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态消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态,中国,价值观,马克思,美丽,文化,消费行为。
生态消费论文文献综述
何奇兵[1](2019)在《生态消费的价值取向对生态消费态度及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基于PLS-SEM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以生态消费价值观为前因变量,以生态消费态度为中介变量,以生态健康意识、品牌信任、生态体验、感知利益为调节变量,以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为结果变量构建生态消费的价值观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模型。通过SEM分析方法,对各因素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生态消费价值观正向影响生态消费态度,生态消费态度正向影响购买意愿。消费者的生态健康意识、品牌信任、生态体验和感知利益正向调节生态消费价值观和生态消费态度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物流科技》期刊2019年11期)
王世进,周慧颖[2](2019)在《环境价值观影响生态消费行为——基于中介变量的实证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调查问卷,以典型资源型城市居民为调查对象,通过加入主观规范、环境态度、感知行为控制等中介变量,考虑社会人口特征因素,构建环境价值观影响生态消费行为的理论模型。据此提出假设,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环境价值观是激发消费者进行生态消费行为的直接原因,良好环境价值观的形成能够促进生态消费行为产生;环境价值观对生态消费行为有驱动作用,可直接作用于生态消费行为,也可通过主观规范、环境态度、感知行为控制等中介变量产生间接作用;生态消费行为因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家庭规模存在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软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刘敬东,王梦云[3](2019)在《需要—商品的悖论关系与生态危机——对莱斯生态消费批判理论的一个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满足的限度》一书中,莱斯阐述了建立在需要理论基础上的生态消费批判理论。莱斯认为,人们的需要包含着物质—文化的双重模糊特性,高强度的市场架构提供了丰富的商品满足人们的需要,但却使人们遭遇了需要—商品的悖论关系:一方面,它鼓励人们把需要的满足全部导向商品领域;另一方面,需要的模糊特性使得满足需要的商品也成为破碎、不稳定的复杂实体,人们难以估算哪种商品才可以真正满足需要。这种悖论关系不仅使人在消费中感到痛苦,也使环境遭到巨大破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而高强度的市场架构又导致无法解决生态危机。(本文来源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衡欣[4](2019)在《马克思异化消费批判理论及对当前生态消费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认为消费异化割裂人与自然关系、造成自然生态领域矛盾不可调和,使人陷入消费主义窠臼无法自拔。开启生态消费模式,即以生态消费取代异化消费,才能超越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和经济主义走向新的文明。由此,在新的消费理念指引下,重视精神消费、适度消费、可持续消费和恒温消费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可行方案。(本文来源于《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佳靖,贾中海[5](2019)在《新时代背景下生态消费激励机制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生态消费激励机制既能满足人们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也能促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们应从完善价格激励机制、培育生态消费族群激励机制、形成生态消费环境激励机制以及发展生态金融机制等入手,构建生态消费激励机制,为实现美丽中国目标提供持续动力。(本文来源于《人民论坛》期刊2019年24期)
王晓旭[6](2019)在《生态文明视角下陕西省城镇居民生态消费驱动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生态文明建设时代背景下,针对陕西省居民生态消费状况,总结出影响陕西省居民生态消费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居民的生态知识、生态价值观和社会文化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动陕西省居民生态消费的对策。(本文来源于《营销界》期刊2019年28期)
宋乐民[7](2019)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的中国生态消费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比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更具重要性与紧迫性。在生态环境问题凸显、自然科学发展突飞猛进、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弊端逐步暴露的背景之下产生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危机理论,批判继承了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传统生态观念,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进行了准确、科学的论证,强调作为自然界存在物的人是自然界的一员,同自然界存在着对象性的关系,因而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解和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自然生态观念对当前生态问题的解决、生态消费思想的提出和发展,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现时代的中国,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实现经济发展同生态文明并驾齐驱的任务也更为明确。“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通过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中国化发展,科学发展观、生活方式生态化以及发展生态科技等理论不断被提出,国内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同时,与生产生活直接关联的消费问题,并不总是与一定的生态环境相适应,保持着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平衡。在改革开放和资本主义消费思想的影响下,国内所存在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异化消费等非生态消费行为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一大阻力。在此背景之下,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透视生态消费,为当前生态消费的建构和发展提出规范意义重大。以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为基础,推动消费的生态化转向,构建生态平衡的生态消费模式,可以有效解决消费异化问题,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保障人与自然、社会叁者关系的和谐,形成中国生态消费关系转型、思想转型、行为转型,形成适度、理性、可持续的社会消费模式,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步入正轨。(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2)
