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黄酮合成酶论文-冯瑞云,田翔,程宏,王慧杰,梅超

异黄酮合成酶论文-冯瑞云,田翔,程宏,王慧杰,梅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异黄酮合成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蒙古黄芪,密码子偏好性,异黄酮合成酶,聚类分析

异黄酮合成酶论文文献综述

冯瑞云,田翔,程宏,王慧杰,梅超[1](2019)在《蒙古黄芪异黄酮合成酶基因密码子偏好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异黄酮是只局限于豆科蝶形花亚科等极少数植物中的一种植物性雌激素,异黄酮合成酶(IFS)是苯丙氨酸分支代谢途径——异黄酮代谢途径的关键酶。为了解蒙古黄芪IFS基因密码子的使用特性,采用CodonW,SPSS软件及EMBOSS在线程序分析蒙古黄芪IFS基因密码子的偏好性,并分别与14个物种的IFS以及模式生物基因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蒙古黄芪IFS基因的密码子选择偏性较弱且较偏好以A/T结尾,而物种间IFS密码子选择偏性则存在一定差异;进化树分析表明,基于IFS编码序列聚类结果比密码子使用偏性分类结果能更准确地反映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密码子使用频率比较结果发现,酵母真核表达系统更适用于蒙古黄芪IFS基因异源表达系统建立,而蒙古黄芪IFS基因与模式植物基因组之间密码子使用偏性差异较小,尤其拟南芥可能为该基因转基因研究最为理想的受体。(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何志敏,扈麟,聂平,钟庆元,鲁双庆[2](2018)在《忍冬属黄酮合成酶基因FNSII的SNP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挖掘鉴别金银花与山银花的黄酮合成酶基因(flavone synthase II gene,FNSII)SNP位点,以基源确定的5个忍冬属(忍冬、灰毡毛忍冬、红腺忍冬、黄褐毛忍冬、华南忍冬)共计12个样本为研究对象,采用同源克隆法从各忍冬属植物中克隆FNSII基因,分析不同忍冬属植物中的SNP位点。结果显示:克隆分离到的各忍冬属FNSII基因的同源性和相似性高达95%以上;成功克隆获得红腺忍冬、黄褐毛忍冬和华南忍冬的FNSII序列;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获得的忍冬属序列与基源鉴定结果一致;通过序列比对,从12个样本中克隆得到的20条FNSII序列中鉴定到38个SNP位点,其中19个SNP位点可用于区分各种属,依据各种属间SNP的差异进行分型,获得5种基因型。(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杨总应,蒋向辉[3](2018)在《金银花黄酮合成酶LjFNS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染色体步移的方法,首次从金银花中克隆得到LjFNS的基因组全长序列,并根据基因特异性引物克隆得到LjFNS的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简称CDS)。LjFNS基因全长为1 701 bp,有2个内含子和3个外显子。编码序列长1 593 bp,编码530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金银花LjFNS基因编码的CDS序列与拟南芥LOC9307309基因CDS序列相似度达89%。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LjFNS基因编码蛋白中含有亚铁血红素配合基结合位点,属于细胞色素P450家族,蛋白含有跨膜结构域。LjFNS基因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分析结果显示,LjFNS在金银花中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与时间特异性,在白花中的表达量最高,表明该基因的表达可能与花的发育紧密相关。