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山水审美意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玄言诗,山水诗,山水审美意识
山水审美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王惠[1](2019)在《从魏晋山水诗文看士人山水审美意识的觉醒》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魏晋玄言诗中的山水描写、山水诗与山水赋的出现以及陶渊明与谢灵运的山水诗中对山水之美的描绘和感悟为契机,梳理、发掘魏晋时期士人山水审美意识成形的脉络和轨迹。(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26期)
高雪[2](2019)在《徐霞客山水审美意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徐霞客是我国古代游记文学的代表人物,他所着的《徐霞客游记》展现了写真景抒真情的美学特质,视山水为人生之归依、生命之寄托,重视山水内蕴、生命意趣,将山水审美化、意趣化,重在体现山水的意境和趣味,展现了探险穷奇、敢捐生命、乐观豁达的山水审美境界。本论文主要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叁个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我国目前对于徐霞客、《徐霞客游记》的研究成果以及在其山水审美意识研究上存在的不足之处。正文则分为叁个部分,第一章主要论述了徐霞客生平、《徐霞客游记》的价值和徐霞客山水审美意识的形成原因。第二章概述了我国山水审美意识的发展历程,探讨了“山水比德”、“山水畅神”、“山水意趣化”这叁个山水审美意识的发展,并主要探寻了徐霞客山水审美意识的审美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真”,“真”主要表现了描写的山川地貌、自然景观真实,表达的情感真挚;第二个特点是“奇”,“奇”体现了搜奇猎胜,越奇越美的山水情趣,表现了徐霞客探索山水的执着和志行的高洁;第叁个特点是“灵”,“灵”表现了以人情观照山水,使山水具有情,体现了天地万物皆有情的生命哲学;第四个特点是“大”,“大”是指以一种博大的胸怀容纳世间万物的山水景色。第叁章主要论述了徐霞客山水审美意识的现代价值,即以“十观”的方法观山水,在山水间感悟到保护生态的重要性,从而体验到“山水之美为天下至美、山水之乐为天下至乐”的山水乐趣。徐霞客对大自然的主动回归以及其游记中体现出来的“与山水为友”精神境界,对于缓解当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和矛盾,具有不可替代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侯林宏[3](2019)在《魏晋时期山水诗画中的文人审美意识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魏晋时期的山水审美在我国山水审美艺术史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预示着古代山水审美艺术的萌芽。这一时期,自然山水对士人们而言不单纯是山水美景,更是寄托了文人对审美艺术的追求和复杂情感,用来隐喻乱世的悲哀。作为这一时期重要学说之一的玄学,可谓山水精神的主要推进者。自魏晋之后,文人雅士对于佛学愈加推崇,这个时期的佛学使得山水艺术之美升华到了精神境界和生命意义的高度。本文对魏晋山水诗画审美艺术的分析,不仅能够探讨古代山水诗画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还能从中领悟到现代山水诗画创作的灵感来源。本文涉及跨学科研究,因此,本文在研究中结合历史文献调研,并运用文本分析、类比演绎、理论联系实践等多种方法,对魏晋时期山水诗画中文人审美意识的兴起、变迁和呈现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本文一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了课题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并且论述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魏晋时期社会文化背景。对魏晋时期兵戈扰攘、胡汉化合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同时指出该时期人物品藻的转变以及儒释道叁教融合、崇尚隐逸之风等文化背景。为进一步探讨魏晋时期文人山水审美意识打下社会、文化基础。第叁部分魏晋时期山水诗画中的文人审美意识兴起与变迁。是本文的核心内容,对山水诗、山水画的兴起以及魏晋时期文人通过山水诗画传达自己的审美品格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同时进一步论述了山水诗画文人审美意识从开拓到丰富、再到成熟的整个变迁过程。第四部分魏晋时期山水诗画中文人审美意识的呈现。