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雷能联合赛庚啶治疗小儿偏头痛的疗效观察

培雷能联合赛庚啶治疗小儿偏头痛的疗效观察

一、培磊能与赛庚啶治疗小儿偏头痛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蒋元媛[1](2020)在《儿童周期性呕吐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预后随访》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儿童周期性呕吐综合征(CVS)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以期提高对儿童周期性呕吐综合征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住院且符合儿童功能性胃肠病ROME IV诊断标准的141例CVS患儿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141例患儿中,男65例,女76例,发病年龄中位数5.5岁(0-15岁5月),诊断年龄中位数8.3岁(11月-15岁8月),首次发病至确诊的病程平均2.3年(3月-11.3年),平均住院4次。其中60.28%(85/141)有明确诱因,感染与饮食不当最常见。所有病例均有呕吐,发作持续时间中位数为5d(2d-2w),平均每日呕吐发作约15次,间歇期中位数38d(5d-6m)。其他症状包括腹痛(72.34%,102/141)、恶心(46.81%,66/141)、头晕(30.50%,43/141)、发热(26.24%,37/141)、头痛(19.86%,28/141)、便秘(19.15%,27/141)。所有病例急性期均予以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发作间期予以赛庚啶、普萘洛尔、西比灵等药物预防治疗,88例患儿随访1-10年,92%患儿治疗有效,9例患儿仍有头痛表现(其中1例外院诊断偏头痛),13例有腹痛表现。结论:CVS是儿童呕吐的常见病因之一,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发作前通常有诱因且临床诊断常有延迟。CVS可反复发作,除呕吐外常有其他消化道或自主神经紊乱相关症状。对于发作频率高、持续时间长的患儿预防应用赛庚啶、普萘洛尔、西比灵等药物多数有效。

