳推理能力 |
2.多方向训练,培养演绎推理能力 |
3.多拓展题面,培养类比推理能力 |
4.多角度设问,培养假设推理能力 |
(三)实验课培养科学推理能力策略 |
1.通过演示实验培养科学推理能力 |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科学推理能力 |
(四)从教师角度谈科学推理能力培养策略 |
1.努力渗透物理学史,提高学生科学推理能力 |
2.转变教师教学观念,重视科学推理能力培养 |
3.积极参加相关培训,提升自身科学推理能力 |
4.主动进行教学反思,优化学生能力评价方式 |
(五)从学生角度谈科学推理能力培养策略 |
1.阅读课外读物 |
2.尝试科学写作 |
3.参与相关竞赛 |
五、培养科学推理能力的教学案例和应用建议 |
(一)概念规律课培养科学推理能力的教学设计 |
(二)习题课培养科学推理能力的教学设计 |
(三)实验课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教学设计 |
(四)应用建议 |
1.持久坚持 |
2.面向全体 |
3.结合实践 |
六、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关于科学推理能力现状调查(教师卷) |
附录B 关于科学推理能力现状调查(学生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高中物理习题课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 高中物理习题课有效性的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2 教育学理论基础 |
2.3 心理学理论基础 |
3 高中物理习题课现状 |
3.1 教师对物理习题课有效性认识 |
3.2 学生对物理习题课有效性认识 |
4 提高高中物理习题课有效性的策略 |
4.1 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4.2 学生课后学习的有效性 |
5 高中物理习题课有效性策略实践案例 |
5.1 习题教学片段——波的形成与传播 |
5.2 典型教学案例剖析 |
6 结论 |
6.1 研究总结 |
6.2 不足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高一力学问题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问题的概念 |
2.1.2 “问题解决”的内涵及其特征 |
2.1.3 问题解决教学及一般模式 |
2.1.4 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多元智能理论 |
2.2.3 信息加工理论 |
第3章 高一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问卷设计 |
3.3 调查对象及方式 |
3.4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3.4.1 高一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调查结果分析 |
3.4.2 高一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影响因素调查结果分析 |
第4章 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高一力学问题教学策略 |
4.1 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运动学问题教学策略 |
4.1.1 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教学策略 |
4.1.2 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运动图像问题教学策略 |
4.1.3 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追及相遇问题教学策略 |
4.2 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静力学问题教学策略 |
4.2.1 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受力分析问题教学策略 |
4.2.2 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共点力平衡问题教学策略 |
4.3 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动力学问题教学策略 |
4.3.1 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叠放体问题教学策略 |
4.3.2 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关联速度类问题教学策略 |
4.3.3 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曲线运动类问题教学策略 |
第5章 力学问题“问题解决”教学中学生学习状况的实验研究 |
5.1 实验目的 |
5.2 实验设计 |
5.2.1 样本选择 |
5.2.2 自变量 |
5.2.3 因变量 |
5.2.4 无关变量控制及控制 |
5.3 实验步骤 |
5.4 实验结果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6.1 研究结论 |
6.2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调查问卷 |
附录 B 高一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及影响因素调查结果 |
附录 C 教学案例 |
致谢 |
(7)类比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3 概念界定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 类比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2.1 类比教学法在中学物理中的分类 |
2.2 类比法的特点 |
2.3 类比法用于教学的原则 |
2.4 使用类比法的途径 |
3 类比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
3.1 综合类比 |
3.2 等效类比 |
