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杂剧论文_张国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北杂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杂剧,剧目,明代,神仙会,花月,元朝,之争。

北杂剧论文文献综述

张国强[1](2018)在《论黄芝冈的明代北杂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芝冈作为我国着名的戏曲史家和民俗学家,学术领域宽广,成果丰硕。有明一代作为古代戏曲发展蔚为大观的重要时期,传奇、杂剧南北对峙,也是黄芝冈关注最多、用力最勤的时期。杂剧由蒙元进入明代,总体上呈现出衰落之象。以往学者对于杂剧更多的研究集中在元杂剧时期,而对明代杂剧则较少涉及。然而,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黄芝冈就曾作数篇文章对明代北杂剧的兴盛、衰落的原因进行细致的学术剖析。(本文来源于《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期刊2018年00期)

王永恩[2](2018)在《无可奈何花落去——论明初北杂剧的演出与北曲的演唱》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明代以后,由元代延续下来的北杂剧演出与北曲的演唱仍然持续了较长一段时间。明初,北杂剧的演出仍然很频繁,但从事北杂剧创作的人数较之元代已大大减少,新创作的剧目也相应地减少了很多,明初的杂剧演出主要还是以元代的剧目为主,这种情况为北杂剧的衰微埋下了伏笔。随着时间的推移,南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逐渐可以和北杂剧并雄,北杂剧的生存受到了挑战。但直到万历年间,北杂剧的演出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本文来源于《新世纪剧坛》期刊2018年06期)

郑莉,刘佩德[3](2018)在《明代宫廷剧坛的南曲北渐与北杂剧的消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明代宫廷戏剧舞台上,虽然始终以北曲杂剧为主,但南戏传奇从来都有一席之地,其发展演变与明代宫廷戏剧的发展同步,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可分为叁个时期,而到万历以后,北杂剧已难掩衰颓之势,最终完成了由南向北的转型。影响宫中南戏发展的原因很多,官方主流戏曲观念的影响、宫廷与民间戏剧的交流是其中主要的原因。而北杂剧的衰亡在客观上催生了南曲传奇的大繁荣,也可以看作是影响宫廷南戏发展的因素之一。(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期刊2018年02期)

陈妙丹[4](2017)在《元明北杂剧改本之词汇改易举隅》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与人们日常生活、风俗习惯息息相关。词汇,作为语言的叁大要素之一,处于经常的变动之中,较之语音、语法,有时更能迅速地反映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就元明北杂剧而言,同一剧目不同版本中的某些词汇往往随着时代或地域的不同而产生变化。具体说来,词汇的更变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因音形相近而产生讹误,其语境义未变,但词的字面意义逐渐模糊;二、根据原词语义或上下文语境,直接改易为当下的习惯用语。关于第一类,孙楷第在《释"赵藁送曾哀"》中所讨论的熟语即(本文来源于《戏曲研究》期刊2017年01期)

都刘平[5](2016)在《中国戏曲史研究中的关捩问题——宋元南戏与北杂剧先后之争》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戏曲何时成熟及成熟的标志是中国戏曲史研究的第一关键问题,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首次提出元杂剧始为中国"真正之戏曲"。后来因《永乐大典戏文叁种》的发现,学界多对王说提出质疑与反驳,认为南戏实在北杂剧之先,是中国第一种成熟的戏种。然也有学者对此新说表示异议,重建王国维的"北剧先熟论"。时至今日,这一论争仍悬而未决。而这个问题又必须回答,故而有对以往的研究作学术史的梳理的必要,这也是该文的目的及意义所在。(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张国胤[6](2015)在《少数民族对北杂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北杂剧是中国戏剧史上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多人习惯于称北杂剧为元杂剧,可见元朝对北杂剧的发展和成熟的重要影响。而其中少数民族因素对北杂剧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本文从政治、思想文化、审美趣味、少数民族作家和汉族作家四个方面详细阐释了少数民族对北杂剧的重要影响力。(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5年21期)

