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呈色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结构,光子,色素,晶体,花色素,元宝枫,珙桐。
呈色特性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江洁蓓,梁玲,张腾驹,黎蕴洁,陈小红[1](2019)在《粉红珙桐叶片呈色相关生理特性的季节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四川省珙县王家镇同一生境下不同季节的粉红与绿叶珙桐叶片为试材,对其色素含量、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及相关酶活性进行测定,分析其季节性变化规律,从生理角度探寻影响珙桐叶片呈色的关键因素,以期为粉红珙桐的选育和合理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结果显示:(1)粉红珙桐叶片花色苷含量在春夏秋季均极显着高于绿叶珙桐,在夏季时含量最低;粉红珙桐叶片总叶绿素含量在夏季和秋季极显着低于绿叶珙桐,从春季过渡至秋季过程中逐渐上升;两者的类胡萝卜素和类黄酮含量差异不明显且在季节间较平稳。(2)粉红珙桐叶片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略高于绿叶珙桐,夏季时达到最高;其脯氨酸含量也高于绿叶珙桐,且从春季到秋季缓慢上升。(3)粉红珙桐叶片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PAL)、苯基苯乙烯酮黄烷酮异构酶(CHI)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都显着高于绿叶珙桐,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则相反;从春季到秋季过程中,两种珙桐叶片PAL活性先减弱后增强,其POD和SOD活性则先增强后减弱,但粉红珙桐CHI活性逐渐减弱,绿叶CHI活性则先上升后下降。(4)粉红珙桐叶片花色苷含量与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CHI、POD和SOD活性呈显着负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叶片花色苷含量的增加和叶绿素含量的减少是粉红珙桐呈色的决定因素,CHI、SOD和POD活性是调节花色苷降解速率的关键酶。(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袁理,代乔民,付顺林,郑力文,鄢煜尘[2](2018)在《基于原色纤维混配色织物的呈色特性与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色织物加工中存在颜色管理效率低下、色样传递周期长等问题,建立了基于离散Fréchet距离准则与色差分析公式的色度学指标联合表征模型;同时,以聚类分析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基于类内距离与类间距离的色度学指标差异性判别准则,并应用于原色纤维混配色织物的色度学指标主要影响因素及一般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的色度学指标联合表征模型与差异性判别准则具有理想的色度学指标表征与判别能力;当原色纤维质量配比总体差异大于1%时,其色纺织物的色度学指标差异具有显着性;同时,原色纤维的长度、种类以及捻系数差异均会导致其色度学指标的显着改变。研究结果对于最终建立原色纤维混配色预测模型以及色纺企业的实践生产均具有积极参考作用。(本文来源于《纺织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王毅,余隋怀[3](2018)在《铁铜色釉的呈色特性及窑变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铁、铜氧化物为着色剂,通过改变基础原料组成,在相同的烧成气氛下成功制备出红紫、蓝紫等色釉及复色花釉。