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端视ICP-AES法同时测定蜜饯中的Pb、As、Cu、Cd、Cr、Fe、Zn(论文文献综述)
范晓旭,杨伟,杨春花,周美丽[1](2019)在《蜜饯中金属元素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蜜饯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食品,在我国历史悠久。作为一种休闲食品,深受百姓的喜爱。蜜饯富有多种矿物元素,对维持机体生理平衡有重要意义。但蜜饯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由于原料、生产环境、食品添加剂与人员操作等会给蜜饯产品带来一定的重金属污染风险。本文针对蜜饯中金属元素的研究进展进行阐释,以期为蜜饯产业的发展、风险控制及安全性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泮俊青[2](2017)在《罗丹明B衍生物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对Fe3+和Al3+的检测》文中认为本文研究并通过两步缩合反应合成了一种罗丹明B类衍生物的荧光探针,分别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对所合成化合物进行了表征,通过红外光谱的表征,发现所合成化合物含有N-H键、C=O键、伯胺类的C-N键等基团。此化合物能与铁离子、铝离子、铜离子作用产生荧光,λex在558nm左右,λem在580nm左右,最低检测限为10-6mol/L,荧光探针与铁离子和铝离子作用的标准曲线分别为y=5.6492x+380.2126,相关系数为0.97902;y=6.54828x+337.4165,相关系数为0.99215。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三部分:(1)罗丹明类衍生物荧光探针合成的研究用罗丹明B、乙酰氯和水合肼作为反应原材料,进行两步缩合反应,合成了一种铁离子和铝离子荧光探针,先进行中间产物罗丹明酰肼的制备。把罗丹明B溶解到乙醇里,在充氮气保护的条件下将水合肼加入,充氮气的目的是制造一个无氧的环境,防止氧化。在剧烈搅拌的条件下回流10个小时之后,将溶剂蒸发掉,用2:1的二氯甲烷和水体系对产物进行萃取,然后用无水硫酸钠进行干燥处理,再经过滤、蒸除溶剂等操作后,得到淡黄色中间产物,产率为36%。接着用制得的中间产物进行探针的制备。把中间产物溶解,溶剂为无水二氯甲烷,因为此反应放热较为严重,所以要在冰水浴冷却的条件下滴加乙酰氯的无水二氯甲烷混合液,反应的时候也要进行搅拌。反应完之后,用盐酸和氢氧化钠来调节产物的p H,会有产物析出,然后过滤,将产物带着漏斗进行真空干燥24 h之后,进行重结晶等操作,就得到晶体产物,即为最终产物,这步反应的产率是57.7%。(2)对荧光探针的表征以及重金属离子的检测首先测定了罗丹明B以及以它为原料合成了的罗丹明B类荧光探针的红外光谱,表征了物质结构,然后用紫外-可见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对其进行了测定与分析。此荧光探针能够和铜离子、铁离子和铝离子很好的结合,达到识别效果,而对镉离子、汞离子等没有响应。在水溶液中,此探针和金属离子混合液没有荧光活性,而在无水乙醇中,探针与铝离子、铜离子和铁离子结合产生比较强烈的荧光。确定了它们之间的线性范围是10-410-5 mol/L,最低的检出限是10-6 mol/L。绘制了线性范围内的标准曲线。(3)奶粉中铁离子含量的检测将合成的荧光探针应用于实际中,进行奶粉样品的检测。将购买的成品奶粉加入混合的硝酸和盐酸中进行低温缓慢消解,消化至澄清。然后进行高温消解至冒白烟后,添加蒸馏水,进行高温驱酸、定容、超滤,得到实际样品溶液。通过检测探针与样品混合溶液的荧光强度,然后与标准曲线进行对照,确定样品中铁离子的含量为8×10-5 mol/L,从而确定奶粉中铁离子含量0.11mg/g。最后,对奶粉样品进行了加标回收的试验,得到的回收率是99%102%。
严文滨[3](2017)在《不同类型乌龙茶中微量元素的溶出率及其饮用评价》文中认为在乌龙茶中,其所具有的营养保健作用不仅与其自身所含有的丰富的有机物有关系,还与它自身所含丰富的微量元素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与其他茶类一样,乌龙茶也含有非常丰富的微量元素,研究乌龙茶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对于评估饮用乌龙茶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运用ICP-MS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对不同类型的乌龙茶毛茶和茶汤中Fe、Mn、Zn、Cu、Se、Co、Mo和Pb等8种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不同类型的乌龙茶主要有:不同品种的乌龙茶,不同地区产的乌龙茶,不同加工方式制得的乌龙茶,以及乌龙茶品种中的不同叶位。通过对毛茶中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以及茶汤中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来评价饮用乌龙茶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影响。得到的结论有:(1)在不同品种的乌龙茶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会存在着差异性,乌龙茶中不同微量元素含量的大小情况基本为Mn>Fe>Zn>Cu>Pb>Co>Se>Mo;(2)不同品种的乌龙茶中,微量元素在茶汤中的溶出率会有差异,且不同微量元素的溶出率也不同,Fe、Mn、Cu、Se四个元素在茶汤中的溶出率较小,其余元素在茶汤中的溶出率则较不稳定;(3)实验所测的不同品种乌龙茶中微量元素的含量都在人体可接受的范围内,且在饮用相当大的量的茶时才会对人类的身体造成危害,毛茶中Pb元素的含量,也都符合食品中对于茶叶中该元素含量限量标准的要求;(4)在不同地区的乌龙茶样品中,泉州清源山地区产的乌龙茶毛茶中微量元素的含量相对较大。但在溶出率方面,两个地区产的乌龙茶基本保持一致,但泉州清源山地区的乌龙茶茶汤中微量元素的溶出总量会大于平和大芹山产区的乌龙茶;(5)无论是哪个产区的乌龙茶,其毛茶中Pb含量都在标准中的限量范围之内,且在茶汤中的溶出量更是小于标准中对于该元素的限定含量,其余7个微量元素在茶汤中的含量也远远小于中国营养协会建议的推荐摄入量或最高可耐受摄入量;(6)不同加工方式的乌龙茶毛茶中的Zn、Cu、Co、Mo、Se和Pb六个微量元素的含量基本没有太大的差异,但Fe和Mn两个元素在部分品种中会有些差异。