这一章节同样是本文的核心章节,着重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叁种表现形式来展现山水诗画的审美意识。第五部分是对魏晋文人山水审美意识的总述。第六部分为结论。是对全文研究的总结,同时也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本论文内容具有一定的创新之处。目前未有专门的专着对魏晋时期山水诗画的审美意识进行论述,仅有较少的几篇硕博论文与期刊文献对相关领域进行了探讨,本文的研究将山水诗与山水画两种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希望从魏晋时期山水诗、山水画的审美呈现窥视出文人审美意识的变迁。本文着重讨论魏晋时期山水、诗歌和绘画叁者之间的关系,将看似分散的山水诗画主题、理论和审美统一于一个共同的话语框架之下,以期为研究早期山水诗画提供一个新的角度,也为中国诗歌绘画变迁的线索提供一个新思路。本次论文研究的结论是:魏晋的山水诗画审美透露出魏晋玄学不仅关注自然山水,也关注欣赏自然山水的文人自身,是一种充满了人文情怀和情感追求的审美意识。在我国山水审美意识整个哲学发展历程中,魏晋玄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这对于解决现代社会人与自然分离的社会文化问题,促进现代化艺术创造和提升人格培养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四川音乐学院》期刊2019-03-01)
杨文阁[4](2019)在《浅说中国山水审美意识的发展渊源和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山水画作为中国画的一大种类,它的发展远远早于欧洲的风景画,中国山水画发展到五代已走向成熟,名家辈出。荆浩、关同、董源、巨然等开创了南北两种画风。而欧洲的风景画直到十七世纪才成为独立画科并出现名家名作。十七世纪荷兰的雷斯达尔(1629—1682)的《埃克河边的磨坊》,霍贝码(1638—1709)的《密德哈尼斯的林荫道》,十七世纪法国的克洛德洛兰的(1600—1682)《魔堡》《海港景色》《西王女王的乘船》,是十七世纪欧洲风景画重要的代表作品。究其根源,这是因为与欧洲相比,中国画山水审美意识有着特殊的发展渊源和民族特色。(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博览》期刊2019年01期)
杨佳[5](2018)在《此中有真意,山水共知音——论初中语文《答谢中书书》中山水审美意识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以其自然清新的语言特色成为小品文佳作。这篇小品文的思想内核中关于归隐林泉之说和与谢灵运比肩之意,对于初中学生而言难以把握。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以这两个问题为探究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山水审美意识,并从中感悟中国的隐逸文化。(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8年20期)
毛夏燕[6](2018)在《六朝诗歌中山水的视觉审美意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六朝是一个思想解放,个性独立的时代。山水在这一时期,从早期寄托文人隐逸思想的桥梁,到文人墨客陶冶情操、饮酒赋诗的精神家园,再到逐渐成为文学中的一个象征和模型,经历了由陪衬地位到文人们审美主体地位的变化,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独立的文学审美对象。对于六朝诗歌的研究可以发现,这一时期诗歌中的山水之景初显出其独特的如“画”般的视觉审美特征。在物感说和物色观的影响下,诗人在模山范水的过程中,力求通过对其形象地生动描绘,用文字真实地再现山水之美。这就要求诗人不得不用画家的眼光和角度去“观照”山水。从早期对于山水宏观、无焦点的远望,到后来将山水看作一个象征的聚焦,山水之景的视觉呈现意识也愈发明显。本文第一章将六朝时期山水审美意象的生发做了勾勒,对游仙诗、公宴诗、行旅诗中山水意象在不同阶段呈现的形式作了简要分析,再到山水诗赋兴起后,山水的呈现形式所发生的转变做了简单梳理。第二章则主要以这一时期的诗歌中的山水为主要对象,从形象、色彩、空间、图画四个角度研究该时期山水呈现出的视觉审美特征。第叁章集中论述这一时期文人们在“观看”自然山水时,视觉的观照方式。从视线的转变到视线的统一,分析文人们观看模式的变化,也就是从“肉眼观看”与“心眼观看”相结合的角度,结合这一时期的文化背景,对文人们“观看”山水的方式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8-04-26)
