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磁共振胆胰管成像在胆胰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屠娜娜[1](2021)在《腹部CT及核磁胆胰管成像用于肝外胆管结石诊断的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应用腹部CT及核磁胆胰管成像检测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我院收诊的112例疑似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实施腹部CT及核磁胆胰管成像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结石直径≤8mm的检出率、操作耗时以及与病理结果的符合情况。结果 112例患者中,108例确诊为肝外胆结石,其中单纯肝外胆管结石患者32例、合并肝内胆管结石患者21例、合并胆囊结石患者55例;腹部CT检查符合术后病理诊断的88例,核磁胆胰管成像检查符合术后病理诊断的104例;核磁胆胰管成像技术的阳性检出率、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均高于腹部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查对结石直径≤8 mm的检出率高于腹部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查平均用时长于腹部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外胆管结石的诊断中,应用核磁胆胰管成像检查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高于腹部CT,而且能够提升小结石的检出率。但核磁胆胰管成像在检查操作中耗费的时间较腹部CT略长,其整体优势显着。
苏德莲[2](2021)在《MRCP联合MRI冠状位成像在胆道梗阻中的诊断价值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联合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I)冠状位成像在胆道梗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0月至2020年8月经病理证实的70例胆道梗阻性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MRCP及MRI冠状位成像扫描,分析胆道梗阻性疾病的MRCP及MRI冠状位成像的影像表现;比较MRCP、MRI冠状位成像及两者联合对胆道梗阻的定位诊断准确率;比较MRCP、MRI冠状位成像及两者联合对胆道梗阻的定性诊断准确率;比较MRCP、MRI冠状位成像及两者联合对恶性胆道梗阻性疾病的定性诊断效能。结果:(1)MRCP、MRI冠状位成像及两者联合对胆道梗阻的定位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0%、88.6%及95.7%,三组检查方法之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MRCP、MRI冠状位成像及两者联合对胆道梗阻的定性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1.4%、82.9%、94.3%,联合检查准确率高于MRCP、MRI冠状位单一检查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良性胆管梗阻的定性诊断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胆管梗阻的定性诊断准确率分别为58.7%、78.3%、93.5%,MRI冠状位检查准确率高于MRCP,联合检查准确率高于MRCP、MRI冠状位单一检查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定性诊断恶性梗阻疾病效能方面,MRCP、MRI冠状位成像及两者联合诊断敏感度分别为58.7%、78.3%及93.5%,联合检查敏感度高于MRCP、MRI冠状位单一检查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RCP、MRI冠状位成像及两者联合诊断特异度分别为95.8%、91.7%及95.8%,差异无明显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胆道梗阻的定位诊断方面,MPCP与MRI冠状位成像均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在胆道梗阻的定性诊断方面,MRI冠状位成像对恶性胆道梗阻的定性诊断准确性优于MRCP冠状位成像,且两者联合可显着提高对胆道梗阻的定性诊断;在定性诊断恶性胆道梗阻疾病效能方面,MRCP联合MRI冠状位成像的诊断敏感度较单一检查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综上,MRCP联合MRI冠状位成像对明确梗阻性黄疸的病因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为临床的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参考根据,值得在胆道系统疾病诊断中广泛运用。
黄霜湘,陈丽芬,黄理,杨月华,覃家凭[3](2021)在《超声内镜在可疑胆胰疾病ERCP术前的初步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在可疑胆胰疾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前超声内镜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10月期间21例可疑胆胰疾病ERCP术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腹部B超、CT等方式,对可疑胆胰病变进行检查,于术前实施超声内镜检查诊断,通过ERCP确诊。结果 21例患者中,确诊胆总管结石10例,壶腹部肿瘤3例,胆管内乳头状瘤4例,十二指肠乳头炎性狭窄2例,胰管结石2例。结论在可疑胆胰病变中,应用超声内镜诊断,价值显着,使胆总管结石确诊率提高,并为ERCP提供指导,临床效果显着,手术风险低。
