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思源:我国职业同一性研究现状与反思论文

何思源:我国职业同一性研究现状与反思论文

摘要:国内对职业同一性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该问题逐步进入研究者的视线。研究者们基于不同的视角对职业同一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其中职业同一性的概念、测量、水平以及各类影响因素是主要研究热点。反思相关研究,可以看出我国职业同一性研究的跨文化适应性较薄弱,大学生是主要研究对象,以定量研究为主,研究范围集中于个体人格因素。未来研究有待扩大研究对象,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拓宽研究范围,进行本土化探索和原创性理论构建。

关键词:职业同一性;研究综述

2019年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 “多管齐下稳定和扩大就业”,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旨在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导向。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纵深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加快,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就业难这一问题愈发突出。除去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等因素,个体缺少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形成高度的职业同一性是其重要原因。梳理和分析我国职业同一性研究现状,对于帮助个体进行职业定向,预测未来职业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能够为我国职业教育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和理论价值。

一、有关职业同一性内涵与界定的分析

埃里克森被誉为“同一性之父”,是首位全面系统地阐释自我同一性理论的心理学家。国内许多研究者将同一性理论引入职业发展研究领域,而职业同一性的概念是首要探讨的问题。但由于不同研究者对于职业发展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存在差异,因而对职业同一性持有不同的理解,大致可以分为结果倾向和发展倾向两类。

(一)结果倾向

结果倾向认为,职业同一性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目标、兴趣和才能有清晰而稳定的认识,当个体职业同一性水平较高时,就有能力和信心在两难情境中做出满意的选择。该定义强调了职业同一性是个体在认识自我和职业环境后产生的一种结果,具有相对稳定性。国内研究者大多持此观点,如袁丽丽[1]、李新月[2]等。

(二)发展倾向

发展倾向则认为,职业同一性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生成过程,并非是一个稳定不变的结果。他们强调,职业同一性是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成熟的概念,个体使用这个概念将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与可接受的职业目标联系在一起,同时该概念也会随着社会学习的进行而发生改变。如宋仕婕认为职业同一性是个体在寻求职业发展过程中对自身职业定位的思考和确认,当这种确定性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时,可以区分出个体不同的职业同一性状态[3]。

二、有关职业同一性测量的分析

(一)职业同一性量表的修订

国内对职业同一性的研究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具有权威性的本土化职业同一性评估工具,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领域的开拓。国内早些修订使用的量表只有Holland的 《职业认同量表》(MyVocationalldentityScale,VIS) 和Melgosa的《职业同一性量表》(OccupationalldentityScale,OIS)。袁丽丽首对VIS进行翻译和修订[4]。但VIS是单维结构,还不能测量出个体职业同一性的所处状态或过程。而Melgosa的《职业同一性量表》OIS可测量出达成、延缓、早闭、扩散这四种职业同一性状态。但该量表亦存在缺陷,它未能揭示职业同一性的形成过程和各状态之间复杂的转换过程。我国也有少量研究引进并使用OIS量表,如蒋璐[5]、彭波[6]。

从研究背景上看,职业同一性的研究适应性不强。现有的研究中还未发现有研究者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出职业同一性的本土化理论体系。无论是理论渊源还是测量工具,我国关于职业同一性的研究基本都是源自西方,个别研究者探索了职业同一性量表的本土适应性,虽然结果显示量表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但因其理论基础源于国外,尚不足以说明问题。即使有一些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也是在大的西方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这给我国开展职业同一性的研究造成不可避免的局限。

(二)职业同一性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无论是早期的VIS或OIS,还是近些年的PISQ或VISA,国内有关职业同一性的量表无一不是由国外引进的。由于中西方社会环境有差异,文化风俗不同,价值观念有别,将其引入国内来测量个体的职业同一性,则须对其信效度进行检验。彭波[9]和张玲燕[10]分别对大学生职业同一性量表(OIS)和职业同一性状态问卷 (PISQ)进行了信效度检验,经检验得出结论:大学生职业同一性量表(OIS)和职业同一性状态问卷 (PISQ)中文版均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用于评估个体职业同一性发展水平。