以叁角配料实验法、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色度分析等分析了铁铜色釉的呈色物理化学原理以及釉的组成、烧成制度对釉面呈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烧成气氛下,偏红色釉相比偏蓝色釉SiO_2含量较低而碱土金属及碱金属氧化物含量较高;铜红色和红紫色釉的差异仅仅是由于后者的成分中含有磷酸盐阴离子;当Ca_3(PO_4)_2被引入釉中,微纳米尺寸短程序分相结构形成结构色,同时聚集在微相中的Fe_2O_3高温下分解为Fe~(2+)和气泡,形成蓝色或其他颜色花纹;由于铜和铁着色元素具有多种着色特性,工艺参数与基础成分的微小变化使得釉面颜色和色调发生相应变化形成窑变现象;釉中多种化学色耦合了微纳米结构呈色,使釉的着色现象更为复杂多变,也因此增加了窑变的几率与呈色的特异性。(本文来源于《硅酸盐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宋岩[4](2018)在《美国红枫和元宝枫呈色的生理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选取美国红枫改良品种自由人槭“秋火焰”(Acer×freemanii‘AutumnBlaze’)和元宝枫(Acer truncatum),对其春季幼红期、秋季转色期和不同叶位叶片呈色的生理特性进行初步研究,分析这两个树种的叶色变化生理机制。通过韧皮部环割、枝条遮阴以及外源蔗糖喷施等处理措施,对美国红枫叶色的人工调控进行探讨,以期为延长彩叶树种的观赏期和改善观赏效果提供理论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美国红枫和元宝枫春季枝梢幼叶会呈现红色,随着叶片成熟逐渐转绿。在这个过程中两树种叶片总叶绿素含量都增加,美国红枫花色素苷减少,元宝枫花色素苷增加,但两树种叶片转绿时的Ant/Chl值为2.5。幼叶的F_v/F_m都维持在0.48~0.55之间,随叶片成熟而增大,成熟叶片逐渐接近于0.8,表明幼叶呈现红色可能是其受到了环境因子胁迫。2、美国红枫和元宝枫秋季随着叶片衰老叶色逐渐由绿转红,美国红枫转色开始期要提前于元宝枫。在这个过程中两树种总叶绿素逐渐减少,花色素苷逐渐积累,Ant/Chl值在叶色完全变红时分别达到41.8和10.1。美国红枫叶片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与查尔酮异构酶活性都显着增加,与花色素苷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元宝枫这两个酶活性增加不明显,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与花色素苷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查尔酮异构酶活性与花色素苷呈显着正相关(P<0.05)。随着叶片衰老两树种F_v/F_m由0.8逐渐减小,在叶色完全变红时分别减小到0.34和0.45,可见秋季转色期叶片也受到环境因子胁迫。叶片含水率减少,与花色素苷呈显着负相关关系。3、在夏季枝梢叶片呈现红色,不同叶位的研究发现,随叶位降低两树种叶绿素a和叶绿素b都增加,美国红枫花色素苷减少,元宝枫花色素苷增加。两树种Ant/Chl随叶位降低都减小,美国红枫从0.48减小到0.32,元宝枫从0.43减小到0.32。随叶位降低美国红枫可溶性糖变化不明显,与花色素苷的相关性不显着;元宝枫可溶性糖逐渐升高,与花色素苷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不同叶位色素含量百分比显示,美国红枫叶位U的总叶绿素比例为57.9%,在叶位D增加到65.8%,花色素苷含量百分比由叶位U的27.5%降低至叶位D的20.5%;元宝枫叶位U的总叶绿素比例为57.9%,在叶位D增加到67.5%,花色素苷含量百分比由叶位U的24.8%降低至叶位D的21.4%。叶位U叶片呈现红色,叶位M1、M2和叶位D叶片都为绿色。4、为了延长美国红枫的观赏期,本研究采取韧皮部环割和蔗糖喷施措施,发现环割可以加速美国红枫叶片转色,蔗糖喷施对叶色的影响较小。生理研究显示环割处理下可溶性糖在枝条上部大量积累,花色素苷合成增多,叶色比正常枝更红艳。0.3mol·L~(-1)蔗糖处理对花色素苷提升作用明显,0.5 mol·L~(-1)蔗糖处理叶片可溶性糖增加最明显。试验发现叶脉切断对叶色也有影响,在切割点上部先出现红色,叶色更鲜艳。环割和叶脉切割阻断了韧皮部光合产物的向下运输,这两种处理表明花色素苷积累的可诱导性,也增加了糖的积累对这一生化过程影响的可能性。但是处理后短期内枝条和叶片会萎蔫、凋落,不利于树木健康生长。蔗糖喷施虽对叶色影响很小,但是会影响叶片的花色素苷积累。