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可能性构造空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可能性,空间,复方,算子,理论,多维。
可能性构造空间论文文献综述
滕笑非[1](2018)在《关于四色猜想的几何证明和其在多维空间推论的构造及可能性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用几何方法证明了四色猜想,并将该几何方法推广到所有已知维度内,初步得出一个对四色猜想在n维空间中的推论的猜想。并引用拓扑学原理建立了n维空间中的图论,从而构造出符合该猜想的n维无向图,间接说明了该猜想的合理性。本文也在对四色猜想在多维空间推论做出限制的前提下,探讨了其成立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数学大世界(中旬)》期刊2018年08期)
韩艳玲[2](2010)在《可能性构造空间理论与计算机作曲思维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计算机音乐是研究在音乐的创作与制作过程中,运用计算机技术实现音乐材料的获取、设定和构建音乐本体参数以及音乐的放送和传播等等的一门交叉学科。其中,计算机作曲是最令人感兴趣的研究领域之一。运用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以及创造性思维科学中的许多观点和研究方法探讨这一问题,给音乐领域带来了全新的理念,极大地丰富了现有的音乐作曲理论,同时也推动了思维科学、人工智能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本文基于音乐形式分析的思路和理念,以创造性思维中的可能性构造空间(PCS)理论为指导,从音乐知识处理模式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音乐语言的分层次结构特点,探讨了作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形象思维—变异思维及其特点,并在旋律层面构建了作曲过程的变异算子集VM*。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可能性构造空间的变异算子集V*,丰富和发展了PCS理论。通过概括几种主要的计算机作曲的特点以及存在的关键问题,结合目前创造性思维科学的发展趋势,构建了基于PCST的计算机作曲思维模型,阐明了它在计算机作曲研究中的意义。并以云南民歌为例,给出了一个较完整的创造性思维过程。论文的主要工作有:详细介绍了音乐语言的基本要素、音乐分析基础理论以及作曲的基本理论与技法,通过音乐语言与有声、文字语言的比较,探讨了音乐知识表达的分层次结构特点。这些结果直接构成了可能性空间的基本要素和音乐知识处理的模式。从音乐分析的角度,探讨了音乐作曲过程。主要采用莱蒂的动机-主题理论模式,分析了音乐作品(主要以中国民歌为例)中由音乐的最小结构单位即动机如何展开并最终生成音乐的过程。结果显示,丰富、复杂的动机演化过程体现了音乐思维的形象性和变异性。这些结果丰富了现有的计算机音乐作曲理论,并对思维科学的研究也有一定启示。详细分析了音乐创作过程中音乐的变异思维特性。分析结果显示,在音乐思维的不同层面,包括旋律思维、节奏思维、和声思维、曲式思维及情感思维等,都存在明显的变异思维特征。一部音乐作品,通过音乐动机在微观结构(如旋律、节奏等)上的变异,形成许多动机变体(乐汇、乐句);再通过宏观结构(乐句、乐段)的变异组合,形成一定的曲式风格(乐曲)。并且在乐曲的主旋律层面构建了作曲过程的变异算子集VM*。在此基础上,构建了PCST算子簇中的变异算子集V*,进一步完善和拓展了PCS理论。基于音乐语言的分层次结构特点、音乐知识的处理模式、音乐思维的变异特点等分析,采用PCST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构建了音乐动机性状特征空间Sdi={Sds,Syc,Ssz,Shx,Sld,Sqg}、音乐变体特征空间Sbt={Sy,Sj,Syj}、和音乐曲式风格特征空间Sqs={Sds,Sqs,Sqg,Sfg}的特性,探讨了这叁个空间之间演化推理的PCSS模式。最后,提出了可能性构造空间理论的变异算子在计算机作曲中应用的初步框架,并分析了一个简单的例子。(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0-08-01)
李德华,谢颂华[3](2009)在《可能性构造空间理论和模糊量化的复方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药复方的产生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创造性过程,其中存在着大量的构造和选择过程,应用创造性思维模型——可能性构造空间理论,在提出的复方创新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模糊数学量化中药的性味、归经改进复方创新系统的相似性选择方法,初步实现了基于可能性构造空间理论的中药复方创新系统。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期刊2009年24期)
