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论文_蒋粤燕,杨宝章

导读:本文包含了建安七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建安,七子,文心雕龙,慷慨悲歌,曹丕,风骨,名篇。

建安七子论文文献综述

蒋粤燕,杨宝章[1](2019)在《“建安七子”之首王粲缘何讳疾忌医》一文中研究指出王粲(177—217年),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省邹县)人,东汉末年着名文学家,被誉为“建安七子”之首。可惜,王粲40岁就去世了,令人惋惜。王粲之所以英年早逝,与他讳疾忌医不无关系。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档案馆藏清光绪叁十年(1904)《新修南阳县志》,对(本文来源于《中国档案报》期刊2019-12-06)

吴伏生[2](2019)在《体制与文学:曹氏父子与建安七子诗歌创作的微妙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诗歌文本分析为切入点,就曹氏父子对建安七子诗歌创作的影响提出了新的见解。它指出,刘勰、钟嵘对这一现象的经典说明有失偏颇,因为他们因袭了曹丕对邺下文士活动的描述,并将其用诸曹操。另外,在七子与曹氏父子交往应酬的诗中,所表现出的"建安风力"也并非如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慷慨磊落,而是曲折复杂,体现了诗人与政权体制和创作规范之间的磨合与妥协。(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杨晓岚[3](2019)在《浅析建安七子公宴诗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宴诗可以追溯到《诗经》的燕飨诗,经过长期的发展,到建安时期最终成形,为唐代公宴诗而启后。建安七子创作了较多的公宴诗,其诗有叁个特点:章法结构上还未固定,有的突出写景,有的突出宴饮和歌颂,还有的突出个人情感。侧重点的不一,显示出建安时期公宴诗章法结构灵活性的特点;语言上的独特性,建安七子公宴诗的语言,尤其是在描写景物方面,清新灵动又自然,极富有画面感,对后世的山水诗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感情色彩多变,在欢乐的基调下,还潜藏着个人偶尔的悲叹。分析研究建安七子的公宴诗,对于把握公宴诗的发展过程有重大意义,同时,也对研究公宴诗的价值有所帮助。(本文来源于《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刘傲凡[4](2018)在《建安七子与时代的关系雏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汉是一个乱世,人们常说乱世出英雄,但事实是否真是如此?政治上门阀世家在抑制了民间庶族读书人的入仕之路;文化上民间私学一度中止,受教育则成了一种奢侈想法。阶级固化,文人志士无意改革,个人的力量在时代的浪潮下显得是异常无力。通过分析建安七子(东汉时期的七位具有代表文学家)多舛的命运,我们可以理清东汉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的个人命运的局促与被动。并通过这一独特的视角以小见大的来了解东汉时期的时代特点。(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8年07期)

萧牧之[5](2018)在《经典是如何实现“咏流传”的》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经典真正意义的继承,往往是通过改造或改写来实现的。古诗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里唱响的古诗首首雅致亲切,但确凿的爆款却是一首“古为今用”的混编——当《男儿当自强》的旋律和一首汉末建安五言诗相遇,节目组都料想不到,一时间这支作品真的“咏流传”了。(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8-05-02)

肖韵音[6](2018)在《建安七子作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播与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安七子即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人,他们是建安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家,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从文献学传播与评价的角度,展开七子作品在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传播与评价研究,故选取七子所生活的建安时代、邻近的南北朝时代作为时间点,探讨建安七子作品在这两个时期的传播评价。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以及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方法。第二部分对建安七子的生平进行梳理,并对作品类别和作者交游进行概述。第叁部分探讨七子作品在建安时期传播评价,选取《典论》作为评价参考。第四部分探讨七子作品在南北朝时期的传播,选取《文心雕龙》和《文选》作为评价参考。第五部分为结语部分。(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8-05-01)