本研究还对叶片进行遮阴处理,发现遮阴会抑制可溶性糖积累,降低花色素苷含量,对叶片变色以及树木健康生长不利,只有在全光照条件下树木才能健康发育,观叶才较理想。(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冯露,吴际洋,鞠易倩,叶远俊,程堂仁[5](2017)在《紫叶紫薇呈色生理及光合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紫叶紫薇品种‘Ebony Embers’叶片呈现紫红色,是优良的观叶植物。为了对比紫叶和绿叶紫薇品种的叶色呈现机理和光合特性,以‘Ebony Embers’和绿叶品种‘Arapaho’为试验材料,测定叶片色素含量及分布、可溶性糖含量和光合生理指标。结果表明:1)‘Ebony Embers’叶片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及花青苷含量显着高于‘Arapaho’,且花青苷含量的变化与叶片红色程度变化一致,为紫叶呈色的关键色素,主要分布在叶片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靠近表皮的部分;2)‘Ebony Embers’叶片可溶性糖显着高于‘Arapaho’,并且在紫叶中可溶性糖含量与花青苷含量呈显着正相关;3)‘Ebony Embers’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日变化均为单峰曲线,而‘Arapaho’均为双峰曲线,‘Ebony Embers’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始终低于‘Arapaho’,表明‘Ebony Embers’的光合能力低于‘Arapaho’,但其净光合速率的下降与叶绿素含量差异无关。‘Arapaho’光饱和点显着高于‘Ebony Embers’,说明‘Ebony Embers’耐强光的能力较弱;4)2个品种的F_v/F_m值之间没有显着差异,‘Ebony Embers’的叶绿素荧光参数ΦPSII和ETR均显着低于‘Arapaho’,而NPQ和q N则显着高于‘Arapaho’,表明绿叶紫薇PSⅡ电子传递活性较高,而紫叶紫薇的热耗散效率高于绿叶紫薇,拥有更高的光保护能力。研究结果为培育紫薇优良彩叶品种及在园林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胡光强,陈永利,刘文霞,王佳辉,李龙成[6](2017)在《液态磁性光子晶体结构参数对呈色特性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光学软件FDTD Solutions对液态磁性光子晶体进行建模仿真,磁性球体材料为Fe3O4,液体介质为H2O.设定4个参数,球体半径R、两晶面的间距M、同一晶面上的球间距F、晶面层数C,逐一分析每一个参数对光子晶体在可见光谱内的呈色性能影响,确定光子晶体呈现颜色时的最佳结构参数组合.分析得出的结构参数对液态磁性光子晶体的实验合成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天津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李瑞,周喜焕[7](2017)在《珠光颜料的呈色及其在印刷中的应用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珠光颜料起源于二十世纪,它的呈色是模拟大自然中珍珠、鸟类羽毛、肥皂泡液等各种自然界中的折射光和干涉光。珠光颜料的呈色受到基材、涂覆材料、涂层厚度、粒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其适应于各种印刷方式,不同粒径的珠光颗粒大小要和印刷方式相匹配,才能产生良好的珠光颜色效果。珠光颜料的产生是人类需求和智慧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实际上来自于我们对于自然界中一类光泽(例如天然珍珠、贝壳、蝴蝶的翅膀或鸟的羽毛等)的人工模拟,使用时经过一定的方式转移到承印载(本文来源于《印刷质量与标准化》期刊2017年09期)
