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10kV架空配电线路新型防雷装置,包括架空线和第一绝缘套管,所述第一绝缘套管包括第一绝缘带、第二绝缘带和卡合机构,所述第一绝缘套管的外部两侧分别粘接有第一绝缘带和第二绝缘带,所述第一绝缘套管的一侧设有防雷线夹,所述防雷线夹的顶部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二通孔,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绝缘套管、第一绝缘子串和第二绝缘子串,能够对架空线起到一种双层保护的效果,通过第一绝缘套管、第一绝缘带、第二绝缘带、卡合机构和防雷线夹,在第一绝缘子串损坏时,能方便工人第一绝缘子串拆卸更换,在第一绝缘套管内的架空线因雷击损坏时,通过第二绝缘套管和内侧的架空线,能维持继续供电,从而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
主设计要求
1.一种10kV架空配电线路新型防雷装置,包括架空线(1)和第一绝缘套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套管(2)包括第一绝缘带(201)、第二绝缘带(202)和卡合机构(203),所述第一绝缘套管(2)的外部两侧分别粘接有第一绝缘带(201)和第二绝缘带(202),所述第一绝缘套管(2)的一侧设有防雷线夹(6),所述防雷线夹(6)的顶部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二通孔(601),所述第二通孔(601)的内侧分别贯穿有第一绝缘带(201)和第二绝缘带(202),所述第一绝缘套管(2)的一侧套接有导电器(5),所述防雷线夹(6)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绝缘子串(602),所述第一绝缘子串(602)的底部贯穿于连接板(603)的顶部,所述连接板(603)的顶部另一侧贯穿有第二绝缘子串(604),所述第二绝缘子串(60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引电环(605)。
设计方案
1.一种10kV架空配电线路新型防雷装置,包括架空线(1)和第一绝缘套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套管(2)包括第一绝缘带(201)、第二绝缘带(202)和卡合机构(203),所述第一绝缘套管(2)的外部两侧分别粘接有第一绝缘带(201)和第二绝缘带(202),所述第一绝缘套管(2)的一侧设有防雷线夹(6),所述防雷线夹(6)的顶部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二通孔(601),所述第二通孔(601)的内侧分别贯穿有第一绝缘带(201)和第二绝缘带(202),所述第一绝缘套管(2)的一侧套接有导电器(5),所述防雷线夹(6)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绝缘子串(602),所述第一绝缘子串(602)的底部贯穿于连接板(603)的顶部,所述连接板(603)的顶部另一侧贯穿有第二绝缘子串(604),所述第二绝缘子串(60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引电环(60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10kV架空配电线路新型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套管(2)与第二绝缘套管(3)的内侧分别贯穿有架空线(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10kV架空配电线路新型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子串(602)与第二绝缘子串(604)底部分别通过螺栓帽(606)固定连接于连接板(603)的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10kV架空配电线路新型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带(20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卡合机构(203),所述第二绝缘带(202)的一侧开设有第一通孔(204)。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10kV架空配电线路新型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603)的底部一侧固定连接有接地头(8)。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10kV架空配电线路新型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器(5)的底部活动连接有验电接地环(7)。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雷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10kV架空配电线路新型防雷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高压输电线路中,输电导线很容易因雷击而造成断线或跳闸事故的发生,造成断线的主要原因是在雷击闪络通道上建弧形成工频续流,弧根的温度很高,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导线烧断。因此,通常需要在高压输电线路上设置防雷装置,以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现有高压输电线路采取的防雷措施一般是安装架空地线、穿刺性防弧金具、防雷支柱绝缘子和氧化锌避雷等,但是这些措施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安装调整不方便、防雷效果不佳、可靠性不高、在绝缘子串损坏时更换拆卸不便,为此,提出一种10kV 架空配电线路新型防雷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10kV架空配电线路新型防雷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10kV架空配电线路新型防雷装置,包括架空线和第一绝缘套管,所述第一绝缘套管包括第一绝缘带、第二绝缘带和卡合机构,所述第一绝缘套管的外部两侧分别粘接有第一绝缘带和第二绝缘带,所述第一绝缘套管的一侧设有防雷线夹,所述防雷线夹的顶部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内侧分别贯穿有第一绝缘带和第二绝缘带,所述第一绝缘套管的一侧套接有导电器,所述防雷线夹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绝缘子串,所述第一绝缘子串的底部贯穿于连接板的顶部,所述连接板的顶部另一侧贯穿有第二绝缘子串,所述第二绝缘子串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引电环。