桂绮桦[2](2020)在《赖氏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背景:慢性荨麻疹为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科慢性疾病,有研究发现,至少有20%的人一生中曾受到罹患荨麻疹的困扰。而亚洲慢性荨麻疹的患病率则高于欧洲和北美。慢性荨麻疹发病不限年龄,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慢性荨麻疹以皮肤、粘膜突然出现一过性风团,皮疹形状大小不一并伴有剧烈瘙痒,而且发无定处为主要临床表现,一般能在24小时内自行消退。其病因复杂,迁延难愈,到目前为止,现代医学对此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有明晰认知。临床上,一般主要以抗组胺药或联合其他药物为治疗手段,虽然起效快,但存在一定的副作用,而且容易产生耐药性,停药后复发率高。中医在治疗慢性荨麻疹方面有着渊远而悠久的历史,近年更有大量的研究证实针灸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有效,复发率低,副作用少,长期疗效持久,因此极具有临床推广价值。目的:赖氏通元针法是全国名老中医赖新生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创立的一种针灸疗法,此针法在临床上已应用多年,适应症广泛,疗效突出,操作简易,在治疗慢性荨麻疹时效果显着。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通过观察比较通元针法和常规针刺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对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初步的研究和分析,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有效的治疗选择,并为其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研究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的所有受试对象均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香港针药汉方、萧玲中医师诊所、江南秀中医师诊所以及社会公开招募的慢性荨麻疹患者。本研究共纳入120例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通元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方法治疗。观察组针刺穴位包括:气海、关元、天枢双、心俞双、膈俞双、曲池双、合谷双、血海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对照组针刺穴位包括:曲池双、合谷双、血海双、隔俞双、三阴交双、外关双、风池双。两组均行提插捻转法使之得气后留针30分钟。针灸疗程为每周3次,治疗4周为1个疗程,一共治疗2个疗程,连续治疗8周,共24次。疗程结束4周后进行随访。疗效评定的主要指标使用荨麻疹活动度评分(UAS)评价,次要指标包括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DLQI)、荨麻疹症状分级评分(MILOR)及焦虑抑郁评分(HAD)。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第一疗程后、第二疗程后以及随访时分别进行四次评分,对比两组组内及两组组间治疗前后的评分变化,收集两组的临床资料数据,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对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初步的研究和分析。结果:(1)完成情况:本研究纳入病例共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研究过程中观察组脱落9例,对照组脱落11例,最终完成病例共100例,其中51例为观察组,49例为对照组,两组完成情况基本一致(P>0.05)。(2)基线情况:两组患者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过敏史以及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础信息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UAS、DLQI、MILOR、HADa和HADd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UAS评分:①组内比较:与基线相比,两组在治疗第一疗程后、第二疗程后以及随访时UAS评分均和基线有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两种针刺对荨麻疹活动度均有显着改善作用;随访时,两组UAS分值均有回升的现象,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②组间比较:结果提示两组在治疗2个疗程后以及随访时发现,两组UAS分值下降值均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分值下降趋势更加明显。③差值比较:两组在治疗2个疗程后及随访时下降值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随访时,两组UAS分值均有回升,但观察组分值回升的趋势相对平缓,说明通元针法在改善荨麻疹活动度和延缓其复发方面均优于常规针刺组。(4)DLQI评分:①组内比较:与基线相比,两组治疗第一疗程后和第二个疗程后以及随访时DLQI评分均和基线有显着差异(P<0.05),提示两种针刺对患者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改善效果。随访时,观察组DLQI分值有回升的现象,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DLQI分值回升则有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通元针法的维持效果较好。②组间比较:结果提示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2个疗程后以及随访时,两组DLQI分值均有明显差异(P<0.05)。③差值比较: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DLQI分值下降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2个疗程后及随访时,两组DLQI分值有显着性下降(P<0.05),在随访时,两组DLQI分值均有回升,但观察组分值回升的趋势相对平缓,说明通元针法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和延缓其复发方面均优于常规针刺组。(5)MILOR评分:①组内比较:与基线相比,两组治疗第一疗程后和第二疗程后以及随访时MILOR评分均和基线有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两组患者经过针灸治疗后均有明显治疗效果。随访时两组MILOR分值均有回升的现象,但观察组分值升高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对照组分值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②组间比较:结果提示治疗第一疗程后、治疗第二疗程以及随访时,两者均有明显差异(P<0.05)。③差值比较:治疗第一疗程后,两组MILOR分值下降无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第2个疗程后及随访时,两组分值下降值有明显差异(P<0.05),在随访时,两组MILOR分值均有回升,但观察组分值回升的趋势相对平缓,说明通元针法在改善患者风团大小、持续时间和发作频率方面有较好的疗效。(6)HADa评分:①组内比较:与基线相比,治疗第一疗程后和第二疗程后以及随访时HADa评分均和基线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两组患者经过针灸治疗后均有明显治疗效果。随访时,观察组HADa分值与基线相比仍有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HADa分值与基线相比则无显着性差异(P>0.05)。②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第2疗程后及随访时均有明显差异(P<0.05),通元针法HADa分值下降趋势更加明显。③差值比较: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及随访时,组间差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在随访时,两组HADa分值均有回升,但观察组分值回升的趋势相对平缓,说明通元针法在治疗患者焦虑状态方面和延缓其复发有明显的优势。(7)HADd评分:①组内比较:与基线相比,两组治疗第1个疗程、第2个疗程后及随访时发现HADd评分均和基线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两组患者经过针灸治疗后均有明显效果;随访时,两组HADd分值均有回升的现象,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②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2个疗程后及随访时有显着性差异(P<0.05),通元针法HADd分值下降趋势更加明显。③差值比较;两组在治疗2个疗程后及随访时,组间差值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随访时,两组HADd分值均有回升,但观察组分值回升的趋势相对平缓,表明通元针法在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有较好的疗效。(8)总有效率评定:完成两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60%,有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组疗效主要分布在显效,所占比例为49.02%;对照组疗效主要分布在有效,所占比例为44.90%。提示通元针法组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9)复发率评定:随访时进行复发率的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复发率为17.78%,对照组复发率为38.46%,两组复发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通元针法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常规针刺组。(10)安全性评定:研究过程中,有少部分患者除针后局部出现轻微疼痛或出血,经按压止血后可缓解,两组均无患者出现其他针刺意外及不良反应,两组均无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提示两组针刺方法均为安全有效。结论:(1)赖氏通元针法治疗卫气亏虚型慢性荨麻疹有明显的疗效,可有效改善荨麻疹瘙痒、风团症状,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焦虑抑郁情况有一定的提高和改善作用。其总有效率为88.24%,显效比率为49.02%,且无一例加重。(2)赖氏通元针法与常规针刺组相比有更显着的疗效优势,通元针法对慢性荨麻疹疗效及维持长期效果更加显着,显愈率更加明显,改善患者荨麻疹活动度、皮肤病、生活质量和荨麻疹症状体征分级评分方面较佳,对患者焦虑抑郁状态也有突出的改善作用,充分体现通元针法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身心调节方面的优势。(3)赖氏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性高,两组均无患者出现针刺意外及其他不良反应,两组均无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提示两组针刺方法均为安全有效。(4)本实验研究过程顺利,表明正式开展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可行性高,本研究内容也为正式试验样本量和方案提供参考依据。(5)赖氏通元针法对慢性荨麻疹有突出的临床疗效,且安全灵便,复发率低,值得临床全面推广,对于其治病机理则有待今后进一步的发掘和研究。