朱景乐[8](2017)在《‘红叶’杜仲叶片呈色生理特性及关键基因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属杜仲科,仅1属1种,是中国重要的名贵经济树种。‘红叶’杜仲(Eucommia ulmoides‘Hongye’)叶片红褐色,极具观赏价值,且药用价值突出,2009年通过河南省林木良种审定。目前对‘红叶’杜仲生理特征及呈色规律研究较少。本论文以‘红叶’杜仲、‘小叶’杜仲(Eucommia ulmoides‘Xiaoye’)以及‘密叶’杜仲(Eucommia ulmoides‘Miye’)叁个品种苗期的叶片为研究材料,对其表型性状、微观构造、内部各活性成分含量、光合作用参数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等指标进行测定,揭示‘红叶’杜仲特殊叶色形成的直接原因;通过转录组测序筛选出控制‘红叶’杜仲叶色形成的关键基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红叶’杜仲的叶片正面暗红色,背面绿色,其他品种的叶片正面和背面均为绿色;‘红叶’杜仲的栅栏组织呈现鲜红色,其他品种的栅栏组织为深绿色。‘红叶’杜仲的亮度(L值)为28.17,变红度(a*值)为0.96,变黄度(b*值)为2.69,颜色指数为5.54,达到深红级别。‘红叶’杜仲叶绿素a含量(Ca)为1.10 mg·g-1,叶绿素b含量(Cb)为0.45 mg·g-1,类胡萝卜素含量(CCar)为0.45 mg·g-1,总叶绿素含量(CT)为1.56 mg·g-1,花色苷含量(CA)为0.30 mg·g-1,其CCar、CA以及CCar/CT均显着高于‘密叶’杜仲和‘小叶’杜仲,而‘红叶’杜仲和‘密叶’杜仲间的Ca和Cb及Ca/Cb及CT均无显着差异。高含量的花色苷是‘红叶’杜仲叶片呈现红色的主要原因。2.‘红叶’杜仲叶片最大,其叶长、叶宽及叶面积分别为14.44 cm、6.98 cm和77.34 cm2,显着高于‘小叶’杜仲。‘红叶’杜仲的叶片厚度和栅栏组织厚度分别为431.67μm和186.61μm,其中海绵组织厚度显着低于‘小叶’杜仲,但其栅栏组织厚度则显着高于‘小叶’杜仲。‘红叶’杜仲黄酮质量分数最高,为1.70%,显着高于其他2个品种;绿原酸和京尼平苷酸质量分数分别为1.47%和0.29%,其中绿原酸质量分数与其他2个品种无显着差异,但京尼平苷酸显着低于‘密叶’杜仲。3.‘红叶’杜仲的光补偿点为23.96μmol·m-2·s-1,光饱和点为495.94μmol·m-2·s-1,最大净光合速率为16.91μmol·m-2·s-1,暗呼吸速率1.67μmol·m-2·s-1,初始斜率为0.08;‘小叶’杜仲的光补偿点为26.49μmol·m-2·s-1,光饱和点为521.92μmol·m-2·s-1,最大净光合速率为18.50μmol·m-2·s-1,暗呼吸速率为1.67μmol·m-2·s-1,初始斜率为0.07;‘红叶’杜仲的温度和各光合参数间存在显着的线性回归关系,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为0.48~0.96。‘红叶’杜仲的最小荧光(Fo)为0.36,显着低于‘小叶’杜仲,而‘红叶’杜仲Fv/Fm、Fv/Fo及659μmol·m-2·s-1光照条件下的初始荧光(Fo’)分别为0.81,4.18和12.40~12.50;显着高于‘小叶’杜仲;2个品种的光合作用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表明,‘红叶’杜仲利用中强光的能力高于‘小叶’杜仲,而强光的利用能力弱于‘小叶’杜仲。4.‘红叶’杜仲叶色形成过程中,其L值由32.89降至28.45,a*值由-8.70升至1.03,b*值由13.35降至2.51,L值、a*值及b*值在不同阶段间均存在极显着差异,且其叶色各指标的变化幅度远高于‘小叶’杜仲。在‘红叶’杜仲叶色形成中,其色素含量除了叶绿素a/叶绿素b是逐步降低外,其他指标均为逐步上升,且各指标在叶色形成的不同阶段间均存在极显着差异;花色苷含量从0.22 mg·g-1增至1.91 mg·g-1,增幅达748.96%,增幅远高于‘小叶’杜仲;PAL酶活性在‘红叶’杜仲叶色形成各阶段无显着差异,而CHI酶活性在各阶段存在显着差异。叶片色差值与色素含量直接相关,L值、a*值及b*值与类胡萝卜素含量、花色苷的含量及类黄酮含量成极显着相关;CHI酶活性和杜仲叶片L值、a*值、b*值类胡萝卜素含量、花色苷含量及类黄酮含量间均存在显着或者极显着的相关关系,而PAL酶活性与叶片色差值间则无显着相关性。5.本研究采用RNA-seq技术对‘红叶’杜仲和‘小叶’杜仲的典型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及分析,共得到216,385,416条clean reads,经组装得到54,517条Unigene,组装的N50为1,377 nt,平均长度为806.90 nt,组装效果较好。