在溶出率上,Fe和Mn在两种制法下,溶出率差距不大,且都较小,其余元素的溶出率会存在一定差异,综合来看,闽南制法的乌龙茶相对闽北制法的乌龙茶中微量元素的溶出率会更高;(7)无论以何种工艺加工制成的乌龙茶,茶汤中微量元素的溶出量都在人体允许摄入量范围内,都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且毛茶中Pb的含量也符合各个标准中对茶叶的限量标准;(8)在乌龙品种鲜叶的不同叶位中,除了Cu、Mo和Se在不同叶位中分布的较为均匀外,Zn、Co两个元素从第一叶至第四叶的含量是呈递减趋势的;Mn元素在第一叶至第四叶中的分布呈递增趋势,在梗中的含量较少;Fe元素在不同叶位中的分布较为不规律;Pb元素在梗中的含量最高,在其余叶位含量分布较为平均;从鲜叶加工至精茶,鲜叶中的微量元素含量会更进一步减少,特别是Pb元素的含量,进而对于人类身体的健康会更加有利;(9)毛茶中生化成分与微量元素的相关性:茶多酚的含量与Fe元素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与Zn和Cu两个元素的含量呈显着的负相关;氨基酸的含量与Zn和Cu元素的含量呈显着的正相关;咖啡碱含量与Co、Mo两种元素的含量呈显着的正相关;水浸出物与Fe元素的含量呈极显着的负相关,与Cu元素的含量呈显着的负相关;黄酮类物质含量与Fe元素含量呈显着负相关;茶红素含量Co元素含量呈显着正相关;茶黄素含量与Zn、Co、Mo、Se四个元素的含量呈极显着的正相关,茶褐素与Fe、Zn和Co三个元素的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与Mo元素的含量呈显着的正相关;感官审评总分与Zn、Mo和Mn三个元素呈显着负相关,与Se元素的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10)茶汤中生化成分与微量元素的相关性:茶多酚的含量与Mn元素含量存在显着的正相关;氨基酸的含量与Cu、Zn、Pb和Fe四个元素的含量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与Se、Mo和Mn三个元素的含量存在显着的正相关;黄酮类物质的含量与Mn元素的含量存在显着的正相关;电导率与Co、Se、Zn、Mn四个元素的含量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与Cu、Pb两个元素的含量存在显着的正相关;pH值与Cu、Mo、Fe三个元素的含量存在显着的正相关。通过对不同类型乌龙茶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其溶出率的检测与分析,以此来为健康饮茶提供理论依据。
王卓[4](2014)在《农产品中铅、镉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不同的食品安全问题逐渐凸显。人们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环保意识和保健意识也逐渐提高,对食品安全意识也愈加重视。农产品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食物,在不同的处理过程中容易受到含有重金属的工业废水、农药、生活污水等因素的污染,并且被重金属污染后的重金属会在生物链中富集,也会对其他动物制品产生污染。铅、镉是最重金属污染中最常见的重金属元素,对人体组织和大脑均有很强的毒性,但是现有的检测方法比较耗时,影响了检测的效率,因而不同农产品中重金属快速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农产品不同灰化方法进行整合,优化了不同农产品快速灰化加工法,并且通过阳极溶出伏安法(ASV)测定了玉米、小麦、大米、大豆中的铅、镉含量。具体内容如下:1.农产品快速灰化法工艺优化。通过对快速灰化法的优化得出:通过对农产品灰化法测定其重金属含量,能有效的缩短样品预处理消耗的时间,并且检测结果稳定;对比不同的炭化及灰化助剂的种类和添加量对样品灰化的效果的影响,确定原料炭化助剂及添加量为:过氧化氢7mL、浓硝酸2mL,灰化助剂为硝酸镁,其添加量与原料比为1:1;综合研究结果确定农产品重金属检测中快速灰化法为:炭化30min后灰化30min,最后于马弗炉(550℃)中1h达到完全灰化。2.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几种农产品中重金属铅、镉的残留量。实验中对农产品中重金属铅和镉的检测值、标准偏差及变异系数均符合要求,实验方法具有较高的的精密度;干扰实验表明,高于1000倍的Fe3+和Ca2+以及高于500倍的Cu2+对铅和镉的检测结果有显着的干扰性(P<0.05),Mg2+对结果无显着干扰(P>0.05);对玉米、小麦、大米、大豆中重金属铅、镉的检测结果表明,在小麦和玉米中重金属镉超出国标线,分别为0.1585±0.0018μg/g、0.1808±0.0139μg/g,其余均复合国标要求。测定结果表明,实验所选取的农产品中痕量铅、镉的测定条件较为理想。
冯玉萍[5](2014)在《新型螯合树脂的制备及在食品重金属检测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及工业的发展,食品受到重金属(如汞、镉、铅、砷等)污染的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食品中的重金属含量已作为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必检项目,因此建立食品中痕量重金属的分析检测方法,对于维护人类健康及评价不同食品中的重金属对人体的危害意义重大。近来发展的重金属检测方法ICP-MS、ICP-AES、 HG-AFS等,灵敏度及选择性高,但检测成本偏高,不利于普及到中小型食品生产企业。相比较而言,分光光度计是一种较经济的分析测定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具有操作简单、运行成本低等优势,但易受仪器检出限的限制和共存离子的干扰。食品中的重金属的浓度可能是痕量的,甚至低于该分析方法的检出限,且食品中的重金属种类较多;因此需对样品进行预富集、分离等前处理才能进行分析测定。本文在综述了螯合树脂及其对重金属吸附性能研究的基础上,以氯甲基化聚苯乙烯为母体,与杂环配体反应制备新型螯合树脂,并探讨出最佳制备工艺;通过静态和动态吸附研究了其对重金属的吸附性能,据此筛选出性能优良的螯合树脂,应用于食品中痕量汞的分离预富集,并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建立了选择性分离预富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食品中痕量汞的分析检测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氯甲基化聚苯乙烯珠体(俗称氯球)为母体,与对重金属具有优良螯合性能的含氮、硫原子的8种杂环有机配体发生亲核反应,并筛选出5种螯合树脂。从反应溶剂、反应温度、物料比确定了树脂合成的最佳工艺条件。利用元素分析仪测出树脂的含氮量,相应得出功能基含量及功能基转化率;利用红外光谱仪对合成的树脂进行了结构表征;采用热重技术对制备的树脂进行热分解来探究其热稳定性,并验证其合成路线。AR、APR、ABTR、MTR及MBMR转化率分别为71.4%、37.4%、48.8%、91.6%和75.4%,功能基含量分别为2.8、1.8、2.0、3.5和2.8mmol/g。2.研究了5种螯合树脂对7种常见的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筛选出对Hg(Ⅱ)吸附量大、选择性优良、易洗脱的3种螯合树脂,重点研究了其对Hg(Ⅱ)的吸附行为与机理。静态吸附性能的研究表明:3种螯合树脂对Hg(Ⅱ)均具有较大的吸附容量,AR、APR和MTR分别为383.4mg/g(pH=4)、304.1mg/g(pH=5).343.6mg/g(pH=6);对Hg(Ⅱ)与其他金属离子组成的二元混合体系的分离系数均很高,能实现Hg(Ⅱ)与其他金属离子共存时的良好分离,综合分离选择性是AR>MTR>APR。 ABTR对Cd(Ⅱ)的静态吸附量在pH=4时达201.8mg/g,对Cd(Ⅱ)与其他金属离子组成的二元混合体系的分离系数较高,能较好地实现Cd(Ⅱ)与其他金属离子共存时的良好分离。在洗脱实验中,1.0mol/LHCl-5%硫脲、1.5mol/LHCl-5%硫脲、2.0mol/LHCl-5%硫脲可分别实现对AR、APR及MTR的完全洗脱,将吸附饱和后的3种树脂重复5次吸附-解吸,表明这3种树脂均具备良好的再生及重复使用性能。在实验条件下,未找到理想的对ABTR吸附Cd(Ⅱ)的洗脱剂,可能是ABTR在吸附Cd(Ⅱ)的过程中和Cd(Ⅱ)形成结合力较强的键,使得洗脱困难。将3种树脂在不同温度下对Hg(Ⅱ)的吸附与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进行线性拟合,结果更符合Langmuir等温方程;动力学研究表明,3种树脂对Hg(Ⅱ)的吸附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热力学参数显示,3种树脂对Hg(Ⅱ)的吸附是自发进行、吸热的化学反应过程。动态实验研究表明:/AR、MTR对Hg(Ⅱ)的动态吸附容量分别为417.0和475.1mg/g;吸附穿透曲线符合Thomas模型;在动态条件下均可实现完全解吸;经过3次动态吸附-解吸循环使用后,树脂的吸附效率均不低于95%,比较可知,AR脂具有更优良的重复使用及再生性能。3.建立了AR柱分离预富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食品中痕量汞的分析检测方法,并成功的应用于食用菌干制品、水产品、动物性食品及蔬菜中汞含量的测定。该方法与ICP-AES的测定结果基本一致,可以扩展到其他食品及样品中痕量汞的分析检测。
