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抗性论文-许铭洙,杨勇,郭振东,严鸿林,张宏福

组成抗性论文-许铭洙,杨勇,郭振东,严鸿林,张宏福

导读:本文包含了组成抗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保育猪舍,育肥猪舍,气溶胶,微生物组成

组成抗性论文文献综述

许铭洙,杨勇,郭振东,严鸿林,张宏福[1](2019)在《保育和育肥猪舍气溶胶微生物组成和四环素类抗性基因丰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比较保育舍和育肥舍气溶胶微生物组成和四环素类抗性基因丰度的差异。采集8个保育舍和8个育肥舍的空气样品,用RT-qPCR方法检测特定微生物类群的相对丰度和四环素类抗性基因的绝对丰度。结果表明:与保育舍相比,育肥舍气溶胶微生物组中厚壁菌门、乳酸杆菌属、罗伊氏乳杆菌和约氏乳杆菌丰度显着提高(P<0.05),而拟杆菌门、梭菌属和普雷沃氏菌属丰度显着降低(P<0.05);育肥舍气溶胶中TetB、TetH、TetZ、TetO、TetQ和TetW的拷贝数显着低于保育舍(P<0.05);主成分分析表明,保育舍和育肥舍气溶胶可按照微生物丰度和四环素类抗性基因丰度进行聚类。由此可见,不同猪舍类型微生物组成存在明显差异,保育舍抗性基因丰度显着高于育肥舍。(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孙帅[2](2019)在《群落组成对菥蓂种群特征和个体形态及抗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人们对生活质量及将康水平的追求也在逐渐提升,进而对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出了要求。针对我国现有的草本药用植物资源未开发、生长环境差等问题,探究影响其生长发育的环境因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篇论文以青藏高原地区的西藏菥蓂(Thlaspi arvense L.)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6x6m~2的正方形样方(A、B、C、D),测定在不同群落下西藏菥蓂的形态特性、生理特性和光合特性,分析不同群落对植物种群特征、个体形态及生理之间差异性的影响,研究高原植物引种驯化的可行性,探讨最适合高原植物生长的环境,为高原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测量结果表明:(1)种群特征:群落组成对菥蓂种群的种群数、分布系数、种群面积、种群密度有极显着的影响(P<0.01),土壤含水量与种群密度呈负相关性,在土壤含水量低的环境中,其种群密度达到最大值,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种群密度逐渐下降。(2)构件性状:群落组成对菥蓂的根、茎、叶均有显着影响(P<0.05),在A、B、C、D四个群落中,根、茎、叶性状呈下降趋势,群落组成对菥蓂的总茎长、叶宽、根长影响最为显着。(3)生物量结构:在4个群落中,群落组成对种子生物量无显着影响(P>0.05),对菥蓂植株其它的生物量及所有生物量分配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含水量低的环境对各生物量的累计有促进作用,低光胁迫对各生物量累积有抑制作用。(4)生理特性:群落组成对菥蓂植株体内SOD、POD、CAT、T-AOC的活性及H_2O_2、MDA、OPC、TP的含量均有显着影响(P<0.05)。在不同群落中,土壤含水量低促进SOD、POD的活性,提高MDA、H_2O_2、T-AOC的含量,高光有利于CAT活性及TP含量的增加。(5)光合特性:群落组成对菥蓂植株体内的P_n、G_s、C_i、T_r、WUE及Ls均有显着影响(P<0.05)。在高光照下,菥蓂植株的光合作用强,使其C_i值升高,当CO_2达到饱和甚至过量时,使其气孔张开程度变小,蒸腾速率及气孔限度值下降,严重影响菥蓂植株正常的光合作用,当光强变弱时,菥蓂植株的各值逐渐恢复正常;在含水量低的群落中,菥蓂植株通过增加光合作用时的水分利用率来维持机体的正常发育生长。综上所述:不同群落组成对菥蓂种群特征,个体形态及光合生理的影响显着,光照强度高、土壤含水量低的环境下,菥蓂植株各项特性指标较高,适合人工栽培。人工栽培后,可以根据菥蓂的生长条件,调节光照与土壤含水等措施,保证菥蓂良好的生长发育。(本文来源于《西华师范大学》期刊2019-04-01)

