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配模式论文_刘文芬,冯艳微,王卫军,陈建强,杨建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交配模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模式,金乌,豚草,结构,红螺,蟾蜍,东北虎。

交配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刘文芬,冯艳微,王卫军,陈建强,杨建敏[1](2018)在《短蛸微卫星多重PCR体系建立及交配模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对实验室开发的12对短蛸(Amphioctopus fangsiao)高多态性微卫星标记进行优化组合,构建了4组叁重PCR体系,对短蛸4个母本(♀1、♀2、♀3和♀4)、104个子代及19个候选父本进行亲权鉴定,分析其交配模式。结果显示,构建的4组叁重PCR体系可有效鉴定短蛸的亲权关系,104个子代鉴定率为94.23%。♀1组样品鉴定出12个子代,父本数为3个;♀2组样品鉴定出40个子代,父本数为7个;♀3组样品鉴定出19个子代,父本数为2个;♀4组样品鉴定出27个子代,父本数为4个;并且♂2、♂3、♂7和♂10均与2个以上的母本发生了交配。由此分析得出,短蛸交配模式存在多雌多雄关系。研究结果为高效开展短蛸人工繁育、增养殖及放流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渔业科学进展》期刊2018年03期)

刘文芬[2](2018)在《短蛸微卫星标记开发及交配模式与性选择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短蛸(Amphioctopus fangsiao)隶属于头足纲,是我国北部沿海最重要的经济种之一,由于市场需求和捕捞强度的增加使得自然资源日渐锐减。短蛸一般一年生,生命周期短,生长迅速,成为开展人工养殖的优良品种。本研究以短蛸为研究对象,成功构建了短蛸均一化全长cDNA文库,进行了微卫星标记开发;利用微卫星亲权鉴定技术研究了短蛸的交配模式,并对其性选择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将为短蛸的人工繁育、增养殖及放流、种质资源保护工作提供重要参考。一、短蛸cDNA文库构建、微卫星标记开发及引物通用性分析本研究构建的cDNA文库库容为6.9×10~5个独立克隆,重组率达到95%,插入片段的平均长度大于1000bp。通过筛选共获得了3440条高质量的ESTs,拼接得到1803个unigenes。其中450条(25%)unigenes在Gene Ontology系统下分为33类,通过比对KEGG数据库将576个(31.9%)unigenes归入153个基因或可能参与的代谢途径,275个(15.3%)unigenes归为22个COG类别。从获得的ESTs中开发了119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每个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343~13.954个;观测杂合度(Ho)为0.000~1.0000,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575;期望杂合度(He)为0.260~0.902,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706;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304~0.923。在所有位点中,高度多态性位点(PIC>0.5)有109个,中度多态性位点(0.5>PIC>0.25)有10个;连锁不平衡检测结果显示,位点间无连锁不平衡现象;经Bonferroni校正后,有22个位点显着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此外,分析了43对引物在近缘种金乌贼(Sepia esculenta)、长蛸(Octopus minor)、真蛸(Octopus vulgaris)、卵蛸(Amphioctopus ovulum)、日本无针乌贼(Sepiella japonica)中的通用性情况,结果显示在金乌贼、长蛸、真蛸、卵蛸和日本无针乌贼中分别有5个、8个、7个、2个和1个微卫星标记成功扩增,表明这些位点的通用性较低,近缘物种的微卫星引物有待进一步开发。本研究开发的短蛸微卫星标记将为其种群遗传结构研究提供重要工具,有助于其种质资源保护与管理。二、短蛸微卫星多重PCR体系的构建及交配模式分析本研究选取12对高多态性微卫星标记进行优化组合,构建了4组叁重PCR体系,对短蛸4个母本、104个子代及19个候选父本进行亲权鉴定,分析其交配模式。结果表明,构建的4组叁重PCR体系可有效鉴定短蛸的亲权关系,104个子代鉴定率为94.23%;♀1组样品鉴定出12个子代,父本数为3个,♀2组样品鉴定出40个子代,父本数为7个,♀3组样品鉴定出19个子代,父本数为2个,♀4组样品鉴定出27个子代,父本数为4个;并且父本♂2,♂3,♂7和♂10均与两个以上的母本发生了交配,由此分析得出短蛸交配模式存在多雌多雄关系。多雌多雄交配模式是水产动物对环境及人为捕捞压力的一种适应,能有效提高等位基因遗传多样性以及子代遗传变异类型,对稳定其种群结构,提高繁殖效率和子代质量起到积极作用。交配模式研究可为短蛸的人工繁育及种质资源保护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叁、短蛸交配前后性选择机制研究本研究首先选取36个成体短蛸进行形态测量并分析11个形态参数的相关性,结果发现短蛸的胴长、胴宽、8个腕长与总重有显着相关性。选取14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对3个母本、176个子代及17个候选父本进行亲权鉴定,证明短蛸存在多雌多雄交配模式。对有子代和无子代父本的形态参数进行T检验,未发现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短蛸雌性个体在交配前未对雄性交配对象的外部特征进行选择。对后代比例高的父本与后代比例低的父本的形态参数进行T检验,发现父权比例与父本的形态大小参数无关;对后代比例高和后代比例低的父本与母本的遗传相似性进行计算,发现父权比例与父母本遗传相似性有关联性,父母本遗传相似性越高,后代比例越高。(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期刊2018-05-01)