三、有关职业同一性水平的分析

(一)职业同一性的总体水平

对于职业同一性水平的研究,研究者主要从大学生这一群体来进行考察。从总体上看,我国大学生职业同一性水平较低。职业类型与社会职业角色的丰富性,学校职业教育的不到位以及各种内部影响因素,使得大学生在面临职业选择时易出现困惑与迷茫,无法进行职业定位。范泽平等的研究结果显示职业达成型被试还未占到总体的四分之一[11]。蔡妍的研究显示绝大部分大学生的职业同一性尚处于探索思考阶段,处于职业达成状态的只有17%[12]。在袁丽丽的研究报告中,职业同一性的平均分为8.29[13];吕雪皎的研究报告中,职业同一性的得分为8.37[14];李新月的研究结果中,大学生的职业同一性的总体水平较低,平均分为7.67[15]。职业同一性的量表总分为18分,这些研究结果的得分均未达量表总分的一半,说明大学生的职业同一性水平较低。但也有研究者认为我国大学生的职业同一性水平较高。徐英哲[16]、蒋璐[17]的研究显示大学生的职业同一性处于中上水平。这些研究结果之所以不一致,其原因可能是:第一,职业同一性问卷的差异;第二,研究对象的差异;第三,外部环境的差异。

(二)职业同一性水平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4.研究范围狭窄

合作结构的建立,需要合理分组作为打破传统教学方式格局,实现学生交流面扩展,营造合作学习良性氛围,实现学生物理理论知识教学和实验教学效果最大化.通过合作学习实现学生面对面交流,同时有均等的价值参与社会实践,并在学生自信和交流能力上具有同步提升价值.为保证合作活动有效、公平的开展,需要师生共同制定规范约束小组成员在合作当中的行为,且需要严格执行.

四、有关职业同一性相关因素的分析

(一)个体差异与职业同一性

许多研究者认为,个体职业同一性的发展水平与个体的身心发展状况和所处环境密切相关,从而也导致了职业同一性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1.效能感

多位研究者探讨了效能感与职业同一性之间的关系,虽出发角度不同,但结果基本一致:效能感与职业同一性存在正相关。杨倩仪等的研究结果表明,本科生的自我效能感能直接影响和通过专业认同间接影响职业同一性[20]。范朝霞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职业同一性和择业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21]。李新月的研究表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五个分维度分别与职业同一性量表的四个分维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2]。在蔡妍的研究中,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同一性的达成存在显著正相关[23]。刘淑晓认为,一般自我效能感和职业达成、职业弥散对学业投入具有直接的预测作用,且自我效能感在职业达成、职业弥散与学业投入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24]。

1.进行本土化探索,提高研究适应性

1.研究适应性不强

3.其他相关因素

2)基于PLC的给排水控制系统可通过考虑水位及压力控制原则,使水泵运行中的自动转换操作得以实现,从而延长给排水控制中水泵的使用寿命;

(二)外部差异与职业同一性

1.家庭环境

对于家庭环境与职业同一性之间的关系,研究者们从家庭活动组织、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文化水平、家庭结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家庭作为个体整个成长过程中接触最多的外部环境,从多方面影响着个体的职业同一性状态。如吕雪皎研究得出家庭成员之间情感联系越紧密,家庭活动组织化水平越高,则个体职业同一性水平越高[30]。刘淑晓经研究认为个体职业达成的平均分数在人均月收入不同的家庭中存在显著差异[31]。彭红琴等的研究结果显示父母学历高低不同的个体在职业决策与职业兴趣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32]。杨倩怡等研究发现,是否为独生子女这一变量能够调节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专业认同的关系,进而影响职业同一性[33]。可见,家庭环境与个体职业同一性的发展密切相关,家庭环境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个体职业同一性的形成和发展。