都刘平[7](2015)在《宋元南戏与北杂剧同名剧目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戏先熟”抑或“北剧先熟”,是中国戏曲史必须回答的问题。明人生宋元之后,大多认为南戏由北剧演变而来,王世贞“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的话可作代表。徐渭《南词叙录》作为南戏的第一本专着,谓“南戏始于宋光宗朝”(1190—1194),又将“或云宣和间(1119—1125)已滥觞”作为备注列出。即在徐渭看来,南戏早于北杂剧。由于王国维当时所能见到的南戏剧本仅有“荆、刘、拜、杀”及《琵琶记》,故他在《宋元戏曲史》中说:“虽谓真正之戏剧,起于宋代,无不可也。然宋金演剧之结构,虽略如上,而其本则无一存。故当日已有代言体之戏曲否,已不可知。而论真正之戏曲,不能不从元杂剧始也。”对徐氏的观点存疑,而回到以王世贞为代表的“北剧先熟”论上。王国维秉承的是只有实物方为信史的近代科学学术理念,即只要发现宋代的南戏剧本,中国戏曲史就可以重新改写。1920年叶恭绰于伦敦发现《永乐大典戏文叁种》,并于1931年排印出版。自此,中国戏曲学界对王国维的“真正之戏曲”始于元杂剧的论断进行了彻底“清算”。其中南戏研究专家们的观点可作代表。钱南扬在《戏文概论》中说,“戏文的发生,应远在宣和之前”,将徐渭“宣和间已滥觞”的观点再向前推进。尔后俞为民在《宋元南戏史》中也断定“南戏产生的时间当在‘南宋都杭’之前的北宋时期”。与中国戏曲学界异口同声的论调相迥异的是日韩的中国戏曲学专家,他们认为中国南戏的诞生时间不应早于北杂剧。如日人青木正儿在《中国近世戏曲史》中认为,周密《癸辛杂识》、周德清《中原音韵》中所谓的“戏文”即宋杂剧,是元人与新兴的北杂剧区别而给宋杂剧取的另一称谓,即宋时并无戏文。又如韩国学者梁会锡考证出《张协状元》中有18支曲辞用“入派叁声”,进而认定该南戏“写定于元代中期以后”。在此基础上,梁氏又在《北杂剧不会比南戏晚》一文中提出一发人深省的问题:我们现在讨论南戏与北杂剧的兴起时间是建立在标准不统一的前提下,即宋光宗朝(1190—1194)是南戏的起源时间,而金末元初(1234)乃北杂剧的兴盛期。由于《张协状元》是目前公认的南戏最早的剧本,故对它的编写年代的争论也最大。业师杨栋先生于2010年发表《〈张协状元〉编剧时代新证》一文,得出的结论是,《张》剧编写在关汉卿之后。该文一发表即引起“南戏先熟论”者的连番“商榷”与“异议”。由此可见,究竟是“南戏先熟”还是“北剧先熟”,即中国戏曲成熟的标志问题仍是戏曲史上悬而未决的公案。基于这样的现状,以“宋元南戏与北杂剧同名剧目之关系”为研究的切入点,对124种南北同名剧目作坚实可靠的考证,弄清真相,就成了破解历史迷局的关键一环。当然,南北同名剧关系研究并非自此刻方开始,前辈学者已做过大量的工作与贡献。青木正儿在《中国近世戏曲史》中即已注意到南北同名剧的问题,第一次对此作过统计,得剧目37种。受此启发,后来的戏曲史着作大多沿用这一方法并对青木氏的统计数目增添补充。但我们看到前辈学者的成绩的同时,也应注意他们的一些不足:(一)关注的焦点限于现有传本的几部南戏上,如《错立身》、《小孙屠》、《拜月亭》、《赵氏孤儿》等;(二)有些结论值得商榷,如俞为民《南戏<拜月亭>考论》认为,关汉卿同名杂剧由南戏《拜月亭》改编而来。又如吴敢、邓瑞琼《论纪君祥<赵氏孤儿>杂剧的南戏改编》及吴敢《<全元戏曲·赵氏孤儿记>辑校商榷》,据钱南扬《错立身》“作于金亡之后,宋亡之前这段时间之内”的论断,认为南戏《赵氏孤儿》的成书年代“最迟也当作于宋元间”,“大约与纪君祥创作杂剧同时”。又如俞为民《元代南北戏曲的交流与融合》(上)认为,南北《西厢记》、《东墙记》同时产生,并行流传。这些都是我们继续研究的起点。我们既要尊重前辈们的辛劳与成绩,又要抱着求是求实的态度对这些已有的结论打个大大的问号。本文采用个案考证与按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前者以南北同名剧的存佚状况为划分依据,厘为“双边均有存本者”、“单方有存本者”、“仅存佚曲者”叁类。后者以南北同名剧相对集中的叁种题材——全真道、文人命运、公案——为类型。据此,我们的研究结果是,南戏与元杂剧同名剧目凡124种,其中南戏改编自北杂剧的58种,约占同名剧目的 1/2,约占南戏总目(238种)的1/4;其中北杂剧改编自南戏的为零;其中二者之先后时序及改编与被改编之关系不可考者66种。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对“南戏先熟”打上问号。在重新研求徐渭所谓“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时得知,徐氏此观点实踵武祝允明“其时有赵闳夫榜禁”之语,而祝氏“余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禁”云云,乃承前“谓之‘温州杂剧’”而来,也即是说,祝氏所见之榜禁名目是“永嘉杂剧”。而“永嘉杂剧”并非南戏,它并未脱离宋杂剧的母体而成为独立的“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的“代言体之戏曲”。其时除“永嘉杂剧”外,还有“川杂剧”,它们都只是宋杂剧的某种变体而已,尚未具备“真正之戏曲”的要素。也即说,“永嘉杂剧”只是南戏诞生发展过程中的因子之一,而其本身并非南戏,其之于南戏正如同金院本之于元杂剧。故我们认为,南戏的诞生年代较北杂剧晚,论中国成熟之戏曲,“不能不从元杂剧始”。(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8)