黄迪,李敏,高翔羽[3](2017)在《儿童功能性胃肠病诊治进展》文中指出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s)是一组慢性或反复发作的、与心身因素相关的、消化道功能紊乱性非器质性疾病。2016年5月"罗马Ⅳ-功能性胃肠病"新标准发布,将FGIDs全新定义为肠-脑互动紊乱。各类临床症状的产生,主要是基于繁多复杂的"生物-心理-社会"病因的交互作用。儿童常见的FGIDs包括周期性呕吐综合征、功能性恶心与功能性呕吐、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腹型偏头痛、非特异性功能性腹痛、功能性便秘等,大多可以主要基于症状做出初步诊断,但目前这类疾病几乎所有治疗都是对症的,没有太多"特效药物",治疗后复发率较高,因此,需要正规、长期、随访、综合治疗。

刘喜阳[4](2014)在《赛庚啶药物人工抗原的合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盐酸赛庚啶属于三环类抗组胺药物,临床上主要用来医治湿疹、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有研究证明盐酸赛庚啶还有促进食欲的功能,因而有非法份子将其掺入动物饲料中以达到增加动物体重的目的。由于食用含有盐酸赛庚啶残留的动物源性食品对人的身体健康具有较强的危害性,因此建立快速、有效的检测盐酸赛庚啶残留的方法,对规范饲料的生产环节和及时排除食品安全隐患方面显得意义非凡。我们拟建立盐酸赛庚啶残留的免疫检测方法,本文则主要研究赛庚啶人工抗原的合成方法。在了解人工抗原合成的基础上对盐酸赛庚啶进行修饰以及设计,使用不同的合成方法,在赛庚啶结构的不同位置上接入一条具有不同臂长的连接臂。具体接臂的试验过程分两个合成路线进行合成。一是赛庚啶直接与酸酐发生酰基化反应,在赛庚啶结构的芳香环上接一条末端带有羧基的连接臂;二是先用氧化剂将赛庚啶氧化,得到赛庚啶的N-氧化物,随后再用还原剂与赛庚啶的N-氧化物作用,进行脱甲基反应,得到环状仲胺,最后在赛庚啶脱甲基产物的哌啶环N原子上发生亲核取代反应而接上一条末端带有羧基的连接臂。最后将得到的半抗原与载体蛋白偶联,以此制得的人工抗原来免疫动物得到相应的抗体,进而建立赛庚啶残留的免疫检测方法。目标产物通过核磁共振波谱、质谱以及红外谱图进行结构鉴定。

孙曼莉[5](2012)在《托吡酯治疗儿童偏头痛疗效及安全性的前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偏头痛(Migraine, MG)是临床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已经严重影响到儿童的生活质量。虽然托吡酯(Topiramate, TPM)在国外已开始用于儿童偏头痛的治疗,.但因国人较欧美人体格小、体重轻,其在药物治疗剂量上也相对偏小,且国内缺乏相关研究资料,为此我们对TPM治疗儿童偏头痛进行前瞻性研究,以评估其疗效、安全性及儿童的最适剂量,为临床治疗儿童偏头痛提供帮助。方法1.选择2009年9月至2011年4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专科门诊确诊偏头痛儿童201例进行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其中男118例,女83例,年龄8-12岁,体重25-39kg,病程≥3个月;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TPMa组(25mg/d)、TPMb组(50mg/d)、 TPMc组(75mg/d)和对照组(银杏叶片:Ginkgo Biloba Leaves Extract, GBE80mg/d)。2.观察记录治疗1、4、7月后入组儿童的临床特点和生活质量变化,包括偏头痛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发作严重程度、儿童生活质量量表4.0(Pediat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Measurement Models4.0,PedsQLTM4.0)、有效率、副作用、药物保留率(Drug Retention Rate,DRR)、停药情况、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Sonography, TCD)及肝肾功等。结果1.发作频率:各组治疗后各时间点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所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月时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7月时TPM不同剂量组与Con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PMb组与TPMa、TPMc组比较,TPMb组下降最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发作持续时间:各组治疗后各时间点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所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月时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7月时TPM不同剂量组与Con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PMb组与TPMa、TPMc组比较,TPMb组缩短最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发作严重程度:各组治疗后各时间点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所减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时间点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TCD异常率:各组治疗后各时间点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月时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7月时TPM不同剂量组与Con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PMb组与TPMa、TPMc组比较,TPMb组降低最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有效率:治疗1月时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7月时TPM不同剂量组与Con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PMb组与TPMa、TPMc组比较,其中TPMb组有效率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 PedsQLTM4.0评分:各组治疗7月时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所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月时,TPM不同剂量组与Con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PMb组与TPMa、TPMc组比较,TPMb组评分上升最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副作用发生率:其中Con组最高,TPM不同剂量组与Con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PMb组与TPM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Ma组最低,但TPMb组与TPM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停药率:治疗1月时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7月时TPM不同剂量组与Con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TPMb组与TPMa、TPMc组比较,TPMb组停药率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9.保留率:治疗1月时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7月时TPM不同剂量组与Con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PMb组与TPMa、TPMc组比较,TPMb组保留率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TPM在治疗儿童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和改善偏头痛儿童的生活质量方面均较GBE好。2. TPM50mg/d在治疗儿童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和改善偏头痛儿童的生活质量方面均较TPM25mg/d、TPM75mg/d剂量更佳。3. TPM50mg/d副作用发生率较低,在儿童中的耐受性较好。4. TPM50mg/d停药率低,保留率高,是疗效和安全性较好的综合体现。

