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质沉积论文_周良勇,薛春汀,刁少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泥质沉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陆架,东海,季风,矿物,海拉尔,江陵,碎屑岩。

泥质沉积论文文献综述

周良勇,薛春汀,刁少波[1](2018)在《青岛崔家潞海湾弱能海滩地貌、沉积年代与潮下带泥质沉积速率》一文中研究指出崔家潞海湾是典型的圆形海湾,海湾西侧的连续沉积了泥质潮坪和沙滩,形成独特的海岸地貌。为进一步了解这类地貌剖面特征、沉积特征、沉积速率及导致海岸变化的因素,对海滩/潮滩剖面进行测量、取样;对比了历年来的历史地图,以了解海湾湾口、入海河流、低潮线等的变化。地貌上,由陆向海的剖面揭示了小型河流、沙坝、砂质海滩和低潮带的泥质沉积。这段海岸后滨向岸有小型河流,河流输沙形成沙坝,坝后形成小型滨海湿地。光释光年代和14C显示沙坝形成于6.1ka。利用210 Pb和137 Cs测年分析了泥质潮坪的沉积速率及沉积对口门变化的响应。海滩上部为中粗砂海滩,显示为低能的反射型海滩;下部则为低平的宽阔潮坪,有厚达1m的泥质沉积,而且潮坪上没有潮沟发育,坡度小。泥质沉积在近岸处和低潮处较薄,而在中间位最厚。潮平泥质在平面上的分布也不均匀。测年和历史地图都显示,泥质沉积主要出现在1950年之后。根据137 Cs,1954年至2009年,沉积了厚达1m的泥质,平均沉积速率在15mm/a。测试结果还显示上部70cm为沉积速率19.7mm/a,大于下部20cm沉积速率的9.0mm/a。湾口大坝的修建可能导致淤积加快。(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前沿》期刊2018年09期)

苏恺明,路俊刚,陈世加,李勇,肖正录[2](2018)在《不同沉积背景下泥质烃源岩有机质赋存状态与生烃增压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油气勘探进程的逐步深化与开发手段的日益提高,以往普遍被认为"低品质"的致密储层油气以其巨大的资源潜力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而致密油气与常规油气成藏差异巨大,在储层普遍致密,浮力难当重任的背景下,动力条件便是致密油成藏与否的重要条件。因此,生烃增压作为致密油有效的成藏动力这些年逐步获得了重视。然而目前对致密油生烃增压的认识十分粗略,研究中多将烃源岩视为统一的压力体系,这显然与实际地质情况差异巨大,对致密油运聚成藏中诸多的关键问题难以解释,限制了致密油勘探的深入发展。基于此,通过大量镜下观察,并结合物理实验与数学模拟的手段,对致密油生排烃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相较于现有认识,取得的主要进展有:(1)有机质在泥质烃源岩中的富集是不均匀的,在泥岩内部结构极为致密的条件下,不同富有机质空间是相互独立的,据此建立了"生烃增压基本空间单元"的概念,限定了生烃增压的空间界限;(2)依据烃源岩沉积环境及特点,将泥质烃源岩中的"生烃增压基本空间单元"划分为"散点模型"及"饼状模型";(3)基于排烃微裂缝形成之前单个"生烃增压基本空间单元"内物质守恒的特性,建立了泥质烃源岩"散点模型"及"饼状模型"生烃增压的定量计算模型,并结合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油进行了实践;(4)探讨了致密油的生排烃过程,辨明了在当前烃源岩统一压力体系认识下对"生烃增压"与"充注动力"两种概念的混淆,阐述了其区别与联系,对致密油成藏理论今后的发展可起到启示和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9-14)