刘海龙[8](2019)在《生态消费文化的几个基本问题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生态消费文化建设中存在若干认识误区:其一,脱离生存看消费,对生态消费文化做浅层化理解;其二,将生态消费等同于缩小消费,对生态消费文化进行单向化阐释;其叁,缺少对生态消费行为养成的探讨,对生态消费文化内涵的理解存在偏差;其四,忽视生产性消费文化,对生态消费文化外延的认识存在局限。以上认识误区的存在限制了生态消费文化建设的全面深入发展,需要对其进行辨析和批判,进而形成对生态消费文化全面科学的认识。首先,要立足生存阐释消费,倡导通过生存方式的转变实现消费方式的变革;其次,要辩证理解消费和生态的关系,提倡消费与生态的和谐发展;第叁,要重视消费行为文化研究,促进生态理念向行为的转化;第四,要将生产性消费纳入消费文化建设的视野,以此推动生产性消费的生态化。(本文来源于《生态经济》期刊2019年04期)
王倩[9](2019)在《美丽中国视阈下的生态消费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进步,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消费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消费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如今的经济发展。在这期间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单纯的为了满足生存需要来进行消费,发展到现代社会,变成为了满足个人炫耀的欲望而导致的铺张浪费,种种不合理消费正在突显。近年来,消费的异化导致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更是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高污染、高碳化的消费方式不仅加剧了我国的气候灾难,更是导致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变得岌岌可危,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建设美丽新中国的号召,并将“美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目标。而早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我国就已经将“美丽中国”纳入了“十叁五规划”。生态消费无论是从生态的视角还是从消费的视角来看,这都是一种符合当今发展的全新的消费观念。在“美丽中国”的号召下,大力推展生态消费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美丽中国及生态消费的有关内容,分析美丽中国建设下对生态消费的诉求;第二部分从实行生态消费建设所面临的困境为出发点,以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行为叁方面来分析目前的消费问题;第叁部分梳理了我国目前的消费现状,分析距离生态消费在哪些方面还存在差距,造成差距的原因有哪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的对策;第四部分强化了生态消费建设的实施对实现“美丽中国”的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期刊2019-03-25)
姜顺洲,黄淑娟[10](2019)在《关于大学生生态消费观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今的大学校园中,大学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而不健康的消费观不仅给家庭带来了一些压力,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和其自身价值观的确立都具有不利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消费特点、现状分析,提出大学生消费观中的问题所在,并提出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消费观的教育等措施,引导大学生向着正确的消费观前行。(本文来源于《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生态消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调查问卷,以典型资源型城市居民为调查对象,通过加入主观规范、环境态度、感知行为控制等中介变量,考虑社会人口特征因素,构建环境价值观影响生态消费行为的理论模型。据此提出假设,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环境价值观是激发消费者进行生态消费行为的直接原因,良好环境价值观的形成能够促进生态消费行为产生;环境价值观对生态消费行为有驱动作用,可直接作用于生态消费行为,也可通过主观规范、环境态度、感知行为控制等中介变量产生间接作用;生态消费行为因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家庭规模存在显着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态消费论文参考文献
[1].何奇兵.生态消费的价值取向对生态消费态度及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基于PLS-SEM的实证研究[J].物流科技.2019
[2].王世进,周慧颖.环境价值观影响生态消费行为——基于中介变量的实证检验[J].软科学.2019
[3].刘敬东,王梦云.需要—商品的悖论关系与生态危机——对莱斯生态消费批判理论的一个考察[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9
[4].衡欣.马克思异化消费批判理论及对当前生态消费的启示[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
[5].王佳靖,贾中海.新时代背景下生态消费激励机制的构建[J].人民论坛.2019
[6].王晓旭.生态文明视角下陕西省城镇居民生态消费驱动因素研究[J].营销界.2019
[7].宋乐民.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的中国生态消费问题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9
[8].刘海龙.生态消费文化的几个基本问题探析[J].生态经济.2019
[9].王倩.美丽中国视阈下的生态消费问题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9
[10].姜顺洲,黄淑娟.关于大学生生态消费观的思考[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