孙桂莲,江雅静,姜琳,王东颖,杨志亮[6](2010)在《46例小儿周期性呕吐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小儿周期性呕吐综合征(CVS)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对1995年11月1日至2009年5月30日期间于我院确诊为CVS的4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诊断治疗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46例患儿,男22例,女24例,平均发病年龄4.5岁(111岁),平均诊断年龄8.5岁(4.514.5岁)。66%有偏头痛家族史,74%有晕动症史,83%有明显诱因。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呕吐,发作呈突发突止的刻板形式,呕吐可持续数日,2次发作间有完全健康的间歇期。发作期伴有面色苍白、倦怠、顽固恶心、腹痛、头痛、畏光、怕声、眩晕等症状。29例随访5年,5例用丙戊酸钠,5例用塞庚啶,5例用塞庚啶与丙戊酸钠联合治疗,4例用阿米替林、丙戊酸钠和赛庚啶三联治疗;3例用西比灵和塞庚啶联合治疗;用药平均10个月(1.5个月2年),除3例用药后仍有发作,间歇期延长外,其余基本无发作,其中28%(8/29)转为偏头痛。结论CVS是儿科较常见的疾病,应提高对该病认识,临床上遇到反复发作性呕吐者,且有完全健康间歇期,在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基础上,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

陈绍红[7](2007)在《天穹止痛胶囊防治偏头痛的药效学研究与机理探讨》文中认为偏头痛(migraine)是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WHO将重度偏头痛列为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慢性疾病之一。随着偏头痛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之势,世界各国因此而造成的医疗耗费和工作损失也相当可观。尽管现代医学治疗偏头痛的药物不断更新,但是这些药物或由于远期疗效不肯定,或由于存在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或由于价格比较昂贵等因素,严重影响了在我国的临床推广使用。因此,寻求安全有效的防治偏头痛药物,是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中药整体调节作用持久缓和,相对安全,这正是中药防治偏头痛的主要切入点。本课题旨在通过文献整理和实验研究,探讨中药防治偏头痛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合理、安全、有效地用药提供指导。这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社会负担均具有重要意义。1.文献研究查阅从秦汉时期到清代的古代中医学家对偏头痛的文献记载,检索2000-2007年发表在医学期刊上治疗偏头痛的最新临床报道,既系统全面地分析总结历代医家对偏头痛的名称、病因病机、证候分型、治则治法、处方用药的传统特色,又反映治疗偏头痛的时代用药特点,为进一步开展中医药防治偏头痛研究奠定文献基础,为寻找有效的防治偏头痛提供思路与方法。文献研究分析发现,偏头痛主要是由于风、瘀、痰、虚杂合而致,风邪侵袭、肝阳上扰、瘀血阻滞是基本病机特点。治疗方法常是数法联用,以祛风止痛、平肝熄风、搜风通络法、活血祛瘀为主。疏散外风药、平熄内风药、活血化瘀药等是治疗偏头痛的常用药物。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行血中之气,祛血中之风,走而不守”成为治疗偏头痛的第一要药。本课题以上述研究结果为基础,结合导师临床用药经验,针对风邪外袭、肝阳上扰、瘀血阻络所致的常见型偏头痛,以平肝息风、活血通络、祛风止痛为治则,挖掘地方特色药物资源,选取传统药物与专治神经性头痛的汉桃叶相结合,拟订治疗偏头痛的中药复方——天穹止痛胶囊。2.