常毅刚[4](2020)在《胆囊癌的病例特征、早期诊断、治疗措施及预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利用11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建立胆囊癌患者预后列线图并进行验证;分析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胆囊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考察不同手术方式的选择对胆囊癌患者预后的影响;考察188例意外胆囊癌的诊断与治疗现状。方法:(1)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在2012.1.1至2019.1.1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山西省人民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及山西省肿瘤医院进行治疗的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对治疗周期结束的患者进行电话方式的随访,随访内容为患者术后生存情况,随访结束事件为患者死亡或随访时间截止至2019.6.1,最后以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145例胆囊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的绘制使用R语言(The R Project for Statistical Computing,Vienna,Austria)的survival包及rms包实现,变量得分使用nomogram Ex包计算。列线图的准确性通过一致性指数(C-index)及校正曲线判断。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的方法分别为Bootstrap法和验证集法,内部验证的重复取样次数为1000次。比较预后列线图与AJCC分期的预测能力。(2)资料来源为2012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在山西省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胆囊癌、胆囊息肉和胆囊结石患者250例。分别进行CA199、CEA、CA125、和CA242检测及病理学诊断。诊断结果包括胆囊息肉、胆囊结石和胆囊癌。其中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112例,胆囊癌患者138例。考察各肿瘤标志物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3)具有手术记录,并有随访记录的患者为749例,统计患者的手术方式包括胆囊切除术(LC或开腹)、围胆囊床切除术、肝IVb+V段+肝十二指肠韧带清扫术、扩大根治术、短路手术或姑息切除术、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等)。考察手术方式对患者预后生存期的影响。(4)选取2012.1.1至2019.1.1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山西省人民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及山西省肿瘤医院进行治疗的意外胆囊癌患者188例,分析并总结188例意外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145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显示,影响胆囊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男性、年龄>79岁、中/低分化程度、存在淋巴结转移、发生癌旁浸润和发生远处转移(P<0.05)等,危险度分别为1.237,1.551,2.969,1.957,1.492以及1.446。(2)内部验证的C-index为0.76(95%CI 0.74~0.78),术后5年DSS校正曲线提示在观察值与预测值之间有良好的一致性;AJCC分期的C-index为0.70(95%CI 0.67~0.73),本列线图的预测能力优于AJCC分期,两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3)验证集的中位DSS生存期为25.14个月,术后1、3、5年DSS相关生存率为71.0%、38.7%、30.5%。外部验证C-index为0.73(95%CI 0.68~0.78),以5年生存率为例,外部验证与训练集的一致性较好。(4)观察组与对照组CA199、CEA的阳性率差异提示存在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此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为CA242与CA125相比较的阳性率(P>0.05)。观察组CA199的阳性率显着高于对照组,CEA的阳性率显着低于对照组。(5)CA199用于胆囊癌诊断的灵敏度最高,可达到48.55%;CA199的特异度最高,可达到99.11%,同时其阳性预测值可达98.53%。(6)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CA242+CEA、CA199+CEA、CA199+CA125、CEA+CA125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CA242+CEA阳性率、CA199+CEA阳性率、CEA+CA125阳性率显着高于观察组,观察组CA199+CA125阳性率显着高于对照组。(7)两种肿瘤标志物同时用于胆囊癌诊断时,CA242+CA199、CA199+CA125的灵敏度可超过50%,分别为53.75%和51.72%。同时,CA199+CA125的特异度为76.39%,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也分别可达到63.83%和66.27%。(8)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CA242+CA199+CEA、CA199+CEA+CA125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CA242+CA199+CEA阳性率、CA199+CEA+CA125阳性率显着高于观察组。(9)三种肿瘤标志物同时用于胆囊癌的诊断时,CA242+CA199+CEA、CA199+CEA+CA12的灵敏度均超过了50%,达到59.49%和52.63%。但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指标均表现不良。