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可采性评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恩洪区块,多煤层,煤体结构,含气性
可采性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李勇威[1](2018)在《滇东恩洪区块煤层气地质特征及可采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项重要基础工作,煤层气地质特征和可采性研究对煤层气勘探开发意义重大。本文以具有高应力、多煤层、复杂煤体结构等特殊煤层气地质特征的滇东恩洪区块为研究对象,基于煤层气储层特征和含气性特征,分析了主力煤储层煤体结构分布特征,确定了含气量预测方法,揭示了含气性主控因素,计算了煤层气地质资源量。结合研究区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选取类比法、等温吸附法和数值模拟法对研究区煤层气采收率进行计算,提出两种煤层气排采方案,结合采收率和可采资源量评价了研究区煤层气资源可采性。分析发现,构造复杂程度和煤层厚度是研究区煤体结构分布的主控因素。通过断层分形维值和厚度等值线图预测了主力煤层煤体结构平面分布特征,并根据I+II类煤占比划分了区域煤体结构分区。基于研究区煤层灰分产率和煤级变化,选取等温吸附-含气饱和度法进行了含气量预测。结果显示,研究区煤层气地质资源丰度为0.82亿m~3/km~2,埋深1000m以浅的地质资源量占比79.67%,I+II类煤中煤层气地质资源量占比约90.24%。表现出较好的资源潜力和煤层气开采条件。通过类比法、等温吸附法和数值模拟法对煤层气采收率进行计算,最终以可靠性和真实性最高的数值模拟结果为基准,确定了不同煤体结构分区煤层气采收率。其中,不利区采收率3.96~6.77%,较有利区16.10~25.33%,有利区37.42%。研究区煤层气可采资源量为151.79亿m~3,主力煤层占比58.23%;可采资源丰度为0.280亿m~3/km~2,主力煤层占比60.71%。通过数值模拟,在不利区采用新型丛式井排采,有利区和较有利区采用递进排采,煤层气井单井日产气量提高且稳产期增长。综合考虑煤层气可采资源量、采收率和单井产气状况,研究区表现出较好的煤层气开发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8-05-01)
贺国平[2](2017)在《小块段边角煤经济可采性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小块段边角煤的赋存条件及开采工艺技术水平展开研究,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井工矿井小块段边角煤资源的开采价值及经济效益开展综合评价研究,研究结果对规划与设计边角煤资源开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能源与节能》期刊2017年12期)
陈邦达,孙大明[3](2017)在《刑事诉讼中鉴定意见可采性评价指南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司法鉴定是明察秋毫的利器,但有时也可能成为冤假错案的“帮凶”。近年来,刑事诉讼中曝出有瑕疵的鉴定意见造成冤假错案的现象警示我们,鉴定意见的去伪存真非常重要。从聂树斌案、佘祥林案、张氏叔侄案等错案可见一斑。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本文来源于《人民法院报》期刊2017-08-30)
高杰[4](2016)在《基于科学产能的薄煤层可采性评价及工艺决策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前国家严控煤炭产能、提倡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储量丰富的薄煤层能否开采首先应看其能否实现科学产能。本文从提高薄煤层科学产能的角度入手,采用采矿学、技术经济学、系统动力学以及层次分析法等手段,研究了基于科学产能的薄煤层可采性评价及工艺决策系统,得出了以下结论:1.基于科学产能对生产机械化的要求,采用层次分析法研究确定了薄煤层地质赋存条件对滚筒采煤机、刨煤机的影响因素和权重,并开发了地质可采性判断及工艺选择系统、实现了输入地质参数即可得出其是否可以进行机械化开采、采用何种采煤工艺更佳的判断;2.基于科学产能对的完全成本概念,分析和量化了薄煤层开采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以及其完全成本构成,根据开采成本尤其是环境成本的动态演变性、采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建模研究,得出了薄煤层经济性可采的判断条件,即煤价在保证“产出≧投入”时能实现薄煤层的经济性可采;同时开发了相应的决策支持系统;3.