实验研究在全面检索国内外最新的有关偏头痛研究进展以及实验性偏头痛动物模型研究概况的基础上,进行以下实验研究内容:2.1基础药效研究2.1.1镇痛实验:采用小鼠热板实验和醋酸扭体实验,通过行为学反应观察天穹止痛胶囊的镇痛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天穹止痛胶囊能提高小鼠热板实验的痛阈值,延长小鼠腹腔注射醋酸所致扭体反应潜伏期,减少扭体次数,提示天穹止痛胶囊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2.1.2镇静实验:观察天穹止痛胶囊对正常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探讨其镇静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天穹止痛胶囊能够减少正常小鼠的自主活动数,提示其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利于改善偏头痛患者发病时的急躁情绪。2.2作用机制研究2.2.1对神经递质的影响:采用皮下注射硝酸甘油偏头痛大鼠模型,以高效液相法检测给药后脑组织中5-HT、NE、DA的含量。实验结果显示,天穹止痛胶囊可以升高脑组织中5-HT水平,但对NE、DA无明显影响,提示天穹止痛胶囊可能通过促进5-HT对血管收缩和痛觉调节作用,抑制偏头痛的发作。2.2.2对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采用皮下注射硝酸甘油偏头痛大鼠模型,以放免法检测给药后血浆中CGRP、ET的含量。实验结果显示,天穹止痛胶囊可以降低血浆中CGRP、ET水平,提示天穹止痛胶囊可以通过抑制CGRP介导的血管扩张及CGRP对ET收缩血管的抑制作用,有利于抑制神经源性炎症,对偏头痛起到防治作用。2.2.3对痛觉调节物质的影响:采用电刺激上矢状窦(SSS)硬脑膜偏头痛大鼠模型,以放免法检测给药后血浆中CGRP、SP、β-EP的含量。实验结果显示,天穹止痛胶囊可以降低血浆中CGRP、SP含量,升高β-EP含量,提示天穹止痛胶囊可以通过抑制伤害性刺激信息向中枢的传递过程,抑制偏头痛的发作。2.2.4对CGRP及其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采用电刺激上矢状窦(SSS)硬脑膜偏头痛大鼠模型,以RT-PCR方法检测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区CGRP及其受体复合物CRLR/RAMP1 mRNA的表达。实验结果显示,天穹止痛胶囊可以抑制PAG中CGRP mRNA、CRLRm RNA、RAMP1 mRNA的过多表达,并且CGPR表达与RAMP1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天穹止痛胶囊不仅可以抑制CGRP mRNA的过度表达,而且可以抑制其受体复合物CRLR/RAMP1 mRNA的过度表达,影响功能性CGRP的表达,发挥对疼痛信息传导的调节作用,抑制三叉神经节传入冲动的发放。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我们推测天穹止痛胶囊防治偏头痛的作用途径可能是:①抑制神经源性炎症反应产生的疼痛刺激。②调节致痛物质与镇痛物质的释放平衡,调节CGRP及其受体复合物mRNA的表达,抑制伤害性信息向中枢的传递过程。3.课题的创新性天穹止痛胶囊的组方是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传统药物与地方药物相结合而成。处方中的天麻、川芎等是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的传统用药;汉桃叶为广西常用药物,是治疗偏头痛的地方优势药物。这种组方思路有利于挖掘地方优势药材资源,丰富临床用药品种。电刺激SSS硬脑膜作为一种可行的、先进的偏头痛动物模型,已在偏头痛的实验研究中逐渐推广使用。但是该模型目前在国内外主要是用于探讨偏头痛产生的病理机制以及西药对偏头痛的治疗作用,尚未应用于探讨中药复方治疗偏头痛的作用途径,本课题首次将该模型引入中药复方防治偏头痛的实验研究中,进行了有意义的开创研究,并取得了相应结果。CGRP作为一种参与偏头痛病理过程的重要因子,在神经源性炎症反应和伤害性信息传递中发挥重要作用。其生物学效应不是通过结合单一受体实现,而是由受体复合物所介导,即CRLR与RAMP1组成的受体复合物与CGRP有高度亲和力,二者共同构建功能性的CGRP受体,目前防治偏头痛的药物尚未涉及相关内容的研究工作。本实验不仅探讨了天芎止痛胶囊对偏头痛动物模型CGRP的基因表达水平,还进一步探讨其受体复合物CRLR/RAMP1的基因表达水平,以及三者的相关性,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研究,并取得了相应结果。