郑方东,王彦武,刘西,李树然,张永普[3](2017)在《黑眶蟾蜍两性异形与交配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两性异形现象在两栖动物当中广泛存在,而性选择和自然选择是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以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抱对个体体长、头长、头宽、眼间距、鼓膜径、耳后腺长、眼径、前臂及手长、前肢长以及后肢长等形态特征,探究黑眶蟾蜍两性异形模式以及交配模式;同时通过分析雌性黑眶蟾蜍繁殖输出与其体型的关系,探究两性异形模式与雌性生育力的关系。结果表明,雌性成体体长和体重显着大于雄体;两性的所有局部形态特征均与体长成正相关,去除体长因素影响后,雄性成体的头长以及后肢长均明显大于雌性,其余局部形态特征两性间均无显着差异;窝卵重、窝卵数均与雌性成体的头体长及体重成正相关关系。雌性成体的前肢长与抱对雄性成体的前肢长之间呈显着正相关,其余两性间的形态特征均无相关性。本研究表明,性选择是导致黑眶蟾蜍两性异形的重要驱动力,但自然选择压力可能也起到一定作用;同时黑眶蟾蜍前肢长表现出了尺寸匹配交配模式(size-assortative mating),可能有利于其交配中保持稳定的抱对动作。(本文来源于《浙江省第四届动物学博士与教授论坛、动物学与经济强省-浙江省动物学研究及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11-17)

倪宝森,刘旭红,张晓翠,鲍永红,敬凯[4](2015)在《云南新平哀牢山红瘰疣螈的陆地求偶交配行为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shanjing为云南山地环境中典型的有尾两栖类,其求偶交配行为模式尚未被系统研究。2013—2014年对云南省新平县哀牢山繁殖期红瘰疣螈在陆地环境中的求偶交配模式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红瘰疣螈的求偶交配行为是按照一定时序进行的,整个过程由定位、静止展示、劝导展示和精子转移4个阶段组成。在求偶交配中雄性个体行为包括:警戒、追逐、阻拦、蹑行、嗅探、轻推、诱导、扇尾、侧行和产精包等类型。雌性个体的行为包括离开、静止、跟随、纳精包等类型。雄性行为较雌性复杂,雄性在求偶交配行为过程中占据主动。雌雄的识别主要以视觉为主,整个求偶交配过程中无抱握行为,雄性尾部的运动也比较单一,这些行为的变化可能是对在陆地求偶交配的适应。(本文来源于《四川动物》期刊2015年06期)

