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聚糖硫酸钠建立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的探讨

葡聚糖硫酸钠建立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的探讨

一、右旋葡聚糖硫酸钠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建立方法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陈晨[1](2021)在《溃疡性结肠炎“以痈论治”策略的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 的:首先,通过理论研究,总结姜树民教授“以痈论治”UC的学术思想及经验。然后,通过临床试验,观察消痈止痢汤治疗活动期大肠湿热型UC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最后,通过动物实验,分析消痈止痢汤疗效的可能作用机制。为“以痈论治”UC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科学依据。资料与方法:首先,通过理论研究,梳理姜树民教授“以痈论治”UC学术思想的师脉传承,总结姜师对UC祖国传统医学病因、病机的认识,挖掘其对本病的治疗特色及经验,并对消痈止痢汤的配伍特点、组方原则、方药功效进行分析。其次,通过临床研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48例U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美沙拉嗪缓释颗粒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消痈止痢汤颗粒剂治疗,疗程为2个月,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中医主要证候总积分、改良Mayo评分、Baron内镜评分、IBDQ评分及血常规、肝肾功等安全性指标进行评价。最后,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先将51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和造模组,对造模大鼠通过自由饮用4%DSS溶液,7天建立UC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再将造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消痈止痢汤低、中、高剂量组和柳氮磺吡啶组,并将全部大鼠连续7天灌胃治疗,空白组与模型组灌等量的生理盐水,中药组及西药组分别灌不同浓度的消痈止痢汤水煎液和柳氮磺吡啶混悬液。实验期间,每天观察大鼠的一般状态、体质量、便潜血等情况。疗程后,对大鼠麻醉、取材,腹主动脉取血,分离结肠组织。最后,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状态、体质量、结肠长度、DAI评分的变化情况;观察病理下组织形态,并对组织学评分;ELISA法对血清中IL-1β、IL-6、TNF-α和MPO含量进行检测;免疫组化法对结肠组织中磷酸化的ERK、JNK、p38MAPK、NF-κ Bp65蛋白进行检测,并测定平均光密度值;Western blot法对结肠组织中ERK、JNK、p38MAPK、NF-κ Bp65蛋白及磷酸化蛋白检测,并测定灰度值。结果:一 理论研究姜树民教授认为UC“脾虚为发病之本”,“湿热、毒、瘀”为关键病理因素,“毒热致痈”为发病特点,认为UC的病机为:湿热壅滞,凝滞气血,热极成毒,浊毒相互胶结,下结肠腑,脂络受损,血肉腐败,酿化成痈。临证善用托法,采用“消痈去腐”的治疗原则,创立“消痈止痢汤”。二 临床研究1.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0.9%,对照组78.3%,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3.中医主要证候总积分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比较,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4.改良Mayo评分比较:两组较治疗前比较,Mayo评分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5.Baron内镜评分比较:两组较治疗前比较,Baron内镜评分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6.IBDQ评分比较:经过治疗,两组较治疗前比较,IBDQ评分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7.安全性指标检测:两组患者在疗程后,血常规、肝肾功检测均正常,全部病例未出现不良反应。三 实验研究1.UC模型成功的复制①大鼠在造模期间,从第3天便隐血试验开始呈现阳性(+);从第4-5天逐渐出现体质量下降、大便变稀,便隐血试验呈强阳性(+++);从第6-7天开始,大便中混有鲜血。②结肠组织肉眼和病理学观察结果:肉眼可见结肠黏膜表面充血、糜烂,距肛门口4-6cm处最为明显;病理下可见黏膜上皮破坏明显、隐窝结构消失、杯状细胞大量减少、黏膜层及下层大量炎性细胞浸润。2.消痈止痢汤对UC大鼠一般状态变化的影响疗程后,空白组大鼠状态活跃、皮毛光泽、进食正常、大便正常。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皮毛缺乏光泽,食量下降,活动量减少,精神萎靡,大便中混有鲜血。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中药组及西药组对大鼠的一般状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3.消痈止痢汤对UC大鼠体质量变化的影响实验期间内,空白组大鼠体质量逐渐增加,并在实验第14天达到最大值;而模型组大鼠从第3天开始,体质量逐渐下降,在实验第14天下降到最低值,与空白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各剂量中药组及西药组,在第1周时间内,体质量下降程度同模型组相同(P>0.05);实验结束后,各中药剂量组及西药组大鼠的体质量同模型组比较均增加(均P<0.01)。4.消痈止痢汤对UC大鼠DAI评分变化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DAI评分显着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中药组和西药组评分均降低(P<0.05,P<0.01)。5.消痈止痢汤对UC大鼠结肠长度变化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结肠显着缩短(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中药组及西药组显着变长(P<0.01)。6.消痈止痢汤对UC大鼠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影响①显微镜下:空白组,大鼠结肠黏膜表面组织完整,隐窝结构正常,排列规整,可见大量杯状细胞,无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黏膜上皮损伤严重,隐窝结构消失,杯状细胞大量减少,组织中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组和西药组黏膜上皮完整,隐窝结构排列规则,杯状细胞明显增多,少量炎性细胞浸润;中剂量组黏膜上皮较完整,隐窝结构排列欠规则,可见隐窝萎缩、分支,炎症细胞浸润减轻;低剂量组,黏膜上皮完整性略有改善,炎性细胞浸润略有减轻,隐窝结构仍破损明显。②病理组织学评分: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评分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中药组和西药组均明显降低(P<0.05,P<0.01)。7.消痈止痢汤对大鼠血清中IL-1β、IL-6、TNF-α和MPO含量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中IL-1β、IL-6、TNF-α和MPO含量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中药组及西药组血清中IL-1β、IL-6、TNF-α和MPO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8.免疫组化法对组织中磷酸化的ERK、JNK、p38MAPK、NF-κ Bp65蛋白含量进行检测①光镜下结果:p-ERK、p-JNK、p-p38MAPK、p-NF-κ Bp65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浆,在结肠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均有不用程度的表达,均呈棕色或棕黄色。②p-ERK含量: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中药组及西药组显着降低(P<0.05,P<0.01)。③p-JNK含量: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剂量、高剂量组、西药组显着降低(P<0.01),低剂量组无差异(P>0.05)。④p-p38含量: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剂量、高剂量组、西药组显着降低(P<0.01),低剂量组无差异(P>0.05)。⑤p-NF-κ Bp65含量: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剂量中药组及西药组显着降低(均P<0.01)。9.Western blot对大鼠结肠组织中ERK、JNK、p38MAPK、NF-κ Bp65及磷酸化蛋白检测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ERK、JNK、p38MAPK、NF-κ Bp65及其磷酸化的蛋白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除了低剂量组在p-JNK蛋白含量上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外(P>0.05),各不同剂量中药组及西药组大鼠结肠组织中ERK、JNK、p38MAPK、NF-κ Bp65及其磷酸化蛋白水平显着降低(P<0.05,P<0.01)。结 论:1.姜树民教授“以痈论治”UC理论渊源明确、学术特色鲜明,创立“消痈止痢汤”,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2.消痈止痢汤联合西药,与单纯西药对比,可明显提高活动期大肠湿热型轻中度UC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降低中医主要证候总积分、改善主要临床症状、降低内镜下黏膜评分、促进肠道黏膜溃疡的愈合以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3.在临床试验中,患者各安全性指标未出现变化、未出现不良反应,消痈止痢汤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可在临床上推广。4.消痈止痢汤对DSS诱导的UC模型大鼠的一般状态有明显改善作用,并可抑制结肠黏膜组织病理学损伤。5.UC模型大鼠血清中IL-1β、IL-6、TNF-α炎性细胞因子和MPO的含量明显增高,且其含量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6.消痈止痢汤能通过抑制UC模型大鼠血清中L-1 β、IL-6、TNF-α炎性细胞因子和MPO的含量,来改善肠道炎症反应、降低黏膜组织损伤。7.消痈止痢汤治疗UC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MAPK信号通路的活化,下调NF-κB转录因子的表达,阻止NF-κB的核移位,降低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转录和释放,从而发挥抗炎疗效。