徐军[3](2018)在《晚全新世东海内陆架泥质区高分辨率古季风沉积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陆架泥质沉积体是在全新世高海平面以来逐步发展形成的,沉积速率高、沉积体连续性好的特点使其保存了丰富的环境和气候信息,成为研究过去全球变化的良好载体。本论文对东海内陆架泥质区南部的MZ05孔浅钻岩心进行了系统的年代学、沉积学和地球化学分析,重建其高分辨率沉积序列,在此基础上恢复了晚全新世以来东亚古季风演化历史。MZ05孔岩心岩性特征和粒度组成表明其垂向分布大致可以划分为滨岸沉积、滨岸向浅海过渡沉积、浅海沉积叁个沉积相。本文选择MZ05孔上部20m的海洋沉积物进行综合研究,高精度AMS~(14)C年代框架揭示其沉积时间介于2.90ka B.P.-1.80ka B.P.之间。考虑到东亚季风系统控制下的海流流向、降雨强度等指标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以及长江入海物质对东海陆架泥质体的控制作用,选择对环境反映敏感的沉积物粒级含量及其平均粒径来反映冬季沿岸流强度,进而恢复东亚冬季风演化历史;选择沉积物化学侵蚀变指数(CIA)、Rb/Sr比值、SiO_2/Al_2O_3比值来反映沉积物源区化学风化强度,进而恢复东亚冬夏季风演化历史。古季风重建结果显示,2.90 ka B.P.-1.80ka B.P.东国东部地区东亚冬季风的演化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叁个阶段,分别为2.90ka B.P.-2.60ka B.P.的强盛期、2.60ka B.P.-2.37ka B.P.的波动期、2.37ka B.P.-1.80ka B.P.的较弱期。东亚夏季风也可以划分为叁个阶段,分别为2.90ka B.P.-2.60ka B.P.的较强期、2.60ka B.P.-2.16ka B.P.的波动减弱期、2.16ka B.P.-1.80ka B.P.的较弱期。晚全新世以来东亚冬、夏季风的演化过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其强度变化幅度、持续时间存在差异,即表明两者并非简单的相互消长的关系,又有各自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另外,本文季风演化恢复结果可在南黄海气候指标、金川泥炭气候指标、莲花洞石笋δ~(18)O值气候指标中找到相应的证据,揭示了大尺度环境和气候变化在东海内陆架泥质区的良好响应。(本文来源于《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期刊2018-05-22)

熊天鹤[4](2018)在《泥质叁角洲沉积特征及沉积过程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拉尔盆地位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西南方向,研究区大磨拐河组发育于海拉尔盆地内部。可见区域极其广泛,横跨大、小兴安岭地区。大磨拐河组叁角洲沉积特征明显,虽有典型的吉尔伯特型叁角洲的叁层结构,但其内部泥质含量却明显大于吉尔伯特型叁角洲。本论文通过各种野外地质调研,对野外露头、岩心等地质资料和测井、地震等地质方法得到的资料进行综合对比研究,再对研究区大磨拐河组的地层、泥质叁角洲露头进行层序划分,并通过已有钻、测井数据结合研究区大磨拐河组顶低界面与地震反射面的各种对应关系来建立研究区域大磨拐河组地层层序。同时总结归纳大磨拐河组泥质叁角洲的沉积特征。沉积模拟技术在地球科学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野外生产和实践当中,我们接触和研究的主要对象大多是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后留存下来的沉积岩,解释各种沉积作用的过程多是用反推的思路,许多反映其沉积过程的信息都无法恢复。因此,对于沉积过程的研究,是研究地球科学的重要方法。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沉积数值模拟正作为另一项模拟技术日趋成熟。利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贝尔-乌尔逊凹陷大磨拐河组泥质叁角洲的沉积过程。控制单一变量,对比模拟结果,找出其间差异,以此探究泥质叁角洲的主要控制因素。细粒物源在泥质叁角洲的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沉积供给物源泥质含量越高,叁角洲泥质前积体越发育,前积体范围越广泛。泥质叁角洲的供给物源的沉积物粒度往往很低,才会形成前积体富含泥质的泥质叁角洲。由此可见,物源的粒度是控制泥质叁角洲形成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8-05-01)

张国藩[5](2018)在《4.7ka以来东海内陆架泥质区南部沉积学特征及物源环境指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海内陆架泥质区沉积物沉积速率非常高,沉积记录对环境变化比较敏感,是研究全球气候演化区域性响应的重要载体。本文以AMS~(14)C高精度测年为基础,对S05-3柱状样沉积物的粒度特征、粘土矿物和微量元素进行了分析研究,旨在分析东海内陆架泥质区南部的物质源区,探讨4.7ka以来的研究区东亚冬季风演化。通过对东海内陆架泥质区南部S05-3沉积物与不同潜在源区沉积物的粘土矿物特征进行对比分析,长江、黄河、台湾物质都对沉积物的物源有所贡献,但不同时期不同源区对沉积物物源的影响不一样。4.7-4.2ka期间,长江入海物质和台湾河流物质为泥质区南部沉积物的主要来源。4.2-3.2ka,长江和黄河物质向内陆架南部输送占据主导地位。3.2ka至今,台湾、长江以及黄河碎屑物质对岩芯沉积物的物源起混合作用。以S05-3沉积物的粒度敏感组分分析、Rb/Sr、蒙脱石/高岭石为替代性指标推断4.7ka以来的泥质区南部东亚冬季风演化,结合格陵兰冰芯和董哥洞石笋氧同位素记录以及其他区域不同材料的降温证据,在沉积记录中识别出9处可能由东亚冬季风引起降温事件,分别为4600a BP(C1),4200a BP(C2),3650a BP(C3),2800a BP(C4),2300a BP(C5),1900a BP(C6),1000a BP(C7),500a BP(C8),300a BP(C9),部分事件与全球冷事件对应较好,并将东亚冬季风的演化分为4个阶段:4.7-4.2ka BP东亚冬季风处于较弱稳定期;4.2-3.2ka BP东亚冬季风为增强开始波动期;3.2-2.0ka BP东亚冬季风较弱高波动期。2.0-0ka BP东亚冬季风较弱,强度略增,波动减弱。(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8-05-01)