孙晓琪[5](2015)在《脉红螺交配模式和性选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性选择(sexual selection)是指在有性生殖环境下对可以增加动物生殖成功性状的选择,它是自然选择的一种特殊形式。性选择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动物的繁殖成功率,对其生物学特性的遗传有着重要影响,是动物在有性生殖环境下最重要的行为,对于物种的进化也具有重要意义。腹足类是软体动物门中分布最广属种最多的一个类群,其数量仅次于昆虫。腹足类具有复杂的求偶和繁殖方式,混交与精子贮存现象较为普遍,是近年来水生无脊椎动物性选择研究中的热点类群。脉红螺(Rapana venosa)隶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新腹足目、红螺属,广泛分布在我国渤海和黄海沿海。脉红螺味道鲜美、营养价值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螺类。本研究以脉红螺为研究对象,开发脉红螺微卫星标记,利用微卫星标记亲权鉴定技术结合繁殖行为观察,研究了脉红螺的交配模式及性选择行为,以期为脉红螺种质资源保护及人工繁育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为海洋腹足类性选择机制及物种进化等研究提供基础资料。1.脉红螺微卫星标记开发利用454测序技术获得203364条序列,平均读长为307 bp,测出的序列中84493条序列具有微卫星位点,根据筛选微卫星原则,筛选出538个符合的位点,设计引物275对,用采自红岛的脉红螺群体30个个体进行多态性分析,220对可以有效扩增,最终获得57个具有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其中完美型占57.9%,非完美型占29.8%,复合型占12.3%。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范围为2-14,观测杂合度为0.100-1.000,期望杂合度为0.127-0.919,其32个位点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25个位点不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Rv03-Rv05和Rv35-Rv42两组位点之间存在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 LD)现象。2.脉红螺交配模式和性选择研究为了探究脉红螺的交配模式及交配前的性选择行为,本实验首先选取99个脉红螺成体进行形态学测量并分析6个形态参数的相关性,结果发现脉红螺的壳宽、体螺层高、厣宽和厣高均与壳高有显着相关性(r≥0.8),与螺旋部高无相关性(r<0.3),螺旋部高仅与壳高有弱相关性(0.3≤r<0.5);进一步比较雌螺和雄螺的6个形态学参数,结果显示脉红螺不存在性别二态性现象。在室内养殖池内观察脉红螺交配行为,发现亲螺入池后2-4天,雌螺和雄螺陆续出现交配现象;脉红螺每次交配持续时间均小于96h,其中83.6%的交配在48 h内完成;雌螺和雄螺的交配次数均在0-5次之间,交配间隔期在2.67~8.80天之间,且前两次交配间的间隔期要长于其他间隔期;未发现脉红螺在交配前以外部形态特征作为选择依据。为研究脉红螺交配后的性选择,选取了6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等位基因数为5-14,观测杂合度在0.600~0.834,期望杂合度在0.607~0.919,没有基因连锁现象,且都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用6个位点进行父权鉴定的分析中,累计排除率为99%。研究证明了脉红螺具有多雄交配现象,结合交配行为观察,查明脉红螺属于多雌多雄交配模式。不同的父本的后代比例不同,且后代比例与父本的交配顺序有关,最先交配的父本后代比例最高,表明精子竞争或者隐性雌性选择的存在,有利于避免近亲交配繁殖和优化后代基因。未发现父权比例与亲本交配持续时间和父本的6个形态参数有关联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5-05-26)