贾冰洁[2](2020)在《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炎症性肠病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类反复发作的慢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可侵袭全消化道并伴有免疫异常,会增加患者患结肠癌的风险。研究发现影响炎症性肠病的因素众多,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该病的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结肠镜检查是目前确诊炎症性肠病的主要手段。但该方法对患者损伤较大,且操作过程不便,临床上急需更加快捷方便且微创的方法对炎症性肠病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本研究通过建立DSS诱导的溃疡性肠炎小鼠模型,并基于UPLC-QTOF-MS技术对小鼠模型血浆进行了代谢组学研究,筛选出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代谢物,分析相关代谢通路的变化。采用已确诊的IBD患者及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血浆代谢组学分析方法,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出了IBD潜在血浆生物标志物,并分析了IBD患者可能存在的代谢通路的变化,同时与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血浆代谢组学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发现IBD患者的差异代谢产物与小鼠模型的差异代谢产物在相同代谢通路中发生扰动。通过独立的验证集样本检测,验证了筛选出的差异代谢物的诊断能力,可以作为诊断IBD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建立DSS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阳性药物给药组三个组别,并从临床表现、疾病活动指数评定、结肠病理学三方面对动物模型进行了验证以及对药物作用的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对照组小鼠进食正常,皮毛有光泽,生长发育良好,粪便正常;模型组小鼠造模24 h后就相继出现精神萎靡,皮毛无光泽,喜蜷缩扎堆而卧,体质量下降,并出现稀便、血便,造模后期血便程度严重;给药组小鼠造模24 h后出现精神萎靡,皮毛无光泽,喜蜷缩扎堆而卧,体质量下降,并出现稀便、血便,在给予药物治疗后,一般情况随给药时间延长逐渐好转,体质量增加,但未见血便消失。通过结肠组织病理学的评价,发现模型组和给药组结肠组织黏膜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并伴有不同程度炎症细胞浸润,但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可见较明显改善,说明模型组和给药组中均发生了炎症性肠病,且阳性药物美沙拉嗪对溃疡性结肠炎有一定缓解作用。以上研究结果说明我们成功地构建了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2.建立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小鼠血浆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对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进行代谢组学研究。筛选出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代谢物并进行鉴定。进一步进行代谢通路分析,发现筛选出的差异代谢物在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鞘脂代谢通路、脂肪酸代谢通路和甘油磷脂代谢通路中有显着变化。3.建立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人血浆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对炎症性肠病患者进行代谢组学研究。筛选出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代谢物并进行鉴定,通过ROC曲线分析评估差异代谢物的诊断能力,筛选出了44个脂溶性代谢物和37个水溶性代谢物显示较高的诊断能力(AUC≥0.80)。4.通过60例验证集样本验证筛选出的44个脂溶性代谢物和37个水溶性代谢物的诊断能力,确定了13个潜在的IBD血浆生物标志物,包括:Palmitic acid,7alpha,25-dihydroxycholesterol,20-hydroxyeicosatetraenoic(HETE),5,6-epoxy-eicosatrienoic acid(Ep ETr E),docosahexaenoic acid(DHA),9-heptadecylenic acid,Lactucaxanthin,alpha-Carotene,Traumatic acid,Neoquassin,Adrenic acid,PE(18:4/15:0),DG(18:0e/2:0/0:0)。通过分析筛选出的13个潜在的IBD血浆生物标志物相关代谢通路,发现这些差异代谢物主要参与原发性胆汁酸的生物合成、花生四烯酸代谢、鞘脂代谢、脂肪酸延伸代谢和甘油磷脂代谢,并进一步阐释其在IBD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与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血浆代谢组学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病人的差异代谢产物与小鼠模型的差异代谢产物在相同代谢通路中发生扰动,从而进一步证明了我们的研究结果,确认与IBD密切相关的代谢变化包括花生四烯酸代谢、鞘脂代谢、脂肪酸代谢和甘油磷脂代谢。不但获得了疾病状况下代谢物的体内变化的数据,同时为寻找治疗炎症性肠病的药物靶点提供了依据。

吕兴[3](2020)在《紫地榆提取物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防治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紫地榆为研究对象,明确其活性部位,通过建立大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观察紫地榆提取物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学改变、炎症因子变化、TLR4/NF-κB和Nrf2/HO-1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紫地榆提取物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发挥防治作用的机制。方法:1、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紫地榆乙醇总提物及其不同极性部位鞣质、黄酮、多糖及生物碱的含量。2、建立紫地榆乙醇总提物及其不同极性部位的HPLC图谱,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法测定紫地榆不同部位的抗炎活性,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不同部位HPLC特征色谱峰与其抗炎药效之间的谱效关系。3、应用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SD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采用自由饮用和灌胃两种给药方式建立急性UC模型,通过大鼠一般情况、疾病活动指数评分(DAI)、结肠长度、结肠组织大体评分、病理学评分来评价UC大鼠结肠组织形态和病理组织结果,生化检测法来检测UC大鼠血清中MPO活性,结肠组织中MDA含量、SOD、GSH-Px活力。4、采用DSS诱导大鼠急性UC模型,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紫地榆乙酸乙酯部位(EAEG)低、中、高剂量组和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每组8只,通过观察大鼠一般情况、疾病活动指数评分(DAI)、结肠长度、结肠组织大体评分、病理学评分、外周血细胞含量、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IL-10)含量来评价EAEG对UC大鼠的防治作用。5、采用DSS诱导大鼠急性UC模型,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EAEG剂量组(低、中、高)和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每组8只,采用生化检测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MDA含量和SOD、GSH-Px活力,RT-qPCR法检测TLR4/NF-κB信号通路中相关细胞因子TLR4、NF-κB p65、TNF-α、IL-6及INF-γmRNA表达水平,Nrf2/HO-1信号通路中Nrf2、HO-1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TLR4、P-NF-κB p65、NF-κB p65及IL-6蛋白表达水平,探讨紫地榆对UC大鼠发挥防治作用的机制。结果:1、紫地榆乙醇总提物及其不同极性部位均含有鞣质、黄酮、多糖及生物碱,其中乙酸乙酯部位鞣质含量较高(57.52%),乙醇总提物黄酮含量较高(44.33%),水部位多糖含量较高(78.48%),氯仿部位生物碱含量较高(1.04%)。2、紫地榆不同部位均有抗炎作用,其中乙酸乙酯部位作用最佳。HPLC图谱所标定的27个特征色谱峰中,有13个与抗炎率呈显着相关,分别为1(没食子酸)、2(没食子酸甲酯)、3(儿茶素)、8、11、13、15、17、19(五没食子酰葡萄糖)、20、21、25、27号峰。3、两种给药方式均可建立UC模型,其中自由饮用组较正常组,DAI评分显着升高(P<0.01),结肠长度缩短(P<0.05),结肠组织大体评分和病理学评分显着升高(P<0.01),外周血细胞中WBC、RBC和LY细胞含量升高(P<0.05),血清中MPO活性显着升高(P<0.01),结肠组织中MDA含量升高(P<0.05),SOD、GSH-Px活力降低(P<0.05);较灌胃组结肠组织呈重度炎症的变化,DAI评分、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MPO活性、MDA含量、GSH-Px活力均具有明显差异(P<0.05),更符合Cooper造模标准。4、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DAI评分显着升高(P<0.01),结肠长度显着缩短(P<0.01),结肠组织大体评分和病理学评分显着升高(P<0.01),外周血细胞中WBC、LY、GR含量均明显增加(P<0.05),血清中MPO活性显着升高(P<0.01),结肠组织中TNF-α、IL-1β、IL-6含量均升高(P<0.05)、IL-10含量降低(P<0.01),经药物干预后,各药物组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TLR4/NF-κB信号通路中相关细胞因子TLR4、NF-κB p65、TNF-α、IL-6和INF-γ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IL-10m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TLR4、NF-κB p-p65/p65及IL-6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结肠组织中MDA含量升高(P<0.05),SOD、GSH-Px活力显着降低(P<0.01),Nrf2/HO-1信号通路中Nrf2、HO-1 m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经药物干预后,各药物组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1、该研究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准确,为紫地榆的综合质量评价奠定基础。2、紫地榆乙酸乙酯部位抗炎活性作用最强,可能是多个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3、5%DSS自由饮用7 d诱导SD大鼠急性UC是一种较为理想的UC动物模型,与文献报道一致,可作为研究急性UC的治疗药物和发病机制的方式。4、EAEG对DSS所致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具有防治作用,能够缓解UC大鼠的炎症、溃疡和水肿,减轻结肠组织的损伤。5、EAEG对UC大鼠的防治作用机制与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活化和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有关。