(10)LC或剖腹进行的手术患者有221例,占所有手术患者的比例为29.51%,所占比例最大,而晚期胆囊癌患者进行的姑息切除术或短路手术以及PTCD手术则所占比例较小,分别为7.61%、1.20%和14.69%。(11)对患者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分为胆囊切除术组、围胆囊床切除术组、肝S4b+S5段切除+肝十二指肠韧带清扫术组和扩大根治术组,四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性别、是否是意外胆囊癌、胆道合并症、TNM分期等方面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临床资料之间比较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12)生存期存在显着差异(P<0.05),具体表现为肝S4b+S5段+肝十二指肠韧带清扫术和单纯胆囊切除术的预后显着优于围胆囊床切除术和扩大根治术患者。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5年生存率表现出了同样的趋势,单纯胆囊切除术和肝S4b+S5段+肝十二指肠韧带清扫术的预后显着优于围胆囊床和扩大根治术的患者(P<0.05)。(13)188例意外胆囊癌患者中,有181例有完整的预后生存时间记录,生存时间分布1.93~85.41月(中位生存时间为38.8月)。患者1年生存率为91.71%(166/181),3年生存率为54.70%(99/181),5年生存率为21.55%(39/181)。结论:(1)男性、年龄>79岁、中/低分化程度、发生淋巴结转移、癌旁浸润、发生远处转移等是影响胆囊癌患者预后的因素。基于影响胆囊肿瘤患者的7项预后因素建立预后列线图,具有准确、直观、个性化的预后患者术后生存率的优势。(2)CA199+CA125的灵敏度为诊断胆囊癌的最佳方法。(3)LC或剖腹进行的胆囊切除术所占比例最大,而晚期胆囊癌患者进行的姑息切除术或短路手术以及PTCD手术则所占比例较小。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资料在性别、意外胆囊癌、胆道合并症、TNM分期等方面存在差异。根治2和胆囊切除术的术后生存期和生存率显着优于根治1和根治3患者。(4)中老年女性患者意外性胆囊癌发病率较高,而且发病率胆囊癌的发病率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广泛开展也呈上升趋势;(5)目前临床上建议行预防性胆囊切除的患者包括:胆囊单发结石直径超过3厘米及多发结石、先天性发育异常的胰胆管汇合、粘膜有钙化的胆囊炎以及直径在0.5-1.0cm之间的胆囊息肉(6)对于早期胆囊癌只要能够达到R0切除,单纯胆囊切除与根治性切除患者的预后生存期无明显差别。
成涛[5](2020)在《肝外胆系结石与胆道解剖结构相关性的MRCP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利用2D磁共振胆胰管水成像探讨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与胆道解剖结构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2019年01月至2019年09月行腹部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磁共振胆胰管水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检查患者的 MRI影像及临床资料,根据纳入、排除标准于2019年03月-2019年09月连续性纳入443例数据用于分析胆囊结石与胆道结构的相关性,其中胆囊结石患者173例,正常对照组270例;于2019年01月-2019年09月连续性纳入261胆囊结石病例用于分析胆囊结石并发胆总管结石与胆道结构的相关性,其中胆囊结石患者207例,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54例。在MRCP及常规MRI图像上观察胆囊与胆囊管连接类型(V型连接:胆囊与胆囊管连接夹角向上;N型连接:胆囊与胆囊管连接夹角向下),胆囊管汇入肝总管类型(Ⅰ型:汇合于肝外胆管上1/2处的右侧壁;Ⅱ型:汇合于胆总管前壁或后壁;Ⅲ型:旋前或旋后汇合于胆总管左侧壁;Ⅳ型:汇合于左右肝管或肝门;Ⅴ型:汇合于胆总管远端1/2处),胆总管(Common Bile Duct,CBD)与主胰管(Main Pancreatic Duct,MPD)汇合类型(Ⅴ型:CBD与MPD在十二指壁内汇合并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B-P型:CBD先汇入MPD并形成一段共同通道后再注入十二指肠大乳头;P-B型:MPD先汇入CBD并形成一段共同通道后再注入十二指肠大乳头)。并在MRCP投影最大方向测量胆囊与胆囊管夹角、胆囊管与肝总管夹角(不测量高位汇合)、胆胰管汇合夹角、胆囊管长度、胆总管长度、胆囊管最大直径及胆总管最大直径。比较各种分型及胆道结构参数在正常对照组、胆囊结石组、胆囊结石并发胆总管结石组的差异,评判有统计学意义参数的诊断能效,并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回归预测模型。结果:胆囊结石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年龄、胆胰管汇合类型、胆囊与胆囊管夹角、胆囊管与肝总管夹角、胆囊管最大直径、胆总管最大直径、胆总管长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性别、胆囊与胆囊管连接类型、胆囊管汇入肝总管类型、胆囊管长度、胆胰管汇合夹角有统计学差异(P<0.05)。女性较男性的胆囊结石患病率更高(P=0.036);胆囊与胆囊管V型连接的胆囊结石患病率更高(P=0.002);胆囊管低位汇合较正常汇合类型的胆囊结石患病率高(P=0.003);胆囊结石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胆囊结石组的胆囊管更长(P=0.003);胆囊结石组的胆胰管汇合夹角也更大(P=0.023)。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方程:Y=0.451(女性)+0.611(胆囊与胆囊管V型连接)+1.115(胆囊管低位汇合)+0.028(胆囊管长度)+0.011(胆胰管汇合夹角)-2.441(常数),表明女性、胆囊与胆囊管V型连接、胆囊管低位汇合、较长的胆囊管、较大的胆胰管汇合夹角是发生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胆囊结石组与胆囊结石并发胆总管结石组相比性别、胆囊管汇入肝总管类型、胆囊管与肝总管夹角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年龄、胆囊结石类型、胆囊内最小结石直径、胆囊与胆囊管连接类型、胆囊与胆囊管夹角有统计学差异(P<0.05)。