基于科学产能的内涵要求,构建了薄煤层科学产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在对薄煤层能否实现科学产能进行判断的基础上,给出其提高科学产能的建议与方向;开发的评价体系在南屯煤矿薄煤层开采中进行了实证应用,得出该矿已采的3602薄煤层工作面在当时条件下的科学产能评分为78分,实现了科学产能,待采的3605薄煤层工作面技术上采用滚筒采煤机开采,但在现阶段不能实现科学产能;4.基于科学产能生产机械化度、生产安全度、生产绿色度的3个内涵,提出了薄煤层提高科学产能的技术路线图,构建了基于快速过断层理论、“跟底接顶”过煤厚变化起伏区以及沿空留巷技术应用等为主的薄煤层提高科学产能的关键技术体系,并分别在淮北矿业集团祁南煤矿7122薄煤层工作面、平煤集团平禹煤矿五222120薄煤层工作面及兖矿集团南屯煤矿3601薄煤层工作面取得成功应用,提高了薄煤层工作面的科学产能。(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6-12-08)
张小强[5](2015)在《厚煤层残煤复采采场围岩控制理论及其可采性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煤炭生产和消费大国,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比例中,煤炭占60-70%的消费结构在相当长的一个阶段内不会改变。我国又是一个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煤炭资源占世界总储量的11%,但我国人均煤炭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占有量的一半,资源短缺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资源保护性高回收率的开发及利用是我国煤炭开发重要战略之一。由于技术装备及工艺落后等原因,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前我国很多矿区优质的、稀缺的厚层煤炭资源采用巷柱式、巷放式(高落式)、残柱式等开采方法,造成了煤炭资源的严重浪费。随着采矿理论和采矿工艺的发展,这些未被有效利用的旧采残留煤炭资源即“残煤”的再次开发利用成为可能。长壁综合机械化放顶煤采煤方法是厚煤层开采有效方法之一。该方法经历几十年的发展与完善,其开采工艺、配套装备及安全技术措施等已趋于完善。受旧采区内遗留的空区、空巷、冒顶区及煤柱的影响,长壁综放工艺应用于厚煤层残煤复采时,工作面围岩应力分布规律、围岩变形特征及顶板断裂结构与实体煤开采有明显的不同,围岩控制原则也有极大区别。由此,本文在充分调研山西省厚煤层旧采情况的基础上,总结了旧采矿井开采损失现状及残煤复采类型,并以圣华煤业3101厚煤层残煤复采长壁综放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研究、数值模拟和相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近水平厚煤层残煤复采放顶煤工作面采场的围岩应力分布及运动规律、顶板断裂特征及支架围岩关系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近水平厚煤层残煤复采可采性进行评价,建立了近水平残煤复采可采性综合评价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山西省旧采矿井的分布有两个特点:①煤质越优的区域旧采情况越严重;②埋藏深度越浅的煤层旧采情况越严重。厚煤层旧采采煤方法主要包括巷柱式、巷放式和残柱式(以掘代采)采煤方法;依据旧采形成的残煤赋存特征,残煤复采分为纵跨煤柱型、横跨煤柱型、斜跨煤柱型和块段煤复采四种基本类型。(2)采用二维平面、叁维立体相似模拟及数值模拟实验,对残煤复采采场覆岩结构及运动规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受工作面前方旧巷影响,残煤复采采场顶板的断裂特征主要表现为“超前大断裂”;各岩层运动变形的起点均超前于工作面煤壁,运动变形曲线明显形成波动幅度不同的“波浪状”下沉盆地,根据实验结果,建立了残煤复采采场上覆岩层结构模型—不规则岩层块体传递岩梁结构模型,并对该模型中“关键块”的断裂位置及失稳机理深入研究,确定了影响“关键块”的断裂位置与失稳的主要因素有旧巷宽度、煤柱临界宽度和煤壁后方悬顶长度,并定量建立了其间的相关关系。(3)采用相似模拟及理论分析,研究了残煤复采采场支承压力的分布、演变规律及支架围岩关系。根据工作面前方煤柱的稳定性将工作面前方支承压力及其显现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叁个阶段,应力迭加促使煤柱失稳引发支承压力及其显现的剧烈变化是残煤复采的重要特点之一。