潘华峰,肖瑶,赵自明,任金玲,邓乔丹,吴思臣[6](2012)在《藿香正气液及其药渣中重金属、农药及有机溶剂残留量比较》文中提出目的对比观察藿香正气液、药渣压滤液与药渣中重金属(铅、砷、镉、汞)、农药(六六六、滴滴滴)及有机溶剂(甲醇、乙醇、丙酮、异丙醇、乙酸乙酯)的残留量。方法分别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原子荧光光谱、气相色谱和顶空气相色谱法测量5批次藿香正气液、药渣压滤液与药渣中重金属、农药及有机溶剂的残留量。结果铅、砷、镉残留量藿香正气液<药渣压滤液<药渣,汞残留量药渣压滤液<藿香正气液<药渣;农药六六六和滴滴涕残留量藿香正气液<药渣<药渣压滤液;藿香正气液、药渣压滤液与药渣均无丙酮与异丙醇残留,甲醇和乙酸乙酯残留量藿香正气液<药渣压滤液<药渣,而乙醇残留量药渣<藿香正气液<药渣压滤液。结论藿香正气液残留有一定量的重金属、农药与有机溶剂,但重金属主要残留在药渣,而农药与有机溶剂则主要残留于药渣压滤液。
贾振亚[7](2011)在《苦丁茶树土壤镉的生物可给性及茶叶镉暴露的健康风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镉是环境中对动植物以及人类毒性最强的典型重金属污染物。重金属对环境的危害程度,不仅取决于重金属的总量,更主要由重金属在环境中的存在形态所决定。重金属在环境中的存在形态决定了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生物活性,从而决定其生物可给性,并最终通过食物链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重金属的生物可给性(Bioavailability)指重金属能被生物吸收或对生物产生毒性的性状,受环境和生物体自身的综合影响,涉及到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等各个方面。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的生物可给性研究直接反映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及重金属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并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和当地的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澄迈万昌苦丁茶场为研究对象,采集了茶树土壤、茶树根及茶树叶样品,测定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并针对采集样品开展了苦丁茶树土壤镉的生物可给性研究。同时从茶场获取苦丁茶产品,对茶叶产品中镉暴露水平及其饮用的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估。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包括:建立了高压密封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茶树土壤、茶树根及茶树叶样品中镉含量的方法,对土壤-茶树系统中镉的分布和富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高压密封罐消解样品,可得到澄清透明的样品溶液,以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对样品溶液进行测定,镉的浓度在0.0~10.0ng·mL-1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0.9920,检出限为0.300ng·mL-1,力法精密度RSD<5%,加标回收率94%~108%。澄迈万昌苦丁茶场土壤-苦丁茶树系统中镉的含量分布为:树根>树叶>>根际土壤>非根际土壤,苦丁茶树对镉具有较强的富集作用,其富集作用大小为树根>树叶,树根的平均富集系数为4.0,树叶为3.4。树根对土壤中镉富集后,部分向树叶中迁移,平均迁移系数为0.85。镉在苦丁茶树中的富集与土壤理化性质(pH、Eh、含水率、土壤有机质、挥发酚)的相关性不显着,这可能跟不同采样点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不大有关,也可能表明这种以元素总量计算的富集性无法反映植物的生物吸收本质。相对来说,pH、Eh对镉在树根中的积累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而对镉在树叶中的积累表现为一定的正相关,土壤有机质、含水率及挥发酚对镉在苦丁茶树中的积累均表现为一定的负相关。因此,降低土壤pH、Eh及升高土壤含水率、有机质和挥发酚对降低镉在茶树叶中的富集有利。采用BCR连续提取法对澄迈苦丁茶树的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中镉的形态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根际土壤中镉的酸提取态和可还原态所占比例小于非根际土壤;而残渣态和可氧化态所占比例高于非根际土壤。表明根际土壤中镉的生物可给性低于非根际士壤,这点可能跟苦丁茶树根对镉的强富集性有关,因为苦丁茶树根对镉的强富集导致根际土壤中有效态镉大量向树根迁移,从而相对降低根际土壤中镉的生物可给性。为了更全面的表征苦丁茶树土壤中镉的生物可给性,本实验进一步采用五种浸提剂对茶树土壤中有效镉进行提取研究,同时与BCR方法提取的有效态包括F1和(F1+F2)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各浸提剂对茶树土壤中镉的浸提率大小顺序为:(F1+F2)>F1>FDTA>盐酸>柠檬酸>醋酸铵>DTPA,从提取态镉与茶树叶中镉的相关性分析显示,盐酸提取态及BCR方法中的F1提取态、(F1+F2)提取态(或活性系数MF)与茶树叶中镉的相关性显着,表明这些形态的镉较容易转移到茶树叶中,其生物可给性高,同时三种提取态的提取率也处在较高的水平,因此采用这三种提取态来表征苦丁茶树土壤中镉的生物可给性是恰当的。以土壤镉的三种提取态和活性系数MF对土壤理化性质作相关性分析得出:pH与4种指标均呈显着正相关,Eh与F1、(F1+F2)呈显着负相关,含水率、挥发酚与活性系数MF呈显着负相关,有机质与盐酸提取态呈显着负相关。说明降低土壤pH及升高土壤含水率、有机质、挥发酚和Eh对降低镉的生物可给性有利,这一结论与茶树根、叶中镉的富集性规律基本一致。采用微波消解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万昌茶场成品苦丁茶中镉、钙、镁、铁、锌、锰的含量,结果显示,春茶中对身体有益元素的含量明显高于夏茶,而对身体有害元素镉的含量明显低于夏茶。夏茶中镉的含量达1.122μg·g-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茶叶中镉的限量标准(NY659-2003,Cd≤1μg·g-1),夏茶中镉元素超标,饮用夏茶存在健康风险,为此本实验研究了苦丁茶中镉的溶出特性。结果表明苦丁茶浸泡20min时镉的溶出率最大,此时春茶与夏茶的一次茶水镉的溶出率分别为64.5%与34.0%,夏茶的溶出率小于春茶,同时镉的溶出均随次数的增加而依次减小。借鉴美国环保局推荐的评价模型,本文建立了苦丁茶镉溶出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据此对夏茶的评估表明,如果全部摄入苦丁茶中的镉,夏茶中镉产生的平均致癌年风险Rc为2.8×10-6,而如果饮用夏茶水,按最大溶出量计,夏茶水中镉的致癌年风险Rc为8.5×10-7a-1,根据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化学致癌物可接受水平Rc(?)5×10-5a-1,可见夏茶中镉不管是按总量计还是按浸泡出的量来计,其风险均比推荐可接受水平低1至2个数量级,因此澄迈苦丁茶镉暴露的健康风险小,可安全饮用。