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组患者年龄较不合并胆总管结石组高(P=0.004);胆囊多发结石较单发结石发生胆总管结石的几率高(P=0.000);胆囊内最小结石直径较不合并胆总管结石组小(P=0.003);胆囊与胆囊管N型连接较V型连接发生胆总管结石的几率高(P=025);胆囊与胆囊管夹角较不合并胆总管结石组大(P=0.044)。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方程:Y=0.031(年龄)+1.192(胆囊多发结石)-0.159(胆囊结石大小)+0.761(胆囊与胆囊管N型连接)-4.649(常数),表明年龄增大、胆囊多发结石、胆囊与胆囊管N型连接是并发胆总管结石的危险因素,而胆囊内结石直径较大是其保护因素。结论:女性较男性更容易患胆囊结石;胆囊与胆囊管V型连接、胆囊管低位汇入肝总管类型患胆囊结石的风险更高;当胆囊管较长、胆胰管汇合夹角较大时患胆囊结石的风险也更高;此外,胆囊管长度(>23.39mm),胆胰管汇合夹角(>50.21°)仅作为判断胆囊结石风险的参考指标。胆囊结石患者年龄越高越容易并发胆总管结石;胆囊多发结石、胆囊内结石较小时发生胆总管结石的风险较高;胆囊与胆囊管N型连接发生胆总管结石的风险更高;胆囊与胆囊管连接夹角较大时发生胆总管结石的风险也更高;此外,胆囊与胆囊管连接夹角(>64.59°)时仅作为判断胆总管结石的风险的参考指标。
边芳[6](2020)在《超高场磁共振3D-MRCP评估胆胰管汇合异常与肝外胆管癌患病率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估超高场磁共振3D-胰胆管磁共振成像(MRCP)检查对胰胆管汇合异常与肝外胆管癌患病率关系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230例到该院进行超高场磁共振3D-MRCP检查者的图像资料,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法,评估超高场磁共振3D-MRCP检查对胆胰管汇合异常与肝外胆管癌患病率关系的应用价值。结果胰胆管汇合分汇合正常型及汇合异常型。汇合异常型患者肝外胆管癌患病率高于汇合正常型,胰-胆型患者肝外胆管癌患病率高于胆-胰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外胆管癌的发生与胆胰管汇合异常关系密切,超高场磁共振3D-MRCP评估胰胆管汇合异常与肝外胆管癌患病率的关系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赵月梅[7](2020)在《MRI平扫、MRI增强及3D-MRCP评估十二指肠憩室影像诊断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MRI平扫、MRI增强及3D-MRCP评估十二指肠憩室(DD)的优势和限度,探讨MRI诊断D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证实且行MRI平扫、MRI增强及3D-MRCP三种0MRI检查的DD患者(41例)和非DD患者(10例)的影像资料。对三种MRI检查方法诊断DD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进而比较诊断DD的效能差异,比较三种MRI检查方法评估41例DD影像特征(位置、大小、形态、内容物、颈部、壁)的差异。结果:1.通过ROC曲线分析发现MRI增强诊断DD效能最佳,其灵敏度、特异度、曲线下面积(AUC)和约登指数分别为0.976、0.900、0.938、0.875。2.三种MRI检查方法测量DD大小一致性极好,ICC95%的可信区间为(0.983,0.995);MRI平扫与MRI增强显示DD形态、内容物、颈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appa值分别为0.773、0.013、0.231;MRI增强显示DD位置与DD壁优于MRI平扫。3D-MRCP显示DD位置、形态、内容物、颈部和憩室壁能力均不如MRI平扫和MRI增强。结论:1.MRI检查诊断DD具有较好的诊断准确率和可行性,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影像依据,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2.三种MRI检查评估DD各有优势与限度:MRI平扫评估DD大小、形态、内容物及憩室颈优势明显,但显示DD位置和憩室壁欠佳;MRI增强评估DD位置、大小、形态及憩室颈、憩室壁有优势,但显示DD内容物能力差;3D-MRCP单独应用于评估DD的价值不高,但可作为观察DD与胰胆管关系的特定序列。3.MRI多序列的联合应用可实现DD的多模态、一站式磁共振检查。
边芳,翟冬枝[8](2019)在《3.0 T磁共振MRCP技术评价胆胰管异常汇合与胆囊腺肌症发病关系的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3.0 T磁共振成像评价胰胆管异常汇合与胆囊腺肌症发病关系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6月—2019年6月胆胰管汇合部位情况显示良好的298例患者的3.0 T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图像资料,分为病例组及对照组,回顾性分析胆胰管异常汇合与胆囊腺肌症发病的关系。结果 138例病例组中,胰胆管汇入正常型为102例,胰胆管汇入异常型为36例;160例对照组中,胰胆管汇入正常型为150例,胰胆管汇入异常型为1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χ2=22.336,P<0.05)。46例胰胆管汇入异常型中,P-B型33例,B-P型为13例,P-B型构成比明显高于B-P型,差异有显着性(χ2=17.391,P<0.05)。结论胆囊腺肌症与胰胆管汇合分型关系密切,3.0 T磁共振MRCP技术对评价胆胰管汇入分型和胆囊腺肌症发病关系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以为临床诊断该病提供参考依据。