(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王平平[4](2018)在《苔类植物羟基肉桂酰转移酶功能鉴定和黄酮合成酶催化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苔类植物作为最早出现的高等植物类群,在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过程中,会遇到紫外线增强和缺水的阻碍。苔藓植物进化产生了一些特殊的生理结构以适应陆生环境,包括苔类植物表面存在的角质层,可用来防止体内水分的流失和紫外线的侵害。大多数陆生植物的地上部分都有角质层覆盖。角质层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角质层中含有脂质聚合物,大多是由芳香族化合物和脂肪族化合物通过酰基转移酶酯化而生成的。在一些高等植物中已经鉴定了一些与角质层的生物合成有关的酰基转移酶,这类酶属于BAHD/HXXXD酰基转移酶家族。目前,苔藓植物中还未对该类酶进行研究。本实验对蛇苔(Conocephalum connicum,SRP076966)、小蛇苔(Conocephalum.japonicum,SRP078647)和楔瓣地钱(Marchantia emarginata,SRP078649)的转录组测序数据库进行筛选,找到叁个注释为BAHD/HXXXD家族的基因,分别将其命名为CcHFT、CjHFT与MeHFT。用MeHFT序列在NCBI上搜寻江南卷柏(Selaginella moellendorffii)和小立碗藓(Physcomitrella Patens)的基因组数据库时,发现了与MeHFT同源的基因各一个,分别命名为SmHFT和PpHFT。将五个全长基因分别从植物中克隆出来并构建入原核表达载体。体外酶活实验中,发现CcHFT、CjHFT、MeHFT和SmHFT的最适底物均为阿魏酰辅酶A和1-十二烷醇。而PpHFT的最适底物为咖啡酰辅酶A和十六羟轻基棕榈酸。利用烟草下表皮瞬时表达对MeHFT进行了基因的亚细胞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其定位于细胞质中。对蛇苔、小蛇苔、楔瓣地钱和江南卷柏的植物细胞壁的成分进行分析发现,芳香化合物主要是对香豆酸甲酯和阿魏酸甲酯,烷烃部分以十六烷醇和十八烷醇为主要成分。苔类植物有着丰富的次级代谢产物,包括黄酮、木脂素、萜类、香豆素和联苄等化合物。其中黄酮类化合物有着重要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价值,比如抗氧化、抗菌、抗炎、抗癌、抗过敏和抗细胞毒等作用。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在高等植物中已经研究的较为清楚,在很多高等植物中都已克隆和鉴定了相关基因,其中黄酮合成酶和黄烷酮-3-羟基化酶是黄酮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的氧化酶,二者的催化功能及进化关系尚有待阐明。本实验室前期研究中,从苔类植物中克隆并鉴定了六个I型黄酮合成酶(FNSI),在小立碗藓和江南卷柏中各克隆鉴定了一个同时具有黄酮合成酶和黄烷酮-3-羟化酶(F3H)功能的酶,在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中又分别克隆并鉴定了六个黄烷酮-3-羟化酶。在这些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对已有的基因MpFNSI2、MeFNSI 2、CjFNSI 2、CcFNSI 1、CjFNSI 1、PaFNSI 1、PpFNSI、SmFNSI、GbF3H、PsF3H、PrF3H、AtF3H、MtF3H和AtrF3H进行了序列比对以及同源模拟,发现了一个氨基酸位点,注为“星位点”,它与底物柚皮素的A环在空间上相近,推测该位点可能与底物的催化活性有关。苔类植物中的几个FNSI酶在该位点上是酪氨酸Y,在小立碗藓和江南卷柏中的FNSI/F3H基因上,该位点分别是甲硫氨酸M和苯丙氨酸F。在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中的六个F3H基因中,该位点均是脯氨酸P。将这些基因分为叁类,第一类是FNSI,第二类是FNSI/F3H,第叁类是F3H。通过将叁类基因中的“星位点”Y、M、F和P互相之间进行突变,鉴定突变蛋白的体外催化功能,结果表明该“星位点”是决定酶催化功能和演化的一个关键氨基酸。将CjFNSI 1和CjFNSI 2转入模式植物拟南芥中,对纯合子转基因和野生型种子进行底物饲喂实验并对幼苗中黄酮成分进行了测定,发现CjFNSI I和CjFNSI 2的过表达植物中芹菜素的含量高于野生型,结果说明CjFNSI 1和CjFNSI 2在植物体内功能和体外酶活功能一致。(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20)