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绝缘套管与第二绝缘套管的内侧分别贯穿有架空线。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绝缘子串与第二绝缘子串底部分别通过螺栓帽固定连接于连接板的底部。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绝缘带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卡合机构,所述第二绝缘带的一侧开设有第一通孔。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连接板的底部一侧固定连接有接地头。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导电器的底部活动连接有验电接地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绝缘套管、第一绝缘子串和第二绝缘子串,能够对架空线起到一种双层保护的效果,通过第一绝缘套管、第一绝缘带、第二绝缘带、卡合机构和防雷线夹,在第一绝缘子串损坏时,能方便工人第一绝缘子串拆卸更换,在第一绝缘套管内的架空线因雷击损坏时,通过第二绝缘套管和内侧的架空线,能维持继续供电,从而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防雷线夹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绝缘带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架空线;2、第一绝缘套管;201、第一绝缘带;202、第二绝缘带;203、卡合机构;204、第一通孔;3、第二绝缘套管;5、导电器;6、防雷线夹;601、第二通孔;602、第一绝缘子串;603、连接板;604、第二绝缘子串;605、引电环;606、螺栓帽;7、验电接地环;8、接地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10kV架空配电线路新型防雷装置,包括架空线1和第一绝缘套管2,所述第一绝缘套管2包括第一绝缘带201、第二绝缘带202和卡合机构203,所述第一绝缘套管2的外部两侧分别粘接有第一绝缘带201和第二绝缘带202,所述第一绝缘套管2的一侧设有防雷线夹6,所述防雷线夹6的顶部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二通孔601,所述第二通孔601的内侧分别贯穿有第一绝缘带201和第二绝缘带202,所述第一绝缘套管2的一侧套接有导电器5,所述防雷线夹6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绝缘子串602,所述第一绝缘子串602的底部贯穿于连接板603的顶部,所述连接板603的顶部另一侧贯穿有第二绝缘子串604,所述第二绝缘子串60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引电环605。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第一绝缘套管2与第二绝缘套管3的内侧分别贯穿有架空线1;通过以上设置,能够对架空线1进行加护。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第一绝缘子串602与第二绝缘子串604底部分别通过螺栓帽606固定连接于连接板603的底部;通过以上设置,能够使第一绝缘子串602和第二绝缘子串604与连接板603固定。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第一绝缘带20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卡合机构 203,所述第二绝缘带202的一侧开设有第一通孔204;通过以上设置,能够使第一绝缘带201和第二绝缘带202卡合连接。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连接板603的底部一侧固定连接有接地头8;通过以上设置,能够使接地头8与连接板603固定。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导电器5的底部活动连接有验电接地环7;通过以上设置,能够使验电接地环7活动于导电器5底部。
工作原理或者结构原理,使用时,将第一绝缘带201和第二绝缘带202 分别贯穿防雷线夹6顶部的第二通孔601,然后将第一绝缘带201一侧的卡合机构203与第二绝缘带202一侧开设的第一通孔204卡合,完成对防雷线夹6 的固定,从而使第一绝缘子串602与第二绝缘子串604固定,在架空线1避雷防雷过程中,雷电击中架空线1时,通过导电器5在线路电流过大时自动通过放电间隙进行引电环605引流,通过第一绝缘子串602和第二绝缘子串604进行防雷,保证电路的使用安全。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664659.5
申请日:2019-05-10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51(四川)
授权编号:CN209516570U
授权时间:20191018
主分类号:H02G 7/05
专利分类号:H02G7/05
范畴分类:37D;
申请人:张小洪
第一申请人:张小洪
申请人地址:636400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同州街道办事处新华街西段361号
发明人:张小洪;郑健;曹修琼
第一发明人:张小洪
当前权利人:张小洪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