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外部空间形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创意产业,工业遗产,外部空间,形态研究
外部空间形态论文文献综述
刘歆,高洁,王旭[1](2019)在《面向创意产业的工业遗产外部空间形态研究——以天津棉叁创意园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已有众多改造成创意园区的工业遗产,而外部空间作为创意园区整体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对创意园区的打造至关重要。传统的研究方式倾向于定性而非定量的分析,文章运用空间句法与实地调研两种逻辑分析结合的方式,以天津棉叁创意园区为例,对改造成创意产业的工业遗产外部空间进行定量定性综合评价,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外部空间优化策略。同时也提高了外部空间形态研究的科学性,为其他改造成创意产业的工业遗产外部空间的改造和建设提供建议。(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周诗耀,张健[2](2019)在《上海与纽约城市核心区域周边建筑外部空间形态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客厅"和"门脸",代表着城市的文化和形象。城市核心区域周边的建筑外部形态所组成的空间又是该核心区域的重要构成要素。文章选取中国上海和美国纽约这两个国际化大都市中具有代表性的核心区域人民广场和中央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这两者的发展历程、核心区域的空间形态以及周边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的比较,概括出两种不同城市核心区域周边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的特征,以期对大城市的同类建设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9年02期)
陈启泉[3](2018)在《基于风环境优化的寒冷地区商业步行街外部空间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商业步行街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群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在气温稍冷的过渡季节,公众仍然乐于逛街。因此,研究步行街的外部空间形态与风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被动式设计手段对影响风环境的形态因子进行调整,有利于优化不良风场,提升逛街者的风环境舒适感。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论文的第一、二章为基础研究,首先通过背景研究及文献综述,了解当前研究内容的进展及不足:其次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研究,筛选出了风是过渡季节里对寒冷地区商业步行街逛街者影响最大的气候因素。并对主客观的风环境评价方法进行总结,找出适用于本文的风环境评价标准,为第叁、四章的研究分析提供理论基础。第叁章首先研究了外部空间形态要素对风环境的影响,确定了调研目的。再通过实地调研寒冷地区商业步行街外部空间形态及定点测量的方法,找到步行街存在的风环境问题,并反推外部空间形态方面的原因。第四章针对调研所发现的风环境问题,运用phoenics软件模拟的方法,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推导出解决风环境现存缺陷的优化策略。本章是以洛阳气候为背景,推导的优化设计策略也只适用于洛阳,但是这种软件模拟辅助空间形态设计的方法可以推广到其他风环境恶劣的寒冷地区。第五章通过实践项目来验证这些优化策略的实际效果,判断优化策略的可操作性,并针对可操作性差的设计策略加以寻找原因。通过以上资料分析、实地调研总结、软件模拟推导以及案例验证的方式,最终总结出了一套针对寒冷地区商业步行街外部空间风环境优化的形态优化策略。(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5-01)
张蒙[4](2018)在《基于空间句法的中小学校园外部空间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关于素质教育的讨论日益增多,新建的中学校园也层出不穷。新的校园不断建设,但关于其使用情况反馈的关注却并不多见。尤其在教育模式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教学活动已经不再局限于教室空间,校园整体气氛都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纵观国内对校园外部空间的研究,多局限于定性分析,结合定性研究并在实际项目中进行验证的案例却很少。南京外国语学校作为被社会广泛认可的优秀中小学校,拥有较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并在素质教育的领域中取得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作为立足国情、接轨国际的学校,南外校园外部空间设计与教育理念相辅相成,值得研究探讨。针对南京外国语学校系列校园,本文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包括文献阅读和归纳比较,采用传统建筑学分析手法从组团到道路再到局部公共空间进行分析;定量研究指通过空间句法计算、实地调查、问卷调研和绘制认知地图等方法,对校园空间形态进行评估。首先,文章收集国内外关于校园外部空间形态的研究文献,梳理外部空间形态研究的基础理论与技术手段。其次,建立系列校园的电子模型,运用空间句法计算软件(Depth Map)对校园外部形态进行计算研究。再次,针对计算得到的焦点空间,结合现场实地观察、调研问卷和认知地图绘制的方式,运用统计学方法得出在校使用者满意度数据。最后结合定性、定量研究结果,寻求符合南外教学模式的优质校园空间形态,对未建成的南京外国语学校进行预判与建议。从而立足于校园使用者的真实体验,借助科学客观的研究软件,得出南外校园外部空间形态的设计策略,同时也将为未来中小学校园外部空间形态设计提供更多思路。(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8-05-01)