卢倩[4](2020)在《美洲大蠊提取物Ento-A对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发慢性复发型UC动物模型,利用流式细胞术,Westen Blot以及HE染色方法,研究美洲大蠊提取物Ento-A对慢性复发性UC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1.建立DSS诱导BALB/c小鼠慢性复发型UC模型,于第28、42、56 d分别处死一定数量的小鼠进行CMDI和HS评分;评价不同浓度DSS对造模小鼠炎症程度的影响,ELASA法测定小鼠血清中IL-1β和结肠组织中IL-6的含量。2.以奥沙拉秦钠胶囊为阳性对照,不同剂量的Ento-A为受试药,复发型UC小鼠连续灌胃给予对应药物15 d,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分别给予NS溶液。末次给药后次日处死小鼠,计算其脏器指数,测量结肠长度、观察并记录小鼠结肠CMDI和HS评分,MSD法测定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中淋巴细胞细胞因子的表达量;采用Westen Blot检测结肠黏膜中相关蛋白的含量。结果:1.慢性复发型UC小鼠的DAI、CMDI、HS评分及血清中IL-1β和结肠组织中IL-6含量显着升高(P<0.01)。2.Ento-A治疗DSS诱导慢性复发型UC小鼠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对照组比较,Ento-A各剂量组及奥沙拉秦组均可不同程度降低小鼠DAI、CMDI、HS评分和结肠指数(P<0.05或P<0.01);Ento-A能降低血清中的促炎细胞因子的含量,与奥沙拉秦组无显着差异。3.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Ento-A能有效升高脾脏淋巴细胞IL-4和Foxp3+的含量,降低IFN-γ和IL-17的含量(P<0.05或P<0.01);降低肠系膜淋巴结IL-4和Foxp3+的含量以及升高IFN-γ和IL-17(P<0.05或P<0.01)。4.WB结果显示,Ento-A能有效降低P-PI3K、P-AKT和P-NF-κB的表达量(P<0.05或P<0.01)。结论:1.DSS诱导慢性复发型UC模型,最佳造模时间为49 d,DSS浓度为2.2%。2.美洲大蠊提取物Ento-A对DSS诱导的小鼠慢性复发型UC有一定治疗效果,其可能与下调复发型UC小鼠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表达有关。3.美洲大蠊提取物Ento-A可下调节肠系膜淋巴结中淋巴细胞IL-4、Foxp3+的表达,上调INF-γ、IL-17的表达,促进Th1/Th2以及Th17/Treg淋巴细胞的平衡。4.美洲大蠊提取物Ento-A能调节PI3K/AKT通路,通过抑制P-PI3K、P-AKT、P-NF-κB的活化而起到治疗DSS诱导的小鼠慢性复发型UC的作用。

王海燕[5](2020)在《四神丸干预AMPK-TSC信号调控免疫记忆性T细胞分化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结肠炎小鼠模型观察四神丸(SSP)对溃疡性结肠炎(UC)的影响,以及对免疫记忆性T细胞的调控作用;同时从AMPK-TSC信号通路出发,探讨SSP调控记忆性T细胞分化而治疗UC的作用靶点和机制。方法:采用经典的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结肠炎动物模型,经四神丸给药治疗7天后,分别采用病理形态学分析等方法验证四神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以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检测记忆性T细胞的分型和亚群水平,同时采用酶标法、比色法、PCR array分析及RT-PCR等方法考察结肠炎小鼠能量代谢的水平、相关ATP酶的活性及线粒体能量代谢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同时采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AMPK-TSC信号上下游蛋白的表达,旨在明确四神丸干预能量代谢调控记忆T细胞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并从AMPK-TSC信号探明四神丸干预能量代谢调控溃疡性结肠炎记忆性T细胞分化的作用机制。结果:1. 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制备及四神丸治疗的疗效评价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精神稍萎靡,体重减轻,活动减少,毛色杂乱晦暗,小便淡黄,大便偏稀、颜色偏黄,肛周污秽,四神丸和美沙拉嗪组小鼠明显好转,体重逐渐稳定,行动灵活,毛色杂乱与柔顺相间,小便淡黄,大便成梭状、干湿适中、颜色偏黑,肛周洁净。与正常组相比,经DSS诱导的模型组小鼠出现体质量明显下降、结肠重量增加、结肠长度明显缩短和肠重指数显着上升(P<0.05或P<0.01);四神丸组和美沙拉嗪组上述指标较模型组均出现明显逆转(P<0.05或P<0.01);正常组结肠黏膜完整,隐窝和腺体排列整齐;模型组黏膜表面充血、水肿、糜烂和部分区域浅溃疡形成,隐窝结构改变,杯状细胞减少,固有层内炎细胞浸润等;四神丸组和美沙拉嗪组小鼠结肠黏膜表面充血、水肿明显减轻,糜烂修复,炎细胞浸润明显减少。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结肠黏膜出现明显炎症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病理评分显着升高(P<0.01),经四神丸和美沙拉嗪治疗后,小鼠结肠黏膜病理评分明显下降(P<0.05)。2. 四神丸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记忆性T细胞水平的影响与正常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的CD45RA-CD62L+CCR7+Tcm细胞、CD45RA+CD62L+CCR7+Tcm细胞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而CD45RA-CD62L-CCR7-Tem细胞水平显着显升高(P<0.01);相较于模型组,经过四神丸或美沙拉嗪治疗后,四神丸组和美沙拉嗪组结肠炎小鼠结肠中CD45RA-CD62L+CCR7+Tcm细胞水平明显升高(P<0.05),CD45RA+CD62L+CCR7+Tcm细胞水平显着提升(P<0.01),CD45RA-CD62L-CCR7-Tem细胞水平显着降低(P<0.01);在CD45RA-CD62L+CCR7+Tcm细胞中,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结肠组织中CD4+CD45RA-CD62L+CCR7+Tcm和CD8+CD45RA-CD62L+CCR7+Tcm细胞水平均出现明显提升(P<0.05或P<0.01)。在CD45RA+CD62L+CCR7+Tcm细胞中,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结肠组织中CD4+CD45RA+CD62L+CCR7+Tcm和CD8+CD45RA+CD62L+CCR7+Tcm细胞水平均出现明显降低(P<0.05或P<0.01)。相比模型组,经四神丸或美沙拉嗪治疗后,两组小鼠结肠组织中CD4+CD45RA-CD62L+CCR7+Tcm和CD8+CD45RA-CD62L+CCR7+Tcm细胞水平均出现明下降(P<0.05或P<0.01);小鼠结肠组织中CD4+CD45RA+CD62L+CCR7+Tcm和CD8+CD45RA+CD62L+CCR7+Tcm细胞水平均出现明显提升(P<0.05或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结肠组织中CD4+CD45RA-CD62L-CCR7-Tem细胞水平明显提升(P<0.05),CD8+CD45RA-CD62L-CCR7-Tem细胞水平显着下降(P<0.01)。相比于模型组,经四神丸或美沙拉嗪治疗后,两组小鼠结肠组织中CD4+CD45RA-CD62L-CCR7-Tem细胞水平显着降低(P<0.01),CD8+CD45RA-CD62L-CCR7-Tem细胞水平明显升高(P<0.05)。3. 四神丸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能量代谢水平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LDH活力值升高(P<0.05),MDH、SDH活力值降低(P<0.01),Na+-K+-ATPase、Ca2+-Mg2+-ATPase活力值和ATP含量均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四神丸组的ATP含量升高(P<0.05),Na+-K+-ATPase、Ca2+-Mg2+-ATPase活力值均升高(P<0.05),LDH、ALDH活力值降低,接近正常组活力值,两治疗组均能显着降低LDH、ALDH、SDH活力值(P<0.05),提升Na+-K+-ATPase、Ca2+-Mg2+-ATPase活力值(P<0.05)。4. 四神丸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AMPK-TSC等信号通路蛋白表达及其活性的调控作用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结肠组织中p-AMPKα、TSC1、TSC2、Raptor、p70S6K蛋白表达水平被显着抑制,PI3K、AKT、p-Akt、Rheb、Kif2a、T-bet、4 E-BP2、c-Myc、HIF-1a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相比模型组,四神丸组小鼠结肠组织中AMPKα、p-AMPKα、TSC1、TSC2、Raptor、Kif2a、4E-BP2、p70S6K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I3K、AKT、p-Akt、Rheb、T-bet、HIF-1a、c-Myc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模型组小鼠结肠组织中Atp5f1、Atp2b3、Atp8a2、Atp6v1e1等66个与ATP相关的m RNA基因表达明显下降,Atp5e、Atp6v1c2、Atp6v0c等20个基因表达明显上升;四神丸组与ATP合成酶相关的m RNA基因表达趋势与正常组接近,如Atp8a2、Atp6v0c、Atp5e、Atp1a2、Atp1a3等。四神丸能上调mi R-455-3p、mi R-551b-3p、mi R-1249-3p、mi R-874-3p、mi R-139-5p亚基表达水平,降低mi R-300-5p、mi R-325-5p、mi R-770-5p、mi R-337-3p、mi R-127-5p亚基表达水平。ATP合成酶相关的基因主要聚集在细胞分化、代谢过程、细胞及细胞成分、分子合成等方面,也能调节DNA转录、生物过程等方面。结论:1.四神丸对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2.四神丸可通过调节记忆T细胞及其CD4+、CD8+亚群水平治疗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3.四神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可能与AMPK-TSC、PI3K-Akt及其下游m TOR信号所调控能量代谢有着密切的的内在联系,其内在机制主要是通过干预细胞能量代谢途径,进而调控记忆T细胞分化来实现治疗目的。

