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孤残儿童常具有自卑心理,这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不利于他们融入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本文结合过去研究和实践经验,探索了改善孤残儿童自卑心理的方法,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健康成长。
关键词:孤残儿童;自卑;改善策略
孤残儿童通常是指生活在福利院等福利机构中的身心有残疾的孤儿,有研究表明,孤残儿童具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卑、自闭、猜疑等,自卑心理导致他们心理不健康,融入社会困难,不能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孤残儿童的自卑心理是由于自身孤儿和残疾的身份本来就容易自卑,加之在福利院集体养育环境中容易受忽视,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而由于缺乏了解,孤残儿童在社会上也容易受到歧视,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孤残儿童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综合过去研究和实践经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改善孤残儿童的自卑心理。
(2)密度。在所有患者中,密度表现均匀的患者有10例,比例为27.8%;空泡征患者有8例,比例为22.2%;支气管气像的患者有6例,比例为16.7%;蜂窝状改变的患者有2例,其比例为5.56%。钙化的患者有4例,其比例为11.11%;空洞的患者有2例,其比例为5.56%;而密度不均匀的患者有8例,其比例为22.22%。36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中,空泡征表现为结节内点状低密度影,其直径较小,处于1mm至2mm之内;而结节内部管状气体密度影,则是支气管气像,有时候会出现分支的表现;钙化的密度表现为细砂粒样,在分布特点上是自中或者是偏自的分布形式。
一、主观上让孤残儿童正确认知自己的身份
孤残儿童的“孤儿”和“残疾人”的身份是不可改变的,与其躲避它,不如教会孩子们去面对它、承认它、接受它。很多人对孩子的身份讳莫很深,不会主动提起孩子的父母,甚至在孩子有意识去询问时,也会支支吾吾,搪塞过去,以为这样时间久了,孩子就会淡忘。但人对自己起源的认知是深深渴望的,而且年龄越大,思想越成熟,越渴望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越是不知道就越想知道。从新闻报道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被领养的孩子在长大后尽管养父母对自己很好,自己生活也很幸福,但往往都会去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他们只是想要一个长久萦绕在自己心间疑问的答案,那就是“我究竟是谁,我从哪里来”,而这只有找到亲生父母才能得到真正的解答。福利院的大部分孤残儿童在很小就被抛弃,对父母没有任何印象,但对于自己的父母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们为什么抛弃自己,这样的疑问会一直萦绕心间。与其回避这些,不如主动去面对。主动告诉他们,父母是什么,父爱母爱是什么,虽然他们父母因为某些原因抛弃了他们,但这并不是这些孩子自己的错,不是因为他们不好才被抛弃,只是他们的父母当时没有能力承担他们的生命。让孩子去学会理解正确的父爱母爱,这样他们才能谅解父母,谅解自己,从而真正接受自己。长大接触社会后,孩子也容易与正常的家庭进行沟通融合,甚至组织自己的家庭,养育自己的孩子。
对于“残疾”的身份,也要让学生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对于残疾人,现在更流行一种说法叫做“残障”,即只是由于残疾而导致做某些事情有障碍。要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让孤残儿童明白,自己在人格上并不比别人低,只是与别人不同而已。让他们把目光从“我不能做什么”转移到“我能做什么”上,在生活中多多鼓励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学会自立,从成功体验中树立自信,远离自卑感。
二、客观上正确态度看待孤残儿童,改善环境
1.改善教养环境,参照福利院先进养育模式,改集中供养为家庭寄养。现在在一些比较先进的福利院中,将过去的集中供养改为家庭寄养模式,即过去的一个护理员照料多个儿童,转变成招聘寄养家长,模拟正常家庭,让孩子在家庭氛围中成长。这种家庭养育,能够让孩子获得更多的关注,同时感受正常的家庭关系。
2.对照顾孤残儿童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由于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的缘故,很多照顾孤残儿童的工作人员并没有充足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专业素养,这就导致在进行日常对孤残儿童的照顾中很难做到科学和规范,使得孤残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不良养育方式的影响,比如受到的批评比表扬多、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等问题,都容易使孤残儿童产生挫折感,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因此要对照顾孤残儿童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之成为合格的“父母”,这样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
4.树立正确的态度看待孤残儿童。对于孤残儿童正常人通常不是俯视就是仰视,即不是过度鄙视就是过度同情,没有平视他们,即没有将他们作为和自己一样的人来平等对待。该包容的时候包容,该有要求的时候要要求。
3.完善残障设施。不完善的残障的设施,会让孤残儿童在生活中备受打击,产生自卑感。比如在外出时,孤残儿童会明显感到不便,上楼只有台阶,没有可供残障人士使用的斜坡或电梯,上厕所只有蹲便没有坐便等等,这都增加了他们独立生活的困难,只能求助他人,增强了他们的挫折感和自卑感。无论是福利院内还是社会中,完善残障设施,帮助孤残儿童更好地能自己独立生活,都有助于他们树立自己的自信心,增强自我效能感。
广西建立了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协同管理专项转移支付的机制,在分配、下达、执行、监督、绩效方面进一步厘清部门之间对专项转移支付管理的责任和权力。如在分配环节,主管部门要在每年10月20日前研究提出资金分配方案,需要报自治区政府审批的,要求在每年10月15日前研究提出资金分配方案。在下达环节,财政厅会同主管部门在自治区人大审查批准自治区本级预算后60日内印发下达专项转移支付预算文件。在绩效管理方面,主管部门要编制绩效目标,实施绩效监控,开展绩效评价等。协同管理的机制,进一步明晰了责任,形成了对专项转移支付管理的合力。
资源层接收底层采集传输的数据信息后,通过云计算技术开发云计算平台并建立数据资源库分类存储信息。要素层建立需求预测和优化模型以及组合模型等,对应导入所需数据源进行可视化大数据分析处理。
5.适当的心理干预。一系列的研究证明,通过心理干预,孤残儿童的自卑心理会得到明显改善。心理干预对于已形成强烈自卑感的孤残儿童效果更好,有针对性的个案辅导和团体辅导能帮助他们减轻自卑心理,获得健康心理。
综上所述,从主观上让孤残儿童正确认知自己的身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和自己的身体和身世达成和解,从客观上改善孤残儿童的教养环境,提高照顾孤残儿童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完善残障设施,正确看待孤残儿童,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这样孤残儿童才能摆脱自卑,树立自信,从而更加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李昌儒.个案介入福利院中学生自卑心理问题研究[D].贵州大学,2016.
[2]张茜.院舍孤儿自卑心理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07-0182-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07.165
[责任编辑万淑蕊]
作者简介:王华影(1988.4— ),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小学一级,研究方向:特殊教育。
标签:孤残论文; 儿童论文; 自己的论文; 自卑论文; 心理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心理学论文; 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 《学周刊》2019年第7期论文; 河北省石家庄市社会福利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