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肉腥味论文_周心雅,贺稚非,王兆明,甘潇,李洪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兔肉腥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兔肉,腥味,流体,色谱,超临界,己酸,气相。

兔肉腥味论文文献综述

周心雅,贺稚非,王兆明,甘潇,李洪军[1](2019)在《冷藏对兔肉不同部位新鲜度及腥味物质己醛和己酸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兔肉的商品价值,将兔肉背最长肌、腹肌和后腿肌在4℃冷藏条件下贮藏10 d,研究腥味物质己醛和己酸的变化规律及各项指标的变化。通过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表征兔肉新鲜度,硫代巴比妥酸值(thiobarbituric acid-reactive substances,TBARS)和脂肪氧合酶(lipoxygenase,LOX)活性表征脂肪氧化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TVB-N和TBARS显着增长(P <0. 05),后腿肌、腹肌和背最长肌的TVB-N分别在2 d和4 d接近国家标准中的限定值;不同部位的LOX活性在贮藏期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腹肌的己醛含量显着增加(P <0. 05),而背最长肌和后腿肌的含量变化较小且始终小于腹肌的含量; 3个部位的己酸含量都存在显着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但仅后腿肌表现出终点值显着高于初始值(P <0. 05)。综上,冷藏能在贮藏初期抑制兔肉不同部位的腥味增长并保持兔肉的新鲜度,提高兔肉的加工品质。(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9年06期)

谢跃杰,贺稚非,李洪军[2](2018)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兔肉腥味物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目的为探讨超临界C02流体(SFE-C02)萃取兔肉腥味物质的条件,确定腥味物质的种类、组成和含量,为兔肉脱腥以及加工提供理论基础。采用超临界C02流体对兔肉腥味物质进行萃取,以提取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进行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定量加入内标物质2,4,6-叁甲基吡啶(TMP),通过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对兔肉腥味物质进行分析鉴定。计算气味活度值(OAV),结合气相色谱-嗅闻(GC-O)和感官评价,确定兔肉腥味物质主体成分。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当萃取温度为40℃时,提取率最高达到97.91%,峰面积为1.58×109;当萃取时间为4h时,提取率最高,为97.83%,峰面积为2.42×109;萃取压力为25 MPa时,最高提取率为97.78%,峰面积3.78×108。其中,萃取温度和萃取压力不仅影响溶质扩散系数,还影响C02流体密度。温度增加时,尽管扩散系数增大,由于C02流体密度下降,提取率随之减小。根据响应面分析,得出最优萃取条件为:萃取温度40.67℃、萃取压力25.67 MPa、萃取时间3.13 h,提取率为98.01%。而实际操作时,提取条件修正为萃取温度40℃、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时间3 h,在此条件下提取率为98.11%。通过定量加入内标物质TMP,GC-MS定性定量分析得到兔肉挥发性风味物质5类,包括醛类、酸类、酯类、杂环类化合物和烃类,共计38种风味化合物。其中,酸类((1 394.25±3.45)μg·kg-1)>酯类((569.26±1.23)μg·kg-1)>烃类((471.82±1.11)μg·kg-1)>醛类((168.46±0.97)μg·kg-1)>杂环类((86.71±-0.64)μg·kg-1)。通过计算得到兔肉挥发性风味物质中戊醛、己醛、己酸和2-戊基-呋喃的OAV值均大于1,且己酸>己醛>2-戊基-呋喃>戊醛,表明这4种物质对兔肉腥味有重要贡献,而己酸对兔肉腥味的贡献最大。同时,气相色谱-嗅闻(GC-O)分析认为这4种物质均具有不同程度异味,包括肝脏腥味、草腥味、羊膻味和豆腥味等,感官分析表明萃取物有明显兔肉腥味。超临界C02流体萃取兔肉腥味物质可行,为研究兔肉腥味提供了新的提取方法。其最佳萃取条件为:时间3 h,温度40℃,压力25 MPa。戊醛、己醛、己酸和2-戊基-呋喃初步确定为兔肉腥味的主体成分。(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兔学分会第二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期刊2018-08-10)