池婷,赵震乾,张后虎,孔德洋[3](2019)在《医疗废物堆置场地土壤抗生素抗性基因组成特征——以华东丘陵地区某医废堆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目前已经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环境污染物;土壤中存在的微生物代表了ARGs的古老进化起源之一,并且已被认为是临床病原体获得ARGs的重要交换介质.为测试医疗废物堆置区域的ARGs丰度,在医废堆置区内外采集了共28个土壤样品.在提取样品中的微生物宏基因组之后,对所提取的DNA进行高通量测序.将所得序列与抗生素抗性基因数据库进行比对,并通过计算不同类型以及不同亚型的ARGs拷贝数/16S rRNA基因拷贝数评估ARGs的组成.结果显示,医废堆置区内样本所含的氨基糖苷类、氯霉素类、磺胺类、四环素类ARGs丰度显着高于堆置区外样本(分别达到了0.0134±0.0138、0.00615±0.00747、0.0188±0.0254以及0.00504±0.00292 ARGs拷贝数/16S rRNA基因拷贝数),特别是sul1(磺胺类)、flo R(氯霉素类)、cat B(氯霉素类)、aph(3’’)-I(氨基糖苷类)和tet G(四环素类)这5类ARGs亚型;同时,医废堆置区内样本有着更高的ARGs多样性(t-test,P <0.05).本研究表明医疗废物堆置会显着提高区域内土壤中ARGs的丰度以及多样性,从而增加潜在环境风险.(图7表4参34)(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杨春,陈正武,郭燕,乔大河,李帅[4](2018)在《不同绿盲蝽抗性茶树品种新梢挥发物组成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茶树新梢挥发物与茶树品种对绿盲蝽抗性的关联,通过田间调查确定不同茶树品种的绿盲蝽抗性,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方法分析茶树新梢挥发物组成,然后分析茶树新梢挥发物与绿盲蝽抗性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同一茶园同一时间调查,4个茶树品种绿盲蝽危害指数存在极显着差异,苔选0310表现出抗绿盲蝽特性,黄金芽表现为易感绿盲蝽;绿盲蝽危害程度不同的茶树品种新梢挥发物组成亦不同,受害程度最轻的苔选0310新梢挥发物主要为芳樟醇及其氧化物、香叶醇和水杨酸甲酯等,且较之其余3个品种新梢内萜烯烃类挥发物数量和相对含量明显更丰富,受害最严重的黄金芽新梢中含有较高的己醛、青叶醛和己醇等挥发物。茶树品种挥发物相对含量与绿盲蝽危害指数间的关联分析发现,萜烯醇类含量与茶树抗绿盲蝽间呈一定正相关,己醇含量与茶树感绿盲蝽间呈一定正相关。(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7期)

蔡音音[5](2018)在《基于氨基酸组成及其理化性质的鱼虾抗性多肽的识别和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性基因及动物的免疫活性因子在动植物的免疫系统中起了重要作用,常被当做选择性遗传标志培育优良抗逆性状品系,能够很好地用于大黄鱼的培育工作中。抗菌肽由于无耐药性与其独特的作用机理并具有多效抗菌活性被当做抗生素的替代物,对鱼虾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鉴别抗性基因和抗菌肽、高效分类多效抗菌肽在相关研究工作中尤为重要。在生物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计算方法的应用使得在面对规模庞大的抗性多肽序列时的挖掘工作更加高效,应用多种特征提取算法及统计分析,挖掘序列间的关联与差异性。对此本实验以鱼虾的抗性多肽为研究对象,主要的研究内容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基于动植物免疫系统的相似性,首次提出通过构建含植物抗性基因及动物免疫相关因子的数据集用于预测大黄鱼体内潜在的抗性基因,以帮助深入了解大黄鱼的免疫机制。其次,采用氨基酸组成及其理化特性提取序列的188维特征,结合随机森林算法构建一个大黄鱼抗性基因预测模型。同时实现抗性基因在线预测系统。此外,采用氨基酸组成及其理化特性特征提取方法,提出一个两级分类模型用于抗菌肽及其抗菌功能的识别工作,第一级分类器对待测多肽进行识别,第二级对多效抗菌肽的功能进行标签分类。为了验证本分类模型的有效性,本文与现有的文献方法作分析比对。同时,用本两级分类模型预测对虾的多肽序列。本文对多种特征提取算法及多种分类算法的组合分类模型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本实验提出的188D-RF分类算法能有效分类抗性基因及抗菌肽,PS-RF分类算法能够准确地分类多标签抗菌肽并达到良好的预期。同时,本实验所做的分类工作能够拓展到其他领域。(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6-30)

