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型器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混合型器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混合型器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器件,微波,磷光,材料,双频,混合型,电容器。

混合型器件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关清心[1](2018)在《SiC & Si器件混合型高效率低成本中点钳位型叁电平电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SiC器件的开关频率高、开关损耗小,能够显着地提高电力电子变换器的性能。但是,相比于Si器件,SiC器件的价格极为昂贵。多电平电路中,功率器件的数量庞大,若全部采用SiC器件,高昂的成本将严重地制约其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事实上,多电平电路中并非所有的开关器件都必须工作于很高的开关频率,器件损耗的分布也很不均匀。如果将SiC器件与Si器件混合使用,构建SiC&Si器件混合型多电平电路,则可以通过设计调制策略,优化各个器件的开关频率及损耗分布,从而提高电路的效率及输出开关频率。SiC&Si器件混合型变换电路既减少了SiC器件的数量,又能够充分发挥SiC器件的优势,在更低的成本下实现与全SiC器件电路一样的开关频率,因而实现了极高的性价比。本文研究基于SiC器件和Si器件混合构建的叁电平电路及其调制方法,目的是优化电路中各个开关器件的开关频率及损耗分布。基于SiC器件高开关频率、低开关损耗的优势来提高电路的输出开关频率及效率,通过减少SiC器件的数量来降低电路的总体成本。针对能量双向流动的叁电平变换电路,本文设计了一种由SiC MOSFET与Si有源器件混合构建的SiC&Si混合有源中点钳位(Active Neutral Point Clamped,ANPC)叁电平电路。该电路仅需2个SiC器件。通过设计调制策略,可使SiC器件承担全部的高频开关动作,使Si器件工作于工频开关频率,从而大幅降低了电路的总体开关损耗,提高了电路输出的开关频率。该电路与全SiC器件的ANPC变换电路相比,性能基本相同,但总成本大大降低。针对整流用途的叁电平变换电路,本文提出了一种由SiC MOSFET与Si二极管构成的SiC&Si混合叁电平整流电路。通过设计合理的调制策略,可使SiC器件工作于高频开关频率;通过缓冲电容,消除了所有Si二极管的反向恢复损耗,使其等效开关频率为工频频率;从而在发挥SiC器件高开关频率、低开关损耗等优势的同时,大幅降低了电路的成本。针对ANPC电路中开关器件损耗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本文基于双电流支路零状态来均衡电路中各个开关器件的损耗分布,提出了一种以双电流支路零状态作为主要零状态、以单电流支路零状态作为过渡零状态的调制方法。该调制方法一方面通过双电流支路零状态改善了零状态下的通态损耗分布,并且利用其并联特性降低了通态损耗,另一方面通过过渡零状态将硬开关动作集中于SiC器件而实现了很低的开关损耗,提高了电路输出的开关频率。针对变换器的并网运行对锁相环性能的严苛要求,本文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微分环节的单相锁相环。该锁相环首先基于微分环节构建了正交信号发生器,避免了二阶广义积分器(second-order generalized integrator,SOGI)锁相环中积分环节的串联运行所带来的溢出和累积误差问题,从而实现了高精度的鉴相器。在此基础上,基于鉴相器构建了不依赖于频率反馈的锁相环,避免了频率反馈引起的振荡问题,从而获得了很好的动态性能与锁相精度。本文基于SiC器件与Si器件混合构建了两种叁电平电路,并提出了相应的开关调制策略。这两种电路中仅有很小部分的开关管采用了SiC器件,但是,通过优化的开关调制策略可将开关损耗集中于SiC器件,从而在充分发挥了SiC器件开关频率高、开关损耗小等优势的同时,大幅降低了电路的成本。本文的研究工作系统地解决了SiC器件应用中的性价比瓶颈问题,可以大大加快SiC器件的推广应用步伐,推动传统电力电子装置的技术升级。本文最后为整流器及双向变换器的并网运行研究并提出了基于微分环节的高性能锁相环方法。(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8-11-01)