贾聪俊[5](2016)在《红叁叶异黄酮合成酶基因TpIFS的单倍型变异分析及异黄酮近红外测定模型的建立与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红叁叶因富含具有一系列保健价值的异黄酮类化合物而备受关注。然而异黄酮合成酶的有无及活性大小则直接影响红叁叶能否合成异黄酮类物质以及合成能力的大小。本文通过对来自欧洲、亚洲、美洲及大洋洲的不同类型的红叁叶材料的异黄酮合成酶基因TpIFS的遗传多样性及单倍型多样性进行分析,为后续基于候选基因TpIFS的关联分析提供基础;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结合傅里叶近红外光谱技术,辅之以化学计量法建立了红叁叶异黄酮含量测定的近红外模型,为后续红叁叶种质材料异黄酮含量的大批量快速测定奠定了技术基础。现得到如下结果:1、采用流式细胞术结合染色体计数鉴定了108份候选材料的倍性,鉴定出10份四倍体材料,98份二倍体材料。挑选出的二倍体材料供后续单倍型分析。2、通过直接测序,获得了98份材料414个单株的长为1842bp的TpIFS基因序列,其中包括部分20bp的5’UTR,900bp的外显子1,123bp的内含子,675bp的外显子2和124bp的3’UTR。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共包含140个SNP位点和23个插入缺失突变位点,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0.00524。其中编码区85个SNP位点,14个插入缺失位点,非编码区55个SNP位点,9个插入缺失突变位点。此外,在140个SNP中发现29个位点存在一定频率的杂合子且多以T/C杂合形式存在。3、414个单株共分为350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0.9982。通过对5个主要变异位点进行单倍型划分,414个单株共划分为36种单倍型,且大部分单倍型为不同来源或不同类型材料共有,没有明显的地理界限或材料特性。4、建立了红叁叶10种异黄酮组分及总异黄酮含量的近红外测定模型。运用总异黄酮近红外模型测定了286个单株的总异黄酮含量,平均为9.18mg/g。按照不同地理来源分,美洲种质材料的总异黄酮含量高于亚洲,欧洲材料的异黄酮含量最低,但差异都不显着;按照不同材料类型分,不同类型间总异黄酮含量差异不显着。5、结合单倍型数据和异黄酮含量数据,表明TpIFS并未受到人们有计划的选育,因此呈现出极高的遗传多样性。因此,红叁叶异黄酮含量性状具有很大的改良空间。供试材料中不乏一些异黄酮含量极高的种质材料,后续可以通过基于候选基因的关联分析鉴定出TpIFS的优异等位变异。(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6-05-01)

王冰洁,李厚华,王亚杰,高艳,付婉艺[6](2015)在《水母雪莲黄酮合成酶FNSII基因克隆及其在3种细胞系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母雪莲是中国传统珍稀药材,其主要活性成分之一木犀草素具有预防和治疗癌症的功效。以水母雪莲绿色细胞系为试材,采用RT-PCR和RACE-PCR方法获得1个水母雪莲FNSII基因cDNA全长,命名为SmFNSII(GenBank登录号为KF170286)。序列分析结果表明:SmFNSII全长1 710 bp,包含34 bp的5?非编码区、125 bp的3?非编码区和1个长度为1 551 bp编码516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SmFNSII属于细胞色素P450 CYP93B亚家族单氧化酶。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SmFNSII氨基酸序列与同科植物毛山柳菊的亲缘关系最近,相似性达87%以上。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SmFNSII在白色、绿色和红色细胞系均有表达,红色系中的表达量最高,白色系中表达量最低,此结果与高效液相色谱分析3种颜色细胞系中木犀草素含量结果一致。构建pET-SmFNSII原核表达重组质粒,并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诱导蛋白大小与预期一致。通过筛选FNSII基因表达水平高、高产木犀草素的水母雪莲细胞系和植株,可培育抗炎抗癌活性较高、具有高保健功能的雪莲生药新品种。(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12期)