3.3 数学类比 |
3.4 对称类比 |
3.5 因果类比 |
3.6 模型类比 |
3.7 简单共存类比 |
4 类比法在解物理题中的应用 |
4.1 轻绳、轻杆、轻弹簧 |
4.2 受力分析的常见方法 |
4.3 一题多解 |
4.4 一题多变 |
4.5 多题一解 |
5 实践与效果分析 |
5.1 教学实践对象 |
5.2 教学实践结果分析 |
5.3 教学实践反思 |
5.4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类比分析法在高中物理“示波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类比分析法与高中物理紧密联系 |
(1)应用与知识 |
(2)应用与教学 |
(3)应用与解题 |
2.示波器概述 |
(1)模拟示波器 |
(2)数字示波器 |
3.类比分析法在示波器教学中的应用 |
(9)基于元认知理论下高二物理错题成因诊断分析及教学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方法和问题 |
1.2.1 研究的方法 |
1.2.2 研究的问题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1.4 研究的预期目标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理论基础 |
2.1.1 试误学习理论 |
2.1.2 归因理论 |
2.1.3 元认知理论 |
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1 错题 |
2.2.2 物理元认知水平 |
第3章 高二物理错题成因调查 |
3.1 调查的目的 |
3.2 调查的对象 |
3.3 调查的方法 |
3.4 高二三类学生的物理元认知水平调查与分析 |
3.4.1 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3.4.2 调查结果数据 |
3.4.3 调查结果分析 |
3.4.4 调查结果总结 |
3.5 定量分析高二物理错题成因的研究内容与过程 |
3.5.1 研究准备 |
3.5.2 调查结果数据与分析 |
3.5.3 调查结果总结 |
第4章 高二物理错题成因诊断分析 |
4.1 排名靠前学生的错题成因诊断分析 |
4.1.1 思维定势的负迁移 |
4.1.2 思考不够细致和全面 |
4.2 排名中等学生的物理错题成因诊断分析 |
4.2.1 审题能力有待提高 |
4.2.2 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
4.2.3 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偏弱 |
4.2.4 物理计算的“数学化”倾向 |
4.3 排名靠后学生的错题成因诊断分析 |
4.3.1 审题能力亟需提高 |
4.3.2 物理思维能力偏差 |
4.3.3 思维定势的负作用 |
第5章 高二物理错题成因诊断分析的教学建议 |
5.1 排名靠前学生物理错题成因诊断分析的教学建议 |
5.1.1 进行合理的归因训练,强化积极的情感体验 |
5.1.2 注重深入反思意识的培养,提升物理元认知监控能力 |
5.2 排名中等学生物理错题成因诊断分析的教学建议 |
5.2.1 字斟句酌,提升审题能力 |
5.2.2 提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
5.2.3 重视解题过程分析,弱化思维定势负迁移 |
5.3 排名靠后学生物理错题成因诊断分析的教学建议 |
5.3.1 合理归因,激发学习物理动机 |
5.3.2 学好物理基础知识,奠定物理学习能力之基 |
5.3.3 以“问题解决”为载体,提升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
5.4 教学案例 |
5.4.1 测验、校本练习《电路》的典型错题分析教案 |
5.4.2 教学案例分析 |
5.4.3 评价与反思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研究的结论 |
6.2 本研究的不足 |
6.3 本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高中物理解题中推理法的应用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推理能力的表现形式 |
2 归类推理能力在解题中的应用 |
3 类比推理能力在解题中的应用 |
4 演绎推理在解题中的应用 |
四、类比分析法解物理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元认知能力培养的高中物理教学策略研究 ——以“问题解决”的教学为例[D]. 李青.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2]基于科学思维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策略研究[D]. 佘春林. 西南大学, 2021
- [3]基于良好物理认知结构生成的概念教学策略[D]. 张童语.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高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推理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D]. 张林格.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5]高中物理习题课有效性的策略研究[D]. 徐娴静. 西南大学, 2020(01)
- [6]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高一力学问题教学策略研究[D]. 李雪莹.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类比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李生宝. 西南大学, 2020(01)
- [8]类比分析法在高中物理“示波器”教学中的应用[J]. 虎鸣. 当代家庭教育, 2020(10)
- [9]基于元认知理论下高二物理错题成因诊断分析及教学建议[D]. 杨南南.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高中物理解题中推理法的应用探析[J]. 郑和建,吕晓玉. 高中数理化, 20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