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法则论文_王岩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情法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人情,法则,理性,关系,经济,人际交往,道义。

人情法则论文文献综述

王岩[1](2018)在《人情法则VS市场规则:道义经济视野下农民农地流转行为分析——基于新疆维吾尔族聚居村落的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行为决策并非遵循经济效益至上的原则,而是通过农民生存伦理的"道义经济"原则予以体现。本文基于对新疆维吾尔族聚居村落的考察,认为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推进及土地社会保障功能的发挥、宗教信仰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困境、少数民族熟人社会中差序格局下"自己人"逻辑对市场规则的排斥、"象征性"地租与互惠机制的形成,共同建构了农民土地流转中道义理性的生成机制。在此情境下,农民自发的农地流转行为体现为熟人社会的人情法则。而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农地流转,违背了部分农户的意愿,通过市场规则取代了先前农民自发性农地流转中的人情法则,导致农村土地对农民生存伦理的削弱甚至彻底消解,道义经济的式微在所难免。在此基础上得出尊重熟人社会和乡土情境中人情法则下农民的道义理性决策,减少农地流转中的行政干预,警惕公共政策执行的异化等启示。(本文来源于《生态经济与健康中国----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8-07-21)

黄圣平[2](2017)在《领导者的“人情”法则与运用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影响。在交往活动中,人的情绪、情感的表达需要合乎情理,说一个人通晓"人情",也就是指他通情达理,能够以常情、常理的方式表达、表现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因此,"人情"也可以用来指称一个人待人处世所应具有的常理之情,亦即人之常情。依照常理、常情,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普遍通行的、约定俗成的待人处事之道,亦即人心、世情,它们也是"人(本文来源于《领导科学》期刊2017年34期)

王静,张寒梦,郑俊[3](2015)在《人情法则制约下的大学生合作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社会困境范式研究关系距离及权力地位对大学生合作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任务前"套近乎"可以提高个体的合作水平,其中认老乡可以达到与任务交流类似的效果;个体会更大程度的提高自己的合作水平以弥补领导背叛带来的损失。即个体倾向于与关系距离近以及权力地位高的人进行合作。回报预期导致以上情况的发生:关系距离的远近调控着未来再次合作的可能性,关系越近再次合作的可能性越高,个体倾向于对与自己关系近的人做人情;权力地位调控着人们对回报权重的预期,权力地位越高回报的权重预期越大,个体倾向于加大自己的付出以博得高权力地位个体的回报。研究提示应加强相应的政策设置以避免人情法则带来的"困境"。(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研究》期刊2015年10期)

张婷[4](2013)在《中国人人情法则的运行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人的社会交往中,人情是极为普遍的概念。中国人人情法则的运行,遵循的是一种施报规范。其中情感性关系是施不望报,工具性关系是不施望报,而混合性关系则是施报相等或报大于施。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也会遇到人情困境与规避的问题。对中国人人情法则的运行模式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中国人心理与行为。(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3年16期)

孙伟[5](2011)在《企业关系中的人情法则》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情是一种社会现象,为各社会群体所共有,但它又是一种个性化的交际策略,随着不同语言群体的不同文化背景而有所不同。人情法则作为企业交往的重要理论在中西方情境中存在着许多差异。中国的人情法则有其特点的环境和历史背景,组织间的交往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建立其人情的关系,合作才能更好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商业文化(上半月)》期刊2011年09期)

高伟,陈俊[6](2008)在《中国人的“人情法则”及其运行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情是个很本土化的社会心理概念,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频繁地使用着,它能有效地描述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心理过程。本文系统探讨了中国人的人情观,以及人情在中国社会的运行模式。这些都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把握中国人人际关系的脉络。(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期刊2008年07期)

冯媛媛[7](2008)在《报:侠义小说中的交往行为与人情法则——以《叁侠五义》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叁侠五义》为例,结合先秦的"游侠"传统以及侠义小说中"侠义精神"的变迁,着重探讨了晚清侠义小说中,侠客对清官之"依附"的主要原因,来自于中国文化中源远流长的"还报"传统,并在"报"中实现了其人格价值。"报"是一种交换行为和人情法则。具体到该小说中,这一"报"的交往理性是以"士为知己者死"为表现形式的,从而使得侠客们在投靠官府后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而不沦为朝廷鹰犬。(本文来源于《明清小说研究》期刊2008年02期)

谈炳和,何俐[8](1999)在《从人际关系看中国人的人情法则》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探讨人际关系、人情法则的文化内涵。中国人的不同人际关系类型对应着不同的人情法则。本文认为,在当前社会大背景下,人际交往的工具性倾向日渐显现。人们在思考或移植现代西方某些管理模式时,应理性地对待和保持本民族的优良人文精神传统。(本文来源于《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1999年01期)

人情法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影响。在交往活动中,人的情绪、情感的表达需要合乎情理,说一个人通晓"人情",也就是指他通情达理,能够以常情、常理的方式表达、表现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因此,"人情"也可以用来指称一个人待人处世所应具有的常理之情,亦即人之常情。依照常理、常情,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普遍通行的、约定俗成的待人处事之道,亦即人心、世情,它们也是"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情法则论文参考文献

[1].王岩.人情法则VS市场规则:道义经济视野下农民农地流转行为分析——基于新疆维吾尔族聚居村落的调查[C].生态经济与健康中国----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摘要集.2018

[2].黄圣平.领导者的“人情”法则与运用艺术[J].领导科学.2017

[3].王静,张寒梦,郑俊.人情法则制约下的大学生合作行为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5

[4].张婷.中国人人情法则的运行模式[J].法制与社会.2013

[5].孙伟.企业关系中的人情法则[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

[6].高伟,陈俊.中国人的“人情法则”及其运行模式[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8

[7].冯媛媛.报:侠义小说中的交往行为与人情法则——以《叁侠五义》为例[J].明清小说研究.2008

[8].谈炳和,何俐.从人际关系看中国人的人情法则[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

论文知识图

执法者彼此是陌生人执法者彼此是熟人执法者为扩大公权的支配范围而建立的熟...人际和谐示意图社交网络中人际关系的差序格局人际关...黄光国的人情与面子理论模型

标签:;  ;  ;  ;  ;  ;  ;  

人情法则论文_王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