闫雪[2](2018)在《混合型双频高功率微波器件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功率微波(high power microwave,HPM)是指输出功率超过0.1GW,频率1~300GH的电磁波。高功率微波源作为核心部件,因其在军事、民用、科研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近年来获得长足发展。磁绝缘线振荡器(magnetically insulated linear oscillator,MILO)作为目前世界上单脉冲比能量最高的HPM器件之一得到了人们的持续关注。其最大的优点是由于其利用自身电流的自绝缘机理,因此不需要外加聚焦磁场,使得其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适合于小型化和实用化,属于效率较高、综合性能优异的一类源;不足则由于其花费约占电流2/3的负载电流用于磁绝缘,降低了器件的束波转换效率,这部分磁绝缘电流由于不参加束波互作用,对于高频的产生基本上没有贡献。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能够产生稳定输出的双频高功率微波器件成为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潜在的实际应用价值。因此,双频MILO、以虚阴极为负载的MILO等研究也在从不同的方面探索提高其工作性能的途径。为提高HPM器件工作性能,本论文通过对磁绝缘线振荡器(MILO)的综合分析,并结合分离腔振荡器(split cavity oscillator,SCO)的特征分析,提出利用MILO磁绝缘电流驱动的分离腔振荡器(SCO)替代收集极,构成一个具有更高输出性能的双频双频混合型HPM器件。粒子模拟结果表明:L波段MILO-SCO混合HPM器件可在1.54 GHz和0.74 GHz双频下工作,转换效率超过20%。结果表明:L波段MILO-SCO混合HPM器件达到了设计目的。在此基础上,对于替代收集极的高功率微波器件又进行了探索研究,结合虚阴极振荡器(Vircator)的特征,设计了以多间隙虚阴极振荡器为负载的双频混合型HPM器件,通过理论分析,基于全电磁粒子模拟技术进行粒子模拟研究,取得了初步的研究结果。本文基于全电磁粒子模拟技术进行的混合型双频高功率微波器件仿真研究工作旨在探索提高高功率微波器件工作性能的途径,为推动高功率微波源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期刊2018-03-09)

张世明,车海英,杨柯,杨馨蓉,郑丹[3](2018)在《基于LiFePO_4和活性炭的混合型电化学储能器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磷酸铁锂(LiFePO_4)和活性炭(AC)两种单体材料成功构建了磷酸铁锂/活性炭(LiFePO_4/AC)复合正极。进一步,通过优化LiFePO_4/AC复合电极中两种单体材料的质量比、选择亚微米尺寸的石墨为负极材料,组装了基于"LiFePO_4+AC/石墨"体系的电化学储能器件(锂离子电容器),同时制备了AC/AC超级电容器作为参照。研究表明,不同类型黏结剂对AC电极的电容特性影响非常显着,其中LA133水性黏结剂的电极性能优于油性黏结剂的;此外,制备的LiFePO_4/AC复合正极表现出了电容和电池的双重特性,且复合电极的构建有利于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复合正极中LiFePO_4含量为40%(质量分数)时,构建的锂离子电容器比能量为AC/AC超级电容器的4倍(约40 W·h/kg,以活性材料质量计),可实现10 C快速充放电;5000次循环后,锂离子电容器和AC/AC超级电容器容量保持率相近,约为初始容量的75%。(本文来源于《储能科学与技术》期刊2018年02期)