赵炜[8](2003)在《痛块消巴布剂制剂工艺及治疗癌痛的临床和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的转化,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问题近年来倍受关注。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和最痛苦的症状之一,在心理、生理、精神和社会多个方面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WHO提出的“三级止痛阶梯治疗”方案,被国际上广泛接受。但由于存在各种障碍,故尚未能使所有癌痛得到有效的控制。中医药外用止痛历史悠久,行之有效,广泛应用于肿瘤肿瘤并发症的治疗,但也有制剂、药效等方面的缺憾。因此临床中迫切需要有效、低毒、方便、经济的止痛药物与方法。导师李佩文教授依据中医理论和多年临床实践经验,以活血祛瘀、理气散结为大法,研制了治疗癌性疼痛的外用中药“痛块灵”系列制剂。自八十年代初应用于临床的“痛块灵膏”,有良好止癌痛效果,但水煎浓缩的制剂形式上存在不够方便,用量不易控制的缺憾。在此基础上,改为乙醇提取成酊剂(去痛喷雾酊),使药物有效成分更易析出,且使用方便,作用迅速,但仍存在持久性稍差、不易保存等缺憾。巴布剂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剂型,因其具有药物含量高,对皮肤的生物相容性、亲和性、透气性、保湿性、重复揭扯性均好,不易过敏;更能使皮肤角质层细胞水化膨胀,有利于药物的透皮吸收等诸多优点,适宜作为中药外用药的新剂型。制剂试验部分:目的:在大量相关文献和本科多年临床实践、系列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对痛块消组方进行了巴布剂剂型的改革。方法:初步确立痛块消巴布剂的制作工艺;采用万能试验机检测巴布剂的性状、质量;以延胡索乙素为检测对象,采用薄层色谱分析法进行巴布剂有效成分定性检测;使用透皮扩散试验仪,检测巴布剂的体外透皮性。结果:剥离强度14.966kg,初粘性12.42kg,内聚力73.1min,皮肤追随性9.8;紫外分析灯下见巴布剂样品与标准品平齐处有黄绿色光斑;透皮试验中1h接受液未见光斑,2h接受液可见光斑。结论:痛块消巴布剂平均各项形状均达到药典所颁布的行业标准;巴布剂中含有镇痛有效成分延胡索乙素,并在2h左右能透过皮肤。临床试验部分:目的:主要着眼于新旧剂型在止痛疗效、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使用者满意程度等方面的比较,评价巴布剂型的临床优越性。方法: 65名癌痛患者的随机分为治疗组(32)和对照组(33),分别给予痛块消巴布剂(1贴/日,连用3日)和去痛喷雾酊(约0.5ml/次,3次/日,连用3日)外用。评价患者综合镇痛效果、起效时间、作用持续时间、对不同疼痛级别、不同中医辨证分型的的疗效影响、生活质量、卡氏评分、安全性以及使用满意程度。结果:巴布剂组的镇痛总有效率91%、起效时间32.83±14.42min,对Ⅱ级疼痛缓解率83%,比去痛喷雾酊组略优,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持续止痛时间18.10±5.93h、<WP=4>对Ⅲ级疼痛缓解率57%,疗后Ⅰ级以下疼痛人数24,明显优于去痛酊组(P<0.05);对气滞血瘀型疼痛效果最好,CR+PR78%;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QoL积分、卡氏评分均有改善,巴布剂组更为显着;巴布剂组患者使用满意度明显优于止痛酊组,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结论:与酊剂相比,巴布剂具有持续镇痛时间长,对重度疼痛缓解率高,安全性好,使用方便等明显优越性,更能满足临床需要。机理研究部分:目的:从中枢下行抑制系统和外周伤害性刺激上传两条途径进行痛块消巴布剂止痛机理的研究。方法: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痛块消组、喹吡罗组、空白对照组、去痛酊对照组,采用福尔马林足跖注射制造疼痛模型,分别给与痛块消巴布剂、痛块消+喹吡罗(腹腔注射)、空白巴布剂和去痛喷雾酊外用。评估疼痛强度、测量足趾厚度和外踝周长、放免法测局部炎症组织PGE2、免疫组化法显示脊髓SP和f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结果:巴布剂组大鼠30min、60min、120min疼痛评分分别为4.00±0.444、2.89±0.593、1.67±0.593,;足跖厚度5.297±0.556,PGE238.3536±3.8567,脊髓后角S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13±1.6,F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23.2±3.28,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与去痛酊组相比,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喹吡罗组60min、120min疼痛评分、fos阳性神经元与巴布剂组有差异(P<0.05)。疼痛评分与脊髓后角浅层SP、FOS阳性神经元数目之间有显着相关性(P<0.001),SP与FOS之间亦有显着相关性(P<0.001)。结论:痛块消巴布剂可以显着抑制福尔马林所引起的炎症反应,减少局部炎症介质PGE2释放,减少脊髓后角Ⅰ、Ⅱ层中P物质和f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D2受体激动剂喹吡罗可部分阻断巴布剂的镇痛作用,但不能完全消除。说明中药复方痛块消巴布剂的镇痛作用也是多途径、多靶点的过程,其镇痛机理与以下两条途径有关:减轻炎症反应,减少局部炎症介质的释放;加强脑干下行抑制系统的作用。本研究是在以往中药外用治疗癌痛系列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与发展。具有创新性之处主要在于:(1)采用较为先进和国际公认的c-fos表达产物作为客观指标,结合传统神经系统阻滞剂方法,从中枢与外周两个方面、上行传导与下行抑制两条途径,探讨痛块消巴布剂的镇痛机理。(2)万能试验机及透皮扩散试验仪的应用,提高了对中药

汤必孝,冯玲玲[9](2002)在《培磊能与赛庚啶治疗小儿偏头痛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夏经,叶露梅,匡培根,吴保敏,吴家骅,邹丽萍,蔡方成,鲍克容[10](2001)在《小儿头痛的诊断与治疗》文中提出