共有25,993条Unigene得到注释,注释比例为47.68%,其中27,732条基因能编码蛋白序列,占总Unigene数量的50.87%。经转录因子预测,得到5,854个转录因子,其中bHLH为614个,MYB转录因子为569个,NAC为460个,而WD40蛋白仅有60个。54517条Unigenes中共包含17010个完整型SSR位点,占总SSR位点的96.28%。完整型SSR位点共包含67种重复基元,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重复基元类型为单核苷酸重复中的A/T(7747个),其次是AG/CT(5039个)和AT/AT(850个)。从花色苷代谢途径、类黄酮代谢途径及类胡萝卜素代谢途径中共找到13个SSR位点。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得到‘小叶’杜仲与‘红叶’杜仲相比,差异表达的基因有3,904个,其中1,389个上调,2,515个基因下调。其中,差异表达的转录因子628个,其中MYB转录因子26个,bHLH转录因子49个,尚未发现差异表达的WD40转录因子。通过pathway分析得到‘红叶’杜仲和‘小叶’杜仲在花色苷合成途径中差异表达的关键酶基因16条,其中类黄酮糖基转移酶(GT)基因9个,二氢黄酮醇还原酶(DFR)基因5个,黄烷酮-3-羟化酶(F3H)基因1个,类黄酮3,5羟化酶(F3’5’H)基因1个。在花色苷合成途径中差异表达的转录因子有3个,其中2个MYB转录因子,均为调控糖基转运蛋白;1个b HLH转录因子。经荧光定量验证得到参试基因的表达情况与转录组测序所得趋势基本一致,说明转录组测序的可靠性。候选基因的表达模式规律明显,从中选择出叶龄10 d和叶龄34 d是两个基因表达高峰期。基因间协同表达关系较强,认为EuMYB2、EubHLH、EuGT4、EuGT2、EuF3H可能是花色苷合成的关键基因。(本文来源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期刊2017-04-01)
胡光强,陈永利,朱欢,李龙成,刘文霞[9](2016)在《磁性胶体晶体的制备与呈色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制备出被表面活性剂聚丙烯酸(PAA)修饰的Fe3O4纳米粒子,并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磁强计及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产物进行表征,同时利用FDTD solutions光学软件对产物的呈现性能进行建模仿真。最后通过分析得到制备的胶体产物具有超顺磁性能,粒径均一,在水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粒子分散在水中形成的胶体在外在磁场的作用下能够自组装成液态光子晶体,不同磁场大小的调节下能够呈现不同的结构色,磁场越小,颜色越向着波长大的方向偏移,同时,用软件对胶体粒子仿真得到的呈色特性与实验结果一致。这种光子晶体在结构色印刷、传感器、防伪等各个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本文来源于《磁性材料及器件》期刊2016年04期)
高敬敬[10](2015)在《基于光栅的结构色呈色机理及光谱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颜色是大类最重要的感觉之一,对颜色与光的探究一直长久以来的研究课题。颜色可以分为色素色和结构色两类。前者是依靠颜料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形成,后者依赖自身特殊的组成结构对光线的特殊作用,它所形成的色彩有普通颜料不具备的众多优点:高亮度、高饱和度、不退色、特殊效果等等,成为颜色科学界的关注焦点。本论文以电磁学FDTD(时域有限差分法)为理论基础,基于周期性光栅微结构的呈色机理,用FDTD solutions设计出具有颜色特性的“非对称光栅结构”,研究了不同光栅参数包括脊柱、梯柱、周期、材料和入射条件等对其颜色光谱特性曲线峰值的影响及变化规律。在MatlabR2009a中采用FDTD的计算原理,改变各个参数进行FDTD的反射率分析,得到对应的特征光谱曲线比较图。分析光谱曲线的变化特征,优化光栅结构模型,得到了“最优结构模型”,并研究了非结构参数包括周期、背景折射率、介质折射率、光源入射角度等对“最优结构”呈色的影响规律。