闫雪,董烨,张恒,张芳,董志伟[4](2018)在《一种新型的混合型双频高功率微波器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高功率微波(HPM)器件的输出功率和转换效率,通过对磁绝缘线振荡器(MILO)和分离腔振荡器(SCO)的特性分析,提出利用MILO磁绝缘电流驱动的SCO替代收集极,构成一个具有更高输出性能的双频混合型HPM器件。通过全电磁粒子模拟软件的模拟,结果表明:L波段MILO-SCO混合型HPM器件可在1.54 GHz和0.74 GHz双频下工作,转换效率超过20%,对探索提高HPM器件工作性能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吴小敏[5](2016)在《混合型金属表面等离子体光子器件及其传感应用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等离子体因其独特的性质已经广泛的应用在传感、生物制药、光电器件等领域。在传感方面,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检测方便快捷等优点。而Tamm态作为新型金属表面等离子体,更易被激发,且有更强的光场局域性,也被应用于传感器方面。两种表面电磁波都有其优势,然而现有的光子结构大部分只能激发其中一种,能够结合两者特点并且同时激发表而等离子体和Tamm态的结构还有待深入研究。通过表面等离子体和Tamm态的激发条件,本文提出叁种结构同时支持表面等离激元和Tamm等离激元。并通过反射谱和电磁场分布等来研究两种金属表面态的特性。最后,以传感应用为例,研究光子结构的应用情况。为大测量范围下的、双变量传感提供理论指导。光子结构支持多谐振机制,其具有角度、偏振相关性,能够实现双参数测量。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根据表面等离子体和Tamm态的激发条件提出MDM-DBR(金属-电介质-金属-分布式布拉格反射镜),MM-DBR(金属-金属-DBR)和CM-DBR(圆形金属-DBR)叁种光子结构,并讨论叁种结构的反射谱和归一化电磁场分布。结果表明:MDM-DBR结构能够激发传播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局域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和光学Tamm态:MM-DBR和CM-DBR结构仅能够激发局域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和光学Tamm态。其次改变DBR中心波长、金属光栅周期、金属纳米线宽度、金属光栅高度、金属Ag薄膜厚度和电介质厚度等六个参量的大小,通过反射谱和电磁场分布来研究光子结构的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Tamm态与表面等离子体的耦合作用进行了讨论。最后以传感应用为例,研究光子结构的应用情况。在传感应用方面,实现双参数传感,并有大范围测量,线性相关系数高的优点。并分析了如何实现双参数传感。双参数传感的实现简单,MDM-DBR结构在TM偏振光垂直入射下,依据TPs和LSPs共振峰测出环境折射率和介质层厚度. MM-DBR结构垂直入射时仅激发TPs, TM偏振光75.7度入射激发SPs,分别能够测出介质层厚度和环境折射率CM-DBR结构TE偏振光激发TPs, TM偏振光激发SPs,两厢结合测出两个参量。(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6-03-15)

张天瑜,张义鑫,张乐天,谢文法,肖玲[6](2015)在《基于双极性蓝色荧光材料的高效混合型白色有机发光器件》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引入磷光材料虽然能提高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但会带来稳定性差、寿命短等问题,本文引用双极性蓝色荧光材料DPV、黄色磷光材料(BT)_2Ir(acac)制作了荧光/磷光型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结合两个不同空穴传输层,通过两器件光谱特性和效率曲线分析双极性材料DPV的HOMO、LUMO能级、叁线态能级、载流子迁移率等特性对器件性能的影响,并得到了效率、效率滚降、色坐标稳定性更为突出的白光器件。在此基础上引入TCTA作为激子阻挡层置于蓝光发光层与黄光发光层中间,利用TCTA的高叁线态能级和空穴传输特性,提高黄光的辐射强度,从而在白光区域内提高器件的发光效率。最终制备器件的最大效率为10.15cd/A,从器件最高电流效率到10000cd/m~2效率滚降为35.7%。(本文来源于《2015光学精密工程论坛论文集》期刊2015-07-10)