通过相似模拟结果建立了支架围岩相互作用力学模型,给出了支架工作阻力的确定方法。(4)建立了液压支架稳定性力学模型并对支架失稳机理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残煤复采放顶煤液压支架稳定性事故分为推垮型事故和压垮型事故,残煤复采采场顶板超前断裂、工作面前方煤柱失稳及旧巷顶板冒落是引起支架失稳的主要原因。(5)在以综放支架为主要围岩控制手段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保障围岩控制效果的综合技术措施及其机理。主要包括改变旧采区顶板的支撑体系、转移顶板应力集中的位置并降低应力集中系数两种方式,分别建立力学模型分析了不同方式的围岩控制方案对支架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具体条件采用采前支护旧巷、爆破预裂顶板、控制煤壁片帮及端面冒漏的采场围岩控制方案是残煤复采围岩控制有效技术措施。(6)根据煤炭资源的自然价值理论和环境资源价值理论,建立了残煤复采经济可采性评价架构;提出了残煤复采安全可采性的多因素多水平数值计算评价方法。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丰富了残煤复采采场围岩控制理论,完善了煤炭资源可采性的评价体系,对指导我国残煤复采实践并推动我国煤炭资源高效利用及煤炭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及理论价值。(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5-11-01)
冯铭,宋洪柱,来永伟,刘娟,韩亮[6](2015)在《山西白额勘探区煤层气的可采性评价——模糊数学评价方法的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白额勘探区煤层气储层的特征如目的层厚度、埋深、含气量、渗透性、地质条件等多方面参数因素的研究与分析,并根据各因素建立相互关系,在众多煤层气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方法中选择模糊数学评价方法对该区煤层气可采性做了综合评价。通过模糊数学方法对原本仅具有模糊和非定量化特征的指标,经过数学处理,使用具有量化的表达形式,从而为决策者提供了可以进行比较和判别的依据。结果表明,白额勘探区不具备煤层气开采条件。(本文来源于《中国煤炭地质》期刊2015年07期)
王飞宇,孟晓辉,冯伟平,关晶,贺志勇[7](2013)在《湖相致密油资源量和可采性评价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地质技术和理论两个方面对湖相致密油资源量和可采性进行了评价,讨论和解决了"在什么地方、有多少、可采出多少"这3个关键问题。研究认为:湖相致密油勘探层空间分布识别的关键是富有机质源岩层段和含油夹层的精细识别,利用测井一地球化学评价技术可识别出湖相地层中不同总有机碳区间的源岩层段,利用氢指数与总有机碳的相关性可实现湖相源岩层非均质性精细表征;湖相致密油勘探层油的赋存形式分为两类,一是砂岩、粉砂岩和碳酸盐岩夹层中呈游离态的致密油,二是富有机质源岩中吸附态和游离态的致密油;吸附油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难以开采,现阶段真正有工业价值的是游离油,根据实际地球化学数据可标定出源岩中游离油和吸附油量变化模型,从而可计算出游离油量、吸附油量和总原地油量。(本文来源于《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期刊2013年03期)
张能虎,李智勇,吴其,陆阳杰,赵杰[8](2011)在《矿井边角煤块段经济可采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了边角煤块段经济可采性评价的意义,根据"费用-效益"分析法原理建立了矿井边角煤块段经济可采性评价的模型。通过该模型判断出矿井边角煤块段是否经济可采,可为矿井边角煤块段合理开采提供经济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煤炭》期刊2011年04期)
吴昱[9](2010)在《西山矿区煤层气资源可采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影响煤层气可采性的资源量条件、渗透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外部环境等方面入手,建立了煤层气可采性的事故树模型;根据西山矿区勘探开发资料,建立了该区煤层气可采性评价体系;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该区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该区不同矿井的评价值。结果表明:西山矿区杜儿坪矿最有利煤层气开发;屯兰矿、东曲矿、马兰矿和西铭矿仅次于杜儿坪矿;官地矿开发潜力一般;西曲矿、镇城底矿和白家庄矿的煤层气资源评价分值小,不具备开发潜力。西山矿区煤层气资源可采性评价,为降低该区煤层气勘探开发风险和成本提供了保障。(本文来源于《中国煤层气》期刊2010年04期)
