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液种子论文-苑翠玲

粘液种子论文-苑翠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粘液种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果胶,多糖,C3HC4型锌指蛋白,MUD1

粘液种子论文文献综述

苑翠玲[1](2019)在《AtMUD1调控拟南芥种皮粘液质果胶合成机理及花生种子特异表达基因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壁是植物细胞最基本的组成结构,在维持细胞形态、控制细胞生长、胞间物质转运和信号转导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前期研究得到一个拟南芥种子粘液质合成关键时期表达量显着提高的基因,其编码一个C3HC4型锌指蛋白,我们将其命名为MUD1(MUCILAGE DEFICIENT 1)。本研究拟对拟南芥MUD1基因的表达模式、种子粘液质表型、多糖组成和结构以及调控网络等进行系统研究,解析该基因调控种子粘液质果胶合成的分子机制。研究拟南芥种皮粘液质多糖的调控机理,涉及到的基因大都在种子中表达,高表达或特异表达。所以利用现有的转录组,基因组数据挖掘种子或种皮特异表达基因是一个很好的策略。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了一份花生种子特异表达的转录组数据来挖掘种子特表达基因。通过对转录组测序的两个样品“开花后不同时期的种子”和“根、茎、叶混合样品”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了大量的种子特异表达基因。这将为种子特异表达基因的挖掘和种子特启动子的挖掘分析奠定一定的基础。通过以上工作,我们的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结果:(1)对MUD1基因的T-DNA突变体进行了种皮粘液质果胶表型的鉴定,发现突变体种皮粘液质果胶层明显变薄,证明该基因影响种皮粘液质果胶的合成或修饰。对突变体的种皮粘液质进行了单糖测定,发现水提单糖总量减少。免疫标签分析发现,低价值化HG,高甲酯化HG,未甲酯化HG的荧光信号均减弱,证明突变体中HG含量减少,推测该基因主要影响了 HG的合成。对MUD1基因在种皮粘液质果胶合成关键时期的表达进行了分析,发现MUD1基因在开花后第七天的果荚(果胶和城关键时期为开花后1-13天)中表达最高,证明MUD1在果胶合成的关键时期表达。通过GENEVESTIGATOR等软件及文献预测到22个细胞壁功能相关的共表达基因,qRT-PCR分析发现发现这些基因在MUD1突变体中均下调表达,可以初步预测MUD1基因可能是个正向调控的转录因子。酵母双杂文库筛选初步获得了约100个互作基因,其中转录因子基因10个,细胞壁多糖合成相关基因8个。构建了MUD1基因的过表达载体,亚细胞定位载体,启动子驱动GUS基因的载体。并对种子发育过程中高表达基因及其启动子进行了鉴定及功能分析。为MUD1基因进一步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2)对花生种子样品和其他非种子组织的混合样品转录组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共获得了 337个种子高表达或特异表达基因,对这些基因进行了种子内表达量由高到低的排序,发现前108个基因表达量均增高了2倍以上,表达模式分析表明,108个SSCG基因均在种子中特异表达或高表达。通过Gene Ontology(GO)分析发现这些基因大多与种子发育、过敏原、种子贮藏蛋白和脂肪酸代谢有关。种子特异启动子(SSPs)的顺式作用元件RY重复和GCN4元件分布在108个SSCGs的启动子中。这些结果表明,108个SSCGs的启动子可能以种子特异性和/或种子优先表达的方式发挥作用。此外,还从栽培花生中克隆了 SSCG29的启动子,并对其进行了顺式作用元件的预测分析。结合之前对栽培花生SSCG5基因的启动子种子特异性的鉴定结果,表明本研究的SSCG鉴定方法是可行和准确的。本工作中发现的SSCGs可广泛应用于SSP克隆。此外,本研究确定了一种低成本、高通量的方法,用于探索其他作物物种的组织特异性基因。(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3-01)