杨柳,何志群,董飞,刘姝,刘淑洁[7](2015)在《混合型间隔层对荧磷混合式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了基于新型蓝绿色荧光MQAB与红色磷光Ir(MDQ)2acac的荧磷混合式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并探讨了TPBI或UGH3两种间隔层及二者的混合间隔层的器件的发光性能。研究发现,采用TPBI和UGH3的混合间隔层可以调控载流子注入与传输的平衡。当m(TPBI)∶m(UGH3)=1∶1时,可有效地控制发光区域,使得器件性能得到优化,并获得发光亮度高达14 700 cd/m2的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最高电流效率可达11.60 cd/A,且器件具有较高的色稳定性。采用混合间隔层的器件比单用TPBI或UGH3作为间隔层的器件效率提高了200%~300%。(本文来源于《发光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安涛,李朋,李怀坤,丁志明,王海峰[8](2014)在《基于量子阱结构的混合型白光有机发光器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荧光材料BePP2结合量子阱作为蓝光发射层,磷光材料GIrl和R-4B掺入到混合双极性主体材料CBP∶Bphen中分别作为绿、红发光层并且在红绿发光层中引入间隔层TPBI,组合得到发白光的混合型有机发光器件。其中量子阱是以BePP2作为势阱、TCTA为势垒。结果表明:当势垒层数为2时,器件的最大发光亮度和电流效率分别为21 682.5 cd/m2和23.73 cd/A;当电压从7 V增加到14 V时,色坐标从(0.345,0.350)变化到(0.340,0.342)。与无量子阱结构的参考器件相比,势垒层数为2的器件的最大功率效率为8.07 lm/W,色坐标变化相对最小为±(0.005,0.008),还有一个高的显色指数83。(本文来源于《发光学报》期刊2014年11期)