何欢[6](2018)在《马铃薯晚疫病抗性资源筛选及其抗病基因组成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晚疫病(Late blight)作为全球范围内马铃薯生产上的头号病害,每年因晚疫病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马铃薯总产值的15%。大量化学杀菌剂不仅增加资金投入,还会严重污染环境甚至危害人体健康,故防治晚疫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是育成具有广谱且持久晚疫病抗性的品种。我国马铃薯晚疫病抗病育种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抗性资源缺乏,现存的少数抗性资源的遗传背景、抗性来源不清楚,严重制约抗病育种。聚合马铃薯中具有NBS-LRR结构域的R基因育种仍是目前国内外最有成效的马铃薯抗晚疫病育种方法。本研究基于本实验室十多年晚疫病抗病资源研究基础,旨在通过筛选得到一批马铃薯晚疫病抗性材料,并利用植病互作机制,R基因诊断标记,效应子组学和dRenSeq相结合的策略,明确优异抗性材料中已知R组成,并探索材料中是否含有未知抗病基因。为聚合抗病基因,选育广谱且持久的马铃薯品种提供资源基础;为克隆未知R基因提供原始材料和技术支持。主要结果如下:1.用16-2、3928A、14-2叁个晚疫病强毒力小种接种鉴定收集自国内外的240余份马铃薯材料,最终筛选出抗性水平在中抗及以上的抗性材料为36份。使用采自云南GN51,武汉HTP-9,荷兰NL11564的叁个晚疫病原菌接种36份抗性材料,了解材料抗病谱。绝大多数材料对GN51依旧保持较好的抗性;新采集的HTP-9菌株能克服14%的抗性材料;50%的抗性材料能被NL11564克服。2.R8基因PCR分子诊断结果表明:包含抗性对照材料‘加湘1号’共有20个抗性材料含有R8基因,说明R8基因在抗性材料中出现频率高。从7个晚疫病原菌生理小种中都能扩增出Avr8基因,尽管存在少数碱基差异,但都能与R8识别,推测这是R8具有广谱抗性的原因之一。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含有R8基因的材料大多数能病原小种NL11564克服。3.选取了24个经过晚疫病抗性鉴定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马铃薯材料,进行了抗病基因测序诊断(dRenseq),序列比对分析明确:这些材料中主要含有8个R基因,其中6个晚疫病抗性基因,分别是R8,R3a,R3b,R1,Rpi-blb1和Rpi-ptal,还有与病毒抗性相关的Rx,及抗线虫相关基因Gpa2。其中高代系抗晚疫病育种亲本06HE13-1含抗病基因多达6个。4.根据诊断结果从抗性材料06HE13-1中尝试扩增R1和R8基因,克隆的R1和R8都存在长短两种类型,符合预期长度的基因分别能与Avr1和Avr8识别,表明这个材料中含有R1和R8基因,证明了dRenseq诊断结果的准确性。5.利用PVX-agroinfection技术,在抗性材料叶片上用农杆菌进行牙签穿刺瞬时表达38个效应子。12个材料在单次穿刺表达效应子实验中有半数以上的穿刺点出现坏死斑,16个材料在穿刺实验中有少数效应子穿刺点出现坏死斑,表明抗性材料中可能存在与效应子识别的未知R基因。但仍然需要更多重复来验证。6.36份抗性材料进行倍性鉴定结果显示:这些材料包含6个二倍体,21个四倍体,1个五倍体,和4个六倍体;农艺性状调查显示,材料总体农艺性状较好,并且具有一定多样性。(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谢媛媛[7](2018)在《EA体细胞杂种和MA体细胞杂种胞质遗传组成和病毒抗性以及结薯特性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野生种具有许多生物和非生物抗性,但它与栽培种之间由于胚乳平衡数和倍性差异,不能直接进行有性杂交,体细胞杂交技术能够克服有性杂交不亲和的障碍,为马铃薯野生种的利用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本实验室前期利用二倍体不结薯野生种S.etuberosum(简称ETB)和栽培种双单倍体AC142融合,获得了93个体细胞杂种;利用二倍体野生种S.commersonii(简称MLM)和AC142融合获得51个体细胞杂种。野生种S.etubersoum具有多种病毒抗性,S.commersonii具有良好的直接和驯化抗寒性。为了利用这批体细胞杂种,本研究选择其中的整倍体材料(四倍体和六倍体),系统分析了S.etuberosum+AC142(EA体细胞杂种)的病毒抗性、结薯特性和胞质遗传组成,S.commersonii+AC142(MA体细胞杂种)的胞质遗传组成,以下是主要结果:1、细胞质遗传组成分析:用叶绿体和线粒体特异性引物对体细胞杂种的细胞质来源进行了分析,并根据体细胞杂种片段扩增差异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部分体细胞杂种由双亲的线粒体基因组重组而成,叶绿体只有一个亲本的。其中,EA体细胞杂种叶绿体组成存在明显的偏向性,多数为AC142的叶绿体类型;MA体细胞杂种则不同,它的叶绿体类型没有明显的偏向性。2、EA体细胞杂种的病毒抗性鉴定:利用病毒接种鉴定方法,从37份体细胞杂种中筛选到7个PVY抗性材料:EA7-3,EA11-1,EA48-1,EA56-1,EA92-1,EA5-1和EA28-1,8个PVS抗性材料:EA11-1,EA48-1,EA56-1,EA92-1,EA5-1,EA49-1,EA53-1和EA88-1。2个PVX抗性材料:EA11-1和EA40-1。因融合亲本均有PVA抗性,所有体细胞杂种也均具有PVA抗性。3、EA体细胞杂种的结薯表型鉴定:分别于2016年上半年和2016下半年在温室大棚对体细胞杂种的结薯情况进行分析;在培养室进行试管薯试验。综合3次实验结果表明四倍体杂种都可以结薯,六倍体体细胞杂种结薯存在差异:部分结薯,部分不结薯,部分体细胞杂种有明显高于亲本的薯重。叁次结薯试验的相关性分析表明,2016上半年结薯试验与下半年结薯试验有极显着的相关性,与试管薯结薯同样有极显着的相关性,而2016年下半年结薯试验与试管薯结薯没有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顾超超[8](2017)在《微量环丙沙星对曝气生物滤池生物膜成分组成及其抗性基因的演变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氟喹诺酮类抗生素(FQs)广泛使用,大量残留的FQs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环境中造成一定的污染。长期微量FQs存在能诱导微生物产生耐药性,甚至是产生抗性基因(ARGs),威胁正常的生态平衡,引起人们的关注。研究表明,大量的FQs及其ARGs在污水处理厂聚集,甚至在污水厂出水中均被检测到。关于污水厂FQs和ARGs的检测以及去除效果的研究日益增多。生物膜法也是一种高效的污水处理工艺,生物膜其独特的结构组成能够较好的去除污染物。然而,研究微量环丙沙星对曝气生物滤池(BAF)生物膜成分组成及其抗性基因的演变影响机理尚未明确。因此,本文以BAF生物膜作为研究对象,探索研究长期微量环丙沙星(CIP)作用下,BAF生物膜中不同层次胞外聚合物(EPS)成分变化,以及生物膜胞内胞外ARGs的演变情况,并分析EPS、CIP-ARGs、int I1以及CIP四者之间的相关性。(1)通过SEM电镜图可以观察到生物膜周边分布大量的EPS。为确定生物膜EPS提取的最佳方法,采用去离子水作为提取液,对比考察了8种方法对生物膜EPS提取效率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热提法(60oC)对生物膜紧密结合型胞外聚合物(TB-EPS)提取效率最高,提取量可达132.0 mg/g VSS,且对细胞破坏程度最小,DNA含量约占TB-EPS总量的7.0%,表明热提法为生物膜EPS提取的有效方法。此外,UV-vis光谱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热提法在生物膜EPS提取过程中对细胞的破坏程度最轻。FT-IR光谱表明,采用化学法提取的EPS受到化学试剂的污染。(2)探讨分析不同CIP浓度对BAF中生物膜的EPS的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加CIP后,BAF系统COD、NH4+-N等污染物去除效率都有不同程度下降,经过一段时间适应后,去除率趋于稳定。由化学分析结合EEM图可知,总的EPS中TB-EPS含量最大,蛋白质为EPS的主要成分。受不同浓度CIP的影响,BAF生物膜的EPS含量变化明显。随着CIP浓度的增加,生物膜中的蛋白质的也相应增加,这可能是生物膜微生物的毒性对CIP的一种应激反应。结合平行因子分析6组TB-EPS的EEM谱图,可以确定1种类蛋白类物质组分C1、2种类腐殖质荧光组分C2、C3。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CIP与组件C1的荧光强度Fmax值、蛋白质含量显着相关,而在UV254、DOC、腐殖酸与C3的荧光强度Fmax值相关性较强。因此,荧光组分强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蛋白质,腐殖酸的定量计算的依据。(3)探究持久性微量CIP作用下对生物膜CIP-ARGs的演变影响。结果表明:对比e DNA和i DNA的含量可知,胞外的抗性基因含量远远高于胞内抗性基因的含量,大约高1~2数量级。此外,对比底部顶部i DNA含量,par C抗性基因削减大约2个数量级,抗性基因oqx B、aac(6')-Ib浓度减少大约1个数量级,这说明BAF工艺对于不同抗性基因的削减具有选择性。投加CIP后,各取样点抗性基因qep A、par C浓度降低明显,aac(6')-Ib浓度整体有所提升。相关性分析表明,CIP与16S r RNA、int I1和aac(6')-Ib基因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同时,aac基因与DNA、蛋白质、TB-EPS以及总的EPS之间均具有较为明显的正相关(P<0.05)。表明在CIP诱导条件下,aac(6')-Ib基因得以大量表达,其编码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也会增多,同时通过第一类整合子int I1,在同种属菌株间和不同种属的菌株之间发生水平转移,促进更多的微生物获得抗性基因,导致微生物中抗性菌株的增多。(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7-01-08)