徐军,石学法,刘升发,刘建兴,单新[6](2018)在《晚全新世东亚季风高分辨率沉积记录:来自东海内陆架泥质区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位于东海内陆架泥质区的MZ05孔浅钻岩芯进行粒度、常微量元素、AMS~(14)C测年分析,获得2.90-1.80ka B.P.期间粒度和常微量元素随时间变化的高分辨率曲线。综合分析MZ05孔地球化学元素比值(CIA,Rb/Sr)曲线发现沉积物源区的化学风化强度变化可以分为3个阶段:2.90-2.70ka B.P.的增强期,2.64-2.35ka B.P.的减弱期和2.35-1.80ka B.P.的较弱期,反映该段时间内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变化。MZ05孔的沉积物敏感粒级(1.2~22.1μm)平均粒径指示晚全新世东亚冬季风波动频繁,呈现出3个各具特点的阶段:2.90-2.65ka B.P.属于中等频率波动的冬季风强盛期;2.64ka B.P.左右东亚冬季风由强转弱,2.60-2.35ka B.P.冬季风先减弱后增强;2.35-1.82ka B.P.为相对稳定的冬季风弱期。东亚冬季风的演化趋势在其他气候记录中也发现相应的降温证据,揭示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性响应。研究同时发现晚全新世研究区东亚冬、夏季风在百年尺度上呈现反相位关系。(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进展》期刊2018年02期)

欧阳文欢[7](2017)在《江陵凹陷新沟嘴组泥质白云岩沉积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潜江凹陷新沟地区泥质白云岩油藏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而江陵凹陷新沟地区具有相似的地质条件,利用研究区测井井筒测试资料,结合盐湖碳酸盐岩沉积体系技术分析,认为江陵凹陷泥质白云岩的岩矿成分复杂,是碎屑岩和蒸发岩的过渡化学沉积产物。泥质白云岩广泛分布在中南部地区,纵向上的发育层段主要位于Ⅱ油组的中下部(Ⅱ4~6),有利区分布于洼陷周缘的斜坡部位。对比潜江新沟、陈沱口等泥质白云岩油藏,认为江陵凹陷南部泥质白云岩的含油气性较好,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本文来源于《江汉石油科技》期刊2017年02期)