杨燕婷[9](2019)在《纵轴超声内镜对胆总管远端扩张的病因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胆总管远端扩张并不罕见,但由于该区域解剖结构复杂,病种多样,其病因诊断常是难点。纵轴超声内镜不仅可以贴近观察胆管远端及周围结构,同时可行细针穿刺抽吸术(FNA),获取病理学标本,为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旨在探讨纵轴超声内镜(Linear EUS)对胆总管远端扩张病因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9年6月期间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及昆山中医医院因胆总管远端扩张而进行纵轴超声内镜检查的病例,对照手术、内镜病理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60例患者,其中男77例,女83例,平均年龄64±12岁。最终诊断胆总管结石53例,十二指肠乳头恶性肿瘤43例,胆总管远端恶性肿瘤14例,胰头占位19例(包括IPMN),胆管炎8例,胆囊切除术后代偿性扩张9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4例,胆总管腺肌症1例。其他良性病变包括十二指肠降部憩室3例、肿块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3例、胰腺假性囊肿2例和异位胰腺1例。对于胆总管结石的诊断,Linear EUS的诊断准确率为97.5%,明显高于MRI(86.36%)及CT(89.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和0.006)。Linear EUS对壶腹周围肿瘤诊断的准确度为93.75%,高于MRI及CT的准确度82.73%及80.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4和0.001)。结论:纵轴超声内镜(Linear EUS)对胆总管远端扩张的病因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梁丽丽[10](2018)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技术对胆胰管狭窄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是近年来新发展的一项无创技术,临床研究发现MRCP结合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胆胰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价值较高,有助于术前准确定位梗阻部位,明确病变范围及其性质[1,2]。本研究以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于我院进行
二、磁共振胆胰管成像在胆胰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磁共振胆胰管成像在胆胰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腹部CT及核磁胆胰管成像用于肝外胆管结石诊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腹部CT检查 |
1.2.2 核磁胰胆管成像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腹部CT及核磁胆胰管成像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比较 |
2.2 腹部CT、核磁胆胰管成像诊断价值比较 |
2.3 直径≤8 mm结石检出率比较 |
2.4 检查操作用时比较 |
3 讨论 |
(2)MRCP联合MRI冠状位成像在胆道梗阻中的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患者检查前准备 |
1.4 扫描方法及参数 |
1.5 诊断方法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影像学表现 |
2.2 定位结果 |
2.3 定性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中英文术语和缩略语对照表 |
附录B |
附录C 梗阻性黄疸的影像学检查技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3)超声内镜在可疑胆胰疾病ERCP术前的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超声内镜、ERCP检查前结果 |
2.2 超声内镜、ERCP检查后结果 |
3 讨论 |
(4)胆囊癌的病例特征、早期诊断、治疗措施及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1 胆囊癌 |
2 胆囊癌治疗研究 |
3 胆囊癌诊断方法 |
4 胆囊癌预后研究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1145例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分析及预后列线图的建立与验证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方法 |
1.1.3 统计学分析 |
1.2 结果 |
1.2.1 纳入资料的临床病例情况 |
1.2.2 训练集与验证集基线资料比较 |
1.2.3 训练集患者的Cox预后结果 |
1.2.4 预后列线图 |
1.2.5 列线图预测准确性的外部验证 |
1.3 讨论 |
1.3.1 影响胆囊癌患者DSS生存率的危险因素 |
1.3.2 列线图进行胆囊癌患者预后预测 |
1.3.3 列线图与TNM分期应用价值比较 |
1.3.4 局限性 |
1.4 小结 |
二、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胆囊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方法 |
2.1.3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2.1 肿瘤标志物单独检测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 |
2.2.2 两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 |
2.2.3 三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 |