徐江,李建琴,王丽芝,李秋实,郭溆[6](2013)在《药用模式真菌灵芝交配型座位A和B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药用模式真菌灵芝的基因组及转录组数据为基础,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定位并分析灵芝交配型位点A和B。结果表明,灵芝交配型位点A位于灵芝基因组scaffold 1,其HD1编码基因为GL30607,HD2编码基因为GL30604;灵芝交配型位点B位于灵芝基因组scaffold14,由7个费洛蒙受体编码基因和6个费洛蒙编码基因组成。通过序列比对,发现灵芝MIP蛋白中的一段共有序列可作为灵芝单倍体的快速分离鉴定及灵芝的育种研究的通用序列。本研究为阐明灵芝发育的分子机制及灵芝的育种工作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1分会场:中药与天然药物现代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3-05-25)

郑海燕[7](2013)在《不同交配模式下广聚萤叶甲的繁殖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广聚萤叶甲Ophraella communa是入侵杂草豚草Ambrosia aremisiifolia L.的重要专一性天敌,对豚草防治效果显着。本文通过对不同体型、不同年龄、不同交配次数、不同交配时长和雌雄不同性比条件下广聚萤叶甲的繁殖力和寿命等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1.个体大小对广聚萤叶甲产卵量和孵化率及寿命的影响个体大的雌雄成虫繁殖力都明显高于个体小的成虫,大型雌虫的产卵量及卵的孵化率均显着高于个体较小雌虫,且产卵历期也长于小雌虫,说明个体大的成虫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和适应能力,有利于后代繁殖和发育。2.交配日龄对广聚萤叶甲产卵量和孵化率及寿命的影响成虫不同交配日龄对广聚萤叶甲成虫的繁殖和寿命有显着影响,不同日龄交配雌虫寿命存在差异,羽化当天、3、5、8、12d交配的雌虫,随着交配日龄的增加,雌虫寿命延长。5日龄后随着交配日龄的增加,雌虫产卵量和卵块孵化率逐渐降低。其中羽化3d交配雌虫的产卵量最高,约为1200粒。羽化12d的雌虫寿命最长,说明延迟交配使雌虫减少了产卵能量的投入。3.交配次数对广聚萤叶甲繁殖力的影响交配次数对广聚萤叶甲萤叶甲的繁殖力具有显着影响,随着交配次数增多,雌虫产卵量及卵块的孵化率明显增加,而雌虫寿命随着交配次数的增加而减短,说明雌虫对繁殖的投入随着交配次数的增加而增加。4.交配时长对广聚萤叶甲繁殖力的影响交配时间很短的雌虫产卵量较低,且都为未受精卵,交配30min以上的雌虫繁殖力都差异不明显,说明广聚萤叶甲的有效交配时长为30min。5.雌雄性比对广聚萤叶甲产卵量和孵化率及寿命的影响在偏雌条件下,随着雌虫比例的增加,雌虫平均繁殖力降低,雄虫的寿命减短;在偏雄条件下,雌虫的产卵量和寿命随着雄虫比例的增加都明显较低。(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期刊2013-05-01)