王晨曦[5](2017)在《西塘古镇外部空间形态的开放性研究——以廊棚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塘作为江南水乡中的手工业商贸重镇,是镇内枝状街河的团型古镇。在得天独厚的历史背景和自然地理条件下,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水乡古镇的开放性滨水商贸集散空间,且这种外部空间的开放性,是同时融合经济性、文化性和生活性的多元化属性。文章以西塘最着名的"烟雨长廊"为例,从外部空间形成条件、定义组成、开放性的多重属性、廊棚空间典型形态分析四个方面来浅析西塘古镇外部空间形态的开放性。(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7年11期)
陈信自[6](2017)在《环四川盆地场镇外部空间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一篇关于地方聚落形态及其描述方法的研究,研究对象主要涵盖了川渝地区特别是环四川盆地地区的典型聚落及其形态。不同于国内其他地区聚落的多种表现形式,川渝范围内的传统聚落主要以“场镇”形式呈现,是特定历史背景与地域文化意识之下的产物,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川渝场镇的外部空间形态以其丰富表征与深刻内涵,为地方聚落形态及其文化背景的解读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是弥足珍贵的“阅读文本”。本文基于形态学相关理论及研究、西南民居相关理论及研究,以大量实地调研、案例图纸、历史文献为基础,重点关注形态描述的层级构建、要素间相互作用及关联。论文主体内容包含叁个部分:1.以宏观视角切入,系统梳理分析了川渝地区山地场镇的发展背景与影响因素;2.以微观视角切入,在形态学相关理论的研究基础上对场镇外部空间形态进解构,并探讨各个要素间的关联,提出了适宜川渝山地场镇外部空间形态的描述方法;3.利用上述描述方法,对研究范围内的重点案例场镇进行分析、验证。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以往西南地区民居研究的坚实基础上,利用形态学相关理论及研究,完善川渝场镇外部空间形态描述方法,拓展场镇空间形态的讨论范畴,汲取传统聚落设计建造中的宝贵经验,并最终用以指导建筑设计。全文共计56000余字,插图100幅。(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7-05-25)
柳庆英,赵航,李慧璇,贺席燕,黄红良[7](2016)在《黔东南堂安侗寨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黔东南堂安侗寨的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特征,为侗族村寨传统空间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选取道路、节点、标志物、边界、区域等建筑外部空间形态构成要素,分析堂安侗寨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的特征。研究显示:堂安侗寨形成依山就势的整体建筑外部空间形态;分为公共、生活和生产3大功能空间;形成以鼓楼为中心的向心性建筑外部空间布局意象;村寨由寨门、风雨桥等形成明显的界域;各构成要素相互融合,形成村寨典型的"点-线-面"建筑外部空间布局形态。提出保护与传承侗族村寨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的措施。(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何自理[8](2016)在《城市高密度区高层建筑群外部空间形态视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城市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大量的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出现人口密度加大,区域地价高抬,城市用地紧张,资源匮乏等大量问题导致高密度紧凑型城市已成为发展趋势。随着工业发展的不断进步,电梯、钢铁以及通讯的技术进步都使得高层建筑的高速发展成为必然,再加上新的结构类型、材料种类以及其余新兴技术的出现,也令高层建筑不断的刷新高度记录。不断涌现的高层建筑群密集的出现在城市中心区,旧城需要更新激活,城市需要扩张新区,但高层建筑无序的快速建设就导致了城市空间层次的混乱,城市意象及城市特色的削弱。同时,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也不断受到这些高层建筑形态的视觉冲击,生活习惯和心理感受也随着城市空间.和格局的变化和产生变化,人对这种冲击的反应也一定程度上对高层建筑群的空间形态等方面提出了更苛刻的设计要求,因此本文从人的视觉感受来分析城市高密度区中高层建筑群的外部空间形态。