2.2.4 四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 |
2.2.5 肿瘤标志物在胆囊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三、不同手术方式对胆囊癌预后的影响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 |
3.2 结果 |
3.2.1 手术治疗方式统计 |
3.2.2 胆囊切除术与根治术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
3.2.3 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胆囊癌患者的手术治疗 |
3.3.2 不同手术方式临床资料差异分析 |
3.3.3 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预后影响 |
3.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3.4 小结 |
四、188例意外胆囊癌的诊断与治疗 |
4.1 对象与方法 |
4.1.1 研究对象 |
4.1.2 研究方法 |
4.1.3 统计学方法 |
4.2 结果 |
4.2.1 患者基本资料 |
4.2.2 患者临床表现 |
4.2.3 意外胆囊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
4.2.4 患者预后分析 |
4.2.5 单纯胆囊切除与根治性切除 |
4.3 讨论 |
4.3.1 意外胆囊癌的诊断和鉴别 |
4.3.2 意外胆囊癌的手术治疗探讨 |
4.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原发性胆囊癌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肝外胆系结石与胆道解剖结构相关性的MRCP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本研究不足之处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胆道系统解剖及变异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超高场磁共振3D-MRCP评估胆胰管汇合异常与肝外胆管癌患病率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1.1 一般资料 |
1.1.2 设备 |
1.2 方法 |
1.2.1 检查前准备 |
1.2.2 检查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胰胆管汇合分型 |
2.2 各型比例分析 |
2.3 各型患者肝外胆管癌患病率比较 |
3 讨论 |
(7)MRI平扫、MRI增强及3D-MRCP评估十二指肠憩室影像诊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十二指肠憩室的磁共振检查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3.0 T磁共振MRCP技术评价胆胰管异常汇合与胆囊腺肌症发病关系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查方法 |
1.3 胰管和胆管汇入分型的诊断 |
1.4 统计分析 |
2 结 果 |
3 讨 论 |
(9)纵轴超声内镜对胆总管远端扩张的病因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对象与方法 |
1.2 排除标准 |
1.3 仪器与试剂 |
1.4 EUS操作 |
1.5 诊断金标准 |
1.6 统计学处理 |
2. 研究结果 |
2.1 基线资料 |
2.2 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与肿瘤的相关性分析 |
2.3 纵轴超声内镜对胆总管远端扩张病因的诊断效能 |
2.4 纵轴超声内镜与CT及MRI影像学的比较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超声内镜在壶腹部周围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表 |
致谢 |
(10)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技术对胆胰管狭窄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影像分析: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磁共振胆胰管成像在胆胰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腹部CT及核磁胆胰管成像用于肝外胆管结石诊断的价值[J]. 屠娜娜. 医学信息, 2021(17)
- [2]MRCP联合MRI冠状位成像在胆道梗阻中的诊断价值研究[D]. 苏德莲.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3]超声内镜在可疑胆胰疾病ERCP术前的初步应用[J]. 黄霜湘,陈丽芬,黄理,杨月华,覃家凭. 系统医学, 2021(02)
- [4]胆囊癌的病例特征、早期诊断、治疗措施及预后研究[D]. 常毅刚.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5]肝外胆系结石与胆道解剖结构相关性的MRCP研究[D]. 成涛. 川北医学院, 2020(04)
- [6]超高场磁共振3D-MRCP评估胆胰管汇合异常与肝外胆管癌患病率的关系[J]. 边芳. 现代医药卫生, 2020(08)
- [7]MRI平扫、MRI增强及3D-MRCP评估十二指肠憩室影像诊断的对比研究[D]. 赵月梅.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8]3.0 T磁共振MRCP技术评价胆胰管异常汇合与胆囊腺肌症发病关系的价值[J]. 边芳,翟冬枝. 精准医学杂志, 2019(05)
- [9]纵轴超声内镜对胆总管远端扩张的病因诊断价值[D]. 杨燕婷. 苏州大学, 2019(02)
- [10]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技术对胆胰管狭窄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研究[J]. 梁丽丽.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