张永刚[8](2011)在《汽车涂料中重金属元素的ICP-OES测定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ICP-OES方法来测试涂料样品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方便快捷,是代替原子吸收进行监控、检测汽车涂料样品中重金属含量的好方法。ICP-OES仪器的精密度高,组成复杂,可根据样品的种类选用不同的测试方法。本文针对汽车涂料中重金属含量的测试,探讨了样品的前处理的合理方法,优化了仪器的分析测试条件。汽车涂料中既有有机树脂也含有无机颜料。本论文通过微波消解仪来消解汽车涂料中的有机树脂,制成了可供仪器测试使用的溶液,讨论了消解过程中消解试剂的选择,最终确定了消解完成的时间,样品的用量,确定了消解的程序。在使用ICP-OES进行样品中重金属的测试过程中,分别讨论了清漆以及含有锌粉、铝粉、氧化铁、二氧化钛等颜填料的色漆的分析过程中的仪器测试条件的设定。讨论了如何选择Pb、Cd、Cr、Hg四元素的分析谱线,如何进行仪器功率、载气流量、积分时间的确立。对于Fe元素在测试过程中对Pb元素的光谱干扰现象,使用了仪器软件库中自带的FACT(Fast Automated Curve-Fitting Technique)功能来进行背景扣除,对于大量存在的Al、Zn、Fe、Ti元素所产生的基体效应,使用了对被测元素进行基体匹配来进行解决。而对于Pb、Cr元素含量高的汽车漆样品,通过配制较高浓度的标准溶液绘制工作曲线来进行测试。使用基体匹配和FACT后,方法的检出限变高。本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加标回收率达92.0%~98.3%,符合要求。采用上述方法测试了多个厂家的汽车漆样品,结果表明,此方法可满足汽车漆中多个重金属元素含量的测试,并可进行大批量样品的分析测试。
徐红波[9](2011)在《高浓度重金属废水中铅砷的测定、分离与有价组分的利用》文中研究指明在饲料(特别是猪鸡饲料)中添加无机盐,如铜铁锌锰镁盐,起源于欧美,目前已经在我国得到了普遍应用。用含铜废蚀刻液制备CuSO4·5H2O或Cu2(OH)3Cl,既处理了废水,又可以有效利用废水中的有价物质-铜,是一种高效综合利用资源的废水处理方法。饲料级碱式氯化铜中对有害物质的含量有着严格的控制标准,其中要求铅、砷含量分别小于10和20mg/kg,因此在回收处理含铜废液过程中脱除铅、砷是整个制备饲料级碱式氯化铜工艺的关键环节,同时工程中铜与铅、砷的有效分离,对于分析分离方法的理论和应用都有重要意义。在饲料添加剂硫酸亚铁硫酸锰硫酸锌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水中,由于大量硫酸盐背景的存在,对其中痕量铅砷的分析干扰严重,探索消除干扰的方法,对准确测定饲料添加剂硫酸盐废水中铅砷和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危害、特点和铜污染;蚀刻废液的主要用途;碱式氯化铜的研究进展等以及综述了痕量铅砷测定方法,评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创新之处。第二章主要研究了自吸效应扣除背景,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硫酸锰、硫酸镁、硫酸亚铁和碱性蚀刻废水样品中痕量铅,考察了燃烧器高度、光谱通带宽度和窄脉冲电流的影响,测量了硫酸锰、硫酸镁、硫酸亚铁和碱性蚀刻废水样品中铅的含量;结果表明,含硫酸锰、硫酸镁、硫酸亚铁和碱性蚀刻废水的空白溶液中铅的检出限分别为0.015μg/ml、0.090μg/mL、0.034μg/mL、0.058μg/mL。回收率在96.8~104.0%之间。其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6%、3.4%、1.9%、2.3%。利用仪器的自吸效应扣除背景,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废水样品中铅,方法简便、灵敏、准确稳定,可以有效地消除基体干扰和背景吸收,可用于指导实际生产,可以解决饲料添加剂生产和使用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难题。第三章主要研究了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各种废水样品和新型铜源饲料级碱式氯化铜产品中砷的不同形态,考察了载气流量、酸度、硼氢化钾和还原剂的用量,确定了测定砷的最佳工作条件,测量了各种废水和新型铜源饲料级碱式氯化铜产品中不同形态砷的含量;结果表明,用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各种废水和新型铜源饲料级碱式氯化铜产品中砷,线性范围为0.50-10.0μg/L、方法检出限0.12μg/L、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9%。回收率为93.2%~105.2%。此法具有灵敏度高、简便快速、选择性好、样品用量少、干扰少等优点,适用于不同水质样品和饲料添加剂样品中砷的形态分析,已用于饲料级碱式氯化铜产品实际生产中。第四章主要研究了ICP-AES多元素同时测定废水中的Zn、Cu、Cr、Pb、Cd、As、 Ni、Mn等8种元素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测定各元素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在0.9994以上,各元素的检出限在0.0007~0.0085μg/mL之间,加标回收率在94.0%~105.0%,样品分析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4%;在该法中被测元素之间无明显干扰,方法灵敏、快速,用于各种饲料添加剂废水中的Zn、Cu、Cr、Pb、Cd、As、 Ni、Mn等8种元素的同时测定,结果令人满意。第五章主要研究了去除碱性蚀刻废液中铅和砷的方法,考察了温度、pH和去除剂用量对去除碱性蚀刻废液中铅和砷的影响。结果表明,新生成的CaCO3和Fe(OH)3两种去除剂有明显的协同效应;正交试验优化结果:1L废液在55℃、pH9.5、CaCl2和Na2CO3加入量各10.0g、FeCl3·6H2O加入量为2.3g条件下,铅、砷去除率分别达到92.4%和94.6%。第六章主要研究了饲料级碱式氯化铜的制备方法,用X射线衍射图谱和电子显微镜表征分子结构和粒径。结果表明,利用去除铅砷后的碱性蚀刻废液和盐酸,在优化条件下,可以制备出合格饲料级碱式氯化铜;优化的制备条件为:在65~75℃,pH4.5~5.5,用脱除铅砷后的碱性废蚀刻液和HCl为原料制备出大晶体饲料级碱式氯化铜,其铅含量由不脱铅制备样品的118.44mg/kg降低到7.35mg/kg,砷含量由32.47mg/kg降低到3.54mg/kg,明显低于国标;所制备的碱式氯化铜经XRD分析为单斜相的[m-Cu2(OH)3Cl],衍射峰的强度比较高,样品具有很好的结晶度,同时未出现任何杂质峰,说明产品为纯相的碱式氯化铜。样品呈墨绿色,由细小的结晶颗粒聚集为球粒状,球粒粒径为50-200μm。第七章中给出了本文的总结论。