谢颂华,李德华[4](2008)在《基于可能性构造空间理论的创新配方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医药配方的产生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创造性过程,其中存在着大量的构造和选择过程。提出了创造性思维模型——可能性构造空间理论,初步建立了中药单味药的性状特征表示方法和创造性思维过程,并结合中医诊疗提出了基于可能性构造空间理论的中医药创新配方系统。该系统为中药创新研制提供了一种软件工具,对中医药研究者研制新型药物具有较大的帮助。(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期刊2008年05期)
朱晓艳,李德华,胡东红,关景火[5](2004)在《可能性构造空间理论和遗传算法在中药复方创新系统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可能性构造空间理论,初步建立中药复方创新系统中的各个集合和算子;在此基础上,给出一个简单的系统运行的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同时,结合遗传算法能够在复杂空间中进行鲁棒搜索的特性,初步研究了将其运用于组方过程的可行性,从而提高了系统运行的速度和收敛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研究》期刊2004年11期)
胡东红[6](2003)在《可能性构造空间理论与中医药创新配方思维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钱学森院士倡导的思维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的思维规律、历史发展和人工模拟的综合性科学技术大部门,它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技术叁层次构成。由于大脑极其复杂,很难通过直接的方法了解大脑的思维机制,有许多问题仍然处于描述阶段。李德华教授采取同多学科工作者(科学哲学、心理学、科学史、方法论和各相关学科)合作的方式,从包含大量信息的发明创造案例入手(思维实践材料),分析了不同领域、类型的众多发明创造案例,从中抽取一般规律(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总结出一种创造性思维模型——可能性构造空间理论 PCST。认为创造性思维从本质上说就是构造新的满足约束条件的可能性虚构元素及其空间,并在其中进行选择的反馈过程。并最先获得国家的支持,得到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攀登计划”项目:认知科学前沿领域若干重大问题研究;国家“863 计划”智能计算机问题的基础研究项目:创造性思维模型及其实现技术研究、创造性思维中可能性构造空间理论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项目:记忆与思维的计算模型研究等多个研究项目的资助。为了探讨思维科学的一般规律,为了探讨中医学的知识处理的规律,我们采用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将创造性思维中的可能性构造空间理论与中医药的具体领域知识相结合。比较深入地探讨了思维和知识处理的一般规律。同时,作为国家 973 课题的子课题之一,本文按照 973 项目的要求,在可能性构造空间理论、中医药创新配方系统以及试验设计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贡献如下:1.提出了关于知识处理的潜在规则的设想:知识表达与推理的代价最小化原则。在分析中医学知识的基本知识表达方式,以及这种表达方式与背景知识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跨领域知识处理的潜规则的设想:知识表达与推理的代价最小化原则。在对中药研究非常有用的试验设计方法研究方面提出了均匀设计中的均匀性度量的叁种新算法。2.提出了均匀性度量中的密集性偏差与稀疏性偏差。根据偏差的思想,以最理想的布点为标准,提出了基于最大最小空穴半径的均匀性度量的稀疏性度量和密集性度量准则及其计算方法。该方法的特点是计算量不大,不仅能较好地度量布点的均匀性以及布点在低维投影的均匀性,而且能指导如何调整布点使之尽可能与理想布点接近。最大空穴与最小空穴的半径与标准半径的比较,客观地从稀疏程度与密集程度两 I<WP=5>个方面描述了布点的均匀性. 而最大空穴与最小空穴的位置,又为如何调整布点,使之尽可能接近标准布点指明了调整方向. 3.提出了均匀性度量中的快速模板匹配算法。