本文的第一部分讲了课题的提出开始到研究的目的意义,相关的基础理论概念范围界定再到确定本文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则是从课题的理论背景研究,对视觉原理中的格式塔心理学、视感觉及视知觉原理进行了详细阐述,确定了视线分析的具体内容和方法。第叁部分和第四部分对几个国内典型的已建成案例及未建成方案就第二部分确定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同时就不同案例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意见。其中的第叁、四部分是本文的重点章节。最后,根据前面叁章不同案例的分析总结出本文的主要结论和建议。(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6-11-01)
刘海婧[9](2016)在《场所精神营造—高层司法办公建筑外部空间形态设计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司法改革不断深入,司法机构正从传统的内向管治转变为外向服务的形态。从二十世纪末开始,我国加强了城市土地集约化,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城市环境下,司法办公建筑寻求竖向发展空间,采用建设功能复合的高层司法办公建筑来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传统司法建筑外部空间形态已无法表现新时代下公正、亲民、透明的司法精神。论文首先介绍了司法建筑的发展概况,使读者对司法办公建筑有大致的了解。对研究视角—场所精神营造以及其涉及的设计要素进行了介绍。其次,从场所精神营造的角度出发来探讨高层司法办公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的设计方法。接下来,从功能空间、建筑外部形态、细部设计等设计环节入手,用理论结合实例的方式进行分析,探讨高层司法办公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的设计方法,并回归场所精神营造视角,对公平、公正、公开的司法精神表达方式进行总结。最终针对当前高层司法办公建筑外部空间形态塑造常见的现象和设计手法进行总结归纳。通过描述现象进一步提出问题,从而总结出较为合理的设计方法。我国当前的司法建筑建设相较仍然是固定的模式,未来国内司法建筑外部空间形象的发展会走向何种道路,是值得建筑师们思考问题。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今后的高层司法办公类建筑设计研究提供参考,并且能够对实际的司法办公类建筑的形象设计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山东建筑大学》期刊2016-06-01)
涂梦如[10](2015)在《城市综合体商业街外部空间形态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城市综合体商业街外部空间形态的探讨,对比封闭式与开放式商业街区的空间模式,总结出商业街外部空间形态应结合当地实际环境,增强空间体验性来设计,突显因地制宜,强调地方文化等设计因素。(本文来源于《现代装饰(理论)》期刊2015年07期)
外部空间形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市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客厅"和"门脸",代表着城市的文化和形象。城市核心区域周边的建筑外部形态所组成的空间又是该核心区域的重要构成要素。文章选取中国上海和美国纽约这两个国际化大都市中具有代表性的核心区域人民广场和中央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这两者的发展历程、核心区域的空间形态以及周边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的比较,概括出两种不同城市核心区域周边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的特征,以期对大城市的同类建设提供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外部空间形态论文参考文献
[1].刘歆,高洁,王旭.面向创意产业的工业遗产外部空间形态研究——以天津棉叁创意园区为例[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周诗耀,张健.上海与纽约城市核心区域周边建筑外部空间形态比较分析[J].建筑与文化.2019
[3].陈启泉.基于风环境优化的寒冷地区商业步行街外部空间形态研究[D].重庆大学.2018
[4].张蒙.基于空间句法的中小学校园外部空间形态研究[D].东南大学.2018
[5].王晨曦.西塘古镇外部空间形态的开放性研究——以廊棚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7
[6].陈信自.环四川盆地场镇外部空间形态研究[D].东南大学.2017
[7].柳庆英,赵航,李慧璇,贺席燕,黄红良.黔东南堂安侗寨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8].何自理.城市高密度区高层建筑群外部空间形态视线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6
[9].刘海婧.场所精神营造—高层司法办公建筑外部空间形态设计探析[D].山东建筑大学.2016
[10].涂梦如.城市综合体商业街外部空间形态初探[J].现代装饰(理论).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