姬长媛[7](2015)在《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及大豆异黄酮相关合成酶基因转基因大豆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Glycine max(L.)Merr)最早起源于中国,到目前为止已有五千余年的栽培历史。如今,作为在全世界广泛种植的重要粮食、油料作物,对其品质产量的改良刻不容缓。转基因技术的使用可以加速对大豆优质品种的培育,选育出更适合消费者食用的优质大豆。异黄酮(isoflavone)是高等植物苯丙烷类次生代谢产物中的一种,在预防疾病如癌症﹑骨质疏松症﹑心脑血管等常见病方面具有良好功效,近年来引起医药卫生﹑食品﹑农业等领域科技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异黄酮就是来自大豆和各种豆制品中。因此,通过对代谢途径中相关合成酶基因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异黄酮合成途径是植物类黄酮代谢途径的一个分支,部分参与异黄酮合成的酶的表达量的改变或表达功能的丧失及酶的失活都将直接影响到黄酮类代谢产物的量。大豆异黄酮合成酶(IFS2)、查尔酮合成酶(CHS)和查尔酮异构酶(CHI)是大豆异黄酮合成路径的关键酶,对异黄酮合成起到关键作用,可以直接影响异黄酮的合成量。由于大豆再生频率低遗传转化困难,本研究对已初步建立的大豆吉林47的农杆菌介导子叶节转化体系进行了优化。研究可能影响的因素,从萌发方式和时间、侵染时不同的划伤方式、共培养阶段外植体的摆放方式、芽诱导与芽伸长过程中添加不同的生长调节剂等方面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大豆吉林47子叶节萌发选择液体营养液培养基,萌发13~14h;侵染时采用普通划伤和浸泡菌液划伤的两种方式,通过对共培养后的GUS染色效率统计,沾菌液划伤可以提高农杆菌在切口的附着率,从而提高侵染效率;通过共培养过程中外植体的摆放方式,可以得出切口水平向上摆放时有利于外植体的芽诱导率。在芽伸长阶段加入浓度为50mg L-1的Asn和Gln、5ug L-1的叁十烷醇可以有效促进芽伸长率和生长速度。在生根阶段,在3/8的MSB培养基内加入0.5mg L-1的IBA的为可以有效提高生根状态。按以上优化后的方法对大豆吉林47进行子叶节转化,并对含有IFS、CHS、CHI的吉林47、吉林35和威廉姆斯82进行转基因植株进行验证。对T1、T2、代植株进行PCR检测,对得到的T2代植株进行Basta叶片涂抹检测、Bar试纸条和Western blot蛋白检测,均可检测出阳性植株,证明目的基因已经转入大豆基因组中。对大豆品种吉林47、吉林35、威廉姆斯82的转异黄酮相关合成酶基因(IFS2、CHS8和CHIⅡ)的植株后代用HPLC检测异黄酮含量。结果表明,叁个品种转基因植株异黄酮含量均有提高。在吉林47和吉林35两个品种中,IFS基因对异黄酮提高最大,CHS基因对异黄酮提高量影响次之,CHIⅡ提高最小。(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5-06-01)