韩冉,隋新霞,杨洪美,宫文英,李根英[9](2015)在《小麦-近缘物种染色体系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及白粉病抗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挖掘小麦近缘物种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新亚基和抗白粉病基因新类型,以小麦品种中国春和Alcedo(来自德国)为对照,对133份小麦-近缘物种染色体系进行了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分析和白粉病抗性调查。HMW-GS分析发现,25份材料与对照小麦的HMW-GS类型不同,其中,含外源染色体HMW-GS的有16份;亲本部分HMW-GS发生沉默的有2份;含外源染色体HMW-GS且亲本的部分HMW-GS发生沉默的有7份。在含外源HMW-GS的材料中,73.9%的HMW-GS来自于小麦近缘物种第1同源染色体,17.4%的HMW-GS来自第2、3和5同源染色体。白粉病抗性调查显示,尾状山羊草E#1、两芒山羊草2Mbi#1、沙融山羊草4Ssh#8、高大山羊草6Sl#3和簇毛麦5V#3S染色体上可能含有抗小麦白粉病新基因,值得进一步向小麦转育。本研究发现的新HMW-GS和潜在抗小麦白粉病新基因为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小麦抗病育种与品质改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王吐虹[10](2015)在《小麦不同类型品种对条锈菌的抗性组成及遗传特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主要病害,由于条锈菌高度变异和抗源利用不合理易导致品种的抗性丧失并造成重大产量损失。摸清小麦不同类型代表性品种的抗条锈性遗传基础,对抗病育种和合理利用抗源进行基因布局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对持久抗性品种、农家品种、慢锈性品种和甘肃陇南生产品种的抗条锈性鉴定、基因推导、温敏抗性检测、常规杂交分析等,明确其抗性组分及所含抗条锈病基因和遗传抗性特点,发掘新基因,利于解析抗性遗传模式及其与抗病稳定性的关系,为抗病性有效利用提供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对222份材料鉴定显示,不同类型小麦品种对条锈菌的抗性组分存在差异。持久抗性品种由全生育期抗性、成株抗性、温敏抗性提供;农家品种以全生育期抗性和成株抗性为主,部分有温敏抗性;生产品种以全生育期抗性为主,部分有成株抗性;慢锈性品种以成株抗性为主。发现51份材料具温敏抗性。2.成株抗性相对于全生育期抗性更稳定,具全生育期抗性的材料多含成株抗性,当全生育期抗性丧失后成株抗性仍可提供抗性;成株抗性是慢锈性品种的重要抗性组分,且表现出对新小种的抗性稳定性。3.对249份品种抗条锈病基因推导发现,17个品种对供试菌系全抗,94个品种含未知基因,并推导出供试品种可能含有的抗条锈病基因或基因组合。聚类分析发现农家品种比生产品种具更高水平遗传多样性和丰富的未知基因。4.苗期遗传分析显示,兰天24号、老早麦2、青熟麦1株系1含1对,兰天23号、兰天27号、叁月黄、青熟麦1株系2、晋麦21至少含2对,兰天18号、兰天22号、中梁31号、天选50号、红花麦2、武都白茧儿、里勃留拉、西农85(69)、清农3号、西农1376至少含3对抗条锈病基因,并明确了其遗传和抗性特点及其基因的可能来源。且发现由多个隐性基因控制的抗性在成株期表达高水平的抗性。(本文来源于《青海大学》期刊2015-05-01)

