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传统节日的当代价值

解读中国传统节日的当代价值

周利

(河南师范大学,河南新乡453007)

中图分类号:K8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7-083

摘要: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的一部分,承载着人们对传统的民族风俗的一种深刻的社会认同感,饱含着我们对先祖的无限追念。传统节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了解其当代价值,对于延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脉,发展文化产业,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节日;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当代价值

自从2005年11月25日我国的端午节被韩国以“端午祭”的形式申遗之后,国人十分愤怒。我国政府便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将端午节、清明节和中秋节等规定为法定假日等。这些政策的推行,激发了国人欢度传统节日,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热情,对于我们民族精神的传承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让很多为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而奔走呼号的人看到了希望,但是,质疑声也此起彼伏。

当前国际化的浪潮不仅为我们带来了经济价值,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世界各国的文化元素。流行、解构以及与后现代艺术有关的一切,都足以让作为流行的受众主体的青年人应接不暇。喜欢听Hip-hop的人越来越多了,喜欢听豫剧、昆曲的人却越来越少了。潮流和传统的对比,便产生了我们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巨大质疑。有人认为,每个时代的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习惯都不一样,而且每个时代也都会产生与之相匹配的娱乐方式,为什么一定要固守着那些古老的、和这个时代不相符合的东西呢?所以,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留住传统民族精髓的根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一、传统节日的历史传承价值

历史传承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核心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民间的、口传的、活态的历史文化价值,可以弥补官方历史之类正史典籍的不足,有助于人们更真实、更全面、更接近本原地去认识已逝的历史及文化。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端午作为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民俗文化节庆日,由来已久,对其起源,学者们作了大量的考证与辩析。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端午起源的研究,大致形成了以下几种学说。一是纪念屈原说、二是纪念伍子胥说、三是恶日说、四是夏至说,此外还有龙图腾祭祀说等[1]。在这种种学说中,无论是否认同端午起源于纪念屈原,学者们普遍认同端午节俗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缓慢发展的历史过程,完成从单纯禁忌向兼有纪念屈原综合性质的节日转变[2]。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屈原深受楚怀王的器重,然而却遭到怀王稚子子兰、上官大夫靳尚等人的妒忌,不断在楚怀王面前抵毁屈原,怀王“怒而疏屈平”。楚顷襄王更是将屈原流放到边远的沅、湘流域。在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异乡与郢都被攻破的噩耗后,屈原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据传这一天正是夏历的五月初五日。[3]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贤臣的楷模,尤其是他忠而被谤,信而见疑的遭遇更是引起了后代无数文人的共鸣和同情,如贾谊和李白等都有悼念其人其文的文章传世。了解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源起、民俗,可以帮助我们青年一代更好的把屈原的忧国忧民的精神发扬光大,同时,也为我们更好地继承传统节日,留住传统民俗,传承民族文脉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传统节日的科学研究价值

(一)对屈原的研究。

作为与端午节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屈原,研究其生平、精神也自然是端午节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二十世纪的楚辞学繁荣昌炽的发展进程中,有关《楚辞》主体作者之归属问题一直是一个聚讼纷纭,争议激烈的热点论题。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乃是以否定屈原存在的真实性及其著作权为特点的“屈原否定论”。这种观点最早由学问一生多变,见解离奇古怪的四川经学家廖季平,于二十世纪初提出。以他在《楚辞讲义》中几句粗糙断语为发端,掀起了二千多年来楚辞学史上均未见过,且艾延近一个世纪的“屈原否定论”学术思潮,引起了一大批中日学者卷人这场旷日持久的激剧争论。

通过对与屈原有紧密关系的端午节的研究,可以为我们研究屈原,证明其真实存在提供重要的资料,同时,也可以为研究《楚辞》中的楚文化元素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二)对端午节的研究。

作为历史的产物,是对历史上不同生产力发展状况、科学技术发展程度、人类创造能力和认识水平的原生态保留和反映,是后人获取科技信息的源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含有相当程度的科学因素和成分。如传统医药、传统酿酒技艺,就具有丰富的科学研究价值,为后人创新奠定基础。

楚文化精神与楚地传统民俗孕育和滋养下的端午节,其源起及其发展都与楚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作为楚人的屈原、以及民间竞渡等楚元素的植入使端午节从单纯的节令祭祀、驱邪禳灾性的一般性祭祀仪式演变为具有重大社会历史意义的民族性、爱国性、文化性的民俗节日。同时,端午节也令“包粽子、赛龙舟、系五彩丝”等民俗文化汲取了很多楚国故地的传统习俗养分,呈现出十分浓郁的楚风特色。因此,对端午节及其特色民俗的研究,可以为我们研究楚地、楚风提供非常有价值的资料。

三、传统节日的审美价值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丰富的表演、五色香包制作的精美的艺术等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是进行艺术研究、审美研究的宝贵资源。许多天才的艺术创造,无与伦比的艺术技巧,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能深深打动人类心灵、触动人类情感。通过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艺术作品,我们可以形象地看到当时的历史事件、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不同人群的生活习俗,以及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艺术创作方式、艺术特点和艺术成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艺术类遗产展示美的价值,民俗类遗产展示善的价值,这些都充分展示了一个民族的生活风貌、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所以它的审美价值含量极大。

四、传统节日的精神建构价值

过端午节,有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就是纪念屈原。“爱国爱民”、“忠君”、“刚正不阿”等这些形容屈原精神的词汇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屈原身上所体现出的爱国精神对于坚持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中国传统道德历来十分重视人伦关系的道德价值,强调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道德义务。“孝”是民族传统中最重要的伦理道德,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古人认为“忠臣必出孝悌之家”。汉文帝刘恒身体力行,其母薄太后常病,“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三年,奉养无怠。汤药,非口亲尝拂进,仁孝闻天下”。并且颁布“孝廉法”,作为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之一。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的庆祝,对于弘扬当代社会所需要的孝亲敬老的观念有很重要的作用。

五、传统节日的经济开发价值

在对传统节日进行本真性、原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对那些既能显示民族文化特色又有经济开发价值、市场开发前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适度经济开发,将文化资源优势传化为经济优势,不仅可以有效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地的经济发展,还可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增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更好的传承、保护条件。

传统节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社会文明的历史见证,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在纷纷扰扰的现代社会中,我们要以理性的眼光,用科学的方法,努力探寻这些财富的特点和价值,将它保护好,传承下去,让祖先的财富为今天的社会造福。

参考文献:

[1]黄珍.20世纪80年代以来端午节俗研究述评[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

[2]晏波.端午节的历史渊源与民俗的初步形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40。

[3]王俊杰.略论楚文化对端午节的影响[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作者简介:周利,女(1989-),河南省驻马店人,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

标签:;  ;  ;  

解读中国传统节日的当代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