张凯棣[8](2017)在《东海陆架近代泥质沉积源汇过程的矿物学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东海陆架表层沉积物及岩芯沉积物的粒度、碎屑矿物、单矿物和环境磁学分析,研究了东海陆架近代沉积的源汇过程,揭示了人类活动及洪水、台风等突发事件对陆架沉积的影响以及近代气候变化和东亚冬季风的强度变化在东海内陆架沉积中的记录。研究结果表明,东海陆架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且泥质沉积区粒度的季节变化较砂质沉积区更明显。沿岸河流洪、枯季入海输沙量的差异,季风驱动下的长江冲淡水、沿岸流及台湾暖流方向、强度的变化是表层沉积物粒度发生季节性变化的主控因素。碎屑矿物鉴定结果显示,东海陆架表层沉积物中的重矿物以角闪石、绿帘石、片状矿物和白云石为主,轻矿物则以长石和石英为主。按碎屑矿物组成可将东海陆架划分为叁个矿物区,其中内陆架矿物区碎屑矿物组合与现代长江物质一致;外陆架矿物区沉积物中比重大的矿物含量相对较高,且矿物多蚀变,主要为古长江物质;而虎皮礁矿物区则受到长江、黄河物质以及火山物质的共同影响。磁学分析表明,东海陆架表层沉积物中的磁性矿物主要由磁铁矿、磁赤铁矿和赤铁矿组成,其中磁铁矿主导了研究区沉积物的磁学性质。研究区西部内陆架及东北部济州岛西南泥质区沉积物中磁性矿物颗粒细,以单畴、准单畴为主,同时含有较多的超顺磁颗粒。而在研究区中外陆架,磁性矿物颗粒较粗,以准单畴和多畴为主,很少出现超顺磁颗粒。表层沉积物的碎屑矿物特征及环境磁学特征均为判断沉积物来源提供了依据。将陆架沉积物碎屑矿物组合特征,单矿物石榴子石的化学成分特征以及沉积物磁学参数S-100/SIRM与长江、黄河沉积物进行对比发现东海陆架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长江,北部受到黄河物质的影响。黄河沉积物在31°N以北的东海陆架广泛分布,向南黄河物质对东海陆架的影响不明显。此外,闽浙沿岸部分站位沉积物受到人类活动及瓯江物质的影响。东海陆架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布在浙江北部沿岸(29°N附近)出现一明显的跨陆架细粒沉积物高值区。该细粒沉积物高值区平均粒径较小>4.4Ф,向东扩散的最大距离超过200 km。同时,在29°N附近,重矿物百分含量存在一跨陆架低值区,而轻矿物中的片状矿物含量、重矿物中白云母含量则有一明显的跨陆架舌状高值区。环境磁学参数χfd%、χARM平面等值线图在相同的位置也出现跨陆架舌状高值区。这表明,东海内陆架的现代陆源物质不仅沿岸输送也存在跨陆架扩散。从细粒沉积物含量分布看细粒级沉积物(尤其是粒级小于7Ф组分)能被输运至124°40′E的外陆架甚至更远的区域。跨陆架细粒沉积物高值区的位置及其季节性变化的特征与水文现象跨陆架锋相一致。东海内陆架沉积物中记录了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由人类活动(尤其是兴建水坝)导致的长江输沙量的骤减。由于长江河道和水下叁角洲的侵蚀,东海内陆架沉积物自1987年开始变粗,2003年叁峡大坝投入使用后沉积物粒度进一步加粗。同时,东亚季风也通过控制沿岸流的强弱影响了东海内陆架的沉积过程。岩芯沉积物中细敏感粒级平均粒径的变化与东亚冬季风的强度变化有很好的一致性,部分站位沉积物记录了自1987年东亚冬季风的减弱。沉积物粒度短时间尺度的突然变化通常是由洪水和台风导致的,但洪水和台风事件在东海内陆架的影响范围有限。功率谱分析结果显示岩芯沉积物平均粒径表现出3–8 a,10–11 a和20–22 a的变化周期,分别与ENSO周期和太阳活动的周期(Schwabe周期和Hale周期)相对应。东海内陆架岩芯SS4为约1.5 ka以来的沉积,沉积物中普遍存在的风化云母及高含量的白云石表明SS4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长江。但含量相对较高的绿帘石表明闽浙沿岸小河流物质对SS4孔也有一定贡献。SS4孔沉积物碎屑矿物含量和粒度变化很好的记录了隋唐暖期和小冰期的古气候变化及东亚冬季风的强度波动。沉积物敏感粒级的平均粒径记录了小冰期中的后两个冷期(1620–1710 a AD冷期和1800–1860 a AD冷期)。在1250–1550 a AD低温时期敏感粒级并没有表现出粒径的大幅度增加,而几种主要重矿物含量对此却有记录,在1250–1550 a AD低温时期闪石类矿物及钛铁矿磁铁矿含量较高,而云母类矿物含量很低,反映了活跃的水动力环境和较强的东亚冬季风。此外,以约800 a BP(1215 a AD)为界限,绿帘石/角闪石比值的显着变化表明了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7-06-01)