申来法[9](2014)在《混合型超级电容器关键材料的设计及器件构造》一文中研究指出超级电容器是一种具有高功率和长寿命的优良储能器件,在电动汽车、现代通讯、航空航天和国防等诸多领域实现了不同程度的推广和应用。但是超级电容器的能量密度较低,如何在保证其高功率密度和长循环寿命优势的前提下,提高超级电容器能量密度是当今研究的热点。混合型超级电容器是一种介于电容器和二次电池之间的新型储能器件,它同时具备超级电容器和二次电池的特性,可以在大电流密度工作下获得高的比能量密度。本论文主要是围绕研制具有高功率密度和能量密度的混合型超级电容器,在双金属氧化物、双金属硫化物新型电极材料的可控制备、电极结构设计、电极储荷机理以及水系非对称超级电容器的构建,和具有高电子和离子导通能力钛酸锂的设计制备及其在有机体系离子型超级电容器的应用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原创性的研究。论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多壳层双金属氧化物空心球的可控合成及超电容特性:溶剂热法合成双金属甘油酸盐实心球,在其热分解过程中,由于收缩力和粘附力非平衡综合作用的结果导致形成复杂多壳层空心结构。采用该方法合成的Ni Co2O4是由纳米颗粒构筑的单核双壳层空心球,具有大的比表面积、较好的结构完整性。更重要的是合成工艺具有普适性,可以用来制备其它具有复杂内部结构的双金属氧化物空心球。Ni Co2O4电极表现出非常优异的超电容特性,在1 A g-1下比电容达到1141 F g-1;在5 A g-1下循环4000次对应的容量损失仅为5.3%。以Ni Co2O4作正极,活性炭作负极构建了水系非对称超级电容器,其工作电压范围是0~1.6 V,在5 m V s-1的扫速下,器件的比电容为95.1 F g-1;在功率密度为380.3 W kg-1时,能量密度达到了33.8 Wh kg-1。2.柔性NiCo2S4自支撑电极的设计、制备及超电容特性:在叁维碳布基底上生长镍钴纳米线阵列,经过离子交换法原位得到Ni Co2S4纳米管阵列。Ni Co2S4纳米管/碳布复合材料可以直接用作超级电容器的自支撑电极,与传统粉末电极相比,无需粘结剂和导电剂,大大简化电极制备工艺,表现出优异的倍率特性(20 A g-1时电容为1004 F g-1)和循环稳定性。构建的Ni Co2S4//AC非对称超级电容器在功率密度为451.1 W kg-1时,能量密度为40.1 Wh kg-1。为了进一步提高超级电容器的能量密度,宏量制备了掺氮碳泡沫(NCF),可以直接在其叁维碳骨架上原位生长Ni Co2S4纳米片,直接用作超电容器的电极,具有更高的比电容,在2 A g-1时比电容达到了1231 F g-1。组装了无任何添加剂的Ni Co2S4/NCF//OMC/NCF水系非对称超级电容器,在功率密度为512 W kg-1时,能量密度达到了45.5 Wh kg-1。3.Li4Ti5O12/C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以CMK-3为模板,采用纳米铸造技术,成功合成了介孔Li4Ti5O12/C纳米复合材料。在这种“介孔-纳米”复合电极中,Li4Ti5O12纳米颗粒嵌入在CMK-3的孔道中,不仅为电子的传输提供导电网络结构,也抑制了Li4Ti5O12纳米颗粒在长时间煅烧过程中团聚和生长,同时有序、连续的纳米孔道为电解液的扩散提供了快速通道。介孔Li4Ti5O12/C纳米复合材料是一种很有前景的锂离子电容器用负极材料,其具有优异的倍率性能(在80 C下容量为73.4 m Ah g-1)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在20 C下循环1000次容量损失仅为5.6%)。为了进一步提高Li4Ti5O12的倍率特性,我们提出了一种新颖的、通用制备碳包覆纳米电极材料的新技术。采用金属有机前驱体直接与锂盐混合,一步煅烧制备了高导电性的碳包覆纳米电极材料。在活性材料的表面包覆一层1~2 nm均匀碳层。Li4Ti5O12/C核/壳纳米电极材料表现出卓越的倍率性能,在90 C超大倍率下,容量仍然高达85.3 m Ah g-1。此外该方法具有普适性且制备工艺简单,可以制备碳包覆橄榄石型的磷酸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同样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4.柔性Li4Ti5O12自支撑电极的构建及电化学性能研究:在柔性碳布基底上生长超薄Ti O2纳米片并随后通过化学锂化原位转变为多孔Li4Ti5O12纳米晶。碳布不仅仅支撑活性材料还作为集流体,同时为电荷传输提供了快速通道并避免使用导电材料和粘合剂。因为复合材料具有高电子导电性,有利于电解质离子的传输且缩短了Li+/e-的传输路径,这种新颖的Li4Ti5O12/碳布电极拥有超快速的离子和电子扩散能力,具有优异的倍率性能(90 C的充放电倍率下比容量为103 m Ah g-1)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5.氢化Li4Ti5O12纳米线阵列及锂离子电容器的研究:以钛箔为基底,通过水热法制备钛酸盐、离子交换以及后续在还原性气氛下煅烧制备了氢化Li4Ti5O12纳米线阵列。氢化Li4Ti5O12纳米线阵列具有大的比表面积,有利于锂离子的快速传输;可控引入的Ti3+位点增加了电子导电性;电极材料直接与集流体接触,保证了每根纳米线都能快速的参与电化学反应。氢化Li4Ti5O12纳米线电极具有高的比容量(0.2 C时容量为173 m Ah g-1)和优异的倍率性能(30 C时容量为121 m Ah g-1)。以嵌入型自支撑氢化Li4Ti5O12纳米线阵列为负极,双电层石墨烯为正极,构建了Li4Ti5O12//石墨烯锂离子超级电容器,工作电压范围为1~3 V,平均电位为2.0 V;在300 W kg-1的功率密度下,能量密度达到了61.9 Wh kg-1。(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4-11-01)