获得了具有最大峰位特征的结构模型,研究了该模型的反射率、电磁强度等光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特殊的光栅微结构可以产生特定的结构色。“非对称结构”的不同参数对光谱特性曲线峰值的影响不一样。随着周期的逐渐增大,并非波峰值成正比增大,周期超过900nm后波峰值开始降低,颜色为混合色;随着周期的增大,波峰值的位置向长波长内偏移,颜色的色相发生了改变。背景折射率越大,光谱反射率越低,光谱峰越向长波方向偏移;当背景折射率超出特定范围后,其结构色现象将随着光谱峰值的降低而逐渐减弱。结构介质折射率变化所导致的反射光谱在峰值和峰位置两方面的改变都是比较显着的。随着材料介质折射率的变大,反射峰发生偏移同时峰的半宽变大。入射光斜入射时,反射峰相对正入射时的峰有红移,但是峰的半宽减小。反射光谱随着入射角的改变(0°-30°)不同,峰的位置有明显的改变,也就是说,当沿着轴向变角度观察时,结构的颜色是不同的。对于“最优结构”的光学特性研究表明:改变相应的参数可以实现颜色的可控,即所谓的变色。“最优结构”的顶部3层薄片对结构的呈色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其将大部分光反射回去,只有少数光能透至第3层薄片。“最优结构”的光栅区和透射区均有大面积青色区域而入射区的红色面积较小,这表明:当上层薄片的宽度值较小时,即使下层薄片宽度达到约束上限,呈然也会有较多的光能透过结构,但是反射率较低,呈色效果较差。同时对于结构仿真的时间研究表明,在前10fs内结构基本没对光进行反射,在10-20fs时间内,结构将大部分的光进行了反射,随后逐渐减弱为准直线。(本文来源于《天津科技大学》期刊2015-03-01)
呈色特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色织物加工中存在颜色管理效率低下、色样传递周期长等问题,建立了基于离散Fréchet距离准则与色差分析公式的色度学指标联合表征模型;同时,以聚类分析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基于类内距离与类间距离的色度学指标差异性判别准则,并应用于原色纤维混配色织物的色度学指标主要影响因素及一般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的色度学指标联合表征模型与差异性判别准则具有理想的色度学指标表征与判别能力;当原色纤维质量配比总体差异大于1%时,其色纺织物的色度学指标差异具有显着性;同时,原色纤维的长度、种类以及捻系数差异均会导致其色度学指标的显着改变。研究结果对于最终建立原色纤维混配色预测模型以及色纺企业的实践生产均具有积极参考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呈色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江洁蓓,梁玲,张腾驹,黎蕴洁,陈小红.粉红珙桐叶片呈色相关生理特性的季节变化[J].西北植物学报.2019
[2].袁理,代乔民,付顺林,郑力文,鄢煜尘.基于原色纤维混配色织物的呈色特性与影响因素分析[J].纺织学报.2018
[3].王毅,余隋怀.铁铜色釉的呈色特性及窑变机理[J].硅酸盐学报.2018
[4].宋岩.美国红枫和元宝枫呈色的生理特性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8
[5].冯露,吴际洋,鞠易倩,叶远俊,程堂仁.紫叶紫薇呈色生理及光合特性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7
[6].胡光强,陈永利,刘文霞,王佳辉,李龙成.液态磁性光子晶体结构参数对呈色特性的影响分析[J].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17
[7].李瑞,周喜焕.珠光颜料的呈色及其在印刷中的应用特性[J].印刷质量与标准化.2017
[8].朱景乐.‘红叶’杜仲叶片呈色生理特性及关键基因筛选[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7
[9].胡光强,陈永利,朱欢,李龙成,刘文霞.磁性胶体晶体的制备与呈色特性[J].磁性材料及器件.2016
[10].高敬敬.基于光栅的结构色呈色机理及光谱特性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