二、培磊能与赛庚啶治疗小儿偏头痛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培磊能与赛庚啶治疗小儿偏头痛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周期性呕吐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预后随访(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疗效判定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临床表现
    2.3 辅助检查
    2.4 治疗
    2.5 预后及随访
3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儿童周期性呕吐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赖氏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现代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1.1 现代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
        1.1.2 慢性荨麻疹的流行病学研究
        1.1.3 现代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的病因阐述
        1.1.4 慢性荨麻疹的病机阐述
        1.1.5 慢性荨麻疹的诊断
        1.1.6 现代医学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研究进展
    1.2 祖国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2.1 慢性荨麻疹的历史沿革
        1.2.2 慢性荨麻疹的中医病因病机
        1.2.3 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概述
        1.2.4 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研究进展
    1.3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2.1 病例对象
        2.2.2 诊断标准
        2.2.3 病例纳入/排除标准
        2.2.4 病例剔除及终止标准
        2.2.5 研究流程图
        2.2.6 样本量估算
        2.2.7 随机方法
        2.2.8 盲法
        2.2.9 治疗方法
        2.2.10 观察指标
        2.2.11 访视方式
        2.2.12 退出、脱落和终止试验的规定
        2.2.13 知情同意书
        2.2.14 疗效评价指标及标准
        2.2.15 针刺意外情况及处理
        2.2.16 统计分析
    2.3 实验基线情况
        2.3.1 试验整体情况
        2.3.2 患者基本情况
    2.4 评价指标结果
        2.4.1 荨麻疹活动度量表(UAS)评分
        2.4.2 皮肤病生活质量表(DLQI)评分
        2.4.3 荨麻疹症状分级量表(MILOR)评分
        2.4.4 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评分
        2.4.5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及疗效分布情况
        2.4.6 两组复发率比较
        2.4.7 安全性评价
第三章 讨论
    3.1 研究结果分析
        3.1.1 一般资料讨论
        3.1.2 荨麻疹活动度(UAS)结果分析
        3.1.3 皮肤病生活质量(DLQI)结果分析
        3.1.4 荨麻疹症状分级量表(MILOR)结果分析
        3.1.5 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结果分析
        3.1.6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及疗效分布情况结果分析
        3.1.7 两组复发率结果分析
        3.1.8 安全性分析
        3.1.9 综合分析
    3.2 针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优势和机理
    3.3 赖氏通元针法概述
    3.4 赖氏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理论依据
    3.5 赖氏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选穴依据
    3.6 创新点
    3.7 不足和展望
        3.7.1 研究对象
        3.7.2 评价标准
        3.7.3 治疗时间
        3.7.4 干预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3)儿童功能性胃肠病诊治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病理生理
三、临床诊断与临床分型
四、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案
    (一) 周期性呕吐综合征 (cyclic vomiting syndrome)
        1. 诊断标准[11]:
        2. 治疗方案:
    (二) 功能性恶心和功能性呕吐 (functional nausea and functional vomiting)
        1. 功能性恶心诊断标准[11]:
        2. 功能性呕吐诊断标准[11]:
        3. 治疗方案:
    (三) 功能性消化不良 (functional dyspepsia)
        1. 诊断标准[11]:
        2. 治疗方案:
    (四) 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1. 诊断标准[11]:
        2. 治疗方案:
    (五) 腹型偏头痛 (abdominal migraine)
        1. 诊断标准[11]:
        2. 治疗方案:
    (六) 非特异性功能性腹痛 (functional abdominal pain-not otherwise specified)
        1. 诊断标准[11]:
        2. 治疗方案:
    (七) 功能性便秘 (functional constipation)
        1. 诊断标准[11]:
        2. 治疗方案:
五、心理治疗 (行为治疗)
    (一) 目前现状
    (二) 目标人群
    (三) 常用量表
    (四) 理论基础
    (五) 治疗目标
    (六) 治疗原则
    (七) 治疗措施
        1. 针对疾病本身的心理治疗[56, 59-60]:
        2. 针对药物治疗的心理治疗[58, 60]:
        3. 针对不同儿童心身因素相关消化系统疾病的心理治疗:
六、总结