樊李明[6](2020)在《隐丹参酮对小鼠急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一种,其主要特征是肠道内慢性复发的免疫应答性炎症。目前UC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是遗传、环境、肠道菌群、免疫应答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UC中,免疫系统在疾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促炎介质和抗炎介质之间的平衡被破坏,从而导致免疫反应过度激活,因此,包括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和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cells,Tregs)在内的免疫细胞被认为在UC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是Th17细胞特异性分泌的一种细胞因子,它能够将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募集到炎症部位,同时协同促炎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引起炎症反应的发生。因此,抑制Th17细胞分化是一种潜在治疗UC的方法。JAK激酶/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The Janus kinase/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JAK/STAT)信号通路在细胞生长、分化、迁移等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此外还参与了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等。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在UC中的作用已有大量文献报道,特别是在UC患者中,STAT3表达和活性明显增加,同时发现在肠粘膜T细胞中磷酸化的STAT3显着增加。UC的治疗通常基于疾病的严重程度,目前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氨基水杨酸类、糖皮质激素类、免疫调节药物等。不久前,辉瑞公司宣布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已批准托法替尼缓释片的新增适应症申请,即用于治疗中度至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这是目前针对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第一种JAK抑制剂,而针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STAT3抑制剂目前尚无上市药物。隐丹参酮(Cryptotanshinone,CTS)是一种从中药丹参中提取的丹参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肿瘤、抗菌、抗氧化等多种活性,但是,其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尚未见报道。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采用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发现CTS能够与STAT3特异性地结合,因此,为了进一步研究CTS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作用,在本研究中我们考察了CTS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急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首先,我们研究了CTS对STAT3活化以及Th17细胞分化的影响。在体外制备小鼠脾细胞悬液,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法(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CTS对细胞活力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CTS对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 A,ConA)诱导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A(Interleukin17A,IL-17A)、TNF-α、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 2,IL-2)、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以及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法检测CTS对IL-6诱导STAT3磷酸化水平的影响,激光共聚焦法检测CTS对STAT3核转位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CTS对初始(na?ve)CD4+T细胞向Th17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显示CTS(3、10、30μM)对脾细胞毒性无显着影响,且能够浓度依赖地抑制STAT3磷酸化,同时能够有效抑制IL-6诱导的STAT3核转位;另外,CTS能够抑制ConA刺激脾细胞产生IL-17A、TNF-α,但对IL-2、IL-6、IFN-γ、IL-10的产生没有显着影响;最后,CTS能够显着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和IL-6共同诱导的初始CD4+T细胞向Th17细胞的分化。表明CTS对STAT3活化以及Th17细胞分化具有抑制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隐丹参酮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我们采用DSS诱导C57BL/6小鼠建立急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在急性模型中,小鼠自由饮用2.5%DSS溶液连续7 d,随后3 d自由饮水,20 mg/kg和60 mg/kg隐丹参酮连续灌胃治疗至第10天;在慢性模型中,小鼠自由饮用2.5%DSS溶液7 d,之后换无菌蒸馏水饮用14 d为1个周期,共2个周期复制模型,然后再饮用2.5%DSS溶液7 d,建立小鼠慢性结肠炎模型。从第22天开始,小鼠每天灌胃20 mg/kg隐丹参酮,一共治疗28 d。然后评估各组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结肠长度和体重变化,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观察每组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过碘酸雪夫糖原染色法(Periodic Acid-Schiff stain,PAS)观察小鼠结肠组织中杯状细胞的淀粉颗粒含量,天狼猩红/快绿胶原染色法(Sirius red/fast green collagen stain)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胶原纤维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中CD4+IL-17A+Th17细胞、CD4+CD25+Foxp3+Treg阳性细胞比例,免疫组化检测结肠组织中P-STAT3(Phosphorylation of STAT3,P-STAT3)、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代表性紧密连接蛋白闭合蛋白(Occludin)以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中P-STAT3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DSS诱发急性结肠炎后,小鼠有明显腹泻,粘液脓血便,体重减轻等症状,CTS(20 mg/kg和60 mg/kg)能够有效改善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症状,增加结肠长度,降低结肠炎症细胞浸润和MPO活性,增加Occludin蛋白的表达以及杯状细胞淀粉颗粒染色。流式细胞术的结果显示,CTS能够降低急性结肠炎小鼠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中CD4+IL-17A+Th17细胞的比例,增加CD4+CD25+Foxp3+Treg细胞的比例,减少Th17/Treg比例,此外CTS还能够降低结肠炎组织升高的P-STAT3水平。在DSS诱导的慢性结肠炎中,CTS能够增加结肠长度,减少小鼠结肠中纤维化相关指标胶原纤维、α-SMA的表达以及P-STAT3的表达,降低小鼠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中CD4+IL-17A+Th17细胞数目。表明CTS对急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综上所述,隐丹参酮能够有效改善小鼠实验性结肠炎的炎症,缓解结肠组织的纤维化状态,保护和修复黏膜组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STAT3信号转导通路,抑制Th17分化有关。

向萍[7](2020)在《miR-711异常表达与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和目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从直肠粘膜炎症开始,并以连续的方式向近端延伸,UC的发病率近年来呈显着上升趋势,但具体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病情反复,疗效不佳,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研究报道miR-711与器官组织损伤后其炎症反应相关,那么miR-711是否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相关,尚未有研究报道。本研究通过探讨miR-711在UC小鼠模型中的表达含量差异,为UC的诊断和治疗寻找新的标志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phate sodium,DSS)构建UC的小鼠模型,将16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10只及对照组6只。实验组小鼠自由饮3%葡聚糖硫酸钠(DSS)连续7天,每天记录小鼠的精神状态、体重、粪便性状及便血情况并进行DAI评分,造模结束后结合小鼠结肠组织病理,评估实验组溃疡性结肠炎造模是否成功。同时对照组小鼠自由饮蒸馏水。造模7天后使用断颈法处死小鼠,收集各小鼠结肠组织,分别取组织进行HE染色评估病理情况、提取RNA及逆转录成cDNA,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711在实验组及对照组的表达量,比较两组含量的差异性。结果:实验组10只小鼠中有4只小鼠无明显便血、腹泻、体重下降,病理改变无溃疡形成及相关改变不明显,判断未诱导成功故剔除,其余6只实验组小鼠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出现明显的精神萎靡、体重下降、腹泻及便血症状,小鼠DAI评分逐步升高,小鼠结肠充血、肿胀、缩短,HE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结肠局部溃疡、上皮细胞及腺体被破坏、隐窝结构变形、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绒毛排列杂乱无序,实验组组织病理学评分及炎性细胞浸润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造模结束时,实验组小鼠(剔除未诱导成功的4只小鼠)体重为(17.55?0.88)g、DAI评分为(3.16?0.18)分、结直肠长度为(5.13?0.73)cm,对照组小鼠体重为(22.94?0.97)g、DAI评分为0分、结直肠长度(8.74?0.44)cm,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qRT-PCR检测miR-711在UC小鼠结肠组织与正常对照组的表达含量(2-ΔΔCt)比较,结果发现miR-711在UC小鼠结肠组织相对于正常对照组低表达(P<0.05)。结论:miR-711在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中呈低表达,提示miR-711的表达异常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相关。