2.社会行为

存在的问题:(1)系统中的费用管理模块没有真正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无法实现真正意义的培训全过程网上管理。模块中设置的《高培党校培训班(项目)预算收支表》项目不全,没有全面囊括培训办班的所有收支项目,而且该表未实现网上签批,致使其在各部门中流转,增大了业务人员工作量。预算数据没有和财务部门的实际收支数据在同一信息平台关联,无法实现数据的网上实时自动管控和分析预警。(2)由于该系统开发人员工作原因,无法保证系统长期地优化改进与日常维护。

个别研究者将研究视角转向个体的社会行为,从个体的实践活动来考察与职业同一性的关系。如彭红琴等研究了大学生兼职与职业同一性之间的关系。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职业同一性的总量表与兼职收入的用途上存在相关,职业同一性中的能力评价与兼职后有无进行经验总结、兼职收入的用途存在相关;职业同一性中的职业决策与兼职收入的用途存在显著相关[34]。总体来讲兼职与职业同一性之间的相关程度并不高。

五、对我国职业同一性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一)对已有研究的反思

主观幸福感作为个体内在的一种情感体验,可以表现出成功的积极体验和失败的消极体验这两种不同的状态,但不论是何种状态的主观幸福感都与职业同一性存在相关关系。有研究者认为,大学生职业同一性达成型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如蒋璐[25]。邱丽煌的研究进一步表明,职业同一性的达成与主观幸福感的提升是正相关关系,主观幸福感的提升能较好地预测职业同一性的发展,而领悟社会支持在这二者之间起中介作用[26]。

除了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国内研究者也积极地探讨了其他人格变量同职业同一性之间的关系。于珺珺探讨了自立人格对情绪障碍性职业未决的影响。其研究表明,职业同一性、职业自我概念在自立人格与情绪障碍性职业未决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显著,在对职业自我概念的预测强度上,职业同一性大于社会支持[27]。徐英哲的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我分化、希望和职业同一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28]。刘淑晓则研究了学业投入与职业同一性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职业达成和职业早闭与学业投入的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职业弥散和职业延缓与学业投入的部分维度呈显著负相关[29]。

近年来,职业同一性测量工具主要有Mancini的 《职业同一性状态问卷》(ProfessionalIdentity StatusQuestionnaire,PISQ)和Porfeli的《职业同一性状态量表》(VocationalIdentityStatusAssessment,VISA)。PISQ的优势在于将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均纳入到职业同一性中,综合考察个体和社会这两种因素对职业同一性发展的影响。但张玲燕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PISQ进行修订时,发现“职业归属感”与“认同承诺”这两个因子合并,可见其不能清晰地区分出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7]。VISA除了可以测得除Marcia理论中的四种同一性状态外,还可测得探寻性延缓和未分化两种状态,因而更具创新性和全面性。在国内,宋仕婕引进VISA,通过两轮施测和修订后最终形成了正式版的《职业同一性状态量表》[8]。

2.研究对象不广

从研究对象上看,职业同一性的研究对象不广。国内研究者在对职业同一性进行研究时,研究样本以大学生为主,鲜有针对毕业生或是职场人士的研究。且在大学生群体中,研究者大多聚焦于本科生,少量涉及职校生,硕士生、博士生的职业同一性研究仍是空白。样本的代表性和丰富性反映了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普适性,我国目前的职业同一性研究还只能窥探大学生这一群体的职业同一性状况,不能覆盖至各类人群,因而样本多样化的调查研究仍有待开展。

这样,传统理论的、传授的及教师主导的学习经历便变为实践的、发现的及自我主导的新方法,更为有效。在观察这一转变时,我们会看到一个重要的转变,即把学和教的程序倒转来:不先教本来想教的知识,而是提出问题并提供环境,让学生自己先发现知识,然后巩固它作为学习。