张慧,王涛,戴维,黄晶,陈杰[2](2019)在《兔唇鼠尾草种子粘液理化特性及提取工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在对兔唇鼠尾草种子粘液的吸水特性和红外光谱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分析方法优化种子粘液的提取工艺,并探讨提取时间、液料比、提取温度等3个因素对种子粘液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兔唇鼠尾草种子在自然干燥状态下呈卵形,表面光滑无毛,深棕色,种子表皮纹饰为波浪状结构,在水中种子可以吸收相当于其自身干重22倍的水分;干燥的粘液种子吸水120 min后即达到饱和,而吸水饱和后的粘液种子要经过16 h后又干燥失水恢复至原重;种子粘液是一类多糖化合物,该多糖分子含β-糖苷键;优化的种子粘液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3.7 h,液料比59:1,提取温度64℃,多糖提取率为7.41%。本研究为兔唇鼠尾草资源的开发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9年04期)

王树林,鲁为华[3](2016)在《六种粘液种子性状多样性及其对绵羊瘤胃消化的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条叶车前(Plantago lessingii)、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涩芥(Malcolmia africana)、播娘蒿(Descuminia sophia)、异果芥(Diptychocarpus strictus)、群心菜(Cardaria draba)这6种粘液种子为研究材料,首先对其进行种子性状观测,然后将其置入永久性绵羊瘤胃瘘管内进行不同时间段的消化处理,并对处理前后的种子进行吸水率、粘沙率、粘液含量、萌发率等指标的测定,以期揭示这6种粘液种子对绵羊瘤胃消化的反应,并丰富有关植物种子消化道传播的内容。结果表明,这6种种子表层粘液物质都能被绵羊瘤胃液消化,且消化后的种子颜色变深。异果芥种子粘液构成其种翅附属结构,不同处理时间其宽度差异显着(P<0.05),长和高差异均不显着(P>0.05),而其他5种种子长、宽、高(厚)差异均不显着(P>0.05)。粘液量随消化时间的增加而减少,且二者之间符合形如y=-1.98+48.26e~(-x/8.40)(R~2=0.95441,P=0<0.01)的指函数关系,随粘液量的减少种子吸水率和粘沙率也减少,且二者随消化时间的变化分别符合形如y=90.04+428.03e~(-x/4.43)(R~2=0.75934,P=0<0.01)和y=-0.71+342.76e~(-x/5.05)(R~2=0.81124,P=0<0.01)的指函数关系。消化后的粘液种子萌发率显着降低(P<0.05),可萌发种子集中在0~12 h处理时间段内,但仍有部分种子经消化道作用后成功"逃逸",这为草食动物对其进行消化道传播提供了可能。(本文来源于《第四届中国草业大会论文集》期刊2016-08-19)