宋明水,向奎,张宇,蔡攀,刘建磊[9](2017)在《泥质重力流沉积研究进展及其页岩油气地质意义——以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叁段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页岩油气的勘探开发推动了泥页岩沉积机理研究的快速发展,使得细粒物质的搬运和沉积成为当今沉积学界和油气工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尽管海洋环境下的泥质重力流沉积研究成果频见报道,但有关我国新生代湖泊环境中的泥质重力流沉积尚未引起沉积学界的关注。故本文在国内外相关文献调研基础上,以岩芯观察和薄片鉴定为重点,分析了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叁段湖相泥质重力流沉积特征;探讨了湖相泥质重力流沉积的形成机制;以期为湖泊沉积学研究和陆相页岩油气开发提供参考。研究发现,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叁段发育泥质块体流、泥质碎屑流、泥质浊流及泥质异重流等多种重力流沉积类型;泥质滑塌岩、泥质碎屑岩、泥质浊积岩和泥质异重岩在时空上可以共生共存。认为泥质沉积物可以在动荡水体和较强水动力条件下沉淀;泥质重力流沉积在深水沉积区占有重要地位;泥质重力流对于泥页岩中的粗粒碎屑物质、有机质的搬运和沉积以及有机质的埋藏起到重要作用,因而具有重要的非常规油气地质意义。(本文来源于《沉积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许磊,范洪军,范廷恩,高云峰,王晖[10](2017)在《沉积成因约束的辫状河叁角洲泥质夹层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缺少岩芯、动态资料不完善,海上稀井网油田精细表征储层和泥质夹层分布规律难度较大。为尝试解决这个问题,将珠江口盆地X油田珠江组海相砂岩储集层作为研究对象,以高质量地震资料和测井资料为基础,并借鉴陆上相同沉积环境的露头研究成果,分析泥质夹层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辫状河叁角洲泥质夹层有小规模海泛成因、堤岸成因及前积成因等3种类型。为满足生产需求,可将夹层划分为3个级次。在级次划分方案的基础上,以地震属性资料作为约束沉积相展布研究的基础,通过剖-平联动,确定了不同级次、不同成因夹层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确定性建模和随机建模相结合的手段,表征和预测了不同成因夹层的空间分布特征。(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泥质沉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随着油气勘探进程的逐步深化与开发手段的日益提高,以往普遍被认为"低品质"的致密储层油气以其巨大的资源潜力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而致密油气与常规油气成藏差异巨大,在储层普遍致密,浮力难当重任的背景下,动力条件便是致密油成藏与否的重要条件。因此,生烃增压作为致密油有效的成藏动力这些年逐步获得了重视。然而目前对致密油生烃增压的认识十分粗略,研究中多将烃源岩视为统一的压力体系,这显然与实际地质情况差异巨大,对致密油运聚成藏中诸多的关键问题难以解释,限制了致密油勘探的深入发展。基于此,通过大量镜下观察,并结合物理实验与数学模拟的手段,对致密油生排烃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相较于现有认识,取得的主要进展有:(1)有机质在泥质烃源岩中的富集是不均匀的,在泥岩内部结构极为致密的条件下,不同富有机质空间是相互独立的,据此建立了"生烃增压基本空间单元"的概念,限定了生烃增压的空间界限;(2)依据烃源岩沉积环境及特点,将泥质烃源岩中的"生烃增压基本空间单元"划分为"散点模型"及"饼状模型";(3)基于排烃微裂缝形成之前单个"生烃增压基本空间单元"内物质守恒的特性,建立了泥质烃源岩"散点模型"及"饼状模型"生烃增压的定量计算模型,并结合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油进行了实践;(4)探讨了致密油的生排烃过程,辨明了在当前烃源岩统一压力体系认识下对"生烃增压"与"充注动力"两种概念的混淆,阐述了其区别与联系,对致密油成藏理论今后的发展可起到启示和借鉴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泥质沉积论文参考文献

[1].周良勇,薛春汀,刁少波.青岛崔家潞海湾弱能海滩地貌、沉积年代与潮下带泥质沉积速率[J].海洋地质前沿.2018

[2].苏恺明,路俊刚,陈世加,李勇,肖正录.不同沉积背景下泥质烃源岩有机质赋存状态与生烃增压研究进展[C].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3].徐军.晚全新世东海内陆架泥质区高分辨率古季风沉积记录[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8

[4].熊天鹤.泥质叁角洲沉积特征及沉积过程模拟[D].东北石油大学.2018

[5].张国藩.4.7ka以来东海内陆架泥质区南部沉积学特征及物源环境指示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

[6].徐军,石学法,刘升发,刘建兴,单新.晚全新世东亚季风高分辨率沉积记录:来自东海内陆架泥质区的证据[J].海洋科学进展.2018

[7].欧阳文欢.江陵凹陷新沟嘴组泥质白云岩沉积特征[J].江汉石油科技.2017

[8].张凯棣.东海陆架近代泥质沉积源汇过程的矿物学响应[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7

[9].宋明水,向奎,张宇,蔡攀,刘建磊.泥质重力流沉积研究进展及其页岩油气地质意义——以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叁段为例[J].沉积学报.2017

[10].许磊,范洪军,范廷恩,高云峰,王晖.沉积成因约束的辫状河叁角洲泥质夹层表征[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论文知识图

页岩,最大海泛面沉积,银川苏峪口,...井单井层序地层划分SQ4的低位体系...水沟口组第一段期∈1sg(筇竹寺早期)...水沟口组第二段期∈1sg2(筇竹寺晚期...石柱冷水溪飞四段局限台地沉积剖面祠堂建筑中的青砖漏花窗(大岭村显宗...

标签:;  ;  ;  ;  ;  ;  ;  

泥质沉积论文_周良勇,薛春汀,刁少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