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移动性盲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移动性,盲肠,阑尾炎,阑尾,肠系膜,结肠,大肠。
移动性盲肠论文文献综述
范晋平,张祖平,张平[1](2014)在《移动性盲肠并发阑尾炎10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盲肠有时与升结肠均有系膜,活动范围较大而称为移动性盲肠[1]。该病并发阑尾炎时,临床表现特殊,罕见报道。本文介绍10例移动性盲肠并发阑尾炎患者,均以急腹症剖腹探查而确诊,旨在提高对移动性盲肠的认识,尽量避免对本病的延误诊断,减少患者的痛苦。资料和方法 1995~2000年,我院共行阑尾切除术421例,术中观察盲肠的移动程度,发现10例盲肠系膜偏长,可将回(本文来源于《中国民间疗法》期刊2014年01期)
曹小明,余修贵,江会勇,李立新,陈惠[2](2012)在《移动性盲肠、升结肠并小肠系膜根变异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在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发现1例移动性盲肠、升结肠,同时存在小肠系膜根变异。经查阅有关文献,此类变异较少见。为积累解剖学资料并为临床工作提供形态学依据,现报道如下:尸体为男性,50岁左右,发育中等,腹部未见手术切口的疤痕。胃的位置正常,肝脏较正常约高一肋。盲肠、升结肠位置正常,但两者均被腹膜包被,可活动。阑尾位于盲肠后位,长7.5 cm,管(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期刊2012年06期)
岑兴泽[3](2000)在《移动性盲肠致左腹股沟斜疝并嵌顿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儿男,1岁零6个月。因“左侧腹股沟阴囊肿块50h伴疼痛、呕吐”于1997年10月27日入院。患儿出生2个月时,常因哭闹、解大便腹腔压力增高时,左侧腹股沟区可发现有一鸽蛋大小的肿块,安静平卧时肿块消失。随年龄增长,肿块逐渐增大并下降至左侧阴囊内。入院前5(本文来源于《临床外科杂志》期刊2000年01期)
林清平[4](2000)在《移动性盲肠误诊为卵巢囊肿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28岁,已婚,于1996年10月24日凌晨3点以“右下腹疼痛5小时”为主诉入院。入院前5小时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腹持续性疼痛,无恶心、呕吐,无腹泻,无发热,伴有上腹部闷痛,在家自取胃得安及去痛片,服药后上腹部疼痛消失,右下腹疼痛无好转.即入我院。本次(本文来源于《中国乡村医生》期刊2000年01期)
赵润明,陆晓涛,李俊,罗志勇,孙洪涛[5](1997)在《完全移动性盲肠升结肠症、左下腹异位阑尾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完全移动性盲肠升结肠症、左下腹异位阑尾1例赵润明陆晓涛李俊罗志勇孙洪涛1(外科教研室大理671000)患者,女,24岁,已婚。因“突发右下腹疼痛5小时”,于1996年8月29日入院。患者于5小时前无明显诱因突感右下腹隐痛,约1小时后腹痛明显加重,呈持...(本文来源于《大理医学院学报》期刊1997年03期)
古军,张雪龙[6](1997)在《移动性盲肠绕小肠系膜根部旋转致广泛肠坏死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升结肠为腹膜间位器官,盲肠及升结肠在腹腔内活动性很小,但若盲肠、升结肠系膜未与后腹膜融合固定,可形成移动性盲肠。盲肠扭转罕见,而移动性盲肠绕小肠系膜根部旋转则更属罕见,现报告如下: 患者女,24岁,农民,以“上腹部剧烈疼痛20小时”为主诉由乡卫生院转入。20小时前突发上腹部持续性绞痛,伴恶心,呕吐四次,随到乡卫生院检查发现“腹软,中上腹有压病,无反跳痛,肠鸣音正常,印象:①急性胃肠炎,②胰腺炎,”给予应用抗生素及解痉止痛药物,曾应用“度冷丁”仍不能缓解疼痛,且渐出现血压下降,转来我院,既往身体健康,23岁结婚,停经七个月。入院查体:体温37.5C,脉搏触不清,呼吸30次/分,血压11/7kpa,神志清,精神极差,面色苍白呈重度贫血(本文来源于《陕西中医学院学报》期刊1997年03期)
史立信[7](1997)在《急性阑尾炎并移动性盲肠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急性阑尾炎并移动性盲肠1例史立信河北省清河县人民医院外科(054800)关键词移动性盲肠;阑尾炎;诊断;治疗患者,女性,12岁。因间断性右下腹疼痛半年,近日加重伴发热入院。半年来,饱餐或剧烈运动后出现右下腹钝痛,无放射痛,不伴有恶心、呕吐、发热、腹泻...(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学报》期刊1997年01期)