但德忠,冷庚,皇甫鑫[10](2010)在《环境样品分析》文中指出本文是"分析试验室"定期评述"环境样品分析"的第10篇综述。评述了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环境样品分析各个方面的进展,主要内容包括:概述,大气、水体、土壤和沉积物、生物样品分析,城市污泥、垃圾堆肥和垃圾渗滤液分析,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及不确定度等。引用参考文献1607篇。
二、端视ICP-AES法同时测定蜜饯中的Pb、As、Cu、Cd、Cr、Fe、Z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端视ICP-AES法同时测定蜜饯中的Pb、As、Cu、Cd、Cr、Fe、Zn(论文提纲范文)
(1)蜜饯中金属元素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蜜饯中的常量元素 |
2 蜜饯中的有益微量元素 |
3 蜜饯中的有毒有害重金属元素 |
4 蜜饯中的铝元素 |
5 蜜饯中的滑石粉 |
6 结语 |
(2)罗丹明B衍生物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对Fe3+和Al3+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重金属 |
1.1.1 重金属的功能 |
1.1.2 重金属的缺点 |
1.1.3 重金属离子检测技术的发展 |
1.1.4 近年重金属检测技术的新发展 |
1.2 荧光探针 |
1.2.1 荧光探针的构成类型 |
1.2.2 荧光探针的响应机理 |
1.2.3 荧光探针的特点 |
1.2.4 荧光探针的应用 |
1.3 罗丹明B衍生物类荧光探针 |
1.3.1 罗丹明B衍生物荧光探针的特点 |
1.3.2 罗丹明B衍生物荧光探针研究进展与应用 |
1.3.3 基于罗丹明衍生物荧光探针的新发展 |
1.4 选题背景与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剂与仪器 |
2.1.1 试剂 |
2.1.2 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溶液的配制 |
2.2.2 罗丹明类衍生物荧光探针的合成 |
2.2.2.1 罗丹明酰肼的制备 |
2.2.2.2 化合物荧光探针的制备 |
2.2.3 罗丹明B衍生物荧光探针的表征 |
2.2.3.1 罗丹明B及其衍生物荧光探针的红外光谱图 |
2.2.3.2 罗丹明B及其衍生物探针荧光探针的紫外吸收光谱图 |
2.2.3.3 罗丹明B及其衍生物荧光探针的荧光谱图 |
2.2.4 罗丹明B衍生物荧光探针对重金属离子的检测 |
2.2.4.1 探针对铜离子、镉离子、汞离子等的检测 |
2.2.4.2 探针对亚铁离子、铁离子、铝离子的检测 |
2.2.4.3 溶剂对探针和重金属离子反应的影响 |
2.2.4.4 PH对探针和重金属离子反应的影响 |
2.2.5 奶粉中铁离子含量的检测 |
2.2.5.1 奶粉的硝化 |
2.2.5.2 奶粉样品中铁离子含量的检测 |
2.2.6 加标回收率 |
3 结果与讨论 |
3.1 罗丹明类衍生物荧光探针的合成 |
3.1.1 罗丹明B类荧光探针的制备 |
3.1.2 罗丹明B和合成化合物的红外光谱与结果分析 |
3.1.3 罗丹明B和合成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与结果分析 |
3.1.4 罗丹明B和合成化合物的荧光光谱与结果分析 |
3.2 罗丹明B类衍生物荧光探针对重金属离子的检测 |
3.2.1 探针对铜离子、镉离子、汞离子等的检测结果分析 |
3.2.2 探针对铁离子、铝离子的检测结果分析 |
3.2.3 铁离子、铝离子的标准曲线的绘制 |
3.2.4 溶剂体系对探针和重金属离子反应的影响 |
3.2.5 pH对探针和重金属离子反应的影响 |
3.3 奶粉中铁离子含量的检测 |
3.3.1 奶粉的消化 |
3.3.2 奶粉样品中铁离子含量的检测 |
3.4 加标回收率 |
4 结论 |
4.1 罗丹明类衍生物荧光探针的合成 |
4.2 对荧光探针的表征以及对铁离子等的检测 |
4.3 实际样品的测定 |
5 论文创新之处 |
6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论文情况 |
(3)不同类型乌龙茶中微量元素的溶出率及其饮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微量元素的定义及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
1.2 乌龙茶中微量元素含量的研究概述 |
1.2.1 乌龙茶干茶中微量元素含量的研究进展 |
1.2.2 茶汤中微量元素溶出率的研究进展 |
1.3 茶叶样品的消解方法及优劣性 |
1.3.1 灰化法消解 |
1.3.2 湿消化法消解 |
1.3.3 微波消解 |
1.4 乌龙茶中微量元素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概况 |
1.4.1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乌龙茶中微量元素含量情况 |
1.4.2 ICP-AES法测定乌龙茶中微量元素含量情况 |
1.4.3 ICP-MS法测定乌龙茶中微量元素含量情况 |
1.5 茶叶中的微量元素与生化成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1.6 立题依据及创新点 |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1.6.3 创新点 |
2 不同品种乌龙茶毛茶与茶汤中微量元素含量比较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仪器与试剂 |
2.1.3 试验方法 |
2.1.4 元素的测定 |
2.1.5 数据处理方法 |
2.2 不同品种的乌龙茶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与溶出量测定结果及分析 |
2.2.1 不同品种(品系)的乌龙茶毛茶中微量元素含量的比较 |
2.2.2 不同品种(品系)的乌龙茶毛茶中微量元素含量的主成分分析 |
2.2.3 不同品种(品系)乌龙茶毛茶中微量元素含量的聚类分析 |
2.2.4 不同品种(品系)乌龙茶茶汤中微量元素溶出量的比较 |
2.2.5 不同品种(品系)乌龙茶茶汤中微量元素溶出总量的差异性分析 |
2.3 不同品种乌龙茶毛茶和茶汤中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
2.3.1 中国居民成年人膳食微量元素参考摄入量 |
2.3.2 不同品种乌龙茶毛茶和茶汤中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
2.4 小结与讨论 |
3 不同地区乌龙茶毛茶与茶汤中微量元素含量的比较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仪器与试剂 |
3.1.3 试验方法 |
3.1.4 元素的测定 |
3.1.5 数据处理方法 |
3.2 不同地区乌龙茶中微量元素含量和溶出率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地区乌龙茶毛茶中微量元素含量的比较 |
3.2.2 不同地区乌龙茶毛茶中微量元素含量的主成分分析 |
3.2.3 不同地区乌龙茶毛茶中微量元素含量的聚类分析 |
3.2.4 不同地区乌龙茶茶汤中微量元素溶出率的比较 |
3.2.5 不同地区乌龙茶茶汤中微量元素溶出总量的差异性分析 |
3.3 不同地区乌龙茶中微量元素含量与人类身体健康的关系 |
3.4 小结 |
