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混合间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稻,多样性,品种,种质,稻瘟病,基因,建水县。
混合间栽论文文献综述
普晓俊,李光和,瞿文林,王云月[1](2012)在《利用SSR分子标记检测杂交籼稻和黄壳糯混合间栽模式下的基因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传统水稻品种和杂交稻长期混合间栽种植基因流是否会对传统水稻品种的种质产生影响,利用SSR分子标记对杂交籼稻冈优827,中优7号分别与黄壳糯按照8∶1混合间栽组合中基因流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两个组合的每个品种所检测的3 000个单株中均没有检测到基因流的发生。这一结果表明,现行的水稻品种多样性混合间栽模式中基因流不会对传统水稻品种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2年03期)
张艳芬[2](2011)在《建水县水稻混合间栽促农增效》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张艳芬) 水稻品种多样性间栽是利用水稻品种株高差异在田间形成较理想的立体植株群落,从而实现控制稻瘟病而获得增产增收的目的。建水县面甸镇1999年对该项目实施试验示范,至今历时12年,深得群众喜爱,已大面积推广应用。 2011年面(本文来源于《云南经济日报》期刊2011-10-24)
钱俊朝,罗琼,王云月,卢建欢,赵广娟[3](2010)在《混合间栽水稻品种间基因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云南省嵩明和寻甸两地自然农田生态系统中合系41(现代水稻品种)和阿庐糯(传统水稻品种)混合间栽模式下品种间基因流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研究。嵩明点,从阿庐糯到合系41的基因流频率为0.067%,从合系41到阿庐糯的基因流频率为0.033%;寻甸点,从阿庐糯到合系41、从合系41到阿庐糯的基因流频率均为0.033%。这一结果表明,品种间的基因流发生频率非常低,不会对保存种质资源本身的遗传特性造成明显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10年05期)
张歆,张蕾,石盛文[4](2009)在《不同播种期对多样性混合间栽水稻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播种期对多样性混合间栽水稻产量的影响试验表明,新香优63比本地糯稻早播6d的处理,2个品种成熟期一致,抗逆性最强,单产水平最高,分别达10 943kg/hm2、755kg/hm2,共计11 698kg/hm2,比新香优63和本地糯稻同期播种的处理分别增产1 962kg/hm2、151kg/hm2,共计增产2 113kg/hm2,增幅22.04%。(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09年21期)
钱俊朝,罗琼,王云月,卢建欢,罗燕[5](2009)在《水稻品种合系41与阿庐糯混合间栽基因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水稻品种和传统水稻品种混合间栽是控制稻瘟病和增加产量的一种经济环保的生产方式,并展示了在现代农田生态系统中对传统水稻品种资源进行原位保护的应用前景,具有异位保护不可取代的优点。这种生产方式是否会因人为缩短了不同品种间的空间距离而增加了由花粉介导的基因流,并由此而带来传统品种资源在长期种植过程中原有遗传基础发生潜在的进化改变呢?基因流的概率是这一问题争论的焦点。本研究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云南省嵩明和寻甸两地,自然农田生态系统中,合系41(现代水稻品种)8:1阿庐糯(传统水稻品种)混合间栽模式下基因流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研究。两种植点品种间基因流的发生频率无明显差异,且都很低:嵩明点,从阿庐糯到合系41的基因流频率为0.05%,从合系41到阿庐糯的基因流频率为0.04%;寻甸点,从阿庐糯到合系41的基因流频率为0.04%,从合系41到阿庐糯的基因流频率为0.03%。这一结果表明,通过适当的品种搭配和混合间栽模式利用水稻遗传多样性不仅能有效控制稻瘟病、增加产量,同时也是原位保护传统水稻品种资源的一种新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9-08-07)
葛晓红[6](2008)在《水稻品种混合间栽间距对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进行了短秆品种(新香优63)和高秆品种(湄潭本地糯稻)混合间栽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多样性混合间栽适宜的间距为4~6行短秆品种栽插1行高秆品种。(本文来源于《农技服务》期刊2008年05期)
窦友萍[7](2005)在《水稻混合间栽控病增产增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罗平县于2000年引进应用水稻生物多样性混合间栽控病增产新技术,到2002年累计推广面积8466.7hm2,取得了减轻稻瘟病发生、增加产量和抗倒伏的效果。丰富了农田水稻品种多样性,增强了农田生态稳定性,提高了水稻生产的抗灾能力,体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可持续性。(本文来源于《云南农业》期刊2005年06期)
何琼[8](2005)在《水稻品种多样性混合间栽试验示范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品种多样性有利于病菌稳定选择原理和病害生态学原理而进行景谷县水稻品种多样性混合间栽试验示范,通过四年3733.3hm2的实验示范及推广应用,该项技术可以有效地防治和降低水稻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病害的发病率,防效达50%左右,同时可提高单产,一般亩增产40kg左右。(本文来源于《云南农业》期刊2005年02期)
张先平,孙敏,邓根生,王胜宝,刘越君[9](2004)在《水稻多品种混合间栽控制稻瘟病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水稻品种的各种性状,选配了4个组合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品种多样性混合间栽对稻瘟病有较明显的控制效果,防效在11.36%~46.6%间,其中常规高秆感病品种表现突出,防效在19.4%~46.6%间,杂交矮秆品种防效在11.36%~37.6%间。混合间栽同时还有一定的抗倒伏与增产效果,每公顷可增产231.6~954.0kg,增产幅度为2.1%~9.3%。(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04年03期)
顾家富[10](2003)在《广南县示范陆稻品种多样性混合间栽》一文中研究指出陆稻是广南县曙光乡传统种植作物,常年播种面积2000余亩,是山区农民解决吃米难的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种植管理粗效,科技含量低,特别是到后期穗颈稻瘟危害严重,导致单产低。针对存在的问题,今年该乡紧(本文来源于《云南科技报》期刊2003/07/03)
混合间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讯 (张艳芬) 水稻品种多样性间栽是利用水稻品种株高差异在田间形成较理想的立体植株群落,从而实现控制稻瘟病而获得增产增收的目的。建水县面甸镇1999年对该项目实施试验示范,至今历时12年,深得群众喜爱,已大面积推广应用。 2011年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混合间栽论文参考文献
[1].普晓俊,李光和,瞿文林,王云月.利用SSR分子标记检测杂交籼稻和黄壳糯混合间栽模式下的基因流[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2
[2].张艳芬.建水县水稻混合间栽促农增效[N].云南经济日报.2011
[3].钱俊朝,罗琼,王云月,卢建欢,赵广娟.混合间栽水稻品种间基因流研究[J].中国水稻科学.2010
[4].张歆,张蕾,石盛文.不同播种期对多样性混合间栽水稻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09
[5].钱俊朝,罗琼,王云月,卢建欢,罗燕.水稻品种合系41与阿庐糯混合间栽基因流的研究[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
[6].葛晓红.水稻品种混合间栽间距对产量的影响[J].农技服务.2008
[7].窦友萍.水稻混合间栽控病增产增效[J].云南农业.2005
[8].何琼.水稻品种多样性混合间栽试验示范报告[J].云南农业.2005
[9].张先平,孙敏,邓根生,王胜宝,刘越君.水稻多品种混合间栽控制稻瘟病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4
[10].顾家富.广南县示范陆稻品种多样性混合间栽[N].云南科技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