穆韵浓[8](2020)在《艾灸神阙穴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肠道菌群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主要发生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病程长,易复发。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还会出现里急后重、肠穿孔、息肉等其他症状,甚至出现癌变,发生率逐年提高。虽然目前UC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人们逐渐认识到了肠道菌群对UC的影响作用。肠道菌群对人体的免疫、消化和代谢起着重要作用,而结肠是人体肠道内菌群种类和密度最多的部位。目前治疗药物集中在SASP、糖皮质激素类和免疫抑制剂类,使用较为局限,且易出现不良反应。艾灸作为中医传统的绿色疗法,可温通经脉,调气行血、温阳止泻、补脾益肾,培补元气,达到强身健体、增强免疫的目的。以往研究常选取关元、足三里等远端穴位,取培本固原之意。但相比之下神阙穴在解剖位置以及穴性、主治上都与胃肠道联系更为密切。神阙穴紧邻肠道,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组织,具有回阳救逆、健运脾胃、分清泌浊、调节阴阳的疗效,据记载,神阙穴对泄痢有独到之功。虽有学者在此方向有所研究,但检测方法普遍传统,结果较为局限,所以本次实验以温和灸神阙穴为干预方法,通过16S rDNA高通量测序探究其对UC模型小鼠肠道菌群机制的影响作用。目的:探究艾灸神阙穴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本实验选用SPF级ICR小鼠为研究对象,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SS)自饮法诱导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观察艾灸神阙穴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疾病活动指数评分、结肠长度、结肠组织结构和血清中促炎性因子IL-6和TNF-α的影响,以评价艾灸神阙穴对UC小鼠症状的缓解效果。基于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通过对物种注释与评估观察小鼠菌群内微生物多样性信息,通过α多样性分析及PCoA分析判断组间菌群结构差异,再通过物种组成成分分析,在不同分类水平分析不同组间的具体菌种差异,以探究艾灸神阙穴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同时与UC治疗常用药物美沙拉嗪作对照,为后期研究和临床的应用提供借鉴。方法:以32只SPF级健康雄性ICR小鼠(20-23)g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8只作为空白组,其余通过3.5%DSS自饮法进行造模,持续8d。造模成功后再随机分为模型组、艾灸组和美沙拉嗪组,各组分别采取以下方式干预8 d:艾灸组小鼠每日抓取后用固定器固定,对神阙穴行温和灸法,20min/d;空白组、模型组同艾灸组,每日进行抓取固定;美沙拉嗪组小鼠灌服美沙拉嗪溶液,按体质量给药,给药量为0.4 g/kg。干预结束后,通过疾病活动指数评分(DAI)、结肠长度、HE染色病理组织切片及ELISA法测定促炎性因子的水平来观察UC小鼠的恢复情况,再通过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小鼠粪便分析肠道菌群情况。结果:1.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出现体重减轻、便血、稀便等症状,DAI评分明显升高(P<0.05),结肠长度缩短(P<0.05),结肠组织切片呈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的病理状态,血清中促炎性因子IL-6与TNF-α含量明显升高(P<0.05);经过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和美沙拉嗪组症状减轻,DAI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结肠长度增加(P<0.05),结肠组织切片显示病理状态有所恢复,血清中促炎性因子IL-6与TNF-α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美沙拉嗪组相比,艾灸组在DAI评分、结肠长度和IL-6与TNF-α含量上均无明显差异。2.物种注释与评估结果显示,本次测序样本量、数据量已达到足够大,数量合理,可反映绝大比例的微生物多样性信息;与空白组相比,模型OTU数目下降,艾灸组、美沙拉嗪组OTU数目上升,与空白组相近;α多样性分析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Sobs指数、Shannon指数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和美沙拉嗪组均显着提升(P<0.01);艾灸组、美沙拉嗪组与空白组Shannon指数比较无明显差异。PCoA分析显示R值为0.5831,P<0.01,表明各组之间菌群组成有明显差异;模型组与空白组边界清晰,分布离散,提示模型组小鼠的菌群结构发生了改变,而艾灸组、美沙拉嗪组与空白组距离较近,提示艾灸和美沙拉嗪均对菌群结构组成有所影响,并朝着空白组趋势改变。3.物种组成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在门水平上,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比例上升,厚壁菌门比例(Firmicutes)下降,F/B值降低,且变形杆菌门明显增多;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与美沙拉嗪组拟杆菌门比例下降,厚壁菌门比例上升,F/B值升高,变形杆菌门比例下降;在属水平上,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毛螺菌科NK4A136组(Lachnospiraceae NK4A136 group)、拟普雷沃菌属(Alloprevotella)、毛螺菌科未分类菌属(unclassified of Lachnospiraceae)、瘤胃梭菌属 9(Ruminiclostridium 9)、Odoribacter属显着降低(P<0.05 或 P<0.01),norankof Muribaculaceae、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降低;拟杆菌属(Bacteroides)、副萨特氏菌属(Parasutterella)、肠球菌(Enterococcus)、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显着升高(P<0.05或P<0.01),布劳特菌属(Blautia)升高。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和美沙拉嗪组均可以降低拟杆菌属(Bacteroides)、副萨特氏菌属(Parasutterella)、肠球菌(Enterococcus)、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升高毛螺菌科 NK4A136 组(Lachnospiraceae NK4A136 group)、拟普雷沃菌属(Alloprevotella)、毛螺菌科未分类菌属(unclassified of Lachnospiraceae)、瘤胃梭菌属 9(Ruminiclostridium 9)、Odoribacter 属、norank of Muribaculaceae、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在拟杆菌属(Bacteroides)、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拟普雷沃菌属(Alloprevotella)、毛螺菌科 NK4A136 组(Lachnospiraceae NK4A136 group)、毛螺菌科未分类菌属(unclassified of Lachnospiraceae)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美沙拉嗪组在拟杆菌属(Bacteroides)、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毛螺菌科 NK4A136 组(Lachnospiraceae NK4A136 group)、毛螺菌科未分类菌属(unclassified of Lachnospiraceae)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LEfSe多级物种差异判别分析结果显示,空白组小鼠拟普雷沃菌属(Alloprevotella)、norank of Lachnospiraceae为特征菌种;模型组小鼠以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属(Bacteroides)、副萨特氏菌属(Parasutterella)、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为特征菌种;艾灸组以真杆菌属fissicatena组和Allobaculum为特征菌种,美沙拉嗪组以毛螺菌属NK4A136组(Lachnospiraceae NK4A136 group)、Dubosiella 和芽孢八叠球菌(Sporosarcina)为特征菌种。结论:1.艾灸神阙穴可减轻UC体重下降、便血、腹泻、结肠缩短等症状,降低DAI评分,改善结肠组织炎性反应,降低促炎性因子IL-6和TNF-α的含量,促进UC小鼠恢复;艾灸对UC的治疗效果与美沙拉嗪相当;2.艾灸神阙穴可以改善UC小鼠肠道菌群结构,恢复肠道菌群多样性与丰富度,升高F/B值,抑制致病菌的生长,增加有益菌的增殖,尤其促进了一些与短链脂肪酸生成的相关菌种的生成;3.艾灸对UC小鼠产生的治疗作用的机制与调节肠道菌群失调、改善结肠炎性反应有关。

郭雪艳[9](2020)在《双姜胃痛丸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溃疡性结肠炎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拟在优选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造模方法的基础上考察双姜胃痛丸对UC的改善作用,并从Th17/Treg分化调节角度探索双姜胃痛丸的UC作用机制,为其临床新应用的发展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造模方法优选: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3%自由饮用组、4%自由饮用组、3%灌胃组、4%灌胃组。自由饮用组采用自由饮用对应浓度的葡聚糖硫酸钠(DSS)溶液造模的方法,灌胃组每天参照对应浓度的自由饮用组,灌胃给予与自由饮用组相同质量的DSS。观察并记录小鼠体重、食量、疾病活动度(DAI)评分及病理切片评分,测量第6天和第10天小鼠结肠长度,称量肝脏、脾脏、肾脏、胸腺重量并计算脏器指数。2.双姜胃痛丸对小鼠UC的改善作用研究: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双姜胃痛丸高、中、低剂量组。自由饮用3%DSS溶液造模,造模的同时开始给药至第10天。观察并记录体重、食量、DAI评分、小鼠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结肠长度及肝脏、脾脏、肾脏的脏器指数;观察病理切片并评分;ELISA法检测结肠组织中前炎因子IL-6、IL-1β、TNF-α的表达。“肉汤”腹腔注射法诱导并制备腹腔巨噬细胞,给予双姜胃痛丸及刺激剂,收集上清后检测前炎因子含量。3.双姜胃痛丸作用机制研究:(1)对UC小鼠结肠及肠系膜淋巴结中Th17/Treg的影响:检测结肠和肠系膜淋巴结中的CD4+CD25+foxp3+与CD4+IL-17+细胞数量。(2)体外对Th17/Treg分化的影响及其与PPARγ的关系:取小鼠肠系膜淋巴结细胞,去除贴壁细胞,铺板于含有T细胞增殖诱导剂的细胞培养板中,分为Th17细胞分化诱导组、双姜胃痛丸+Th17细胞分化诱导组、Treg细胞分化诱导组、双姜胃痛丸+Treg细胞分化诱导组,培养4天后收集细胞,检测CD4+CD25+foxp3+与CD4+IL-17+细胞数量。(3)对小鼠UC的治疗作用与PPARγ-Th17/Treg的关系: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双姜胃痛丸组、双姜胃痛丸+PPARγ阻断剂组、PPARγ阻断剂组,均造模,造模的同时给予对应药物和阻断剂,观察小鼠体重、食量、DAI评分、结肠病理组织切片及结肠中CD4+CD25+foxp3+与CD4+IL-17+细胞数量。结果:4种造模方式均成功诱导UC模型,显着降低小鼠体重及结肠长度(P<0.001),升高DAI评分及HE病理切片评分(P<0.001)等;3%、4%灌胃组死亡率分别达25%、50%,饮用组无死亡,且在造模成功后灌胃组DAI评分变异系数与饮用组无较大差别,相对饮用造模不具显着优势;3%饮用组体重及DAI评分于第5天显着高于4%饮用组(P<0.05,P<0.001),其余时间无显着性差异,变异系数除第1天外,其余时间均无较大差异。综合评价3%自由饮用造模严重程度相对较高,死亡率低,方便且节约成本,是本研究中小鼠UC较合适的造模方法。双姜胃痛丸可显着升高模型小鼠体重(P<0.05,P<0.01,P<0.001),显着降低DAI评分、MPO活力和结肠病理组织切片评分(P<0.05,P<0.01,P<0.001),对UC小鼠具有改善作用;可显着降低肝脏与脾脏的脏器指数(P<0.05,P<0.001),对肝脏与脾脏具有保护作用;低剂量可显着降低结肠组织中前炎因子IL-6及IL-1β含量(P<0.05,P<0.01),体外显着降低腹腔巨噬细胞IL-1β和TNF-α含量(P<0.05,P<0.01),具有抗炎作用。双姜胃痛丸可影响UC小鼠结肠和肠系膜淋巴结中的Th17和Treg细胞数量;显着增加肠系膜淋巴结细胞中Treg细胞的分化比例(P<0.001);应用PPARγ受体阻断剂后,双姜胃痛丸对UC的治疗作用消失;且Th17细胞数量升高,Treg细胞数量下降,提示双姜胃痛丸对UC的改善可能与激活PPARγ-调节Th17/Treg有关。结论:3%自由饮用是本研究中小鼠UC的较优造模方法;双姜胃痛丸可显着改善小鼠UC,并表现出脏器保护作用;双姜胃痛丸通过影响PPARγ,从而影响了Th0细胞分化为Th17与Treg细胞过程,从而治疗UC。