4 不同加工方式乌龙茶毛茶与茶汤中微量元素含量的比较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仪器与试剂 |
4.1.3 试验方法 |
4.1.4 元素的测定 |
4.1.5 数据处理方法 |
4.2 不同加工方式乌龙茶中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加工方式乌龙茶毛茶中微量元素含量的比较 |
4.2.2 不同加工方式乌龙茶毛茶中微量元素含量的主成分分析 |
4.2.3 不同加工方式乌龙茶毛茶中微量元素含量的聚类分析 |
4.2.4 不同加工方式乌龙茶茶汤中微量元素溶出量的比较 |
4.3 不同加工方式乌龙茶中微量元素与人类身体健康的关系 |
4.4 小结与讨论 |
5 乌龙茶品种不同叶位间微量元素含量的比较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仪器与试剂 |
5.1.3 试验方法 |
5.1.4 元素的测定 |
5.1.5 数据处理方法 |
5.2 乌龙茶鲜叶的不同叶位中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
5.2.1 乌龙茶鲜叶不同叶位中微量元素含量的比较 |
5.2.2 乌龙茶鲜叶不同叶位中微量元素含量的主成分分析 |
5.2.3 乌龙茶鲜叶不同叶位中微量元素含量的聚类分析 |
5.3 乌龙茶品种不同叶位中微量元素含量与人类身体健康的关系 |
5.4 小结 |
6 不同类型乌龙中微量元素与生化成分的相关性研究 |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仪器与试剂 |
6.1.3 试验方法 |
6.1.4 数据处理方法 |
6.2 不同类型乌龙茶中微量元素与生化成分相关性分析 |
6.2.1 不同类型的乌龙茶毛茶中微量元素含量与生化成分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6.2.2 不同类型的乌龙茶茶汤中微量元素含量与生化成分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6.3 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与讨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农产品中铅、镉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of Thesis |
引言 |
1 综述 |
1.1 国内外农产品重金属污染现状 |
1.1.1 美洲农产品金属污染 |
1.1.2 亚洲农产品金属污染 |
1.1.3 国内农产品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 |
1.2 重金属对农产品食用的影响 |
1.2.1 镉(Cd)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
1.2.2 铅(Pb)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
1.3 农产品重金属污染的主要途径 |
1.3.1 自然环境对重金属污染的途径 |
1.3.2 农业化学物质污染的途径 |
1.3.3 工业“三废”的污染途径 |
1.3.4 食品生产加工的污染途径 |
1.4 农产品中重金属检测研究进展 |
1.4.1 干法灰化法 |
1.4.2 湿法消化 |
1.5 电位溶出法的应用研究 |
1.5.1 电位溶出法的概述 |
1.5.2 溶出伏安法应用于食品检测的最新研究与进展 |
2 农产品重金属检测中快速灰化工艺优化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主要试剂 |
2.2.3 仪器设备 |
2.3 实验设计 |
2.3.1 炭化工艺优化 |
2.3.2 灰化工艺优化 |
2.4 实验方法 |
2.4.1 溶液配制 |
2.4.2 样品前处理 |
2.4.3 重金属测定 |
2.5 数理统计分析 |
2.6 结果分析 |
2.6.1 样品炭化工艺优化 |
2.6.2 样品灰化工艺优化 |
2.7 小结 |
3 农产品中重金属铅、镉检测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设备 |
3.2.1 实验材料 |
3.2.2 主要试剂 |
3.2.3 主要仪器 |
3.3 实验设计 |
3.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3.3.2 精密度实验设计 |
3.3.3 干扰实验设计 |
3.4 实验方法 |
3.4.1 试样制备 |
3.4.2 样品前处理 |
3.4.3 电极预处理 |
3.4.4 测定条件确定 |
3.4.5 样品检测 |
3.4.6 结果计算 |
3.5 数据统计分析 |
3.6 结果分析 |
3.6.1 铅、镉检测标准曲线绘制 |
3.6.2 精密度实验 |
3.6.3 干扰实验 |
3.6.4 样品测定 |
3.6.5 加标回收实验 |
3.7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新型螯合树脂的制备及在食品重金属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引言 |
1.1 食品中重金属的污染概况 |
1.1.1 食品中重金属的污染现状 |
1.1.2 食品中重金属的来源 |
1.1.3 食品中重金属的危害 |
1.2 食品中重金属的分析检测方法 |
1.3 食品中重金属的分离富集方法 |
1.4. 螯合树脂概述 |
1.5 螯合树脂的合成方法及螯合性能表征 |
1.6 螯合树脂的分类 |
1.6.1 以N及N、O为配位原子的螯合树脂 |
1.6.2 以S及S、N为配位原子的螯合树脂 |
1.6.3 以O为配位原子的螯合树脂 |
1.7 研究方向及意义 |
1.8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新型含氮、硫螯合树脂的合成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仪器 |
2.1.2 主要原料及试剂 |
2.1.3 树脂的合成 |
2.1.4 合成树脂的结构和表征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树脂的最佳合成条件探讨 |
2.2.1.1 溶剂对合成树脂含氮量和功能基转化率的影响 |
2.2.1.2 温度对合成树脂含氮量和功能基转化率的影响 |
2.2.1.3 摩尔比对合成树脂含氮量和功能基转化率的影响 |
2.2.2 红外光谱分析及螯合树脂结构的确定 |
2.2.2.1 AR的红外光谱分析 |
2.2.2.2 APR的红外光谱分析 |
2.2.2.3 ABTR的红外光谱分析 |
2.2.2.4 MTR的红外光谱分析 |
2.2.2.5 MBMR的红外光谱分析 |
2.2.3 热重分析 |
2.2.3.1 AR的热重分析 |
2.2.3.2 APR的热重分析 |
2.2.3.3 ABTR的热重分析 |
2.2.3.4 MTR的热重分析 |
2.2.3.5 MBMR的热重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螯合树脂吸附性能的研究 |
3.1 静态吸附研究 |
3.1.1 实验仪器 |
3.1.2 实验试剂或材料 |
3.1.3 实验方法 |
3.1.3.1 不同pH下的静态吸附量的测定 |
3.1.3.2 吸附选择性 |
3.1.3.3 树脂的重复使用性能测定 |
3.1.3.4 树脂的吸动力学测定 |
3.1.3.5 树脂的吸附热力学测定 |
3.1.4 结果与讨论 |
3.1.4.1 pH对树脂吸附量的影响 |
3.1.4.2 树脂的吸附选择性 |
3.1.4.3 树脂的解吸及重复使用性能 |
3.1.4.4 树脂的吸附动力学 |
3.1.4.5 树脂的吸附热力学 |
3.2 动态吸附性能的研究 |