韩松[8](2010)在《金乌贼(Sepia esculenta)繁殖行为及交配模式的分子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头足类是一类重要的海洋经济动物,资源蕴含量极为丰富,其产量在世界海洋渔获量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繁殖期占据了头足类生命周期的大部分,但是绝大部分物种的繁殖交配模式并不是很明确。金乌贼(Sepia esculenta)是我国北方重要经济种类,本文通过室内培育和观察、电镜技术、微卫星DNA分子标记等手段对其繁殖行为、受精生物学,遗传多样性以及繁殖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旨在为头足类增养殖,种质保护,遗传育种等多个方面提供理论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金乌贼繁殖行为观察:自2008年5月至2009年6月,于山东青岛海域(35°N,119°E)分别捕获成体,进行室内繁育,观察和数码采集了金乌贼争斗行为(雄性通过体色变幻,腕的展示起到警示作用甚至升级为身体碰撞)、求偶行为(雄性表现为体色,腕的展示,用腕触碰雌性腕基部和两眼之间)、交配行为(头对头交配)等。雄性成体在交配行为结束后不久死亡,雌性产卵结束后相继死亡,未发现成体有护卵行为。经过25-35d孵化,幼体破膜而出,幼体外形与成体类似。金乌贼受精生物学研究:利用光镜、扫描和透射电镜技术对活体金乌贼的精子和冷冻后精子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金乌贼精子是一种鞭毛型精子,头部和中部结合在一起,后面是细长的鞭毛;头部长度约为8-10μm,尾部鞭毛长度为35-60μm,周身被一层质膜所包裹。精子类型是一种介于蛸类和枪乌贼类的一种过渡型精子。顶体钝圆,顶体腔内含“棒”状和“盘”状物,还有泡状结构。细胞核呈长纺锤状,中部有大小不一,多层分布的9-12个线粒体为尾部摆动提供能量。尾部是粗纤维和轴丝形成的典型“9+9+2”结构。冷冻后的精子超微结构发生了不可逆的损伤,主要集中在膜结构的损伤,质膜凹陷,脱落。顶体涨破,内容物流出,细胞核与核膜解离,线粒体内双层膜脱落,尾部轴丝断裂。金乌贼叁世代群体遗传多样性比较:采用8个微卫星DNA标记,对2008-2010年叁世代金乌贼群体(QD (2008), QD (2009), QD (2010) 133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平均等位基因数目分别为12(2008年)、15(2009年)、12.75(2010年)。检测了2008年金乌贼群体(QD(2008))21个个体96等位基因,杂合度观测值H0=0.429-0.905,平均值为0.667;期望杂合度HE=0.664-0.926,平均值为0.878;2009年金乌贼群体(QD(2009))52个个体127个等位基因,H0=0.135-0.922,平均值为0.671;HE=0.569-0.958,平均值为0.868。QD(2010)60个个体102个等位基因,H0=0.050-0.950,平均值为0.722;HE=0.464-0.935,平均值0.816,均体现出较高的多态性水平。2008-2009两年内捕获的成体雌雄比例分别是:5:16(QD(2008));4:18(QD(2009)),群体可能面临着雌雄比例失调问题。叁个群体8个位点的Fis绝大部分大于0,存在杂合子缺失现象。金乌贼繁殖模式研究:2009年5-7月青岛海域采捕活体金乌贼成体22只,室内繁育,根据形态学判别参与受精产卵雌性有2只(F8,F18),雄性18只。随即选取了87只幼体作为子代,利用8个微卫星DNA位点进行亲子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F8个体是42只幼体的母本,而剩余45只的母本是F18,由F8产卵孵化的幼体潜在的父本是M4和M5,由F18产卵孵化的幼体潜在的父本是M12和M13。每一个雌性可能至少存在2个潜在雄性与之交配受精。同时,对雌体纳精囊处交配后留下的精荚中的精子进行了微卫星DNA标记检测,也发现存在至少2个雄性参与交配行为。分析结果显示金乌贼交配模式存在一雌多雄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0-04-01)

李慧一[9](2010)在《人工饲养东北虎两种交配模式下遗传多样性保存效果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圈养是防止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灭绝的重要手段。人工饲养条件下,多只雄性东北虎可以轮流与一只发情的雌虎交配,后代出现多重父权的现象。与基于谱系的人工一雄一雌交配模式相比,多雄交配的模式具有避免近交、提高遗传相容性、并且在提高后代遗传质量方面具有潜在的优势。本研究以黑龙江东北虎林园种群为例,采用微卫星技术,比较研究了两种交配模式对遗传多样性保存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在8个微卫星位点中,多雄交配子代的等位基因数是2-9,平均5.75个,继承了亲代的92.00%;有效等位基因数是1.9376-7.4926,平均4.1797,继承了亲代的97.61%。而单雄交配的子代等位基因数是3-8,平均5.5个,继承了亲代的97.73%;有效等位基因数是1.5008-6.6759,平均3.7583个,继承了亲代的94.99%。多雄交配的子代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7204,占亲代的97.56%;单雄交配子代的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6949,占亲代的94.26%。在两种交配模式下,个体标准杂合度(SH)在亲代群体之间或子代群体之间均没有显着差异(P>0.05),多雄交配模式的子代个体标准杂合度显着低于亲代群体(P=0.029),而单雄交配模式的子代与亲代是没有显着差异的(P=0.752)。为了消除两个群体之间亲代亲缘系数差异性的影响,本研究引入了有效标准杂合度(SHE),结果显示,无论是多雄交配群体还是单雄交配群体,亲子两代之间标准杂合度的差异均不显着(P>0.05)。这提示,两种交配模式在遗传多样性保存效果方面没有明显的不同,但是鉴于多雄交配模式具有潜在的优势,作为一种新的遗传管理方式值得更进一步关注。(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0-04-01)

