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媚: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路径探析论文

曾媚: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路径探析论文

摘 要: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力量。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人才工作,营造创新型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创新型人才开发机制,把高技术产业打造成人才创新高地;强化创新成果转化对人才的激励作用,畅通人才与市场的通道,使人才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更好实现自身价值。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思考与探析

0 引言

当前全球创新竞争日趋剧烈,与其密切关联的创新型人才争夺将对我国产生深远影响。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表明,人才永远是推动发展的最具能动性因素。“得人才者得天下”,努力占领创新型人才高地已成为各国竞争制胜的关键,因此在国际人才竞争中,那些能在某一领域独树一帜、领先世界,并能带领团队勇攀科学高峰,在某些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领军人才正成为国际人才竞争的焦点。诺贝尔经济奖得主舒尔茨教授指出:“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富贫瘠或者资本存量的多寡”。放眼全球,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将最终转化为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因此,努力造就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宏大创新型人才队伍,是我国早日跻身全球创新型国家行列的重要基础。

在食品生产企业的卫生管理章节教学中,首先可通过课堂讲授让学生理解食品企业的SSOP,GMP和HACCP管理体系的建立。然后,抛出河豚毒素、贝类等中毒案例,引导学生设计符合HACCP的河豚、贝类等生产工艺。学生自行分组进行生产工艺的危害分析,并建立合适的关键控制点和关键限制,最后在课堂上全班共同讨论案例的卫生生产缺陷,并给出避免此类中毒案件的建议的卫生生产标准。

1 强化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

1.1 创新型人才是现代竞争致胜的关键

世界各个创新型国家的成功,往往与其拥有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密不可分。有关资料显示,创新型国家的人才贡献率大多超过75%,而我国的人才贡献率大体为35%左右,表明我国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之紧迫性。就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而言,农业经济时代,劳动力的投入数量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工业经济时代,物质资源和资金的投入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到了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快速提高,人才资源已成为影响生产力发展的最关键要素。世界科技与经济发展史清晰表明,人才资源尤其是创新型人才队伍状况,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决定着国家当前和未来的发展,只有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才能真正支撑起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期,《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将“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列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因此只有按照中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之路,才能使我国在全球创新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2 强化科学发展观对人才工作的统领

当前,我们面临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挑战,实质上是人才挑战。前三次工业革命每次间隔大致为90年,而当前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仅距离第三次工业革命60~70年,这种加速变化更显示了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只有真正将人才作为竞争制胜的法宝,才能确保我国在全球的创新竞争中赢得先机。“与以往历次工业革命相比,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指数级而非线性速度展开,我们必须在创新中寻找出路”,创新要靠人才。实践证明,改革开放40年所释放的人才创新潜力,得益于我国人才战略的持续推进。现实的人才竞争促使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理念,自觉地以新科学发展观统领人才工作全局,坚持党政第一把手抓第一资源,主动把创新型人才发展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之中,统一规划和统一实施,重点把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作为衡量人才工作成果的重要依据,持续强化对创新型人才的扶持和激励,提高制度因素对创新型人才的保障作用,积极拓展创新型人才发展新空间,不断推动创新型人才工作迈上新台阶。

1.3 构建创新型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人才竞争说到底是体制的竞争,深入推进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必须为人才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据国家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66.21万人,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51.94万人。与2017年相比,出国留学人数增加5.37万人,增长8.83%;留学回国人数增加3.85万人,增长了8%。随着我国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留学归国人员呈现稳步增长。当前应进一步为人才发展松绑,重点在人才评价和人才激励等制度建设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千方百计激活人才的创新潜力。人才评价历来是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关键环节,人才评价不能简单地按照既定好的人才标准按图索骥,必须建立完善的能够激发人才自动涌现的赛马机制,发挥多元评价主体作用,形成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的人才评价制度,努力畅通创新型人才成长渠道。在人才激励方面,应遵循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建立健全符合国际惯例的分配激励制度,不断完善股权和分红激励模式,形成风险共担与利益共享的激励机制,尤其对创新型人才要建立健全按照人力资本产权价值来分享收益的分配激励制度,最大限度激发创新型人才的创新创业热情。

2 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创新型人才开发机制

2.1 积极吸引海外人才

国家竞争力提升必须依靠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而高技术产业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支撑。当前我国高技术产业已形成巨大规模,但在国际领先的关键核心技术方面仍然存在不少短板。譬如2017年我国知名的中兴公司为了核心技术而付给211家美国供应商达23亿美元,类似案例并不鲜见。创新型人才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主力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对于推进产业技术升级和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高技术产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各地政府应明确创新驱动发展目标,以高技术产业集聚人才,深入实施各类人才工程,多途径扶持创新型人才发展,包括在科技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专门用于资助创新型人才的科研活动,为其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贷款贴息等,努力把高技术产业打造成人才创新高地。

2.2 重点争夺青年人才

用于电力系统动态状态估计的改进鲁棒无迹卡尔曼滤波算法//曲正伟,董一兵,王云静,陈亮//(10):87

2.3 大力开发国际化人才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才国际化是必然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个提法对我国发展急需的国际化人才需具备的基本要素进行了清晰界定。目前我国人才资源总量已达1.75亿人,人才资源总量占人力资源总量比例为15.5%,基本可以实现2020年达到1.8亿人和16%的人才规划目标,但是庞大人才队伍与国际化人才比例的偏低,仍然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难题。为了调整完善我国人才队伍结构,加快国际化人才开发,必须进一步提高人才培育国际化、人才评价国际化、人才流动国际化、人才构成国际化、人才素质国际化、人才体制机制国际化水平。高度重视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用好用活国内国外两类人才资源,包括实行对外开放的科技政策,积极推行科学技术国际化方针,完善具有国际标准与规范的科研体制机制,促进国际科技合作的深入开展,扩大各类学科人才的国际交流合作,全面提升我国人才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3 以科技产业和成果转化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3.1 把高技术产业打造成人才创新高地