3.2.1 仪器装置 |
3.2.2 实验材料或试剂 |
3.2.3 动态吸附实验 |
3.2.4 动态解吸实验 |
3.2.5 结果与讨论 |
3.2.5.1 初始浓度的影响 |
3.2.5.2 流速的影响 |
3.2.5.3 动态解吸 |
3.2.5.4 再生后树脂的动态吸附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食品中汞的分析检测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仪器 |
4.1.2 实验试剂 |
4.1.3 样品前处理 |
4.1.4 仪器工作条件 |
4.1.5 预富集条件的选择 |
4.1.6 共存元素的影响 |
4.1.7 预富集-分光光度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树脂预富集参数的选择 |
4.2.1.1 树脂富集方式及pH |
4.2.1.2 树脂量的确定 |
4.2.1.3 吸附流速 |
4.2.1.4 洗脱体积及流速 |
4.2.1.5 溶液体积及富集倍数 |
4.2.2 共存金属离子的影响 |
4.2.3 样品的预富集-分光光度法测定 |
4.2.3.1 标准工作曲线 |
4.2.3.2 食品中汞的测定 |
4.2.3.3 精密度测定 |
4.2.3.4 加标回收实验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引文名词术语对照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藿香正气液及其药渣中重金属、农药及有机溶剂残留量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品与试剂 |
1.3 藿香正气液及其药渣的制备[1] |
1.4 重金属的测定[1] |
1.5 农药残留的测定[1] |
1.6 有机溶剂残留的测定 |
1.6.1 测量条件 |
1.6.2 标准品、测试品的配制与检测 |
1.6.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重金属残留 |
2.2 农药残留测定 |
2.3 有机溶剂残留测定 |
3 讨论 |
(7)苦丁茶树土壤镉的生物可给性及茶叶镉暴露的健康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苦丁茶 |
1.2.1 苦丁茶简介 |
1.2.2 苦丁茶的药理保健作用 |
1.3 茶叶重金属污染研究 |
1.3.1 茶叶重金属研究现状 |
1.3.2 重金属分析方法 |
1.4 土壤中镉的来源与危害 |
1.4.1 重金属镉简介 |
1.4.2 土壤中镉的来源 |
1.4.3 土壤中镉的危害 |
1.5 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镉的生物可给性 |
1.5.1 重金属生物可给性的概念 |
1.5.2 生物可给性的评价方法 |
1.5.3 生物可给性的影响因素 |
1.6 食物中镉的暴露和健康风险评价 |
1.6.1 镉的限量标准 |
1.6.2 镉暴露的健康风险评价 |
1.7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1.7.1 研究意义 |
1.7.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土壤-苦丁茶树系统中镉的分布和富集特性研究 |
2.1 实验部分 |
2.1.1 主要试剂、材料与仪器 |
2.1.2 样品采集 |
2.1.3 样品处理 |
2.1.4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2.1.5 样品的消解 |
2.1.6 样品中镉含量的测定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理化性质 |
2.2.2 镉测定方法评价 |
2.2.3 镉在土壤-苦丁茶树系统中的分布 |
2.2.4 土壤中镉在苦丁茶树中的富集性和转移性 |
2.2.5 镉的迁移及富集系数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苦丁茶树土壤镉形态分布与土壤条件对生物可给性影响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主要试剂、材料与仪器 |
3.1.2 BCR连续提取分离土壤样品中镉的形态 |
3.1.3 不同浸提剂提取分离苦丁茶根际土壤样品中镉的形态 |
3.1.4 镉形态的分析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澄迈苦丁茶树土壤中镉的形态分布 |
3.2.2 茶树土壤中生物可给性的表征 |
3.2.3 土壤理化性质对镉生物可给性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苦丁茶产品中镉的暴露和健康风险评价 |
4.1 试验部分 |
4.1.1 主要试剂、材料与仪器 |
4.1.2 苦丁茶叶中微量元素的测量 |
4.1.3 苦丁茶叶中镉的溶出特性研究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苦丁茶中六种微量元素的含量 |
4.2.2 茶叶中镉的溶出特性研究 |
4.2.3 茶叶中镉暴露的健康风险评价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汽车涂料中重金属元素的ICP-OES测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汽车涂料的特点 |
1.2 重金属的危害 |
1.3 重金属测试方法分类 |
1.4 原子光谱分析中样品的前处理 |
1.5 涂料以及汽车涂料中重金属元素含量测试的国内外标准 |
1.6 微波消解ICP-OES法测试汽车涂料中重金属含量的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ICP-OES测试方法的理论基础与仪器组成 |
2.1 ICP-OES测试方法的理论基础 |
2.1.1 光谱的产生 |
2.1.2 原子能级与能级图 |
2.1.3 光谱线的强度 |
2.1.4 光谱线的自吸与自蚀 |
2.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源(ICP) |
2.2.1 ICP形成的原理 |
2.2.2 ICP光源的趋肤效应和通道效应 |
2.3 ICP-OES的仪器构成 |
2.3.1 炬管 |
2.3.1.1 垂直观测炬管 |
2.3.1.2 水平观测ICP炬管 |
2.3.1.3 双向观测炬管 |
2.3.2 ICP光源的气流 |
2.3.3 进样系统-雾化器与雾化室 |
2.4 ICP光源几个重要工作参数 |
2.5 ICP-OES测试方法存在的干扰 |
2.6 ICP-OES测试方法的优点 |
第3章 样品的前处理-微波消解法 |
3.1 微波消解试样的原理 |
3.2 消解样品量的限制 |
3.3 微波消解常用的消解试剂及性能 |
3.4 微波消解法的特点 |
3.5 实验用器皿、水、试剂要求 |
第4章 微波消解ICP-OES测试方法的确立 |
4.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4.2 实验过程 |
4.3 微波消解程序的确立 |
4.3.1 汽车清漆消解程序的确立 |
4.3.2 汽车漆中色漆消解程序的确定 |
4.3.2.1 不同颜料的消解 |
4.3.2.2 色漆的微波消解程序 |
4.3.3 消解试剂的选择和消解酸用量的选择 |
4.3.4 粒度大小的影响 |
4.3.5 消解功率的选择 |
4.4 ICP-OES仪器分析设置参数的研究 |
4.4.1 炬管的准直 |
4.4.2 光谱干扰与仪器的FACT功能 |
4.4.3 汽车清漆测试中的Pb,Cd,Cr,Hg分析谱线的选择 |
4.4.4 含有氧化铁的汽车漆样品的分析线的选择 |
4.4.5 含有Al粉的汽车漆样品的分析线的选择 |