我们直观地发现,将空间延拓后, 研究点的数量 i 与内含 i 点的最大方体和最小方体的体积, 所得到的偏差符合偏差的定义。不仅可以消除原点的特殊地位, 而且可以给出偏差的点分布特性和空间分布特性。而偏差的点分布特性和空间分布特性可以清晰地表明布点的密度分布特点。对如何进一步调整布点, 使之最均匀, 具有重要意义。 4.提出了均匀性度量中的势函数模型。根据均匀性度量应满足的基本条件,根据物理学的势和力的概念,提出了均匀性度量的势函数模型。该模型较好地解决了均匀性度量在可计算性、布点的均匀性调整方法等方面的问题;而且具有均匀性度量所应该具有的许多优良性质,如旋转对称性、平移对称性、中心对称性等。最后给出了应用实例,并就低维投影的均匀性问题和势函数模型的改进作了讨论。 5.提出了中药单味药性状特征空间的概念。根据创造性思维模型中的可能性构造空间理论(PCST)和中药单味药的特性,提出了中药单味药性状特征空间及其基的概念,并分析了一个实例。为从中医的角度,较科学地描述自然药物特性及药效作用,提出了一种可能的途径。 6.提出了中医的四诊特征空间与辨证特征空间的概念。分析了中医知识的基本特点,根据创造性思维中的可能性构造空间理论和中医药创新配方系统的总体设计,提出了中医知识形式化的基本模式——中医的四诊特征空间与辨证特征空间。定义了空间元素的结构——参数与方法。把中医的诊断知识分解为具体的从四诊特征空间到辨证特征空间的网络连接关系。把中医组方的知识分解为四诊特征空间和辨证特征空间到中药特征空间的网络连接关系。 7.初步建立了中药复方创新配方的创造性思维过程。运用可能性构造空间理论(PCST)及其选择模型,初步建立了中药复方创新系统中的属性集和规则集,以及各种算子,给出了系统运行的一个简单的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8.提出了基于 PCST 的中医药创新配方系统的组成框架。在分析中医药新药研制与发现过程中复杂的创造性思维过程特点及创造性思维中可能性构造空间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一个旨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生命学(Artificial Life)理论、数据库技术、多媒体等技术的为中医药研究提供数据分析的中医药创新配方系统的组成框架。(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03-12-01)
关景火,李德华,王祖喜,胡东红,朱晓艳[7](2002)在《可能性构造空间理论在中药复方创新系统中的初步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可能性构造空间理论 (PCST)及其选择模型 ,初步建立了中药复方创新系统中的属性集和规则集 ,以及各种算子 ,给出了系统运行的一个简单的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本文来源于《北京生物医学工程》期刊2002年04期)
周焰,李德华,王祖喜[8](1998)在《可能性构造空间理论中选择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的可能性构造空间理论(PCST)和选择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对人类在创造性思维中选择的各个阶段作了深入详细的分析,提出了PCST中的TAKE,TEST和JUDGE等选择算子集的基本概念,并给出了主要算子的计算模型.(本文来源于《华中理工大学学报》期刊1998年08期)
李德华,周焰,王祖喜[9](1998)在《可能性构造空间理论中选择模型的实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的可能性构造空间理论框架(PCST)选择模型的基础上,利用该选择模型中TAKE,TEST和JUDGE叁种算子,对人类科学发现中创造思维的选择过程进行了分析,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华中理工大学学报》期刊1998年08期)
王祖喜,李德华,周焰[10](1998)在《可能性构造空间的性状评价及相关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创造性思维中可能性构造空间理论模型研究的基础上,从思维的信息加工处理的角度对思维系统和可能性构造空间的状态特性进行了分析,给出和描述了系统状态函数、有序度及其变化率的分析,给出和论述了PCS中元素的特点、分类性质和类间相关性质分析,论述了PCS系统的发散度,并给出了I集元素变化率、虚构元素集构造速度和选定速度等关于系统品质的一系列性状评价指标.(本文来源于《华中理工大学学报》期刊1998年08期)