赵微[10](2020)在《热休克转录因子2在DSS结肠炎小鼠黏膜屏障功能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不清,难以治愈的慢性复发性结肠炎症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血便等,因其病程冗长,反复发作且无法彻底治愈,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并给家庭及社会带来较大负担。近年来,UC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快速增长趋势。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热休克转录因子2(Heat shock transcription factors 2,HSF2)在UC患者中高表达,并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在细胞实验中发现HSF2可上调细胞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提示其可能参与调控UC黏膜屏障功能。目前,HSF2在U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尚未明确,且尚无关于HSF2在UC中与黏膜屏障功能关系的研究。本实验拟首先建立Hsf2基因敲除小鼠,然后研究Hsf2基因缺失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诱导的小鼠肠道炎症及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进一步揭示其在U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目的]首先通过CRISPR/Cas9技术建立Hsf2基因敲除纯合子转基因小鼠。其次,利用DSS诱导小鼠形成结肠炎模型,观察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肠道损伤情况、肠道缩短程度、脾脏体积变化等,综合评估Hsf2对DSS小鼠结肠炎模型炎症反应的影响。最后,检测小鼠结肠组织内黏膜屏障相关蛋白: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nalu Occluden-1(ZO-1)的基因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从动物水平层面探讨Hsf2对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Hsf2基因敲除小鼠的建系第二部分:Hsf2调控DSS结肠炎小鼠肠道炎症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作用机制研究第一部分:Hsf2基因敲除小鼠的建系1、Hsf2基因敲除小鼠的建立:运用CRISPR/Cas9技术及显微注射方法,基本步骤包括:1)根据目标基因,在体外设计构建单链向导RNA(single guide RNA,sgRNA)和Cas9 mRNA;2)将sgRNA和Cas9 mRNA通过显微注射方法注射到受精卵雄性原核;3)将胚胎转移至假妊娠雌鼠输卵管中继续发育至分娩,得到Hsf2基因敲除的杂合子小鼠,采用PCR及测序方法对小鼠进行鉴定筛选,培育出F0代Hsp基因敲除杂合子小鼠。该实验引入通过此技术构建的Hsf2+/-小鼠F0代杂合子小鼠4只,进行保种及繁育。2、繁育及Hsf2基因敲除纯合子小鼠建系:选择周龄为7-8周的SPF级别C57BL/6基因敲除(Knock out,KO)小鼠及野生型(Wild type,WT)小鼠进行配种,合笼比例雄:雌为1:2或1:3,合笼至检查到雌性小鼠阴道出现阴道栓,提出雄鼠,单独饲养雌性小鼠至生育,采用PCR技术鉴定出Hsf2-/-小鼠,再用RT-PCR、Western Blot检测Hsf2基因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验证敲除效果,建立纯合子Hsf2基因敲除小鼠。第二部分:Hsf2调控DSS结肠炎小鼠肠道炎症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作用机制研究1、分组:选取健康SPF级C57BL/6小鼠进行实验。按照Hsf2基因是否敲除,将小鼠分为野生型组(WT组,16只)及基因敲除组(KO组,16只),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技术验证敲除效果,予DSS诱导小鼠结肠炎造模,将上述两组分别组内随机分组为WT对照组(WT+H2O组,8只)、WT造模组(WT+DSS组,8只),KO对照组(KO+H2O组,8只)、KO造模组(KO+DSS组,8只)。2、DSS诱导结肠炎模型:造模组于实验第一天早上8点开始饮用含有2.5%DSS溶液的蒸馏水,对照组同时自由饮用蒸馏水,均连续饮用7天,第8日上午乙醚麻醉后予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手术取小鼠结肠标本。3、Hsf2对DSS小鼠肠道炎症的作用:实验期间每天记录各组小鼠体重、大便潜血、进食、精神、活动、毛发光泽情况,根据体重变化、大便情况和便血情况评估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观察结肠组织大体标本,测量结肠长度和重量,脾脏长度及重量,结肠组织HE染色后进行病理学评分,综合评估肠道炎症程度。4、Hsf2调控DSS结肠炎小鼠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机制探索:RT-RCR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肠组织黏膜屏障相关蛋白中的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nalu Occluden-1(ZO-1)的基因转录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第一部分:Hsf2基因敲除小鼠的建系1、成功建立Hsf2基因敲除纯合子小鼠。采用RT-PCR、Western Blot对鉴定为Hsf2-/-小鼠验证其敲除效果,结果提示:KO组小鼠Hsf2基因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较WT组小鼠均明显降低,成功建立Hsf2基因敲除纯合子小鼠。2、Hsf2-/-小鼠生长正常,体重与同龄KO小鼠相近,成活率高,无畸形,且能正常受孕、正常繁殖后代。第二部分:Hsf2调控DSS结肠炎小鼠肠道炎症及肠黏膜屏障功能作用机制的研究1、DSS成功诱导小鼠结肠炎模型。对比各组,KO+DSS组炎症反应最剧烈,小鼠血便最明显,体重降低最多,DAI评分、结肠大体评分最高,结肠缩短程度最明显,脾脏增大最明显;HE染色提示KO+DSS组小鼠结肠组织炎症反应最剧烈,结构破坏最显着,病理评分最高。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DSS造模后,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1基因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降低。比较各组结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1基因转录水平及免疫组化蛋白表达,结果提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Occludin和ZO-1基因转录水平、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以KO+DSS组最为明显。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运用CRISPR/Cas9技术及显微注射方法,获得稳定的Hsf2-/-小鼠,Hsf2基因敲除后不影响小鼠成活率,无畸形发生,且能正常生长,可能会对繁殖有影响,成活小鼠能耐受DSS,成功构建Hsf2基因敲除小鼠。2、2.5%DSS可成功诱导小鼠实验性结肠炎模型。2.5%DSS诱导造模后,小鼠出现体重下降、便血等症状,造模期间无小鼠死亡,均能耐受该浓度DSS;处死后获取小鼠结肠组织,DSS造模组炎症更明显。3、Hsf2基因敲除后,小鼠对DSS诱导的结肠炎更敏感。低水平Hsf2小鼠经DSS诱导结肠炎症后,小鼠DAI评分明显升高,结肠组织炎症反应更加明显。4、Hsf2基因敲除后,小鼠肠上皮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ZO-1基因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下降,提示Hsf2可能参与调控小鼠肠黏膜屏障功能。

二、右旋葡聚糖硫酸钠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建立方法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右旋葡聚糖硫酸钠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建立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溃疡性结肠炎“以痈论治”策略的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姜树民教授“以痈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学术思想及经验
    1 “以痈论治”学术特色的师脉传承
    2 “以痈论治”UC及“毒热致痈”的源流考析
    3 UC的病因和病机
    4 姜师治疗UC特色及经验
    5 姜师治疗UC用药特色
    6 消痈止痢汤的组方解析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消痈止痢汤”治疗活动期大肠湿热型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消痈止痢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一般状态和黏膜组织形态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实验二 消痈止痢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血清中IL-1β、IL-6、TNF-α和MPO含量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实验三 消痈止痢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MAPK信号通路和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炎症性肠病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炎症性肠病概述
    1.2 代谢组学概述
        1.2.1 代谢组学的定义
        1.2.2 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
        1.2.3 代谢组学的数据分析方法
        1.2.4 数据库的分析和标准品的确证