3.研究方法单一

从研究方法上看,职业同一性的研究方法单一。描述性研究和定量研究都有,主要采用的是定量研究。国内对职业同一性的研究一般采用问卷调查法,这种方法的局限在于只能描述总体现状,并不能对各种调查结果进行追踪研究,从而难以获得结果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另外,问卷法只能横向获得个体当时的认识和看法,而职业同一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个体在不同阶段的职业同一性水平存在差异,因而仅仅依靠问卷法无法纵向研究个体职业同一性的生成及演变,不能获得个体职业同一性的内在发展机制。

(2)降低了运行成本。改造后,行车仅做检修用,行车电耗减少了;使用洗水去洗涤带式过滤机滤布既可节约用水,也可防止系统内水量膨胀;碱液喷淋淋洗工艺按气量130000Nm3/h、酸雾初始浓度400mg/m3、排放浓度浓度40mg/m3,年消耗NaOH (100%)300t,约为 96 万元。电除雾工艺按同等含酸雾废气条件,电除雾捕收酸雾产生的废酸按全部采用石灰中和方式处理,年需消耗石灰433t,费用约为15万元。综合比较,电除雾工艺每年运行费用要较碱液喷淋淋洗工艺节约80万元。

脑血管疾病与睡眠障碍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在临床观察和细胞及生化水平上都有研究证实两者的相关性。急性脑卒中发生后睡眠障碍的发生率高[18-19],其中脑血管屏障相关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炎性细胞、星形胶质细胞、血管周细胞)可能参与到睡眠障碍诱发脑血管疾病的过程[20],但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另外,脑动脉硬化患者的睡眠质量会影响其生存质量,导致心理及生理功能受到影响[21]。而长期的睡眠障碍甚至会影响患者的治疗,从而导致脑动脉硬化的进展,成为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22-23]。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能够早期发现颅内血流动力学的异常,对OSAHS病人的诊疗具有重要意义[24]。

为了进一步了解职业同一性水平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研究者们分别从性别、专业、年级、家庭所在地、是否独生等几个不同方面来对职业同一性水平进行探究。虽然男女个体的生理结构和发展步调不同,但在李新月的研究中,男女大学生在职业同一性水平及其各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可见,无论是男大学生还是女大学生,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他们所面临的就业压力相当,职业同一性水平基本一致。且在李新月的研究中,大学生的职业同一性及其各维度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其研究显示大四的学生在职业兴趣、职业决策、职业目标稳定性三个维度上平均分最高,而在职业同一性总量表和能力评价的分维度上,大一的学生平均分最高[18]。然而,研究者对于年级与职业同一性之间的关系还存在争议,尚未达成共识。比如于珺珺认为职业同一性水平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另外,职业同一性水平在是否是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上的得分皆存在显著差异[19]。

从研究范围上看,职业同一性的研究范围狭窄。国内关于职业同一性的研究大多聚焦于个体人格因素,如自我效能感、完美主义,少量涉及环境因素。职业同一性存在于个体心理状态之中,必然受到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双重影响,因而人格变量、环境因素和职业同一性这三者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是否能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三者关系仍有待后继研究者进行探讨和分析。

更为关键的是,电商平台直接对接农户做C端,缩短了中间环节、减少了流转费用、节省了利润,溢出的利润与农户分享、使农户收益。“这些电商平台进来农资环节之后,可以提供一整入的种植技术和农业服务,而不仅仅是肥料。相对来说形成了一个封闭体系。”一位企业老总直呼惊出一身冷汗。显然,传统渠道伤不起!