陈晓翠,陆嘉惠,陈超南,韩春,宋凤[4](2016)在《多裂骆驼蓬种皮纹饰和粘液的解剖结构特征及其对种子扩散和萌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荒漠植物多裂骆驼蓬粘液质种皮吸水前后的形态变化,通过种子吸水-脱水、粘土、漂浮和萌发实验研究了种皮纹饰和粘液特征在种子扩散和萌发中的适应意义,以期为研究该物种在荒漠环境中的适应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多裂骆驼蓬种皮纹饰由表皮细胞外切向壁的附属物向外突起形成,呈多面体网纹状;种皮纹饰上覆盖1层粘液薄膜,将多面体网眼围成封闭的腔,种子吸水后粘液薄膜变成凝胶状,腔内有气泡产生;粘液薄膜经过反复吸水-脱水后逐渐溶解消失。(2)种皮网眼状腔室结构和粘液薄膜可使种皮纹饰内储存空气,以增强种子的漂浮能力,有助于种子扩散;种皮纹饰和粘液还增强了种子的粘土能力,使种子锚定在土壤表面,避免种子裸露和活力丧失;此外,种皮纹饰及粘液的快速吸水和保水能力能防止种子失水,有效维持该物种在荒漠环境中的土壤种子库。(3)种皮纹饰和粘液虽可抑制种子萌发,但能促进幼根的伸长生长,对增强幼苗的建植能力有一定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孔潞[5](2016)在《拟南芥磷脂酶pPLAIIα在调控种子粘液层合成和油脂含量中的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油脂是一类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合理利用植物油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对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开采。并且油脂在植物生长发育及抗逆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拟南芥是研究油料作物的模式生物,因此,对拟南芥油脂代谢过程中相关功能基因的研究能够为其他植物的同类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资料。本文对类马铃薯贮藏蛋白磷脂酶A(Patatin-Related Phospholipase A)pPLAⅡα在拟南芥中的组织和时空表达以及参与种子油脂及粘液层代谢的功能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pPLAⅡα基因在拟南芥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将pPLAⅡα的启动子构建到GUS融合表达载体上,通过浸花法遗传转化拟南芥,对筛选出来的转基因拟南芥阳性苗进行GUS活性分析,结果发现,pPlAⅡα启动子在拟南芥叶片中的表达活性最高,在油脂的重要储存部位胚中也检测到GUS信号,故推测pPLAⅡα可能参与拟南芥油脂合成。2.pPLAⅡα提高拟南芥种子油脂含量构建pPLAⅡα过量表达载体,转化拟南芥,获得pPLAⅡα-OE转基因植株,同时,筛选获得pPLAⅡα-KO突变体纯合植株。通过气相色谱法对pPLAⅡα转基因拟南芥种子的油脂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发现其油脂含量出现显着变化,与野生型相比,pPLAⅡα-OE转基因拟南芥种子油脂含量增加,而pPLAⅡα-KO突变体中种子油脂含量降低,由此可见,pPLAⅡα在种子油脂合成过程中起到促进作用。3.pPLAⅡα参与拟南芥种子粘液层合成利用钉红染色技术对pPLAⅡα转基因拟南芥种子粘液层进行观察并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pPLAⅡα-OE转基因拟南芥粘液层变薄,pPLAⅡα-KO突变体拟南芥粘液层变厚,这表明pPLAⅡα参与拟南芥种子粘液层合成。提取拟南芥开花后4、7和10天(4、7、10DPA)的角果RNA,通过RT-PCR分析发现,pPLAⅡα在这三个拟南芥种子粘液层合成的重要时期均有表达,其中在10DPA角果中表达量最高,而此时期是种子粘液层淀粉粒降解、柱状结构形成的关键时期。4.GL2直接调控pPLAⅡα在拟南芥种子中的表达有研究表明,GL2转录因子控制拟南芥种子粘液层合成,且gl2突变体种子油脂含量增加。我们采取gl2-2突变体4、7及10DPA的拟南芥角果,提取RNA,定量RT-PCR分析发现,pPLAⅡα在gl2-2突变体中的表达量较野生型均出现极显着下降,这说明pPLAⅡα位于GL2下游,可能直接受到GL2调控。通过酵母单杂交实验,我们进一步验证了GL2能够结合到pPLAⅡα启动子上。随后,通过逐步将启动子截短的方法,利用酵母单杂交技术将pPLAⅡα启动子的结合序列精确至365bp。进一步将启动子中的类L1-box结合元件(将其命名为L1-1 box和L1-2 box)制成探针,通过EMSA实验证明GL2HD-ZIP结构域能够与pPLAⅡα启动子中的类L1-box结合元件特异性结合。上述结果证明GL2直接结合到pPLAⅡα启动子序列的类L1-box顺式元件上,调控该基因的表达,影响拟南芥种子粘液层合成及油脂代谢。此外,以pPLAⅡα启动子构建pAbAi载体,并进行拟南芥转录因子酵母单杂交文库筛选,筛选到一个C2H2类转录因子At5g60470,又因前述实验已经证实GL2可以与pPLAⅡα启动子结合。因此,利用酵母双杂交实验,分析GL2与At5g60470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形成转录复合体调控pPLAⅡα的表达。但从结果来看,两者不存在直接相互作用,可能位于不同的调节通路中。5.GL2START domain与PA结合利用Fat Western blot实验验证GL2START domain是否与磷脂酸(PA)存在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随着PA浓度增大,其结合信号逐渐增强,故GL2START domain与PA存在特异性结合。(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王涛,林良斌,张巧玲,张艺,刘世勇[6](2015)在《甘西鼠尾草种子粘液吸水特性、红外光谱分析及提取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在对甘西鼠尾草种子粘液的吸水特性和红外光谱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分析方法优化甘西鼠尾草种子粘液的提取工艺,并利用中心组合设计探讨提取时间、液料比、提取温度3个自变量对甘西鼠尾草种子粘液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西鼠尾草种子粘液是一类多糖物质,吸水性强,脱水缓慢;甘西鼠尾草种子粘液优化的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3.2 h、液料比54∶1(mL∶g)、提取温度68℃,此时种子粘液提取率为4.93%,这为甘西鼠尾草种子粘液资源的开发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植物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罗辉,闫小红,周兵,王宁,杨佳琴[7](2015)在《入侵植物北美车前种子粘液的吸水特性及其对干旱胁迫的萌发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北美车前(Plantago virginica)是中国南方广泛分布的一种入侵植物。为探讨北美车前种子的休眠萌发特性及种子粘液对其种子在干旱环境中萌发的作用,在室内控制条件下研究了其种子在收获后不同月份的萌发状况、粘液的吸水失水特性、有粘液种子和无粘液种子在不同渗透胁迫条件下的萌发状况。结果表明:北美车前种子有近1个月的休眠期,成熟后第2~9个月保持较高的种子萌发率(48.75%~88.75%);北美车前有粘液种子对水分的吸收能力明显强于无粘液种子,粘液可吸收其干质量近59倍的水量;在-1.21~0 MPa渗透势胁迫下,与对照相比,有粘液种子萌发率只下降了18.58%,无粘液种子萌发率下降了62.71%;可见,北美车前种子休眠期短,萌发率高,种子粘液有较强的吸水能力,有利于种子对干旱环境的适应,从而间接增强了其入侵性。(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5年08期)