可能性构造空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计算机音乐是研究在音乐的创作与制作过程中,运用计算机技术实现音乐材料的获取、设定和构建音乐本体参数以及音乐的放送和传播等等的一门交叉学科。其中,计算机作曲是最令人感兴趣的研究领域之一。运用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以及创造性思维科学中的许多观点和研究方法探讨这一问题,给音乐领域带来了全新的理念,极大地丰富了现有的音乐作曲理论,同时也推动了思维科学、人工智能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本文基于音乐形式分析的思路和理念,以创造性思维中的可能性构造空间(PCS)理论为指导,从音乐知识处理模式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音乐语言的分层次结构特点,探讨了作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形象思维—变异思维及其特点,并在旋律层面构建了作曲过程的变异算子集VM*。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可能性构造空间的变异算子集V*,丰富和发展了PCS理论。通过概括几种主要的计算机作曲的特点以及存在的关键问题,结合目前创造性思维科学的发展趋势,构建了基于PCST的计算机作曲思维模型,阐明了它在计算机作曲研究中的意义。并以云南民歌为例,给出了一个较完整的创造性思维过程。论文的主要工作有:详细介绍了音乐语言的基本要素、音乐分析基础理论以及作曲的基本理论与技法,通过音乐语言与有声、文字语言的比较,探讨了音乐知识表达的分层次结构特点。这些结果直接构成了可能性空间的基本要素和音乐知识处理的模式。从音乐分析的角度,探讨了音乐作曲过程。主要采用莱蒂的动机-主题理论模式,分析了音乐作品(主要以中国民歌为例)中由音乐的最小结构单位即动机如何展开并最终生成音乐的过程。结果显示,丰富、复杂的动机演化过程体现了音乐思维的形象性和变异性。这些结果丰富了现有的计算机音乐作曲理论,并对思维科学的研究也有一定启示。详细分析了音乐创作过程中音乐的变异思维特性。分析结果显示,在音乐思维的不同层面,包括旋律思维、节奏思维、和声思维、曲式思维及情感思维等,都存在明显的变异思维特征。一部音乐作品,通过音乐动机在微观结构(如旋律、节奏等)上的变异,形成许多动机变体(乐汇、乐句);再通过宏观结构(乐句、乐段)的变异组合,形成一定的曲式风格(乐曲)。并且在乐曲的主旋律层面构建了作曲过程的变异算子集VM*。在此基础上,构建了PCST算子簇中的变异算子集V*,进一步完善和拓展了PCS理论。基于音乐语言的分层次结构特点、音乐知识的处理模式、音乐思维的变异特点等分析,采用PCST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构建了音乐动机性状特征空间Sdi={Sds,Syc,Ssz,Shx,Sld,Sqg}、音乐变体特征空间Sbt={Sy,Sj,Syj}、和音乐曲式风格特征空间Sqs={Sds,Sqs,Sqg,Sfg}的特性,探讨了这叁个空间之间演化推理的PCSS模式。最后,提出了可能性构造空间理论的变异算子在计算机作曲中应用的初步框架,并分析了一个简单的例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能性构造空间论文参考文献
[1].滕笑非.关于四色猜想的几何证明和其在多维空间推论的构造及可能性探讨[J].数学大世界(中旬).2018
[2].韩艳玲.可能性构造空间理论与计算机作曲思维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
[3].李德华,谢颂华.可能性构造空间理论和模糊量化的复方创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
[4].谢颂华,李德华.基于可能性构造空间理论的创新配方系统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8
[5].朱晓艳,李德华,胡东红,关景火.可能性构造空间理论和遗传算法在中药复方创新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4
[6].胡东红.可能性构造空间理论与中医药创新配方思维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3
[7].关景火,李德华,王祖喜,胡东红,朱晓艳.可能性构造空间理论在中药复方创新系统中的初步应用[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2
[8].周焰,李德华,王祖喜.可能性构造空间理论中选择模型的研究[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8
[9].李德华,周焰,王祖喜.可能性构造空间理论中选择模型的实例分析[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8
[10].王祖喜,李德华,周焰.可能性构造空间的性状评价及相关问题[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8