童叶翔[10](2014)在《纳米储能材料的制备与柔性混合型超电容器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高混合型超级电容器的性能关键在于研发高性能、低成本的储能电极材料和器件系统设计。新型储能材料的获得是实现优异器件性能的基础,高性能、低成本储能电极材料的制备是超级电容器研究的核心问题。近年来我们课题组以商用的碳布或自制备的聚苯胺和多孔碳薄膜作为柔性导电基体,通过电化学方法和水热法成功地制备了MnO_2,MnO_2/Mn/MnO_2,H-TiO_2,H-TiO_2@MnO_2,非晶态Ni(OH)_2等多种过渡金属基正极材料和VN,TiN,α-(本文来源于《第六届中国储能与动力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学术研讨与技术交流会摘要集》期刊2014-07-09)

混合型器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功率微波(high power microwave,HPM)是指输出功率超过0.1GW,频率1~300GH的电磁波。高功率微波源作为核心部件,因其在军事、民用、科研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近年来获得长足发展。磁绝缘线振荡器(magnetically insulated linear oscillator,MILO)作为目前世界上单脉冲比能量最高的HPM器件之一得到了人们的持续关注。其最大的优点是由于其利用自身电流的自绝缘机理,因此不需要外加聚焦磁场,使得其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适合于小型化和实用化,属于效率较高、综合性能优异的一类源;不足则由于其花费约占电流2/3的负载电流用于磁绝缘,降低了器件的束波转换效率,这部分磁绝缘电流由于不参加束波互作用,对于高频的产生基本上没有贡献。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能够产生稳定输出的双频高功率微波器件成为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潜在的实际应用价值。因此,双频MILO、以虚阴极为负载的MILO等研究也在从不同的方面探索提高其工作性能的途径。为提高HPM器件工作性能,本论文通过对磁绝缘线振荡器(MILO)的综合分析,并结合分离腔振荡器(split cavity oscillator,SCO)的特征分析,提出利用MILO磁绝缘电流驱动的分离腔振荡器(SCO)替代收集极,构成一个具有更高输出性能的双频双频混合型HPM器件。粒子模拟结果表明:L波段MILO-SCO混合HPM器件可在1.54 GHz和0.74 GHz双频下工作,转换效率超过20%。结果表明:L波段MILO-SCO混合HPM器件达到了设计目的。在此基础上,对于替代收集极的高功率微波器件又进行了探索研究,结合虚阴极振荡器(Vircator)的特征,设计了以多间隙虚阴极振荡器为负载的双频混合型HPM器件,通过理论分析,基于全电磁粒子模拟技术进行粒子模拟研究,取得了初步的研究结果。本文基于全电磁粒子模拟技术进行的混合型双频高功率微波器件仿真研究工作旨在探索提高高功率微波器件工作性能的途径,为推动高功率微波源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混合型器件论文参考文献

[1].关清心.SiC&Si器件混合型高效率低成本中点钳位型叁电平电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

[2].闫雪.混合型双频高功率微波器件仿真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8

[3].张世明,车海英,杨柯,杨馨蓉,郑丹.基于LiFePO_4和活性炭的混合型电化学储能器件研究[J].储能科学与技术.2018

[4].闫雪,董烨,张恒,张芳,董志伟.一种新型的混合型双频高功率微波器件[J].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2018

[5].吴小敏.混合型金属表面等离子体光子器件及其传感应用理论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

[6].张天瑜,张义鑫,张乐天,谢文法,肖玲.基于双极性蓝色荧光材料的高效混合型白色有机发光器件[C].2015光学精密工程论坛论文集.2015

[7].杨柳,何志群,董飞,刘姝,刘淑洁.混合型间隔层对荧磷混合式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J].发光学报.2015

[8].安涛,李朋,李怀坤,丁志明,王海峰.基于量子阱结构的混合型白光有机发光器件[J].发光学报.2014

[9].申来法.混合型超级电容器关键材料的设计及器件构造[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

[10].童叶翔.纳米储能材料的制备与柔性混合型超电容器件研究[C].第六届中国储能与动力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学术研讨与技术交流会摘要集.2014

标签:;  ;  ;  ;  ;  ;  ;  

混合型器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