胡璇[7](2018)在《建安七子诗歌对汉乐府民歌的继承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建安七子是建安时代的重要代表作家。他们的诗歌在诗体特点、叙事特征方面对汉乐府民歌有一定的继承。在此基础上,建安七子的诗歌在五言诗、情感抒发、审美追求方面又有新的发展和开拓,这推动了文人五言诗的进一步发展。他们的诗歌起到了承前启后作用,为中国诗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本文来源于《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胡晓军[8](2017)在《从党锢文士到骖乘文人:建安七子的“慷慨悲歌”》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般认为,建安文人政治地位的提高、个性充分的表达是建安文学繁荣的主要原因。而事实恰恰相反,将建安文人与东汉末年的"党锢文士"相比较,便会发现建安时期士风衰落,文人大多家风失守、家学失传,杨修便是这样的典型个案。以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人远离政治中心,作为文学侍臣取悦权势,创作了大量的公诗、应制赋,此类"阿谀的文学"促成了建安文学的繁荣,但却不在"建安风骨"的外延之内。(本文来源于《华中国学》期刊2017年01期)

边茂春,高建忠[9](2017)在《建安七子之首——王粲》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孟子故里邹城市,有一位历史名人不得不提,那就是诗人王粲。王粲(177年~217年),字仲宣,东汉末年山阳郡高平县(今邹城市郭里镇一带)人。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叁国曹魏名臣。因文采出众,魏文帝曹丕《典论·论文》有"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朊瑀元瑜,汝南应4德琏,东平刘祯公干。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本文来源于《山东档案》期刊2017年03期)

胡根法[10](2017)在《开拓与承续:曹丕、刘勰论建安七子》一文中研究指出建安七子是曹丕、刘勰共同的研究对象,前者是此研究的开拓者和权威,后者继承了前者的观点,并多处引用或复述前者对七子的评论。二人均将文体作为研究七子的切入点,并强调文气对文人和文章的重要作用。刘勰对七子的讨论较曹丕深入和详尽,并对曹丕的观点有丰富且重要的例证和补充,二人的研究也因此呈现出明显的互文特征,其研究多有相互印证之处。刘勰的建安七子研究不但是对曹丕的承续,更是对自身"弥纶群言"之志的明证。(本文来源于《北京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建安七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诗歌文本分析为切入点,就曹氏父子对建安七子诗歌创作的影响提出了新的见解。它指出,刘勰、钟嵘对这一现象的经典说明有失偏颇,因为他们因袭了曹丕对邺下文士活动的描述,并将其用诸曹操。另外,在七子与曹氏父子交往应酬的诗中,所表现出的"建安风力"也并非如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慷慨磊落,而是曲折复杂,体现了诗人与政权体制和创作规范之间的磨合与妥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建安七子论文参考文献

[1].蒋粤燕,杨宝章.“建安七子”之首王粲缘何讳疾忌医[N].中国档案报.2019

[2].吴伏生.体制与文学:曹氏父子与建安七子诗歌创作的微妙关系[J].中国文学研究.2019

[3].杨晓岚.浅析建安七子公宴诗的特征[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

[4].刘傲凡.建安七子与时代的关系雏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

[5].萧牧之.经典是如何实现“咏流传”的[N].文汇报.2018

[6].肖韵音.建安七子作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播与评价研究[D].郑州大学.2018

[7].胡璇.建安七子诗歌对汉乐府民歌的继承与发展[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8].胡晓军.从党锢文士到骖乘文人:建安七子的“慷慨悲歌”[J].华中国学.2017

[9].边茂春,高建忠.建安七子之首——王粲[J].山东档案.2017

[10].胡根法.开拓与承续:曹丕、刘勰论建安七子[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7

论文知识图

建安七子知网搜索建安七子相关文献数量由...徐文长建安七子竹过陈琳墓-温庭筠离愁别绪赋乡思曹丕的文学观

标签:;  ;  ;  ;  ;  ;  ;  

建安七子论文_蒋粤燕,杨宝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