谢跃杰[3](2016)在《伊拉兔肉腥味物质及其体内沉积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兔肉,作为功能性食品,是理想的肉类食物之一。因其具有高蛋白质、高赖氨酸、高卵磷脂、高消化率和低脂肪、低胆固醇、低尿胺、低热量,即“四高、四低”的特点,逐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我国是世界第一大兔肉生产国和家兔养殖大国。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我国居民对兔肉的消费需求在逐步增加。但是,兔肉特殊的腥味严重影响了其食用品质,间接地影响到整个兔产业的发展。因此,研究兔肉腥味物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兔肉腥味的产生可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品种、性别、饲喂、脂肪酸组成、加工和去势等。目前,对于兔肉腥味的认识主要集中在中级醛类。伊拉兔,以其品种杂交优势,有出肉率高、抗病能力强和遗传性能稳定,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有良好的适应生产性能等特点,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据此,本论文以伊拉兔为研究对象,比较研究了伊拉兔肉腥味物质的分离、提取和鉴定方法,同时还研究了不同日龄、不同部位和不同性别伊拉兔肉腥味物质的沉积变化,并对兔脑、兔肾、兔肝、肾周脂肪和兔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以及一般判别分析,探索兔肉腥味物质在肉兔体内的分布情况。建立了伊拉兔肉腥味物质己酸的检测分析方法,了解其在伊拉兔生长过程中的分布与动态沉积变化。研究了伊拉兔肉腥味物质己酸形成的影响因素,为提高兔肉食用品质、发展兔肉加工产业以及研究兔肉脱腥等问题提供理论依据。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同时蒸馏萃取法(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 extraction,SDE)提取到包括醇、醛、酸、酯、烃、酮、醚和杂环在内的共8类75种挥发性化合物;固相微萃取法(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提取到烃、醛、酮和酯共4类41种挥发性化合物;超临界流体萃取法(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SFE)提取到醇、醛、酸、酯、烃和杂环,共6类39种挥发性化合物。从提取物质种类看:SDE>SFE>SPME,从提取物质量看:SFE>SDE>SPME,从提取含量看:SPME>SFE>SDE。通过定量测定挥发性化合物的浓度结合气味活度值法(odor activity value,OAV),确定己酸、己醛、辛醛、壬醛、2,4-癸二烯醛和1-辛烯-3醇为兔肉主体风味物质。(2)采用超临界CO_2流体对兔肉腥味物质进行萃取,以提取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进行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根据响应面分析,得出最优萃取条件为:萃取温度40.67℃、萃取压力25.67 MPa、萃取时间3.13 h,提取率为98.01%。而实际操作时,提取条件修正为萃取温度40℃、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时间3 h,在此条件下提取率为98.11%。戊醛、己醛、己酸和2-戊基-呋喃初步确定为兔肉腥味的主体成分。(3)采用气相色谱外标法,可以有效地检测到伊拉兔肉中己酸的含量。此方法回归方程为:Y=30421x+50838,相关系数R~2=0.9998。加标回收率为91.72%,RSD为1.3%。最低检出限为2μg/kg,定量限为8μg/kg。伊拉兔肉己酸的含量随日龄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不同部位己酸含量由高到低为:前腿>腹部>后腿>背部。伊拉公兔腹部和后腿己酸含量显着高于母兔,背部和前腿差异不显着(p<0.05)。伊拉兔肉腥味物质己酸的形成,是在超临界CO_2流体状态下,己酸由己醛发生无催化氧化产生。部分己酸是由亚油酸发生β氧化而形成。而LOX酶对己酸的形成作用有限,仅限于对磷脂等脂质水解产生己醛,从而间接对己酸生成产生作用。(4)伊拉兔腹部的挥发性化合物数量是前腿、后腿、腹部和背最长肌这四部位中最多的。伊拉兔背最长肌挥发性化合物的数量最少。伊拉兔脑的挥发性化合物数量是兔脑、兔肾、兔肝、兔肾周脂肪和兔肉这五个部位中最多的,而兔肾周脂肪挥发性化合物总含量是这五个部位中最高的。伊拉公兔肉挥发性化合物总含量显着高于伊拉母兔肉。通过主成分分析结合香气活度值,己醛、辛醛、2-壬烯醛、癸醛和2-癸烯醛被认定为兔肉腥味物质。聚类分析说明伊拉兔背最长肌的挥发性化合物组成模式与前腿、后腿和腹部完全不同。判别分析结果表明,伊拉兔肉腥味来源于兔肉脂质。(5)随着日龄的增加,伊拉兔肉腥味物质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伊拉兔肉pH值、水分含量、色差、蛋白质含量与伊拉兔肉腥味物质没有显着相关性,而总脂肪含量和TBARS值与腥味物质有显着相关性(p<0.05)。(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6-10-15)

