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鲁香:诵读国学经典有效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颜鲁香:诵读国学经典有效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摘 要:新课改将语文课程的价值基础定位于中华文化,要求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国学经典继承与提取了人类文化的精髓,学生通过诵读,可增添自身生命的底色,在学习优秀文化知识的同时,实现健康成长。本文阐述了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国学经典的特点,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路径,希望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诵读;国学经典;小学生;人文素养

素质教育强调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语文学习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新鲜事物的层出不穷使人们的思想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一部分文化产物会使人们的精神得到享受,而有一部分则触及了人们的道德底线,使人们的心灵逐渐麻木。因此如何在这种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有效开展下一代的教育教学工作就变得尤为重要。国学经典作为古老文明与中华传统美德的结合体与重要媒介,将其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诵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在优秀文化氛围中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

一、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重要意义

(一)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可通过古代诗文中的美妙意境与和谐韵律来增强小学生的语感,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文化素质。同时小学生在不断学习与诵读的过程中,会为以后教育阶段的知识运用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不断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在农村地籍调查实际工作中,存在土地坐落、房屋坐落和通讯地址3个需要填写地址的字段,作业人员有时会误把身份证件上的地址填写为土地坐落和房屋坐落的位置。如身份证件上的地址为天河区,宗地和房屋却在从化区的情况。通过土地和房屋坐落检测功能,实现快速、准确的检查出类似错误,并导出为Excel表。

(二)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之所以被称为国学经典,是因为这些文学作品均是历史遗留下的精华。古人通过利用生动的语言、饱满的情感,向人们展现了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包括品德、心灵、内涵与人性等,并总结了一些正确的生活方式与思想,使人的情趣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并净化了人的心灵,进而建立起正确、积极的人文素养。

2017年2月22日,新华网每日电讯刊载一篇名为《东北一些农业合作社宁可多花十倍钱,也要买进口犁》的报道,提出国产犁具技术落后、使用效果差等问题,导致出现了进口高价高端犁具畅销的局面,这一现象折射出我国农机产业大而不强的突出问题,虽然我国是世界第一农机制造和使用大国,但是我国农机技术性能低、产品可靠性差,这一系列问题更加表明了农机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鉴于此,笔者介绍了兵团农机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犁具技术发展及兵团应用现状、兵团犁具生产技术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措施及建议。

(三) 有利于帮助学生塑造高尚美德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大学生趋向于留在发达地区就业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国家一方面要不断扩大发达地区的就业渠道,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大学生到贫困地区或山区就业,特别要加大投资力度,给予去欠发达地区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一定的经济补贴。另外,还要千方百计地开辟更多的就业渠道,如通过使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保障方面持平,把公有、私有社会保障全部社会化,彻底打破“铁饭碗”,消除私营企业职工的后顾之忧,使毕业生去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发生战略性转变。同时,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要与市场需求完全对接,向社会输送急需的人才。

(四) 有利于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能够传承至今的优秀文化,其背后必然蕴含着巨大的能量。我国文化已经经历了五千年的洗涤,且大部分得到了保留与传承,其当前的核心价值已经无法估量。国学经典作品大多以道德、伦理为本体,包含了历代祖先积累下的智慧,不仅要求我们进行学习,还要做到代代相传。通过让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一方面望实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另一方面更希望净化与洗涤小学生的心灵,提升国民人文素养的整体水平。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国学经典的特点

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在选择国学经典知识内容时,应尽量选择一些解说简洁、配图精美的文学作品,让其更加容易理解,进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好奇心。并且教师要引导学生摒弃原来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更加热爱国学经典作品。

(一) 启蒙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学生只有建立良好的学习兴趣,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便要求教师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此,教师可借助黑板报、校务专栏或是文化角等形式,向学生展示国学经典作品的相关内容,进而使学生无论身处教室还是校园,都能感受到浓厚的古代文学氛围。又或是可以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制作手工艺品与诗词小报,不仅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还能展示学生的学习收获。此外针对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诉求,教师也可以讲故事为引,帮助其对相关的学习内容有一个浅显的了解。

(二) 趣味性

小学语文教学是渗透国学经典的一个重要媒介与路径,国学经典在与语文知识进行结合的同时,还能凸显自身的特点。

(三) 开放性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认知水平偏低,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考虑国学经典知识的教学也应是循序渐进的,在不断推进教学进程的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与学习习惯,并实现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

企业最重要的发展战略就是对企业内部各个环节的管理控制,在服装制造的各个过程中要加强监管力度,保障各个阶段的生产制造过程都尽量零失误,使得企业在产品的质量上有保障。此外,企业要积极的响应“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利用国家的优势发展,促进企业的品牌提升。

(四) 过渡性

小学语文教材在选择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古诗文及名人名言时并没有依照统一的教材版本来呈现,因此教师可依照自身的教学需求,进行教学内容的选用与开发,使教育机制更加开放与灵活,为以后的调节工作提供便利。