孟秀祥,杨奇森,冯祚建,王功,祁军[10](2009)在《圈养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交配模式及交配参数的确定》一文中研究指出2000年10月-2001年1月,对甘肃兴隆山麝场的23头圈养雌性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发情交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圈养马麝呈季节性多次发情,在1次发情中,有多个交配单元发生,每个交配单元平均持续时间为(210.52±14.72)s,n=23,含(9.09±0.64)次爬跨,n=23,其爬跨持续时间平均为(4.4±0.78)s,n=5.由于性经历的不同,导致雌麝识别雄麝性信息的能力及性行为释放的刺激阈值存在个体间差异,首次参加交配的雌麝在交配单元中接受的爬跨次数(10.67±0.75)次,n=9有高于具多次交配经历雌麝(8.07±0.85)次,n=14的趋势,而且前者平均爬跨时间(22.02±1.03)s,n=9显着低于后者(24.18±0.17)s,n=14.圈养马麝在交配中,雌、雄生殖器官之间没有锁结,没有抽动,无多次射精,但难以区分是否多次插入或者多次爬跨,推测圈养马麝的交配模式属于Dewsbury分类系统的第14(如果多次插入)或第16种(如果多次爬跨).(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6期)

交配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短蛸(Amphioctopus fangsiao)隶属于头足纲,是我国北部沿海最重要的经济种之一,由于市场需求和捕捞强度的增加使得自然资源日渐锐减。短蛸一般一年生,生命周期短,生长迅速,成为开展人工养殖的优良品种。本研究以短蛸为研究对象,成功构建了短蛸均一化全长cDNA文库,进行了微卫星标记开发;利用微卫星亲权鉴定技术研究了短蛸的交配模式,并对其性选择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将为短蛸的人工繁育、增养殖及放流、种质资源保护工作提供重要参考。一、短蛸cDNA文库构建、微卫星标记开发及引物通用性分析本研究构建的cDNA文库库容为6.9×10~5个独立克隆,重组率达到95%,插入片段的平均长度大于1000bp。通过筛选共获得了3440条高质量的ESTs,拼接得到1803个unigenes。其中450条(25%)unigenes在Gene Ontology系统下分为33类,通过比对KEGG数据库将576个(31.9%)unigenes归入153个基因或可能参与的代谢途径,275个(15.3%)unigenes归为22个COG类别。从获得的ESTs中开发了119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每个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343~13.954个;观测杂合度(Ho)为0.000~1.0000,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575;期望杂合度(He)为0.260~0.902,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706;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304~0.923。在所有位点中,高度多态性位点(PIC>0.5)有109个,中度多态性位点(0.5>PIC>0.25)有10个;连锁不平衡检测结果显示,位点间无连锁不平衡现象;经Bonferroni校正后,有22个位点显着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此外,分析了43对引物在近缘种金乌贼(Sepia esculenta)、长蛸(Octopus minor)、真蛸(Octopus vulgaris)、卵蛸(Amphioctopus ovulum)、日本无针乌贼(Sepiella japonica)中的通用性情况,结果显示在金乌贼、长蛸、真蛸、卵蛸和日本无针乌贼中分别有5个、8个、7个、2个和1个微卫星标记成功扩增,表明这些位点的通用性较低,近缘物种的微卫星引物有待进一步开发。本研究开发的短蛸微卫星标记将为其种群遗传结构研究提供重要工具,有助于其种质资源保护与管理。