谢跃杰,贺稚非,李洪军[4](2016)在《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兔肉腥味物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超临界CO_2流体(SFE-CO_2)萃取兔肉腥味物质的条件,确定腥味物质的种类、组成和含量,为兔肉脱腥以及加工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超临界CO_2流体对兔肉腥味物质进行萃取,以提取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进行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定量加入内标物质2,4,6-叁甲基吡啶(TMP),通过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对兔肉腥味物质进行分析鉴定。计算气味活度值(OAV),结合气相色谱-嗅闻(GC-O)和感官评价,确定兔肉腥味物质主体成分。【结果】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当萃取温度为40℃时,提取率最高达到97.91%,峰面积为1.58×10~9;当萃取时间为4 h时,提取率最高,为97.83%,峰面积为2.42×10~9;萃取压力为25 MPa时,最高提取率为97.78%,峰面积3.78×108。其中,萃取温度和萃取压力不仅影响溶质扩散系数,还影响CO_2流体密度。温度增加时,尽管扩散系数增大,由于CO_2流体密度下降,提取率随之减小。虽然CO_2流体密度在高压下较大,但随着压力增加,可压缩性随之减小,由于扩散系数降低,溶质溶解度下降,因而提取率降低。当萃取时间过长时,一些非挥发性物质被溶出,使得萃取物质总量增加,降低了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比重。根据响应面分析,得出最优萃取条件为:萃取温度40.67℃、萃取压力25.67 MPa、萃取时间3.13 h,提取率为98.01%。而实际操作时,提取条件修正为萃取温度40℃、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时间3 h,在此条件下提取率为98.11%。通过定量加入内标物质TMP,GC-MS定性定量分析得到兔肉挥发性风味物质5类,包括醛类、酸类、酯类、杂环类化合物和烃类,共计38种风味化合物。其中,酸类((1 394.25±3.45)μg·kg~(-1))>酯类((569.26±1.23)μg·kg~(-1))>烃类((471.82±1.11)μg·kg~(-1))>醛类((168.46±0.97)μg·kg~(-1))>杂环类((86.71±0.64)μg·kg~(-1))。通过计算得到兔肉挥发性风味物质中戊醛、己醛、己酸和2-戊基-呋喃的OAV值均大于1,且己酸>己醛>2-戊基-呋喃>戊醛,表明这4种物质对兔肉腥味有重要贡献,而己酸对兔肉腥味的贡献最大。同时,气相色谱-嗅闻(GC-O)分析认为这4种物质均具有不同程度异味,包括肝脏腥味、草腥味、羊膻味和豆腥味等,感官分析表明萃取物有明显兔肉腥味。【结论】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兔肉腥味物质可行,为研究兔肉腥味提供了新的提取方法。其最佳萃取条件为:时间3 h,温度40℃,压力25 MPa。戊醛、己醛、己酸和2-戊基-呋喃初步确定为兔肉腥味的主体成分。(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16期)