组成抗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人们对生活质量及将康水平的追求也在逐渐提升,进而对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出了要求。针对我国现有的草本药用植物资源未开发、生长环境差等问题,探究影响其生长发育的环境因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篇论文以青藏高原地区的西藏菥蓂(Thlaspi arvense L.)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6x6m~2的正方形样方(A、B、C、D),测定在不同群落下西藏菥蓂的形态特性、生理特性和光合特性,分析不同群落对植物种群特征、个体形态及生理之间差异性的影响,研究高原植物引种驯化的可行性,探讨最适合高原植物生长的环境,为高原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测量结果表明:(1)种群特征:群落组成对菥蓂种群的种群数、分布系数、种群面积、种群密度有极显着的影响(P<0.01),土壤含水量与种群密度呈负相关性,在土壤含水量低的环境中,其种群密度达到最大值,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种群密度逐渐下降。(2)构件性状:群落组成对菥蓂的根、茎、叶均有显着影响(P<0.05),在A、B、C、D四个群落中,根、茎、叶性状呈下降趋势,群落组成对菥蓂的总茎长、叶宽、根长影响最为显着。(3)生物量结构:在4个群落中,群落组成对种子生物量无显着影响(P>0.05),对菥蓂植株其它的生物量及所有生物量分配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含水量低的环境对各生物量的累计有促进作用,低光胁迫对各生物量累积有抑制作用。(4)生理特性:群落组成对菥蓂植株体内SOD、POD、CAT、T-AOC的活性及H_2O_2、MDA、OPC、TP的含量均有显着影响(P<0.05)。在不同群落中,土壤含水量低促进SOD、POD的活性,提高MDA、H_2O_2、T-AOC的含量,高光有利于CAT活性及TP含量的增加。(5)光合特性:群落组成对菥蓂植株体内的P_n、G_s、C_i、T_r、WUE及Ls均有显着影响(P<0.05)。在高光照下,菥蓂植株的光合作用强,使其C_i值升高,当CO_2达到饱和甚至过量时,使其气孔张开程度变小,蒸腾速率及气孔限度值下降,严重影响菥蓂植株正常的光合作用,当光强变弱时,菥蓂植株的各值逐渐恢复正常;在含水量低的群落中,菥蓂植株通过增加光合作用时的水分利用率来维持机体的正常发育生长。综上所述:不同群落组成对菥蓂种群特征,个体形态及光合生理的影响显着,光照强度高、土壤含水量低的环境下,菥蓂植株各项特性指标较高,适合人工栽培。人工栽培后,可以根据菥蓂的生长条件,调节光照与土壤含水等措施,保证菥蓂良好的生长发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组成抗性论文参考文献