邹蓉[8](2015)在《从科诨看南戏与北杂剧的相互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科诨方面,南戏对北杂剧的影响表现为主唱的正角滑稽内容渐少,唱词中的滑稽内容渐少,滑稽内容集中由净、丑、搽旦在科白中表演,上下场科诨渐多。北杂剧对南戏的影响则体现于滑稽内容与剧情、人物形象塑造渐趋紧密。南戏与北杂剧在科诨上的相互借鉴使得二者更趋完善成熟。(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5年01期)

都刘平[9](2014)在《“宋元南戏与北杂剧同名剧目”拾遗》一文中研究指出宋元南戏与北杂剧存在诸多同名剧目。前辈学人中曾做过这一工作(改为"统计")的,有(改为"有,")青木正儿、谭正璧和俞为民。青木正儿氏在其(名)着《中国近世戏曲史》中,第一次对此进行了统计(改为"做了此工作,")得出数目37种;谭先生则在此基础上增加到96种,其中有6种戏文是明代的,实际是90种;俞先生则统计出剧名相同或情节相同的分别有89和96本。目前(改为"现在"),(我们)在前辈基础上,又新增26种。(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刘兴利[10](2014)在《从元末明初神仙道化剧看北杂剧体制之新变——以《升仙梦》、《独步大罗天》、《花月神仙会》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元末明初,北杂剧传统体制已经有所突破。作为北杂剧类型之一,神仙道化剧亦不例外,贾仲明的《升仙梦》为其嚆矢,继之有朱权、朱有炖扬其余波,无论在剧本组织结构,还是曲牌连套体系等方面较元代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革新与流变。叁人的神仙道化剧创作共同构成对北杂剧传统体制的局部颠覆。(本文来源于《四川戏剧》期刊2014年04期)

北杂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进入明代以后,由元代延续下来的北杂剧演出与北曲的演唱仍然持续了较长一段时间。明初,北杂剧的演出仍然很频繁,但从事北杂剧创作的人数较之元代已大大减少,新创作的剧目也相应地减少了很多,明初的杂剧演出主要还是以元代的剧目为主,这种情况为北杂剧的衰微埋下了伏笔。随着时间的推移,南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逐渐可以和北杂剧并雄,北杂剧的生存受到了挑战。但直到万历年间,北杂剧的演出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北杂剧论文参考文献

[1].张国强.论黄芝冈的明代北杂剧研究[J].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2018

[2].王永恩.无可奈何花落去——论明初北杂剧的演出与北曲的演唱[J].新世纪剧坛.2018

[3].郑莉,刘佩德.明代宫廷剧坛的南曲北渐与北杂剧的消亡[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8

[4].陈妙丹.元明北杂剧改本之词汇改易举隅[J].戏曲研究.2017

[5].都刘平.中国戏曲史研究中的关捩问题——宋元南戏与北杂剧先后之争[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6].张国胤.少数民族对北杂剧的影响[J].戏剧之家.2015

[7].都刘平.宋元南戏与北杂剧同名剧目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

[8].邹蓉.从科诨看南戏与北杂剧的相互影响[J].戏剧之家.2015

[9].都刘平.“宋元南戏与北杂剧同名剧目”拾遗[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10].刘兴利.从元末明初神仙道化剧看北杂剧体制之新变——以《升仙梦》、《独步大罗天》、《花月神仙会》为例[J].四川戏剧.2014

论文知识图

南戏的勃兴-高明《琵琶记》插图

标签:;  ;  ;  ;  ;  ;  ;  

北杂剧论文_张国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