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是近代中国“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他留学西方多年,翻译了多部西学著作,其中的《天演论》《法意》《原富》《名学》等,对当时以及后世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严复还精通中国传统文化,对《老子》《庄子》《古文辞类纂》等皆有研究。他的论说秉持公心、兼通中西、不落窠臼,故梁启超称赞他于“中学西学皆为我国第一流人物”。基于此,严复对传统的家风家训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一方面,他认可并传承那些具有普遍性的中华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另一方面,他认为在对子女的教育和培养中,必要且必须吸收一些西方的内容与方式,比如要让子女学习科学并增长人生阅历。在严复看来,只有兼采中西方家庭教育的优点,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的优秀人才,并形成优良的家风。
严复在给长子的信中指出,当时中国之所以落后,就在于“平日学问之非,与士大夫心术之坏”,因此要改变中国的现状,必须从学问开始。他针对当时中国大多的知识分子还在传统学术中打转的现实,提出西方之学的重要性:“得有时日多看西书,觉世间唯有此种是真实事业,必通之而后有以知天地之所以位、万物之所以化育,而治国明民之道,皆舍之莫由。”相对于中学的“极高明而道中庸”,严复认为西方之学“笃实,不尚夸张”,因此他要求子女应当在年轻时就接受西学教育,养成明理、辨惑、重实践的良好品格,这样才能成长为有用之人。严复这里所讲的西学,不仅有洋务运动所引进的西方实用性的科学技术,还包括其背后的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哲学等,这无疑加深了中西文化之间的沟通,真正注意到了西方科技背后的科学与实证精神,以及自由与独立意识。正是在这种深层次沟通的指引下,严复认为子女的成长不必一味因循传统的路径和旧时的成贤目标,而应该具有多元的、现代性的成长方式和人生理想。
严复得知他的四儿子要利用暑假去旅游,不仅不加限制,反而大加鼓励,甚至指出若能在此方面建立兴趣、广泛游历,也能有所成就,亦是一“绝大事业”。当然,严复那时还不会有现代的旅行家观念,但他认为,若能在游历过程中不断丰富历史学和地理学知识,并运用摄影技术记录相关实情,将能在很多方面有所“发明”:或对历史研究有所助益,或可以由地理而探究地质,最低者也能由山川、古迹之游历增长人的“阅历”、激发人的“志气”。因为严复的四儿子此时正就读于唐山路矿学校,所以他特别指出可以将旅游与地理、地质、矿藏的考察结合起来,这样将来会对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可见,严复对子女的教育,已经不再以成为圣贤作为唯一的目标,而是以西方具体领域人才的养成为目标,这显然是对传统教育的改造和转化。
当然,严复并没有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更没有认为这种教育是不需要的。他在给三儿子的信中说自己最近正在看《近思录》,认为此书“甚好”,“但此书不是胡乱看得,非用过功夫人,不知其言所着落也”。对于《近思录》这本宋明理学的入门著作,严复认为它是一本极好的书,却非年轻学子所能轻易读懂,因为其中不仅有高妙的哲理,还有对历世的认识,要读懂这些内容,不仅需要扎实的文学功底,还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较为丰富的人生阅历。因此,严复建议三儿子对这类书可以暂时搁下,而对于传统的史书则应及早阅读,故严复希望儿子能把“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尽快并好好读过,如果有可能的话,还希望他能通读“二十四史”。因为历史不仅可以知本国之兴替、成败、得失、利弊,更可以砥砺气节、立志报国。
不仅如此,严复认为很多传统道德在近代中国同样具有重要价值,它可以使子女成长为品德优良、人格健全的人。所以他嘱咐子女道:“有志之士,须以济世立业为务,不宜溺于文字,玩物丧志”;“至于自己用功,则但肯看书,时至自成通品,无庸虑也”;“欲为有用之人,必须表里心身并治,不宜有偏”;“虽然一息尚存,不容稍懈。……但勤习之,久后自有进步也”;“勿谓害小而为之,害不积不足以伤生;勿谓益小而不为,益不集无由以致健;勿嗜爽口之食,必节必精;勿从(纵)目前之欲,而贻来日之病”。这些话语中,无不显示着严复对“但事耕耘,莫问收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以及勤学苦读、身心和谐、养生节欲、持之以恒、济世利民等传统家风家训的继承与发扬。
粮食问题关乎国计民生,国有粮食企业承担着调节粮食市场需求的责任,执行着国家粮食安全政策,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但是国有粮食企业在长期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的作用,需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文首先简单地回顾了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过程,了解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大方向,然后分析了改革的必要性,最后详细地分析了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备受关注的产权制度改革和内部控制改革两个方面。在分析过程中,发现已有的对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研究的文献大多基于经验分析和实地调研分析,定量分析的文献很少,这可以成为学者以后研究国有粮食企业的方向。
总而言之,严复在对子女的教育中能够兼采中西之优长,一方面将西学中笃实的学风和多元的成才观注入到对子女的教育中,使他们能够学有所长、有用于世;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培养中华美德,以此来增强子女的民族自豪感,使他们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之人。正因为严复“适应时代”的教育方式,他的子孙后代中,涌现出了数位优秀人才。因此,我们今天弘扬传统家风家训,也应当借鉴严复的做法,因革损益、兼采中西,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当代优秀青年。
柴达木盆地及周缘土壤主要为干旱土类,即漠钙土、灰钙土、黄土等;植被稀疏,主要分布在低洼处、大河床等地下水出露较浅地段。
标签:严复论文; 子女论文; 家风论文; 西学论文; 传统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 家庭论文; 婚姻道德论文; 《月读》2019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