        1.2.5 代谢组学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1.2.6 脂质组学概述
    1.3 研究内容和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DSS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构建与评价
    2.1 引言
    2.2 材料
        2.2.1 药品与试剂
        2.2.2 实验动物
    2.3 实验方法
        2.3.1 试剂的配制
        2.3.2 实验动物的分组及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构建
        2.3.3 DSS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验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临床表现
        2.4.2 疾病活动指数评定
        2.4.3 结肠组织TNF-α浓度
        2.4.4 结肠组织病理学评价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血浆代谢组学研究
    3.1 引言
    3.2 仪器与材料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剂
        3.2.3 研究对象
    3.3 实验方法
        3.3.1 样本预处理
        3.3.2 UPLC-QTOF-MS分析条件
        3.3.3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脂质的提取
        3.4.2 数据质量控制
        3.4.3 多元统计分析
        3.4.4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及定性
        3.4.5 相关代谢通路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炎症性肠病患者血浆代谢组学研究
    4.1 引言
    4.2 仪器与材料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试剂
        4.2.3 研究对象
    4.3 实验方法
        4.3.1 样本预处理
        4.3.2 UPLC-QTOF-MS分析条件
        4.3.3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受试者的临床特征
        4.4.2 IBD代谢谱分析及差异代谢物的鉴定
        4.4.3 ROC曲线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炎症性肠病的人血浆差异代谢物的验证
    5.1 引言
    5.2 仪器与材料
        5.2.1 实验仪器
        5.2.2 实验试剂
        5.2.3 研究对象
    5.3 试验方法
        5.3.1 样本预处理
        5.3.2 UPLC-QTOF-MS分析条件
        5.3.3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受试者的临床特征
        5.4.2 差异代谢物的验证
        5.4.3 相关代谢通路
        5.4.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紫地榆提取物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防治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紫地榆不同极性部位中鞣质、黄酮、多糖及生物碱的含量测定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和结果
    3 讨论
第二章 紫地榆不同极性部位抗炎活性与HPLC图谱相关性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急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四章 紫地榆提取物对DSS致大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的防治作用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五章 紫地榆提取物对DSS致大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TLR4/NF-κB及Nrf2/HO-1信号通路中相关因子的影响
    第一节 紫地榆提取物对UC大鼠结肠组织中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1.1 材料和仪器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第二节 紫地榆提取物对UC大鼠Nrf2/HO-1 信号通路的影响
        2.1 材料和仪器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化学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4)美洲大蠊提取物Ento-A对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物与试剂
    1.3 仪器
    1.4 主要试剂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慢性复发型UC模型的建立及分组
    2.2 一般指标观察
    2.3 复发型UC小鼠模型炎症评分标准
        2.3.1 疾病活动指数评分
        2.3.2 结肠黏膜损伤指数
        2.3.3 病理组织学评分
    2.4 小鼠脏器指数及结肠长度
    2.5 HE染色
    2.6 生化指标检测
        2.6.1 ELISA法小鼠血清中IL-1β的检测
        2.6.2 ELISA法小鼠结肠组织中IL-6 的检测
        2.6.3 MSD法测定慢性复发型UC小鼠血清中促炎因子的表达
    2.7 流式细胞术检测复发型UC小鼠淋巴细胞因子表达
        2.7.1 制备脾脏和淋巴结单细胞悬液
        2.7.2 脾脏和淋巴结单细胞染色
    2.8 Western Blot检测慢性复发型UC小鼠结肠组织中蛋白表达
        2.8.1 结肠组织蛋白的制备
        2.8.2 Western Bolt操作步骤
    2.9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DSS浓度对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建立的影响
        3.1.1 实验动物一般体征变化
        3.1.2 DSS浓度对慢性复发型UC小鼠DAI的影响
        3.1.3 DSS浓度对慢性复发型UC小鼠CMDI的影响
        3.1.4 DSS对慢性复发型UC小鼠脏器指数及结肠长度的影响
        3.1.5 DSS浓度对慢性复发型UC小鼠血清及结肠指标的影响
        3.1.6 DSS浓度对慢性复发型UC小鼠HS的影响
    3.2 Ento-A对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3.2.1 Ento-A对慢性复发型UC小鼠一般体征影响
        3.2.2 Ento-A对慢性复发型UC小鼠DAI评分的影响
        3.2.3 Ento-A对慢性复发型UC小鼠结肠长度及CMDI的影响
        3.2.4 Ento-A对慢性复发型UC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3.2.5 Ento-A对慢性复发型UC小鼠血清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
        3.2.6 Ento-A对慢性复发型UC小鼠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细胞因子的影响
        3.2.7 Ento-A对慢性复发型UC小鼠结肠组织蛋白的影响
        3.2.8 Ento-A对慢性复发型UC小鼠HS评分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免疫细胞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5)四神丸干预AMPK-TSC信号调控免疫记忆性T细胞分化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概况
        1.1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进展
        1.2 溃疡性结肠炎各分型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1.3 四神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依据
        1.4 小结
    2.AMPK-TSC信号介导能量代谢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研究概况
        2.1 能量代谢紊乱是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重要特征之一
        2.2 AMPK-TSC信号是调控能量代谢的核心环节
        2.3 四神丸调控能量代谢的工作基础
        2.4 四神丸对AMPK-TSC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2.5 小结
    3.能量代谢介导的免疫记忆紊乱诱导炎症性肠病发病的研究概况
        3.1 免疫记忆性T细胞的形成、维持和功能
        3.2 记忆性T细胞紊乱可诱导溃疡性结肠炎
        3.3 干预能量代谢是调控记忆性T细胞分化的重要途径
        3.4 重塑免疫记忆可有效改善溃疡性结肠炎
        3.5 小结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四神丸对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和记忆性T细胞水平的影响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小结
    实验二 四神丸对结肠炎小鼠能量代谢水平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小结
    实验三 四神丸对结肠炎小鼠AMPK-TSC信号通路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一、四神丸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方剂
    二、四神丸可有效治疗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
    三、四神丸可有效调控结肠炎小鼠免疫记忆T细胞分化水平
    四、四神丸干预AMPK-TSC信号改善结肠炎小鼠能量代谢水平
第四部分 结论
    1.结论
    2.创新点
    3.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6)隐丹参酮对小鼠急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1 隐丹参酮对小鼠脾细胞增殖、活化和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
        1.1 隐丹参酮对小鼠脾细胞毒性的影响
        1.2 隐丹参酮对ConA刺激脾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影响
    2 隐丹参酮对Th17 细胞分化和STAT3 活化的影响
        2.1 隐丹参酮对Th17 细胞分化的影响
        2.2 隐丹参酮对IL-6 诱导小鼠脾细胞STAT3 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2.3 隐丹参酮对IL-6 诱导小鼠脾细胞STAT3 核转位的影响
    3 隐丹参酮对DSS诱导的小鼠急性结肠炎的影响