4.4.6 含有Zn粉的汽车漆样品的分析线的选择 |
4.4.7 含有TiO_2的汽车漆样品的分析线的选择 |
4.4.8 高频(射频)功率的选择 |
4.4.9 雾化气(载气)流量的选择 |
4.4.10 酸度确定 |
4.4.11 积分时间的选择 |
4.4.12 Al、Zn、Fe、Ti离子的基体效应 |
4.5 标准曲线的配制 |
4.5.1 测试清漆的混合标液的配制 |
4.5.2 含有Al基体的混合标液的配制 |
4.5.3 含有Zn基体的混合标液的配制 |
4.5.4 含有Fe基体的混合标液的配制 |
4.5.5 含有Ti基体的混合标液的配制 |
4.5.6 含有铬酸铅的汽车漆的高浓度标液的配制 |
4.6 光谱干扰的FACT校正 |
4.7 微波消解ICP-OES测试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
4.8 数据的分析 |
第5章 方法的评价 |
5.1 检出限 |
5.2 分析误差的评估 |
5.2.1 精密度 |
5.2.2 准确度 |
5.3 结论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高浓度重金属废水中铅砷的测定、分离与有价组分的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重金属污染 |
1.1.1 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
1.1.2 铜污染 |
1.2 蚀刻废液 |
1.3 铜饲料添加剂—碱式氯化铜制备的研究进展 |
1.4 铅、砷的分离去除 |
1.4.1 砷的分离去除 |
1.4.2 铅的分离去除 |
1.5 Pb、As的定量分析 |
1.5.1 光度法 |
1.5.2 原子吸收法 |
1.5.3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 |
1.5.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 |
1.5.5 电感藕合等离子体质谱 |
1.6 本文的研究目的 |
1.7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饲料添加剂废水中铅的测定 |
2.1 实验部分 |
2.1.1 仪器与试剂 |
2.1.2 硫酸盐废水组成分析 |
2.1.3 空白溶液的配制 |
2.1.4 原子吸收法测定废水中铅的条件优化 |
2.1.5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1.6 回收率实验 |
2.1.7 检出限与精密度的确定 |
2.1.8 共存离子的干扰实验 |
2.1.9 标准物质的测定 |
2.1.10 应用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硫酸盐废水组成 |
2.2.2 原子吸收法测定铅条件的确定 |
2.2.3 标准曲线 |
2.2.4 回收率实验 |
2.2.5 检出限与精密度的确定 |
2.2.6 干扰实验 |
2.2.7 方法准确度确定 |
2.2.8 样品测定 |
2.3 结论 |
第3章 饲料添加剂废水中砷的测定 |
3.1 实验部分 |
3.1.1 仪器与试剂 |
3.1.2 仪器测定条件 |
3.1.3 溶液配制 |
3.1.4 测定砷的方法和原理 |
3.1.5 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砷的条件选择 |
3.1.6 标准曲线的绘制 |
3.1.7 回收率实验 |
3.1.8 检出限与精密度的确定 |
3.1.9 共存离子的干扰实验 |
3.1.10 实际样品的测定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砷时条件选择 |
3.2.2 砷工作曲线 |
3.2.3 回收率实验 |
3.2.4 砷的检出限和精密度 |
3.2.5 共存离子的干扰实验 |
3.2.6 废水中砷的测定 |
3.2.7 碱式氯化铜样品中砷的测定 |
3.3 结论 |
第4章 ICPAES测定饲料添加剂废水中重金属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4.1.2 仪器工作参数 |
4.1.3 工作曲线的绘制 |
4.1.4 硫酸锌废水样品处理 |
4.1.5 碱式氯化铜产品中矿物元素含量的测定 |
4.1.6 标准物质的测定 |
4.1.7 应用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仪器工作参数的选择 |
4.2.2 分析线的选择及干扰试验 |
4.2.3 工作曲线的绘制 |
4.2.4 硫酸锌废水中8种重金属的同时测定 |
4.2.5 Cu_2(OH)_3Cl产品中矿物元素含量的测定 |
4.2.6 ICPAES方法准确度确定 |
4.2.7 应用 |
4.3 结论 |
第5章 碱性蚀刻废液中铅砷的去除 |
5.1 实验部分 |
5.1.1 仪器与试剂 |
5.1.2 溶液的配制 |
5.1.3 仪器测定条件 |
5.1.4 蚀刻液的组成分析 |
5.1.5 铅和砷的去除 |
5.1.6 正交试验设计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蚀刻液的组成 |
5.2.2 CaCO_3共沉淀去除铅砷的条件 |
5.2.3 Fe(OH)_3对铅砷的去除 |
5.2.4 利用CaCO_3和Fe(OH)_3的协同作用去除铅和砷 |
5.3 结论 |
第6章 饲料级碱式氯化铜的制备及表征 |
6.1 实验部分 |
6.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6.1.2 结晶型饲料级碱式氯化铜的制备 |
6.1.3 碱式氯化铜的表征 |
6.1.4 碱式氯化铜产品检测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结晶型饲料级碱式氯化铜的制备 |
6.2.2 碱式氯化铜产品物相与形貌表征 |
6.2.3 碱式氯化铜产品检测 |
6.3 结论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四、端视ICP-AES法同时测定蜜饯中的Pb、As、Cu、Cd、Cr、Fe、Zn(论文参考文献)
- [1]蜜饯中金属元素的研究进展[J]. 范晓旭,杨伟,杨春花,周美丽. 现代食品, 2019(19)
- [2]罗丹明B衍生物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对Fe3+和Al3+的检测[D]. 泮俊青. 山东农业大学, 2017(01)
- [3]不同类型乌龙茶中微量元素的溶出率及其饮用评价[D]. 严文滨.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1)
- [4]农产品中铅、镉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D]. 王卓. 宁波大学, 2014(03)
- [5]新型螯合树脂的制备及在食品重金属检测中的应用[D]. 冯玉萍. 浙江工商大学, 2014(08)
- [6]藿香正气液及其药渣中重金属、农药及有机溶剂残留量比较[J]. 潘华峰,肖瑶,赵自明,任金玲,邓乔丹,吴思臣.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12(03)
- [7]苦丁茶树土壤镉的生物可给性及茶叶镉暴露的健康风险研究[D]. 贾振亚. 海南大学, 2011(12)
- [8]汽车涂料中重金属元素的ICP-OES测定分析[D]. 张永刚. 南京理工大学, 2011(12)
- [9]高浓度重金属废水中铅砷的测定、分离与有价组分的利用[D]. 徐红波. 东北大学, 2011(07)
- [10]环境样品分析[J]. 但德忠,冷庚,皇甫鑫. 分析试验室, 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