三、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教学路径

(一) 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是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启蒙阶段,在这一阶段内进行国学经典的诵读,可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作初步感知,并在继承的过程中学习古人的文化素养,感受国学经典作品的语言美感。同时诵读大量的国学经典作品可进一步拓宽小学生的视野,并陶冶其情操,使国学经典的启蒙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考虑到学生喜欢模仿的特点,教师应注意自身的言行,以免对学生造成不好的影响。因为若教师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无法与学生谈古论今,也无法教育学生的。对此,教师应从基础抓起,定期组织一些读书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对阅读一些书籍,同时自己也要阅读一些有益的书籍,通过书写读书笔记或是心得的方式让充分抒发自身的情感,并在读后与学生交流心得。教师之间也可利用课余时间对最近诵读的国学经典作品进行讨论,将其作为一种愉悦身心、提高自身修养的途径。此外,教师也可将国学经典的书本作为一种奖励,放在班级或是校园网供学生自主阅读,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发现国学经典作品均提倡积极、正面的思想,并通过一些通俗易懂的语言,在浅显的故事中表现深刻的人生哲理,这对现代人群有十分突出的教育意义。其中包括的仁爱、孝道、诚信品质,正是当前“00后”“10后”小学生缺失的。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可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学习氛围中建立良好的道德意识,进而塑造高尚的美德。

(二) 以身作则,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

例如在引导学生进行《三字经》的诵读时,教师可先组织一场故事会,在多媒体上播放“孔融让梨”“孟母三迁”等相关图片、视频与文字。学生在通过听故事激发学习兴趣后,便想进一步了解教师接下来所要讲授的内容,进而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又或是在讲解唐诗宋词时,教师可将作者的生平经历、诗中景象、写作背景进行提炼,再转化为故事的形式,让学生更易理解与接受。此外除了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外,教师还可向学生宣教一些刻苦学习、尊老爱幼的古代故事,让其明白读书的好处,激励其发奋读书,并传承我国的优良传统。还有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课下摘抄一些优美词句,并同学间交流读后感,背诵一些精彩片段,之后展示诵读的成果。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起学习古典文学的能力与潜在意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 完善制度,推动诵读活动的顺利开展

只有不断完善相关的教学制度,才能推动诵读活动的顺利开展。在制定制度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其道德意识得到充分激发,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例如可在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中建立“星级评价机制”,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按照不同星级来划分,突出评价的多元化、展示性、广泛性的特点。也可建立“三个一”制度,找到一个合适的诵读伙伴,安排一个轮流导读的机会,引入一些课外的知识,由此做到互相帮助、监督与进步,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加强同家长、学校领导的沟通,建立协同管理制度,实现对小学生全方位的诵读管理,确保其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散步了个把小时,到了姑妈家。姑妈家白天基本没人,姑妈打麻将,姑父在上班。晚上姑父也未必在家,应酬太多。晚点来,才可能碰上姑父。姑父果然在家,姑父越来越胖了,少说有一百八九十斤。瘦弱的小虫唯唯诺诺地坐在姑父面前,显得很渺小。在堂堂局长面前,打工仔本来就很渺小,渺小得可以忽略不计。而在打工者面前,别说是局长,只要是凌州人,有凌州户口的,就很了不起。

(四) 加强引导,实现国学经典在生活中的延伸

小学生正处于记忆力最强的阶段,具有较高的可塑性,有利于高尚人格及文化素养的培养。在这一阶段指导学生诵读国学经典,不仅顺应了其求知的天性,还为以后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此,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应建立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开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诵读时间的选择也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应实现时间的充分利用,稳步提升教学效率。清晨是小学生记忆力最佳的时刻,教师可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晨读时间来诵读国学经典作品,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另外除了晨读时间外,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利用课前、课后或是节假日的时间来巩固诵读内容,必要时还可邀请家长一同与学生诵读国学经典,这样不仅有利于实现国学经典作品的共享,还能加强亲子间的互动,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在这种联动效应下,能够让国学经典走进家庭,促进家长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五) 多元方法,培养学生良好品质与学习能力

在开展经典诵读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年龄特点,始终坚持“只求熟读、不求理解”的原则,让学生从整体上对国学经典有一个良好的把握,并主张及时给予学生鼓励与奖励,多用言语赞美学生,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诵读氛围,让学生喜欢在诵读氛围中学习知识。在这期间,教师还应运用多种诵读方法,包括拍手读、唱读、轮读、小组读等,让学生逐渐爱上诵读国学经典,培养其诵读语感,并在不知不觉中背诵其中的优美片段。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做到反复诵读与循环联系,延续学生的学习热度,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大量研究表示,学生在诵读一段时间的国学经典后,其个人素质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精神面貌也得到了改善,有利于其自身潜能的充分开发与利用,并培养了乐观、自信的性情品德,进而在“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的吟诵乐趣中,受到了教育和启迪。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持续深入的背景下,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都应注重培养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习惯与方法,进而在不断阅读过程中,提升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丰富其知识储备。教师可通过营造氛围、以身作则、完善制度、加强引导、多元方法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进而推动诵读活动的顺利开展,实现国学经典在生活中的延伸,最终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与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潘中喜.沐浴经典 静水流深:引导小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方法刍议[J].小学教学研究,2018(21):71-73.

[2]刘凤华.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7,4(34):353-354.

[3]张丽.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融入国学教育[J].甘肃教育,2017(2):49.

[4]查芸.运用国学经典培养儿童人文素养的实践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6(19):55-56.

[5]魏晓芳.诵读国学经典,提升小学生综合素养:小学低年级开展经典诵读实验回顾[J].学周刊,2015(22):140.

[6]徐敏美,丁利娜.在学生心田播下国学的种子[J].基础教育研究,2015(2):23+25.

[7]杨媛媛.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9(18):116.

[8]朱丽青,郑艺.在小学国学经典诵读中渗透德育[J].中国教师,2019(1):106-107.

①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诵读国学经典 有效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研究》(立项号:GS 【 2018 】 GHB0108)规划课题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颜鲁香,甘肃省兰州市,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西固城第二小学。

标签:;  ;  ;  ;  ;  ;  

颜鲁香:诵读国学经典有效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