        3.1 隐丹参酮对急性结肠炎小鼠体重变化的影响
        3.2 隐丹参酮对急性结肠炎小鼠疾病活动指数评分的影响
        3.3 隐丹参酮对急性结肠炎小鼠结肠长度的影响
        3.4 隐丹参酮对急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3.5 隐丹参酮对急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中杯状细胞的影响
        3.6 隐丹参酮对急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Occludin含量的影响
        3.7 隐丹参酮对急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MPO含量的影响
        3.8 隐丹参酮对急性结肠炎小鼠结肠中P-STAT3 的影响
        3.9 隐丹参酮对急性结肠炎小鼠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中Th17/Treg细胞比例的影响
    4 隐丹参酮对DSS诱导的小鼠慢性结肠炎的影响
        4.1 隐丹参酮对慢性结肠炎小鼠体重变化的影响
        4.2 隐丹参酮对慢性结肠炎小鼠疾病活动指数评分的影响
        4.3 隐丹参酮对慢性结肠炎小鼠结肠长度的影响
        4.4 隐丹参酮对慢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影响
        4.5 隐丹参酮对慢性结肠炎小鼠肠纤维化的影响
        4.6 隐丹参酮对慢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中P-STAT3 的影响
        4.7 隐丹参酮对慢性结肠炎小鼠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中Th17/Treg细胞比例的影响
讨论
    1 隐丹参酮对急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小鼠具有改善作用
    2 Th17/Treg细胞在隐丹参酮治疗急慢性结肠炎中起作用
    3 STAT3 信号通路可能是隐丹参酮治疗急慢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
    4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miR-711异常表达与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语索引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的仪器
    2.2 主要的试剂
    2.3 构建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
    2.4 qRT-PCR检测miRNA
第3章 结果
    3.1 DSS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建立
    3.2 qRT-PCR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miR-711的表达情况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艾灸神阙穴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肠道菌群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诊疗研究进展
    1 西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诊疗研究进展
    2 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诊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研究一 艾灸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疗效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研究二 艾灸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双姜胃痛丸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溃疡性结肠炎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章 葡聚糖硫酸钠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建立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剂量
        2.2 小鼠UC模型的诱导
        2.3 小鼠一般情况及DAI评分观察
        2.4 组织样本采集
        2.5 结肠病理组织切片制作及评分
        2.6 数据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小鼠死亡情况
        3.2 UC诱导情况
        3.3 4种造模方式数据变异系数对比
        3.4 小鼠自我恢复情况观察
    4 本章讨论
第二章 双姜胃痛丸对小鼠UC的改善作用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用药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给药剂量
        2.2 小鼠UC模型建立
        2.3 小鼠一般情况及DAI评分观察
        2.4 血液及组织样本采集
        2.5 结肠病理组织切片制作及评分
        2.6 MPO活性检测
        2.7 体外实验
        2.8 数据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对DSS诱导小鼠UC的干预作用
        3.2 对UC小鼠结肠组织中前炎因子表达的影响
        3.3 对腹腔巨噬细胞前炎因子表达的影响
    4 本章讨论
        4.1 对UC的改善作用
        4.2 对脏器的保护作用
        4.3 抗炎作用
第三章 双姜胃痛丸对小鼠UC PPARγ-Th17/Treg的影响及其机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用药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
        2.2 UC模型建立
        2.3 小鼠一般情况及DAI评分观察
        2.4 血液及组织样本采集
        2.5 结肠病理组织切片制作及评分
        2.6 MPO活性检测
        2.7 淋巴细胞制备、培养及诱导分化
        2.8 数据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对Th17/Treg平衡的影响
        3.2 对Th0细胞分化的影响
        3.3 PPARγ阻断后对双姜胃痛丸抗UC作用的影响
        3.4 PPARγ阻断剂对双姜胃痛丸调节PPARγ-Th17/Treg的影响
    4 本章讨论
        4.1 对小鼠UC Th17/Treg平衡的影响
        4.2 对Th0细胞分化的影响
        4.3 PPARγ阻断剂对双姜胃痛丸抗UC作用的影响
        4.4 PPARγ阻断剂对双姜胃痛丸调节PPARγ-Th17/Treg的影响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1.总结
    2.研究特色及创新点
    3.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文献综述
    溃疡性结肠炎的现代研究与中医药研究综述
        1 UC现代研究
        1.1 流行病学、病因及病机
        1.2 治疗
        2 中医药对UC的研究
        2.1 概述
        2.2 中医药对UC的治疗与研究
        参考文献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临床及实验研究概况
        1.UC
        2.外治法治疗UC
        2.1 灌肠
        2.2 针灸
        2.3 穴位敷贴
        2.4 塌渍
        3.内治法治疗UC
        3.1 单味药及其活性部位/活性成分治疗UC
        3.2 中药复方治疗UC的研究
        3.3 中药与西药联合治疗UC的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10)热休克转录因子2在DSS结肠炎小鼠黏膜屏障功能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Hsf2基因敲除小鼠的建系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Hsf2调控DSS结肠炎小鼠肠道炎症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作用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炎症性肠病实验动物模型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右旋葡聚糖硫酸钠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建立方法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溃疡性结肠炎“以痈论治”策略的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D]. 陈晨.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炎症性肠病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D]. 贾冰洁.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紫地榆提取物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防治作用及机制研究[D]. 吕兴. 大理大学, 2020(05)
  • [4]美洲大蠊提取物Ento-A对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D]. 卢倩. 大理大学, 2020(05)
  • [5]四神丸干预AMPK-TSC信号调控免疫记忆性T细胞分化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D]. 王海燕.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隐丹参酮对小鼠急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 樊李明.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miR-711异常表达与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的研究[D]. 向萍. 南华大学, 2020(01)
  • [8]艾灸神阙穴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肠道菌群影响的实验研究[D]. 穆韵浓.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双姜胃痛丸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溃疡性结肠炎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郭雪艳.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
  • [10]热休克转录因子2在DSS结肠炎小鼠黏膜屏障功能中的作用研究[D]. 赵微. 昆明医科大学, 2020

标签:;  ;  ;  ;  ;  

葡聚糖硫酸钠建立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