朱成林,李诚,付刚,刘爱平[5](2015)在《兔肉腥味物质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兔肉以其特有的"四高四低"的优势,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接受。但在兔肉产品加工中,兔肉本身的草腥味严重影响其风味质量,最大限度地去除草腥味对于兔肉产品风味的改善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综述了兔肉腥味物质的鉴定,中级醛类、胺类和呋喃衍生物可认为是兔肉腥味的重要成分;从品种、性别、肉的部位和生长阶段四个方面阐述对兔肉腥味物质的影响;并对其形成机制进行了系统概述,指出兔肉腥味并不是由性激素组分直接产生的,而是与脂氧合酶有着直接的联系;对其去腥方法如公兔去势、兔肉品种选择、香辛料掩盖和抑制脂氧合酶活性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展望,以期为兔肉产品在工业化生产中的腥味去除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姜颖[6](2003)在《兔肉腥味物质的鉴定及其形成机理初探&人胎肝磷酸化蛋白质表达谱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兔肉是时兴的肉类食品之一,因为它味美香浓,久食不腻。从营养学角度分析,兔肉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高磷脂和低胆固醇的肉类食品。它富含卵磷脂、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是《中国营养改善行动计划》中倡导发展的肉类之一。兔肉产品的开发一直为人们所关注,但兔肉中有特殊腥味物质存在,而且该腥味物质与组织结合紧密,在加工中也不易去除,对兔肉的食用价值和养兔业的发展都带来不利影响。 世人有关兔肉腥味产生原因的说法不一。初步研究结果认为,兔肉腥味的强弱与性别有关。从对兔肉腥味物质的分析中,可初步确定的腥味物质有甲基肼、已醛和呋喃衍生物。由于其成分复杂,寄希望于某一二种食品添加剂与所有不良风味成分起化学反应,而达到消除不良风味,同时又形成无害成分是十分困难的。为了进一步确定引起兔肉特殊腥味的物质成分,找出其形成与性激素水平及相关酶的关系,并探讨其形成机制,找到一条有效、快捷、方便的脱腥方法,我们应用改进的NPT技术对去势公兔与正常公兔肌肉中腥味成分进行了提取,气-质联谱分离、鉴定、比较其组成成分的研究工作,进一步确定了引起兔肉腥味的物质成份。并通过相关酶的研究,初步探讨了兔肉腥味物质的形成机制。旨在为今后兔肉加工生产中去除腥味提供依据。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 兔肉腥味物质的提取 兔肉腥味物质的提取采用改进的NPT技术。为了使兔肉腥味物质充分释放,我们在提取腥味物质时加入SDS。结果显示,采用SDS/兔肉=0.28:1、提取6小时的方法,腥味物质才被完全释放,表明兔肉腥味成份与组织结合较紧密,不易被释放。这可能就是导致兔肉腥味较难去除的原因。应用NPT-SDS法提取兔肉腥味物质不仅有较高的提取率,而且因提取过程中样品处于高纯氮气体中,可保护样品不被氧化,因此可更好保持兔肉原始风味。 感官评价正常公兔与去势公兔兔肉中腥味提取物,前者被形容为有很强的腥臭味,而后者则基本为肉香味,没有异味存在。因此,公兔去势是一条有效的兔肉脱腥途径。 2 GC-MS分析鉴定兔肉腥味成分 用 NPT方法提取的正常公兔与去势公兔腥味物质分别经 GC-MS进行分离、鉴定,从 GC-MS测定结果看,正常公兔与去势公兔的腥味提取物中都共有 10种化合物。在腥味物质的组成成分上,二者没有差异。10种鉴定出的化合物中,有两种是、聚硅氧烷,它们是 OV毛细管柱的填充物可认为非兔肉风味物质。其余 8种化合物包括醛类3种;吹响衍生物、酚类各1种,烷烃及其衍生物3种。通过比较分析,确定中级醛类是兔肉腥味物质的主导成分,尤其是成醛和己醛;两种卤代烷烃门氯十二烷和卜换十叁烷)可能是构成兔肉特殊气味的重要成分。3脂氧合酶同工酶与兔肉腥味的关系初探 前面研究证明中级醛类尤其己醛是兔肉腥味物质的主导成分,而脂氧合酶(LOX)则专一催化具有顺、顺河,4戊二烯多元不饱和脂肪酸的加氧反应,氧化生成具有共轭双键的氢过氧化物,该中间产物又在氢过氧化物裂解酶的作用下生成一系列醛、酮和醇等风味化合物。所以,我们推断脂氧合酶可能与兔肉腥味的产生有关,那么他们之间是否相关?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为了探讨兔肉中腥味物质的形成机制,我们比较了正常公免与去势公兔体内 LOX的活力差异及其同工酶的变化。结果发现,正常公兔比脱腥公兔多一条*X同工酶(LOX同工酶1)语带。由此可认为,由于正常公兔体内LOX同工酶1的存在,从而导致醛类含量的变化,进而影响兔肉的腥味。所以,LOX同工酶1与兔肉腥味的产生可能直接相关。结 论: 通过正常公兔与去势公兔肌肉中腥味物质的感官评价,认为公兔去势是一条有效的兔肉脱腥途径,进一步比较正常公兔与去势公兔肌肉中腥味物质成分的差异,确定了中级醛类是兔肉腥味物质的主导成分。并发现正常公兔比脱腥公兔多一条LOX同工酶(LOX同工酶1)谱带,兔体内的LOX同工酶1与免肉腥味物质的产生可能直接相关。(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3-05-01)

姜颖,张振华,张益民,杨明敏,周刚[7](2002)在《兔肉腥味物质的提取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兔肉腥味 (风味 )物质与组织结合紧密 ,使用十二烷基硫酸钠 ( SDS)可使腥味物质解离释放。应用改进的 NPT技术提得未去势与去势兔肉中腥味物质 ,经气 -质联谱比较分析 ,初步确定中级醛类尤其己醛是兔肉腥味物质的主导成分 ;两种卤代烷烃( 1 -氯十二烷和 1 -溴十叁烷 )可能是构成兔肉特殊气味的重要成分(本文来源于《分析科学学报》期刊2002年04期)

张益民,张振华,周培根[8](2001)在《兔肉腥味物质的提取和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1 引  言兔肉中有特殊腥味物质存在 ,而且该腥味在加工中不易去除。其对兔肉的实用价值产生不利影响。目前国内外未见引起兔肉腥味的物质的有关报道。本研究通过对兔肉中腥味成分进行提取、收集 ,了解其在体内存在形式。经气 质联谱鉴定分析 ,初步确定了引起腥味的(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01年07期)