孙小林[8](1993)在《移动性盲肠征的临床诊治(附八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移动性盲肠征是因盲升结肠系膜过长,导致盲升结肠活动范围过大,引起一系列结肠功能失调的症状,国内报道较少。现将我院经手术证实的移动盲肠征8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8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4岁。病程6个月至4年不等。有复发性右下腹疼痛者8例;右侧卧位有一定程度缓解者3例;有腹胀者6例;腹泻与便秘者各3例。查体:右下腹、麦氏点压痛8例,左侧卧位时压痛点随之左移4例;局部触及索条状软包块8例,持续压之软包块有响声并随之消失者5例。钡剂灌肠检查6例,全消化道钡透检查2例,均提示胃肠道内未见器质性病变。钡利灌肠检查时观察盲肠移动情况5例,其中盲肠推至腹中线者3例,超过脊柱左缘2例。术中测定盲肠移动距离为15.0cm~20.0cm。全组均行盲(本文来源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期刊1993年02期)
张东博,付永清,郭景林[9](1992)在《移动性盲肠15例诊治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我院自1987至1991年7月共收治本病15例,报告如下:一、一般资料:本组病人15例,男性5例,女性10例;年龄21~39岁。本组于术12例.术前确诊12例,术中诊断3例,伴发慢性阑尾炎10例。(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医学》期刊1992年06期)
张东博,付永清,郭景林[10](1992)在《移动性盲肠15例诊治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我院自1987至1991年7月共收治本病15例,报告如下: 一、一般资料:本组病人15例,男性5例,女性 10例;年龄21~39岁。本组手术12例,术前确诊12例,术中诊断3例,伴发慢性阑尾炎10例。(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医药》期刊1992年06期)
移动性盲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笔者在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发现1例移动性盲肠、升结肠,同时存在小肠系膜根变异。经查阅有关文献,此类变异较少见。为积累解剖学资料并为临床工作提供形态学依据,现报道如下:尸体为男性,50岁左右,发育中等,腹部未见手术切口的疤痕。胃的位置正常,肝脏较正常约高一肋。盲肠、升结肠位置正常,但两者均被腹膜包被,可活动。阑尾位于盲肠后位,长7.5 cm,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移动性盲肠论文参考文献
[1].范晋平,张祖平,张平.移动性盲肠并发阑尾炎10例分析[J].中国民间疗法.2014
[2].曹小明,余修贵,江会勇,李立新,陈惠.移动性盲肠、升结肠并小肠系膜根变异1例[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2
[3].岑兴泽.移动性盲肠致左腹股沟斜疝并嵌顿一例[J].临床外科杂志.2000
[4].林清平.移动性盲肠误诊为卵巢囊肿1例[J].中国乡村医生.2000
[5].赵润明,陆晓涛,李俊,罗志勇,孙洪涛.完全移动性盲肠升结肠症、左下腹异位阑尾1例[J].大理医学院学报.1997
[6].古军,张雪龙.移动性盲肠绕小肠系膜根部旋转致广泛肠坏死一例[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7
[7].史立信.急性阑尾炎并移动性盲肠1例[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1997
[8].孙小林.移动性盲肠征的临床诊治(附八例报告)[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3
[9].张东博,付永清,郭景林.移动性盲肠15例诊治体会[J].黑龙江医学.1992
[10].张东博,付永清,郭景林.移动性盲肠15例诊治体会[J].黑龙江医药.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