(4)赛庚啶药物人工抗原的合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目录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盐酸赛庚啶药物概述
        1.1.1 盐酸赛庚啶的理化性质
        1.1.2 盐酸赛庚啶的药理性质
    1.2 盐酸赛庚啶的残留与危害
    1.3 盐酸赛庚啶残留的仪器检测方法
        1.3.1 样品的前处理
        1.3.2 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GC)
        1.3.3 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
        1.3.4 薄层层析色谱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
        1.3.5 化学发光分析法(Chemiluminescence,CL)
    1.4 盐酸赛庚啶残留的免疫检测方法
        1.4.1 免疫检测的原理
        1.4.2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1.4.3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
    1.5 人工抗原的制备
        1.5.1 半抗原的设计
        1.5.2 载体蛋白的选择
        1.5.3 半抗原与载体的偶联方法
    1.6 人工抗原的纯化与鉴定
        1.6.1 人工抗原的纯化
        1.6.2 人工抗原的鉴定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仪器与试剂
        3.1.1 主要试验仪器
        3.1.2 主要试验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盐酸赛庚啶半抗原的设计与修饰
        3.2.2 半抗原修饰物与载体蛋白偶联
4 结果与分析
    4.1 在赛庚啶的芳香环上引入连接臂的TLC结果
    4.2 在赛庚啶的N原子上引入连接臂的结果
        4.2.1 赛庚啶氧化的结果
        4.2.2 赛庚啶脱甲基化的结果
        4.2.3 N原子上引入连接臂的TLC结果
    4.3 半抗原修饰物与载体蛋白偶联
5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赛庚啶的芳香环上引入连接臂
        5.1.2 赛庚啶氧化
        5.1.3 赛庚啶脱甲基化
        5.1.4 N原子上引入连接臂
        5.1.5 半抗原修饰物与载体蛋白偶联
    5.2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5)托吡酯治疗儿童偏头痛疗效及安全性的前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6)46例小儿周期性呕吐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3 诊断标准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临床表现
    2.3 辅助检查
    2.4 治疗和随访
3 讨论

(7)天穹止痛胶囊防治偏头痛的药效学研究与机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上篇 研究内容
    综述一 中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实验性偏头痛动物模型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综述四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偏头痛
        参考文献
下篇 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 天穹止痛胶囊的组方与相关药物研究
         1. 天穹止痛胶囊的配方分析
        2. 方中相关药物的现代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天穹止痛胶囊的药效学研究与作用机制探讨
        前言
        第一章 基础药效学研究
        第一节 天穹止痛胶囊的镇痛作用
        实验一 天穹止痛胶囊对热板法所致小鼠疼痛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实验二 天穹止痛胶囊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节 天穹止痛胶囊的镇静作用
        实验三 天穹止痛胶囊对正常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章 作用机制探讨
        实验一 天穹止痛胶囊对皮下注射NTG 偏头痛大鼠模型脑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天穹止痛胶囊对皮下注射NTG 偏头痛大鼠模型血浆中CGRP、ET 含量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天穹止痛胶囊对电刺激大鼠SSS 硬脑膜偏头痛模型血浆中CGRP、SP 和β-EP 含量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天穹止痛胶囊对电刺激大鼠SSS 硬脑膜偏头痛模型PAG 区CGRP 及其受体mRNA 表达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8)痛块消巴布剂制剂工艺及治疗癌痛的临床和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中西医对癌性疼痛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中药止痛的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三中药巴布剂研究及应用
        参考文献
    综述四c-fos原癌基因在痛觉调制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痛块消巴布剂制剂工艺及质控检测
    实验二痛块消巴布剂治疗癌痛临床试验
    实验三痛块消巴布剂镇痛作用机理研究
讨论
附表
致谢
研究生简历

(10)小儿头痛的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小儿头痛的分类
2 小儿偏头痛
3 小儿紧张型头痛
4 “偏头痛等位症”
5 小儿头痛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6 偏头痛的病理生理和治疗药理学基础
7 小儿偏头痛的预防和治疗

四、培磊能与赛庚啶治疗小儿偏头痛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周期性呕吐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预后随访[D]. 蒋元媛.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2]赖氏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D]. 桂绮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3]儿童功能性胃肠病诊治进展[J]. 黄迪,李敏,高翔羽.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17(06)
  • [4]赛庚啶药物人工抗原的合成方法研究[D]. 刘喜阳. 河南农业大学, 2014(04)
  • [5]托吡酯治疗儿童偏头痛疗效及安全性的前瞻性研究[D]. 孙曼莉. 重庆医科大学, 2012(06)
  • [6]46例小儿周期性呕吐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 孙桂莲,江雅静,姜琳,王东颖,杨志亮.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0(01)
  • [7]天穹止痛胶囊防治偏头痛的药效学研究与机理探讨[D]. 陈绍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8]痛块消巴布剂制剂工艺及治疗癌痛的临床和机理研究[D]. 赵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3(02)
  • [9]培磊能与赛庚啶治疗小儿偏头痛疗效观察[J]. 汤必孝,冯玲玲. 中国临床康复, 2002(01)
  • [10]小儿头痛的诊断与治疗[J]. 夏经,叶露梅,匡培根,吴保敏,吴家骅,邹丽萍,蔡方成,鲍克容.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1(02)

标签:;  ;  ;  ;  ;  

培雷能联合赛庚啶治疗小儿偏头痛的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