卢骁,兰小中,杨凤娇,马世尧,刘胜利[8](2014)在《喜马拉雅紫茉莉瘦果粘液对种子低温萌发的保护》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采自西藏林芝的喜玛拉雅紫茉莉(Mirabilis himalaica)瘦果为材料,了解瘦果结构组成、淀粉颗粒对瘦果TTC活性检测的影响,及不同吸胀时间瘦果抵抗低温胁迫的效果,以揭示瘦果分泌粘液在萌发过程中的低温保护作用。结果表明:瘦果由果皮、种皮、胚和淀粉颗粒组成,淀粉影响了TTC检测细胞活性的准确性,并发现成熟瘦果有分泌粘液的特性;瘦果发芽的适温为15℃;TTC法检测瘦果细胞活力显示,吸胀72h是研究低温胁迫对喜马拉雅紫茉莉瘦果萌发影响的较适宜时间;吸胀72h的瘦果低温胁迫处理后再进行萌发试验,-5℃和-10℃处理的瘦果在发芽进程中后期有粘液瘦果发芽率比去掉粘液瘦果的发芽率高8.3%左右。(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马君玲[9](2014)在《典型沙生植物乌丹蒿的沙生适应机制——植冠种子库和粘液繁殖体》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阐明植冠种子库结合粘液繁殖体对典型沙生植物乌丹蒿在种群繁衍过程中适应沙丘流动性的生态功能,笔者总结了以往对乌丹蒿植冠种子库和粘液繁殖体特性的研究,分析了乌丹蒿的植冠种子库延迟脱落种子特性、对种子库、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的调节作用、粘液繁殖体的粘液促进种子抗远距离传播能力及对种子萌发和幼苗发育的作用。结果表明,乌丹蒿同时通过植冠种子库和粘液繁殖体来保证母株周围种子的持续供应和幼苗的集群形成。植冠种子库和粘液繁殖体通过调节繁殖体传播、种子库格局、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来减缓风蚀沙埋、季节性干旱对种子供应和幼苗生成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沙生植物补员和定居的成功率。2种机制在乌丹蒿种群繁衍过程中的作用对揭示沙生植物的适应机制、恢复沙丘植被和保护沙丘植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4年07期)