魏新翠[8](2015)在《油用牡丹类黄酮合成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凤丹’牡丹和紫斑牡丹为芍药科芍药属多年生灌木,它们因出油率高、油质优良而被选作油用牡丹。油质中含有很高的亚油酸、亚麻酸、油酸等脂肪酸成分,具有抗癌、抗衰老、预防糖尿病等功能。油用牡丹品质优良,具有很高的开发潜质,但常规生产中却存在着去壳困难的问题,限制了其应用范围。研究表明,在油用牡丹中,控制种皮黑色和涩味的主要成分可能是类黄酮物质,其中控制颜色的是花青苷,控制其涩味的是单宁。因此,从分子角度入手,通过调解控制种皮颜色和涩味的基因,将有望成为在根本上解决牡丹籽油颜色和涩味问题的方法,从而促进油用牡丹的应用。本实验以‘凤丹’牡丹和紫斑牡丹种子作为材料,进行了色素分析和类黄酮合成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结果表明:1、‘凤丹’牡丹种皮色素成分主要是矢车菊素-半乳糖苷;2、‘凤丹’和紫斑牡丹的花色素合成酶基因(Anthocyanidin synthase,ANS)基因全长为1065 bp,共编码354个氨基酸。其中,‘凤丹’的ANS蛋白的相对分子量为40.4755 kDa,等电点是5.42,紫斑牡丹相对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为:40.4496 kDa,5.74。二者均含有一个PLN03178功能域。二级结构由α-螺旋、随机卷曲、β-旋转以及延伸链组成。亚细胞定位为细胞质的可能性最大;3、通过参照植物品种山茶、山梨、大豆等的无色花色素还原酶基因(Leucoanthocyanidin reductase,LAR)和花青素还原酶基因(Anthocyanidin reductase,ANR)基因的保守序列,分别得到油用牡丹的LAR和ANR的基因片段。通过同源对比得知,二者可能为油用牡丹相对应基因的一部分;4、使用实时荧光定量法对ANS基因在‘凤丹’牡丹5个花期的表达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ANS基因在‘凤丹’开花过程中的表达情况呈先下降后上升又下降的趋势,其中盛花期表达量最高,末花期表达量最低,ANS基因的表达量与花瓣颜色深浅相对应,间接验证了ANS基因对种皮颜色的调控;5、成功构建了油用牡丹ANS基因重组载体T-mANS。(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陈逸云,王枫,徐志胜,谭国飞,李梦瑶[9](2014)在《芹菜黄酮合成酶Ⅰ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3个芹菜材料六合黄心芹、津南实芹和美国西芹,分别从中克隆了合成黄酮类化合物的关键酶基因——芹菜黄酮合成酶I基因(AgFS I)。该基因全长均为1 616 bp,含有359 bp的内含子I和190 bp的内含子II。芹菜AgFS I基因编码355个氨基酸,属于20G-FeII_Oxy超级家族。序列分析结果显示,3种芹菜中AgFS I基因在核苷酸水平上有5个碱基的差异,编码的氨基酸有5个位点的差异。芹菜黄酮合成酶I(AgFS I)与其他来源植物的FSI氨基酸多重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该酶具有高度保守性。对AgFS I进行进化树分析,氨基酸序列的疏水性/亲水性分析,叁级结构预测与分析,结果显示AgFS I与同属于伞形科的胡萝卜和孜然芹的FSI进化关系最近,AgFS I属于疏水性蛋白质,3种芹菜AgFS I的空间结构相似。(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孙小琳[10](2014)在《金银花黄酮合成酶Ⅱ部分序列变异特征及其木犀草苷含量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首先,将不同种质的金银花样品,忍冬属内不同忍冬品种,科属间不同中药材植物的木犀草苷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基因FSⅡ的部分序列进行比对,总结其变异特征;然后,测定这些不同种质金银花中木犀草苷的含量,分析样品之间含量变化的差异规律;最后结合分子生物实验结果和含量测定实验结果,分析FSⅡ基因多态性与木犀草苷表达量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方法:首先,以NCBI上已报道的金银花FSⅡ基因的部分编码区序列为根据,设计特异性扩增的引物,分别提取各个样本的总RNA,通过逆转录和PCR扩增,经测序获得金银花FSⅡ基因的部分编码序列,并利用MEGA5.0软件和NCBI的Blast功能对样品及实验涉及到忍冬品种和其他中药材的该段序列进行综合比对分析;然后,用超声的方法提取有效成分,摸索并确定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实验条件参数,经过方法学验证后,测定对应的各个种质金银花样品的木犀草苷含量,并且对含量数据进行初步的对比和简单的归纳。结果:1.金银花样品FSⅡ基因部分序列的获得:将提取出来的各个样品总RNA分别进行检测,所有样品RNA的完整性、纯度、浓度都符合要求。逆转录后利用特异性引物PCR扩增FSⅡ基因,电泳检测其PCR产物条带均符合预期大小,而且特异性高。测序后利用NCBI的BLAST功能进行序列的相似性比较,确定了获得的cDNA部分片段就是金银花FSⅡ基因的cDNA部分编码区序列。2.金银花种内变异:在药典规定的金银花药材植物的20个栽培品种中并未体现出差异,但是其中21号样品(九绿一号)和22号样品(红银花)在本文所分析的部分序列中,有一个位点上发生了错义突变。3.忍冬属内变异:上述两个发生突变的序列中突变位点的碱基反而与大多数忍冬品种一致。红腺忍冬在多个位点上都发生了碱基突变,但其中有叁个位点是错义突变,另外两个位点则是同义突变,没有引起氨基酸的改变。在不同的忍冬品种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的相对远近,灰毡毛忍冬与忍冬的亲缘关系关系相对较近,而红腺忍冬与其他忍冬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另外,所有忍冬品种的FSⅡ氨基酸序列在亚铁血红素结合区这一保守区内均无突变。4.科属间变异:将已报道的部分中药材FSⅡ基因片段(包括金银花FSⅡ部分序列)作比对,结果表明FSⅡ基因在不同物种之间差异非常明显,但是基本遵循物种的亲缘关系远近。5.木犀草苷含量测定:确立了金银花木犀草苷含量测定的适宜HPLC参数条件(包括供试品制备方法、流动相的选择、检测波长的选择等)。测得了22个金银花栽培品种样品的木犀草苷含量值。由于药典对金银花中木犀草苷的含量有所规定,因此实验结果按所有样品的木犀草苷含量值大小进行初步划分,大致分为不符合药典要求、符合药典要求、含量值非常高叁个类型。结论:1.FSⅡ基因编码区序列在金银花不同种质间、不同忍冬品种间以及科属间均存在一定的多态性。2.不同种质的金银花样品木犀草苷含量差异比较大,但其规律并不明显。3.单从本课题的实验数据分析,研究所涉及的部分序列范围内并没有体现出明显的与木犀草苷含量变化的相关性,但是本文针对木犀草苷含量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较细致的分析。(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4-06-01)