张振华,翟频,沈幼章,梁美丽,牛小固[9](1997)在《兔肉腥味来源的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兔肉腥味来源的初步分析张振华翟频沈幼章梁美丽牛小固孙期(江苏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南京210014)张益民(南京农业大学,南京210095兔肉腥味是指兔肉在加热后所产生的一种令人嫌忌的特殊气味。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甚至不同的人对此味的感受敏感程度不同...(本文来源于《中国养兔杂志》期刊1997年05期)

兔肉腥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论文目的为探讨超临界C02流体(SFE-C02)萃取兔肉腥味物质的条件,确定腥味物质的种类、组成和含量,为兔肉脱腥以及加工提供理论基础。采用超临界C02流体对兔肉腥味物质进行萃取,以提取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进行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定量加入内标物质2,4,6-叁甲基吡啶(TMP),通过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对兔肉腥味物质进行分析鉴定。计算气味活度值(OAV),结合气相色谱-嗅闻(GC-O)和感官评价,确定兔肉腥味物质主体成分。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当萃取温度为40℃时,提取率最高达到97.91%,峰面积为1.58×109;当萃取时间为4h时,提取率最高,为97.83%,峰面积为2.42×109;萃取压力为25 MPa时,最高提取率为97.78%,峰面积3.78×108。其中,萃取温度和萃取压力不仅影响溶质扩散系数,还影响C02流体密度。温度增加时,尽管扩散系数增大,由于C02流体密度下降,提取率随之减小。根据响应面分析,得出最优萃取条件为:萃取温度40.67℃、萃取压力25.67 MPa、萃取时间3.13 h,提取率为98.01%。而实际操作时,提取条件修正为萃取温度40℃、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时间3 h,在此条件下提取率为98.11%。通过定量加入内标物质TMP,GC-MS定性定量分析得到兔肉挥发性风味物质5类,包括醛类、酸类、酯类、杂环类化合物和烃类,共计38种风味化合物。其中,酸类((1 394.25±3.45)μg·kg-1)>酯类((569.26±1.23)μg·kg-1)>烃类((471.82±1.11)μg·kg-1)>醛类((168.46±0.97)μg·kg-1)>杂环类((86.71±-0.64)μg·kg-1)。通过计算得到兔肉挥发性风味物质中戊醛、己醛、己酸和2-戊基-呋喃的OAV值均大于1,且己酸>己醛>2-戊基-呋喃>戊醛,表明这4种物质对兔肉腥味有重要贡献,而己酸对兔肉腥味的贡献最大。同时,气相色谱-嗅闻(GC-O)分析认为这4种物质均具有不同程度异味,包括肝脏腥味、草腥味、羊膻味和豆腥味等,感官分析表明萃取物有明显兔肉腥味。超临界C02流体萃取兔肉腥味物质可行,为研究兔肉腥味提供了新的提取方法。其最佳萃取条件为:时间3 h,温度40℃,压力25 MPa。戊醛、己醛、己酸和2-戊基-呋喃初步确定为兔肉腥味的主体成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兔肉腥味论文参考文献

[1].周心雅,贺稚非,王兆明,甘潇,李洪军.冷藏对兔肉不同部位新鲜度及腥味物质己醛和己酸变化的影响[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

[2].谢跃杰,贺稚非,李洪军.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兔肉腥味物质[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兔学分会第二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2018

[3].谢跃杰.伊拉兔肉腥味物质及其体内沉积变化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6

[4].谢跃杰,贺稚非,李洪军.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兔肉腥味物质[J].中国农业科学.2016

[5].朱成林,李诚,付刚,刘爱平.兔肉腥味物质的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5

[6].姜颖.兔肉腥味物质的鉴定及其形成机理初探&人胎肝磷酸化蛋白质表达谱的构建[D].南京农业大学.2003

[7].姜颖,张振华,张益民,杨明敏,周刚.兔肉腥味物质的提取与鉴定[J].分析科学学报.2002

[8].张益民,张振华,周培根.兔肉腥味物质的提取和鉴定[J].分析化学.2001

[9].张振华,翟频,沈幼章,梁美丽,牛小固.兔肉腥味来源的初步分析[J].中国养兔杂志.1997

论文知识图

不同部位兔肉腥味程度的感官评...不同加工过程中兔肉感官腥味强度的变...兔肉及分离蛋白特征风味Figure5-2Cha...微波加热对兔肉中己醛(Ⅰ)和己酸(...兔肉挥发性风味物质HS-SPME-GC-MS图贮藏过程中不同部位兔肉LOX酶活性的变化

标签:;  ;  ;  ;  ;  ;  ;  

兔肉腥味论文_周心雅,贺稚非,王兆明,甘潇,李洪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