孙颖[10](2012)在《短命植物新疆庭荠粘液种子的萌发生态适应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庭荠(Alyssum minus (L.) Rothm.)隶属于十字花科庭荠属,为一年生短命植物。在我国,该物种仅生长在新疆天山草原和高山草甸及准噶尔盆地西北部的灌丛下,其种子遇水后可产生大量的粘液物质。种子萌发对策多样,具有春萌和秋萌现象。我们的研究目标主要是探讨粘液在种子扩散、定居和萌发中的作用以及水分对萌发时间和生活史特征的影响,主要得出了以下研究结果:(1)吸涨具粘液种子的宽度是去粘液种子的3倍多,并且吸涨后粘液的重量增加了167倍。具扩大粘液层的种子显着提高种子的扩散能力,去粘液种子在水上的漂浮能力最大。具粘液种子与去粘液种子相比能大量粘附土壤颗粒。粘液能增加吸水和降低失水的速率,而且它能显着降低干藏0w和4w种子的萌发。GA3促进干藏0w和4w具粘液和去粘液种子的萌发,但其影响取决于种子年龄和培养温度。在吸涨或培养过程中若遭遇水分胁迫,具粘液种子比去粘液种子萌发更快。在吸涨过程中随着水分胁迫的增加,粘液显着增加种子的萌发率,这种现象是第一次报道。(2)浇水处理下的种子在播种2w后即可萌发,而不浇水处理(即自然条件)下,种子在降雨较多时才开始萌发,说明水分是制约打破休眠种子萌发的重要因素。不浇水处理的植株(春萌株或秋萌株)比浇水处理的植株更早进入始花期、结实期、果熟期及死亡期。同一水分处理下的秋萌株与春萌株相比,生活周期长,且比春萌株更早进入死亡期。植株高度、分枝数和分枝长、果实和种子产量表现为:浇水秋萌株>不浇水秋萌株,浇水春萌株>不浇水春萌株,不浇水秋萌株>不浇水萌株,浇水秋萌株>浇水春萌株。各处理植株生物量均表现为:秋萌株>春萌株。根和叶占生物量分配比表现为:浇水春萌株>浇水秋萌株,不浇水秋萌株>浇水秋萌株,而果实占分配比表现为:浇水秋萌株>浇水春萌株,浇水秋萌株>不浇水秋萌株。粘液对种子扩散和粘土起着重要的作用,种子通过增加与基质的接触面积来吸收水分,尤其在水分胁迫条件下能为种子萌发保存水分。在自然生境中该物种部分种子在秋季已打破休眠,具备萌发能力,若生境中降雨稀少种子不萌发或延迟萌发,因此水分是种子出现多个萌发时间的重要因素。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降雨量对该种萌发时间和生活史特征产生显着的影响,这为探讨种子在不可预测环境中的萌发生态适应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期刊2012-06-01)

粘液种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在对兔唇鼠尾草种子粘液的吸水特性和红外光谱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分析方法优化种子粘液的提取工艺,并探讨提取时间、液料比、提取温度等3个因素对种子粘液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兔唇鼠尾草种子在自然干燥状态下呈卵形,表面光滑无毛,深棕色,种子表皮纹饰为波浪状结构,在水中种子可以吸收相当于其自身干重22倍的水分;干燥的粘液种子吸水120 min后即达到饱和,而吸水饱和后的粘液种子要经过16 h后又干燥失水恢复至原重;种子粘液是一类多糖化合物,该多糖分子含β-糖苷键;优化的种子粘液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3.7 h,液料比59:1,提取温度64℃,多糖提取率为7.41%。本研究为兔唇鼠尾草资源的开发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粘液种子论文参考文献

[1].苑翠玲.AtMUD1调控拟南芥种皮粘液质果胶合成机理及花生种子特异表达基因的鉴定[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2].张慧,王涛,戴维,黄晶,陈杰.兔唇鼠尾草种子粘液理化特性及提取工艺的研究[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9

[3].王树林,鲁为华.六种粘液种子性状多样性及其对绵羊瘤胃消化的反应[C].第四届中国草业大会论文集.2016

[4].陈晓翠,陆嘉惠,陈超南,韩春,宋凤.多裂骆驼蓬种皮纹饰和粘液的解剖结构特征及其对种子扩散和萌发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16

[5].孔潞.拟南芥磷脂酶pPLAIIα在调控种子粘液层合成和油脂含量中的功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6].王涛,林良斌,张巧玲,张艺,刘世勇.甘西鼠尾草种子粘液吸水特性、红外光谱分析及提取工艺研究[J].植物科学学报.2015

[7].罗辉,闫小红,周兵,王宁,杨佳琴.入侵植物北美车前种子粘液的吸水特性及其对干旱胁迫的萌发响应[J].生态学杂志.2015

[8].卢骁,兰小中,杨凤娇,马世尧,刘胜利.喜马拉雅紫茉莉瘦果粘液对种子低温萌发的保护[J].草地学报.2014

[9].马君玲.典型沙生植物乌丹蒿的沙生适应机制——植冠种子库和粘液繁殖体[J].中国农学通报.2014

[10].孙颖.短命植物新疆庭荠粘液种子的萌发生态适应性[D].新疆农业大学.2012

标签:;  ;  ;  ;  

粘液种子论文-苑翠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