陆刚[10](2010)在《衰老矿井残煤可采性评价与复采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产矿井进入衰老期后,经过长期开采会形成条件各异的残煤资源,这些残煤资源块段形状不规则、煤厚不稳定、赋存条件复杂,开采难度大,从保护环境、煤炭资源和稳定衰老矿井生产经营的角度,都需要进行回采。衰老矿井残煤资源复采是科学采矿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研究成果为残煤复采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从衰老矿井残煤构成、残煤经济可采性评价、残煤复采条件适宜性评价和复采技术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1)提出了衰老矿井的概念是可采资源难以持续满足生产系统能力需求的矿井;确定了矿井衰老的判断指标:生产矿井剩余可采储量为原设计可采储量的20%左右,深部及外围没有可扩展的资源或大中型矿井剩余服务年限小于10a、小型矿井剩余服务年限小于5a;以矿井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建立了矿井生命周期系统动力学模型,模型能够模拟矿井生命周期过程,识别矿井生命周期阶段。(2)根据矿井开采损失分析,提出衰老矿井残煤主要构成为采空区厚度煤和边角煤柱块段,根据采空区厚度煤与边角煤柱的分布关系,提出了残煤复采的叁种基本类型:完全采空区型复采、横跨煤柱型复采和纵跨煤柱型复采。结合复采采准巷道布置提出了残煤复采方法:单独布置-单独开采、联合布置-联合开采和联合布置-分区开采。(3)根据影响残煤复采条件适宜性的因素分析,采用变权理论和综合模糊评价方法,建立了残煤复采条件适宜性变权模糊评价模型。(4)根据煤炭资源的自然价值理论和环境资源价值理论得出煤炭资源价值是自然价值和环境价值组成,构建了基于煤炭资产价值的残煤经济可采性评价方法:Pi ? Ci?R?( f1 ?EC1+f2?EC2)≥0。(5)以矿山开采基本理论为指导,在残煤复采技术问题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残煤复采关键技术内容,并研究了典型条件下的残煤复采方案设计及技术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0-04-01)
可采性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小块段边角煤的赋存条件及开采工艺技术水平展开研究,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井工矿井小块段边角煤资源的开采价值及经济效益开展综合评价研究,研究结果对规划与设计边角煤资源开采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采性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1].李勇威.滇东恩洪区块煤层气地质特征及可采性评价[D].中国矿业大学.2018
[2].贺国平.小块段边角煤经济可采性评价研究[J].能源与节能.2017
[3].陈邦达,孙大明.刑事诉讼中鉴定意见可采性评价指南的构建[N].人民法院报.2017
[4].高杰.基于科学产能的薄煤层可采性评价及工艺决策系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
[5].张小强.厚煤层残煤复采采场围岩控制理论及其可采性评价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
[6].冯铭,宋洪柱,来永伟,刘娟,韩亮.山西白额勘探区煤层气的可采性评价——模糊数学评价方法的利用[J].中国煤炭地质.2015
[7].王飞宇,孟晓辉,冯伟平,关晶,贺志勇.湖相致密油资源量和可采性评价技术[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3
[8].张能虎,李智勇,吴其,陆阳杰,赵杰.矿井边角煤块段经济可采性评价[J].中国煤炭.2011
[9].吴昱.西山矿区煤层气资源可采性评价[J].中国煤层气.2010
[10].陆刚.衰老矿井残煤可采性评价与复采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