(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2.主观幸福感

我国对职业同一性的研究有待进行本土化探索,构建适应本土的理论体系。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讲,本土化一直是我国的重要追求目标,未来的研究有待探讨职业同一性对于跨文化的适应性,为职业同一性的本土化研究提供依据。另外,研究者在现实生活中应努力将职业同一性的实践问题提炼成科学研究问题,进而转化为理论课题,避免在借鉴国外经验时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从职业教育的角度来讲,只有当职业同一性研究适应我国的社会环境和个体发展时,才能真正有助于个体进行职业定位,提高职业同一性水平。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大背景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无法顺应时代潮流,高职外贸函电教学必须积极探索,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教无定法,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之上的多模态教学应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教学过程中合理选择模态及模态组合,构建多模态课堂,在教学中给学习者在感官上大量和多样的刺激,提高教学效果。

2.扩大研究对象,增强研究代表性

我国对职业同一性的研究仍需扩大研究对象,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一方面,由于社会群体的多样化,研究对象的类型不应仅仅局限于大学生群体,研究者需从对一般群体的职业同一性状况调查,扩展到对特殊群体如退役军人、少数民族、残疾人群等的职业同一性状况调查。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群体的分布不同,研究对象可以从不同区域进行选择,如不同省份之间、西部与沿海之间,从而开展职业同一性的比较研究。

3.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提升研究科学性

我国对职业同一性的研究有待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正确就可以本着正确的方向达到研究目的,相反则会徒劳无功。复杂的问题仅凭单一的研究方法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研究效果。职业同一性是一个复杂概念,国内研究所采取的调查法能概括总体,却无法得知其中因果,若想进行更为全面的研究则需要与其他研究方法相结合,采取调查法与访谈法相结合、调查法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等方式来研究职业同一性,从而将职业同一性研究深入推进。

4.拓宽研究范围,增强研究全面性

由于tk与tk-1间呈线性关系,不妨设tk-2=H(k-1)·tk-1+G(k-1),其中H(k-1)和G(k-1)为常数.令

课前在生物学教学资源库中上传一个5分钟左右的微课视频:“体内细胞与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动态过程”,课上教师首先结合学生初中所学知识和本节内容,对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进行简单的讲解。

我国对职业同一性的研究有待拓宽研究范围,扩大研究视野。开展我国职业同一性研究,仍然需要探索环境对个体职业同一性发展的影响机制,建立环境对个体职业同一性发展的影响因素模型[35]。通过对职业同一性各种相关因素的研究,使我们对职业同一性的发展状况有更全面、系统的认识。

参考文献:

[1][4][13]袁丽丽.大学生职业同一性的测量及干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8,1,24.

[2][15][18][22]李新月.大学生完美主义、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同一性的关系研究[D].济南大学,2017:2,37,40,42.

[3][8]宋仕婕.《职业同一性状态量表》的修订及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6,50.

[5][17][25]蒋璐.大学生职业同一性及其与性格优点、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1,54,71.

[6][9]彭波.大学生职业同一性量表的信效度检验[J].社会心理科学,2012(04):100-105.

[7][10]张玲燕.职业同一性状态问卷中文版大学生样本的信度与效度[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03):463-466+462.

[11]范泽平,林亚萍,武任恒.大学生职业同一性现状调查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6(05):91-95.

[12][23]蔡妍.大学生职业同一性与社会支持、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D].湖北大学,2013:1,34.

[14][30]吕雪皎.职业同一性及其与家庭环境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1:27,30.

[16][28]徐英哲.大学生自我分化、希望与职业同一性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1,1.

[19][27]于珺珺.大学生自立人格对情绪障碍性职业未决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7:55,55.

[20][33]杨倩怡,李方君.独生子女自我效能感、专业认同及职业同一性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03):459-464.

[21]范朝霞.大学生职业同一性与择业效能感的相关性探究[J].安顺学院学报,2015(02):56-57.

[24][29][31]刘淑晓.五年制高职生的职业同一性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业投入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赣南师范大学,2017:43,42,40.

[26]邱丽煌.中职生职业同一性、领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D].福建师范大学,2016:1.

[32][34]彭红琴,范朝霞.大学生兼职对职业同一性的影响[J].晋中学院学报,2013(05):81-84.

[35]袁丽丽.国外职业同一性研究综述[J].江苏社会科学,2007(S2):174-176.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9)03-0067-05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成都 610066)

标签:;  ;  ;  ;  ;  ;  ;  ;  ;  ;  

何思源:我国职业同一性研究现状与反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