异黄酮合成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挖掘鉴别金银花与山银花的黄酮合成酶基因(flavone synthase II gene,FNSII)SNP位点,以基源确定的5个忍冬属(忍冬、灰毡毛忍冬、红腺忍冬、黄褐毛忍冬、华南忍冬)共计12个样本为研究对象,采用同源克隆法从各忍冬属植物中克隆FNSII基因,分析不同忍冬属植物中的SNP位点。结果显示:克隆分离到的各忍冬属FNSII基因的同源性和相似性高达95%以上;成功克隆获得红腺忍冬、黄褐毛忍冬和华南忍冬的FNSII序列;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获得的忍冬属序列与基源鉴定结果一致;通过序列比对,从12个样本中克隆得到的20条FNSII序列中鉴定到38个SNP位点,其中19个SNP位点可用于区分各种属,依据各种属间SNP的差异进行分型,获得5种基因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异黄酮合成酶论文参考文献

[1].冯瑞云,田翔,程宏,王慧杰,梅超.蒙古黄芪异黄酮合成酶基因密码子偏好性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9

[2].何志敏,扈麟,聂平,钟庆元,鲁双庆.忍冬属黄酮合成酶基因FNSII的SNP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3].杨总应,蒋向辉.金银花黄酮合成酶LjFNS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8

[4].王平平.苔类植物羟基肉桂酰转移酶功能鉴定和黄酮合成酶催化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8

[5].贾聪俊.红叁叶异黄酮合成酶基因TpIFS的单倍型变异分析及异黄酮近红外测定模型的建立与利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

[6].王冰洁,李厚华,王亚杰,高艳,付婉艺.水母雪莲黄酮合成酶FNSII基因克隆及其在3种细胞系中的表达[J].生物工程学报.2015

[7].姬长媛.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及大豆异黄酮相关合成酶基因转基因大豆的鉴定[D].吉林大学.2015

[8].魏新翠.油用牡丹类黄酮合成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9].陈逸云,王枫,徐志胜,谭国飞,李梦瑶.芹菜黄酮合成酶Ⅰ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J].江苏农业学报.2014

[10].孙小琳.金银花黄酮合成酶Ⅱ部分序列变异特征及其木犀草苷含量变化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标签:;  ;  ;  ;  

异黄酮合成酶论文-冯瑞云,田翔,程宏,王慧杰,梅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