张志雁[7](2018)在《关照自然——山水实习写生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审美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山水画专业实习写生教学经验表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不断改进山水写生教学模式,在具体写生中积极引导学生从大自然景象中体悟"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天地精神,是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和对自然的审美能力的中心课程,予以高度重视。(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艺家》期刊2018年04期)
邵仄炯[8](2017)在《唐宋山水 自然的观照与山水审美意识的觉醒》一文中研究指出山水画是一个庞大的课题,也是中国文化中最具深度与广度的画种,配合将于9月17日在中华艺术宫开幕的"文心雕龙——上海山水画邀请大展"(这也是上海历史规模最大的山水画大展之一),中华艺术宫近期举办了一系列山水画讲座,其中包括9月16日下午两点知名画家江宏的"中国画的笔墨与心性"。本文刊发的是画家邵仄炯在中(本文来源于《公关世界》期刊2017年20期)
张亚茹[9](2016)在《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浅论王维山水诗》一文中研究指出王维的山水诗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空明诗境和禅趣入诗而闻名。本文将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叁个方面来论述其山水诗。(本文来源于《参花(下)》期刊2016年08期)
魏志云[10](2016)在《试论中国自然山水审美意识的兴起》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梳理中华民族对自然山水的认识过程,揭示了东方独特的对自然山水审美意识以及赖以成熟的2个条件,那就是"人的觉醒"与"自然的独立和平等"。(本文来源于《现代园艺》期刊2016年13期)
山水审美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徐霞客是我国古代游记文学的代表人物,他所着的《徐霞客游记》展现了写真景抒真情的美学特质,视山水为人生之归依、生命之寄托,重视山水内蕴、生命意趣,将山水审美化、意趣化,重在体现山水的意境和趣味,展现了探险穷奇、敢捐生命、乐观豁达的山水审美境界。本论文主要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叁个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我国目前对于徐霞客、《徐霞客游记》的研究成果以及在其山水审美意识研究上存在的不足之处。正文则分为叁个部分,第一章主要论述了徐霞客生平、《徐霞客游记》的价值和徐霞客山水审美意识的形成原因。第二章概述了我国山水审美意识的发展历程,探讨了“山水比德”、“山水畅神”、“山水意趣化”这叁个山水审美意识的发展,并主要探寻了徐霞客山水审美意识的审美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真”,“真”主要表现了描写的山川地貌、自然景观真实,表达的情感真挚;第二个特点是“奇”,“奇”体现了搜奇猎胜,越奇越美的山水情趣,表现了徐霞客探索山水的执着和志行的高洁;第叁个特点是“灵”,“灵”表现了以人情观照山水,使山水具有情,体现了天地万物皆有情的生命哲学;第四个特点是“大”,“大”是指以一种博大的胸怀容纳世间万物的山水景色。第叁章主要论述了徐霞客山水审美意识的现代价值,即以“十观”的方法观山水,在山水间感悟到保护生态的重要性,从而体验到“山水之美为天下至美、山水之乐为天下至乐”的山水乐趣。徐霞客对大自然的主动回归以及其游记中体现出来的“与山水为友”精神境界,对于缓解当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和矛盾,具有不可替代的借鉴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山水审美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1].王惠.从魏晋山水诗文看士人山水审美意识的觉醒[J].名作欣赏.2019
[2].高雪.徐霞客山水审美意识研究[D].郑州大学.2019
[3].侯林宏.魏晋时期山水诗画中的文人审美意识探究[D].四川音乐学院.2019
[4].杨文阁.浅说中国山水审美意识的发展渊源和中国山水画的发展[J].中国民族博览.2019
[5].杨佳.此中有真意,山水共知音——论初中语文《答谢中书书》中山水审美意识教学[J].名作欣赏.2018
[6].毛夏燕.六朝诗歌中山水的视觉审美意识研究[D].长安大学.2018
[7].张志雁.关照自然——山水实习写生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审美意识[J].中国文艺家.2018
[8].邵仄炯.唐宋山水自然的观照与山水审美意识的觉醒[J].公关世界.2017
[9].张亚茹.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浅论王维山水诗[J].参花(下).2016
[10].魏志云.试论中国自然山水审美意识的兴起[J].现代园艺.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