[1].许铭洙,杨勇,郭振东,严鸿林,张宏福.保育和育肥猪舍气溶胶微生物组成和四环素类抗性基因丰度研究[J].中国畜牧杂志.2019

[2].孙帅.群落组成对菥蓂种群特征和个体形态及抗性的影响[D].西华师范大学.2019

[3].池婷,赵震乾,张后虎,孔德洋.医疗废物堆置场地土壤抗生素抗性基因组成特征——以华东丘陵地区某医废堆场为例[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9

[4].杨春,陈正武,郭燕,乔大河,李帅.不同绿盲蝽抗性茶树品种新梢挥发物组成比较[J].河南农业科学.2018

[5].蔡音音.基于氨基酸组成及其理化性质的鱼虾抗性多肽的识别和预测[D].厦门大学.2018

[6].何欢.马铃薯晚疫病抗性资源筛选及其抗病基因组成鉴定[D].华中农业大学.2018

[7].谢媛媛.EA体细胞杂种和MA体细胞杂种胞质遗传组成和病毒抗性以及结薯特性的鉴定[D].华中农业大学.2018

[8].顾超超.微量环丙沙星对曝气生物滤池生物膜成分组成及其抗性基因的演变影响[D].东华大学.2017

[9].韩冉,隋新霞,杨洪美,宫文英,李根英.小麦-近缘物种染色体系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及白粉病抗性[J].麦类作物学报.2015

[10].王吐虹.小麦不同类型品种对条锈菌的抗性组成及遗传特点研究[D].青海大学.2015

标签:;  ;  ;  ;  

组成抗性论文-许铭洙,杨勇,郭振东,严鸿林,张宏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