从全球发展趋势来看,注重吸引海外人才已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战略举措。当前我国中科院院士的81%、工程院院士的54%是留学回国人员,国家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的72%也是留学回国人员。在全国60多个留学人员创业园中,由留学人员创办的企业达到5 000多家,年产值超过100亿元,显示了留学回国人员的重要贡献。为了高质高效吸引海外人才,必须针对国际人才竞争特点和客观现实,进一步做好海外人才政策的调整和完善,不断优化面向国际市场的多途径多方位引才措施,通过更为宽松灵活的引才策略,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进一步突破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实行有效的“人才流动绿色通道”制度,以更优惠的条件吸引和留住海外人才,包括采取更为有效的“柔性”引才策略等,优先引进杰出的海外创新型人才入境入籍,不断优化人才服务手段和模式,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干事创业条件,努力解决人才后顾之忧,着力打造一支宏大的优秀创新型人才队伍。

3.2 强化创新成果转化对人才的激励作用

任何一项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都是对创新型人才的最大激励,也是人才价值转化为创富效应的最有效实现途径,对于激发创新型人才积极性的持续发挥具有不可替代作用。《深圳市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奖暂行办法》规定,获奖人员自首次获奖起在深圳连续工作3年(含3年)以内的,可提取奖励金的80%,连续工作3年以上的,可提取奖励金的100%,突出显示了创新型人才与产业发展的关系。《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18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指出,目前我国还存在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不够完善等问题。有关研究表明,成果转化在实验室阶段、中试阶段、工业化与产业化阶段所需的资金投入比例一般为1:10:100。高技术产业及成果转化的高投入高风险特征,离不开政府的积极推动,在这方面政府责无旁贷,而且仍需要做出很大努力。

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大量青年创新型人才,为此必须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争夺青年人才的国际竞争,努力形成青年人才的集聚效应及竞争优势,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夯实基础和形成持续发展后劲。“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人才的创造力是当前和未来中国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青年创新型人才是支撑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创造力是创新型人才的核心能力,更是衡量青年人才的关键指标。据国际统计资料,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最佳年龄大多在青年时期,其中化学家在20-30岁、数学家在30-34岁、外科医学专家在30-39岁、天文学家及生理学家在35-39岁,充分显示青年是创造力最为旺盛的群体,也是创新型人才队伍的重要力量。

3.3 打通人才与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当前,在全面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应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从软硬环境两方面着力打破各种壁垒,力促人才与市场的对接。大力提倡深圳的人才创新创业模式,即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由龙头企业来承担,90%的研发投入来源于企业,90%的专利产生于企业。通过不断完善产业链和成果转化链条的同时,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补齐人才创新创业短板,最大限度缩短科技与经济的距离,努力打通人才与市场的“最后一公里”,使人才在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更好实现自身价值。

想到随遇而安的老公,再想想曾经游手好闲的他,其实是有在努力成熟的;想到今年收到的心仪的品牌包包,再想想去年收到的那束花店随处可见的包装好的玫瑰,虽然还是俗气,但至少注入了真心。

4 结语

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根基,必须强化新科学发展观对人才工作的统领,构建创新型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一方面,要着力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创新型人才开发机制,积极吸引海外人才,大力开发国际化人才;另一方面,要以科技产业和成果转化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把高新技术产业打造成人才创新高地,深入破解人才与经济“两张皮”的难题,充分用好用活创新型人才,为提升我国的全球创新竞争力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方家喜.我国人力资源对经济贡献率与发达国家差距大[N].经济参考报,2008-04-14.

[2] 高佳,黄蓓蕾.留学回国人数增长8%,更多海外学子愿意回国[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04-23.

[3] 王通讯.人才最佳创造年龄规律[J].中国人才,2008(3):31-33.

[4] 陈蓉蓉.聚集培育用好人才“第一资源”[N].经济日报,2018-03-28.

[5] 吴娅坤.中兴付给211家美国供应商共23亿美元[EB/OL].2018-05-13.https://www.guancha.cn/economy/2018_05_13_456646.shtml.

[6] 李语.深圳迈向全球“创新之都”[N].人民日报,2018-10-09.

Thinking and Path Analysi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 Team

ZENG Mei

(Guangdong Productivity Promotion Center, Guangzhou 510070, China)

Abstract:Innovative talents are the key force in building an innovative country, we should adhere to guiding talents work with new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building a good environment for innovative talents, constructing talents development mechanism to connecting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making high-tech industry become a talents innovation highland, enhancing the encouraging effect for talents innovation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opening the channel of talents and market, making talents better realize their value in building an innovative country.

Key words:innovative talents; team building; thinking and exploration

中图分类号:C9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2272.2019.05.005

作者简介:曾媚(1964—),女,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开发。

收稿日期:2019-03-10

(责任编辑 吴 汉)

标签:;  ;  ;  ;  ;  ;  ;  ;  ;  ;  

曾媚: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路径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