二、短蛸微卫星多重PCR体系的构建及交配模式分析本研究选取12对高多态性微卫星标记进行优化组合,构建了4组叁重PCR体系,对短蛸4个母本、104个子代及19个候选父本进行亲权鉴定,分析其交配模式。结果表明,构建的4组叁重PCR体系可有效鉴定短蛸的亲权关系,104个子代鉴定率为94.23%;♀1组样品鉴定出12个子代,父本数为3个,♀2组样品鉴定出40个子代,父本数为7个,♀3组样品鉴定出19个子代,父本数为2个,♀4组样品鉴定出27个子代,父本数为4个;并且父本♂2,♂3,♂7和♂10均与两个以上的母本发生了交配,由此分析得出短蛸交配模式存在多雌多雄关系。多雌多雄交配模式是水产动物对环境及人为捕捞压力的一种适应,能有效提高等位基因遗传多样性以及子代遗传变异类型,对稳定其种群结构,提高繁殖效率和子代质量起到积极作用。交配模式研究可为短蛸的人工繁育及种质资源保护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叁、短蛸交配前后性选择机制研究本研究首先选取36个成体短蛸进行形态测量并分析11个形态参数的相关性,结果发现短蛸的胴长、胴宽、8个腕长与总重有显着相关性。选取14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对3个母本、176个子代及17个候选父本进行亲权鉴定,证明短蛸存在多雌多雄交配模式。对有子代和无子代父本的形态参数进行T检验,未发现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短蛸雌性个体在交配前未对雄性交配对象的外部特征进行选择。对后代比例高的父本与后代比例低的父本的形态参数进行T检验,发现父权比例与父本的形态大小参数无关;对后代比例高和后代比例低的父本与母本的遗传相似性进行计算,发现父权比例与父母本遗传相似性有关联性,父母本遗传相似性越高,后代比例越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交配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1].刘文芬,冯艳微,王卫军,陈建强,杨建敏.短蛸微卫星多重PCR体系建立及交配模式分析[J].渔业科学进展.2018

[2].刘文芬.短蛸微卫星标记开发及交配模式与性选择机制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8

[3].郑方东,王彦武,刘西,李树然,张永普.黑眶蟾蜍两性异形与交配模式[C].浙江省第四届动物学博士与教授论坛、动物学与经济强省-浙江省动物学研究及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7

[4].倪宝森,刘旭红,张晓翠,鲍永红,敬凯.云南新平哀牢山红瘰疣螈的陆地求偶交配行为模式[J].四川动物.2015

[5].孙晓琪.脉红螺交配模式和性选择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

[6].徐江,李建琴,王丽芝,李秋实,郭溆.药用模式真菌灵芝交配型座位A和B的鉴定[C].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1分会场:中药与天然药物现代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

[7].郑海燕.不同交配模式下广聚萤叶甲的繁殖效应[D].江西农业大学.2013

[8].韩松.金乌贼(Sepiaesculenta)繁殖行为及交配模式的分子鉴定[D].中国海洋大学.2010

[9].李慧一.人工饲养东北虎两种交配模式下遗传多样性保存效果的比较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

[10].孟秀祥,杨奇森,冯祚建,王功,祁军.圈养马麝(Moschussifanicus)的交配模式及交配参数的确定[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论文知识图

山魈的交配模式一1龟鳖类的生精周期分布图3-1PB技术诱导小鼠突变交配模半同胞近交遗传算法的群体智能框架模型干细胞向内皮细胞诱导分化情况...

标签:;  ;  ;  ;  ;  ;  ;  

交配模式论文_刘文芬,冯艳微,王卫军,陈建强,杨建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